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探析

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探析

【摘要】目的:调查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校14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责任心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自我意识量表。结果: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总分与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14),物质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相对较高,文化责任心相对较低(P<0.01);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责任心低于医学社会学专业(P<0.01);回归和路径分析显示社会人口学变量(专业、性别、家庭经济、健康状况)、人格(宜人性、严谨性、开放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识等是影响社会责任心的主要因素,可解释57.2%的变异量,其中人格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社会人口学变量和自我意识经人格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结论:医学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护理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相对较低;人格是社会责任心最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社会人口学变量和自我意识是间接影响因素。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责任心;人格;自我意识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法对某医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7份。对问卷信息进行整理合并,结果如下:男548人、女949人;年龄16-25岁,平均19.89±1.36岁;大一447人、大二491人、大三385人、大四174人;临床医学546人、医学护理430人、医学社会学521人;户籍地城市542人、乡镇955人;健康状况为疾病或较差203人、良好689人、健康605人;家庭结构为大家庭341人、核心1071人、单亲71人、其它14人;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335人、1000-2999元708人、3000-4999元268人、5000元以上186人;父母最高教育小学(或以下)226人、初中743人、高中(中专)355人、大学(或以上)173人;独生子女592人、非独生子女905人。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年级、专业、性别、年龄、同胞数、户籍地、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父母教育、学生干部、参加社团、参加公益等资料。1.2.2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该问卷由赵兴奎[4]编制,共36个条目,分物质责任心(12条)、文化责任心(10条)和群体责任心(14条)等三个维度。采用1-5五级评分,分数越高,反映其社会责任心越强。1.2.3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该问卷由王孟成等编制[10],共40个条目,分神经质、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和宜人性等五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1-6六级评分,分数高低代表某种维度倾向性高低。1.2.4自我意识量表该问卷由蒋灿等人修订[11],含23个条目,分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和社会焦虑等三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0-4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自我意识水平越高。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和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χ2检验、F检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结果

2.1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水平

与测验编制者赵兴奎的数据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总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物质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相对较高、文化责任心相对较低(P<0.01);与冉汇真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数据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总分和三个维度分均高于普通高校学生(P<0.01)。

2.2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存在差异(P<0.01);两两比较(LSD检验)显示:医学护理专业责任心相对较低、医学社会学专业相对较高、临床医学专业居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社会责任心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社会责任心总分为因变量,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心理学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水准α=0.05,剔除水准β=0.10),结果显示(表3):专业(1=医学护理,2=临床医学,3=医学社会学)、性别(1=男,2=女)、家庭经济(1=1000元以下/人,2=1000-3000元,3=3000-5000元,4=5000元以上)、健康状况(1=较差,2=一般,3=较好)、宜人性(测量值)、开放性(测量值)、严谨性(测量值)、外向性(测量值)、自我意识(测量值)等9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社会责任心总分49.5%的变异。

2.4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社会责任心的路径分析

回归分析发现的影响因素可归为三类:社会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家庭经济、健康状况)、人格变量(宜人性、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识(私我意识、公我意识、社交焦虑)。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这三类变量影响社会责任心的路径,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标(CMIN/DF=4.45,RMSEA=0.05,GFI=0.98,AGFI=0.96,NFI=0.96,RFI=0.94,IFI=0.97,TLI=0.95,CFI=0.97,PGFI=0.59,PNFI=0.68,PCFI=0.69)基本达到模型适配标准,能共同解释社会责任心57.2%的变异;人格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效应值=0.76),自我意识(效应值=0.36)和社会人口学变量(效应值=0.45)均经人格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图1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社会责任心的路径分析

3讨论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责任心方面的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在有限的实证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综合性大学学生,针对医学院校学生责任感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状况及影响因素做了调查,现就有关研究结果做简要分析讨论。

3.1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状况

首先,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与赵兴奎[4]的大学生常模数据相比,总体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物质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相对较高、文化责任心相对较低;与冉汇真[5]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相对较高。其次,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存在差异,即医学社会学专业社会责任心相对较高、临床医学专业居中、医学护理专业相对较低,以往研究也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责任心存在差异,如艺体类和经贸类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相对较低,文科类学生相对较高[3-5]。这些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学生同其它大学生一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职责和义务的责任意识,更加关注人类基本生存环境和生命价值;任何群体的社会责任感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群体责任感各具特色,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将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能力和技术的发展。

3.2社会责任心的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或其它亚群体责任心存在差异,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多数解释属于主观推测,缺乏科学证据。我们推测大学生亚群体社会责任心差异可能与人格和自我意识有关,人格和自我意识影响他们的关注对象和专业选择,而人格和自我意识又受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并用实证调查验证假说。首先回归分析发现社会人口学变量(专业、性别、家庭经济、健康状况)、人格(宜人性、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识等9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社会责任心总分49.5%的变异。其次,结构方程分析探明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强度和影响路径:模型拟合指标基本达到模型适配标准,能共同解释社会责任心57.2%的变异;人格是最重要中介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心;自我意识主要经人格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社会人口学变量通过影响自我意识和人格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这些结果提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关键在于培养和塑造宜人性、严谨性、开放性和外向性等个性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意识[8,9,12]。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形成源于家庭,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有重要影响,但良好个性和自我意识也能通过教育塑造和培养[13-15]。在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教育中,除传授专业知识外,加强人文社会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社会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能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8,9]。本研究中,医学社会学专业(保险、法学、管理和心理学)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得分高于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可能与他们接受更多的人文社会学教育有关。

作者:胡鸿 杭荣华 范佳丽 国实 余结根 李海丽 程灶火 单位: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