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管理制度范文

科技管理制度全文(5篇)

科技管理制度

第1篇:科技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账务处理

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应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核算管理的工作力度,完善相应的基本准则内容,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确保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账务处理工作能够满足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达到预期的账务处理目的。

一、高校科研管理费用分析

高校的科研管理费用设定的目的在于满足科研方面的基本需求,确保在科研过程中人才队伍的建设、实验室和平台的建设、人才的良好成长,增强高校的科研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从实际情况而言,高校科研费用可以按照支出的具体范围划分为直接类型和间接类型两种,其中直接类型的费用主要就是项目在研发期间发生和其直接相关的费用,而间接类型的费用就是用来支持科研项目研发期间仪器设备应用需求和操作需求的水费、电费、采暖费用等,还涉及补助支出费用、绩效支出费用等,不能直接体现在直接费用中所列支的费用。按照科研立项部门的规定或者是项目委托一方合同的约定,高校会从科研经费到账的金额之内提取一部分比例的间接费用或者是管理费用,而从项目合同书中提取间接费用,需要根据一定比例处理,如果科研项目没有间接费用,就要根据留校科研经费不超出5%的标准进行管理费用的提取,相同的科研项目不可重复提取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1]。

二、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权责发生制战略部署,强调全面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对创建现代化的财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财政部门按照我国的重大决策,推行政府会计改革工作以后出台了很多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在2019年1月1日开始全面贯彻落实,主要涉及基本准则的部分、具体准则的部分、应用指南的部分、会计制度的部分、补充规定与衔接规定的部分等。在此过程中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需要废止之前的高校学校会计制度,统一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目的在于提升高校财政资金的透明性和可比性,创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不会出现不同的理解,确保制度规定的明确性和准确性,预防出现差异化理解的问题。在此情况下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必须确保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相同的核算措施,形成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正确理解,增强相关的账务处理工作效果,为提升账务处理工做质量做出努力。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观念意识

目前部分高校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用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研究和分析政府会计制度中的规定要求,未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缺乏对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与管理费用的正确理解,导致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一方面,由于缺少对政府会计制度规定的理解,在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用的过程中,没有合理做出费用内容的界定,不能准确进行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划分,导致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工作准确性降低;另一方面,在账务处理工作中没有结合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费用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预算与核算工作方案,致使账务处理工作的有效性、可靠度降低[2]。

(二)缺乏专项收入管理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在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账务处理工作中没有设置专项收入管理模式,未能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等界定科研管理费的专项费用情况,甚至会进行直接费用科目和间接费用科目的统一计提预提,不能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专项收入管理工作,对账务处理工作的高效化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近年来高校在政府会计制度之下虽然已经开始重点关注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但是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内容,不能结合账务处理的工作要求和特点等制定管理费用核算制度、提取制度、应用制度、管理制度和账务处理制度等,难以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账务处理工作人员的行为。

(四)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高校在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没有根据相同级别财政部门拨款、不同级别财政部门拨款的情况针对性设置相应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账务处理科目,没有考虑到各类情况设置会计科目,导致工作的效果降低,甚至会将科研项目的管理费用直接当作高校管理费用列支,很容易出现财务监管作用被弱化的现象,导致资金使用绩效降低,甚至还会出现资金应用的风险隐患问题。部分高校在科研管理费用账务处理期间会将其利用预提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的科目,直接将资金存放在预提费用内,使得此类资金从实际情况而言属于没有流出会计主体,缺少未来可能会出现支出的计量依据。另外,很多高校在相关预提费用的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具有简单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少完善的规范机制和约束机制,可能会导致资金的监管效果减弱,不利于科研项目管理费用资金的严格管控[3]。

四、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对策

(一)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知

高校在政府会计制度下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制度内容,缺乏正确观念认知,将会导致提取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工作效率降低,不能满足制度的要求。因此在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应形成正确的观念,对制度有着准确理解,确保在遵守制度的要求下,达到预期的账务处理目的。首先,账务处理期间应意识到管理费用是在科研项目实施期间所发生,不能从直接费用内列支,是对项目责任单位的补偿,主要就是补偿由于开展科研项目活动的房屋费用、水电费用、取暖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时还涉及具有激励科研人员作用的绩效费用。其次,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应明确认识到科研管理费用属于间接费用,主要是负责科研项目的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和应用,所以在政府会计制度下科研项目管理费用是由负责单位提取,属于补偿类型的专项收入,需要结合制度要求、情况等科学开展提取工作和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部门应形成正确观念认知,对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等形成准确并且深入的理解,全面掌握规定内容和制度内容,根据具体的要求完善账务处理工作模式和机制,增强账务处理工作的效果。

(二)增强管理费用专项收入管理效果

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收入主要就是在报告期范围之内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具有一定服务潜力或者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流入,收入的明确必须符合具体条件要求,必须确保和收入相关的具有服务潜力、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可能会流入会计主体,或者是资源的流入会使得政府会计主体出现负债减少的现象、资产增加的现象,所流入的金额可以可靠性计量处理。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此类资金管理和使用,需要根据比例标准在高校科研项目收入中提取用作项目责任单位在某些课题研究、科研工作中无法从直接费用列支的间接性费用补偿,将科研项目的收入转入到高校的专项资金收入内,由负责单位统筹进行管理和应用,在科研负责单位方面必须确保收入符合确认条件,不具备负债属性或是费用属性,因此可以将其当作专项费用开展会计处理工作和账务处理工作,不利用计提预提费用的方式列入直接费用科目,而是将其当作专项收入列入管理费用的科目[4]。

(三)完善账务处理工作的制度

高校在政府会计制度下进行提取科研管理费的账务处理,应重点健全、完善账务处理的工作制度,以准确理解、分析政府会计制度的概念内容、规定内容、核算要求内容为基础,将国家关于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应用要求规定作为准则,按照高校的业务情况、科研项目管理需求等,制定科研管理费的提取制度、管理制度、应用制度、监督制度、账务处理要求制度、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严格进行管理费账务处理的管理和监控,加大资金的管控力度,提升资金应用的绩效水平,使得资金的管理、应用能够与制度的规定标准相符。除此之外,还需加大专项资金应用管理力度和考核评价力度,不断增强高校的科研工作效果。

(四)确保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

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账务处理过程中应确保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以免因为会计科目设置问题或是不足,导致账务处理工作的效果或是水平降低。建议在明细科研项目管理费用本质和用途以后为确保核算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应该先在财务会计事业收入的科目中设置直接类型和间接类型收入的明细科目,直接类型的费用收入明细主要是用作科研项目直接费用核算工作,而间接费用的科目明细就是用来进行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核算,另外,在预算会计的预算收入科目中还需设置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明细科目,便于开展提取管理费的账务会计处理工作[5]。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高校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如果是在相同级别的财政部门取得科研经费,主要方式为:其一,在科研项目经费到账的阶段就应该做好预算分配工作和记账工作,将财务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的科目,贷记高校收入、科研项目收入、管理费用收入、财政拨款的相关科目。而预算会计则需要分录成为借记资金存结、货币资金的科目,贷记到高校预算收入、科研费用预算收入、财务拨款的相关科目;其二,科研项目的经费到账阶段,财务会计可以将其借记到银行存款的科目,贷记到事业收入、科研费用收入、相同级别财政拨款的科目,预算会计则借记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的科目,贷记到事业预算收入、科研预算收入、相同级别财政拨款的科目。之后需要结合科研费用的分配表格内容,在财务会计的工作中借记到事业收入、科研收入、相同级别财政拨款的科目,贷记到事业收入、科研收入、科研管理费用收入、相同级别财政拨款的科目。在非相同级别财政部门取得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应按照实际情况做好科研项目管理费的会计处理和账务处理的相关工作。在科研经费到账之后结合费用的账单内容分配表格内容,直接贷记事业收入、科研收入、科研管理费收入、非相同级别财政拨款的科目,与事业收入、科研收入、科研管理费收入的科目,预算会计一方则贷记事业预算、科研预算、科研管理费预算的科目[6]。从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在财务会计中应设置预提费用的科目,在科研收入方面根据提取管理费的规定,利用本科目核算处理。其中会计的分录是借记单位管理费用,贷记预提费用、科研管理费用,在此期间应结合管理费用在整体科研项目预算中的占比情况,触发相关的预算会计,做出其中的分录,借记财政拨款的结转,编制科研管理费的预算指标。贷记财政拨款的结余,也就是科研项目的管理费用科目。账务处理期间不可以出现财务会计分录争议现象或是其他问题,应与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相符,和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费用具体状况相符。另外,对于预算会计分录来讲,还需考虑到科研项目需要结合立项单位的特点、情况等,将其分成纵向类型与横向类型,通常状况下,纵向类型的科研项目,是利用不同级别财政部门财政拨款进行经费的拨付,收入的过程中按照具体情况设置科目。而横向类型的经费则是相同级别财政拨款,需和纵向经费中的科研管理费账务处理之间相互区分,科学设置不同的账务处理科目,按照资金的性质与特点等做好财务会计处理工作。从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和规定内容可以发现,目前制度中提出了科研管理费提取的探讨,证明此类内容具备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在目前制度之下开展账务处理工作存在难度,此情况下尝试只针对科研管理费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不对预算会计触发。在其中的会计分录,借记单位管理费用的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研管理费用的科目。预提费用主要就是针对高校,预先提取已经发生,但是没有支付的费用进行核算,证明科研项目的管理费用是已经发生的费用,只是还未能形成实际情况的支出,如果不开展预算会计的处理工作,就可能会导致不能按照要求提前预留管理费用的金额,如若科研工作人员在报账期间忽略预留金额,将会导致在实际支付期间出现项目余额不足的问题,所以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触发预算会计[7]。综合以上各类状况,建议高校在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用的账务处理工作中,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分录、预算会计分录,采用双分录的方式在预算会计中直接进行支出的列出,其中,财务会计将科研管理费用借记到单位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到预提费用、科研项目管理费用的科目。在预算会计工作中将管理费用借记到事业支出也就是预算指标控制的科目,贷记到财政拨款结余、科研项目管理费用的科目,统一账务处理的会计科目内容和标准要求,预防出现账务处理混乱、不标准的问题,增强各项工作的效果。在完成账务处理的会计科目设置工作之后还需对财务会计部门提出日常工作标准要求,必须在高校提取科研管理费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工作,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科目,提高账务处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安排专门的财务监管人员进行监督管控,及时发现会计科目设置的问题、账务处理工作的问题,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在制度约束、全过程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一旦发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问题,就要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增强高校对科研管理费的统筹管控效果,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预防出现资金应用的风险问题[8]。

五、结语

第2篇:科技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总量控制;法律体制

我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是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并依证监管实施排污许可制[1]。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是我国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是排污单位生产运营期排放行为的唯一行政许可。环境保护部于2018年1月《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于2019年8月进行了修改,该项管理办法是我国现行的排污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该制度衔接环评制度,融合总量控制制度,为环境保护税、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工作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排污许可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美国是最早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国家之一。美国涉及污染物排放的许可证是依据单项立法分别制定的,因此大气排放许可证、水排放许可证是分别发放的,并且依据不同的法律,许可证的要求也不同。我国排污许可制度起步较晚,从198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排污许可证制度确定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探索、修改、完善,逐步形成现有的污染物排放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1现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模式

我国现行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对排污企业的管理采取两种控制标准,一个是污染物排放标准,一个是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数量所做的限量规定,按适用范围分为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规定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或危害较大的污染物的容许排放量和浓度,适用于各个行业;而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各种水质参数及其允许浓度,对区域内各种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企业污染物排放在满足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还应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结合区域内环境允许纳污量情况分配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两种控制标准相结合,可有效控制单个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也与实际的环境质量目标相联系。我国现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制定的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现行的排污许可制度为“一证式”管理模式,一个企业核发一个排污许可证,环保部门对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对企业实施监管执法。所谓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整合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申报、排污权交易等固定源环境管理相关制度,将许可制度与前置审批、过程监管、违规处罚等相衔接。

2现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改进措施

2019年8月生态环境部修改后的《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有与原《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环水体﹝2016﹞186号)有几方面的改进。

2.1进一步完善了原有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在结构和思路上与原《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环水体﹝2016﹞186号)保持一致,内容是进一步细化强化,同时根据部门规章的立法权限,结合火电、造纸行业排污许可制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对排污许可证申请、核发、执行、监管全过程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并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

2.2完善细化管理分类

为实施排污许可分类关系,环境保护部依法制定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该名录纳入的行业由原来的78个行业和4个通用工序,增加至108个行业和4个通用工序,并且依据企业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在原有的重点管理和简化管理上,增加了登记管理。

2.3加强了技术支持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一条规定“环境保护部制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以及其他排污许可政策、标准和规范”,环境保护部已制定了一系列《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依据不同行业分类,在技术规范中将各行业的原材料、生产工艺、产污环节、产污量、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方式、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量、监测管理要求、环节管理台账等进行模块化划分,细化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要求,完善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

2.4便于依证监管执法

环境监管执法部门可对照排污许可证许可事项,按照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的计算原则,通过核查台账记录、在线监测数据及其他监控手段或执法监测等,检查企业落实排污许可证相关要求的情况。

2.5细化法律责任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细化规定了排污单位、环保部门、技术机构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内容。细化规定了无证排污、违证排污、材料弄虚作假、自行监测违法、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等违反规定的情形,并根据相关法律明确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

2.6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自主性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实行企业自主申请、申请、举证、监测、公开的管理制度。申请排污单位只需依照《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即可确定是否应申请排污许可,申请管理类别,同时对照相应行业的《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即可上网填报排污许可申请,报送环境管理部门审批。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行政审批时间和数量,另一方面,明确企业主体责任,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国家排污许可数据库,可对排污企业进行精准有效的监管。

3现行环境排污许可制度对环境管理的推进作用

按照环境保护部源公布的《固定污染源排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我国将在2020年底完成名录中所有固定污染源的许可证发放工作,意味着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法律体系完备、技术体系科学、管理体系高效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

3.1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衔接融合作用

我国已推行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三同时”制度为代表。虽然这些制度能够起到针对性的要求与规范作用,在污染物防治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独有的功效,但这些制度间却缺乏有效衔接[3]。现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制度。首先,在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方面,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实现了相互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会对明确建设项目的产排污环节、污染物种类、各污染物年排放量以及污染物防治设施和措施等基本信息,排污许可申报过程便以环评中排污内容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实际,进行报告填写。同时排污许可执行报告、台账记录以及自行监测执行情况等也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依据。其次,将已有的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确定许可污染物排放量的一个依据,排污许可证载明的许可排放量,即为企业污染物的总量指标。再次,排污许可与环境保护税、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之间的衔接,重点在于数据的共享,排污许可申请平台的建立,将企业的生产原料、生产工艺、产物环节、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同时在2020年底前,实现名录上所有固定污染源的许可证发放,意味着该数据平台将在2020年底,完成名录上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信息统计,建立了一个环境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可作为环境保护税、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数据。

3.2实现系统化精细化的环境管理

新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实施,切实做到“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通过排污许可,改善了原来排污许可发证数量与“二污普”企业清单数量相差大的情况,将之前游离在环保管理之外的企业,逐步纳入环保管理体系,同时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结合环保在线监控系统,形成系统精细的环境管理体制,为有效提高环保部门污染源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基础[4]。

4总结

从环境管理角度,排污许可制度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推动了环境执法监管方式,为更好发挥环境保护税、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提高环保部门管理水平。但我国目前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还应该进一步健全环境管理法律体制、细化行业排污标准、细化污染物总量控制特征指标,继续深化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最终确保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重要的使命,为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终极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办﹝2016﹞81号文.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Z].2016.

[2]黄文飞,卢瑛莹,王红晓,等.基于排污许可证的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手段及其借鉴[J].环境保护,2014,42(05):63-64.

[3]郭艳.从暂行规定、管理办法到管理条例浅析我国排污许可管理的变迁之路[J].资源再生,2018(12):18-23.

第3篇:科技管理制度范文

1.1教学管理制度过于规范化,对教学约束监督作用大。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设及完善过程中,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特征及目标,按照一定的规格要求及行动标准进行工作的展开。例如,不管是经济系还是文学系,甚至说每一个二级学院采用的均是统一的计划、大纲、导言、试卷模板等,在题型、分值等方面均是一致的。再例如,由教师进行统一备课,在平时作业次数内容上也是一致的,阅卷及成绩公布也采用的是同一种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期末汇总材料、学生论文指导、答辩指导等等,都是通过清单的方式进行递交,并且要求所有教师及学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只要符合清单中的内容及数量就可以视为工作合格。这样统一的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甚至可以与工业产品相媲美,但是,由于在形式上过于统一,反而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时所需要的素质培养、技能培养、客观考核等宗旨和原则,更是挫伤了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本质上来讲,违反了教学管理的原则和宗旨,也偏离了本科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思路。1.2教学管理制度从上到下,服务理念不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才是工作重点及核心内容,一切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当服务于教学活动,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进行,维持课堂教学纪律,同时对学生及教师所反馈出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转达或解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将教师、学生、主管部门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但根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工作时仅仅发挥出了上传下达的作用,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制度的执行力度,忽略了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也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及教师制度的感受,久而久之,教学管理工作看似有序开展,但实际脱离了教学核心,逐渐形成了重管理轻教学的不良作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接受命令,被动改革创新,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标及方向,学生及教师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1.3忽略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大多将工作重心集中在事务性的工作中,例如开学工作是否顺利进行、教学资料是否按时上交、对教师备课情况,听课记录等的检查考核,考场秩序是否有序平稳,归档工作是否科学合理等,一切管理工作开展的目标在于实现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没有任何问题的出现及发生,但这样的管理模式仅仅满足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考虑到实际教学及学习的效果。同时,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民办高校,管理成本与实际收入成为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对教师工作的设置时大多只是关注工作任务是否超负荷或是满负荷,没有考虑到实际教学效率。另外,在进行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机械的、程序化的模式方法,没有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使得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仅仅是实现机构的运转,没有切实为教学工作服务。

2全面实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现实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只有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一致的目标任务时,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综合人才,凸显出本科教学特色,只有这样,二者才能在平等的层面上共同实现目标任务。众所周知,管理制度及实践工作的共同发展,协调运作能够减少院校内耗,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具体而言,在传统的认知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创设是为了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这样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偏离了管理制度的实际要求,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失去了有力支撑。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任务,以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实现二者的协调运作,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主次及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创新。同时,要凸显出教学模式的时效性,管理制度必须为其提供可靠的支持服务,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优质人才,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当具备灵活性、可操作性。

3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效率及服务性能的策略和措施

3.1创设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设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将政府、企业纳入到创设体系中,共同进行互动型的教学环境的建设,打破传统教学制度对教学工作的束缚,逐渐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性、应用性,同时,提高制度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及柔韧性。根据上文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标准化,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及其他服务因素造成的,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标准的、统一的、严格的,因此高校为了迎合职能部门的具体要求,会保证活动中的资料及数据符合标准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必须由政府及企业共同协助,才能实现有序开展。基于此,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减少对教育工作的干预,给院校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在院校中形成良好、自由、平等的氛围,不忘初心,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3.2基于平等制度,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制度。众所周知,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所服务的,其所面临的对象及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设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目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等方面,教师及学生才是发言人。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建立起健全、民主、动态化的管理制度,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以此作为办学宗旨和教学基本原则,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修正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加速改革进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管理制度应当充分凸显出教师及学生的重要地位,实现制度的自由灵活,充分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3.3建设系统科学的、满足专业课改革需求的教学监控机制。教学监控主要是指对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管理方式及学生的考核模式进行分析调查。具体而言,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而言,应当以学生和企业作为基本出发点,只有学生乐于接受,企业认同认可的教学过程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作用。基于专业课改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方式,教学目标应当科学合理的进行调整优化,只有实现管理制度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运用人才,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效果的管理制度应当科学灵活,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掌握企业工作及流程;而对于评价考核形式的监管则应当凸显出其多元化和开放性,不仅仅由管理部门进行标准的制定,只有充分凸显出学生的技能技巧,结合专业课程的本质特征,这样的考核机制才是最适合学生的。基于此,管理部门应当将部分权力下放,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而不是传统的对考试题型、题库、资料等进行监管。3.4营造出具有人文特征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文化环境。众所周知,要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并不是紧紧依靠统一硬性的管理模式就能实现,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性的、具有一定人文特征的管理文化氛围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技能、素养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速课程改革,充分凸显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文化,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则应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创设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为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基于平等制度,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系统科学的、满足专业课改革需求的教学监控机制,打造出具有人文特征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玉玫.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9(13):99.

[2]张俊.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7(30):191-192.

[3]汤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2017.

[4]李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No.640(18):34-35.

[5]靳海燕.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困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9(12).

第4篇:科技管理制度范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在2%以上,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标准(1.5%~2.5%),这表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开始,国务院、科技部及财政部陆续多部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要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中央财政科研改革的新思路,并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优化了科研绩效管理,提出了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科研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体现科研成果的有效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新要求。我国的绩效经费管理分别经历了探索阶段、规范阶段和完善阶段。目前,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含绩效经费)比例进一步加大,相应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和绩效管理办法,妥善处理好间接经费使用和科研人员绩效激励之间的关系,并真正实现绩效经费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的一致性。本文将结合国家相关新政策的要求,以A大学为例,分析其绩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完善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

二、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现行绩效管理制度包括《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2017年3月6日),学校各层级在纵向项目间接费用上的管理架构、权责分配及其与科研新政新要求的呼应关系如表1所示。综合分析表1,可以得出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下。1.A大学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较为清晰,学校向项目组发放绩效支出主要依据项目的年度进展、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关键环节。但是,在间接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缺少了审计部门的相关职责,这与中办发(2016)50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2.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支出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发起,而个人绩效的发放依据主要是项目组成员任务分工和完成情况决定,但是发放的具体比例没有参考标准,主要由任务负责人直接决定,缺少相应的绩效考评方式或指导意见,这与中办发(2016)50号、财科教(2016)113号、财科教(2017)6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

三、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国家新政在间接经费的规定上,参考国外的先进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对间接经费进行了重大创新,包括提高了间接经费的比例、取消了绩效经费在间接经费中的比例限制等。通过前文的研究可知,在A大学的现有绩效管理制度中,制定了清晰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并明确了项目组成员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发起,科技处、二级单位审核备案,财务处发放的管理流程。但是,缺少了审计部门职责和绩效考评方式的制定两方面内容。针对以上两方面内容,依据委托理论、权变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提出如下绩效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研究方案。(一)审计部门职责考虑到研究团队个人的绩效经费已由项目负责人考评,并由二级单位和科技处审核、审批,建议赋予审计部门审批与备案的职能,并可加入到《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中。(二)绩效考评方式绩效考评主要发生在研发团队内部,因此可以由学校统一下发绩效考评指导意见,各研发团队进行细化实施,建议指导意见如下。从工作分工方面,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研发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并按周期组织内部绩效考评,按照管理流程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绩效奖励发放。研发团队负责提报绩效考核材料,配合课题负责人开展绩效考核。从考核周期方面,包括年终考核、课题中期考核和课题结题考核三个阶段。从绩效考核证明材料方面,包括任务年度进展报告、任务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阶段性成果证明材料、文档材料(技术文件、会议记录等)、其他需提供的材料。从考核方式方面,绩效考核方式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设计。平衡计分卡理论强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考查团队的业绩,结合课题研究团队的研发特性,主要是平衡研发团队与研发任务下达者的利益关系。因此,编制课题研究团队绩效考核评价参考标准,具体分析如下。在财务维度,科研团队与企业管理不同,关注的主要是科研团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直接经费、间接经费的支出和与经费使用相关的票据文件。因此,科研团队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合理的使用经费、控制经费的使用进度、并且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是财务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客户维度,研发团队的客户主要是科研项目的来源单位,纵向科研项目的来源主要是科技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研究成果及研究成果应当达到的技术指标。因此,科研团队在获取科研项目后,要按时、保质和保量的完成研发任务书承诺的科研学术成果,并保证研发的相关理论、设备及系统达到承诺的技术要求,力争达到先进水平是客户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内部流程维度,研发团队通过有效的组织程序,合理组建团队成员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研发工作进度和研发任务质量,按时、保质的提交各类技术文档是内部流程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学习与成长维度,只有不断的提高团队的个人研发能力,利用各种绩效激励措施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能力,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研发质量、增强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团队个人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是学习与成为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

四、结论

随着科技体制深化改革阶段的到来,科技创新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项旨在进一步释放科技动力的新政策陆续颁布,极大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本文主要依据科研新政策的新要求,从高校的实际科研管理制度出发开展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专题研究。针对研发团队的绩效考评工作,提出工作分工、考核周期、绩效考核证明材料、课题绩效奖励兑现的建议,并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编制绩效考核评价参考标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Z].2011.

[2]财政部,科技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教[2012]502号)[Z],2012.

[3]王军,李敏.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探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6(06).

第5篇:科技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精细绩效管理医院科室分配制度对策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现有的医院薪酬管理体系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与环节,诸如:薪级工资、相关津补贴等方面的内容。医院能够以实际的工作职权来作为根本依据,对相关岗位进行设置,其有关部门科室主要由聘任的工作人员所组成。一般薪酬分配的主要内容为岗位工资,可以以工作以及具体的出勤内容对绩效工作加以分配,以临时性或者特殊性岗位的需要作为根本依据对各种津贴进行一定的分配,并发放一些生活必需品。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及分配制度比较陈旧,在这样的制度之中是以岗位工资与奖金分配,从而组成各个科室人员的工资收入,其发放的奖金主要由提成比例与收支两个方面所决定。此种分配方式是早期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产物,其过去在对劳动报酬加以调节,对成本加以管控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医疗事业地快速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现代医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很难对当前时期下医院发展的根本需求加以满足。所以,完全能够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并无充分的社会效益;(2)在分配体系之中,完全将工作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完全相混淆,难以将工作业绩在分配之中充分地加以反映,无法充分地反映多劳多得的相关原则。与此同时,医院的性质较为特殊,所以说,务必存在政策性亏损科室,这些科室的经济效益水平较低甚至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然而其劳动水平却较高。所以说,往往会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现象产生。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为分配,其在价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一味地追求经济水平地提升,而完全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因此,需要深化创新以及改革绩效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其有效以及操作性强。

(二)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不足之处地原因分析

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方面,体制方面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受到医院全体领导以及职工的高度重视。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良好深厚的医疗行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应该积极地细化绩效管理工作,且医院各个科室应该强化差异性的管理。而在实际过程中,有关科室的医生的底薪是医院工资体系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在实际过程当中,很难对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工作性质以及贡献水平等进行鉴别以及区分等,很难将不同的医疗岗位的劳动投入与劳动价值加以体现及反映。所以说,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提高极为不利。

2、现有的绩效考核不够合理与公正

在这个方面,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绩效考核制度方面严重匮乏以及缺失等,尚需不断进行完善。医院的医护工作属于一种特异性较强的行业,在对相关岗位进行考评时显得尤为困难。同时,一直以来,医院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均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严重阻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医院工作人员与医院整体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以促使医院绩效考核仅仅流于一种形式,难以尽快实现医院的总体目标。此外,医院的各个科室的职能划分也存在着很大的短板,显得十分老套、刻板,在绩效管理界限划分方面也比较模糊。总的来说,现有的绩效管理体制以分配为主体,其价值偏差水平非常大,过于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存在很多不平衡。所以说,应该与医院实际发展现状相结合,从而制定操作性强的、具有量化标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现阶段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现阶段我国各大医院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问题的相关原因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于现阶段我国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积极确认医院发展目标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即为绩效管理体系,在某种特定的区域中的医院承担的功能对其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其自身的各项条件往往会对其发展产生较大的限制性。作为一个动态化的体系,医院的发展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地,而往往是时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当中,此种改变往往会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产生实质性地影响。

(二)构建基于发展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型

绩效管理模型主要包括量化的核心要素与关键指标,且对其开展相关性分析,从而制定可应用于不同部门以及科室的考核表。

(三)强化沟通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

在绩效考核完成之后,应该积极地开展沟通工作,且注意将考核结果进行充分地应用。沟通与反馈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同时它也是绩效管理动态化管理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更是与以往静态化管理相区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医院精细化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影响了我国医院绩效管理的实施与开展。对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统达,陈健尔,张秀娟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

[2]韩翠娥,郎淑敏,等.关于医院科室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人才,2013(2).

[3]谢世堂,尹金淑,张梦平,等.北京市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分配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04:12-15.

[4]何瑜,谭旭.我国公立医院绩效量化变革评估研究[J].会计师,2014(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