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

智能教育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智能教育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智能教育培训

第1篇:智能教育培训范文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现实分析

结合该项培训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现从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现实分析。

(一)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目的

为了促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能及时有效地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提供培训平台,在陕西省汉中市和澄城县、泾阳县试点开展了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在这一背景下的教育培训目的可细分如下:

1.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自觉学习,还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给予解决。关于认真学习和领会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言,则需要通过大量的文本材料和视频材料来向党员干部们进行宣讲。

2.适应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特点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乡镇等重要岗位,每天将面对繁杂的日常工作,因此,试图通过传统集中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打乱他们的工作计划。因此,在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下,因模式的灵活性和弹性等优势将有效解决培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培训与空间距离之间的矛盾。

(二)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手段

1.通过推送学习资料进行自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手机学院为手机远程培训开发出了应用软件系统,制作了演示文稿,印发了教学计划,精心组织了学习内容,参训人员只要通过下载安装APP就能获得后台推送的学习资料。比如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汉中试点)时,共设置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济形势、公共管理能力、个人修养和文化休闲7个模块18门36个微课程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中心”手机学习终端向学员推送。同时,在“陕西干部手机培训中心”网络平台提供106门视频课程,供学员自主选学,但不做考核要求。这样一来,学员就能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进行学习。实践表明,在便利性和易操作性的双重支撑下,对基层党员干部稍加培训便能通过手机进行自学。

2.讨论环节设置互动学习方式通过讨论来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还使真理越辩越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培训工作中,专门设置了讨论环节,并规定了上线讨论的时间段。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了4次集中网上讨论,学员均参加过讨论交流发言,共发帖776条,人均13条,同时微信互动交流发帖3000多条,有效贴2000余条。这样一来,便使学员消除了接受远程培训中的孤独感,而能真切地融入到学习团队之中。

(三)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的结果

这里的“培训结果”主要指“培训效果评价”,陕西省在开展移动智能教育培训工作时设计出了一项考核办法,即要求学员提交学习心得体会,在对心得体会进行评分外,再根据学员的上线讨论情况给出最后的综合评分。为反映真实情况,还在所有学员中开展了培训工作问卷调查。比如汉中试点培训,认为本次培训试点效果比较好以上达到了96%。

二、针对难点问题的思考

然而,在试点培训后的现实分析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难点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如何确保所推送的信息能接地气,如何管理分散存在的参训人员,如何激发参训人员的学习热情,如何确保最终学习效果考核结果的真实性等等,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不断解决。以下分别对这4个难点问题进行思考。

(一)针对资料内容的难点问题思考

从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中反馈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所推送的学习资料与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对此需要说明,移动智能教育培训所推送的资料主要以图片、文本资料、微视频等要件构成,其中微视频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发送给学员的学习资料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也是当前借助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和观看的通病。这种具有碎片化特点的资料就无法与那种系统的、接地气的传统培训相媲美。因此,这就构成了难点问题之一。另外,视频播放中的技术问题也时有反映。

(二)针对学员管理的难点问题思考

目前所开展的移动智能培训项目主要是针对乡镇基层党员干部的,他们作为基层干部所承担的日常工作十分繁琐。因此,这就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造成了学员管理难题。再者,即使处于同一个县的学员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样就在班级管理上造成了诸多不便。根据培训试点的班级设置安排,一般以60人为一个标准班,且配备一名班主任。由此,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这里所提到的学员管理便构成了另一项难点问题。

(三)针对学员学习热情的难点问题思考

根据传统培训工作的经验可知,基层党员干部在面对政治素养提升培训时,往往具有敬而远之的心态,当然这与传统说教式的培训方式有关。不难知晓,只有激发起学习热情,才能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效果。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如何来激发起学员的学习热情?从现阶段的做法来看,仅靠培训模式的新颖性和微视频内容的生动性,是难以充分实现上述目标的。毕竟,在长达数月的培训中会逐渐弱化学员会对这种培训模式的新鲜感。

(四)针对学习评价的难点问题思考

是否仅仅依靠提交学结报告和考察平时讨论情况,就能真实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此,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要知道,在互联网已得到普及的当下,复制、粘贴等工作是不需要太多技巧,却又能完成报告提交任务的。因此,完全基于线上考核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如何来完善和补充这一评价方式则构成了当前的难点问题。

三、解决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四项难点问题,解决措施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一)理性认识移动智能培训的功能价值

由陕西省率先举办的移动智能教育培训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当前针对党员干部政治业务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我们也需要理性认识到这种培训模式的功能价值,从而不能只追求“高大上”的培训方法,而忽略了传统培训在学员管理、培训内容体系化等方面的优势。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在线上和线下培训之间形成高度融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遇见的难点问题。

(二)基于实践调研的培训资料内容设计

移动智能培训项目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微课程特色,因此,短时、碎片化等始终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始终。因此,在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上,应着力从优化所推送的学习资料入手,形成精准培训的效果。那么要实现精准培训的效果,首先就需要培训方对参训人员的工作实际进行充分调研。这里需要指出,从很多培训实践中也反映出,培训方具有很强的“我向思维”习惯,未能换位思考学员的需求,以及培训内容与当地党建工作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三)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基层党支部组织管理职能

目前参与到移动智能培训项目中的学员,都是当地县域的基层党员干部,其中不乏身居重要岗位的人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委派处级干部担任培训学员的班主任,这已是培训方对学员管理所能做的最大努力。针对学员工作地点不定、空间居住分散的特点,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管理职能。具体而言,学员所在单位的基层党支部应协同组织部门,共同督促和管理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参与组织学员进行集体学习和讨论,将学员的学习情况纳入到他们的年度工作考核之中来。

(四)建立线上线下的学员互动学习模式

单纯依靠QQ群、微信群来进行学习讨论是不够的,这样不仅无法使学员完全融入到班级学习中来,也使得文字层面的讨论会陷入某些人激烈讨论,而某些人则一旁观看的情形。为此,需要建立线上线下的学员互动学习模式。上文已经提到了应由基层党支部和组织部门来搭建线下讨论平台,由此可以在政治学习时间段内围绕着学习心得、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等主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便能极大地增强学员的学习意识。

(五)结合现状拓展培训效果评价办法

目前的评价方法在文中已经介绍,而且通过查阅学员的学结还能发现当前培训工作中的不足和难点问题。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考核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通过学习对工作的帮助等要件。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设置跟踪考核的方式来进行,开展跟踪考核的主体应是学员所在单位的组织部门,通过对学员的工作言行和群众反馈信息来进行效果评价。

四、案例

以下从两个方面举例介绍陕西省开展移动智能培训工作的情况,以供学者思考移动智能教育培训课题。

(一)学习要求

1.课程学习学员必须完成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济热点、公共管理、个人修养6个模块的全部18门课程学习,每门课程必须完成学习进度的100%才能取得学分,共计15学分。

2.交流讨论学员应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讨论活动,经班主任评定合格后获得3学分。

3.学习心得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环节学分之后,在线提交学习心得体会或论文,经审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4.结业学员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达到结业要求后,由干部手机培训中心组织综合考评,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学员学习及结业情况由组织人事部门记入本人档案。

5.问卷调查学员结业时,应在线填写并提交《XXX干部手机培训试点调查表》。

(二)学习纪律

第2篇:智能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时代;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创新

引言

图书馆是公众“精神食粮”的“贮藏器”,更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公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图书馆的功能也有所拓展,其不仅是公众阅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促进知识共建与共享、实施社会教育的中重要阵地。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移动终端普及程度显著提升,社会步入“移动学习”时代,网络也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了解前沿技术的主要阵地。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面临着受众分流、盈利空间收窄的现实困境。但“移动学习”时代也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新的读者教育培训理念、手段、设备及技术为图书馆发挥社会育人价值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其教育培训方服务的转型升级。

一、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新变化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当前图情节对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与实践中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内涵:其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新型学习模式。在我国社会步入移动学习时代以前,图书馆就已经开展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但需要读者共处于图书馆所创设的现实性学习空间之中,一方面,传统的学习模式不能保证读者的全员参与,部分读者可能在路程、时间等多因素的限制下缺席线下学习;另一方面,此种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时间限制性,读者错过此次学习机会后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下次学习机会。由此可见,传统图书馆教育培训具有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性。而移动学习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形成教育培训“拟态空间”,读者仅凭借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学习,因此移动学习一种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新型学习模式;其二,可满足读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资源数据库、网络系统、多功能教育培训模块构成了移动学习平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满足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三,可帮助读者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多元化服务。图书馆通过多元化服务促进读者与信息之间的交互,继而帮助读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移动学习时代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新要求由上述内容可知,移动学习是对图书馆提供的传统教育培训服务截然不同的读者自主学习模式。基于此,移动学习时代必然会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带了深刻的变革。其一,读者信息获取形式变化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空间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读者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快数字化资源的转化速度,抢先占领网络教育培训高地;其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方式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下,便携、容量大、支持多类型资源播放的iPad、kindle等移动阅读设备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图书馆丰富教育培训服务方式,满足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三,读者知识更新速度的提升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理念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加快了读者知识的更新速度,为此,图书馆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教育培训延伸至读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继而实现图书馆教育培训服务的泛在化。

二、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图书馆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移动学习时代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范围、内容、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执行者,图书馆馆员的职业态度、精神、综合素质、信息素养、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将会直接影响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质效。为此,图书馆要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的媒介融合发展形势,图书馆可以开展“新媒体信息制播”专题培训活动,请新媒体平台上的“大V”讲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新媒体信息制作的技术等,并构建理论+实践培训模式,请馆员结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尝试将其所录制的读者培训讲座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培训教师从该新媒体作品的标题、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以加深馆员对新媒体的认知,继而提高其利用新媒体创新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技能。同时,图书馆要注重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继而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读者教育培训队伍。

(二)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开发数字化文献资源读者需求是创新图书馆教育培训服务的最大驱动力。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面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为此,图书馆首先要全面整理当前现有的教育培训文献资源,并做好分类与研究工作,已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其次,整理移动学习平台上登记的读者信息,了解其年龄、职业特征、所浏览及检索的文献,利用大数据进行读者教育培训服务需求“画像”,初步掌握读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阅读方式习惯、阅读实践等,通过对比现有文献资料及读者“画像”了解馆内资源的不足之处。最后,以上述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料数据库,将馆内检索、阅读数量最多的纸质资料转化为数字及电子资料,针对馆内资料不足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广泛开发文献资源,将图书馆打造为“地面+云端”立体化资源平台,并将资料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相连,管理人员可实时了解读者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使用情况,继而为其补充、更新、整理教育培训资料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

(三)以移动学习平台为依托提高服务质量当前大部分图书馆都构建了移动学习平台,但其中存在功能设计不完善、内容庞杂且检索困难、互动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提高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建议图书馆改进现有移动学习平台。首先,在移动学习平台中嵌入学习指导模块,清晰列出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图书馆功能分布和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及检索方式、计算机操作与设备使用方法等;其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教育培训服务范围。通过设置虚拟馆员实时在线解答读者的问题,并智能化生成读者学习需求文献清单,例如读者想要了解“PLC技术”相关知识,“虚拟馆员”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列出读者可能需要的数字化文献:PLC自动控制技术、PLC自控技术与变频器、PLC网络构建等,以缩短读者检索文献的时间。图书馆也可根据对读者需求的调查设置平台功能模块,核心目标在于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增强读者的学习体验,继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宣传矩阵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凭借其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信息形式的创新性迅速占据媒介市场大量份额,获得极强的竞争优势。图书馆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构建宣传矩阵。利用新媒体的前提为了解不同类型新媒体的特点。例如“抖音”平台信息传播以短视频为主,图书馆可以馆内环境为主题制作“快闪”视频,在仅一分钟的视频中彰显图书馆的时代性特征,以环境吸引读者的关注;“微博”平台具有互动性的特征,支持读者的评论、发表观点,为此,图书馆可借助微博超话向读者提问:“说说你对当代图书馆的‘不满’”,读者在该微博下放的评论即体现出其对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图书馆可整合读者评论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对馆内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微信”平台信息以图文为主,图书馆可制作“图书馆发展史”图文作品,以向公众宣传图书馆一直以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继而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信任感。除此之外,图书馆也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价值,通过与当地文物所、博物馆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文化活动,例如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图书馆可向当地文物所了解当前所内已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并从博物馆获取手工制品、舞蹈、歌曲等照片,通过在室外搭建展台,在馆内摆放非遗文化陈设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以非遗文化册、各类文化的介绍书籍吸引读者,使读者切实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继而形成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结语

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内容、方式、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公众多元化需求的驱动下,图书馆需要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提高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宣传矩阵。同时,图书馆在读者教育培训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以便捷、丰富、高效的线上移动学习平台转变读者学习模式,以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线下活动增强读者的学习体验,继而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依赖程度及信任程度。

参考文献:

[1]莫云凌.大众传播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新思路[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3):43-45.

[2]郑小红.移动学习时代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5):86-88.

[3]蒲红斌.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2):100-102.

[4]贾丽珍.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创新发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5):40-43.

第3篇:智能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现代农业

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支撑的全链条、全产业、全要素、全区域无人化的智能农业,也就是农业4.0。这是中国农业未来蓝图。这一目标的实现依靠的是越来越发展壮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一、新型职业农民,未来农业的主力军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是主动选择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他们从事的都是高规格的规模农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有责任感、会经营、“能创业”的“能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高收入,受到社会的尊重。目前,新型职业农民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其中“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是全能型、典型的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是“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骨干农民。2017年5月9日,农业部推出了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按照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要求,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的重大决策,也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命脉。这就要求要以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扶持农民为目标,吸引年富力强、有知识、有能力的职业农民为重点,经过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等吸引发展一批、提高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在全国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

(一)做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前提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首先,师资力量要强,要聘请国家、省、市级专家及研究员,职业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授,教学生产结合紧密的专业教师,长期服务在生产一线的农业专家、农业领军人才和乡土专家作为授课教师。培训课程“含金量”要高,并侧重“授人以渔”。尤其要精准施教,根据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精选教育培训对象。优先选择文化程度高、学习意愿强、规模大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员等作为培育对象。重点开设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农民手机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课程及专题课程,并根据产业实际需要和学员生产经营实际,增加产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专修课程,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政府从政策、制度、环境等不同层面进行引导和扶持,首先要构建包括政策扶持、认定管理、教育培训等相互衔接并有机联系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制定并实施正确有力的扶持政策,保证让职业农民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才能为未来农业4.0配套一支留得住、实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主要包括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生产扶持、社会保障、农业保险等方面政策。政府还要逐步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通过基础设施投入、规模种植补贴、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认定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就需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对新型农民进行认定管理。这是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认证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制定认定条件,二是制定认定标准,三是实施动态管理。通过认定的才是需要扶持、重点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是教育培训,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三)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教育培训。1.大众化普及培训。就是针对农民科技文化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广泛开展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的培训。一是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将党的富民政策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送达千家万户。二是将农业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关于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汇集成简单明了的多载体教材,利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2.精准教育培训。要对有志于农业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壮年农民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使他们的创业意识逐渐增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会越来越壮大。3.送教育培训下乡。农民全天候进城参加培训不太容易,所以要积极推进送教下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送教育培训下乡,大规模、系统性地组织农民“上学上课”,让他们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掌握农业种植等专业技能,还要了解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营销等新思路和新模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首先要长期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其次要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在他们出现用地、资金、技术等困难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衬;最后要实行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多种田、种好田。

三、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不断创新

第4篇:智能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铁路;互联网+;培训教育

一、引言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互联网+”做好职工培训,是当前铁路站段职工培训的一个重要挑战和创新。我段作为重载货车的检修基地,负责的线路长,车间多,职工作业点分散,当班时间不统一。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快捷、方便、内容形式丰富的优势,正是解决了职工培训中面对的这些问题。

二、建立微信职工教育提素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和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微信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款新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借助互联网,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网页等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了越来越多人所使用的及时通讯工具。微信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使其成为最受用户喜欢的社交软件之一,而微信平等开放的环境,又为用户彼此交流、自我展示提供了平台,微信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支持朋友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共享等功能,还可以实现实现简单的团队管理功能。微信的这些特点就为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和教育管理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必然在职工教育中发挥其作用。我段建立了职教提素微信群,将全段所有专兼职教室和各车间主管职教副职、技教员加入微信群,由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设立专门的微信群管理员,通过微信群,及时有关职教工作的通知和信息,及时发送有关职教的图文资料,通过微信群及时进行职教问题的沟通和探讨。职教提素微信群,对铁路职工教育工作一个很大的助力,首先,微信的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不同的微信群互联,建立了我段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与各车间职教管理人员,到班组职工的三级微信群组,职工工教育培训中心,车间、班组职工之间的互动平台,也就是教育培训与职工之间的互动平台。微信群内学习内容可以为图文、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很好的将近期培训的内容,上级部门的要求,及时传达到基层职工手中,而且职工在微信上也可以很好、很详细的问出心中疑问,由群内的专家团队及时解答,从而获得要学习的知识。

三、利用html5网页技术开发在线多媒体

HTML5是一种最新的网页标准(俗称H5网页),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是互联网网页技术的又一次显著发展。H5网页有两大特点:一是有较为丰富的Web网页的表现性能,二是支持数据库等Web应用等多种功能。对职工教育来说H5网页的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适合众多平台和众多硬件设备,从PC浏览器到手机、平板电脑,从windows系统到,安卓、苹果系统,都可以观看html5格式的内容,因此对于喜欢上网的职工来说,通过自己的电脑、手机、ipad等工具,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联网观看H5网页制作的课件。前国内有很多H5网页制作的免费平台。H5网页基本制作程序比较简单,制作平台上一般都会提供许多现成的制作工具,不需要懂得高深的网页编程知识,用户只需根据自己需要,设计好要制作的内容和版面,利用制作平台提供的插件和素材就可以很快的制作出一个H5网页程序,而且不需要下载另外的开发工具,用户可以在网页上直接调试和修改。根据当前职工学习喜欢短、平、快的特点,我们把一些内容短小精炼的培训内容,如会议精神,文件要求、短期培训等内容,进行精简,提炼,以微课的形式制作成H5网页,通过H5网页动态,生动的设计,配以音乐,将培训内容的图片,文字,声音等内容,及时制作发送到网上,然后通过微信职工教育提素平台的链接分享,转发到职工手中,让职工在家通过手机浏览器,电脑浏览器、平板等就可看到相关的培训内容。

四、开发专属手机APP职教软件

手机APP软件,就是安装在手机上的应用软件,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到了可以和电脑相媲美的程度。特别是现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依赖各种手机软件。当前,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针对智能手机开发的应用程序,不断涌现。平时人们往往将碎片化的时间大多花费在手机上,而教育培训类型的APP刚好弥补了人们在教育培训时,时间、地点上的限制,使学习者只要有一部手机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学习。另外,丰富的交互体验也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根据铁路站段点多,线长、职工轮休时间不统一的实际,为方便职工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培训学习,我段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自主开发了《职工教育培训手机APP》,该项目是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利用手机应用平台,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项目,开发为手机应用。职工使用手机,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获得下载链接后,下载安装该应用,即可在手机上生成《职工教育培训手机APP》应用程序,之后就可以通过该手机APP应用程序及时掌握近期培训内容,自主利用时间学习。该手机APP应用程序由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定期更新其中的内容,在更新之后,手机再次打开该程序会有更新内容提示,按要求联网更新之后,即可获得最新的培训、学习、考试内容。《职工教育培训手机APP》目前主要包括职工教育培训简介、段培训基地和职教三级网络展示、一事一教、职教培训动态信息、在线学习、网络课件等内容。《职工教育培训手机APP》该应用程序突破了职工远程网络教育培训只能在铁路内部网络进行的束缚,让职工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培训的便捷性,及时性上是其他电脑程序不可比拟的。该手机APP应用程序中学习内容利用当前网络化教学,微课模式,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是一个功能较为全面、丰富的教育培训类手机应用程序。

五、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考试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和紧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服务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之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只要有市场就有应用开发。学习测试,考试是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职工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业务技能的重要手段。我段在职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考试平台,对各系统和车间,建立不同的班级、机构,将全段职工加入注册人员信息,按照段职工教育工作计划,将题库按照规定格式录入题库,设置好考试时间。考试全部设置好后,由教师通过微信群和职教手机APP将考试链接发送到职工手机上。

六、结束语

第5篇:智能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培训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技术与软件技术等的发展,教育,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空间。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教育培训”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社会劳动密集型企业会不断减少,精工作业越来越普遍,社会将需要大量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的人才,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的人才,那么,它就失去了立足点。“互联网+”时代学习者越来越乐于接受在线教育或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6.3亿互联网用户,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持续增速,2015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600亿元,随着“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深度推广应用,预计2016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15年,所以“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更需要对相关的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现状、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对相关的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技术领域和职业资格标准(现行的或正使用的、最新的)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与研究,挖掘与互联网直接相关的最热门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转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借助“互联网+”技术,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大部分参与职业培训的人员都能直接在企业内上岗,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和具有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总理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人才培养和对就业创新的支撑作用。目前教育部了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6]1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系列文件,同时国家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广方面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这都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互联网+”对高职教育培训的影响分析

起源于美国的MOOC系统,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对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全行业提出了一个更高标准的要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指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这一新经济形态将直接决定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产业面向、就业领域,因此职业教育急需在人才梯度、培训体系、产品理念、线下线上O2O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与研究,这也成为当前互联网及传统企业都离不开的工作内容。“互联网+”对我们教育培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互联网+”推动高职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变革。众所周知,自由、开放和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传统教育接入互联网,首先是在思维上的改变,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线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层面:互联网技术的意义不是让教育更加远离人,而是更贴近个体,关注每个学生的深层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有了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帮忙,有助于给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的关联模型,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于“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运用云计算等新技术,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所以高职教育培训将由原来的单向传授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智能化教育方式,老师借助于智能化的分析,个性化地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辅导,构成了现代教育模式的核心,这个教育模式的核心可以还是教室里的班级教学,但是在班级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所得到的辅导和指点就已经不一样了。同时“互联网+”让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形成了纯粹的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和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体系等。

2.“互联网+”促进高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互联网+”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全连接”和“零距离”。“互联网+”打破了知识权威的垄断,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知识,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知识,每个人都可以访问和使用知识。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在知识开放的环境下,全球知识库正在加快形成优质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让人们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服务几千甚至几万的学生,而原来却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服务到几十个学生,让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的特点使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改善了传统的由于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差距产生的教育不平衡状态。

3.“互联网+”将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源泉,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知识的优势获得课堂的掌控权,但在知识开放、共享的信息化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方便快捷,信息的来源已远远超出了教师和教材的知识范围,所以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好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逐渐凸显,并对学校教育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有可能彻底消失,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不再是明确的分工,而是逐步形成了一个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必将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三、高职院校“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探索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特征主要有四个: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和新的业态,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互联网+教育”的基础。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学平台,围绕打造优质资源这个核心,可实现海量资源分析、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及知识管理等功能,为学习者培育了碎片化、全天候的学习生态圈。建设过程探索如下:

1.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信息技术系统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在信息平台上,及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招生信息等内容;构建学生学习平台,优化功能模块,实现学生注册学习、沟通答疑、测验考试等在线服务;建设学校管理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运行、质量评价、行政办公管理,实现学习活动的监控、分析和控制。高职院校执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倡导情境教学,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行动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探索“互联网+培训教育”的开放式教学,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学习也逐渐向无纸化方向的在线教育前进。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一方面要建好课程开发中心,为课程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及辅助设施;另一方面要建好远程学习服务中心,配备在线学习的场所和设备,通过“云教室”实现网络条件下的远程双向高清视频和互动教学,为在线学习提供咨询、答疑等即时服务,并有针对性地与区域、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学习服务支持机制,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3.进行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开发,建设优质课程。适应线上教学规律和学生自主学习特点,从企业特色角度出发,研究适合企业特色的MOOC体系关键技术,将MOOC体系引入培训教学。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组建课程建设团队,主动邀请相关的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生产、管理骨干,组建一支专业水平较高、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通过吸收引进、借鉴利用、自主开发等多种途径,进行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开发,开发课件、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建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教学为重点,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设网络课程,开展专门人才教学培训。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组建课程辅导团队,组织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体系完善中,改变知识创造与知识积累模式,进一步提升知识共享和应用效果。

4.开展多方合作,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新教学培训知识资源管理架构提供了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本着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建立知识资源管理中心数据库,构建智能化院区智慧学习服务体系,开展海量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线上、线下知识管理技术研究,碎片化知识收集与管理方法研究,优化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环节,加强课程交互性,为知识传承与共享提供支持。通过联盟等形式,与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企业开展教育的全方位合作,利用优质资源、专业课程、师资的引进,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共建共享、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办学模式,确保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者培训学习体验。

5.建设“学分银行”,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对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学习经历、学习成果及转换记录等信息建立档案,根据学分转换标准,对学习者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过程中获得学分、证书、工作和生活经验及技能进行认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转换,并通过协议或联盟等方式,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为学习者申请相关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等提供依据。“学分银行”的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也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倡导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行动式教学模式推广,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将逐渐普及,“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开放式教学,将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实际需求。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时空限制及实体资源限制,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开发,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建设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移动式学习平台,构建MOOC、O2O学习模式,培育碎片化、全天候学习生态圈,对推进教育创新,提高办学能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社会成员共享和教育公平,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展望

“互联网+”不仅仅是用新技术去做传统的事,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传统产业,创造新业态和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互联网+教育培训”改变了教育的开放性,改变了教育的透明性,改变了教育的共享性以及改变了教育的全面性,所以教育领域比任何领域都更加欢呼移动互联网时代。

1.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蓬勃发展。中国人重视教育,教育支出是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消费性支出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10.7%。美国投行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规模已超万亿。从目前我国网民规模来看,未来网民数量将会有较大增长空间,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容量。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适合网络教育发展的软硬件设施也将逐步得到完善,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职校学生就业率走高、企业更看重“学力”和企业开始注重用人成本,所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为迫切地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线职业教育作为很好的后续补充教育,越来越受到在校以及离校大学生的青睐,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2.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国际化。“互联网+”时代,教育国际化已成现实并正向纵深发展,公平、质量和个性发展是当今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培训”,将朝着智慧教育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都将使在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将让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互联网进行,老师通过互联网授课,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无时空限制,各取所需。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重要的数据在互联网上挖掘,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走向国际化。

3.基于“互联网+教育培训”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实现知识产生、传播和学习三者的统一。互联网时代已经影响和带动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在今后几年内,一方面慕课的推广应用与教学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将带动教学模式改革的颠覆性。线上线下交互,课堂的开放度和灵活度将大大增强,管理与服务平台普遍应用,优质资源的全覆盖,都将对高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人、时时、处处可学习的局面即将形成,电子化、课堂搬家、学习者为中心等将重构教学过程,线上学习将成为主流,传统的线下的活动将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建设领地,在“互联网+”形势下,以大数据为支撑,企业(社会)用人数据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相对接;以网络通道为支撑,院校的教学活动将与企业生产活动无缝对接,实践教学教师将与企业生产活动操作者相融合,知识产生、传播和学习的过程将更加开放,并将实现这三者的统一。当前“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实践可使互联网+教育培训”通过多元化、多样化、多形式、多结构的知识框架与内容,丰富学习者的选择,让每个人都能通过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实现自我。高职院校也可穿越由自己垒起的围墙,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实现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龙.回顾与展望:开放教育资源的七年之痒[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2]余建波.在线教育:迎来互为师生的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3-08-05.

[3]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4]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