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影象技术范文

医学影象技术全文(5篇)

医学影象技术

第1篇:医学影象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4]许凯,于枝秀.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3):146-147.

第2篇:医学影象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三、小结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不断临床诊断的精确性,相关科研人员还应不断努力,为医疗事业做出长足的发展。同时临床医护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医学影像技术应用能力,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金梅.比较研究脊柱外伤患者应用CT与MRI影像诊断的效果观察在法医学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2):238-239.

[2]陈振华,李浪,欧利红,刘进康,李文政,廖伟华,周晖.利用PACS系统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影像诊断思维能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11):127-128.

[3]孙杰,沈义凯,陈雨佳,杜青青,吴艺舟.近红外荧光材料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构建与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07):1071-1075.

第3篇:医学影象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艺术设计;社会发展;影响意义

1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1.1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综观人类文化史和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发展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就存在这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不仅在古代史融为一体的,即使到了近代,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出自于人类的求知欲和满足好奇心,例如达芬奇,艺术史上称他为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史上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他对于科学和艺术所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上,科隆论战直接促进了德国走向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设计发展之路,这次的争辩的焦点在于:比利时的艺术家威尔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完全凭借着艺术家自由发挥并且不受任何约束的过程,而穆特修斯它认为现代的设计应当走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而穆特修斯的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德国工作同盟的成员们的支持,从今日的德国设计发展来看,德国的设计还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它的产品以良好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无数的消费者的认可,艺术设计也应当在一定范围的约束下进行创作,要充分的考虑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而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在北欧的设计当中有一些理念是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例如北欧的设计理念中崇尚简单、实用,以功能性为设计当中的第一要素,设计非常的简洁、大方;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且质量良好,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欢,在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应当充分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影响里,并加以运用,将人的需求和良好的使用功能结合起来。

1.2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理论中包含了诸多关于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为艺术设计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体工程学就是一门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将人研究所得的结论和数据和方法运用到设计当中去,将人的活动能力、行为特征等反应加以研究和运用,以系统化的方式引入到设计当去当中,设计师在艺术设计过程当中也采用了这种科学原则和方法,并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椅子、桌子等诸多的产品中既符合一定的科学原理,也设计出不同样式和图案,满足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这都是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一些案例。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开拓了新的艺术设计的传播手段。以视频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为基础的电视网络,是艺术设计得以广泛传播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现代社会当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艺术设计也有了更多的传播方式,例如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努力去创造和建立的是人与产品及服务之间有意义的关系,以“在充满社会复杂性的物质世界中嵌入信息技术”为中心。交互系统设计的目标可以从“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关注以人为本的用户需求。

1.3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创新有深刻的影响

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作品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对之前的作品照搬照抄,作品的叉棍做应当建立在设计师的灵感之上,而科学的理论则会充实头脑,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以多维度进行思考,让产品更美观、更便捷、更时尚、更多功能化应当是设计师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例如在2018年,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的人形机器人以独特的技术占领了机器人市场,它能够承担家庭助手这一角色,能够和人进行智能对话,满足人们在生活当中的一些基本生活需求,这一设计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也符合了与人沟通的人性化的需求,同时,还对它的整体外观和外形进行了艺术化的设计,让机器人的形状更加的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这是科学技术对于艺术设计创新所产生的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就是力量,就是生产和经济的力量,就是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必然的结果。纵观艺术设计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对于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例如达芬奇,他对于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科学技术某些程度制约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2.1科学技术在某些程度上导致设计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的手段尚显单调,计算机这种辅助工具也被运用地愈来愈广泛,而导致的现象就是作品的同质化和抄袭的现象非常的严重,为了提高设计的效率,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会从以往的案例当中进行思考和借鉴,而缺乏针对某个艺术设计品的创作,导致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灵感和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延续中华古国的文脉,并且充分的考虑到中国设计的历史文化特点,使新的设计和谐地体现中国历史,实现与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而目前的这种“快餐操作模式”和千篇一律的“快餐作品”促使我们不得不对现代艺术进行重新的审视,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它们的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在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协调好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没有将它的弊端加以改造。

2.2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导致设计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的专业的设计院校较少,很多的人依靠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创作,而缺乏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以及训练,制作出来的产品以短期的商业化和利益化为主,而缺乏审美性和艺术性,很多人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而是在短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技术后立即创作,设计的作品都是以实用性为根本原则,但如何设计、如何设计出美观和实用的作品却始终被忽视,造成了满大街都是“艺术设计师”的现象,而真正懂设计、懂艺术的人却寥寥无几。目前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掌握了技术,但是对于艺术的审美性的表达和体现,对于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艺术设计的作品几乎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设计师和艺术设计师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一个好的技术设计师可能虽然掌握了这个创作的技术,但是,创作出来的作品和专业的艺术设计师仍然很大,艺术设计师的创作,必须要在专业的艺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例如艺术欣赏,它分为客体和主体,艺术欣赏的客体包含了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形式美学符号,主体部分包含了阐释能力和联想能力,所以,艺术欣赏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本身的创作也加入了一些理论指导原则,艺术的创作和艺术本身来讲还是有所去别的,艺术可以是天马行空和随心所欲的,但是艺术设计的创作却需要考虑到人的需要和需求,如果一个设计没有任何的理论下进行指导的话,那么这个可能本身也就失去了它的创作的意义。

2.3科学技术在某些程度上束缚了灵感创意的产生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过度的依赖电脑,在设计的前期活动当中,灵感使飘忽不定的,具有瞬间性和迸发性,而计算机等科学工具以点、线、面的固定方式进行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和枯燥。而通过手绘的方式可以将设计师的灵感进行更好的传达,可以避免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被形式所拘束和束缚,在设计时通过设计师的个人想法和创意对设计的作品加以创新和描绘,展示个人的想法,从而让设计的作品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艺术设计的时候应该多去思考和总结,学习优秀的艺术设计的案例,并将它加以创新,很多的时候一个好的创意的产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并且也需要不断地培养艺术设计的创新性,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将传统的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加以创新和改革,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未来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设计的整合

从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整合具有必然性。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两方面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整合,使艺术具有了一种新质和动力学的内容。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整合是21世纪艺术设计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科学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加以运用,而艺术设计也离不开科学技术,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当中应当以科学的理论和原则对设计的内容加以指导和运用。设计师需要将艺术和科学进行紧密的结合,这不仅仅表现在材料的运用上,更是要从产品的造型、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多维度的进行综合性的考量。科技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现代的科学技术只有和艺术设计整合起来,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结论

在当代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设计的宗旨和意义无不在于为人服务,所以,它应当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以及精神需要。中国应当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加大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培养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掌握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技能,并且要求设计师能够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做出思考和研究,通晓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激发设计师地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地审美性、功能性以及文化品位。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时间短,但是未来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应当取长补短,中国的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独特性,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消费人群,那么从笔者以上的论述,也看到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的整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中国的艺术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更多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引进过来,结合我国的自身的优势进行发展,这应当是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达勇.电脑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福建质量管理,2015(10):163.

[2]刘琳.浅析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2(06):5-7.

[3]王莉萍.浅谈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5):78.

[4]匡双艳.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第4篇:医学影象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影像技术学;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的学科,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作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的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中,注意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侧重医疗器械实践培养。该校生物工程专业前身为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自1999年开办至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培养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工程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

1该校发展历程

牡丹江医学院自1958年创立以来,目前已经拥有近60年的教学历史,1997年6月,学院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价,成为全国首批本科教学评价合格院校。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如今的发展壮大,牡丹江医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及科研投入上均下足了功夫。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科研、实习和就业方面均走在了同级别院校的前列。

2生物工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背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结合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患者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1]。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变革正处在快速时期,理工类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就更加急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点大力项目[2],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政策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其中一门[3]。我国在2006年时出台了改革政策,将医学影像学专业区分为两种学制不同的专业进行教育,此教育模式早在上世纪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结果。4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是专门从事影像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工作的一类高精尖技术人才,在仪器操作及治疗剂量控制方面的能力水平要明显优于五年制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4]。

3该校学科建设情况

该校拥有较高规格的影像实践基地,该基地初建于2003年,现拥有6个实验区,47间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000㎡;配备X线机(常规X线机、程控X线机、高频X线机)、CT(螺旋CT、往复式CT)、MRI(超导MRI、小型MRI教学仪)、ECT、DSA、超声(彩超、黑白超、数字超声教学仪)、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麻醉剂、体外碎石机、血液透析机、激光相机、洗片机、高压注射器等50余台设备,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可满足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实验课、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动手机会。亦可带领学生参与医院大型设备的拆卸、搬运、安装、维修等工作,让学生得到“实战”的机会。该校于2013年在医学影像学院增设4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工程方向)(5年制)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教学大纲亦作调整。根据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课删减部分陈旧设备相关知识,如压缩常规X射线机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电路分析的讲解,由学生课余时间自行学习讨论。在实验课改革方面,删减部分陈旧实验项目,让学生多多地参与实验课教学互动中,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每学期均进行实验室开放,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DSA设备的安装,X射线机设备的局部改进设计等。积极组织指导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近几年该教研室共指导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共6项,例如:“常规X线机灯丝加热电路改进”。该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2016年1月,医学影像学院经实地考察,与北京威格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医疗器械公司达成合作。2016年7月,首届2013级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公司进行生产实习。2017年7月,经调查反馈,一年来各家医疗器械公司均能按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实习效果非常理想,多位学生实习表现优秀,被实习公司正式录用。校企合作模式将继续开展。医学影像学院于2013—2014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改革创新教材、医学影像专业特色系列教材中,影像设备教研室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编写了《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指导》《医用常规检验仪器》《医用传感器》《临床设备学》4本理论及实验教材,并已投入使用。该校现已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已提上日程。

4未来学科发展模式

4.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只要目的,在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设施基础的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为基础的主要宗旨[5],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后,运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来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的综合技能[6]。使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可以将专业发展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的优秀学科[7]。

4.2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在学科建设中进行怎样的改革,其宗旨都是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能被社会所用[8]。因此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9]。因此让学生提早进入医院及工厂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其在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前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早上手,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主动聆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不同呼声对于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尽最大可能地覆盖尽量多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10]。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及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师队伍[11]。

4.4建立教学评估及监控体系

完善的一套教学评价及质量监控系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2]。建立一套过硬的实践教学基础、完善的实践教学过程、科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刘晓勤.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8(1):5-7.

[2]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3]宁旭,金贵,许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7(22):3512-3513.

[4]陈月明,孟雪.基于工程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7-91.

[5]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16,28(9):80-81.

[6]王岫鑫,庞宇,冉鹏,等.“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34-135.

[7]钟娟,郑旋.基于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4(10):151.

[8]张岁霞,杜守洪.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9):147-150.

[9]王洪凯,刘惠,邱天爽.《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32-133.

[10]陈瑛,龚著琳,苏懿,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79-80.

[11]李鑫,王爱英,闫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26):357-359.

[12]王境生,袁力,袁聿德,等.国内影像医学(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1(9):987-990.

第5篇:医学影象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技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92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96名学生作为观察组。2均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三年制专科生,2组学生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改革对照组

2014级学生在校内模拟实训技能进行操作训练,即按照课程实训内容安排,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体位摆放和参数设定等模拟训练。观察组2015级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医院临床实践操作,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课岗对接,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医院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4]。

1.2.2课程实践考核方式改革观察组

2015级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训技能考核地点为附属医院影像科,借鉴实践技能大赛评分办法,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改变对照组2014级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技能考核的方式。考核方法:由附属医院影像科专家与本校专职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共同拟定多个影像检查申请单,每位学生随机抽取申请单[5],根据申请单的内容,在征得被检者及家属同意后,使用数字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计算机X线体层成像设备(computedtomography,CT)依次进行与被检者的沟通、被检者检查前准备、被检部位的体位摆放、机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对被检者的防护、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及后处理、图像上传、拍照等内容考核。若有考核不合格者,则继续练习,择日重新抽题考核,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1.2.3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将2组实训技能成绩进行统计比较,并对观察组2015级学生统一发放“专业技能考核与实践技能大赛相结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本问卷信度α=0.695,效度KMO=0.523。另外,观察组学生在大三进入临床实习2周后,对实习单位影像科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检验教学效果本问卷信度α=0.819,效度KMO=0.706。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学生实训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96人)实训技能考试(82.64±6.93)分,成绩高于对照组(92人)(73.30±8.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P=0.013)。

2.2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医院影像科带教老师对学生实习情况满意度

在课程结束后,统一向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将影像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做法满意度达88.5%;对实训操作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达95.8%;对促进了自己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的满意度达92.7%;93.8%的学生满意自己对DR、CT、MRI等常用机器的操作熟悉程度。学生大三进入临床实习2周后,对实习单位影像科带教老师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95.8%的医院影像科带教老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满意;对学生使用礼貌用语与被检者沟通的能力满意度为97.9%;本校学生2周内达到顶岗实习水平要求的满意度为93.8%;患者对学生工作情况满意度为91.7%。

3讨论

3.1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校内实训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实际操作演示以及学生课堂课后练习的方式依次进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教学效果较差[6]。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技能考核与实践技能大赛相结合,围绕职业能力,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临床技能。调查显示,93.8%的学生认为,经过医院实践操作,促进了对机器操作的熟悉程度;同时,医院影像科带教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操作的满意程度为95.8%。这种采用校内模拟体位、模拟检查,附属医院真实体位、真实病例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7],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88.5%的学生对影像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做法表示满意,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医院进行观摩、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操作技能,培养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重塑了勤学苦练的学风,克服学生蒙混过关的想法和“考前突击,考后全部还给老师”的教学现实问题[3]。

3.2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附属医院进行的实践操作与考核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过程,学生真切感受到放射技师的责任感,95.8%的学生对于按照实践技能大赛要求进行专业实训技能考核的方式表示满意。同时,良好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影像专业技能培养之外不可或缺的一门基本功[8]。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临床工作中与同行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9]。通过在附属医院进行考核,有92.7%的学生表示自己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大多数学生由“不敢说”到“巧妙说”的转变[10]。学生体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理念,培养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患者意识,提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学生能力的提升在实习中也得到认可,97.9%医院影像科带教老师对学生与患者沟通中使用的礼貌用语表示满意。通过引入大赛考核形式,不仅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水平,同时也考察了人文关怀及整体素质,使学生在实习时能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

3.3促进校院融合,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更新快、价格昂贵,要想跟紧时代步伐必须借助附属医院这个强有力的后盾,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避免所学与所用不一致[11]。实训考核方式采取学校与附属医院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师资条件及附属医院影像科设备优势,把部分课堂理论内容直接搬入影像科室去讲授、练习,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临床应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实现了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同时,学生经过一定的临床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强,在实习前已熟悉常用的X线、CT、MRI等操作技术,学生可以达到“即来即用”,减少了培训和培养时间,93.8%的实习单位影像科带教老师认为学生在2周内可以达到顶岗实习水平,95.8%的影像科带教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满意,进一步促进了校院融合改革,形成学生、学校、医院多方受益的局面。《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技能考核与实践技能大赛要求相结合方式的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及能力协调发展[12],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主动思考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来适应学生的要求,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要领。医院专家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育人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对专业教学更加支持、更加用心;学校教师由于可以使用医院设备,其知识面和经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校院合作让医院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都有效地提高[13],为以后校院合作开展“医院课堂”教学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卫萍,甘泉,谭文,等.无界化方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9):68-69.

[2]杨蓉,徐玮曼,华西,等.小组竞赛与模拟情景教学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3):219-2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