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教育及心理教育研究

医学教育及心理教育研究

1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

1.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

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整个医学目前呈现出4个特点:①基础医学已在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生物学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到了量子水平,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疾病的疗效和机制。②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进行社会预防。③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④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课题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教学”模式,是先基础后临床的“三段”式教学,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使教育脱离于社区与社会。而医学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对外开放的大系统,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的连续统一,在校医学教育只是基础阶段,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医学专业培训作准备的阶段,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的新特点,全方位的开展教育,应同未来医学人才的智能结构趋于一致,并德、智、体、美多维结构整体发展。

1.2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医学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医学教育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医学教育必须紧跟医学发展,不仅要继续培养“学院式”、“个人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既具有医学知识,又具有科学家的创新气质与创新能力、工程师的工艺设计和试验水平,尤其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树立发展观。树立医学教育的发展观,尤其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科学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想像。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和认识医学创新中的灵感和想像,对于开发智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抓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问题,提倡广泛的学习和打破常规的思考,在尊重客观科学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医学教育的平衡观

现行教育模式以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特定的岗位为目标,强化医学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重专业知识,轻社会知识;重专业建设,轻个性发展;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等,这就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办的是单一性院校,突出的是知识水平的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世界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谁掌握了面向新世纪的医学教育和科技,谁就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争得了21世纪医学科学中制胜的关键。一位优秀的医生除了必须有精湛的医技外,还必须对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死学甚至宗教学有基本的认识,要有良好的医疗伦理判断水平,并尊重患者,以协调医患关系。因此,医学课程必须与自然、人文科学综合,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才,促进医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发展,生命意识的转移,医学目的的深化,保健体系的改变,医学人际关系的变化,卫生制度的改变等等,要求拓宽基础和专业教育的界面,进行均衡的学科教育。因此,时代要求我们跨世纪的医学人才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力素质、正确的思想观念、宽厚的理论基础、敏捷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成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

2新形势下的医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门科学。它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医学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专门针对医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1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还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健全的心智”。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医学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医学教育。21世纪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以往的以帮助心理疾病的学生消除障碍为主转向培养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医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如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医学生心理发展及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现象,切切实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将我们的医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有现代的医学技能,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合格的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我们培养的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医学生以后的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还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之一。

2.2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要系统学习医学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知识的学习,而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还要通过专题讲座,让他们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心理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等,逐渐掌握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调节、心理平衡达成的方法,从而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挑战。

2)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正确确立和评价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在成分发挥自己个性能力的同时,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融洽相处、并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要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采取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为将来疏导病患的心理障碍打下基础。

4)要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医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重的学习任务,难免会出现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教师要对出现这种状况的同学进行定点联系,通过谈心、语言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帮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白衣天使"。

5)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我们可以就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学习及社会适应情况、心理测验情况等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轨迹,及时发现其心理障碍和心里疾病,从而提高对其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