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

艺术学基础知识全文(5篇)

艺术学基础知识

第1篇: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概率论;本科生;教学改革

一、课程背景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为解决医学实际问题而对医学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断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该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应用概率论等数学知识与医学实际科学问题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在随机偶然事件中找出其中潜在的必然性,即随机事件的客观规律性。例如,判断某种新疗法是否对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不同年龄的病人对某种药物的反应是否一致等问题。医学统计学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近几十年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与数据分析领域得到极广的应用。可以说,没有医学统计,就没有医学科学研究。统计在医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技能,因此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医学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医学统计这项重要技能对于今后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至关重要。所有统计都是基于概率论基础的,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小概率事件在单次试验中不可能发生的原则。采用类似反证法的思想,首先假定0假设,然后基于概率论计算事件的发生概率,如果该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则认为对应显著性水平上0假设不成立。该过程设计较多的概率论知识,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缺乏概率论学习的系统性,难以理解统计学基础原理部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类相关专业学生中属于学习较为困难的科目[2]。因此,相对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等专业课程,医学统计学更多地侧重于统计方法的介绍,着重了解各种现有统计方法,如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等的适用范围与具体操作。

二、教学问题分析

那么概率论等数学基础的缺失对于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是否会造成影响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项教学试验进行验证,试验流程如右图所示。试验对象为贵州大学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大二学生,共49人。在第一次教学课程时发放概率论试卷,对学生当前概率论知识水平进行简单测试,为保证试验的双盲,对试卷进行封存处理。在所有教学课程完毕,期末成绩出来之后对概率论试卷进行批改。然后统计学生的概率论知识水平,这里采用偏相关分析概率论分数与医学统计学分数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其余非数学类课程平均成绩作为协变量放入用于排除学生个体因素,例如学习努力程度等的干扰。统计分析后发现医学院护理学学生医学统计学分数与概率论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统计学试卷分为理论部分与上机操作部分,学生概率论分数与上机操作部分总分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部分试验结果显示学生本身的概率论基础知识水平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概率论基础知识水平不仅影响了医学统计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看似不相关的上机实践操作中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本门课的学习信心产生了影响有关。

三、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一)教学内容1.增强基础数学内容教学从本门课的教学数据分析上可以看出,概率论等基础数学知识水平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有其特殊性,课程较多。在此基础上增加概率论等数学基础课程会进一步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导致整体学习效果的下降。因此,本论文提出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数学基础内容的教学,如古典概率、概率密度函数、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律等内容,在相关课程开始之前安排对于基础数学内容的教学。2.理论教学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从教学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同时发现医学统计学实践操作部分的学习效果也与学生数学基础水平相关。而实践操作部分教学内容实际是不需要数学基础知识的。这提示学生数学基础水平的欠缺可能导致了对医学统计学理论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从而对整门课程学习的信心不足,导致对全部课程学习效果的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淡化,但该部分的淡化并不意味着对理论推导过程的不重视,而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浅出,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实例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大段的公式推导,例如,统计推断的过程可以采用和数学定理推导中的反证法进行类比的方式,如下表所示,而不强调统计推断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简单理解其思想即可,不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二)教学模式理论实践结合。针对学生反映的理论学习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医学统计学数学理论性较强,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明白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将教学地点从教室转变到机房,每次教学前半学时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半学时进行上机操作,保证每节课的教学流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例如,单样本T检验的教学,前半课时进行T分布、T检验,以及单样本T检验的理论教学,后半学时提出实际医学问题,如护理学学生进行医学统计学学习时脉搏频率与标准脉搏频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让学生明白如何应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教学参与度。

(三)考核方式1.淡化对统计学理论的考核医学统计学具有其特殊的课程背景,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今后工作科研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在进行考核时更应该强调对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同时淡化对统计学理论的考核。对于学生而言,其考核要点应该侧重于统计学方法的适用问题,即该方法能够用于解决哪一类的医学实际问题;统计学方法的适用条件,例如,双样本T检验需要两组样本数据呈正态分布;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例如,对SPSS或者R软件的应用等。让学生学习完该门课程后能够直面工作科研中遇到的实际医学问题。2.考核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传统医学统计学课程主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过度强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是一种被动式的,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才会去思考到底用哪种统计学方法,对知识应用的场景有限。为此本文提出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之后进一步思考所学知识该怎么运用,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作业考核时不再限定学生的作业题目,例如,在学习完双样本T检验课程之后,布置作业提出3个能够采用双样本T检验解决的实际医学问题,自行收集或者编造数据,然后采用统计学软件中的双样本T检验分析问题。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由原来的“被动式”变为“主动式”,自行寻找知识应用的场景,并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学生能融会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上所述,医学统计学课程有其特殊的教学背景,对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其复杂的数学理论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从不同方面提出了部分改革方案,但仍存在考虑不足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再逐渐完善并提出更加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贾月辉,祁艳波,韩云峰,谢志平,葛杰.基于“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3):30-31.

[2]冯旭,李宏革,潘秀丹,彭欣,王会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学习现状及需求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3):113-114.

第2篇: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

1.1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

所谓“良师出高徒”,好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多帮助教师安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安排名家讲座,同时对教师的探索应该给予鼓励和指引,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应该给予奖励。作为教师本身,应该注重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跟上科技发展,保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教师之间也应该多交流,经常举办一些教学比赛之类的活动,督促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1.2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对艺术院校,其教学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普通的基础知识,应该进一步扩展到学生的专业,增加专业课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专业为依托,开展教学。如对设计类学生增加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的知识内容,对影视类学生应增加视频编辑基础知识内容。因此在对艺术学校的学生教学上,可尝试模块化的教学,结合不同专业实际设置,构建科学合理且灵活机动的课程体系。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3依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素质

任何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进行小班化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的灵活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规律,进而培养艺术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1.4重视动手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艺术生更需要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其动手来完成艺术作品,展现其艺术才华。因此计算机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室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手段,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以此来克服乏味的理论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以学生操作为主,老师讲授和解答为辅。结合专业课程、开展第二课堂计算机与专业的结合才是计算机课程在艺术院校生存的根本,没有了专业的支持,学习计算机也会变得苍白乏味。因此计算机教学要经常结合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课程焕发出光彩。如面向音乐类学生开展计算机音乐的讲座,面向设计类学生,可开展课件设计类的比赛等。

2总结

第3篇: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1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是各个人文教育学科综合公共艺术学科形成的,该学科的内容是针对公共艺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践证明.该学科包括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本质内容、价值观念、创作技巧、审美方式等内容.对于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包含的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怀,并将艺术的价值发挥出来.也因此使得公共艺术的教育成为了美学学科教育以及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目前,国内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个高校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里,公共艺术教育是不或缺的内容,所以各大高校也对其越来越关注.而之所以要设立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国内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各大高校应该加快步伐.不过,就因为各大高校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公共艺术的教育发展并不全面.

2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教育相关部门就颁发了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对艺术教育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非校内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艺术课程、校内的艺术活动等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教育设施先进的学校把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公共艺术的教育相融合,二者彼此补充,使得二者的教育水平都有所发展提升.不过具体的实施过程里,却遭遇了很多的戳着和困难,而且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高校中的研究人员或是授课老师对艺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比如因为现实功利的心态,高校中艺术教育的表现就是各种学生艺术组织形成了学校的艺术的艺术文化,还有美学学科的教育只是通过各个名目繁多的公选课来实现,这与真正的艺术教育内容相差胜远.根据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以及讲课形式还有最终的艺术考核来看,艺术教育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只以书本内容作为重点,并没有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没有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而且授课是有课时限制的,所以很多高校的老师主要注重书本知识内容的讲解,比如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的类别以及各个艺术家的艺术理论等等,有时会带同学们参观相关的名人艺术.实际上,艺术的价值是在于其拥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并且能够表达自由的思想,而各大高校的教育形式,使得艺术的教育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完结以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依然只是片面的,只记住了相关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发展史,或者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名词等,这和艺术内涵的本身就不相符.其实,在艺术教育中,并不用过分强调艺术学家的成就,也不用过分强调艺术的发展历史,对于艺术的概念只需简单带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思维,并给学生们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而不是让其成为纸上谈兵的艺术生.

2.2艺术教育在讲课形式上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只以老师为讲课中心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里,每个班级都是有相应的人数限制的,而且课堂上老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主动的,课堂氛围也比较死板,对于艺术教育,学生大多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录和背诵.此外,很多老师因为受教育时代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当下信息时代的授课方式,对于多媒体教育缺乏了解,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对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艺术交流,更是比较困难.所以课堂的讲课方式缺乏多样性,艺术作品的展示不够生动,所以学生不能真切地接近、感受艺术.还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不会进行变通,也不会拓展知识,教条式教育使得艺术教育失去了本真.因为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艺术教育缺乏生动而丰富的授课方式,使得艺术教育古板而失去了艺术真正的内涵.

2.3艺术教育的最终考察知识针对理论知识,并不能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潜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艺术

因为以上提到的原因1和原因2,艺术教育的考察形式也是考试,采用闭卷或者是开卷的方式,通过概念性内容的填空、艺术名词的解释以及相关名人名言的简答理解还有对某一艺术观点的论述等考核学生的艺术知识掌握情况,在以上考核的题型里,只有最后对某一艺术观点进行论述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自由写作,其余的基本都是通过背诵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依然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由各种概念、各种专业术语等组成的艺术早已失去了其生命,就算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学生依然对艺术并不了解,对艺术的创作也没有作用,更不用说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放到公选课中是对艺术学科的认可,也可以普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与学校中存在的艺术组织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不过都能够发展艺术,只是由于我国的国情、社会情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就是将艺术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即可,从而忽略了艺术素养的培养,忽略了艺术思想的传播,也忽略了艺术创作的引导.就目前而言,国内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大高校所进行的教育皆是为学生以后的生存打基础,并且在教学时老师所传授的教育目的也是此,使得学校的教育过于现实功利,学生在学习时的功利心过重,导致其最终学以致用时的心态也过于现实功利,缺乏审美情趣.

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3.1对各个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培训,并对其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培养

现在依然会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者,对艺术的了解以及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还有一些老师受教育的学校就是艺术学校,虽然其具有扎实的艺术专业知识,但是教育方式并不够丰富,而且很多老师在受教育时重点也是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艺术教育的老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但是给学生们授课,还有学校中与艺术相关的工作都会有所涉及,比如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讲座等,但是这部分工作并没有相应的报酬,教师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就会过于应付,而且,过杂的工作内容使得教师无法对艺术进行自发的深入的研究,对于其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来不及思考.而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首先要求教学的老师本身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对于艺术学科不仅有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学科的评价等,除此之外,还要求授课的老师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所以在各大高校的艺术学科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不但可以对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有所提升,还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建立符合每个学校本身状况的通识教育艺术课程系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相关项目表示:“每个高级院校都能够依据学校本身所在区域、学科建设等具有的教育特长,同时还有老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可以建立多种具备特色的艺术性选修课以及各种类型的专题演讲,从而达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对于某些学校来说,这类选修课也可以加入学分.综合性高等院校其学科较为丰富完善,教学能力也非常高强,对于艺术学院里面有关艺术的教育方面能够建立综合科目以及艺术选修课,同时对于课程的教育上可以采用自由选修的方式进行,对于课程的构架上实行横跨型方式进行.对于某些大学来说,其不具备完善的学科系统以及分布不均匀的师资力量,对于艺术教育这一公共教学课程来说,可以实行分布必修方式以及核心课程模型教学,有关课程的构架方面可以实行并列性架构,从而达到完善课程构架不完善的缺憾.某些高等院校由于历史的关系出现了比较单一的学科结构或者是单科性学校,这使得他们在专业面上非常狭隘,在创建通识教育系统上非常困难,艺术教育要联系上团委、教务处以及美育等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建导论科目、跨学科综合科目以及共同核心科目.当前中国很多大学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高校联合体,他们连同建立了共享性通识教育系统,并且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远程教学、评价以及考核等.同时还能够请一些社会上的艺术家以及民间艺术大师来做指导教师.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达到学生和艺术家的现实交流,从而让艺术方面的课程得以完善.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科目在建立过程中应当有固定的学分,具有一定的课时量,具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一定的师资资源,同时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有效率的进行,不需要过于专业化,但是要做到覆盖度更广,并且在教育全程中应当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同时每个学校应该依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符合自己的通识教育系统,比如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师资资源以及学科条件等.

3.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和普通的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不但要完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对于艺术的创作能力、艺术思想等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就是说,公共艺术学科的课程针对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在评估方面,考试的方式就可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但是艺术素养、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思想等的评估,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所以要做出评估并不容易.进行科学的评价时必须考虑到教育以及学习这2个角度,这样才能确保教与学能够可持续性的增强.在评价老师工作成效以及学生学习成果时必须以通识教育的目的为评价基础.在评价教方面应该考核课程管理.艺术科目具备课内外练习、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既严肃又活泼的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必须加强规范化建设.在评价与考核学方面,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方向.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哈佛大学使用的方式大多数为家庭作业、论文、参与讨论问题的程度等等;1980年左右很多美国大学都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来考核学生,这种方法主要是收集整理学习的有关作品以及创作和表演的数据、影像、文章、报告等资料,然后在总体评价学生.我国在建立艺术教育评价系统过程中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融入自身的条件来建立.

4结语

“通识教育”向我们打开了一种新型的理论以及教育思路,让我们能够深层次的考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以及实行方法.传统的艺术选修课程是不能够达到教授艺术知识目的了,而且当前课程中融入某些实践型、体验型以及研讨型等课程是具备时尚和前沿优势的,同时还应当转变成创造性以及审美鉴赏方面,从而上升到审美人格的高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大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建立一个第一、二课堂互相提高、第二课堂同学校文化建立相互促进.在当今高等院校中,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以及生命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本人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教育应当是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本人认为只有品质却没有知识是很脆弱的,而只有知识却没有品质同样很危险,时刻威胁着社会.当人没有完整的人格,同时还不能够认识到生的意义时,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危害.艺术教育需要用其独特性,在艺术欣赏以及创作阶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人格以及心理构造,帮助大学生建立成具有生命和人生充满热情的“综合人才”.这种综合人才具有很多优良的素质,其中包括视野开阔、思维独立、想象力丰富、胸襟宽广、抱负宏大、使命感强烈等,这些优良品质都应当在通识教育的引导中让教育者明白,然后利用艺术教育的方式得到塑造.在各大高校中,艺术学科的教育只有在通识教育的帮助下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通识教育也对艺术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教育标准,各个高校的老师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与专家都对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做了相应的规划.完善艺术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的教育体系,也进一步对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进行了实践,在将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会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会有所改进,而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晓明.加强师资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

〔2〕孙亮.高校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DB/OL].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2006-03-08.

〔4〕冯元元.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下的艺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5〕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革新与实践研究[J].教育求索,2011(4).

第4篇: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提高;音乐素养;必要性

目前高校舞蹈教学普遍存在重视舞蹈技巧教学而轻视音乐素养培养的现象,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限,缺乏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文化熏陶。在艺术类招考过程中,也以舞蹈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要考察对象,一般只重视舞蹈和形体,唯一考察学生音乐素养的视唱练耳也没有被当作核心考察项目,只要学生的专业课分数高,仍然可以被录取。因此对学生的观念产生了误导,使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不注重音乐素养培养。这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对舞蹈教学中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缺失现象

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同样,普遍存在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略了其它基础课程学习重要性的现象。但舞蹈专业与其它专业不同的是,其与音乐基础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在详细了解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对舞蹈有更好的理解。一直以来,舞蹈专业教学也只注重舞蹈技巧的训练,而缺乏对音乐赏析、民族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等基础课程的重视。这些基础的音乐知识也正是目前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艺术招生的考察项目有失偏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考察只占很少的部分,而且对其考察结果的重视度不够高,只要学生专业课基础过硬,即使视唱练耳等考察项目的成绩不好,也会破格录取。因此,舞蹈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就存在专业成绩高,音乐文化分低的落差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的课时也远远超过音乐基础课的课时,教学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及时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文化感兴趣,也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源。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只能接触到乐理等基础课程,而且很多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生在大二到大四几乎接触不到音乐基础知识[2]。另外在应试教育制度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生也普遍更关注自己专业课成绩的提高,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舞蹈训练中。但是传统的打念拍子的舞蹈训练方式不利于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舞蹈是一门需要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需要学生对舞蹈的内涵和在舞蹈中应投入的情感进行深刻认识和合理把握。这些都有赖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而目前舞蹈教学中音乐素养培养的缺失以及学生自身的缺乏重视,使舞蹈教学水平偏低,不利于学生的更高层次发展。

二、提高音乐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俄罗斯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乌兰诺娃曾说:“没有音乐就没有舞蹈。”这是对音乐于舞蹈的意义的最好阐述。一个真正高明的舞者,在听到音乐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呈现出具体的形象,然后自然的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每一个动作都是对音乐的形象化处理,是音乐情感的真实表达,因此才能在舞姿中,展现出极高的感染力,并与音乐和谐统一,进行流畅的舞蹈表达。乌兰诺娃自己在排练舞蹈时,对于一个新的舞蹈作品,总是会先翻阅背景音乐的总谱,详细了解音乐旋律、管弦乐队的演奏速度,从而在舞蹈过程中与其进行更加默契的配合[3]。由此可见音乐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只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并养成在进行舞蹈训练前首先了解背景音乐的良好习惯,才能让学生的舞蹈与音乐高度契合,达到情感交融、动作流畅的表达效果。充分体现舞蹈的张力和感染力。而且,音乐素养培养也对学生的舞蹈兴趣培养和舞蹈创作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舞蹈训练方式偏于机械化,而且舞蹈训练十分艰苦,容易让学生丧失舞蹈学习兴趣,从而放弃坚持。音乐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音乐、解读舞蹈,从而降低舞蹈训练的难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略音乐和舞蹈的魅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选择,在舞蹈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好[4]。

三、舞蹈教学的改善对策

(一)提高对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视

介于目前高校舞蹈教学中音乐素养培养普遍缺失的现象和音乐素养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必须切实提高对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视。应从上至下改变对音乐素养培养的态度,在招生和平时的考核中,将音乐基础知识考查和音乐文化考查作为重点考察项目,与舞蹈专业素质考查摆在同等的高度。在课程设置上加大音乐基础课的比例。通过教师引导,改变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的观念,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二)开展分级分类指导

由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源差异大,音乐文化水平层次不齐,所以应采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育原则,进行分级分类的音乐素养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基础课程的设置门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舞种、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分级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应有的音乐素养。比如,将视唱练耳测试分级,中国舞方向的学生,可以多选取中国著名民族音乐的片段,通过视唱练耳,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的把握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和舞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音乐素养的提高。高校舞蹈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视,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使学生能在舞蹈的道路上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佩.探析如何在社团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尚宜佳.普通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丁慧.音乐应该成为舞蹈的耳朵———从分级教学看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问题[J].舞蹈,2009,(10):58-59.

第5篇: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新时期听障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与重要性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第一次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1912年)提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创新能力作为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能力。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2015年5月,教育部批准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学生,专业设置为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八大美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院校。主要招收听障残疾学生,以听障大学生专注、执着的生理特质与工艺美术的精工细作要求高度契合的优势为基础,依托西安美术学院西部地域优势和创作特色。培养听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工艺美术创新与设计等。如何在了解听障学生思维与心理特点的情况下,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通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出其思维优势,让听障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创新尤为重要。

二影响听障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特点

(一)听障学生自身思维认知特点

由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听障学生思维概括能力较弱,难以看出物体之间存在的共性。而听障大学生的学习经历看,他们以直观模仿为主要学习方法,这就导致其知识迁移能力差,独立创新意识差。但听障大学生有其独有的思维认知优势,相较正常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视觉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联想性思维,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都显示出常人所不及的敏锐度与优势。而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性,恰能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开发听障学生的视觉、触觉与感觉等方面的潜能。

(二)听障学生交流方式的特点

在对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手语为教育、沟通手段,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手语仍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语言。手语中的艺术类专业词汇严重不足,一些专业概念也无法用手语表达,或者只能用拼音字头的手语表示。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深入了解,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相较同年龄段的健听大学生普遍偏弱。

(三)听障学生思想与心理特点

听障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希望与普通人一样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承认。但同时,他们解决问题时有着依赖心理,习惯模仿,看别人如何解决,这就导致听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结合听障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组织日常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发挥其主动积极去吸收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三听障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以听障学生心理特点为基,因材施教

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等级差异,家庭、经历、康复程度不同,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特点、专业基础都存在差异性,而这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位听障大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的差异及个人兴趣,在专业训练与教育的过程中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工艺美术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班为教学单位,但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深入掌握上分为小组“课上课下相结合”进行更加系统熟练的掌握、实践。同时,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基础上,对学生每个学习、生活阶段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在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心理发展。西安美院特教艺术学院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紧密与社会相联系,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加其自信心。特教学院开设的镶嵌课程与陕粮集团合作,由其供应粮食,制作手工粮食镶嵌画,并面向全社会举办大型聋哑学生粮食镶嵌画展,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的一致认可。工笔重彩课程上学生制作的工笔画团扇、鼻烟壶内画作品等则入选第15届里约夏季残奥会礼品名单。听障生本身存在着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西安美院特教艺术学院为这些聋生搭建起有效的应用与展示平台,极大鼓舞了聋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听障学生创新能力

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针对听障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发挥他们的思维优势,专业潜能,一直都是我们特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西安美术学院特教艺术学院采取情境学习、情境认知、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模仿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由于听障学生听觉受损,在思考问题时也会出现片面、简单的倾向。根据听障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特教艺术学院在课程中加大艺术鉴赏环节,并带领学生大量的向外走,参观各种美术馆、美术展览,帮助学生开拓艺术视野。另外,打破课程内容局限,加强实践环节。在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工艺美术技能实践训练,实现“教授进课堂,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请进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先在课堂上、实地制作工厂大量让学生进行观摩、欣赏,使学生有初步感官认识。其次,再手把手为学生传授工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之后直接用专业材料让学生上手,模仿老师的创作制作过程,从而掌握工艺实训的技艺。再循序渐进进行创作性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其有其创新意识,并掌握创新方法。

(三)创新目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