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艺术创作中的经验与直觉冲动

艺术创作中的经验与直觉冲动

内容摘要】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摄影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艺术家用综合创作手段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抽象表达以20世纪表现主义为源头,逐渐过渡到20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表达变为以艺术家直觉与思考为主的抽象艺术,经验、直觉和非理性在其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流派与思想,既离不开理性思维与外部形式,也离不开直觉与非理性,只有将其整合归纳之后才可能重新输出主观处理的作品。

【关键词】当代摄影虚构空间视角非理性与直觉艺术经验

一、基于摄影与绘画的经验与直觉冲动列示

以大卫•霍克尼为例,从他的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摄影和绘画不仅仅是单向的模仿,而是慢慢演变成了双向关系。超写实主义以摄影技术为基础,用投影仪将摄影作品投影到画布上,然后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它。大卫•霍克尼的创作则是另一种代表,他将20世纪的抽象绘画中破碎的空间引入摄影,通过打破照片来实现对非主观空间的重构。大卫•霍克尼多年的创作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他的绘画作品在试图打破西方传统绘画中那些“固定视角”。例如,不同于维米尔以还原真实空间为目的的风俗画家们想展示一个(不管是布景还是虚构)至少看起来是真的存在、符合逻辑的空间,现代画家们和大卫•霍克尼放弃了这样的视角,开始把目光转向传统东方绘画,尤其是中国绘画。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被广泛地运用在许多和中国画截然不同的作品中,大卫•霍克尼也受到了散点透视的影响,但他的全视角绘画建立在他个人风格早已成熟的基础之上,虽然他一直在探索更广领域的不同可能性,但仍可以辨别出他强烈的个人特点——哪怕涉足不同领域或者吸取不同元素,这一独特的风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笔者认为,社会背景下的艺术潮流与艺术家本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关系。每一时代出现的艺术思想、艺术流派固然与社会背景和艺术语境有关,但也没办法离开个体谈全局,如果不把艺术家个体之间的微妙差异当作足够重要的参考数据,就很可能会错过许多值得注意的关键点——大卫•霍克尼与其他现代艺术家,更关注的不是如何表现一个现实空间,而是如何呈现他们眼中的空间。从这一方面来说,个人的创造与表达显然大于对真实的认知,个人的风格也完全大于流派之分。

二、对经验与直觉冲动的艺术解析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从自身出发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不管是原始线条状的装饰抽象创作,还是现代抽象艺术创作,都包含了创作者的某些思考。艺术史学家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谈到,抽象的本质是由对空间的本能恐惧带来的抽离,抽离一切现实元素与意义,从而达到完全纯粹地表现本质。与此类似,当下的艺术创作看似有一套充分的哲学理论支撑的完整体系,但实际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依靠更多的还是自己的直觉,成功捕获到直觉之后才相应地在现实中寻找理论依据。这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人们不应该指责根据直觉套理论是错误的,相反,艺术创作并不是单单依靠坚实的理论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更多地与直觉有关,这也可以充分解释理论家与艺术家着眼点和行事方式完全不一样的原因,虽然二者都从事着纯粹的艺术工作。沃林格所说的“表现”,在笔者看来,似乎能理解为一种主观直觉功能的外在体现——人们在具体观察一件事物之前会先产生一种直觉,或者说对这件事物超越表象的认知。有些人觉得直觉等于先验,而“直觉”这个词可能不如“先验”那么理论化,但笔者认为,直觉比起先验更具有一种内在体验性。在较为原始的时代,人们的艺术行为通常从自己对自然的崇敬与恐惧出发,现在我们把这些原始作品称为“抽象”作品,因为我们弄不明白它们一开始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原始认知。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把现实中已有的东西加上现实化语言的表达创造出的事物可以被称为“再现”,而创造出的事物一开始就产生于内部自我,只是披上了一层具象化的外衣,从而得以存在(艺术作品以图像为主,非具象无法呈现),这样的事物就是“抽象”的。在非艺术层面,世界知名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尼采、叔本华、维特根斯坦、荣格,他们的理论观点似乎都与上文所说的一样,人的思想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归纳和总结,也有种观点把这些思想叫做“非理性主义哲学”,这个词很好地解释了这些思想的本质。承认非理性存在是一件很难的事,哲学和艺术、摄影和绘画都产生自一些人脑海里瞬间的一个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接受非理性、接受自我可能并不那么现代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和原始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当艺术家能被称为艺术家的时候,就已经对作品作了主观处理,而主观内容的产生恰恰离不开原始直觉冲动。尼采将这种原始直觉冲动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即“酒神精神”,他认为“酒神精神”预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其实,“酒神精神”意味着悲剧的激情与狂热,在这里只引入这种非理性激情的理论作为艺术直觉冲动的依据。现代艺术家所提倡的绘画性激情和抽象理论,从根本上讲都是内部直觉冲动的外在补偿。第一个方面,“绘画性”(即写实绘画不应当完全照搬现实而应该有艺术性主观处理)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概念,中国油画家尤其强调这一点,因为中国油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一开始是为了留住某一瞬间而产生,当它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单独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存在,因此,中国油画需要一种由艺术家本人而非其他闲杂人等赋予的艺术性质——绘画性,这是由艺术家本人决定的绘画手法与风格,是将艺术家与其他艺术家区分开来的分辨手法。与此同时,“区分”这一概念也出现在了摄影中。摄影发展的进程类似于中国油画,二者诞生于差不多的时间,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短时间内接连跨越了许多艺术的必经阶段。摄影从一开始作为记录时间的手段迅速变成另一种与绘画并驾齐驱的自我表达工具,从此,“风

格”的概念也开始出现在摄影这一新兴艺术领域,一些摄影艺术家开始在摄影的时候模仿绘画的构成与质感,这些人组成的流派后来被称为“画意摄影”。摄影的“绘画性”大抵就是不单纯为拍照而拍照,而是为了创造而拍照,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摄影艺术的“去记录性”提供了充分条件,摄影同绘画一样,主观处理逐渐大于客观描摹。第二个方面,当代抽象越来越成为一种哲学名词游戏。当代艺术一开始是为了探索艺术边界、尝试更多可能而发展起来的,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可以随便给自己的作品套上一个哲学观念,然后声称它具有一些深刻的含义。正如沃林格所说,抽象是将大量情感提纯升华为普遍的情感、普遍的概念,艺术家个人创造的抽象事物,必然包含了许多艺术家本人的思考与感受。对于艺术家来说,无数次艺术实践经验会培养出敏锐的直觉,使他们本能地知道该“输出”哪些冲动,也明白哪些需要归纳、整理才能“输出”。无论哪种流派、哪种方法,其艺术创作与作品的本源都与直觉冲动有一定的关系,经验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重复实践的亲身经验,直觉不可能顺利“输出”,学会用经验引导直觉是成为艺术家必须要跨越的障碍——既不能完全依赖抽象的直觉冲动,也不能完全依赖既有的经验事实,只有将其整合归纳之后才有可能重新输出主观处理的完成品。理论与实践也是如此,既无法割裂也无法完全统一,相互吸收学习才是艺术家应该努力去做的事。

参考文献:

[1]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丁宁.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3]荣格.红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5]荣格.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