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观也在不断变化。中职语文作为一个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分析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从品味语言促进语言建构、质疑发问发展学生思维、情境赏析推动审美鉴赏、读写结合落实文化传承等方面,探究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并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奠定语文基础。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结合自身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析和阐述。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所需要的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它既包含了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等智力因素,也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综合性品质的体现。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品味语言,促进语言建构品味语言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本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等进行深层次的辨析和感悟,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重要手段。汉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表达能力与丰富的感性信息,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那些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和感悟,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想北平》是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与故乡母子般的情感。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课程伊始,笔者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说不出”三个字进行讨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真的是因为他不是诗人吗?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按照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表达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作者转换思路,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表达了自己对北京的爱,看似平常却最容易打动读者。作者将北京比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感情,就比一般人要重。这样,通过解读和揣摩语言,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及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得更为深刻。《想北平》中值得揣摩品味的语句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语言,在理解其基本语言含义的前提下,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理解。这样,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和运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自然得到了提高。

(二)质疑发问,发展学生思维语文是一门感性色彩与理性色彩兼具的特殊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光注重学生的感性领悟,而忽略了学生的理性分析,那么,学生将很难深入到文本内部。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质疑发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比如,在进行《祝福》的教学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思考。该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那作者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呢?通过思考,学生感受到了在那个喜庆的日子里,祥林嫂的死去所具有的悲剧色彩,体会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同时引发了学生对背后原因的深思。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疑点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小说中的“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是作者为什么又说“我”是软弱和无能的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小说中的“我”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但是其革命性并不彻底。这样,让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刻。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无疑处质疑。有学生提出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小说虽然没有具体交代祥林嫂的死因,但从小说的内容上可以判断,祥林嫂是自然死亡,也就是“老死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祥林嫂还不到四十岁,怎么生命就早早枯萎了?未老先衰,这正是祥林嫂的悲剧所在,从而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摧残。这样,从“无疑处”质疑,更加深了学生对小说悲剧意义的认识。这样,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认识得到了提升。

(三)情境赏析,推动审美鉴赏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启迪学生的心智,更要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比如,在进行《过万重山漫想》的教学时,文章虽然是一篇关于“漫想”的文章,但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尤其是第二节,集中描写了三峡蔚为壮观、形态各异的奇景,很值得学生赏析。为了让学生体会三峡景观的壮美和惊险,推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笔者在课文赏析伊始,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江水一泻千里的情势?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山的雄伟壮美?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山的奇异?文章中哪些词体现了山的险峻?文章中哪些词展现了山的美姿?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其中对沿途的风光进行欣赏,让学生体会三峡的雄伟、神秘和惊险。人们一旦面对奇异的景象,惊喜感叹之后,总喜欢追根溯源,这是很自然的联想。这样通过情境赏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为学生理解后面的“漫想”做好了准备。

(四)读写结合,落实文化传承语文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文字本身,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实施读写结合的策略,拓展和延伸文章的内涵,落实文化的传承。比如,在进行《鸿门宴》的教学时,文章用精彩的笔墨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笔者让学生从文章中任选一位人物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要评价客观,见解独到,内容充实。任务下达以后,学生都积极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等收集有关材料,对楚汉之争这一段史实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发表了许多新颖而有说服力的观点。有学生评价项羽,说他是“快意英雄”。鸿门宴上,他不杀刘邦是心胸豁达,他没有责斥樊哙是他爱惜英雄;他“四面楚歌”时,仍然“慷慨悲歌”;在生死关头,“斩将刈旗”;最后自刎乌江,这些都是他英雄本色的表现。同时,也有同学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项羽血洗关中,焚烧阿房宫,造成新的战乱;在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养奸贻患,决定了他必然灭亡的结局。还有的学生对刘邦进行了评论,认为他才是真的英雄。鸿门宴上他机智果敢、能屈能伸、善于纳谏;他入关时“约法三章”,与百姓秋毫无犯;他做了汉高祖以后,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着力发展生产,所以他们认为刘邦才是真英雄,并且评价客观、有说服力。这样,通过读写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赏析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质疑发问,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并通过读写结合,落实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华成.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浅析—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84):75-76.

[2]彭召军.关于中职语文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7,(76):53-55.

[3]张彩亚.多元拓展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7,(21):47.

[4]吴继斌.基于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情境化教学探究—以《长江三峡》为例[J].职教通讯,2018,(24):35-39.

作者:李仲胜 单位:阜阳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