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实验课范文

医学实验课全文(5篇)

医学实验课

第1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实验课网络教学;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可行性

近年来,科研仪器设备突飞猛进地发展,活细胞成像技术日趋成熟。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是一套将细胞成像和微孔板检测融为一体的设备,同类产品在多家公司均有生产,目前正面向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热销。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诞生是为了满足科研工作的高要求,但如果能够用于当下的实验课网络授课,则会使实验课线上教学成为可能,并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实验课线上授课的教学质量。2020年伊始,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家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1-3],各大高校及中小学在各级政府的号召下,“停课不停学”,一律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保证了本学期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但部分特殊学科的实验课网络授课遇到了障碍,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课,遇到了诸多问题,目前尚未普遍推行实验课的网络授课[4-7]。有部分高校利用观看视频的形式完成实验课线上教学,但效果不佳,学生仅能观摩实验过程,对于实验所要验证的理论还达不到“眼见为实”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深入分析传统方法进行实验课网络授课所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并且结合以往对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应用,阐述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引入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可行性,为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一、实验课传统教学法应用于网络线上教学面临的困难

实验课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验证的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更为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客观可靠的实验结果是学生在实验课中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最为有利的“证据”。如果开展实验课网络教学工作,那么实验技能的学习及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就可通过拍视频的形式完成线上示教,这时就只有实验结果的展现为实验课网络教学的最大障碍。以何种形式将实验结果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对实验结果认可与信任与否的关键环节,更是实验课教学的“灵魂”所在。据了解,目前开展线上实验课教学的高校,实验结果也仅仅是以图片或文字说明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也只好强行接受,失去了传统实验课中亲眼看到、亲手操作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数据。

二、应用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开展线上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一)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功能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特点如下:将全自动数字显微镜和方便灵活的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整合于一台仪器之内,非常适合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应用;为细胞分析而量身定做;温度控制可达45℃,轨道震荡模式,可控CO2/O2气体通入,延时分析技术;双光路设计,全波长吸收光检测和荧光发光检测整合。总而言之,该系统能够呈现出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细微变化的快进视频资料。例如: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小白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实验,通过体内吞噬法,检测小白鼠腹腔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如果借助于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我们可以将颗粒抗原与小白鼠腹腔中巨噬细胞混合温育后,将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抗原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性抗原之后的形态学特点,而且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过程。那么实验课的质量将会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不会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反而还会产生优于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教学效果。传统实验课现场观察的是最终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抗原结果的静态图像,而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能带给大家整个吞噬过程的视频资料,这对于实验课的质量无疑是质的改变。

(二)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优势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是定位于科研水平的比较高端的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动态变化观测系统。该系统的诞生,初衷是服务于科研工作,为基础医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可靠可信的实验数据与影像,能够将细胞在一段时间内的细微变化,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科研工作者。但通过深入思考,结合以往的实验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如果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用于网络教学,将显示出该系统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不仅能够使实验课网络教学成为可能,而且在一些特殊实验项目中,更能够显示出传统实验课所达不到的意外效果。该系统用于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的使用范围至少包括如下课程:形态学实验、免疫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等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形态学观察的实验课。这些课程中,尤其是医学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应用该系统开展实验课网络教学最为适合。

(三)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性价比分析前文已经提过,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是为科研打造的一款高端细胞信息采集系统,用于实验教学,会不会“大材小用”,埋没了设备的使用价值呢?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教学成本。无论是传统实验教学所采用的普通生物显微镜,还是所提到的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我们姑且认为他们的使用寿命是相同的,那么只需要计算全班实验课的设备成本即可。传统实验课所使用的生物显微镜大约7000元/台,小班实验课班型一般为30人,那么,生物显微镜的实验成本约为21万元。这仅仅是一个班型的基本配置。各个高校招生规模不同,对于实验室的需求量也不一样。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例,医学相关专业均开设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而开展免疫学实验课至少需要配备3个以上实验室才能够使实验课正常运转起来。而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目前市场售价为25~30万元,根据配置不同,价格有小范围浮动。而如果将该系统应用至实验教学,最低配置也是能够满足要求的。也就是说,一套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能够替代所有生物显微镜的功能。平均下来,国家评估系统中的“生均设备投入”指标反而会降低,这就降低了大量的教学成本,更好地为实验课教学服务。因此,按照“性价比”计算,该系统用于实验课教学,也并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相反,还能够“增效”。

三、应用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开展线上实验教学的推广

前文,我们仅探讨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用于实验课网络教学的可行性。当然,网络教学形式比较特殊,采用网络教学也是有其特殊的原因,比如在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防控疫情和教学两不误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讲,还是传统现场实验课授课的形式比较普遍。那么对于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能否走进传统的现场授课实验课堂,我们也进行了分析。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内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基本上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与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有机结合,就为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用于传统实验课教学提供了平台[8-12],使该系统用于传统的现场实验教学成为可能。如果开展传统实验课教学,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中的影像资料展现给学生,达到比普通生物显微镜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可行性,还能够提高线上实验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并且,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无论是网络授课还是传统面授,都将使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发生一个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冯增喜,于军琪,韦娜,等.疫情期间网络在线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

[2]杨璐,唐寅,魏强,等.肺炎期间医学网络教育方式调查及探索[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2).

[3]李玲玲,兰泉,查正根,等.有机化学实验线上课程之扬长避短教学设计与实践篇[J].大学化学,2020(5).

[4]刘燚,张辉蓉.高校线上教学调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5).

[5]赵蕾,朱婷玉,周爱东.防疫期间化工原理实验部分内容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大学化学,2020(5).

[6]魏灵灵,徐玲,魏恒伟,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线上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0(5).

[7]赵卫光,关英.有机化学实验线上教学对科研素养的培养(一)———兴趣、“家中实验室”与化学思维培养[J].大学化学,2020(5).

[8]周丽云.疫情背景下游戏化在《金融计量学实验课》在线教学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0(17).

[9]李晨英,陈华林.疫情下本科基础化学实验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思考[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3).

[10]马莹,张恒,宋其圣,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实验课在线教学[J].大学化学,2020(5).

[11]李影,钱爱东,胡桂学,等.显微成像系统在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2009(1).

第2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医学实验;创新思维;实验兴趣

创新思维(CreativeThinking)是以新颖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思维方法或视角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新颖性、独到性、创造性的特征。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智能训练、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基础医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和基础医学实验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三个专业学生随机抽取的300人调查结果显示,67.9%的人认为实验课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2.8%的人认为实验课不能很好地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其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刻板的教学和知识的完整性,所以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师讲,虽然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教学中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2]。为此,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让学生自主的生动活泼开展实验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让学生逐渐的改变以前所形成的完全按照书本操作不加思考的错误观念[3],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实验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面对挫折或失败的困境中。基础医学实验是一项极其枯燥繁琐的工作,付出多、收获少是常态,一次次的失败更是难免。做过实验的人都有经历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但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犯同样的错误,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一次失败后要弄清楚失败的真正原因,在未弄清楚失败原因的前提下,切忌盲目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考虑清热失败的原因后再做实验,做一次实验,要排除一个可能的因素。每次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都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同时要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卑感来源于不同户籍、是否经历过挫折、每学期的平均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就读学校及选择的专业等。自卑感会降低抵抗逆境的能力,从而影响逆境商数(衡量、预测一个人对抗并逆转不顺利境遇的内在潜力及综合爆发力的最新测度);同时逆境商数较低,抵抗困难的能力较低,也可能是源于自卑感[4]。为此,做好基础医学实验,要树立重视实验、热爱实验的思想,要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态度、创新的思维方式,也要有吃苦的精神、长期在实验室的准备、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屡败屡战的气魄。二是在实验技能的培训过程中。本科期间虽做过一些与理论课相关的基础实验,但对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实验还是比较陌生,对实验工作并不太熟悉,对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环节还不适应,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用途还不甚了解,对药品、试剂的保管和注意事项还不太清楚,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甚至严重的事故。为此,必须在实验前做好实验的技能培训,使其了解实验器材的性能,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清楚实验用具的使用方法,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及制定解决的措施,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在实验方案的制度过程中。实验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题目、实验意义、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总结等。一个缺乏实验构思和实验方案的实验是难以到达预期实验目的的。实验方案的制定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为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性。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最终找到最佳实验方案,获得理想实验效果,体验科学发现的快乐[5]。四是在实验物品和辅助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实验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可以快速达到实验目标;若实验准备得不充分,实验时仪器不够,或是药品少,或是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一个繁琐而缜密探究的过程,需做大量思维工作,例如材料的选取、甄别、取舍等。实验材料要具备典型性、多样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包括常规实验辅助材料的准备,试剂配制的常用仪器、器皿等以及无菌操作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组织标本制作等所需实验材料[6]。通过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既可以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实验过程中涉及实验数据的操作、收集、整理以及数据的分析等,要对整个实验结果形成规范的记录。实验记录是实验条件、材料、目的、过程、结果及经验分析等的各种文字、数据、图表和影像资料等的综合体,是能够真实、准确、完整记载描述和还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7],是科研产出的基础和实验结果重现的重要技术资料,是科学发现的原始凭证,也是能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8]。实验记录使用不规范、记录内容不完整、字迹不清晰、缺乏实验结果分析等问题普遍存在。应进行多渠道的实验记录并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实验记录的规范性[9]。二是在区分实验因素的过程中。实验过程又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必须具备利用已有知识,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做一些必要的预实验,区分实验性因素和非实验性因素。实验性因素又有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之分。数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量的,如药物的剂量、药物作用的时间等;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动物实验结果受到其种类或品种特征、周围环境、认为制动等非实验性因素。影响动物实验的非实验性因素的范畴有三个:物理因素(隔离、拥挤、笼具、垫料、温度、适度、通风、照明、噪音、运输、饮料和饮水等);化学试剂和药品因素;微生物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因素控制不当,均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真确性和可复制性[10]。三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导师不仅是你实验的指导老师,更是你人生中的生活导师,专业方向、课题设计、实验指导、论文撰写,甚至你的毕业去向及未来发展方向,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实验过程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景,通过导师指点或传授技巧,可让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因此,与导师积极沟通尤为重要。但作为导师,工作事务较多,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学生需要主动和导师交流。学会和导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多与同学交流,互相学习,注重细节。

3实验结束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验结果应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观察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这是建立在研究过程中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捏造和窜改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实验结果大多要转化为学术论文,其转化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同时要求对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必须保留一段时间,一旦论文结果受到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每次实验后要对实验所感、所想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出好的思路和做法,找出实验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以此,不断提高自身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4参考文献

[1]徐琦璘,方定志.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浅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2.5(10):973.

[2]朴莲花,吕文伟,葛敬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7.38(9):1800.

[3]盛金海,王山青.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00,2(10):98,103.

[4]王波,梅松丽.医学类大专生自卑感与逆商培养策略的相关研究[J].吉林医学,2016,37(11):2832.

[5]马兰萍,闫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反思[J].生物学通报,2015,50(5):48.

[6]王迎伟.基础医学常规实验准备与操作技术[M].科学出版社,2013:120.

[7]恽时锋,胡玉红.论非实验性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2003,13(3):183.

[8]李依林,邵雪梅.浅谈医学实验记录规范化及其评价标准[J].中国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6):468.

[9]王新娅,张迪,弭凤玲,等.某传染病科研院所医学实验记录存在的问题和规范化举措探讨[J].中国医刊,2017,52(3):104.

第3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电脑绘图;医学插图;互联网信息时代

医学形态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包含以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解剖学为主几个科目,某些课程体系还囊括有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科目。作为理论和实践性都相当强的医学课程,实验课也是和理论相并重的教学手段。而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最大的共同点是,需要对学习对象的外部形态、内观结构,及其状态变化等有关键深刻的比较区分。所以在这些科目的理论课上,不仅需要有大量的医学插图辅以教学,同时在实验课上,也会加入大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绘制镜下观察图的内容,但目前这种绘图形式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手绘阶段。在当下生活工作已离不开互联网和电脑信息的时代,医学专业也毫无例外地被这些工具渗透着。单从多媒体领域而言,从课本插图,科研论文机制图,到学术会议成果展示以及现今上课十分提倡应用的微课,从二维,三维静帧图片,到动态视频,动画,都离不开电脑的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在这方面已经把我们从工业化体系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领域。与此同时,既有医学专业,又懂得结合电脑应用,制作相关成品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时代也变得相当有需求。如果我们从基本的二维绘图开始,通过结合医学专业实验课的需要,引入电脑绘图这种形式,这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也能让他们掌握多一门适应这个时展的技能,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学术会议等产业提供具备这方面技能的专业能手,为这方面的工作需求打下基础。

1医学形态学绘图的意义

传统的医学绘图包括线条图、素描、彩色铅笔、水彩、丙烯颜料等,至今一直存在,目的意义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也因为基于这样的本质,绘图一直是医学形态学实验课上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1-2]。

1.1提升学习能力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了《学习金字塔》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一般是指听讲、阅读等学习行为,特征为输入式;主动学习则以实践为主,包括重新组织再演练,比如讨论和教授,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特征为输出式[3]。绘图作为经过自己观察,总结,提炼再重新表达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较只是读图有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更好的提升作用,也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对理论课的重要补充。

1.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能力培养方面,绘画需要有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造型能力,还有创造力。作为从事科学专业的理工科生,思考离不开观察力,动手做实验离不开手眼协调能力,提炼和总结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造型能力,要设计科研课题,处理和解决科研中的困难,更加少不了的自然是创造力[4-5]。另外,医学形态学的实验绘图主要用于客观记录实验的观察对象,绘图需要尊重客观存在性,讲求对象的实际比例、位置、大小及数量,评价基准主要是对实验对象的特点特征进行如实描绘和规范记录,在这过程中也考验了学生对待自然科学的严谨态度[6]。因此,虽然绘图看似更像属于艺术的领域,但如果懂得把艺术中的科学性合理运用到科学实践中,是一种可以互相促进和补充的素质体现,这从达•芬奇以来就一直是很提倡和鼓励的人才发展方式。

2让学生掌握电脑绘图的意义

引入电脑绘图的形式,并非是为了取代传统的绘图形式,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电脑绘图的优势,我们不仅能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完成实践内容,还能为他们以后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增加能谋求生存的技能。

2.1电脑绘图在医学形态学的应用优势

首先,所有绘图软件都有一个层的功能,这功能可以让绘图者把一些复杂的绘图对象拆分成不同的层来进行绘制,比如美国JohnsHop-kins医学院,神经与医学艺术应用教研室的IanSuk[7]教授就通过PHOTOSHOP的层功能,分开绘画人体局部的骨头、肌肉、神经。当这些图层同时显示时,它是一张复杂的局部解剖图,但当这些图层单独显示时,它就只是这个局部的单独的骨头,肌肉,或者神经。这样,既可以达到以解剖的思维教授学生,也能同时展示复杂的局部及整体。另外对于像肿瘤这种要表现不同时期形态变化的相关器官,利用层的功能,可以在不重复绘画器官的同时,只画出不同时期的肿瘤形态。这些在传统绘画中,都是只能通过重复绘制多幅图片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关于医学形态学方面的电脑绘图论文,在国外还有FrankM.Corl讲解如何教授用电脑软件绘画解剖学、神经学方面的报道[8]。其次,绘图软件里面的工具有网格,有标尺,包括颜色在内,都有国际统一的数字标注,这些都是传统绘图工具所无法给予的。在这些工具的利用下,可以做出更符合比例要求,更统一规范的图,因此也更切合医学绘图严谨、精准的要求。同时对重复批量的图像形式,电脑绘图也有相关功能可以有效提高绘图的效率。最后,无论社会发展如何,医学课本、参考书的插图、论文的部分解说图、论文会议的展板等宣传资料,曾经用在课堂的挂图,现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医学绘图都有很大的需求,这些东西为了更符合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需要,所用到的技术手段都离不开现代的电脑绘图技术。通过课堂教授电脑绘图技术,同时结合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多一门基本切合时展趋势的绘图技能,为既有医学专业知识,又通晓电脑绘图软件的市场需求提供了人才劳动力。

2.2更切合当下时代的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交流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电脑逐步取代一些传统表达方式,比如书写、摄影等的时代,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也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一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也成为其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老师不仅要引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授课方式,也应该让学生有建设“互联网+”的能力。医学作为一门由始至终不会被时代抛弃的学科,教学的途径和方式还是依然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并轨。除了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自然也还会有数字化的实验操作方式。在需要依赖仪器和实验工具作为实验手段的实验课,已逐渐有虚拟实验室的形式出现,但制作这些软件和课程的技术手段大多数要么依赖专业老师课余自学,要么付费让非专业人士制作。而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应该培养这一领域,既有专业医学知识,又懂使用电脑工具制作多媒体课程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固然需要掌握更多软件的使用及编程的知识,但在还没有形成这方面的专业前,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2D绘图尝试做这样的跨学科教学结合。

3电脑绘图引入实验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3.1软件的选择

电脑绘图软件如今已是发展相当成熟的工具,只要掌握基本技能,再加点创意想象,就可以在各类绘图产业谋得一席之位。常用的主流电脑绘图软件有ADOBA公司的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公司的COREL-DRAW。其中ILLUSTRATOR,CORELDRAW是用于绘制矢量图的,PHOTOSHOP是绘制位图的,但只要掌握其中一个,其他软件,包括周边不主流的皆可触类旁通[9]。主流的软件基本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绘图,一种通过布尔运算(可以把几何图形组合或者相切进行造型),一种是通过贝兹曲线,还有一种是鼠绘,或者通过外置硬件———绘画板绘制。除了最后一种方式,前面两种都不需要绘画基础,而是注重图像思维,让没有绘画基础的人都能通过学习掌握。

3.2硬件的配备

随着医学实验课堂的改革,数字切片、互动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引入,在医学形态学的实验室利用电脑教学已经相当普遍,每桌一台电脑及显微镜相当于基本配置,因此在电脑中安装绘图软件也可以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可以置上数码绘图板,让学生可以有更完整的选择方式选择适合自己习惯的绘图方法。

3.3学生的素质条件

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习惯使用电脑,互联网生活也是他们生活无法离开的一部分。个人对电脑的基本应用软件和办公软件的概念已不像从前那样,需要专门的培训教授才能掌握,而是随手就能熟悉的生活工具。电脑绘图软件在使用上很多功能也和电脑办公软件有相当的互通性,甚至有些学生在早期的学习阶段,如中小学阶段已经有电脑绘图课程的初步接触,有机会在学校的组织下,自己能制作一些小课件参加相关的比赛,也或者有通过自学摸熟了PHOTOSHOP这类软件的,很多绘图软件对于他们而言,门槛都不会太高,因此对于接受电脑绘图软件的学习,是可行的。

3.4教学应用的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制订教材。教材会以形态学实验课中要求,选取部分要求进行作业的绘图案例,结合如何使用软件绘制的技巧编著教程,建立教学有据可依的重要工具。在编写教材中,要注意巧妙融合两个科目的撰写设计,其次应用到教学上的方式可以有多种:(1)我们可以通过在实验室,每台已配置有数字显微镜的电脑上,加上外置绘图板,让学生直接通过绘图板和相关绘图软件,进行绘制;(2)可以不需要绘图板,通过布尔运算或者贝兹曲线的方式进行绘制;(3)还可以在专门的互动实验室,配置电脑和绘画板,通过课外选修课堂,让感兴趣的学生选择掌握这一技能;(4)随着现在网络课程和慕课的普遍应用,老师也可以通过录屏制作课程,在网上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定期举办一些医学形态学方面的电脑绘图大赛,这也将会是激励学生多运用电脑绘图和熟悉电脑绘图技能的有效手段。互联网+的教育时代不应该只有慕课和微课,形态学医学实验课也不应只有数字切片和互动实验室。医学实验课应是重点强调让学生多动手的课程,而作为以绘图为主要实践手段的医学形态学,则应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字工具和所学所实践的内容进行接轨,让他们能够走在时展的前方,这不仅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他们可以切实利用数码工具创建属于他们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4]孙怀宇.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绘图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8,45(2):203-206.

[5]陈波.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绘图能力培养探索[J].医学教育,2010,14(7):283-284.

[6]秦纹,廖礼彬,姚雪萍,等.绘图技能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6):5137-5139.

[7]周海洋,沈宏亮,陈宇等.医学绘图教学法在手术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57-58.

[8]冯树梅,李甜,白生宾,等.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绘图训练的效果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19-121.

第4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新能力;组织方式;组织学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校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

1.2改善实验课的组织方式

传统的组织学实验课:实验室为专用实验室,实验课期间实验内容为组织学;实验小组位置固定;实验小组成员固定不变。改变组织方式,构建的新型组织学实验课:实验室为非专用实验室,组织学与病理学实验混合使用,实验课期间实验内容为组织学和病理学(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同一实验室,进行各自实验内容,但实验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实现学科交叉,便于隐性知识的转化);实验小组位置固定,但小组成员不同(实施电脑编组,每小组既有大一学生又有大二学生);构建网上交流平台(显微数码互动局域网络,设置讨论交流模块)。新型实验课期间,实验内容无教师集中讲解,但均配有有声PPT课件[4],组织学、病理学实验内容由同一教师指导。

1.3创新能力的评价

根据王家#等[5]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创新能力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受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成员的每一描述打分,1=差,7=很强。在本问卷中,每一个指标都对应若干问题,指标的得分值通过变量因子归一的方法得到,即根据同一指标下各问题变量的主成分得分系数比例加权求和进行赋值。

1.4实验考试与统计学处理

学期末进行组织学实验考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有10套试题,相邻学生之间非同套试题,总分24分。数据均以(珚x±s)表示。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另外,对每套试卷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并求其均值。

2结果

2.1创新能力的评价

由于研究对象为2015级本科生,目前尚未毕业,其创新技能中毕业论文及创新成果等还无从谈起,所以创新能力的调查问卷仅是从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及创新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共收集问卷748份,实用732份,其中16份因回答不完全而被弃用。统计分析显示,改善组织方式后,其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总成绩较同级其他学生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创新知识基础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

2.2实验课考试成绩

学期末组织学实验课考试成绩(总分24)显示,改善组织方式后,试卷的信度系数、偏态值、峰值较传统型实验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考成绩、试卷难度系数已有所改变(P<0.05)。

3讨论

3.1组织方式是团队创新的首要保障

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前者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内心感受领会的知识,后者为以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数据形式交流和共享的知识[2]。隐性知识约占知识总量的90%,体现了人类思维固有的创造性,对创新能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主要取决于组织方式,良好的组织方式是企业、团队或群体创新的首要保障[7-8]。组织方式是否优良,取决于隐性知识能否在群体内有效应用[7]。交流个体越多,信息量越大,隐性知识不传递和单项传递的可能性就越小;个体间的知识交流不仅在相同知识结构人员间进行,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知识结构人员间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知识领域内获得灵感,并且在进行各种创新时直接获得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的帮助,以弥补自己的不足[9]。

3.2改善教学组织方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组织学为揭示机体正常组织结构的科学,病理学则主要研究机体异常的组织结构,两门课程虽属不同学科,但内容互补,密切相关;本研究将两者混搭实验,既是实施交叉学科的横向联合,也是促进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领域隐性知识的互动交流。在本研究中,实验室装备了显微数码互动局域网络,设立了网上讨论交流模块,可实现网上图像、声音、文字的交流互动,此举更有利于加快隐性知识传递的速度和显性知识的隐性化过程。另外,实验室实施电脑编组,每次实验组员并不固定,使得个体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加,由此也便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在此新模式下,大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总成绩较同级其他学生明显提高,这已经表明:改善实验课的组织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应注意到:在新、旧组织模式下,学生的创新知识基础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推测:提高学生创新知识基础水平,尚需较长时日,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两门课程的交叉融合所能企及的。另外,学生的实验课成绩显示:改善组织方式后,试题的难度降低,难度系数由0.72增加到0.87(试卷的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此值越大,难度越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近4分,由于考试满分仅为24分,所以改善组织方式后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14.08%。上述结果提示,随着组织方式的改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3.3深化教学组织方式变革,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第5篇:医学实验课范文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科研驱动;模块式课程;多元考核

一、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思维欠缺,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为期1年,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大多参考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授课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忽视了理论传承和创新,过多注重实验技术培养,且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只会做”实验,而不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现象,制约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不足。国内很多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培养硬件与软件等条件欠佳,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仅能满足一些常规实验,高精尖实验仪器较少。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比例失调,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往往由学长传帮带,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大部分研究生习惯于理解、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活动不够活跃,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和讨论,研究生获取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机会较少,也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研究生缺乏个体化培养。研究者应该在学术上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到的见解,而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不具备逆向诊断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不善于将不同的看法和反对意见表达出来。分析研究生个性缺乏的原因发现,从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科研过程和临床能力,研究生能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不多。研究生个体化培养方式在传统的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束缚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难以完成从医学生到医学研究者的角色转换。

二、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要“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技术支撑高水平研究培养”[4]。学术型研究生的素质能力需求特征具体表现为:学术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思维能力、科技发展前瞻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主动进取精神、多层次谋划能力[5]。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作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始终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了能将科研化教学彻底融入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我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导师团队、平台资源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对课程满意度进行了学生调查反馈。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群,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通过开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二课堂等方式为学术型研究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融合国内外优秀资源,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确保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三、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将科研引入教学环节

课题组针对我校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制订课程改革方案,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使研究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为进入高层医学人才培养和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将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与科研专题课程体系的模块形式开设,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内各门课程之间体现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注重专业基础与前沿进展的有序衔接,使研究生既能扎实基础理论,又能顺利获取足够前沿知识,满足课题研究和做出开创性成果的需要。通过模块式课程体系,可以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模块,从课程设置、选课制度、授课方式及教学氛围等方面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当前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1.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分为:①通识教育课模块,包括思政类、外语类、计算机类等课程,旨在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人文、科学等素养。②医学基础课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如临床解剖学新进展、病理学新进展、分子生物学、临床基因诊断与治疗等。③医学技术课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如形态实验学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掌握科研课题开展过程中所需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2.科研专题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科研专题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分为:①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主要对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尤其是今后学科的发展趋势介绍。②学科教学实践模块,引导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带教活动,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带教和科研的能力。③研究生科研论坛,组织研究生对学科知识及科研活动进行交流汇报,通过互相借鉴学习,吸取经验,在科研学术上互助发展。科研专题课程体系要求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使科研活动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硕士研究生阶段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二)科研化教学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科研化教学,是指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把培养科研创新性思维运用于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其本质在于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6,7]。我校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将科研化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通过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实施、撰写论文及申报课题等多方面指导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亲身实践,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品格,培养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1.借助多样式教学平台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如“慕课”、“微课”、网络教学平台、智能APP教学等,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医学基础课模块教学为例,将授课内容以“微课”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助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可以兼顾课程学习与科研实验,较好地完成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中《SCI论文写作》课程采用智能APP教学,课前、课堂与课后均能实现师生互动,进行问题解答与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同时,通过“慕课”建立课程资源库,将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引入研究生教学,突出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2.开展专题系列讲座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使其拥有更强的实践和实验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推进学科理论向前发展的能力。我校针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开展了学术专题讲座,紧密追踪学科前沿信息,开拓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如医学前沿进展模块,教学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完成,组织名家讲堂、学术沙龙、博士讲坛等活动,同时开展小范围讨论会,让研究生与学术专家进行近距离互动交流,专家分享各自科研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研究生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参加一定场次的学术讲座,完成模块学习任务,紧密追踪学科的前沿信息,有利于自身主动式、探索式学习能力的提高。从广泛性到深入性的专题性学术讲座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对最新学术前沿动态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建立了学术专家与研究生交流讨论渠道,专家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研究生培养阶段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实时解答科研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协助研究生将最新的学术理论和先进实验技术融入具体的研究工作中。3.通过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按照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安排,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需要进入不同教研室或学科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各项工作,还要完成所属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带教任务。我校每年选拔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教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每位研究生指导2—3名本科生组成科研小组,从课题申报、实施到结题等各环节协助指导本科生。我校由研究生带教的本科生科研小组参加省级大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种采用“科研—教学—社团”一体式的培养方式,强调研究生的带教地位,发挥其主体能动性,锻炼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应具备的科研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人才,此外,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指导研究生参加部级等各项科研创新技能大赛,全面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综合实力。我校研究生三位研究生科研成果被第16届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收录,被受邀作大会报告。

(三)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拓展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

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多源自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贯通。我校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打破学科壁垒,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导师互补,采用多位导师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克服单一专业知识面狭窄和科研思维单向的难题,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势共享,为培养复合型高水平学术型研究人才提供保障。我校导师团队建设还采用校内跨学科导师联合、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国内与国外导师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导师团队,协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现场教学、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方式互动交流,加强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进行研究生的导师团队建设,为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资源。此外,还借助我校工作站、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学科举办与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研究生提供了解学科前沿、追踪国际科学与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最佳学术交流平台。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科研能力纳入考核指标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建立适合不同模块特点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上评价与课下评价、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内容、形式、目标和指标上进行重新构建,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使考核评价能够体现培养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如通识课教学模块,将调查研究报告、读书汇报和分析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医学基础理论模块,以学生在师生互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测试为考核依据;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以学生参见专题讲座的情况为考核依据;此外,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带教,参加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也作为考核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参考依据。

四、结语

通过分析目前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现状,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机制等存在的问题,参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总体指导意见,遵照学校设定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出了新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探索了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团队、平台资源、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教育实践。结果显示,我校实行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能将科研与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学术和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掌握最新的前沿学术理论并应用到自己的科研实践当中,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素养,有助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满足我国医药领域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