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路径研究

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路径研究

【摘要】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中,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有其特色和优势,易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但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积极性不高、服务项目单一、服务频率偏少等现象和问题。本文结合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以寻求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服务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社会服务;路径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的理论意义

在我国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明确定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直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才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保障。[2]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社会服务是艺术类专业的本质属性,高校艺术类专业社会服务实践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精神,在校艺术类大学生服务社会是实现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生源均来自浙江省内,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这些同学的思想较为活跃和自由,很多时候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做事情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很难考虑到他人和集体的因素。让学生参与到服务社会的活动中,不仅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现实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自我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不断地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端正思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的优势

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与艺术创作允许艺术家完全以主观意志为创作指导不同,艺术设计把创造性从艺术中解放出来,转移到日常物品中,从而使日常生活审美化。[3]艺术类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同时具有社会服务的天然属性。艺术类专业服务人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艺术学科是综合性和专业性都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科技、文化、市场、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学科将先进文化的理念传播给社会,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品质,从而实现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目的。[4]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服务意识不足

我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强烈,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大多数同学认为他们大学生首先作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只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搞好了,其他方面都问题不大。至于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那完全是分散自己的精力和浪费自己的时间,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还不如玩个游戏啥的。所以,真正愿意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发现价值、体现价值的同学很少,大部分同学是随大流或在组织的要求命令下才被动的参与到其中来的,导致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出现服务意识不足的情况,社会服务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学生服务态度不够端正,功利性强

我校社会服务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参加一次院校社会服务活动都加相应的德育分,如志愿服务一个小时可以加德育分0.1分,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加德育分0.5分。这样一来,学生们往往是带着功利性而被动的地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态度不够端正,往往是应付式的完成任务,而忽视了社会服务的重要目的。每次参加社会服务之前,学生关注的是加不加分、加多少分,而不是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当他们评奖评优的活动结束后,他们对于社会服务活动的热情也逐渐谈去。

(三)社会服务活动单一,缺乏创造性

高校艺术类专业社会服务主要侧重于到慰问敬老院,看望留守儿童等,社会服务活动缺乏创造性,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受到了学校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保证社会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往往社会服务的相关内容在事前被策划好、安排好,学生只需按照事前安排被动地参与,这样就使得社会服务活动变得形式化、程式化,严重阻碍了学生们创造性发挥。[5]我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创造性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服务活动的内容老套。他们开展的活动主要停留在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街道公园清理垃圾、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或支教、到幼儿园看望小朋友这些活动上,缺少创新性的活动项目。其次,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形式单一,时间较为固定。在校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学校在某些固定的时间段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去,而不是根据他们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

(四)社会服务次数偏少,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高校艺术类专业社会服务活动管理相对缺失,社会服务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虽然我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对社会服务进行管理,仅仅是由挂靠在学院学生会下面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相关活动的通知和实施,学校层面也没有开设相关社会服务的课程对学生社会服务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没有规划好社会服务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使得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缺失、组织不够到位、办事效率偏低。此外,大学生社会服务局限于体力劳动,与自身专业结合度不大,忽视了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满足不了艺术类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需求。

(五)社会服务活动人员、经费不足

社会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相关经费的支持。现目前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大多数还依靠学校划拨的学生活动经费。由于高校学生活动和社团较多,相关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不可能也不能将全部的经费投入到社会服务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又由于学生社会服务工作人员变动较大,加上现如今有部分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会认为自己付出劳动、精力外,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承担一些费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从而导致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呈现一定的困境。[6]我校的学生活动经费一般是按人头拨发的,每个学生60元,我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数偏少,在校生总人数600人左右,一年的学生活动经费是36000元左右,而真正用于社会服务活动的费用少之又少。我们可以算个账,毕业晚会、新生晚会、十佳歌手晚会三个晚会支出近2万,学院特色品牌活动展卖会支出近1万,运动会、五四舞蹈大赛、一二•九大合唱、新生辩论赛、篮球赛等大中型活动几乎没有多余的经费使用,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经费基本所剩无几、无处可取。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路径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在平时的学生活动中,应加强对社会服务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让艺术类学生能深刻认识到社会服务是一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代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社会服务意识的宣传;其次,组织社会服务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树立模范典型,用学生身边的榜样给予激励和引导。例如,邀请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为其他同学讲述事迹,发挥在校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的影响力,[7]用他们带动身边同学们的热情,使社会服务的意识逐渐深入广大艺术学子的心中,从根本上调动广大艺术学子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自我提升,端正社会服务动机

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削弱他们的功利性思想,引导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正确意识。高校应完善评奖评优办法,避免社会活动带有浓浓的功利色彩,使大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来。同时,学校在组织学生社会服务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服务的内容、行为、效益等方面做好重点宣讲,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服务的意义,转变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活动的观念,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去。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服务方式

不断完善学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学生社会服务管理。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将社会服务作为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过程的必要环节,想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者预备党员,必须在发展前期参加至少一次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创新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内容。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社会服务活动不应局限于学校、敬老院等传统范围,应大力开展多元化的服务。例如博物馆讲解服务、展览馆服务、社会调研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等。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社会服务活动应根据浙江省具体情况,从民众所需的角度出发,创新社会服务的内容,拓宽社会服务的领域,增加活动的内涵,如为美丽乡村拍摄宣传片,积极参与“五水共治”,进行环保宣传,墙绘活动等,使老百姓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推动学生社会服务活动进步和发展。

(四)积极创造社会服务机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服务作用

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渠道主要是提供志愿服务和有限的文化服务。随着社会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学生服务社会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地变化和扩大,而学生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日益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应当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积极为学生创作社会服务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社会服务的作用。第一,加强管理,成立相应的学生社会服务专门组织,由校团委领导,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指导,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第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学生社会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第三,学生因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在适当的时候应允许请假,并做好调课,参加重要社会服务项目并获得一定业绩的可免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8]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肖倩.上海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模式和途径探析.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1(1):139—141.

[3]陋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4-100.

[4]张萌.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25.

[5]毛文静.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11):51.

[6]芮明珠.青年公益性微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困境与创新——以大学生服务社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11.

[7]邱丹叶.论加强艺术院校学生服务社会意识的理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72):167.

[8]陈立红.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意义、路径和政策建议[J].龙岩学院学报,2010,(06):54.

作者:陈宝明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