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学中学培训范文

小学中学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学中学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小学中学培训

第1篇:小学中学培训范文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师有两类,一类是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一类是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的教师。这两类来源的教师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要求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鼓励从师范转型过来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而新进来的一些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也要求他们参加教师范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结语

第2篇:小学中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服务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1]。然而笔者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教师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方面,只有27%的教师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36%的教师对计算机操作程度一般,37%的教师对比较生疏;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仅有11%的教师能自制课件进行教学,2%的教师在青年教师帮助下制作课件,80%的教师直接用下载的课件来进行教学,7%的教师不用课件进行教学。从以上两组数据不难发现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相对薄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全面;二是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较低,特别是对常用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生疏,导致班班通设备及资源的使用率较低,也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三是教师对下载的课件直接使用,不会进行二次加工。从中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课堂教学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对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主要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审美素养等方面。平时的教育工作往往忽视了对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对教师进行科学素养的培训,通过科学素养的培养增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作用,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另外,学校要结合政治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及、传播信息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等伦理道德素养培养。

(二)加强对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

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让每个教师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主动从多种媒体(如互联网、电视、QQ、微信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事例。通过感受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让每一个教师明白新形势下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一种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教学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意识,积极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把其作为辅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

(三)加强对教师信息技能的培养

信息能力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也包括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因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8岁,这对提升教师的信息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从基础抓起,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积极使用电子白板教学,能利用网上共享的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在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校本培训,学校可邀请专家讲座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加强对教师信息基础知识和操作方面的培训。第二,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知识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拓宽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第三,激励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育软件大赛、论文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让教师在大赛活动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第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对教学辅助软件,如Word文字处理和排版软件、PowerPoint幻灯演示软件等的使用,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兴趣。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努力。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应为这项长期的工程制定目标和规划,努力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中学培训范文

一、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编排选用的教材普遍使用了近十年之久的今天,如果通过理性的视角去观察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能够得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儿童文学具备与其他文学截然不同的艺术特性与美学内涵。然而,正是因为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并不具备掌握儿童文学素养的能力,使得其对儿童文学所蕴含的艺术性造成了严重的理解误差,无法抓住文章的美学个性展开正确的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工具化。即把儿童文学当成普通的教科书实施教学,仍然一味单纯地只重视对字、词、句的认识或是层次的探索上,导致儿童文学失去了其审美价值,沦为工具化;第二,成人化。即将儿童文学等同的看成是成人文学作品,也因此将成人文学作品的研究思路错乱地应运到了儿童文学中来,再通常变味地讲读,让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充满了成人的世俗感,最终让教学变成十分功利。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具备的地位与作用

(一)儿童文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硬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外活动还是课外阅读,都常常和儿童文学息息相关。因此,对教师来说,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合理、合情地正确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外阅读,惟其如此,教师才可能具备良好的审美感和阅读分析的能力,进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在平时增加自己的儿童文学阅读面,从中学会更多的儿童语言,让自身教学风格可以更好地融入学生中,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十分善于观察与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趣。儿童作品,顾名思义,是以儿童的视角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或是一些生活上的情节。以人教版《妈妈的爱》为例,这篇文章中所蕴藏着的儿童情趣,正是建立在一些生活的趣事基础上。其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还包括《小猴子下山》《捞月亮》等。对这些儿童文学展开教学,就必然要求教师应当以孩子的视角作为教学出发点,学会用孩子的心理进行课文代入,然后再对文章进行深入挖掘。

(二)儿童文学对提升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帮助

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智力发展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要想健康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就必然要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充分的重视。儿童文学的题材十分丰富,其中既有人与事物的密切关系,也包括了人与事物的矛盾关系等等,很多故事特别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儿童文学也是一种极富想象空间的文学形式,其中有童话、科幻、寓言等相关素材,相较于成人文学来说,更能够激发儿童的幻想状态,而这一切都基于在契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为前提下的表现形式。在该给儿童看什么书的时候,托尔斯泰曾说:“……应该有能够启迪儿童身上那种健康、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的书。”不难看出,儿童文学在提升儿童思维与想象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扩大视野

由于年龄特殊性,小学生的好奇心往往十分强烈,对于事物的求知欲望也十分旺盛,然而,也因为儿童的圈子有限,其接受事物的范围并不大。这样一来,进行书本阅读,尤其是儿童文学阅读就一下子变为了他们扩大自己眼界的重要平台。儿童文学作品中所涵括的内涵之丰富不但有“上天”的奥秘,还有“入海”的生气,众多自然规律更是囊括其中。再加上儿童文学图文并茂的生动表现形式更是牢牢地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教室外所展开的一些实践活动,其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单位,科学地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儿童文学由于其作品题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也进一步给学生的课外活动带来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参考。例如,儿童文学中的一些儿歌、儿诗,可以将其用来举行一场朗诵比赛;童话、寓言,可以将其用来开展一场故事比赛。这些形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其地位更是随着教改的深化日益凸显。教师在展开教学时更应当牢记,只有抓住儿童文学中的美学属性才可以算作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也就明白了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底蕴。惟有寻找到这个突破口,才可以让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最大化发挥,最终给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养成保驾护航。

作者:金松霖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

第二篇

一、当前教学中儿童文学教育的应用情况分析

(一)现代教师不具备足够的儿童文学素养

现在的小学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是采用儿童文学的形式,教师对于儿童文学的了解程度对于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一味地注重教学能力,对于儿童文学知识并不了解,在入职之前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相关内容学习和培训。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有机会参与儿童文学培训,但培训的效果明显不足。教师在此方面的文学素养不够,具体有很多表现,教师没有儿童文学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传统,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教学行为,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能赢得当代小学生的青睐。另外,教师没有足够的儿童文学知识,对于相关内容的体裁、含义等都不够了解,不能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来丰富语文课堂,教师的思维与儿童的思维不同,无法从儿童的角度去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使得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被限制。

(二)无法正确利用儿童文学开展教学

教师由于其自身文学素养的限制,在授课当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儿童文学知识进行教课,诸多小学生便不能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学习获得有效引导。教师一般会将教材中的课文当作课堂教学的工具,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都利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通读全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维,将课文作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的工具,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的审美意义。其次,教师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过于成人化,从成人的角度去分析文章中的内容,过于强调文章的主旨以及修辞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无法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特点的体裁特点去引导学生学习,忽略了儿歌的趣味性等现象,都说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率不高。

二、将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小学语文老师儿童文学的知识量

加强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建立,正视儿童作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跟随学生思想的发展,在新文化的潮流下树立起创新教学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把儿童文学带入到教学中,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作为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为了满足儿童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儿童文学的体裁特点。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养,那么在儿童文学方面就要做到以下几项内容: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儿童精神的独立性,作为读者,儿童有着自己的思维,具有自己的审美要求以及精神需求。教师要阅读一些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让自己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其次,儿童文学在表达中也大量采用不同的表达手法,其性质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没有区别,都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针对儿童文学的表达手法进行深析,找出其语言和表达的特点,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些文学作品。最后,教师在平时也要与学生一起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阅读量,也能够提升自己对儿童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比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流传度较广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故事进行了解与分析,发现学生喜欢它们的原因,与儿童进行朋友间的沟通,以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作为桥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从美学特点出发进行教学

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与成人化的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区别就在于审美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住儿童文学独特的美学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出发,对语文进行教学。儿童文学更加强调自然性,具有更加独特的思维,饱含丰富的想象,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加纯真,让儿童具有儿童的思维世界,更可以促进幼儿想象能力的提高。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龄,因此在教学中能否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通过图画的展示,让小学生对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人物心情加以了解。这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从审美角度入手,让幼儿发现小蝌蚪的执着,从中学习一定的自然知识,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从文体特征出发进行教学

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教师需要对儿童文学的构成以及分类加以了解,通过儿歌、儿诗以及童话、寓言等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以及内容,让小学生认识到语文世界的广阔,提高当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儿歌教学中的侧重点为歌,儿诗教学中的侧重点为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外的儿歌来加强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一首与雷锋相关的儿歌,组织学生学习与传唱儿歌,从而深入学习雷锋精神,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样的课堂是教育事业改革期待的课堂,也是小学生期望的课堂。

第4篇:小学中学培训范文

香港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析与其提倡的学会学习的理念相符,认为信息素养可从四大学习层面来分类,即认知层面、后设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及社会文化层面。认知层面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技能,借以理解、找寻、分析、审慎评估及综合信息以及运用知识作出适当决定和解决问题;后设认知层面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其能在变化迅速的信息环境中规划、思考和控制自己的求知过程;情感层面是让学生了解到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个人发展,增加学习乐趣;社会文化层面则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或群体学习过程中,增强信息运用的自主能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1]。由于香港信息素养内涵的解析与其课程改革紧密相联,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教师构思学习及教学活动的架构,并适用于香港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学习及德育及公民教育[1]。可见,香港的信息素养教育并非仅仅是有关信息检索或信息技术的技能,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手段,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自行以批判的态度处理信息及展开探究式学习,并会自觉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能力,进而承担社会责任。

穗港两地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概况

信息素养教育首先是信息技能的提高,穗港两地中小学校都是从信息技术教育开始着手的。香港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技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与课程整合三个阶段。1982年,决定在中学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增设电脑科。1986年,举办中学会考电脑科考试。为满足师资需要,香港教育局资助现职教师到英国学习,他们大多都参与了后来香港中学电脑科教材的开发。1988年,开设初中学生电脑认知科,教授基本电脑认知和使用技巧。1990年,A-Level电脑科及ASLevel的电脑应用科成为高等程度会考内容[2]。此时的特点是着重于电脑科学的学习,集中发展有关信息科技应用程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1998年,实施首个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1998/1999至2002/2003),将计算机科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归入于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以推进硬件及网络基础建设,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和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信息技术成分为主要任务,推动全港中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换,开始着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集中发展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及学会学习的能力。2000年,《电脑认知课程指引》,开始筹划小学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挑选部分小学作为电脑认知课程的先导学校。2004年和2007年,先后颁布第二份和第三份信息技术教育策略文件,注重落实将信息技术融入各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2005年制定了《香港学生信息素养架构》,香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更高层次,即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进行整合阶段,重点是在进一步加强基建环境、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新学制和课程改革,探索信息素养如何与课程融合的学习方法[1]。2009年8月,教育局委托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发展课堂活动及评估工具通过科学科(常识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研究[3],来探索中小学科学科(常识科)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目前,又推行为期三学年的针对电子学习资源库建设的“电子学习试验计划”[4],探索如何在不同学校推行电子学习以照顾学生学习差异以及学生如何实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广州于1994年在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是国内较早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城市之一。2002年和2003年先后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三个阶段”理论,即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探索与推广阶段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阶段,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及课程整合。2004年10月,根据“三个阶段”理论,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和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启动。同年,《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颁布,规定中小学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初二学生须参加广州市信息技术结业考试,高中生要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和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之一。截至2011年底,广州建成了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光纤城域网,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市本级教育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5TB,全市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生机比为7.3∶1,师机比为0.92∶1,全市76%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课室达87.25%;创新信息技术运用,建设了“同步教学资源包”、“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一批特色项目[5]。广州市现已进入“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阶段,一方面以“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突破口,推进各区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发展[6];另一方面与企业联手建设广州市教育云实验平台,建设“广州数字教育城”,将教育宽带网和教育移动网有机融合,使教育信息网络覆盖到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帮助学生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学习。

穗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之比较

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规范的比较。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香港有着一套严密的、循序渐进的实施规范,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与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以构建信息素养培养架构为核心。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香港信息素养教育已落后于日本,社会各界建议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997年特区行政长官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对此作出回应,提出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局于当年发表信息技术教育策略咨询文件,结合社会各界建议,制定了第一份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文件。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先后于2000年、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学会学习–学习领域科技教育咨询文件》和《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将信息技术课程归入于科技教育学习领域,对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进行初步规范。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被确定为学生应具备的“九种共通能力”之一,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学习”被确定为基础教育“四个关键项目”之一,为后来具有香港特点的信息素养架构的建立奠定基础。2005年,香港参考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多种信息素养架构,制定了具有香港特点的信息素养架构,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11项标准32项指标[1]。这一架构现已成为香港中小学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据。广州市对其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规范化设计是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进行的,自主灵活性不足,颁布实施的如《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多是直接沿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未能全面考虑广州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缺少地方特点,且内容较为单一。虽然广州市一直鼓励和推动信息素养培养架构方面的科学研究,也有专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体系[7],对广州市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仅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并未结合广州实际发展水平来制定出有地方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架构。

运作模式的比较。穗港两地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规范化设计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推行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模式上也表现各异。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与教育改革紧密联系,为保证策略的多元化和普遍使用性,一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往往要经过调查研究、意见征询、确定方案、实验计划、普及推广、监督评估和改进完善等一条龙式运作。如第一份信息技术五年策略文件的颁布就是如此。1997年,特区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与学质量。1998年6月,教育局《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优质教育1998/99至2002/03学年五年策略咨询文件》[8],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根据各界建议,第一份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文件。为保证成效,政府委托英美信息素养专家任荣誉顾问、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技术专家为主要研究团队、中小学校长广泛参与,组成专责研究小组,对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策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计划进度初检研究(2000年12月至2001年8月)”[9]和“1998至2003年信息技术教育计划进度检视及成效评鉴的整体研究”[10],检视进度及其成效。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由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政府、高等院校、IT界及相关青少年服务团体等社会整体力量互相支持和配合来完成。如2009年启动的“电子学习”计划,首先于2008年10月成立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信息技术界专家、教师、家长及出版商的课本及电子学习资源发展专责小组,通过组织学生论坛、公开研讨会、学校网上问卷调查、网上家长意见收集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也收集了专业团体、社区组织的书面意见。2009年10月,专责小组研究报告,并制定了相关策略、措施和执行方案。在此基础上,香港教育局才正式启动“电子学习实验计划”。青少年服务团体的直接参与也是一大特色,如香港青年协会为配合推动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从1993年开始,通过个案研究或大型调查,向社会了《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生学习的研究》(1999年10月)、《教与学数码化研究》(2004年5月)和《中学生网上欺凌研究》(2010年9月)等研究报告,并直接参与策略文件意见征询、实验计划推进等工作。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广州市一直采取政府主导和指导、学校实施的传统运作方式,在制定政策时,多是以召开专家研讨会或成立专家组的形式来进行,较少能够像香港那样,在制定政策之初,首先广泛征询各界意见;制定的政策多是沿用上级的政策文件,较为注重文件精神的连贯性。虽支持相关的科学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理论探讨成份较多,未能与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全面结合,对广州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不明显。

推行策略的比较。由于信息素养是一种共通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穗港中小学都设有专门的电脑室、多媒体教育室,但香港中小学的一般课室中也都设有多台学生用电脑,方便学生使用。在推行策略上,穗港中小学都以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信息素养知识的主阵地,但香港比广州灵活,会考虑学生的生理发展阶段、不同学校之间差异而采取各种灵活的策略,更加注重电脑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且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策略。香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学生成长阶段采取由试点到普遍推广的方式逐步推进;从学科参与来看,主要采取一科试点、学科与电脑科配合及跨学科三种模式[3]。以一科为试点的模式在中学较为普遍,因教学安排灵活性的限制,教师多采取将信息素养知识融入一个教学单元中的传统教学策略;学科与电脑科配合是中小学较为普遍的做法。中学一般由电脑科老师讲授相关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学科老师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素养技能的机会。小学是通过电脑科和学科老师共同备课来完成;跨学科模式主要存在于小学,灵活的教学时间表和课程安排,可以在诸如常识科、中文、德育及公民教育、计算机科、图书馆学及课外活动中多元化推行。从实施范围来看,香港中小学一般采取以一班为试点、全级推行和小组抽离式三种策略。其中,采取一班为试点的做法在中学最为普遍。在老师看来,因它涉及较少的人力资源,是在学校实施新教学模式时所采用的最简单的方式。全级推行的做法主要存在于小学,因为多数小学有同年级共同备课的文化,选择在整个年级推行此计划,使教师们更能分担工作。而小组抽离式,由于要从各班级抽取资优生组成小组来进行,不太具操作性,学校一般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广州是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按照既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来推行信息素养教育,各学校的自主性不足。目前,广州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只是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开设,缺乏同现行中小学其他课程的整合。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与课程融合的探索实践,但由于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各学校的积极性并不高。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的“实验学校计划”也是由政府积极倡导的,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做法。在具体推行者中,穗港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主任)的作用。香港认为未来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达到此目标,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信息知识,协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图书馆主任恰恰在推动阅读风气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图书馆主任不但要承担相关课程,在专题研习课程中更充当资源利用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推行各种有关图书馆或阅读计划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而广州市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与国内其他中心城市一样,并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曾有专家批评说:“许多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设置学生专用的书刊阅览室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11]。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图书室甚至没有馆员进行管理。广州市下辖花都、从化及增城等区县,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教师培训的比较。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效果。因此,穗港都十分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香港以定期培训为主,远程网络培训为辅。按香港相关规定,教师入职前全部要接受职前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培训。入职后的教师培训,分作基本程度、中级程度、中上程度和高级程度四个级别,不同级别对接受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的要求也各异。针对中小学教师设置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分作“教学法的课程”、“科技为主的课程”和“电子领导和信息技术管理课程”。其中“教学法的课程”又分作“科目为本”和“跨学科”,每两月将根据不同的学科开设的课程目录发表在香港教育局“信息技术校园”网站。教师通过校长报名,并在截止日期前通过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化服务入门网站”将报名表递交给教育局信息教育组,并根据先到先得和最大限度让更多学校参与的原则进行录取,培训资料在培训成功完成后全部通过电子化服务入门网站的“个人资料概览”显示[12]。网上远程教育主要通过教育局网站来完成,所有网上平台都是免费开放的,如果有互动环节,则需要设置登录名和密码,这种学习方式没有硬性指标的规定,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具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育案例互动平台”、“电子学习版权信息通”、“安全上网信息频道”和教育局信息技术教育组开发的教育软件以及香港教育城提供的“发展教学软件奖励计划下成功开发的教材套”等。广州则是将教师培训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当中,信息技术课被要求作为公共必修课之一。培训模式则采取“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13]。教师全员培训主要采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方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即采用此方式。学员根据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公布的课程,自行选课,并按培训单位的安排参加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而开展的培训。广州中小学教师培训没有程度高低之明确标准,只是在教师职称晋升中,根据职称级别的不同,要求学习不同的计算机知识模块。

思考

广州市在国内已算是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2004年启动的“教育e时代”工程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广州数字教育城”计划,为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搭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值得深入思考。香港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其灵活的运作模式和信息素养教育推行策略,令人印象深刻。

制定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实际水平,按照学生年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且明确的架构标准。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对广州各区县中小学生及其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广州中小学信息素养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培养标准,重点借鉴国内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李克东的信息素养“三要点”论述、桑新民的信息素养“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及张义兵等对信息素养的多学科综合分析[14],进行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论证和建构。参与的成员,不仅要包括著名专家、IT界和图书馆界及政府主管部门人士,更要选取不同层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直接参与,使未来的广州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架构更具普遍意义。

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政府和学校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随着家庭互联网接入的逐步普及,家庭辅助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家长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信息。所在社区要与学校、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尤其可以利用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或导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重大举措或实验计划中,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由政府来把握政策方向和资金投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实施,调查分析、意见征询及效果检视等可交由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完成,相关专家提供理论指导,IT界和相关社会团体进行技术支援及新技术实践,相关企业则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建设和维护。

第5篇:小学中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中学;足球教学;兴趣

初级中学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变的人生重要关头,身体和心理都在日益成长与健全。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育能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同时,体育课程在中学生的认知范围内也有较高的认可度与欢迎度,是他们调节文化课学习压力、发泄青春期初期精力与负面情绪的重要渠道。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在整个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期待与欢迎。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学足球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足球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已经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地新型教学法,值得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更大范围的推广。

一、中学教育视野下的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将“游戏”与“教学”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在当前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日渐得到认可与重视,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在体育课程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同样具有深刻地现实意义,因为这种教学法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身心和谐、娱乐效应与智力发展,是一种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游戏教学法基本应用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阶段,体现出良好的调动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积极性的作用。随着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尤其是对中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逐渐深入人心,将游戏教学法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中就显得刻不容缓。针对这一教学法更适宜低幼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的顾虑,实践已经证明在中学生中推行这种教学法同样能够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游戏教学法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摆脱了过去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教师制定游戏教学法的教案,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喜欢游戏带来的紧张、刺激、团结、竞争的氛围,因此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更好开展。

二、中学足球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足球运动近年来在我国的开展日渐红火,教育部宣布要在全国建设五万所足球特色校,为推动中小学足球运动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是由于我国足球运动成绩不佳,足球运动本身重视身体对抗,许多家长和学生对参加足球运动仍然抱有一定成见。体现在中学足球教学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第一,中学足球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许多中学就连体育老师的编制都没有排满,至于专业的足球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由于足球是一项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强调技术的运动,因此如果没有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让其他主项的体育老师来兼课足球的话,结果必然是老师不专业,学生也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中学足球场地匮乏。足球运动虽然对于场地要求在中小学阶段没有那么严格,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或不重视足球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踢球只能在土地、沙石操场、水泥地等硬质地面进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与技术的发挥,同时还增加了学生踢球受伤的风险。第三,中学生足球兴趣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足球,尤其是男子足球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欠佳,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对足球抱有成见,不愿意参加足球活动或学习足球知识技能。到了中学后,许多学校开设足球课,但学生仍然兴趣缺缺。没有兴趣作为基础,学生的足球学习最后只能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中学的足球教学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中学足球教学当前还存在着家长支持度不够、足球比赛和相关足球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限制了中学足球运动的发展,给中学足球教学活动带来了不利影响。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教学中解决,因为足球教学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足球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如果能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足球兴趣,那么长期发展,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中学足球运动,都会得到更加长足的进步。

三、游戏教学法之于中学足球教学的意义

游戏教学法对于中学足球教学而言仍然是新鲜事物,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学校早已开展相关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足球传统校,由于他们的足球底子好,历史上出现过知名的球员,因此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资金投入,抑或是教师队伍和学生足球基础等,都呈现出较一般学校为优的现状。然而,无论是足球传统校,还是一般的中学学校,在足球教学中引入和推广游戏教学法都能发挥积极地作用,产生长远的意义。首先,游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足球兴趣。毋庸讳言,对于当前的中学生而言,游戏特别是手机游戏逐渐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对于“游戏”一词以及相关的话题都充满兴趣。引入游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拓展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爱好。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游戏”之名下,实现其对足球学习的爱好与快乐,就能更加激发他们的足球兴趣。其次,游戏教学法可以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与传统足球教学课堂上较为死板的氛围不同,引入游戏教学法,教师就转变成了游戏“导演”或“boss”的角色,学生化身为“演员”或者“闯关者”,代入这种新鲜的角色,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师生间的关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融洽与和谐。这种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最后,游戏教学法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中学生在青春期初期阶段在学习与生活上的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身心健康作为保障,一切学习与生活都不复有意义。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善学生的学习节奏,尤其是能够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释放压力、快乐成长。

四、游戏教学法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推动中学足球教学改革,提高中学足球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引入与推广游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地手段之一。但是又不能单一地看待游戏教学法的作用,认为只要引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因为足球运动和中学教育是两个有其自身独立属性的课题,如果简单认为以游戏教学法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就把中学足球教学庸俗化了。合理地认知方法之于教学的作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认真务实地将方法落实是解决问题的保障。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

无论何种事业,人都是第一资源。针对目前中学足球教学中缺少专业足球教师,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要想推动中学足球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首要的任务是要提升足球教师的能力,健全足球教师的队伍。足球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熟练掌握游戏教学法的开展路径,尤其要把握游戏教学法的内核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有些致力于提升本校足球水平而又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的中学,以招聘的形式引入高学历、高水平的足球教师是一条快速见效的途径。对于条件不足以招纳新教师的中学学校,以培训或定期组织学习的方式,提高本校体育教师尤其是足球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题中应有之义。教师也要充分转变观念,认识到改革中学体育教学,推动足球教学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推动游戏教学法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做出自身的努力。

(二)把握游戏教学法与中学足球的结合点

中学足球教学需要系统化的安排与设计,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指导,在与中学足球教学进行结合时,要抓住其结合点即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首先破除那种为游戏而游戏的想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明确,游戏教学法的归宿在于“教学”而不是“游戏”,游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具体而言,优化中学足球教学内容,并结合游戏教学法,可以开展多种样式的足球游戏。以腿部传球游戏为例,课堂开始时教师主持,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成员为一队,以接力跑的形式,把足球作为“接力棒”,学生需要用脚背与小腿胫骨合力夹球,单腿跳跃,传递给下一个队友,哪个小组最先冲线即为胜者。如球中途落下,则需重新开始游戏。这种足球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球感,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尤其在交接棒时,两人必须完美配合才能确保足球不落地。通过这样的足球小游戏,可以加深学生对足球的感觉与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中学学生富有创造力,常常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尤其是他们对于游戏抱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在中学足球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可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举例来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他们分配任务,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设计自己希望参加的足球游戏,给每个小组编号,最后对学生交上来的游戏教学方案以匿名打分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投票,对得票最多的方案予以奖励,并落实到课程教学中来,如果课堂反响良好就可以在学校范围内更大幅度地加以推广。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加深他们对于足球运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举办以足球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让学生就初学者难度较高的“越位”“禁区内任意球”等足球知识加以学习,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知足球规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班级联赛,让学生能够加入到以足球为中心的大集体中,水平高的学生加入班级队,水平差的学生承担后勤保障和现场助威等工作,为争取班级荣誉拼尽全力。足球教师担任教练或裁判以及组委会的工作,在足球教学之外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把足球教学工作纳入到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大框架之内。

(四)游戏教学法要与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

游戏教学法的核心是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游戏而游戏,忽视了游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结合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就是要在足球教学中始终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在足球游戏中融入富有正能量的对于青少年具有健康引导作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开心学习、娱乐竞技的同时感受到要想快乐足球,必须强化个人素质,增长个体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飞.游戏教学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风尚,2020(02):175.

[2]陈蕾.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133-134.

[3]上官锦.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9,(第8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