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多元化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多元化教学论文

第1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元文化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84-01

多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交流愈来愈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在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地理教学是学科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生活领域的影响越发显现,同时多元文化也影响着如臭氧层空洞、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想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间的了解与合作,就离不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本文谈到的多元文化是仅限于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表达的是对不同文化的的理解和尊重,对其他的不作探讨。

一、中学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素材

多元文化知识是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地理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知识涉及的范畴较广,它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这些文化无不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中学地理课程中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中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多元文化素材,主要有多元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多元的人文景观等三个方面。

二、地理教学中可发展的多元文化技能

文化间能力是指解释有意识的交往(如语言、符号和姿势)、无意识的暗示(如体态语言)以及不同于自己文化方式的习惯的能力,主要是移情和交往。文化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移情及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往。

所谓移情是指从别人认为陌生或有悖情理之中认识到价值的所在,具有直觉洞察力。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所培养的文化间能力主要有运用和洞察能力、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1、运用和洞察能力

从理解力的角度出发,运用能力是指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景之中,洞察能力是指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能够透过表层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运用能力和洞察能力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可以这样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人乡随俗”,快速适应不同的文化。

2、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文化背景相异的人,跨越文化条件以及知识的阻隔,互相融洽地交谈,以更好了解对方,从对方学习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审视自己,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对相异文化不可一味地排斥、否定,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行为观念等,直面自己文化中的优劣,吸收相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而形成自我认识。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

1、在地理课程基础上,适当充实多元文化知识

地理课程中的多元文化内容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补充课堂多元文化内容。地理教学可以生活化,把身边的地理资源以实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生活中出现的多元文化实例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探索多元文化内容的内涵,使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具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

(1)用形象而理性的语言描述多元文化知识。

(2)创设利于学生发表观点的情境。主要是学生运用自己知道的一些多元文化知识。

(3)利用网络加强文化交流。

四、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突破多元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教师要加强对多元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自身的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理念,摆脱狭隘的多元文化意识,要把多元文化意识扩展到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等方面。

2、引导学生辨证看待多元文化

过于强调多元性,反而可能会干扰学生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此时,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可通过具体的实例或阐述一些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在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尊意识,地理教学中涉及对我国文化的一些介绍,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差异性,知道自我文化的特征,感受祖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热爱自己的文化,具有民族文化尊严。

参考文献:

第2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开展对教学方法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程序化训练模式,实验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按部就班,教师按照实验的原理、目的、方法、结果进行讲解,学生按照教程内容机械性地实验,这种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敷衍了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软件、录像等方式,强调实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突出多媒体丰富性、直观性、可重复性的优点。教师教学中要兼顾演示实验与实际操作,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使实验中操作不规范或者实验结果不符的学生从中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进一步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播放教学录像资料,结合实际操作示范,强化基本操作的规范性,纠正具有普遍性的错误动作。而在磺胺噻唑二室模型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中,为加深学生对药代动力学相关概念的理解,除结合手术视频进行讲解外,还专门制作了多媒体动画,演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过程及相关参数的计算分析原理,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此外,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部分,教师要按照教学客观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进行实验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探索性创新思维。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如类比式启发、归纳式启发和演绎式启发。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灵活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2实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实验教学往往采用封闭式教学,学生主要集中在教学实验室,按照预设的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操作,这种实验教学形式中,学生的实验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并且由于实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自行探索,磨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因此,结合多元化的实验内容,教师同样也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了本科生“第二课堂”、本科生创新实验、临床前药理学选修实验等开放性实验教学方式。这种开放性实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6],主要采用2种形式:一是教师定方向,学生设计实施。由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实验室仪器设备情况,仅给出实验目的,由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教师主要指导辅助学生完成实验。二是学生参与科研实验,选择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与药理学实验结合紧密的部分,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搜集相关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共同开展实验研究。这类实验教学主要在教研室的科研实验室开展,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时间安排相对较灵活,并且能够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近年来本单位已有多位本科生总结了开放式实验的研究结果,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为以后的科研或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之,实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不仅有助于加强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还为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实验考核的多元化

以往的药理学实验考核方法比较单一,依据实验报告的书写详尽规范程度进行评分,造成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单纯的记录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结果,缺少自己对实验的分析讨论。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实际操作能力,片面而有失公允。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分为三部分,即实验报告撰写、实验设计能力和基本操作考核,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评定。其中,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考查学生对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并且,除验证性实验外,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以科研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强调结果的分析讨论,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而实验设计能力占总成绩的20%,由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实验小组在设计性实验中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强调学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效果。在实验教学最后教师还会进行药理学实验基本技能操作的考核,此部分占实验课总成绩的50%,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多元化的实验考核形式,既能评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能力,又能更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验课教学效果及学员的真实成绩。

第3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艺术理论;教学模式

一、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很多学建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一栋楼想要盖得高,那么地基就一定得打稳。如果地基不稳,这栋楼就一定盖不高,甚至有倒塌的危险。这一观点在很多学科都可以通用,艺术学科也同样如此。艺术理论课程就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地基,学生只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课程,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认为学生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理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目前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实践而轻理论”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理论课程课时安排较少

在艺术理论课程的理论学习上,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有的是分单双周进行,有的甚至将这门课程直接安排成了非必修课。而在实践方面,各个学校普遍安排的时间和活动都非常多。比如绘画类专业,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野外写生,还会组织各种绘画技能比赛,这些活动或比赛都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应有的理论素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沉旧

艺术理论是一门抽象术语比较多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师在讲台上走形式,学生坐在下面走形式,教师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也没有学到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教师都是用之前的教案,时代在发展,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就会与现代社会发展严重脱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艺术理论这门课程的印象是毫无兴趣、毫无意义的,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少,教师采用的方法较为传统、落后,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我们应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师和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高校的代言人,要完全遵守学校的教学安排,而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开设艺术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艺术类人才,鉴别人才的方法是作品而非理论知识,即使理论知识再出类拔萃,没有作品也于事无补,所以高校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理论知识是可有可无的,毕竟就业时没人会关注你是否掌握了某项艺术理论,主要看的还是作品,所以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理论知识的上进心,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由于高校和学生都没有对艺术理论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造就了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花架子”,缺少深刻的内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教材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对于教学质量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的关键原因是教材的内容比较枯燥,整个版面都是文字,需要学生强制性记忆,且内容抽象,没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看着这样的教材犹如读“天书”,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方案,所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从其他教师那里照搬而来,缺少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致使艺术理论课程形同虚设。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改变原有的艺术理论课程观念

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眼中,对艺术理论这门课程的定位就是一门辅课程,认为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这一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要想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校以及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观念。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看法,如定期召开艺术理论学习经验大会、请知名艺术家到校做有关艺术理论的演讲、请优秀校友返校宣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等。最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改变自己对于艺术理论课的轻视心理,这样才能达到改进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二)更新教学内容

沉旧的教学观点,过时的教学理论,会使学生与现代社会整体脱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制作符合现代人们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教案。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才是最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才能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手机、电脑、电视等,而在过去,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只有电视、报纸和杂志。信息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如今天这样快。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需要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工具是教师可以借助的。现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工具等,将以往沉闷的教学课堂,改变成为集图像、音像、视频文件等共同存在的有声有色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增加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

艺术理论这门课程,很多学校在课程数量的安排上都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不重视。因此,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首先应该增加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其次,要将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选用浅显易懂的教材,增加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积极性;最后,对于理论课程的安排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要注意内容上由简单到困难。与此同时,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各个学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层次感。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改变原有对这门课程的轻视观念,并且积极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

参考文献:

[1]邝嘉.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J].科技致富向导,2014(3).

第4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通常是设置为理论必修课程,而且是核心课程。它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融合起来综合体现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运用当中。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上述多门课程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而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先前课程的学习基础;第三,上述两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大,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教授该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如上所述,《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与诸多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故而,该课程的讲授方法则愈加显得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审计学》课程教学“八法”,即多元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讲授法———我讲你听

讲授法是《审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但凡为人师者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唐代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授业”则可理解为传授以学业、技能;“解惑”可解释为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古人借以释义“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均离不开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讲授法。此法系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为学生打开某个专业领域的一扇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跟随并最终主动进入相应领域探寻知识宝藏。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审计的基本理论通过概念阐释、逻辑梳理与理论搭建的方式逐渐“引水入渠”,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审计理论系统,然后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入实践案例,使学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二者逐渐结合紧密,进而在掌握审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实务案例、仿真操作实验将所学的理论进行运用,最终架构起审计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的大厦。

(二)启发式问答———我问你答

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则是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创造性、趣味性、延展性的启发式提问,从而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教学方法需要就《审计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作精心设计,强调通过开放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只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寻找开发更有趣、更有意义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在思维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养成探索、发现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思维习惯。如此,不仅可引发学生在审计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到理论

案例教学方法也是《审计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学习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案例如果设计得巧妙,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实践,有条件的话主动参与对典型案例的开发,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四)随堂练习法———课堂练习与纠错

在《审计学》课堂上采用课堂练习的方法不仅常受到学生们的热切欢迎,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部分新的知识来说很有效果。因为通过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演练习题,写出过程计算出结果,接着进行当堂纠错、讲评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能做到“手脑并用”,这样就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习题任务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加深了记忆的程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模拟实践操作———仿真操作

模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是《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使用一份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仿真操作”,即由学生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亲自进行填写,以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阅读和学习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加深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采用模拟实践操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研讨式教学———教研相长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情况下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可以在《审计学》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该门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课余查阅相应资料做专题性质的汇报,通过同学间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做到以学促教,教研相长。学生一开始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等相关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专业文献,吸收知识,最终在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感到一种自身对知识的“主宰感”,从而兴致勃勃,收效往往不错。

(七)课堂测验———定期检测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定期课堂测验的方法来巩固教学成果。此种方法能够通过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了所学的内容,还能通过测试增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动力。教师需要仔细考虑测试的频率,精心安排测试的内容,在测试内容的比例方面可将方法性、逻辑性的内容比例适当安排得高一些,将知识性的内容比例安排得低一些,促使学生多开动脑筋,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测验的方法时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在课下留出一定的复习准备时间,或者采取突袭考核的方式进行,当然这种灵活性是需要在《审计学》课程开篇讲授前就需要交代清楚的。此外,运用这种方法的频率不宜过高,整门课程一学期讲授下来,测试2-3回即可,以免频率过高令学生反感,反而收效不佳。测试的结果需要进行记录,依情况可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薄弱的环节或没有搞懂的部分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八)阶段性归纳总结———梳理加固

《审计学》课程教学有必要采取阶段性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此种方法下,教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在内容上给予整合与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剖析遇到的难点,学会如何将前后章节之间做到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脉络清晰而又“血肉丰满”地得到强化记忆。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讲授《审计学》课程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多媒体讲授依然需要结合“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法讲授《审计学》的同时最好能结合多媒体,这样可以在教师释放诸多教学信息时提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自主获取信息方面。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越发显得不可或缺。当然,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也不是完美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依然有必要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第二,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需要“酌情使用”。上文重点讲授了八种《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我们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常常用到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每招必用”,用多用少可以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深浅、授课进度等方面的需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酌情使用。使用不同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最终当然是围绕两条:一是提升教学效率;二是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第5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激趣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养,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思维点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一、形象讲授教学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形象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使用。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拓展思路。通过展示案例—分析案例—制作案例—综合应用“的过程,在完成实际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在展示各种案例的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讨论分析案例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合作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word软件的图文混排时,可以利用精美的电子报刊为案例,边分析边制作,以便发现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着重讲解。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通过学生上机操作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亲手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拓宽学生解决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综合应用word软件制作个人名片,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所学知识,制作出精美的图文混排的名片来介绍自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达到了灵活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归纳学习法

归纳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总结经验,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在上机操作后都要总结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体会和发现。在实践中的归纳、升华,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word和excel中对表格的对齐方式、公式计算、标题行重复等操作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操作方法却不同,要在学习之后不断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才能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五、一题多解,求解多样法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例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六、竞赛激趣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能够熟练的掌握软件的各种操作,适时举行一些应用软件的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文字编辑比赛、电脑美术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等,甚至举行一些电脑小游戏的过关比赛,对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增长了科学知识,激活了思维。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改革,是实现课堂效率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友荣,郑全军,符传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版社,2008.

第6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45分钟的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我走进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理念到实践还有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使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认真深入地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有了些许感悟。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见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七、教师参与学习。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

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

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

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

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10-02

所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科学的教学下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积极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并且加强学习,将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的进步。

1.项目驱动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项目驱动法开展教学工作。所谓的项目驱动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项目,并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语文项目以及要求进行学习。采取项目驱动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及学习能力进行项目的学习,进而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的自由,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实现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1]。此外,在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等进行充分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项目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还应该及时的帮助学生,以不断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2.问题导向法

所谓的问题导向法主要就是指,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知识。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并且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甚至是不知从何学起。针对于此种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语文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当学生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之后,实际上学生已经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全部掌握了[2]。在采取问题导学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中,并且需紧贴教材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同步,这样才能够将问题导向法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提高问题导向法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3.交互式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交互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交流和合作。其不仅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提高交互式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为学生营造交互式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充分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教师进行有力的争论等等,能够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进行生生交流和讨论。②科学的布置交互式学习任务。在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获得学习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也是备受广大教师与学生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并且在播放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探讨,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4]。

5.结语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也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充满好奇,进而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与教师能够进行紧密的配合,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确保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霞.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 文理导航(上旬). 2014,13(12):115-116.

[2] 唐燕,李晓娜,张伟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四忌[J]. 才智. 2010,11(18):225-226.

第8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思路

一、多元文化给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高职院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高等职业院校是继承和传播文化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多元文化互动的一块前沿阵地,同时还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场所。在当今社会中,以往存在的那种激烈对抗的冷战气氛,被隐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各样的交往与活动中,思想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日益深入,致使我国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怀疑、甚至背弃。

2.高职院校中西文化价值的矛盾冲突更为直接、剧烈

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文化的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渠道,强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然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借助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硬加给发展中国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政治、经济的扩张和侵略,而且还不择手段对其进行文化的扩张和侵略。中西文化价值的矛盾冲突,很容易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对西方价值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导致他们对我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价值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动摇,从而削弱一了我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3.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地位被削弱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极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误解和偏见。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众多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中的一个分支,不应该把它作为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惟一的理论指南,更有甚者,出现了所谓“修正”、“解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现象。这实际上是在忽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地位,动摇人们心目中业己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这必将会造成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混乱。

4.西方文化的加速扩张和渗透,威胁到中国的文化安全

不健康和有害的文化垃圾,严重腐蚀了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致使中国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将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前,部分高职学生不加抵制地接受了非理性主义文化,并由感性欣赏发展到理性追求、由浅层次上的文化消费逐渐转变为深层次上的政治认同,从而导致他们的政治意识淡化,同时也致使这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错位和扭曲。

二、多元文化冲击下高职学生思想发展的不良倾向

1.政治意识冷漠,理想信念缺乏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社会文化体现为无中心、稳定性差、多样化的状态,加之西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广为流行,一些高职学生丧失了应有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有些高职学生政治意识冷漠,缺乏能够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意识形态,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采取怀疑、甚至漠视的态度,而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盲目崇尚。对共产主义崇高信仰的怀疑动摇了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丧失了对我国主流理想信念和价值的追求,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思想抛置脑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成了他们的人生信条。

2.崇尚自我张扬,个人快乐至上

与以往相比,大众文化在存在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大规模的参与,个人自我意识的强烈表达。大众文化的受众们,尤其是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许多青少年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大众文化的参与者。他们萌发的这种心态,毫无疑问是整体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必然结果。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缺失理想信念,纪律观念淡漠,无视社会群体利益,以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至上。有的甚至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将支出主要用在吃喝玩乐上,终日沉酒于娱乐消费,以享乐为生活主导,而在自我发展的投入上却远远不足。

3.民族意识弱化,盲目崇洋媚俗

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少数高职学生由于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上的局限性,总会不时地被多样化的文化弄得眼花缭乱,他们的文化心理受到了多元文化强有力的冲击,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冷漠,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有的甚至不加取舍地移入西方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并且在自身的行动中释放出来。

4.价值观念偏移,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些高职学生由于缺失了价值取向上的方向感,失去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他们美丑不分,是非不辨;在对文化价值的取舍上,一方面表现出仿徨困惑、无所适从的心态,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倾向;在对职业的选择上,大部分高职学生更多地把收入的多少、工作地位的高低、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等因素摆在首位,对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却很少考虑。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对策思路

1.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正确教育高职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思潮。应引导高职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减少情绪化色彩,增强理性思维和自觉精神。处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不断优化和创新教育内容、载体、手段和方法,努力消除多元文化给高职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开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拓展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超越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视域,增加文化的包容性。即高职学校不能根据某一固有的文化体系或文化传统,向高职学生传授其思想文化成果,而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比照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思想文化,从中提取营养,然后再输送给高职学生。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来是新文化的生长点,是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殿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是对既有文化的简单传播,而应当是文化再生产、整合并创造一种新文化的过程。

3.发挥道德楷模的激励引导功能

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中职学生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是加强对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样。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选择典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避免使人产生“老调重弹”的厌倦心理。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学生德育的发展

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思想行为作风和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能对高职学生产生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要主动挖掘校园内的德育资源,利用海报、校广播站、刊物、社团等大力宣传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对校内发生的不道德现象进行道德谴责;同时也要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和强化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善恶标准,规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逐渐树立起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和公德秩序。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淆在一起。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专业队伍,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途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等,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化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欧美为代表,东方文化则主要以中国为代表。中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对西方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中国四大发明的帮助。在现代,西方的文化也日益影响着我国,当今,中国人会穿西装、喝咖啡、去迪斯尼游乐园、过圣诞节等。当然,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比如,中国所举办的轰动世界的2008年奥运会,它的建设就将融合多元文化体现得非常到位。首先看鸟巢部分,奥运体育馆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瑞士工程公司联手打造;其次是水立方部分,水立方与鸟巢看上去一圆一方,这就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即天圆地方;再看,现场的建筑使用的是世界一流的建材以及中国传统钢架,不仅节约了能源更保护了生态环境。由此可知,中国正积极的建设先进的当代中国文化,并坚持用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文化的到来。

二、分析高校素描中的“留”

1.坚持对造型基本规律的研究

我国高校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一直坚持研究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并对“结构”这一造型要素进行重点研究。结构于素描来说无异于骨骼于人的身体那么重要,它能够支配物象形状的本质特征,同时,结构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物象的组合秩序以及搭配关系。除此之外,它在分析和呈现“自然”方面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东方美术或者是西方美术,美学家们都会追求表现结构这样一个真理。当然,结构绝不仅限于自然事物的结构,同时也包含了艺术作品的结构。

2.坚持严格的素描训练

当代的素描教学中往往会因为教师过于注重素描教学的风格多样以及个性化而导致其忽略掉素描教学应该严格训练这一关键点,进而陷入了一种教学上的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在现代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素描教学应该摒弃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反对机械化并不代表就可以否定掉传统的严格素描训练,只有做到严格训练,让学生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的飞跃,也就才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可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严格培训,有助于帮学生奠定坚实的素描基础,为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探索高校素描中的“变”

高校的素描教学中有我们值得留下和学习的东西,但同时我们要看到高校素描教学中存在着的弊端。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素描教学已慢慢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开始慢慢凸显出来,这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的素描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对素描教学模式提出应该变革的以下若干点。

1.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训练的重要性,而教学内容基本比较枯燥和机械,一般只停留在笔触、明暗以及线条等这些名词的相关概念上,这样枯燥和乏味的教学无意中就让素描在学生心里减了分,以至于学生渐渐对素描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一种长期的素描教学培养。所以,现代的素描教学理念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素描文化素养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首先要让学生对素描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比如,素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史、素描风格形成的过程以及素描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联等。其次还要对学生讲解艺术家们都是如何成才的,这个可以根据不同流派的素描大师来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

2.对教学评价模式加以创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一般是在技术上,并且是由教师的单向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标准,这样一来,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就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教学评价对素描教学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就显得十分困难。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就必须让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评价的思想以及方式,不再一味地用自己的主观思想来评判学生的素描成绩,要多给学生一些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积极的保护学生在素描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同时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描素质。

3.使教学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素描教学内容一般被划定在写生上,而且教师在写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一般都离不开形体比例、形体结构、透视、明暗调子等这几项固有的内容,使得教学的内容陷入一种无限重复的死循环之中。但其实,如果改变素描教学的反复长周期练习的传统经验,而把素描教学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初级阶段学习内容以写生为主;中级阶段就以临写、改写、默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探索形式语言和绘画风格;高级阶段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为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观念方面的表达能力。

4.加强引导学生的个性化

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从传统到现代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所获得的艺术宝藏都是众多艺术家付出的心血。虽然说,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仅仅局限在传统素描的学习中那是绝对不够的,对于现代所讲究的素描教学而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现代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在素描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努力将学生引导到个性化创作的路线,实现学生在素描学习上的个性化追求。最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艺术个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