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多元统计学范文

多元统计学全文(5篇)

多元统计学

第1篇:多元统计学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体育院校

多媒体教学资源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具有直观性、丰富性,不但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备受广大教育者的欢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体育院校的教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空间被挤压,但计算机技术不是万能的,既不能取而代之,也不能置之不理,应该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口传身授为主要途径,文化课教学通过板书展现主要教学内容,体现教学逻辑,体育专项技能的习得是通过教练的身体示范和语言讲解获得,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因此,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体育院校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

由于体育的特殊性,许多运动项目需要从小培养,因此,部分体育院校甚至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共同点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文化课教学和体育专项技能教学,前者主要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后者主要是体育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从教师的结构看,从事英语、数学、心理学等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专项运动员的经历,而从事体育技能教学的教师,多为专项运动员出身,专项成绩很好,但是文化基础较薄弱,应用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普遍不高。

2体育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2.1理论课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教学资源的集成度和丰富性大大提高,跟教材相关的课件资源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另一方面,“离开课件就不会教学”的现象也在中等职业学校、大学中普遍存在,甚至课堂教学变成了课件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读课件的过程,教师变得无板书、不板书,实际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看着课件演示,似乎懂了,但因为缺少推理过程,实际掌握效果不理想。

2.2体育技术课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体育技术课是通过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引导学生习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技术课上,通过教师的准确示范、反复示范,学生模仿、纠错、习得并且巩固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动作过快,学生看不清的情况,如果放慢速度,又会出现动作断层、不连贯的现象,影响动作的节奏性及准确性。另外,身体运动是基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各关节在怎样的合理角度范围内才不会造成关节损伤,都需要依靠计算机先进的技术进行解析。学生对动作的原理和生理基础有了了解后,认识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3建议和对策

3.1建立多媒体课件资源库,提升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不在多,而在精,避免把书本知识简单地变成电子板书,应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由熟练课件制作的教师制作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并搜集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教学难点、重点制作出来,形成教学课件资源库,供任课教师选用。教师不必整堂课都用课件,要将两种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需要用课件时一定要用,不需要时不要乱用。

3.2提高体育技术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多在室外教学,注重教师的身体示范,因此体育课教师普遍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接触较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多媒体信息的搜集及运用能力较低。开设计算机培训课程,提升技术课教师对多媒体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为教练员配备科研团队,提供计算机等技术支持,进行体能教学研究。

3.3开发电子体育教材,弥补传统体育教材的不足

传统的体育教材是文字叙述、图片示范,对体育技能教学的局限性很大。开发电子体育教材,加上音频讲解、视频示范、力学分析等内容,多方位、多角度直观地展示动作运动的过程,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难点、突破重点。

3.4为体育技术课教师配备室内多媒体教室

体育课由于活动范围较大,其活动场地多在操场等室外环境进行,遇到特殊天气则主要采取停课措施,建议教务主管部门为技术课教师安排室内多媒体教室,以供多媒体教学时所用,另外,学校可在网球馆、武术馆等室内场馆增设多媒体器才,以便能及时进行比赛录像回放、人体生理结构展示等有益于运动成绩提高的教学。

3.5提升文化课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调查发现,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主要使用Microsoftoffice中的Powerpoint软件,对于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直接影响了课件制作水平,影响了教学设计的实现。应结合网络远程教学、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学习形式,开办教学课件比赛,激发教师设计制作优秀课件水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延岭.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第2篇:多元统计学范文

第一,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关注的是对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个解决过程会随着个体专业素养的积累而不断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上,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尤其要避免机械记忆解题步骤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统计学的大背景是心理学,这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要求:如何高效地实现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渗透?有研究者提出“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大层次:注重统计思维层次和注重统计思维和心理学理念融合层次”,而后者才是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教学内容和体例的新探索。计算机软件的普及运用使得大众更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因此有些教材开始将一般线性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纳入其中,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不仅进一步表明了培养统计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教师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难以通过纸笔计算助力概念理解,如何将新内容新体例表达得直观形象?第三,基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探索。近年来,随着统计学重要性的突显,人们开始关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实际上,选择哪种教学法除了教师在理念上的差异,也受具体的班级情况和授课内容的影响。而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

二、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一减一增一结合”。

1.一减在保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降低解题的难度,降低运算技巧的运用,简化证明过程,但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简单线性回归一章,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占了一定篇幅,而实际上学生只要了解确定a和b的两个计算式以及这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即可。类似这种涉及公式推导的内容,只要不影响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学中均进行了删减。

2.一增增补了统计检验力、效果量、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并强调其与原有知识点的贯通,力求“将知识转化为认知结构”。关于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涉及的相关课程(如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衔接问题,笔者将“心理统计学”分为初阶和进阶两部分。初阶部分主要讲述“心理统计学”的基础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中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方法,在低年级开设,其中涉及多元分析的部分,只是简要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基本用途即可。进阶部分则主要具体讲述多元分析方法,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此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晚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如此既满足了学习实验和测量的统计学要求,又解决了学习较高级统计方法要求代入实际情境的问题。

3.一结合将SPSS软件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即在理论课课堂上,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基于真实研究的数据向学生演示相关知识点的SPSS实现过程,并简要分析输出结果。尤其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等难以纸笔计算的内容而言,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借助直观、迅速的软件,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同时也为实验课的开展做了良好铺垫。

(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使用姓名桌签。请学生用卡纸制作一个桌签,姓名是必选项,也可呈现其他可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内容,上课时将桌签立在课桌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生的匿名感,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第二,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某道题目如果出现在相应的知识点中,学生可以解出;一旦将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处,有些学生就难以选择恰当的解题办法,甚至会做出削足适履的荒谬之举。也就是说,学生在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选择了某个模型开始解决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即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同时关注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引入案例教学后,心理统计学课堂基本可以分为4个阶段:案例导入与分析、学生讨论、教师评估指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来源于实际的鲜活案例生动形象地例证了数据和分析的意义,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法对统计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第三,充分发挥讨论的价值。心理统计学课堂上经常涉及讨论环节,不同的问题对讨论时间和讨论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对于有些问题,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传播学生的观点,使之成为一个全面深入的大讨论。对于这类讨论,通常会采用如下流程: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大组间讨论。以32人的班级为例,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平均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编号为01、02、03、04。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在每个大组内部,编号相同的人汇到一处,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此为小组间讨论。小组间讨论结束后,4人返回各自小组,再次进行小组内讨论。之后每个大组内部各选派一名主要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成员都投入其中,彼此互通有无,而且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也有利于知识的澄清与巩固。第四,改革实验课的上课形式。除了惯常的SPSS操作课,心理统计学实验课还增加了习题讨论课的形式。心理统计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与理论课上呈现的例题不同,实验课中的习题多为源于现实的非典型实例,更考查学生对现实情境的统计化概括能力以及对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与变通。第五,加强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实践中发展统计学的思维与能力,这也契合心理统计学的本质。有学者提出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些自主学习内容一般通过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顺序考察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程和结果可能存在各种缺憾,但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改革

教学评价方面,尝试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期终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形成性评价最终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与终结性评价发生在教学结束之后不同,它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就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而言,反馈可以从随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而且从统计学课程实际操作的角度,务必要保证反馈的具体性,例如当学生反应出错的时候,避免只给予一个判断式的反馈(“错了”),而是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理解的误区(“能否讲一下你这样做的依据”)。此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例如,以作业的形式请学生就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实现自我反思和改进。

三、教改效果

第3篇:多元统计学范文

关键词:生物统计 教学改革

统计学可以分为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大范畴。生物统计学就是应用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生物信息分析和超级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国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不论从政府,企业还是高等学府越来越重视统计学的相关课程。通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讲授,笔者发现了一些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高校教学安排中通常将理论课的讲授和实践操作分割开来

举个例子来说,在高校的生物统计学课程通常是先进行基础理论的讲授,内容包括统计资料的整理,资料的描述统计,常用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以及试验设计方法。所有的理论课程讲完以后,一般情况下就过去10个教学周了。之后是安排一整周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的安排通常是一种统计学软件(如SAS)的操作,以SAS软件为例,主要教授如下内容:SAS软件的基本操作,SAS程序结构、程序的输入、修改调试和运行,常用生物统计方法的SAS程序(描述性统计、资料的正态性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1]。这里有几个小问题值得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去思考。首先,学生的记忆能否再10周以后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依旧清晰。在微机课程开始的时候,所学的知识已经是几周以前讲授的内容了,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当我提出一个指令让学生输入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还可以马上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部分学生在线面瞪着眼睛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就是实践操作的部分内容和理论课程脱节。这样讲授的后果就是不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操作,学生学习结果都是半桶水,而生物统计学课程也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难点课程。

2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抽象概念,例如: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准确性与精确性,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等[2]。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虽然我院的学生在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高等数学的知识。但对于理工口的学生而言,农科口的学生对数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仍然有所欠缺。而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

3统计学课程的数理属性导致了课堂交流开放性的欠缺

和管理或文法课程不同的是,生物统计学课程中讲述例题的结果是在概率论的基础下做出的结论。比如说:当计算出的试验参数小于或超过试验阈值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或否定预先建立的零假设,而否定或接受备择假设,从而对试验结果做出统计学上的判断[3]。而管理学课程往往可以是多元开放的结果。比如:请用S(strengths)W(weaknesses)O(opportunities)T(threats)分析法来讨论一家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学在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给出开放多元的答案。根据以上三点在生物统计学讲授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我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如下思考:

1)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结合讲授。首选的方案是在机房里讲授统计学课程,2个标准学时的大课可以一堂课程讲授理论课程,一堂课讲授相关的微机操作。次选方案是在多媒体教室讲课时,老师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接连接多媒体平台,切换理论和操作课程的讲授,每节课程结束后,下次课带学生进机房实操。

2)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科的学生,在每节课的讲授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概念回顾,将本节课程所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几分钟的短时间review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

3)加强和学生的课堂沟通。尽管无法做到象文科类课程那样随心所欲的畅所欲言,课堂交流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上仍然是必要的。一般而言,我会选择上一堂课结束前讲授过的习题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温故而知新,对自己已经听过的课程同学们进行解答和回顾往往更有信心,也能更好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4总结

生物统计是一门农业口重要的核心课程,在生物统计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困扰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大钧.SAS统计分析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JoblingM.A.PetrieandP.Watson:Statisticsforveterinaryandanimalscience(thirdedition)[J].AquacultureInternational,2014,22(2):959-960.

第4篇:多元统计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探究式学习;大数据

引言

科技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得以存储。在各行各业每天都在产生大量数据。海量的数据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资产。如何利用和挖掘数据的价值是众多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近年来对于数据分析人员的需求极大地增加[1]。查询网站glassdoor可以发现DataScientist(数据科学家)以平均约11万美元的年薪连续4年(2016—2019)位列全美最好工作榜第一名[2]。统计专业知识是该职位的重要技能之一。数据分析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应用前景,比如医药健康[3-5]、金融市场[6-8]、智慧城市[9-10]等。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从课堂教学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的课程应用能力。在本科阶段,统计学专业或应用统计学专业通常会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核心课程。在这基础上,学生还会进一步学习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软件及其应用等应用类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于多元统计分析,教师通常会讲授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例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并以具体的案例分析作为辅助。对于统计软件及其应用,教师通常会讲授R软件的使用以及数据分析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通常会按教材的章节顺序来安排。针对某个教学内容,例如聚类分析,在讲完该方法的数学模型之后通常会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从教学反馈来看,当讲授应用例子时学生的兴趣明显高涨,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多地停留在浅层,即仅会仿照课堂演示或教材给出的实例,很难做到灵活应用。为此,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模式可以做如下改变。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事实上,在智联招聘中搜索数据分析岗位,在招聘要求这一项里主要有熟练使用R或Python等统计软件以及SQL等数据库软件,其次是业务与数据的整合能力。后者也就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往的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讲授数学模型然后举例说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一个问题上进行多方位的讨论[11]。以课程多元统计分析为例,在学习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时,学生经常会混淆这两种方法,或者只会依葫芦画瓢。我们可以选取几组数据集,将学生分成AB组,A组的学生用主成分分析,B组的学生用因子分析。对于每一组数据,让A,B组的学生分别讲解分析结果,并说出与对方结果的不同点,同时结合具体的背景知识讨论哪种方法更加合理。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讨论下逐步体会两者的差异之处,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这样的课堂设计由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课堂内教师的角色弱化了,但在课堂设计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比如,如何组织学生展示,以及有效地引导学生讨论。为更好地与就业相衔接,在展示作业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比如每堂课安排15分钟,每人3分钟。这样在一个学期中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有两次机会进行口头汇报。教师应当在每次展示后给予一些点评,比如哪些地方值得表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同时鼓励学生多讨论,这样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进步。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

在前面我们提到压缩基础内容的讲解,那么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需要在学习内容的安排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在选取实例时,尽量使得该例子能够适用于多个章节,从而学生能够对于一个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供学生自由选择。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完成,尽量以3—5人一组。在课程初始阶段进行组队与选题,然后分阶段汇报。教师可以在每一阶段开始时布置任务,比如选择数据集、清洗数据、描述性分析、建模、模型改进和评价。每个阶段给予一至两周时间。将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分割为多个小的阶段,有助于学生建立数据分析思路。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高的完成率,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能力也是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12]。这样的转变是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的客观需要。当前数据的获取越来越方便,随之而来的是数据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13]。因此,分析数据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局限于一种,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或者是着眼于不同的点来分析。在选取应用例子时,一些数据竞赛比如天池、Kaggle会不定期开放数据集供学生练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部分数据。例如Kaggle网站上有观影数据、埃博拉感染数据、信用卡反欺诈数据等多种类型的数据集[14]。对于这些数据集的分析方法可以用到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常用统计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详细比较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的差异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第5篇:多元统计学范文

关键词:儿茶粉剂;碘甘油;口腔溃疡;口疮;中西医结合疗法;外治法

口腔溃疡是我国多发的口腔黏膜疾病,又称作复发性口疮(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在我国RAU发病率约占人口数的10%~25%,该病好发年龄为10~40岁,男性的患病率一般低于女性。RAU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容易复发,以患处灼痛感为主要症状。目前,RAU无特异性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为此,本研究以本院72例口腔溃疡患者为对象应用儿茶粉剂联合碘甘油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2例口腔溃疡患者均为2016年7月—2017年9月在本院经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共2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1.74±0.28)岁。观察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2.09±0.15)岁。2组样本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和病情程度等)经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入选标准

纳入口腔黏膜出现圆形、椭圆形溃疡病例,排除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结核性溃疡。

1.3药物制备

将中药儿茶(武汉市神草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批号:鄂20190249)制成粉剂,先用粉碎机将药材粉碎,再用200目筛进行筛分。未过200目筛的部分再反复粉碎,直至全部过200目筛,得到儿茶粉剂。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康复新液(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批号:M140824)含漱,每日3次,每次10mL;并口服多元维生素(21)(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2003),每日2片。观察组治疗方法:用棉签将儿茶粉剂涂布于溃疡表面,50min后用碘甘油(武汉沃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046)涂摸溃疡处,每日3次。

1.5观察指标

2组患者在治疗用药期间连续每天观察并记录:疼痛感消失时间、痛觉指数、溃疡愈合时间、平均用药时间等4项统计指标[1]。痛觉指数,用视觉类比量表(VAS)打分的方式对患者疼痛自我感知程度进行统计。在治疗前后检测对患者血液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标准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共设3个类别,分别是:治愈、好转、无效[2]。治愈:溃疡面已经修复愈合,无疼痛不适感等症状,口腔黏膜无充血。好转:疼痛感比治疗前减轻,溃疡面积和口腔黏膜充血症状明显减小。无效:较治疗前,疼痛感、溃疡面积、口腔黏膜充血症状等各项指标未得到改善,或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7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有数据输入SPSSV21.0作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х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感持续时间、疼痛指数比较

观察组疼痛感消失时间(1.79±0.46)d、痛觉指数(2.63±0.72)分。在临床疼痛症状观察指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溃疡愈合时间、平均用药时间比较

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2.65±1.03)d、平均用药时间(4.24±0.68)d,在病程观察指标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IL-6、CRP水平比较

2组患者在治疗前IL-6、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CRP水平为(3.28±0.57)pg/mL、(5.53±0.48)m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康复新液含漱加口服多元维生素(21)治疗的对照组患者RAU总有效率为75.00%(27/36),观察组经儿茶粉剂联合碘甘油外涂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4.44%(34/36)。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对RAU的致病原因尚未探明,普遍认为与遗传体质、精神紧张、维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降低、细菌感染、口腔内有创伤、消化系统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3]。RAU早期病理表现为黏膜水肿,然后产生上皮内疱,逐步发生溶解、黏膜破溃、坏死组织脱落,逐步形成浅表溃疡。溃疡处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病灶处有假膜形成或有坏死组织[4]。RAU患者在口腔黏膜破溃状态下,炎症和免疫调节刺激引起CRP表达增多[5]。CRP增多后进一步诱导IL-6等炎性因子产生,促使RAU患者IL-6含量增多[6]。在IL-6水平升高的情况下将诱发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进而加重口腔黏膜溃疡症状[7]。口腔溃疡中医谓之“口疮”,其病因病机与热毒内蕴、阴虚火旺、脏腑虚损、气血失常等有关。病灶约10~14d可自愈,一般不形成瘢痕。中医治疗“口疮”之要点在于辨证施治对症治疗,药物以选用养阴清热、解毒消肿、祛腐生肌、敛疮止痛[8]等作用的中草药为主。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煎煮浓缩成流浸膏,所含的儿茶素、鞣质可减少溃疡面分泌物,保持病灶表面干燥,有治湿烂诸疮的功效;所含的槲皮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具有抗菌效果,从而促进溃疡愈合。碘甘油能与菌体结合,让菌体蛋白质发生变性死亡,从而杀灭细菌、真菌。此药的吸附、收敛作用较强,可使溃疡组织渗出液得到吸收。涂布于黏膜后,能够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原微生物、刺激性食物等外界不良因素对溃疡面产生侵蚀,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改善溃疡疼痛症状。本研究采用儿茶粉剂涂布于溃疡表面联合碘甘油治疗RAU,疼痛感消失时间(2.65±1.03)d,痛觉指数(4.15±0.56)分,溃疡愈合时间(2.65±1.03)d,平均用药时间(4.24±0.68)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IL-6(3.28±0.57)pg/mL,CRP(5.53±0.48)mg/L,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儿茶联合碘甘油用于RAU治疗,外涂于溃疡面,不仅能收湿敛疮,杀灭细菌,还能够形成保护膜附着于溃疡面。儿茶粉剂联合碘甘油有助于黏膜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达到缓解病灶红肿和疼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儿茶联合碘甘油治疗RAU,有助于减少血清CRP表达,降低IL-6水平,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对于促进RAU愈合,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有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强荣.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2):157.

[2]王忠强.碘甘油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501-502.

[5]刘佩萱.几种药物联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与疼痛程度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17):3503-3507.

[6]周雪琴.小儿口腔溃疡给予碘甘油治疗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8):3989-3991.

[7]李慧,李怀奇.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免疫指标、铁代谢指标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变化特点[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