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高校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在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源越来越倚重移动网络终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在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有力发声,成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微语境”途径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构建符合新媒体信息传播规律、适合大学生受众心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将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语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语境”的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与传播者,“微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带给他们全新的媒介使用体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互联网已更深融入到教育等民生服务中,各主要网络服务用户规模均超1亿。其中,以微信、QQ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应用用户规模为6.42亿,占网民总体的90.4%;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应用使用率分别为78.7%、67.4%和34%。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达25.1%。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接入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在享受移动互联网便捷和信息交换迅速的好处同时,又存在着其学习和信息的接受易受海量网络信息的冲击,思想易受网络群体性思想的影响等情况,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拓宽现实与理论视野,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因“事”“时”“势”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成为青年学子青春飞扬的动力、青春搏击的能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件“事”,如何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下,利用“微语境”之“势”更好地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声”并取得实效,已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

二“微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扰

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利用好这一新兴工具和渠道,使其更好地为思政教育服务。很多高校已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困难,制约着工作的更好开展。

(一)“微语境”下信息的开放性令思想政治教育谨言慎行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也是其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有意识地立足移动互联网向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动开辟移动互联网思政教育阵地上迈出了第一步。但由于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微语境”开放性的特点,思政教育主体面对受众的不确定和不可控性常常顾虑重重、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发声,在需要其引领思想潮流主旋律的关键时刻陷入失语或少语的窘境。

(二)“微语境”下信息的活跃性令思想政治教育无所适从

移动互联网下青年学生具有快餐式的信息“消化”特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如不顺应新的信息传播规律,固执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长篇大论地推送思政教育资讯,缺少符合受众心理的语言组织艺术和交互式体验,往往难以引发学生主动关注,资讯的主动阅读量和转发量陷于窘境。在学生自由关注、信息取舍的现实面前,不能顺应而变的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显得无所适从。

(三)“微语境”下信息的需求导向性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立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人们倾向于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从海量信息中精准地选择并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出一个自己选择的传播世界。这种信息过度和协同过滤会导致人们长期活在自己兴趣团体的小圈子内,失去了不同观点、意见间的交流、理解与互动。当前大学生个性及自我表达意识强烈,更易形成此类“信息茧房”,对此之外的信息更加排斥难以接受。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易被学生拒之视野之外,很难在“微语境”下对青年学生产生必要的影响。因此,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打造出关注度和影响力,就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微语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着力提高“微语境”下思政教育主体的信息传播技能

移动互联网应成为辅导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主体和一线工作者,首先要培养熟练的移动网络应用技术、把握“微语境”下信息传播规律。逐步打造思政教育团队,形成技术、资源合力,培育教育工作精品。应该认识到移动互联网“键对键”与传统教育“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的差异。微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不能照搬传统教育模式,必须在充分学习和认识移动网络传播规律和手段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的开发工具及较好的信息编撰技术,不断开发出富有“圈粉”能力的教育项目或产品。其次,要提升辅导员长期从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耐力。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其为碎片化信息不断累积和强化的过程。因此,教育不应急于求成,应从长远角度看待成效。

(二)大力加强“微语境”下思政教育与学生事务的融合性

移动互联网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单纯的思政教育难以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应与事务管理和服务功能开发融为一体。其不仅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载体,也应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在栏目功能设计中,应提供学生学业、就业、心理健康等各类资讯和交互服务功能。通过满足广大学生对学生事务最迫切的诉求,间接地提升了思政教育移动应用平台的关注度和影响度。另一方面,通过寓教育于事务管理、生活服务,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针对性,使得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在潜移默化间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逐步提高“微语境”下思政教育内容与受众心理的匹配度

当前大学生是真正“互联网一代”,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和参与热情。“微语境”下的思政教育,应充分关注其受众心理,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如官方教育渠道的取名,可使用青年学生感到亲切而自然的具象性、生动化的昵称。在教育语言的使用上,应善于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沟通。在话语风格上可以严肃庄重、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并重。结合青年学生在“微语境”中的用语习惯使用好网络语言,灵活生动地将思政教育体系搬迁到虚拟社区之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应着力开发较为先进和具有较高吸引力的交互式操作体验功能,从学生点赞、点评到网络互动,逐步提高其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四)加强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与监管机制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特性及开放性特点,“发声点”众多且鱼龙混杂。青年学生往往对网上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从众心理较强,会对信息快速的进行传播和扩散。这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政主流声音的传递,但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对不良信息不加判断的扩散。因此,微语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同时构建一套网络舆情监管体系,以及一支能发声且能引导学生正确发声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积极打造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健康的舆情环境,为微语境下思政教育提供保障。在移动互联网“微语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是改革和创新的探索,更是一种在新兴舆论场发出主流声音的历史担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青年学生的课堂、生活和移动互联网,形成侧重点不同、风格有别、内容符合教育路径传播规律的立体式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定能取得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B/OL].2016-8-3.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3].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4-20.

[4]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1-63.

[5]神彦飞,金绍荣.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27-131.

[6](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董璐.受众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蒋笑燕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