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阅读教学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策略探讨

阅读教学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提升审美素养,这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也是学生审美素养提升以及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从基础理论入门,逐步推荐阅读、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到诉诸笔端,进行生活化写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生活;审美

最近,教育部宣布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提升审美素养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生活化阅读教学来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评价作品。高中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作用特别明显。下面我来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审美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理论知识准备

了解一些生活化阅读及与美学相关的基本理论。

(一)生活化理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启示。它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陶行知全面学习了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亲身实践,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实践美学理论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强调实践论。他的实践美学理论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劳动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当代的实践美学主要是指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构建起来的美学学说。王国维先生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二、选择生活化与审美元素兼具的阅读文本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推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同时又尊重学生个体生活的差异,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趣味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数据,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兼顾生活化与审美元素。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可与课内教材文本内容同步。比如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时,推荐学生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观赏经典影视剧《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眼睛来展现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从《红楼梦》中寻找更多展现出来的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拓展补充,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命运和环境间联系的思考。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还可与课内文本体裁样式同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个板块“向青春举杯”中选择了一系列现当代诗歌,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的《雨巷》等,教师在教这一板块时,推荐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例如朦胧诗派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代派戴望舒的《寻梦者》,新月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通过大量诵读现当代诗歌,感受诗歌的审美趣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可以联系时事、新闻、综艺影视等生活中的热点,进行课外的拓展。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之美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正是因为生活中交流、记录等的需要,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启了文明的新篇章。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语言文字的力量震动天地。由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时令特点,在校园内打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场景,9月,丰收节挖花生;10月,红薯节挖红薯;12月“红楼梦”舞台剧大汇演;1月,小寒后的第二天,“萝卜节”,拔完萝卜吃饺子。我校还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基础上的课外阅读拓展的体验机会,例如:秀出东南、闱中归来、注鼎仪式、余光耀中、红楼梦节等等。比如在2017年3月,学校组织刚刚考完“小高考”的高二学生参加“秀出东南,从此启航”活动。从老校区步行来到新校区,一路阳光春意,学生通过新旧校区的比较,体会着老校区百年历史的厚重,憧憬新校区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内心向往和依恋交织,碰撞出丰富的情感。四、借助写作走向深远我们努力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之美,养成热爱生活,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好习惯。那么是不是只要爱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呢?当然不是,还得阅读,还得形成语言文字,即写成文章。“秀出东南,从此起航”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提笔写下感言,有的谈前往路上的情景,“听啊!从泓园里冲出响遏行云的歌声。鸟儿在盘龙柱上驻足,鱼儿从波纹中探出,路旁的行人放慢了脚步,他们侧耳倾听,聆听着从泓园里飘扬而出的歌声,聆听着青春的喜悦,聆听着花季的阳光。”“迎春桥上,视野蓦地开阔。望海楼上的螭吻临眺远方,……天地之间,一只鸥鸟飞过,携带着学子们的思绪,飞向远方。”有的表达对老校区的留恋:“我们匆匆走过东校门,就像匆匆走过我们在泓园的韶华青春,总感觉在泓园的时光还很漫长,能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记住她俏丽的模样。可转瞬之间,我们就要离开了,踏上那条绿荫浓郁的小路,一步一步离她远去,留给她一个孤绝而落寞的背影……”“夏日东城河”“秋日五巷”游走读写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前往“东城河”“五巷”,游走,形成真实的感悟。高一(6)班的冉文杰写下《夕阳下的东城河》:“夏日入暮时分的东城河是暖和、闪亮的。落日继续滚落了下来,几乎要跌入大河。大桥上无数金光洒在睡着,被风儿吹动了,水中那无数金闪闪的黄线扭动着,盘绕着,缠成一片……四周的昆虫宛如一个个演奏家,隐藏在黑幕后唱着一首首曲子,编织着东城河的夏夜之梦。”他按照时间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葛为同学写夏日午后的东城河:“夏日午后,再次漫步在东城河边,水面波光粼粼,突然,一只水鸟轻点了河面,一圈一圈的圆晕荡漾开去。渐渐地,夜幕降临,林间的蟋蟀、树梢的鸣蝉、成群的小飞虫,都热闹起来。纳凉的人们在河边笑着侃着,好不自在!”她抓住夏日午后东城河周围的小生命,写出了勃勃生机。陈星韫秋日来到五巷:“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我来到秋日的五巷。往昔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入五条巷,转来转去,常迷路不得出,如入‘八阵图’中,故泰州有‘进了五时巷,如吃昏迷汤’的谚语。我虽然没有迷路,却也‘如吃昏迷汤’。进入古巷,恍惚之间,我已回到了明清时期……”她干脆穿越到明清时期,想象了五巷时期的一段古典幽梦式生活,令人回味。以上就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审美素养的几点策略,我们从基础理论入门,逐步推荐阅读、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到诉诸笔端,进行生活化写作,让高中生去感受美,记录美,进而热爱美,亲近美。

参考文献:

[1]宋斌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第23卷(01期):120—122.

[2][美]约翰•杜威著.王程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4.

[3]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浙江大学,2011.

作者:杨柳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