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整合实践

医学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整合实践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完整的医学机能学科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整合

随着“大健康”全局理念的提出与推广,社会对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形势的发展必然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将人体完全割裂开去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1]。“整合”就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器官—系统整合、基础—临床整合等[2]。在这种趋势下,对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实验教学进行整合也就成为必然[3]。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也将其列为临床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我们对原来分别隶属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进行了整合,组建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现对整合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

1医学机能学科实验课的现状分析

在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分别隶属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而且多以简单的观察性、验证性的单一实验为主,能够体现医学机能学科特点的综合性实验较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此外,某些实验项目在3个学科中均有重复,比如,生理学中“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病理生理学中“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以及药理学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主要实验项目都是家兔血压的观察;更有甚者,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中都有“家兔高钾血症及其抢救”。这导致的后果是,实验教学效果差,浪费了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我们需要打通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各机能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过时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删减、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节省学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使机能学科的实验教学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教研室分别隶属于基础医学院和药学系,教学任务的下达、授课计划的制定、上课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衔接都存在着沟通的问题。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3个学科学生实验室都采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购置的实验设备以及实验过程中耗材基本相同。受独立实验室面积、设备、人员配备等限制,每次能够服务学生的数量有限,使得工作忙碌,但是效率不高,这也导致每一个独立实验室没有多余的预算和面积购置、安置新设备为学生开展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而且,这种条块分割的实验室设置模式不利于教师开设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验,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医学机能学的整合过程

在迎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以2017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和我校自身条件,突出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总目标,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积极推进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并进行机能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改革。将以前分别隶属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部分,打破学科限制以机能学的内在规律进行重组与优化,整合为独立的医学机能学。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在不减少实验项目的情况下,将实验学时压缩为80学时。将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分为3个阶段:(1)“三基”培养阶段,开设包括机能学的基本知识、常用实验动物和基本操作、常用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仿真虚拟实验以及一些验证性实验;(2)“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包括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模型建立与抢救、家兔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与肾功能分析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3)“创新思维”培养阶段,开设包括药物对动物学习和记忆的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的保护作用等探索性实验。重新组建的教学团队编写了《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将实验项目从单纯的教学目标发展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增加了探索性实验,形成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的详细程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新建立的医学机能学科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从实验设计、项目实施、结果分析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各方面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前依附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医学机能学实验独立考核,计入学分[4]。

3医学机能学整合的教学效果

3.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整合后的机能学实验中心的学生实验室面积接近1000m2,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仅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一项就有40余套,能同时满足200名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我们在原有虚拟仿真实验室、人体生理实验室、基础实验室(3个)、综合实验室(6个)的基础上优化实验室结构,结合教师的科研特色和学生的兴趣新建了微血管技术创新实验室,并积极完善微循环检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参与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供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的支持。

3.2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机能学科实验教学的整合关键是实验教师的整合,但是,将实验教师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原有知识架构和思维定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重新建立独立、完整的机能学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模式是最困难的。原有的实验项目相对单一,实验流程简单,内容比较固定,依据现有的实验指导或操作指南很顺利就能完成。现在的实验项目基本是融合了以前3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甚至是设计性实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技能需要更新。为此,除加强教师的机能学专业知识培训外,定期组织中心实验教师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相互观摩学习。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出国访问和读博深造,提高自身能力。工作中鼓励老教师跨学科带教,积极探索开设新的实验项目。要求年轻教师和教学骨干具有跨学科带教能力,能够结合多学科知识开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经过近三年的运行,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整合后,教学资源的优化,实验班容量扩大,完成相同教学任务所需要的教师数量显著减少,更多的教师有精力去探索和开设一些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并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这也使得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验技能显著提高。

3.3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机能实验室的架构优化之后,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资源开展一些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其中,重点建设了微血管技术创新实验室,主要培训镜下微血管鉴别和分离、微血管常规实验技术等。在面向临床医学专业2014、2015、2016级108名学生开设6期微血管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自2017级开始,纳入科研技能选修课程体系,现已面向全体临床医学生开设。创新性实验室主要供医学生以科研小组的形式亲自实施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目前承担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6项。本科生在《FrontPhysiol》《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总体来看,创新性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依托和支撑,推动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4医学机能学整合的探索方向

医学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整合顺应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医学机能学科实验教学的整合仍然没有结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1)医学机能学是一门跨学年的实验课程,如何保障学期之间的内容衔接、考核过程的连贯性以及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同步推进,仍有许多细节需要去调整和完善[5]。(2)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线上和线下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3)医学机能学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但是在现有教学资源下,应积极探索提高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设比重和学生覆盖面的方法与策略。这些问题均需要我们以及各兄弟院校的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以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卜娟娟,张秀军,吴俊华,等.基于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式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6):829-837.

[2]林岩,赵宇,肖薇,等.基于“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20-21.

[3]袁海虹,周波,杨智昉.对分课堂+PBL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75-77.

[4]王艳霞,胡优敏,冯雪梅,等.实验整合课程考核评估体系建设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11):1103-1107.

[5]乔海兵,祁文秀,宋维芳,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8):671-673.

[6]白萨日娜,塔娜,高敬贤,等.浅谈翻转课堂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9,13(4):276-277.

作者:张玉平 张晓云 张立民 郭亚雄 王小荣 姜华 杨建明 董晓华 赵自刚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