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花艺园林设计范文

花艺园林设计全文(5篇)

花艺园林设计

第1篇:花艺园林设计范文

关键词:医院;园林规划;绿化设计;植物景观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越加敏感和关注。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特定场所,不仅对医疗设备,还对医院的整体环境有较高要求,其室外的园林景观绿化不仅要考虑美学,而且还要兼顾体现人文关怀,促进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人们印象中的医院环境是走廊充满了消毒药水的气味,房间内外都是一片白色甚至阴森的场面,这样的环境是比较压抑的,不利于患者心情的调整和恢复[1]。因此,如何在医院规划建设过程中结合医院原有的自身条件和特点,打造“优美、舒适、安静、清新”的室外环境,建设园林式(花园式)医院,为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营造一个积极、健康、人性化的医院氛围,是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的。

1医院园林绿化设计的重要作用

1.1改善医院生态环境的作用

医院作为病人治病疗养的特殊场所,对良好的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有着特别需求。由园林绿化体系构建的医院内部微气候是一个维持医院内外部平衡的小生态环境,具有过滤空气、净化粉尘、保持湿度、调节空气湿度以及增加空气含氧量等诸多功能,绿色植物直接吸收空气中的CO₂,同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因此,园林绿化具有改善医院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

1.2美化医院景观环境的作用

园林绿化是医院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景观特色鲜明,各种植物随时间的推移、四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季相变化,可谓色彩斑斓、五彩缤纷,形状千姿百态,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能给平直单调的医院建筑体带来活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丰富了医院整体环境景观的层次感、空间感,给人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因此,通过对医院整体景观进行合理的园林设计和绿化布置,可以使医院的景观焕发生机,环境一片清新,而丰富多彩、优美的景观环境更能让病人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

1.3防护与隔离的作用

城市的噪音是必然存在、不可消除的,它的频率达到一定分贝时就容易给人带来烦躁,影响病人的情绪,甚至困扰病人、影响治疗效果。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统计表明,45分贝—50分贝的噪音会使人的情绪出现明显的烦躁,而55分贝—60分贝的噪音则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对于病人就容易影响治疗效果。经过长期的研究证明,园林绿化植物可以很好吸收和反射声波,密植的植物形成的绿化墙对减噪的效果十分明显。有相关的实验测试显示,可以通过冠幅宽大、枝繁叶茂的乔灌木有效的吸收噪音,从而起到隔离和防护的效果,医院周围(沿围墙)若种植繁茂植物可以降低噪音强度20分贝—25分贝,创造幽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可以有效的调节病人的身心,提高病人治愈的效果。

1.4辅助医疗,促进病人康复的作用

良好的环境能够给人心情舒畅的感觉,可以调节人体的机能,辅助治疗。而医院的环境更是如此,其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不管是生机盎然的乔灌木,还是赏心悦目的地被植物,特别是芳香的花卉植物,都有助于减少病人的疲劳、缓解病人疼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优美的医院园林环境,可以改变病人就医的消极心态、舒缓对医院的恐惧,同时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病人的康复和精神的调节。

2医院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合理规划功能区,满足功能性原则

医院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一般绿地设计,要充分考虑医院是病人作为特殊人群场所的特性,要合理分布功能区,做到从各个重要节点、道路路线以及各个片区的面即“点、线、面”相结合,合理分配资源和空间组织串联。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除了无障碍设计、步道宽度和坡度的尺度比例协调外,还应当对特殊病人提供休闲独立的空间。在绿化设计过程中,植物要避免选择对病人有刺激或伤害的品种,特别是有刺、有毒、有飞絮、花粉太多、容易招引害虫的等植物;多选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特别是对各脏器有滋养调节或能治疗疾病的品种;同时选择一些可以让人视觉愉悦、焕发精神的植物。因此,医院绿化设计必须做好功能区的规划,注重医院的特殊性,满足其功能性的要求。

2.2统一协调空间布局,满足总体性原则

医院园林绿化设计要充分尊重和合理规划医院现有地块,既要满足园林绿地景观与整体建筑的相协调,又要对不同的功能区块、新旧区块等进行统一协调,特别是分期分地块建设的项目;同时对不同人群的功能(如私密性、活动范围等)需求,规划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既能满足群体活动的场所,又可以独处的空间。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把握总体规划,分区设计亮点,确保医院的园林绿化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统一。

2.3植物品种多样化,满足生态性原则

医院内部是一个区域微气候小生态环境,其园林绿地体系构建就应满足整体群落环境的生态性。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群落组成、季相变化(花化彩化)、植物多样性、土壤酸碱度等,做到以自然种植为主,品种自由搭配,高低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生态种植,把医院园林绿化建设成节约型花园式园林景观。

2.4植物本土性兼具文化性,满足特色化原则

医院园林绿化设计,一方面要根据本地的气候情况,水文、地质等特性,同时考虑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因素,恰当的选择植物品种,做到“适地适树”,突出本地树种的特色;另一方面要注重医院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寓情于景,体现医院沉甸甸的辉煌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因此,在园林植物选择配置中要体现出“时代感、季相美、文化浓”的特色,通过乔灌木与花草的合理搭配,按照主次分明、疏密有度的设计手法,营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四时不同的独特景观。

3园林绿化设计案例

3.1项目基本情况

华安县医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的二级乙等医院。县医院始建于1939年,2005年4月,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成为全省首家改制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57.77亩,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分新旧两个区。旧区的绿化现状大部分长势不好,植物已经老化,视觉效果比较差,黄土裸露的比较多,缺乏季相变化,植物品种单一,乔木主要是凤凰木、华棕、海枣、大王椰子、榕树等。新区是在建医疗综合楼。绿地主要有新旧两区前广场的绿地;停车场为主要功能融合绿化小地块绿地;医院内部道路绿化以及门口、大楼前后节点绿地等。本次景观设计占地总面积23900m2,硬质铺装12347m2,绿化面积11553m2,绿地率30%。

3.2园林绿化设计

本案医院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强调以自然生态为基底,注重人性化设计,融入华安县医院的文化,结合医院实际特点,通过现代化、科学的造园技术,合理的绿化设计,打造富有人文色彩的园林式医院为目标,营造“天、人、景”合一的优美的、可持续的小生态环境,辅助加强医院功能在病人心理及生理上的作用。医院园林规划是以“点、线、面”相结合为总体思路。建筑群前地块以主入口中轴线为界分两个功能区,新建的医疗综合楼与已建住院部两座楼前的两块绿地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景观区,新旧统一协调,重新规划建设,已建门诊综合楼前的绿地规划生态停车区,满足功能性的要求;建筑群后地块主要以旧地块的节点改造和道路绿化改造为主。院区园林绿化以优化美化环境、提高观赏效果、发挥保健康复功能为主要目的,通过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特性配置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体系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以大门口、综合楼与住院部等建筑群前后绿地节点为“点”,以内部道路绿化为“线”,串联各个节点和功能区成“面”。对于旧区尽量保留长势比较好树种,同时把有历史痕迹和文化元素的组团、搭配组合形式保留下来,留下记忆,同时尽量进行应用和传承,比如以年代老的大榕树(住院部前后地块)为中心设计景观、配置绿化,保证原风貌不破坏,同时又可以提高整体景观效果;还有保留一部分的棕榈树种与名贵树种,如住院部门口两侧的海枣和桩景等。节点的设计主要注重花化和彩化,品种多样化、本土化,高中低三层次组成丰富的植物群落,主要有香樟、黄花风铃木、四季桂、紫玉兰、红叶石楠、毛杜鹃、花叶良姜等品种搭配组合。道路绿化主要以视线通透、遮荫、开花等为主要功能,主要有香樟、小叶榄仁、黄花槐等。生态停车场则以遮荫和通透为主,乔木选用香樟和小叶榄仁为主,底下搭配花草。综合性景观区则体现整体生态群落效果,以本地树种为前提,品种多样化,采用群落式结合疏林草地的种植方式,考虑采光、通风、遮荫、防风等不同功能的需要而进行设计,达到“色彩鲜明、花香扑鼻、硕果累累”四季交替的景观效果。品种主要有香樟、小叶榄仁、火焰木、蓝花楹、黄花风铃木、腊肠树、台湾栾树、黄花槐、紫玉兰、福建山樱花、紫叶李、四季桂、红枫、红车、三角梅、红花继木、黄金榕球、花叶鹅掌柴、红叶石楠、山管兰、蓝花莉、雪花木、毛杜鹃、巴西花生藤等等。通过现有植物的有效利用,统一协调整合新旧地块的园林景观,结合自然生态群落的理念,融入文化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是华安县医院园林绿化的重要特色。

4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园林绿化作为调节人的情绪、辅助医疗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其设计要遵循“满足功能性、协调总体性、符合生态性、突出特色化”的原则,充分考虑病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有效把握与利用,结合植物造景,营造动静结合(可赏、可闻、可玩、可憩)、“天、人、景”三者合一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园林式(花园式)医院,以期达到园林绿化景观的可持续性,有效辅助医院整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智明.谈医院室外环境绿化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1(7):60-61.

第2篇:花艺园林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茶文化元素;美学意义

园林景观设计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或区域内,利用设计手段和艺术思维对区域环境的地形、植物、园艺、建筑等开展人工再造活动,以此赋予园林景观新的生命力,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在满足人们对园林布局、规划、空间结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致力于增加园林崭新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性,同时能够保护神态环境的发展,促进生态条件的优化。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项建筑活动,更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实用、美观,在实用、美观的基础上追求深层次的审美价值。茶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茶文化的传承、升华与融合过程,也是彰显美学意义的过程。

1园林景观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

1.1茶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已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园林景观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促使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求对茶文化元素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也就要求将茶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展示[1]。此外,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涉及众多部门,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因此,也就为茶文化元素传承的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使得文化的传承在一个较长时期中进行,更加增加了茶文化元素传承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茶文化元素的影响力。

1.2茶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升华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不同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政治背景、文化底蕴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文化底蕴的差异,而文化底蕴的差异又是通过城市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活动来体现的。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深刻的反映了一个城市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自然环境,也是见证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茶文化元素加以设计,在彰显茶文化元素内涵的同时,也能赋予茶文化元素新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文化元素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民族人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缩影。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茶文化元素再生产的过程,通过社会群体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催化,茶文化元素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并逐渐得到升华,使得茶文化元素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更加鲜明。

1.3茶文化元素与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

茶文化元素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客观存在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现象[2]。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也是园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的繁盛,社会上已形成一种特殊的园林文化,并对社会成员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园林文化的形成是离不开茶文化元素的熏陶的,可以说,园林文化中包含着一定的茶文化元素,而茶文化元素中也蕴含着园林文化的因素。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制造活动,两者不断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园林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园林文化作为小范围的环境文化逐渐受到大范围茶文化的影响,最终带给社会成员崭新的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

1.4园林景观设计与茶文化元素结合更有艺术感和社会价值

园林景观设计与茶文化元素都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两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其他元素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艺术与茶文化元素的结合,使园林设计成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茶文化元素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大为增强,两者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价值观念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其他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享用园林景观和茶文化元素的结合物,人们将会感受到巨大的美学意义,并开展更富有效性的社会活动,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园林景观设计中茶文化应用的美学意义

2.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本质———“比德”与“悦心”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项社会性的生产实践活动,也是彰显文化美学意义的重要途径之一。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形式,受到了美学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也是美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生动体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本质是美善统一,同时将遵守伦理道德作为美善的行为准则和基础,倡导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感悟自然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茶文化元素的社会美学观点是“比德”,即将社会伦理道德、道义转移到自然景观上,自然景观则成为抽象道德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比德”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3]。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比德”则在植物配置环节得到了生动体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挺拔虚心有节”等古代诗词都体现了园林景观中“比德”的设计理念和美学思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常有的植物有“四君子”:梅、兰、竹、菊及“岁寒三友”松、竹、梅。“比德”强调的是儒家学派的社会审美观念,主张利用道德伦理对社会成员进行约束,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通过欣赏并运用自然之美,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状态。虽然自然中的花鸟植物并没有思想意识,但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即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实现了自然物的社会价值,扩大了生命形式。而“悦心”则主要是针对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设计而言的,合理的空间划分及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精神体验,园林的功能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也是建立社会联系、优化社会关系的重要支撑。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是情感、观念及思维方式的综合,通过欣赏园林景观的设计,满足了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双向需要,产生愉悦的社会体验和身心感受。

2.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形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茶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第一,人与人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秉承尊重之心,追求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适当;第二,人对自然、历史、规律怀揣敬畏之心,保持中立的态度;第三,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爱惜,追求本心的真挚和纯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古代,往往以制度作为实行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古代的社会制度,即要求各个社会群体严格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更是要严格服从宗法制度的约束,而社会阶层低的人士需要掌握系统的社会礼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特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则体现为景观设计的层次感较为分明、具有规则意识。园林景观设计追求的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价值准则,也就是“中庸”的思想,包含了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调和折中,十分推崇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惠而不费的处世态度,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追求的恬淡、静美、安逸等效果也是折中思想的体现。“致中和”便是园林景观中常见的处理办法,即世间的万事万物可以通过统一的调配和导向,形成最佳存在的状态。可是社会经济总是向前发展的,人的欲望和要求也随之产生,要想达到“致中和”的状态,必须使得世间万物各得其位,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社会活动,促使自然、社会、宇宙达到和谐共存。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协调,使自然景观达到和谐统一。同时,“致中和”的美学思想也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情趣。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讲究寓意于物的表达方式,不断探究园林景观的美学特性,发现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美学意义,以此带给人们丰富的美学享受和美学熏陶。通过对茶文化元素的不断发掘,逐渐增强园林景观设计活动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提高其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是茶文化的传承、升华与融合过程,深刻体现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本质-“比德”与“悦心”、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形态-“乐而不淫”与“哀而不伤”的美学意义。同时,随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茶文化也逐渐得到繁盛,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不仅仅极大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也为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晴.羌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刘宁.土家族文化元素在其聚集地域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第3篇:花艺园林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引言

目前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原有的乡村生态景观不断被冲击。社会对农村的风貌建设要求也从以往单纯的文明、卫生要求转化为融合乡村文化与乡村特色、与城市和其他乡村风貌有所不同的、强调独特性的乡村景观建设要求。因此在开展乡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乡村景观特色,有针对性地融入乡村风光与乡村文化,设计出独具一格的乡村风景园林,从而满足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当地长远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为何要推进融合乡村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

2.1国家发展建设的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环境的建设工作。2005年,习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充分显示出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福全体农民的坚强决心。其中,推进融合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就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体现出乡村之美,才能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当地的长远发展,也只有体现出乡村之美,才能够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领略中国之美。

2.2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开发建设中,必须要全方位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既要开发好城市又要开发好乡村,而乡村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则是有效满足当地居民文化需求、提升乡村开发建设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瞄准了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有效地融合了乡村景观开着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才能全方位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实现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建设,进而有效地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让乡村居民尤其是中青年群体感受到家乡之美,从而真正的从乡村居民的内生要求入手,留住乡村人才、保障乡村的长远发展。

2.3乡村长远发展建设的需求

乡村景观是相对自然环境景观的重要概念,它是人类居住区内融入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它带来了一种最淳朴最自然的探索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途径。乡村景观设计是种不可逆的趋势,它不断提高了社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了乡村土地聚集发展的新积极意义。同时,土地经济的发展又同时反馈去打造具有特色亮点的乡村景观和民俗文化,让绵延千年的当地特色和文化特征得以保存。乡村景观开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享受国家发展的投资与帮扶政策,满足既有乡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并吸引外来人才扎根乡村、建设乡村,实现乡村的长远发展建设,更有效地开发乡村独特自然风貌、人文风貌,提升乡村地区的旅游与落户生活价值,带动当地经济的有序发展。

3当前乡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与建设人才相对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无论是社会居民还是整体的国家建设政策,都非常重视乡村基础设施、风景园林建设这一重要的乡村振兴建设环节。然而,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有待发展,并且存在一定的地区间发展建设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基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导致了某些乡村地区在推动风景园林建设时都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人才稀缺、计划难以执行、计划存在漏洞等,不得不面对物质基础层面的限制和瓶颈。

3.2规划设计工作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

在乡村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鲜明特色的问题。由于物质基础条件的限制,部分乡村领导为了政绩而推进风景园林的规划建设,使得乡村园林设计进程过快、不够科学、研究不够深入;一些方案过分借鉴抄袭了其他乡村中的设计案例,破坏掉原有乡村特色,甚至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直接照搬城市风景园林,或斥巨资修建“假古建”、“人造景点”,模板化的、千篇一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风景园林的设计成本、降低设计工作的不确定性,但这也导致了某些乡村地区的风景园林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格格不入,甚至与当地具体的人文风俗和民族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此外,过于趋同化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也会导致大量的乡村失去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例如一些消耗了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红景点”、“爆款建筑”,虽然短暂带来一定的旅游效应,但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乡村的文化风情和自然条件的先天优势,破坏了传统特色建筑的保存与传承,且并没有带来相对应的经济收益。因此,必须要探究既有的乡村景观在开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与意义,立足于乡村具体的文化风貌和历史沿革,充分结合既有的乡村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进行相对应的风景园林设计与塑造,从而打造具有乡村特色、具有统一性、整体性的风景园林规划,与既有的自然环境、传统建筑、产业建筑融为一体。

4融入乡村景观开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

4.1辩证看待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是一个乡村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或自发或在行政政策与管理下随之发展而来的外在样貌。而风景园林,则是为了最大化开发出一个地区所蕴含的美感,而进行的主动性建设与修饰。乡村景观是开展风景园林工作的基础,而风景园林则是整体乡村景观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要辩证看待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把握其统一之处,积极通过科学的开发与系统的规划,最大化地体现出乡村景观中蕴含的美感;此外,还应当瞄准二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并予以有效地调和,规避风景园林对自然景观风貌的破坏性作用,从而实现对当地景观的扬长避短、科学开发。

4.2有效开发当地的自然风光与田园景观

乡村景观的设计就是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连接:既要保持传统特色,留住古色古香的建筑和那些具有独特风味的民俗;又要具备适宜生活居住的特点,让当地老百姓和过往游客过得舒适。乡村的山山水水不因为现代化建设而受到污染,不因为现代化改造变得面目模糊,更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凋敝,这样方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因此,在推进乡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时,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尤其是田园景观,避免乡村建设“城市化”、“钢筋水泥化”等不利因素,导致乡村建设千篇一律的开发方式。为了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化当地经济结构;也为了不干扰农村正常的农业生产工作,避免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开发性破坏,必须要立足乡村既有的田园景观与自然风光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通过简单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开发,修建更为宽敞、耐用、具有美感的道路,完善当地的医疗、卫生设施,丰富当地的餐饮娱乐项目,在充分实现当地乡村景观开发的前提下,保护自然风光、促进农业生产。

4.3充分融入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

不同的地区因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人口构成、民族习惯、地区性宗教信仰,乃至其在近现代革命、斗争、建设时中形成的独特文化,都成为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不可分割、不可忽视的重要地区文化。因此在开展相应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具体文化风貌,力图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建设突出当地的具体文化特色。从当地的共性入手,突出其在中华民族百花齐放的文化大花园中的个性。具体而言,应当首先深刻发掘当地的地区特色,探寻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发现既有文化中蕴含的巨大智慧与文化价值,以此为基础构筑风景园林,充分开发文化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促进当地在具体文化的推动下,积极向上的开展园林建设,优化社会环境,构建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地区文化氛围,留住本土人才。

4.4全方位开发当地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以及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开始了一场由乡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的中青年人口迁徙,这使得大量的乡村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乡村传说、乡村艺术、独特的社戏,都随着年轻人口的流失而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因此在开发乡村,推动乡村地区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要重视这些非物质性的艺术景观与文化景观,有必要在乡村风景园林中融入当地的传说神话,并依照当地的特色节日与艺术形式在园林中修建一些纪念小品,设计剧场和舞台,并聘请专业的团队与演员演绎历史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当地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吸引外地游客到此参观游览。

4.5推动风景园林规划与乡村的长远协调发展

一个乡村是不断发展的综合体,因此无论是开展风景园林的建设还是推动当地景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要着眼于未来。在建设风景园林时,应当充分保障风景园林的可拓展性,并对某些外部效应较大但资金投入也较多的风景园林予以重视、进行设计和建设;在对乡村文化这些营造时,应当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的社会风气、群体意识的形成,营造更加沉稳厚重的乡村底蕴。

5结束语

乡村景观是乡村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的综合体,只有在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有效地开发出乡村景观的美感,才能够真正地满足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并有效地吸引外来游客到当地进行消费,吸引外来人才投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文,徐文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探究[J].南方农业,2020(18):51~52.

[2]王忠翠,徐晓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对策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5):112.

第4篇:花艺园林设计范文

园林垂直绿化能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一些涉及面广、应用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事业。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的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垂直园林绿化可以有效地加强绿化的发展,进而将发展范围扩大,造福于更多的居民。

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目前城市绿化中,草坪的利用较多,实践证明,草坪的后期养护成本较高,且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应多造乔木混交林和乔、灌、草混交复层林,向立体空间要绿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设计思路,增加乔灌木层的绿化量,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绿化大环境,发展城郊森林

独立、封闭、有限的城区绿化不足以形成改变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必须向城郊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地方向迈进,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谋求人与环境进一步和谐的发展,科学搭配园林植物,绿化大环境,发展城郊森林。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绿化,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

总结

第5篇:花艺园林设计范文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主要包括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园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区域景观规划等。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从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至“大地园林化”理论的提出,反应出近代以来人类对城市居住环境的绿色空间的规划,“大地园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聚居环境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绿地”即为“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的统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是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风俗风情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到绿地空间之中,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体现出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从而提升城市本身的内涵和文化品位。例如:中国的古典风景园林,体现出道家所表达膨意”,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都是“经营位置”,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统一;欧洲国家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主要表现在将园林展与城市设计和发展规划相互结合,强调可持续发展性。与此同时,城市绿地的规划不仅要满足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合理利用规划用地,而且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城市脚热岛效应”,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公园规划设计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为城市绿地系统融入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拓展了新思路,将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城市公园设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表达现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例如:纽约中央公园。该公园规划设计强调了公园规划应该满足人的需求和环境的需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强调自然式,并提出公园中乔灌木的应用及园路草坪的规划布置。

3区域景观规划设计

进行区域景观规划时应该注意城市自然山水的格局,一切以自然山水格局为规划设计基础;合理利用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边缘区的各种自然景观特色融入到城市公园系统中,建立起系统的城市景观体系;进行区域景观规划的时候应该要考虑整个相关区域的环境规划与整治,从而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一,减少对其他区域的破坏.例如:长江上游地区只顾自身城市区域的发展,而忽视了下游整体的规划和整治,从而导致了1998年那场大洪水对下游城市区域的严重破坏.同时,区域景观规划应该注重‘集聚间有离析”并且坚持可持续发展性。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对城市风景园林的绿地重视性不足

城市绿地是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论上,虽说城市风景园林必然是以绿地为主,但是实际上,很多城市风景园林的绿地面积达不到标准。按规定,全市性公园应该在10一1(X)ha,R二3-skm,而区域性公园应该在10ha,R=l一Zkm,绿地本身的绿化率应该大于等于70%,种植保存率应该在98%以上,优良率应该大于等于90%,但是,很多城市风景园林达不到这个标准。与此同时,很多城市风景园林树种比较单一,植物功能较少,缺乏景观色彩,空间利用能力较差。

2城市风景园林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不仅能够给城市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和优美的水晶棺,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能够改善一定范围城市的小气候,调节城市温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缺少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得我国城市水景观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①是水资源的利用。无论哪种水资源利用到水景观设计中,都应该尽可能的节约水资源,应该将水资源进行水循环利用。现阶段很多城市喜欢将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做成大水池、人工湖,并且湖底防止渗漏,这样并不仅会使得水景观的耗水量增大,而且会使得水质不断恶化。②是对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缺乏保护和治理。虽然城市风景园林的水景观将景观手法和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但是却不考虑对水景观水质的保护和治理,使得水质不断恶化,原本优美的水景观变得恶臭肮脏。

3人为破坏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使得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从而使得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植被大多数为“人造”,增加了城市风景园林的建造和养护成本;其次,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面积扩展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人口的增长,从而使得城市相对空间不断缩小,且人口流动频繁,人为活动损坏,使得城市风景园林植被承载能力的压力不断增加,对城市风景园林的绿地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而且,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对城市风景园林中植物和器材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4处理方式

合理设计规划城市风景园林,增加园林内的植物多样性,对园林内的水体进行保护治理,尽可能地与自然水体相连,对水景观内的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在显眼处标记“爱护公物”的标牌,定期在园林内进行文化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