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成果管理范文

科技成果管理全文(5篇)

科技成果管理

第1篇:科技成果管理范文

关键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转化

1林业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中的主要问题

1.1转化渠道不畅

实现林业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关键就是成果的顺畅传播,并在生产实践运用中取得生产效益。但目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推广机构还不太健全,人员队伍也急需补充,很多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运行机制不灵活,渠道不畅通,使得成果与林农的需求脱节,严重制约了有效转化。

1.2市场意识薄弱

目前林业科技人员的市场化意识比较弱,使得一些成果还停留在奖品、样品和礼品上。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使得市场和生产实际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进来,对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的适应度缺乏考虑,使得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

1.3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少

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其主体是林农,他们的文化水平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国林农的整体素质不高,在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上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而且林业生产的周期长,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见效慢,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人为因素会对其转化成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风险。

2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1提高创新能力

要加大对林业基础科学的研究,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同时要创新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技术,推动林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可以创制生物节能保温材料等新产品,运用森林资源的数据遥感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和集成应用等,推动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对于其中的关键技术要重点攻关,为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可以建立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的综合评价和技术体系,突破经济林高产良种的栽培技术,提高其年增产,并创建大尺度的荒漠化监测和评价体系,实现荒漠化监测的有效管理,并全面推广林业发展中病虫害的预防技术,进行松香的深加工,提升松脂产业的深加工水平。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条件建设,打造创新平台。国家的林业科学数据和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已经进行了认定,并开展了绩效考核,步入了稳定运行的阶段。

2.2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林业发展和成果转化中,要组建产业技术的创新联盟,结合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推动当地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间的创新联盟建立,当地政府也要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为其创新发展渠道,在产学研的机制和模式上进行鼓励引导。其次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于沙地、石漠化等地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沙产业的开发、生态防护和综合治理等技术可以进行广泛应用,加大对木竹材的加工利用和农林剩余物高效转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实现林业的科技化发展,并带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院省合作,推动地方经济间的发展合作。各地政府要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一起开展林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运用多种合作形式,注重当地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政府可以派出一定的科技特派员进行研究发展的指导,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发挥资源优势

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地方政府要利用当地的科技资源优势,成立高层次的专家咨询组,就林业发展中的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有关影响因素设置专题进行科技咨询,并为当地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地方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油茶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的油茶科学研究中心,并构建其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其次,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设载体是林业重点工程,其面向基层单位、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政府要大力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具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架的林业发展模式,建立林业标准体系框架。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依托科研项目进行团队的建设创新,形成创新的发展团队,资深的科学家和专家领头,并要跨多学科、地域和部门进行协作。其次,地方政府要激励人才培养,为他们提供国际学习合作的机会,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并带动当地重点林业项目的建设。地方政府还应注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杰出青年的奖励评选和高层次人才交流等,通过设立院级的科技进步奖等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完善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第2篇:科技成果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档案;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互赋能。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重塑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伦理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既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又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由于档案具有凭证价值,当科技成果转化发生权属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时,科技成果转化档案能够及时发挥真实、可靠的法律凭证作用。成果转化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是否规范与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将直接影响成果转化的管理效率。经过对同类单位的调研发现,成果转化材料此前大多与成果研究项目材料、报奖材料等其他有关材料一并构成成果档案(或科研项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聚焦效应日益凸显,成果转化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与使用频率增多,保存价值增大。从档案保存与利用方便的原则出发,成果转化原始记录有必要从成果档案(或科研项目档案)中分离,成为一级类目,作为成果转化档案进行管理,建设与管理研究刻不容缓。

1科研档案的特有价值

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档案与资料从价值上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科研资料的价值在于其灵活性与高效性,能够围绕工作快速形成参照,带有相当强的参考性质,起着传播知识和推广经验的作用。而科研档案在程序上背靠公权力,不仅具有可证明其唯一可信的凭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价值和社会记忆价值。

1.1凭证价值

经过加工的档案形成资料。资料一般而言是直接复制的,利用时相对更注重其参考性质,起着传播知识和分享经验等作用,如各类文件、文集、汇编、报刊、图书等,其在法律上不具备查考功能。而科研档案完整记录了一个科研项目从产生至结束的全过程,其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乃至准确性远远超过科技资料。科研档案是产品定型、生产与停产,设备使用和维护的依据;作为第一手材料和原生信息,其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在追根溯源与纠责乃至知识产权纠纷中起到重要的凭证作用。

1.2知识储备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唯一方法。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内源性的科技成果是一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档案中蕴藏的思想、经验与教训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现行产品制造的依据,也可以成为新型产品开发的基石,更是提升科研人员知识结构与研发能力的教科书。

1.3社会记忆价值

科研档案的社会记忆价值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是通过搭建记忆工程平台,宣传中国科研史,将科研名人与其科研精神传承于后世;二是通过建设智库,将科研技术与科研情报进行共享。科研档案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科技发达程度与工业发展状况,反映某一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脉络,是时代的缩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科技史学价值。同时,科研档案中蕴含着设计者思想演变的动态轨迹,隐含着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为国奉献的科研精神,对于后继者起着指引与激励的作用。

2大数据时代科研档案管理创新

2.1档案管理观念的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档案发展的需求,各种计算机以及云技术等的发展为档案储存提供了新的媒介,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档案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不仅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储存等,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档案的利用功能和服务功能。

2.2档案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研档案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档案数据的采集,需要对原有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针对科研各领域来进行网络数据建档、数据分类整理、数据清洗、结构化,建立数据库,以异构多维多源大数据融通管理为基础支撑,通过建立各科研领域大数据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形成科研档案指标本体。基于本体,实现各维度的数据挖掘分析利用及知识服务。

2.3搭建好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

面向科研档案创新管理协同研究解决科学研究知识密集型平台,集研究、学习、管理、创新于一体的科研档案管理平台,对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进行档案化管理,包括研究资料、过程文档、成果文档等。从科研档案资源数字化着手,到在线归档、档案管理系统,到档案数据资源知识化,最后再对科研档案进行综合与利用等全档案生命周期业务需求,围绕科研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按照智慧档案的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的建设思路,建设全省统一的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

3档案成果转化的利用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增强成果转化效果、促进成果转化良性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成果研发机构、企业等多方优势,整合政策、资金、成果、团队等多种资源,合力打造具有公信力、适用性、影响力的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集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资源管理—档案资源知识化—档案资源多元化服务一体化综合平台,在档案资源多元化服务模块层中含成果、转化交易、信息互动、效果跟踪、第三方评估等功能于一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服务。将有效缩小双方信息鸿沟,使科技人才、成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不同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和市场服务,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性工作。一是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立项机制。第一时间将成果信息在平台,科研成果档案,及时面向创新主体、企业及相关受众公布,通过平台的各种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以扩大受众面及科技成果宣传力度。二是在科研成果档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成果转化情况。通过平台促成成果研发机构与创新主体、企业的合作,达成成果转化交易,并对成果转化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成果转化后的应用效果。并建立成果转化互动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成果研发机构与企业应充分沟通,全面了解成果与企业需求的适用性。另外,成果转化交易达成后,双方还应不断对成果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互动反馈,及时反映成果转化效果,以促使成果研发机构不断对成果进行优化升级,以适用于企业生产需求,提高成果转化效果。三是通过平台或引入第三方对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平台或第三方对成果档案及跟踪情况的了解,结合成果在企业生产中应用的情况,遵循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对成果转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成果议价基础理论和数据,为成果转化交易定价、议价提供依据。

4结语

大数据时代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不可选择、不可摆脱的新环境,更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大数据等引发的技术革命,将从应用层面和方法论层面不断影响档案工作,为档案数据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能。科研档案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顺“大数据”之势而为,推动档案大数据工作发展。要立足新环境,高效率收集并整理海量科研档案,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在扎实推进科研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化进程的同时,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资源保障和数据共享平台,跟踪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N].人民日报,2015-09-06(1).

[2]赵丹阳.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何南洋.基于科研档案生命周期的档案系统平台建设策略研究[J].档案工作,2020(3):78-79.

第3篇:科技成果管理范文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成果转化对政策和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风险投资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资金风险,市场接受与扩散度,会造成时间风险。

2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对策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要按照风险管理的步骤,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过程。风险识别是用判断和归类的方式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已知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找出产生原因,确定与其它风险的关系,并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防范计划;风险处理是对已知风险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是对防范计划的执行过程,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监控是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开发、应用、推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风险,并且每个阶段的风险都会对后续阶段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阶段进行技术风险管理、转化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

2.1技术风险管理

2.1.1选择转化方案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阶段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科技情报体系,收集情报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对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优转化方案,减少转化阶段的风险发生概率。

2.1.2技术风险控制新技术的可靠性与成熟度未经市场和生产过程的检验,其可行性和市场的潜在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风险可使下一阶段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技术水平。即时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降低技术风险的发生概率。

2.2转化风险管理

2.2.1选择合作对象医学科技成果能物化的技术都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研究机构自身力量不够,除政府支持的转化项目外,必须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合作对象选择不当,可带来科技成果流失,如人才流失带走成果、专利泄密与侵权以及利益分配纠纷等信用风险,选择最佳合作对象,可减少转化风险的发生概率。

2.2.2减少转化环节风险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复杂,需要加强建立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以及合理的运作机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一个平台。要求科技人员拥有企业家的精神是不太现实的,但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学术与商业环境,能够在研究者与投资者之间掌握合理预期、具有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与风险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了解科学、发现与开发流程,由他们参与、运作与协调成果的转化过程,可大大降低转化阶段的风险概率。

2.3市场风险管理

2.3.1适应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很大,亦可带来商机。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很重要,加强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掌握社会需求,获得需求者认同[2],可降低市场风险。

2.3.2适应市场环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更快地更新技术,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替代品、仿制品有随时出现的可能,尽快地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才能延长技术寿命,规避时间风险,创造更大效益。所以,有学者认为,科技转化的速度决定其价值[3]。

3总结

第4篇:科技成果管理范文

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分析

2020年我国科技创新目标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截至2018年底中国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达到438家,位居世界第3位。2018年全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1995年增长55.4倍,占GDP比重为2.18%,新经济环境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型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质量。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分析,从加强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加强科研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措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世界第1位。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成败,探索适应国有科技型企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促使科技和管理同时进步,才能更好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效益有效增长。国有科技型企业同时具有科研机构研发实力和企业市场化运营优势,按照行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独立或联合其他单位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通过研发与产业化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成果转化系统中,研发体系是推广工作的重要依托,科技成果供给的质量决定了成果转化效果;市场经营业务体系是转化工作的重要实施方,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化的基础,市场需求期望和结构直接影响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国有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较多采用内部转化模式,科研与产业化、工程实施和产品应用有机结合。科技成果经过后续开发研制、推广应用、到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完成从科研领域向生产或工程领域再到市场领域的转移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原理知识、工艺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耦合,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现阶段科技管理尚未形成研究、开发、产业化一体化管理机制,往往使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存在距离。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是实现项目意义的关键环节,也是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管理重要一环。但现阶段科研项目选题往往偏重技术与理论,对市场需求因素和成果转化的价值考虑较少,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响应能力和速度无法与企业需求同步。许多项目验收后缺乏对成果的知识产权运用管理、产业化或推广应用,造成一些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样机完成或理论阶段,造成大量科技成果企业难以消化吸收,游离于企业之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部分,不断增加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高附加值专利研发和产出,是从根本上增强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关键。

加强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

企业创新实践中加强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对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以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应用绩效为导向可以倒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可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能力。科技型企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机制势在必行。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强化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可以设置成果转化办公室或专职岗位,负责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归口管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成果转化各项规章制度,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才培养,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要成果转化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能力。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符合所属行业领域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规章制度,是规范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全面落实激励创新机制的必要配套措施。其中考核评价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对于引导企业整体追求创新价值具有积极作用,考核指标体系可由定量科技成果转化经营性指标和激励性指标等构成,具体包括相关技术指标、市场指标、转化指标和效益指标等方面,如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收益率等。实践中应以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通过德尔菲法选取设置符合客观实际的考核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与知识产权分级管理紧密结合,综合技术、法律、市场等因素,根据对主营业务影响程度,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知识产权质量评价办法。设立成果评定机构负责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水平、成熟程度以及市场应用前景等进行评估、认定和优化排序,对于高质量、成熟的科技成果定期组织专家分析,筛选出满足企业需求适合转化的成果,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高效转化;通过对科技成果相关专利、技术秘密等进行分级管理并动态调整,定期梳理存量,及时处置低价值专利;通过对科技成果评估结果、产学研合作、四技合同签订情况以及成果转化收益等成果转化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分级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报告制度,形成定期反馈机制,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支撑服务平台,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效开展、成果转化流程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工程项目、产品制造需解决的问题或技术升级需求、匹配内部合适科技成果和资源,有效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通过成果转化提高工程或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对新设备、新材料的需求,推动产品研发、试制、中试、批量生产等工作,有利于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内部转化平台建设,整合和集成现有资源为重点,通过必要的增量投入激活存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高效开放的成果转化保障体系。

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加强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加强以成果应用为导向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是科研与市场融合的需要,体现在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在科研围绕凝练研究方向、搭建研究平台、产出科技成果过程中将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作为主线,考核专利数量的同时严把专利质量关,验收后将专利转化绩效作为动态监测和后评价重要指标。在项目立项前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应用类科技项目明确成果转化义务,制定目标、计划。在立项阶段充分搞好领域预研,使得预期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保证成果具备转化价值。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评估阶段成果并形成知识产权,及时发现有重大创新和突破的苗头,集成科技资源,力争在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上有新突破。取得科技成果时,应及时形成包含成果应用及产业化前景情况的成果报告;项目验收前,要以转化应用为导向,做好专利布局、技术秘密保护等工作,形成包含专利在内的科技成果清单;项目验收后加强专利运用,遵循科研和市场规律,分析成果转化成功的概率,通过企业内部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成果转化。资金保障是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可以合理调整成果转化经费预算、设立专项基金、开发多种融资模式。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设立专项基金涉及收益二次分配的问题,基金来源除了企业自筹,主要来自其他科技成果收益的沉淀,将科技成果收益用来引导更多成果的转化,形成良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合理策划将科技成果作为能够产生后期收益的产品投入到市场,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来。科技成果转化后,将成果的应用情况作为对研发团队绩效考评指标之一,对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通过转化提高产值的团队进行奖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团队研发支持力度,形成领域-成果-新领域-新成果的良性循环机制。

结语

第5篇:科技成果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增多,但是,从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缺失。虽然,很多院校认识到了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开设了对应的专业。但是,优于缺乏教育经验,多数院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其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能力,自然在进入岗位后,会存在严重的技能缺失。因此,我院针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原理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了完成某项认为并且获得对应的工作成果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其具有完整性与目的性,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而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其本身就是一项为岗位服务的专业教学,其最终落脚点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必须要对其进行调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以建设工程管理为基本导向,并且确定职业岗位群与各个岗位相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以之为原理,最终形成该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

2构建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该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参照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我院在相应专业的教学中,以建设工程管理为主线,对其所需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加以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全新课程体系。以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以成本估算技巧、进度计划把控与项目控制能力等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以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对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形成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课程开展的指导。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策略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了基本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具体的实现需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核心课程的设计上,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以行业、企业的需求着手

从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与跟踪来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以中小型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为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这部分单位的岗位需求作为基本参考,以保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

3.2以岗位以及主要工作任务为参考

在目前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来看,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部分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工作内容更为简单,且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有限,对于本科及以上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而这部分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人多岗的能力。其岗位的工作内容会相对较多,但是对专业需求也会有所弱化。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时,可以适当的扩展专业课程的项目。

3.3以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为准

无论是何种专业,其都具有基本的专业课程要求,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也不能忽略其基本的教育需求。因此,在课程设定上,也需要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

4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以管理才能为导向“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的能力要求,跟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专业课程设计实际上是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第一准则所设计的核心课程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要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打破传统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化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其进入岗位后具有对应的专业能力,从而使得建筑行业从根本上实现人才的满足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系统化安全管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04~106.

[2]李理.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5(15):125~126.

[3]张喜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2012(09):136~1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