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

小学生生活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学生生活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小学生生活管理

第1篇: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小学文化知识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小学德育教育等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思维发育还不完善的特点,所以,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相关教育工作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1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指点和引导。但是,目前很多小学都存在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部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管,并没有派遣专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从而对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2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对一些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背诵,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极大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创新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也使得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变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正确观念的培养作用。1.3家庭环境方面的不足。家庭环境是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家长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逐渐成为了家中的宝贝,长辈不仅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很多家长都选择了无视甚至毫无理由的庇护,这些都会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产生影响。

2现阶段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2.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德育教学内容包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小学生普遍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很容易影响到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德育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专注度,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文《我不拖拉》时,这一课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拖拉现象进行讲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个教学小活动,让小学生分别讲述各自在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拖拉现象,并鼓励小学生对讲述的现象进行模拟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小学生对自身不好行为的坏处进行分析,最后再由老师做点评以及正确行为方式的讲解。这种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2.2加强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进行合理结合,不仅有助于加深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小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对小学生品德思想以及良好个性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文《家人的爱》时,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长辈的关爱行为进行讲述,然后老师再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穿插一些礼貌、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这种德育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小学生丰富内心情感以及优秀品德的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反复的教育过程,在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优秀品德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要真正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只凭借学校以及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所以,德育老师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与家长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探讨,不仅可以让德育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有助于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改进,从而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平.德育实施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0).

[2]伊在然.加强学校德育办出学校特色[J].教育导刊,1995(12).

[3]许百川.“互联网+”思维在小学数学德育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

第2篇: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

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回归生命本义的呼唤,更是培养学生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易盲目行事,自身的安全意识往往不强。主要表现为:在校内外活动只顾好玩、不计后果;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明辨善恶能力差;不注意用电、用火、用气和出行安全,存在侥幸心理;意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可能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带来危害。因此,必须通过多途径的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目前,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有的学生染上恶习,以大欺小,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校园外的不法分子、对社会不满者以及心理变态的人层出不穷,骚扰学生、校园暴力的例子接二连三。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巧妙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保护小学生的迫切需要。

3.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落实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开展安全教育,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小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必须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

二、增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高,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是对其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能促进其良好安全习惯的顺利养成,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导力量

业务过硬的安全教育团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够促进小学生安全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过硬的安全教育团队。这一团队应该由若干名优秀的安全干部、一整套负责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组成。学校开展全面的小学生安全教育,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把学校举行各种活动的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2)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的施工场所,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实验室、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等;(3)研究四季的险情变化,挖掘安全教育题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结合实际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四是开展地震、火灾、踩踏、食品、交通等各类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教给学生基本的逃生技能及自救、互救方法;五是发动全体师生兼任校园安全员,一旦发现校园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等及时告知学校领导。

2.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及其家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小学生的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虽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有着润物无声的示范作用。家长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安全教育。如,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生活中,正确使用电器;离家前,检查水电、煤气;空闲时,引导孩子正确逃生等。

3.家校合作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全方位落实小学生安全教育,强化家长的安全责任,学校应举办培养小学生安全习惯为专题的家长学校,把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及行政法规等告知每一位学生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印发《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加强周日、节假日和寒暑期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通过家访、发送手机短信、电话联系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避免孩子意外事故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另外,学校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落实留守小学生监管责任,与留守小学生的监护人签订校外监管责任书。同时,学校积极履行告知义务,把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如学生生病、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等,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社会媒体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补充

除了学校、家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外,还需要社会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单、简报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各种媒体的力量,营造安全宣传氛围。比如,推出动画片等小学生喜欢的节目时,有意识地植入公益广告。社会媒体只有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安全引导,才能激发起他们模仿的天性。只有长期坚持这种教育方式,就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安全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第3篇: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文明生活习惯养成

农村小学寄宿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由于受农村环境及一些不文明习惯的影响,农村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弱,独立性不强,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吃零食现象尤为严重,卫生习惯较差,随处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脏话也时有耳闻。因此,强化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管理工作,促进其养成文明生活习惯,是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1.开展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月主题活动

1.1设计活动计划,营造教育氛围

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生活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深受社会、家庭中等一些不良现象及行为的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可以以德育活动为突破口,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生活习惯的系统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意识,促进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内化。如学校可以设立十个文明生活教育主题活动。二月可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三月进行文明节约教育活动,四月进行尊重师长、孝敬老人教育活动,五月进行卫生文明习惯养成活动,六月进行安全自护教育活动,九月进行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教育活动,十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十一月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十二月增强体质教育活动,一月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要重实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落实到每个细节,形成浓厚的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内化。

1.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开展生活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要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在十个月文明习惯养成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政教处可以亲自抓这项工作。政教处围绕每个月开展主题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计划。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生活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演讲比赛,让学生谈认识、说感受;通过周一国旗下讲话,强调文明生活习惯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手抄报等比赛使学生的生活文明习惯得以内化。

1.3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寄宿小学生的文明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从日常抓起,不能松懈。班级要以落实活动为载体,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做好寄宿小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新策略。

2.加强农村寄宿学生文明生活习惯养成的课题研究

2.1根据实际,细化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之初,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生活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问题,如学生的举止文明、卫生、礼仪、安全等方面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细化课题研究,可以将该课题细化为若干个子课题,力求课题研究的全面、深入与实效。为了进一步巩固学校文明生活习惯养成主题月的成果,学校领导应该与全体教师合力,开展小学生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课题。以这个大课题为主干,可以分为几个子课题。如可以划分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尊师敬长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勤俭节约习惯养成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感恩养成教育等等。这些课题都是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设计的,有利于在学校开展的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进行切实探究,使研究更富有成果。

2.2落实课题研究措施,注重实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细化研究环节,切实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首先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设计开展活动的程序,同时要有总结反思等环节,通过步步落实,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如学校编写有关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并且纳入课题研究设置,每周都要有至少一课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生活习惯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形式多样,引发学生兴趣,强调文明习惯的内化。农村寄宿小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从点滴抓起,要通过系列富有实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明生活习惯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形式要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兴趣,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习惯的指导与监督,常抓不懈。同时,学校教师要注重对寄宿生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注重理论总结,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的提升,不断更新教育策略,使教育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杨道惠: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11)

第4篇: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习惯养成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生吃住都在学校中进行,教师更应抓住机会,加强学生个人习惯、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采取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形成严谨、务实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寄宿制学校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源数量锐减,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与科学办校政策的落实,撤点并校成为改革的关键,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重点建校模式,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庭带来极大的便利。寄宿制学校虽然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平台,但由于管理层面与硬件设施建设中存在各种难题,导致管理中出现了较多漏洞[1]。

(一)学校管理意识低,制约学生全面发展

一些寄宿制学校的领导管理意识较低,对宿管教师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宿管教师在工作中存在松懈、应付了事的现象,导致寄宿制学生放学后表现自由散漫,纪律性较差。一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休息时间不固定,甚至结伴外出闲逛、游玩,导致白天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下降,同时,学生在外出时也埋下了各种安全隐患[2]。

(二)家庭教育观不正确,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家庭中,有一些条件好、教育意识高的家庭,他们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学习情况等较为关注,但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不高,当寄宿制学生回家时家长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与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父母盼子成材的愿望可以理解,但由于一些家长无法正确看待现实情况,只怀揣着让孩子以后上重点学校的愿望,看不到孩子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的不足,不能从孩子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苛求孩子进步,导致孩子离家到寄宿学校后变得自闭内向,学习成绩落后,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3]。

二、优化寄宿制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文明习惯教育

营造文明的校园氛围是培养小学生文明习惯的重要方法,是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关键。举例来说,农村寄宿学校应建立文化板报,定期更新文化宣传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引导小学生课间或放学时间集体阅读,养成文明习惯。通过设置文明板报,既美化了校园,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教育。同时,在学生的寝室、教室、食堂等地方,可以设置一些中华文明小故事的卡通图片,并悬挂名人警句,从点滴细节中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加强文明教育。

(二)班主任与生活教师加强合作,加强学习与生活习惯教育

在小学寄宿学校中,因学生年纪小,自律性与自理能力较弱,需要班主任与生活教师共同耐心教育指导。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纪律秩序等情况,而生活教师则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人身安全、日常生活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寄宿学校中,只有这两位教师积极合作,强化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举例来说,生活教师负责学生生活中较为琐碎的日常环节,如小学生早起叠被子、洗漱、打扫寝室;早中晚饭监督学生吃完饭,细嚼慢咽,洗好碗筷,一旦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就医,联系家长;晚上睡觉时定时查寝。而班主任负责的学习情况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学习薄弱项等,当发现学生逃学、逃寝时则应及时上报学校,联系家长。班主任与生活教师应时刻保持沟通,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生活状况,通过分工合作,确保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寄宿制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举办一些比赛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能在比赛活动中接受不一样的养成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首先,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借助学习交流、活动交流等方式,小学生可以吸取他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从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提升个人素养。其次,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特长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将自己的手工艺品、书画作品或作业放在学习园地进行展示,并鼓励大家投票选出最佳作品,学校给予相应奖励,以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最后,每学期学校可以开展一次体育竞赛、文艺汇演、书法比赛、绘画大赛等,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的特长参加比赛,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喜悦,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知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工作的艰辛,小学生的生活能力相对薄弱,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需要更用心地教育和引导,而班主任采取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不是反复叮嘱,而要具体到某件事上要怎么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同时,班主任应多与学生谈心交流,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有时候学生的小建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跟家长之间的沟通也必不可少,现在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和教师的交流,能够找出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和不足,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养成教育是建立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之上的,不容小觑。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不仅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确保了农村教育规模,同时也帮助家长分担了教育负担,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了自觉、独立、主动的良好习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应积极探究新型教学方法,拓展多种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寄宿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制订相应的教育策略,以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农村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8(15):38.

[2]陈改改.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教学“和大人一起读”——以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2):126-127.

第5篇: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

关键字: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赛珍.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