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摘要】伴随着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对声乐教学也愈加重视。声乐是一种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声乐教学不仅可以教授给学生丰富而专业的声乐基础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教育行业的改革,创新成为了众高校推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难题,教师要不断研究新型教学案例,突破旧有教学模式的限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育;创新

声乐教学作为大学艺术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应该始终以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为教学目标,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求能够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笔者将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大家探讨怎样才能突破如今声乐教学的桎梏,探求更加完美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声乐教学作为艺术教学中的重要门类,高校对其非常重视,教师作为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一把手,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能力。但就如今的大学教育现状而言,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侧重于课本知识的教授,推行“三点一线”的常规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关注,这种教学思想,阻碍了教育模式的革新。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声乐的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在创新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高等院校已经逐渐转变教学思路,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声乐教学,站在社会教学的前沿,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更加及时充分的了解。教师应时刻铭记,当下属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具有声乐歌唱能力的人才,而且要紧紧跟随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实现作品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大学教学中声乐教学拥有着极其悠久且经典的教学机制,但是高校对声乐学科的认知仍旧不完善,甚至有所偏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多数高校只是死板地照搬优秀高校的教学课程和教学结构,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未能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声乐水平,使教学模式与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相符。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声乐视野,才能够使他们从心底里萌生出对声乐的喜爱,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声乐学习。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艺术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声乐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在于教师能够在这种教学对话中,把声乐的艺术内涵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进行声乐授课时,要加强艺术训练,营造更加浓厚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在对声乐美感进行体悟的过程中高效地学习声乐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从深层次的角度去体会音乐的内涵,并且将具体的声乐知识融入课堂之中。同时,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思考以及质疑声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去表达生活中的感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声乐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声乐练习,并进行角色扮演,让小组成员互相表演并互相赏析和评价。教师可以把声乐教学中的不同角色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假如一组担任主唱,另一组进行乐器演奏,教师要仔细观察两组成员的配合效果。在演奏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两组同学互换角色,再次进行演唱合作。都演唱完毕之后,教师先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让两组学生对自己的演奏表现进行自我评判,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演奏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对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互相完善。继而教师再对学生的评价加以补充,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声乐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求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最终提高自己的声乐素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在演唱活动中配合的重要性,对声乐学习也会有更为充分的认识,进而在接下来的声乐学习中做到游刃有余。

(二)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发展空间艺考是检验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考试,而顺利通过艺考便是高校声乐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由于每年的艺考报名人数成梯度增长,使得社会中对声乐人才的需求逐渐出现了饱和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招收声乐专业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此种现象,高校教师应该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突破旧有教学方式的桎梏,不断创新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声乐比赛、演唱会等新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同时,教师要避免因为过于追求教学目标而给学生带来心理方面的压力,起到负面的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新型授课模式,根据班级内同学们的声乐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以便有所侧重地进行音乐授课。同一小组内的同学由于拥有相近的声乐水平和学习能力,因而可以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相互激励,相互批评指正,为共同目标而奋斗。对于个别异常优异或者异常顽劣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对于声乐素养特别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抛却课本知识,采用特殊方法快速提高此类学生的能力,如此可以充分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使他们在声乐学习中有更加突出的表现;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巩固基础,从而跟上大部队的步伐。

(三)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环节,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纸上谈兵永远不能让学生的声乐素养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很多考试成绩优异、门门测验满分的学生在面临真正的舞台表演时连连失误,错误频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侧重声乐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教学。因此,教师应以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特征为根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避免学生平时成绩优异,表演惊慌失措,最终发挥失常,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为他们寻找不同类型的表演舞台,让学生习惯舞台表演的方式,从而拥有从容的台风。例如,(1)要求学生自行观看电视节目中的各类音乐比赛,如《我是歌手》、《最美和声》、《明日之子》等节目,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完节目之后就节目中选手的表演优势和劣势谈谈自己的看法,把自己在观看比赛中获得的经验记录下来;(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中各社团组织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学校的“迎新晚会”和“元旦晚会”,这类晚会往往设备齐全,舞台设计完美,能够让学生在舞台表演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3)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舞台表演中探索不同的形式,以进行多样化的声乐表演,如学生可以把声乐表演融入小品剧情中,或者截取电影片段将剧情演奏出来。此类实践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给予学生提升声乐素养的平台,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创新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创新需要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创新设计中,应避免“表现技法”占比大于“艺术体现”的课程结构设计,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使教学具有拓展性。同时,普通学生的音乐素养无法和专业型声乐人才相比较,因此高校绝对不能盲目地将各类音乐名校的特色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教师可以调查问卷,对本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调查,了解了本校学生的能力之后,才能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适当的音乐教学。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创新课程结构,利用潮流音乐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高校在进行固定的音乐课程授课时,可以结合地方的音乐特色,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除对学生进行基础的乐理知识教学、乐器使用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增设流行音乐课程,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音乐特色,设计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音乐教学的内容就大大地丰富了,不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把音乐教学和当地声乐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讲授声乐作品背后深层次的艺术内涵,以求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声乐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地探求恰当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作为培养我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当前的大趋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创新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司娜.高校音乐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9,(5):65-66.

[2]陈东.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分析[J].音乐大观,2014,(9):47-48.

[3]邱燕.论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19):201-202.

[4]朴玉敏.综合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人才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205.

[5]谢小兰.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实践措施探讨[J].戏剧之家,2017,(10):167.

作者:姜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