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研究范文

建筑研究全文(5篇)

建筑研究

第1篇:建筑研究范文

建筑生产具有周期长、单件性、流动性的特点,这里的流动性不仅表现在施工力量在同一建筑产品不同部位之间流动,还表现在施工力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建筑产品之间流动。建筑生产还具有不均衡性,它不仅表现在由于受到风、雨、雪、温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难以做到全年均衡生产,也表现在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投入的人力、机械、材料不均衡。建筑生产是为特定的消费者生产,而不是像工业产品那样为广义的消费者而生产。另外,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因而建筑生产受到的城市规划、环保、施工噪声等外部约束条件比较多。

2.建筑生产的要素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共同构成生产力,它们统称为生产要素。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包括建筑材料和土地。其中,建筑材料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建筑业加工的原材料,另一类是经过建筑业或其他行业加工的构件和配件。土地作为劳动对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采掘对象,如作为建筑材料来源的采石场、砂场等;二是作为建筑对象,即作为建筑产品的地基。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品质的不断改进,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新型材料和配件就是新型工业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基础条件。建筑生产的劳动资料包括设备、工具、容器、检验手段以及厂房、生产用房等设施。劳动资料的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也是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生产过程中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建筑生产的劳动力的研究,重点是要研究劳动结构,即在劳动力总数中各种人员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否科学、合理。对建筑生产要素的研究,还要特别强调建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筑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取决于生产目标,比如要达到利润额最高、销售额最高,还是成本最小等等。如果生产目标改变了,那么要素的最佳组合也会随之改变。

3.建筑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某一生产过程的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率,即生产率=产出量/投入量。按照投入要素种类的不同,生产率可以分别称为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等,其中最常采用的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根据计算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多数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指的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按部门或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研究建筑生产的生产率,主要是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要分析、研究建筑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比如,如何改进生产资料效能、改善生产组织和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等。

4.建筑技术进步

建筑生产的技术进步体现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等各个方面。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取得等量产出可以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分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和测算来评价建筑生产技术进步的经济效果。因此,对建筑生产技术进步的研究,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这对于正确评价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发展状况,调整或者规划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5.建筑生产社会化

第2篇:建筑研究范文

1.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核心是以当地自然环境作为设计的依据,运用相关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原理,设计出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建筑物,以此提升环境的质量。这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概念,但是在建筑行业中,大家仍普遍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增加绿地面积,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建筑行业对生态建筑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良好发展。

1.2缺乏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现在,大家开始重视环保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城市,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人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生活的品质也有着更高的追求,所以生态建筑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比较固守成规,对新事物、新思想存在排斥的心理,所以生态建筑对农村的环境研究比较少。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科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都不尽相同,各个学科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农村的生态建筑工作进行的不够到位。

1.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生态建筑设计已经在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局限在理论方面,缺乏相应的实践。生态建筑设计能够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自然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城市生态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注重绿色环保,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生态建筑设计不仅仅关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生活的理念和态度。

2.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甚至出现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少学者和建筑设计师开始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建筑设计要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化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采用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对物质进行逐级、合理、综合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生态建筑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到人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中,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生态建筑设计要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生态建筑设计强调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基本目标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平衡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

2.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观念,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条件下利用合适的技术,最大程度上节约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生态环境、人文建筑、自然景观等,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保证房屋建筑有良好的采光,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有利于营造出和谐自然的氛围。

3.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对策

3.1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连接了使用者和自然环境,所以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的元素,尽可能把自然元素引入到使用者的身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要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不破坏环境,与自然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要把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体现出生态化的原则。只有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才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

3.2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人处于主体地位,建筑设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探索出人与自然最佳的互动模式。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需求。在生态建筑中,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融入到具体设计中,展现出城市空间的创造力。

3.3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建筑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高效空间体系可以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的情况,还可以让人充分感受自然。比如建立低层、高密度的建筑,能够使业主亲近自然。此外,还可以运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地上和地下共同使用的城市,充分利用起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成为一个协调的空间体系。生态建筑设计要求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充分发挥出环境的生态效益。

3.4在生态建筑中应用新科技新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要运用到生态学科的理论,还要应用到新科技新方法。生态学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环境的生态效益,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新科技新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充分体现出建筑理念和生态理念,更加突出可持续生态建筑的特点。例如,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符合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被广泛应用在生态建筑领域。此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效果、采光情况、住宅的隔音和隔热性能。生态建筑设计满足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提升了建筑行业的品质,革新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生态建筑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们日渐增长的生活需求。建筑设计行业必须充分了解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找出我国现在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原因,并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证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第3篇:建筑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影响

引言

在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建筑风格虽然多种多样,但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绝对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类型,也受到了大量人群的喜欢,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项目。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形成,但是时至今日,依然能够赢得人们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于我国建筑设计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虽然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确实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和接纳,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艺术表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研究极为必要。

1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概述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最早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同样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该类风格建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同样也得到了居住者的喜爱。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生产力同样也得到极大调动,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颇受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样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在多个方面形成了新的转变,西方现代建筑逐步出现,进而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原有建筑理论以及建筑美学产生了较大变革影响。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形成和发展中,出现了较多的代表性人物,比如德国的格罗皮厄斯、密斯凡德罗以及法国的勒柯布西耶等,都是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代表,设计出了较多标志性的建筑物,对于整个建筑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早在1911年,格罗皮厄斯就主持建造了法古斯工厂,该项目借助于钢混结构以及玻璃幕墙进行主体搭设,以此形成了当时别具一格的新型建筑风格,也较为适应工厂生产需求,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此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层出不穷,在1926年,德绍建造的包豪斯校舍更是成为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也标志着该类建筑风格的成熟,促使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性得到极大程度提升,表现出了较强的实用价值,凸显了较强理性特点。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中,其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功能主义以及理性主义特点,往往能够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引入运用新材料、新形势以及新结构,力求促使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在后续应用中具备更强的功能价值,符合人们对于建筑物使用的要求。往往绝大部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物都高度强调功能呈现效果,要求建筑形式应该服从且服务于建筑功能,尽可能减少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华而不实”的因素,以此更好优化后续实用效果,对于原有建筑工程项目中相对繁琐的装饰以及复古的因素,都主张予以去除,体现出更强的理性和实用性价值。正是因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这一特点,导致其在上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得到了快速发展,因为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于建筑物实用功能的要求更高,传统建筑风格很难满足这一要求,进而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突出特点还具体表现在对于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上,无论是建筑工程中基本的施工材料选用,还是主体结构形式选择,都力求凸显新意,实现传统束缚和局限的打破,由此形成新型建筑体系。这种材料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特点同样也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有别于以往建筑风格的重要原因,要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着功能强化以及理性优化,灵活运用更为先进的材料以及技术,避免出现滞后性问题。

2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2.1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中国出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同样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而逐步出现,且对于原有建筑行业产生了较大冲击和影响。因为我国建国以及改革开发发展以来,工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滞后的建筑设计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于新形势下的高要求,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出现则恰好适应于这一社会发展变革新需求,如此也就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间交流日益密切,人才流动更为频繁,如此也就加深了建筑行业的交流程度,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我国的传播和应用确实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既有建筑行业以及建筑风格产生了明显影响,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类重要建筑风格,确实也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价值。由此可见,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得以推行和应用,主要还是因为该类建筑风格适应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在相关人员从国外引入该建筑风格后,就受到了大肆追捧,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更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应用中表现明显,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作用价值,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一类建筑风格。基于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越来越受到认可和欢迎,相应建筑设计人员同样也提高了对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重视度,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予以优化运用,以此表现出了更强的优化设计效果,有助于增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价值,成为我国建筑行业中不容忽视的建筑代表类型。

2.2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传入中国以来,确实对于中国建筑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着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现阶段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较好适应于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简约和实用的新要求,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设计的积极影响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价值,促使建筑工程项目具备更高的应用价值,以此规避自身原有存在的空间浪费或者是功能低下问题。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下,建筑设计方案往往可以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布置,在保障其平面流畅合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使用群体的基本要求,如此也就能够予以合理设计,促使建筑设计方案在有效指导后续施工操作后,优化建筑物应用效果。比如针对居住建筑的内部各个空间结构的设计,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可以形成更为适宜合理的优化布置,保障所有功能空间都能够得到理想运用,规避明显功能缺失问题。在当前我国建筑用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够依托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进行室内空间的优化改造,必然也就能够赢得住户的高度认可,该方面的实际价值更为受到关注,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较为突出。其次,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还可以凸显建筑工程项目的造型简洁特点,有助于针对原有相对繁杂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尤其是对于过多不必要的装饰因素,能够予以合理去除,进而也就可以在该角度实现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在我国传统建筑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因为过度关注于建筑物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往往容易出现较多不必要的装饰因素和结构,这些设计内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后续应用往往不存在有效作用,成为被浪费的部分。虽然确实能够发挥出一定的特色凸显价值,但是对于大量存在的居住性建筑物,这些装饰元素则表现出了弊大于利的效果,应该予以优化处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就可以有效解决该类问题,促使整个建筑造型更为简洁明了,在满足建筑物使用者所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去掉不必要的内容,以此更为符合当代人对于居住建筑的看法,也不会影响其整体审美效果。另外,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还可以推动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对于建筑设计中可供选择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都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创新运用效果,逐步实现对于传统建筑设计模式的革新。创新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尤其是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更是需要体现出较高的创新意识,进而才能够在优化建筑风格的同时,增强建筑工程项目的实用性价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引入和应用同样也可以增强建筑设计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促使其高度关注自身工作的创新,避免出现因循守旧问题,积极探讨可供选择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迎合社会发展趋势。这也就需要相关领域能够在明确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于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后,能够注重予以创新研究,以便尽可能满足这些新要求,由此更好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优化发展。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处理上。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天人合一,在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优化设计方面存在较多经验,但是往往难以适应于现阶段新社会发展形势,这也就可以借助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予以弥补。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中,往往可以更好实现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优化,凸显绿色生态特点,尤其是在建筑物对于外部资源和能源的应用上,发挥出了较强的积极影响,进而更好契合当代人群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更高要求,可供参考借鉴。虽然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确实表现出了积极影响,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对于以往中国建筑设计存在的有利因素形成了抑制,阻碍着建筑设计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比如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工作讲究造型美观,高度关注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应用中,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摒弃和去除,如此也就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艺术性和美观性,同样不利于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风格的传承和保护,甚至可能出现大量宝贵传统建筑文化的遗失问题,要求引起建筑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这也就造成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下,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趋于雷同,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千篇一律问题,如此也就必然会形成较为明显的限制,同样也难以适应现代人更高的要求,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和优化处理。大量千篇一律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虽然确实满足了人们在居住功能方面的要求,但是同样也容易致使人们出现审美疲劳,对于相应建筑物的满意度不断降低,成为未来优化完善的重要目标。

3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优化发展举措

鉴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发挥出的积极作用以及不良影响,未来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优化发展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要求注重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在解决现存问题和缺陷的基础上,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最大。首先,未来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优化发展应该高度关注以人为本基本原则的践行,这也是促使后续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得以理想运用的基本前提,符合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根本要求。这也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能够高度关注建筑物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根据相应需求进行建筑设计方法的明确,以此更好促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应用适宜合理,可以凸显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价值,避免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各因素和人的需求产生矛盾。因为人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应用需求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变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明显差异,如此也就需要予以动态化把关,确保以人为本原则的践行更为合理,可以有效反应当代人的建筑物居住需求,避免出现较为严重的滞后性问题。当然,在人的需求满足中,除了要考虑到最为基本的建筑工程项目功能性要求外,还应该高度关注心理层面的需求,这也是当代人更为关注的一点,要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予以准确反馈。比如针对当代人更为追求个性的心理需求,就需要在未来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优化中予以积极关注,以求促使相应建筑工程项目具备更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符合后续居住者的心理预期。其次,未来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优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高度关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这也是切实优化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重要手段,要求设计人员能够综合评估分析当前可供选用的各类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而探讨是否可以在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优先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以求更好提升建筑工程项目应用水平。伴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中可供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越来越多,不同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必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进而对于建筑风格产生影响,需要予以综合分析把关。比如在建筑工程项目主体结构所用材料中,除了传统的砌体材料以及钢混材料,现阶段还出现了更多性能强大的金属类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必然也就能够在优化建筑结构性能的基础上,凸显出新的建筑风格,应该在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优化发展中予以积极关注。当然,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中,设计人员还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艺术性和协调性,避免因为某一方面的变动,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应用价值。这也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综合分析评估不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表现,能够着眼于建筑风格进行评析把关,以此更好规避不适宜技术手段和材料的应用。另外,未来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优化发展还应该凸显多元化特点,促使相应建筑设计方案可以更好满足当代人提出的多元化诉求,避免因为建筑设计人员过度关注单一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其它因素。这也就需要针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引导,避免其全盘接纳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尤其是对于各个外来因素和风格样式,更是需要予以灵活运用,以便更好适应于我国实际状况,避免出现严重不适应问题,引起建筑工程项目使用者的反感和抵触。比如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有效结合就是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凸显建筑设计多元化的关键手段,相关人员应该综合分析评估我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可用价值,判断其是否可以恰当应用到现代建筑工程项目中来,在促使其有效融入的同时,必然也就可以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予以优化创新,促使其能够推陈出新,形成更为多元的呈现效果,解决以往存在的千篇一律问题。建筑设计人员在融入运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时,应该注重表现出较高的包容性,避免出现绝对性问题,力求能够充分借助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的优势,同时包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优点,以此更好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4结语

第4篇:建筑研究范文

武侯祠建筑群的单体建筑

1乐楼

1)结构与构造。乐楼是人们在每年春祭与秋祭期间演戏的舞台,“始建于景耀六年,历代都有修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落架大修”[4],现在的戏楼面阔3间,进深3间,中间为表演区,两边为耳房,台面正中置有木扇屏风分隔前后台,整体立于长13.5m,宽9m,高1.7m的台基之上,重檐歇山屋顶,灰色筒瓦覆盖;举折高大,岀檐深远,柱础石为下方上圆的双层鼓镜石,柱头无斗拱,帮助起翘的是檐柱上部的四道斜撑拱(见图1),檐柱上托住柱头枋、栏额枋、平板枋和挑檐枋。2)装饰与艺术。平板枋上装饰五攒一斗二升麻叶拱,各枋面部均有花卉和人物彩绘,大都体现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例如福禄寿三老图、松鹤龟不老物;撑拱上浮雕戏剧人物,从彩绘服饰来看,富有羌族文化特色,也为研究汉水流域羌人活动提供了依据。

2拜殿与大殿

结构与构造。拜殿又称献殿,是拜谒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三间厅堂,无门窗及檐墙,四架梁卷棚式硬山建筑,是大殿的附属建筑;殿内靠山墙及正面檐下,碑石林立,屋架和檐柱悬挂匾额和对联。拜殿两端梢间设置顺梁,然后在其上栽立雷公柱和角背,雷公柱上施太平梁,太平梁承托平行的脊檩,再在两脊檩上安置弧形“罗锅檩”,形成屋顶卷棚脊;枋、檩、梁上饰以旋子彩画和道教代表性图案。拜殿与大殿中隔约2m,安置诸葛亮神像,是整个祠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九檩大式殿堂,从大殿青砖墙壁上可见,最后一次维修是在嘉庆八年,实际上1973年国家对武侯祠大殿进行了改建,后移2m多,抬高近1m,也就是现在的位置;在此之前大殿也有过几次大的维修。大殿台基高约45cm,青砖包砌,上施素柱础石,下方上圆,覆盆状,檐柱柱径均在40cm以上,与顺梁及仿木卯榫结合,上施普柏枋,在檐檩与普柏枋之间安置斗拱,平身科与柱头科均为一斗二升麻叶拱,“转角科为单踩单昂斗拱”[1],昂为典型的南方风头昂,转角拱上承金柱上的穿插枋,支撑老角梁和子角梁,使屋角层层向上向外起翘(侧角生起),形成戗脊;碧色琉璃瓦覆盖屋顶,山面博风板宽大厚实,悬鱼、惹草雕刻细腻,由于斗拱使用简单,且前后不带檐廊,使得屋面较为平缓,出檐较短,但屋顶大吻与三叉宝顶的使用以及戗脊上自由布置的仙人走兽,使整个建筑于庄重沉稳中不失灵活性,大殿内部金柱、脊柱与梁、檩、枋木卯榫结合,无斗拱(见图2),为防止柱子因穿插梁、枋的剪力作用破坏,柱子上部不同程度的施以铁箍;大殿采用减柱造式柱网,即去掉室内一部分金柱,加长横梁跨度,但檐柱保持不变,扩大了内部空间,这种柱网形式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又可改善室内布置的灵活度;殿内去掉了两根金柱与脊柱(见图3),为安置塑像神龛留出了空间,“主体采用露明法(彻上露明造)”[2];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的九檩大式殿堂相比,该殿角柱无侧角。

装饰与艺术。大殿内外的装饰和山门一样,色彩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冷暖对比,素雅清静,梁、檩、枋上绘有苏州彩画和旋子彩画;神龛上部为镂雕牡丹纹,下置天弯罩,神龛中的藻井形式为平綦,方格内为圆形,周围一圈如意状云纹,“神龛正上方高悬嘉庆皇帝御书的九龙金匾‘忠冠云霄’一方”[4],其价值不仅在于皇帝御书,更在于九龙框架的雕刻艺术。

建筑思想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

武侯祠整个建筑群由若干个单体建筑与走廊、围墙环绕成七进院落,前后相连,左右相通,经过前院到达后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使视线富于变化,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种布局正是强调“尊者居中”的等级严格的儒家礼制制度,突显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兼备乐的意蕴;同时,祠内木刻对联和石刻碑文无不折射着传统儒家文化中诗书礼义的道德观念;整个建筑群的选址遵循堪舆学理念,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以枕山、环水、面屏的空间布局形式处理,使气聚而不散;园林景观遵循以山水为主、自然为本、建筑为从的设计思路,化大为小,融于自然,通过观江楼的视窗,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利用汉江与定军山作背景,将小园林中有限的空间范围推向广袤无垠的自然风光,以建筑为中介,将人与自然高度融为一体,体现了“道在山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对造园技术的影响。

第5篇:建筑研究范文

关键词:标志性建筑;网红建筑;地标;城市更新;建筑特性;活化作用

进入当代社会,经历了针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对于众多的新生城市来说突出城市特色、展现城市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场所,而开始更多地成为特定文化的传播媒介。城市建筑作为展现城市特色的产物,形态和意象走向多元化。而在展现城市特色的目标下,建设标志性建筑都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标志性建筑和地标建筑的概念在近二十年内频繁地被提及并被作为课题来研究(见图1)。标志性建筑作为能够直接与城市产生关系的城市建筑,它不仅影响城市的物质领域,也会间接参与到城市文化的建构中去。因此,在资本运作下的标志性建筑和网红建筑的概念开始大量出现。

1“标志性建筑”与“网红建筑”

1.1标志性建筑

对于城市建筑,标志性建筑算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文化属性是标志性建筑不同于地标建筑的最为显著的一点,也是标志性建筑能直接影响城市文化的因素。标志性建筑所肩负的“标志性”是城市形象的营造和城市文化的抽象浓缩,不同于“网红建筑”仅仅作为城市节点和“可区别性的标识”。相对于网红建筑而言,标志性建筑的“可识别性”更加侧重于作为城市的一个符号。所谓符号,即其中存在一些能够代表城市经济文化精神的抽象元素。标志性建筑作为一个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通常在一个城市的建筑群中具有特定的代表意义。有的是在建筑风格上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使之成为城市个性的体现;有的是在建成时间及地点上具有某种纪念性,借以来纪念大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有的是凝练城市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风貌,展示城市特色和艺术魅力。也曾有学者将标140UrbanismandArchitecture志性建筑的特性加以概括:首先,作为体验城市文化过程中心理认知的重要建筑;其次,作为公众聚集、生活和活动的中心建筑;再次,作为城市空间的转折及高潮处;最后,作为区域空间的魂和空间依托。

1.2网红建筑

网红建筑,有时也可称为地标建筑。它的文化属性要弱于标志性建筑,但它具有很强的经济潜力。在城市更新中,网红建筑常作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源点带动整片区域,并且网红建筑能够很快地发挥效能,精准施针。一次针对性的开发或者一些吸引人的商业噱头都能造就网红建筑。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个极富设计感的建筑一落成就拯救了整个小镇的经济。甚至有学者将以地标性的建筑来提升区域经济收益的现象称为“古根海姆效应”,可见网红建筑的活化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但网红建筑缺乏精神象征性,这也使得它对于城市的影响很难持久。有时网红建筑只需要短暂地扮演城市某一区域的“标记”角色,它常常会在城市更新中被替换。网红建筑的命运往往会随着政权更替、社会经济状况发展、文化潮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也正是网红建筑的这种特点使得它能应时而变,成为“城市的广告”。

1.3标志性建筑与网红建筑的对比

标志性建筑与网红建筑对于城市的意义不同。由于标志性建筑可以用来直接识别城市,所以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要远远少于网红建筑。要理解标志性建筑与网红建筑对于城市的意义,就要先从文丘里曾提出过的“鸭子”和“装饰过的棚屋”两种建筑类型说起。“鸭子”的代表即设计成鸭子形状的鸭肉铺,指代的是一种“运用建筑变为雕塑的建筑手法”;而“装饰过的棚屋”是指空间与结构体系直接服务于设计,并且装饰得到独立应用的建筑,代指当地的巨型广告牌和标志物。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使它更贴近于“装饰过的棚屋”;“鸭子”作为建筑招牌则更接近网红建筑的特点。正犹如“装饰过的棚屋”和“鸭子”的比喻,标志性建筑一旦缺少文化代表性而只追求形体的独特性就容易降低档次,成为网红建筑。“装饰过的棚屋”的本质是“棚屋”,这也就是说其本就是为着某种功用而建,“装饰”只是更添其文化内涵,这与标志性建筑的特性较为相似。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层面不只是空间,更是一种符号。这就是文丘里之所以会说“标志物比建筑更重要”的原因了。标志物的建筑在城市中遵循“空间中的符号优于空间的形式”的原则,所以标志性建筑在城市中的中心统御作用与标识性作用是较为优先的。网红建筑与标志性建筑虽然都具有标识性,但只有标志性建筑能抽象为城市的精神符号。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更新的活化作用与网红建筑程度不同。由于作为城市的代表所具有的独特性,原则上标志性建筑的建造与拆除都是很少量的,因为拆除与新建都意味着城市文化的更替与换代。城市面貌的整体规划策略和特殊建筑的留存与否,都体现着所在时代的意识形态变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标志性建筑可能会一直对城市产生影响甚至是作为历史的见证。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的代表性就犹如广场上的“纪念碑”,是一个空间的精神中心。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的个性符号,与历史文化环境与地域环境相联系,显示出该地区的个性和特色。正因为建筑与历史的关联性,人们可以通过了解标志性建筑变化的进程来分析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变迁。这也是网红建筑所不具备的特征。

2对于网红建筑的争议

当然,也存在一些城市建筑在企图成为标志性建筑的过程中会遭受非议。曼哈顿的一处全新地标性建筑Vessel,意在为人们提供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可是关于它的争议也随之而来:它真的对所有人友好吗?从Vessel建成以来,已知的恶性事件就有三起之多。Vessel高约50m的建筑外形犹如巨型蜂窝,由几千级环形连接的阶梯组成,游客可以在散步的同时观赏不同角度的城市景观。除了想要创造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建筑师还想要创造一种既外向又内向的空间体验,希望其成为能够鼓励人们参与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然而它的安全隐患也十分明显:上层区域为达到设计效果因而是开放的。近50m的高度、齐腰高度的玻璃护栏而没有任何其他防护措施,建筑师似乎并没有考虑到是否会出现有游客从建筑上部无遮挡的地方落到地面以下的情况。或许建筑师想要塑造一个新型的、更富现代美感的标志性建筑,但恶性事件的发生似乎也将它与“事故多发地”联系在一起。网红建筑追求奇特与美感,不少网红建筑在成为城市符号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对于建筑的一些本质的追求。由于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商业化,许多建筑的设计重心从功能向商业与视觉性转移,作为公共空间的网红建筑成了展示的舞台。除了安全性的担忧,网红建筑的美观也在不断遭受着质疑。从广州融创大剧院到重庆武隆“飞天之吻”,为了制造关注和流量,各地景区建造了不少网红建筑。刻意营造网红建筑的同时建筑的实际功能不再是建筑师主要关心的事,建筑形象也成为供游客消费的工具。

3两者在城市更新中共同展现出的特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市的更新,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的意义在不断变迁,甚至其本身的形态有时也会变化。太空针塔是在1962年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建造的。有人说,到了西雅图没有登太空针塔就如同到了巴黎没有登埃菲尔铁塔一样。这无疑说明太空针塔可以称为西雅图的标志性建筑。虽然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建成,但它并没有变成被西雅图遗忘的古旧遗迹,一直到今天,太空针塔依然没有停止自我更新。自1962年建成之后,于20年后的1982年太空针塔再添一层,整个塔楼显得更加宏伟。1999年12月,为迎接千禧年,太空针塔又在塔顶点亮一盏名为“天空之灯”的超强光束。这盏光束使这座标志性建筑得以重放光彩。截至千禧年重建工程竣工,塔楼内部和外观都得到很大改善。2019年,太空针塔进行新一轮的翻新,塔上的观景视野被扩展,这也极大地改善了游客的体验。可以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太空针塔一直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保留了其在后代的遗产价值,且从没有停止对于西雅图这座城市产生影响。

3.1游憩性

所谓“游憩”,并不仅仅指简单的游览、休憩。游憩即亲身参与到城市空间中去,增加城市空间与人的交流。首先,标志性建筑能够成为群体聚集的场所,无论是国家庆典还是节日活动,标志性建筑对于民众都具有一定的号召性。而这样的建筑之前一般会配套有较为宽敞的公共空间,为空间行为提供载体。高度优势更加容易吸引群体,在更高可见度的条件下也会有更大范围的人群凝聚力。其次,标志性建筑自身具有的人流导引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文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标志性建筑就是人群愿意前往的地方,这也就创造了重大事件发生的可能。经历过历史事件的建筑也就成为城市精神的承载物,其自身也会具有纪念意义。再次,标志性建筑通常会具有突出的体量和特异的形体,进而具有较好的观赏游览价值,能够给游憩其中的人们带来很好的观赏体验与精神满足,随之带动城市文化经济发展。标志性建筑的游憩性影响城市的效果最为明显。

3.2可读性

想要探寻一座城市的文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其标志性建筑来感受。标志性建筑扮演了城市文化的传播媒介,它所具有的直观性能够使人们在初级的游憩之余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标志性建筑就是城市的一段段历史见证,同时在城市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即使在每一阶段其对城市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其影响是持续而长远的。国内无人不知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就是如此。天安门曾经在明清两代作为皇城紫禁城的一部分,是封建政权统治的象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北京被确立为首都,特别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后,天安门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象征。天安门见证的是政权的更迭与社会性质的改变,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历史价值早已不仅仅是一幢建筑那么简单,它还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3.3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就是标志性建筑本身也在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中。上文提到的美国西雅图太空针塔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太空针塔历经多次更新改造,对于整个城市的意义也在变化。建筑的更新也推动着城市的更新,其对城市更新的作用将相应地具有发展性。曾经为政治目的而建的标志性建筑,也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变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甚至是具有文化特性的建筑。英国的议会大厦的前身是威斯敏斯特宫,过去作为王宫而后变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政治中心,现在的它更兼具了旅游胜地的性质。议会大厦在1987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数以百万的游客。从单一的具有政治性质,到具有经济、文化的性质,议会大厦对于所在城市的作用就是这样持续发展的。

3.4地域性

毫无疑问,一片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是这片区域特征的凝练与升华,其所代表的地域特征即是整个地区的特色所在。辨识度越高的标志性建筑越能够引导城市地域性更新。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积淀是对这个城市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基础,也是城市个性产生的前提。而文化传统的直接承载就是城市建筑,其同样也是城市地域特征的最直接体现。城市的特征是现代还是传统、城市文化是多元还是单一、城市的更新是阶段性还是延续性,都能够通过标志性建筑展现一二。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独特建造材料与建造方式就是当时巴黎作为革新前沿城市的写照。这座铁塔不仅是巴黎城市的标志,也是法国高新技术兴起的符号。同样作为标志性建筑,但又是传统建筑的北京天坛祈年殿,其所代表的地域性则是更为厚重与传统的。但与埃菲尔铁塔相同的是,它也是城市地域性的缩影。

3.5媒体服务性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主宰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打卡胜地”成为许多新建建筑的主要目的。为媒体服务,以吸引眼球和塑造具有影响力的环境为主旨的建筑越来越多地被生产出来。同时社交媒体也鼓励人们寻找抓人眼球的奇特建筑作为拍摄背景。独特的公共景观和异形的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点,在聚集人流的同时也会为建筑自身带来卖点。一方面,尽管社交媒体强调了空间的重要性,但网红建筑作为媒体的背景板,其功能性却被弱化。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促进了建筑的更新与改造,使建筑除了本身的使用价值之外增添了高水准的视觉体验。

4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