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精选(九篇)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

第1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Key words: rural roads;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73-02

0 引言

200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与责任,建立健全了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和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措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得到逐步加强。全国农村公路列养里程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末要实现“有路必养”的目标。

1 农村公路管护存在的实际问题

1.1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短缺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物价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成本和养护物资也不断提高,养护经费出现了严重不足。随着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快速化发展,老百姓对出行条件有了更高的标准,农村公路已经成为涉及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民生问题。尤其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和燃油税费改革后,公路养护资金的拨付程序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将对主要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规模和养护管理模式产生很大影响,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从资金来源和渠道看,更加的难以保障。

1.2 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差 受到建设资金投入、施工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普遍存在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薄弱的缺陷。在自然灾害来临如大暴雨袭击时,极易发生塌方、挡墙垮塌、桥涵冲断等险情,严重威胁公路安全和行车安全。

1.3 农村公路未实行有效管理 根据交通部门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

2 现阶段农村公路管护的主要职能

各地交通部门已经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是改革探索了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的路子。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了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逐步参与到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逐步的走向推向市场。二是对农村公路管养单位进行调整和充实,突出管理、服务职能,为推动农村公路管护市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完善了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以确保管养措施落实到位。

3 农村公路管护的职能创新

3.1 克服目前面临的困难,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 研究制定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市场准入、招投标、公路技术状况监督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订适合农村公路养护的管理办法,养护施工作业流程,形成一套农村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化管理标准及技术指南。推进农村公路集中大修和改造,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出行需求。

3.2 加强重要农村公路的保通、护通和应急水平 以临沂市为例,除干线公路外,县乡公路四通发达,不仅承担着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任务,同时承担着重要的交通物流任务。近几年,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增多,致使水灾、冰雪灾害的发生呈每年上升的趋势,道路桥梁也存在着突发性、潜在性病害,应对这些灾害发生,难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使用营利性机构进行解决,各地交通部门应在养护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以应急养护保通功能的专业化、专门化的抢险保通队伍,来有效的应对灾害发生后的抢救措施,保障农村公路的畅通无阻。而且这项措施还具有高效性、及时性、低成本性的特点。各地的农村公路管护部门依托自身原有的机械设备力量和人才技术优势,全力做好农村公路防汛救灾、应急抢修等各项工作。要经常性的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日常演练和实践经验,完善《公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抢险预案》、《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二是完善硬件配套,充实应急防汛、除雪、除冰等物资。三是制定路面病害快速处置机制.强化应急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信息等应急运行机制。

3.3 加强对重要桥梁的运营状态检测,发挥各养护中心试验检测和大型桥梁的日常安全运营健康检测优势,提高重大桥梁的安全预报水平,杜绝桥梁的突发病害。近几年,桥梁坍塌事件屡出不穷,2012年8月24日早晨5点30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坍塌,四辆大型货车坠桥,3人遇难5人受伤;2011年7月15日凌晨,杭州钱江三桥辅桥主桥面右侧车道部分桥面突然塌落,一辆重型半挂车从桥面坠落,又将下匝道砸塌;2012年5月13日湖南平江县余坪乡和梅仙镇交界处的昌江河上一座三孔石拱桥,被特大山洪冲击垮塌。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特大桥、大桥,还是农村公路的中小型桥涵,都存在建成后缺乏正常的日常监测和安全运营健康监测体系。以上血淋淋的教训更应该看到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农村公路的中小型桥涵更应该是监测的重点。要求农村公路管养部门要对桥涵的安全放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去要求,加强对桥涵的检测,及时提出检修意见,确保桥涵的安全畅通。

3.4 建立信息化数据库,为上级部门和全国路网检测和应急中心提供基础和补充数据,提高地方交通部门向社会提供出行信息服务的能力。国家已经对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大型公路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信息化数据库,而农村公路的信息化数据库工作有的地市也已经开展,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迅速开展好此项工作,对于全国路网检测和应急中心的基础数据库是很好的补充,也有利于在节假日等群众集中出行时间更快、更及时的路况信息,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

3.5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从内部挖掘培养人才和多种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化的管养队伍,加强农村公路管护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完善教育培养机制,推进农村公路管护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和严格职业资格认证,全面实施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全面加强职工的教育与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监测、路况信息采集与报送等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管养队伍。增强农村公路养护职工的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展现新的时代精神与行业风采。

第2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近日,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浙江省诸暨市召开,中央有关部门及一些地方负责同志交流了各部门和各地区开展基层应急工作的经验。此间,诸暨市还进行了基层防洪抢险演练。本报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立

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

基层减灾救灾目标是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内,灾民生活得到基本救助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民政部门以制定和落实国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为重点,努力推进基层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基本建立。目前,中央和省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已经颁布实施,93%的地(市)、82%的县(市)都出台了救灾应急预案。二是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以国家设立的1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龙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三是灾害应急救助联动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确立了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灾害应急救助联动工作机制。

灾害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认真履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不断健全灾情报送和会商机制,强化了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基本实现了第一时间转移受灾群众,灾后2小时内上报灾情,24小时内救助措施基本到位,保障了受灾群众在应急期间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仅2005年和2006年,全国就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954.8万人,恢复重建倒塌民房379.2万间。

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基层不仅第一时间要直接面对灾害,也要第一时间处置灾害,因此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能力,提高基层灾害处置水平意义重大。当前,在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方面,还面临四方面的挑战: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灾害隐患和减灾能力尚不完全清楚;各级救助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救助工作的需要;各级综合减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是国家综合减灾工作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基层减灾救灾的工作目标是: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灾民的生活得到基本救助;创建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倒塌民房90%达到设防标准;社区、乡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率达到85%;85%的城乡社区建立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95%以上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为完成上述目标,进一步推进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打算:一是制定完善基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启动自然灾害隐患普查与评估。三是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和“减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四是深入推进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工作。五是继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工作,落实责任,协同有关部门一道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伟:北京社区应急网络形成

基层构建监测预警网络

评估突发公共事件风险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预防为主、平战融合,加强指导、动员群众,依靠科技、完善手段”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首先是重心下移、面向基层,着力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北京市制发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314个街道(乡镇)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社区(乡村)编制完成3683个简洁易行的应急预案。还着手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街道(乡镇)从落实责任主体入手,组建了本辖区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或指挥部。部分社区(乡村)还成立了应急工作组,初步形成社区应急工作网络。

其次是预防为主、平战融合,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道坚实防线。加强隐患管理,强化排查监控。目前,北京市正在开展奥运期间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整改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基层单位积极探索建立隐患排查和监控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努力将事故消除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部分基层单位构建监测预警网络,摸索出了一些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是加强指导、动员群众,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北京市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实施总体方案》,全面启动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工程。为抓好此项工作,我市充实了管理机构,在市应急办增设“宣教动员处”,将市人防办改组为市民防局,调整职责,强化其在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方面的职能。区县党委和政府大力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深入。基层单位组建了义务消防队、义务巡防队、生态林管护队、防震减灾队等各级各类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组织和带动市民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

四是依靠科技、完善手段,提升基层应急技术保障能力。北京市在建设基层应急技术支持体系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提升了基层应急指挥技术含量。城区基层单位将应急管理与城市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了容纳治安、市政、应急等多项功能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和应急指挥联动系统。为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准确与高效,开发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四级值守应急软件应用系统,已在所有区县开始运行,并在部分街道(乡镇)、社区(乡村)试点。

总体来看,北京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市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全面加强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举办而努力。

浙江省诸暨市市长王继尚:建突发事件信息平台

“枫桥经验”拓展到应急管理领域

坚持资源整合,完善基层网络

近几年诸暨市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夯实基层基础,全市没有发生特大或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连续3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市)。

首先是坚持“枫桥经验”,拓展应急领域。“枫桥经验”是在乡镇(街道)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在村(社区)设立综治工作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其精髓是“抓源头、抓苗头、抓早、抓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将“枫桥经验”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创造了应急管理的“五早”法,即: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其次是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诸暨市在27个乡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应急办和党政办合署办公,平时设1—2名专职干部抓预防,应急时即转为党委政府的应急办事机构。在534个村(社区)、611个企事业单位、187个学校相应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

第三是坚持关口前移,加强预防准备。到目前为止,诸暨市已制订市级专项应急预案52个,乡镇、企事业基层单位应急预案320个,坚持重大节会活动编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责任人及联系方法,把预防和应急准备作为应急管理的基本功。我市启动建设“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了预警信息与农村有线广播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实时预警信息直接入户。

第四是坚持提高能力,抓好队伍建设。近年来,诸暨市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互相配合、整体提高”的原则,抓好多层次的应急队伍建设。目前,市级层面建立应急管理队伍30余支,共有人员1547名。乡镇一级有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专职消防、事故救援等队伍276支,共有人员7199名。村(社区)有护村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731支,共有人员13010名。企事业单位有护厂队、消防队等应急管理队伍1087支,共有人员9355名。

第五是坚持资源整合,完善基层网络。诸暨市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村(社区)、厂矿企业和学校设置自然灾害预防员、消防安全员、公共卫生信息员、综治员,形成了全市的网格化。诸暨市在各村(社区)设置了1366名公共卫生信息员,形成了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网。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应急管理加强五项工作

省级教育部门和1635所普通高校已完成应急预案编制

各省级教育部门每年应急管理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

目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311所。普通中小学校41.8万所,在校学生达1.9亿。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

首先是突出教育系统特点,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教育部于2005年10月制定完成并印发实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省级教育部门和1635所普通高校于2006年底完成了预案编制工作,其中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全部完成。截至目前,以《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总纲、以各地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形成。

其次是健全综合防控体系,抓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以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为基础,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应急处置工作组。全国有1172所普通高校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坚持校园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

第三是整合各种工作力量,抓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保卫工作干部及广大教师的作用。各高校通过建立“学生护校队”、“义务交通疏导队”、“校园消防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教育部门还加大了宣传普及力度,抓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着力夯实工作基础,抓应急预案演练,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坚持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应急演练固定下来。教育部门还切实增强应急投入,抓应急管理工作条件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级教育部门每年用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以建立健全维护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为统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将集中加强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制订应急体系建设长远规划,完善应急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细化应急预案工作环节。

二是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全面深入开展影响安全稳定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警校共建,督促学校落实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

四是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对学生住宿和食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发挥教育系统各类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总结推广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举办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把公共安全知识普及到全体师生。

江西省赣州市副市长刘建平: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村庄规划进行安全性评估

推广农村和谐110模式

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0%的市情,以加强农村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村应急保障能力。赣州市要求全市所有圩镇和自然村庄在编制规划时都要进行规划安全性评估,组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选择了175套新房型供农民选用,加强了消防功能,并对地处地震带的会昌、寻乌等县的新房型增加了抗震设计。做好“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有效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杜绝了农村饮水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同时还加强了消防安全、信息发送设备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应急宣传、通信、交通等保障能力。2006年,在公安部消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赣县、兴国等县的一些行政村开展了消防安全试点工作。水文部门、林业部门、气象部门、地质矿管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防范自然灾害的合力。

其次是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落实山洪灾害联户防范责任制。另一方面,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职能部门,明确监测方法及预警信息方式、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等应急预案内容,根据因灾受威胁农户的具体情况,逐户制定山洪地质灾害紧急避险卡,于汛前发放到农户手中。赣州市还注意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赣州市还健全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队伍。编制印发了《赣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包括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在内的20个专项应急预案、48个部门应急预案。结合新农村建设,防疫部门在乡镇机构改革时组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设立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站。在一些行政村组建了群众义务消防队,在乡镇设立治安指挥中心和应急联动小组,农村社区指定了专人为应急管理信息员。

三是加强农村管理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农村应急管理能力。赣州市及时把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其中,让农村应急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解决应急管理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载体作用,把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延伸到村民理事会,实现了市、县有应急管理委员会,乡、村有管理机构和人员,自然村有群防队伍。

在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中,我们正向全市推广瑞金市的“农村和谐110活动”。2005年防汛抗洪期间,瑞金市云石山乡沿坝村宋东北等两户人家共6口人就是接到乡镇“和谐110”发出的紧急汛情指令,在村综合处置服务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及时撤出,成功地躲避了因山体滑坡推倒房屋的危险事件。

重庆市郭家沱街道党委书记廖庆平:综合应急、志愿者和兼职人员并存

坚持属地管理加强应急协调联动

建综合应急、志愿者和兼职队伍

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地处城区近郊长江北岸,街道地域狭长,紧靠铜锣山,有8公里的森林线和6公里的江岸线,公路弯多坡陡,水路滩险水急。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洪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道路和水运交通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我们在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的同时,以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和建设应急队伍为重点,全面提高基层应急能力。

郭家沱街道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核心、部门和单位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2005年5月,成立了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还在重庆市率先组建了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街道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证日常开支。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基本摸清了辖区内灾害点、危险源分布情况,建立了应急信息动态管理、灾害点及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资源及队伍等应急管理制度还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灾害点、危险源排查。

我们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应急协调联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去年夏季,重庆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高温干旱持续长达61天。面对严重旱情,街道党工委、政府统一指挥,组织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打了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实现了“无一人缺饮用水、无一人断粮、无一头牲畜渴死”。

我们坚持把建设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作为街道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做好应急队伍的规划、组织和建设工作。根据街道辖区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频率,按照先期应急处置的要求,坚持分类建设、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了街道综合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兼职队伍建设。

第3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应急广播系统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本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群山,南邻松花江。县内一部分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上明显落后,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完善,“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在社会高度重视下得以形成。为推进“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顺利开展,加大力度探讨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的应用以及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等方面内容,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探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村村通”建设方案。

1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概述

1.1 建设意义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是我国惠民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国家在这一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力度较大,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在95%以上,满足了大部分农村群体以及农牧民对信息文化的综合需求。“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响应了党的号召,在提高农村群体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对于党和国家政策宣传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1.2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有线电视联网以及无线覆盖之间的联系

农村广播电视工程的实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有线电视联网;二是卫星接收,即“村村通”;三是无线覆盖。地势条件复杂的山区,若单纯采取一种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为切实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数字联网、数字电视无线覆盖以及“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协调配合实施,以此作为主要技术方式,对农村地区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光缆和HFC等方式将农村线路与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有序连接,促进农村地区数字电视无线覆盖的顺利实现。若必要条件下以上两种方式无法实现广播电视覆盖,可以通过建设“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方式来有效解决方波电视节目的覆盖问题。

2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技术

2.1 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

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主要有无线数字前端和无线数字传输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无线数字前端主要包括MOEG-2数字压缩编码就似乎、PEC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QAM调制技术,以此来保证模拟电视频道宽带内可以顺利的将6套以上的标清电视节目输出到接收端上。当然,考虑到农村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倾向,也可以通过使用三个频点的方式来提高电视节目的传输数量。而当前比较常见的无线数字传输主要有微波传输和光电缆传输两种方式,微波传输主要是将调制后的数字中频信号上变频到与模拟微波频段相一致的数字电视视频信号,然后在进行传送,例如可以利用现有的8GHz模拟微波电路的天馈线系统进行传输等。光电缆传输则是将中频数字信号上变频到分米波电视频道,然后在于模拟节目一起进行传输。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光电缆网的正常运行,要尽可能安排在550兆以上。无线数字前端和无线数字传输系统共同构成了无线数字电视,而在具体的覆盖上,我认为可以根据农村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覆盖方式,例如对于那些处于山区的农村,在周围有海拔较高地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接覆盖的方式,即在高山台上将数字射频信号上变频到分米波频率,然后通过全向发射的方式供用户接受。而在一般地区,考虑到周围地形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采用中继覆盖的方式。

2.2 建设应急广播系统

随着公共安全形势的发展,对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全社会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国内面向公众的快速、全面、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机制和渠道尚未建立,因此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迫切需要;进人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如‘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日本地震海啸等。而我国近年来也发生了‘5.12’坟川地震、‘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以及‘8.03’鲁甸地震等严重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此类突发灾害,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已经刻不容缓,而智能应急广播则是应急预案机制最直接、最权威、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应急广播特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从政府层面通过广播向公众紧急消息,提供信息服务,协助救灾、救援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应急手段,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广播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信息、舆论引导、组织救援等多种功能。

在“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建设应急广播系统与之相配合,完善农村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的顺利实现,深化民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档案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通过研究可知,在我们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更加准确且及时的向群众公布国家政策法规,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保证群众知情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在“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完善应急广播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我县的应急广播系统是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最底层的播控平台,既可作为日常对农广播节目渠道,同时也是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广播可接收播放国家、省、市、县的广播节目。应急广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全系统24小时处于自动待机状态,在平台播控上实现应急优先。同时可以通过U盘播放、话筒讲话、DVD线路输入等行广播。

2.3 县级应急广播示意图

2.4 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长效性、优质性

我县因为农村地理和经济等原因,想要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本来就很难,但是建成后想要保障入户率以及长期通就更加的困难。所以一定要建立起强效的后期维护运行机制,设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负责,将日常的设备维修、检查工作做好,设立专门的监督监察部门进行监管。同时要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学习先进的技术,促使“村村通”工程健康良好的不断发展,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开展,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以地区特点以及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优化利用,对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并加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推进“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应用气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8001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一号文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多年建设“广覆盖、普适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基础上,江门转型升级气象为农服务,以周郡村为试点,局村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深度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村庄应对风险能力和气象服务品质,村民满意。总结借鉴试点经验,对于基层气象部门适应改革发展新常态,探索新途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平安和谐村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立足乡情,明确防灾目标

1.1 村庄概况及防灾基础

周郡隶属江门市蓬江区,是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省级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和江门市标兵文明村,有6条自然村共20个村民小组,常住(驻)人口近万人[1]。原属粮食水稻区,以丰产田、基塘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而闻名。现属鱼塘区和经济作物区,发展“三高”农业和乡村工业,走强村富民之路。有已征地未开发的100多hm2鱼塘和耕地,“农商工学医”自成一体,有贸易市场和大量店铺、有100hm2海滩围工业小区和80多家厂房等。2014年全村工农业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2万元/a[1]。村组经济实力强,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周郡地处珠三角西南部的西江河网区,属广东十大堤围江新联围的天河围系,田沃物丰,水风旱多发。城镇化后,周郡因鱼塘日渐填埋、难以调蓄,依然是敏感脆弱的承灾体。村民重视防灾,将电动排涝泵站建在鱼塘区,总装机容量为350kw,排涝流量共6.7m3/s。排涝标准按10a一遇24h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1d排干[2]。该工程措施有灌溉、防洪、排涝、供水等多种功能。

1.2 主要灾害风险分析

1.2.1 城镇化后旱涝

周郡集水面积5.5km2,主要靠3km长的排洪水道排入天沙河。地势低洼,地面硬底化面积大,每逢强降雨,村内多积涝。小时累积雨量70mm的降雨,30min内足已使村庄地面积水超过40mm,房屋受淹,交通阻断、村民焦虑,村干救灾,水患成为困扰周郡的一大难题。秋冬春三季,又因鱼塘调蓄渐弱而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1.2.2 水产养殖风险

苗种、水质、天气是水产养殖的三大因素[3]。村民在100多hm2鱼塘里养殖了经济附加值高的对虾和白鳝,需根据生物品种适温和天气变化,控制水温、水质、

盐度和投饲,需处理环境因子突变引发的应激性游塘;暴雨或内涝时,还需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逃设备,以防鱼塘漫顶、虾鳝游走。

1.2.3 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

周郡依山傍水,厂房多、人口密集,易受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学校沿山而建,山势倾斜,“龙舟水”降雨集中期和台风暴雨期间,易使土壤含水量饱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需校内千余名师生重点防范。全村800多名老人、残障和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4],易受高温寒害等极端天气影响。

2 找准切入点,推进试点建设

针对特定目标的气象灾害风险,气象局与村委会加强合作,着眼于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和防灾非工程措施,着重解决了村民最关注的内涝和公众预警服务等关键性问题,找准了试点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2.1 预警预排,防治洪涝

依村而过的滨江大道地势偏高,下水道排水设计对周郡排涝影响大,受地权产权和人力财力限制,较长年限内难以实施整改工程。因此,治涝须在非工程措施上下功夫。周郡村增建了电排设施,强排雨洪入天沙河;排查易涝“黑点”及成因,清挖主河冲河床淤泥,整改流通量[1];定期检查泵站,潜查水下设施隐患和清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年检岁修;主汛期加强巡查,疏浚清淤,使水道符合排灌标准。气象局把周郡村干部和排涝站负责人纳入应急决策服务短信平台,加强气象预警短信服务。村干部在收到强降水等天气预警信息和镇政府指示的第一时间,立即落实应急值班,预排水道,提高过流能力;强降雨集中期,雨势迅急积水过深,或雷电影响跳闸停电, 泵站无法抽排时,则报请镇政府协调,调用机动水泵、消防车对重点地段抽水作业。实践证明,这种重预警、抓预排、善应急、解难题的措施,是让群众得到实惠、促进村庄和谐的智慧。

2.2 公共预警,全村受益

考虑村庄人口集聚,气象局对周郡学校门口的大型显示屏进行了技术改装,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365d每天不间断播放“三天预报”、“天气实况”等本地气象信息,广受师生、村民欢迎。校门显示屏位于村干道和中心区最显眼的位置,人流量最大,是播发预警信息的最佳场所。长效的无偿公益,增强了村民主动防灾的意识,提升了村委会组织防灾的效果,扩大了气象影响力。

3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本土化的风险管理常态机制

牵住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并固化防灾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气象局向周郡推荐全国先进农村社区的经验和素材,加强与民政局沟通,推动周郡以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了气象应急组织、经费保障、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和灾情档案管理,发挥好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构建村企联防、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形成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3.1 应急组织纵向到底

按“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抓好应急队伍建设。村委会专门设有治保会,专职承担应急保障工作。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任信息员,上传下达防灾信息和组织应急处置等。村委会书记担任村级应急信息联络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目前,周郡村委会防灾应急管理队伍有13人,义工队伍21人,每逢重大灾害天气,都能迅速响应、抢险救灾。2014年台风“威尔逊”、“海鸥”影响期间,周郡村委干部和防灾应急管理队伍20多人24h轮流值守,井然有序[4]。

3.2 制度完善经费到位

制定了涵括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村级应急预案。重点突出暴雨、台风应急处置,形成了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恶劣天气预警时,采取“户看户、人盯人”的方式,通知到每村每户;应急临时庇护场所根据预警信息有序开闭。村委会斥资兴建了3层高的治保会大楼,加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应急防灾人员、技术装备保障、办公场所、物资保障、通讯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发放信息员的固定月补贴。

3.3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组织开展了周郡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形成了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灾害脆弱人群清单、灾害脆弱住房清单等,拟制了灾害风险地图,标示危害类型、强度、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名称等。根据村内公园、球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分布情况,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制作了周郡村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方便村民合理选择避险场所[4]。

3.4 加强气象灾情档案管理

周郡村委会已通过江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考核验收,档案工作基础好,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现依照全国气象灾害收集上报的规定,规范了灾害记录档案管理。根据历年灾情记录,研判本村的主要致灾指标,确定防御重点部分,设置安全标志;重视整改防灾基础设施,定期巡查并建巡查记录,为排查灾害隐患提供依据。

3.5 防灾教育细分人群

倡导“自救互救、互助互济”的救灾方针,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分类组织防灾教育,有利于防灾优势互补。周郡学校每周开展安全教育,每学期有安全疏散演练;幼儿、老人和残障人士分别由幼儿园、老年人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提供指引和帮助,经验丰富的老人在防灾中发挥智慧性的余热。本村青年和4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由辖内各民资、外资企业和法人单位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村委干部和治保会队员重点学习宣传各类防灾应急法律法规和防灾救灾、保险等常识;气象部门针对农村信息相对滞后的现状,适时为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和村内企业提供气象法规文本、防灾安全资讯、气象报刊等,向种养农户推荐天气自助查询方式等。现在,村民的风险意识更浓厚,企业、集市随处可见安全标识;50%的村居、民房都安装了防雷设施等。

4 村民对试点建设的评价和期待

经过调查和访谈,周郡村民对“气象入村”公共服务,普遍持赞赏和欢迎的态度,认为气象为农服务有成效。学校希望开展“特色学校气象科普”活动,培养学生高度的防灾意识;村民、商户期待更多生动的防灾知识宣传和更准确长效的天气趋势预报;种养大户希望能接收到长效详细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以科学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产量,旱时能人工增雨;村干部希望更多地了解防灾政策法规和先进的防灾措施,发挥骨干力量。这些期待,正是基层气象防灾工作的内生动力与源泉。

5 体会与思考

5.1 试点应有综合示范意义

1958年7月3日,霄衣旰食、人格光辉的总理到周郡视察并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可见周郡作为“最早版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意义。他视察、听课的周郡学校,如今是九年制学校和区级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因有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周郡村在“三农”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直是江门市新农村的先进典型,现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生态村庄。选其为试点,公共服务发展潜力大,示范性更强。

5.2 农村灾害防御要“大道至简”

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因素,做到预案手册简明实用,防灾科普喜闻乐见,预报预警精细化。预案、操作手册和气象防灾明白卡,要简明易记,使现有的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防灾科普“进村入户、进学校上课堂”,应生动有趣,可结合农村书屋、特色学校活动开展科普,或与村委治保会、社会组织合作培训,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和科普传播效果;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越广,意味着越多的人在检验和应用预报产品。气象产品越精准实用,防灾效果越好,美誉度越高。

5.4 全面融入、参与发展

借助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已有的防灾救灾应急组织和制度,突出功能互补,添加监测预报预警、跟踪服务、灾情直报和风险评估等气象元素,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产品,指引民众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和村委会增置必要防灾设备设施,强化风险管理,是村集体最易接受的融入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壁垒,融入“大农业”、“大民政”,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与农村信息直通车、农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通信工程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形成为农服务科技创新链,让防灾机构、人力、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是解决气象服务有限供给能力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6 结论

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目标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大一统的服务模式;清楚农村发展定位,气象服务的发力方向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保持一致;探索协同服务模式,共享社会资源,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气象主体思维;突出村集体组织、企业、村民的防灾主体作用,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技能[5],建立伙伴关系;充分考虑农村社区侧重社会综合治理和生活共同体建设的特性,坚持广覆盖的普适与微观主体的针对并重,提高气象服务品质;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成果和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农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基础和防灾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让气象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国佑,卢有协.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周郡[J],周郡刊物.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工程科技-电力水利.排涝流量计算/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EB].关于蓬江区棠下镇大岭美电排站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3.

[3]林瑞强.养虾与养水[Z].中国水产频道,2011.

[4]周蔼娆,李荣满.周郡村委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周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应急认证工作方案[Z].

第5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解决问题”为原则,全面推??以上城区集中式备用水源地建设。平原地区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供水方式;中心村镇推广“联村办厂,扩大规模”的供水方式;山区农村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供水方式。到2015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在已编制《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2020)》、《农村全饮水“十二五”规划》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当涂、新区、示范园区供水规划内容。

二、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一是严格划定全市域饮用水源保护区。2012年6月底前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以及一级和二级保护区界限标志的设置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调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防治。二是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项目整治力度。依法拆除或关闭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依法拆除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三是建立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制定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环境应急能力保障水平。

三、加强水质监测与供水管理

逐步对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不断增加监测项目,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月一监测,每年开展一次109项全分析,农村水厂水源水一季度一监测。尽快形成生活饮用水106项水质检验能力,城市水厂管网末梢水每月一监测,市县两级卫生部门对农村水厂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一季一监测,农村日供水千吨或万人以上供水企业全部建立水质监测化验室。加强二次供水监测,出台二次供水管理规定,明确责任主体及相关部门职责。

四、大力实施供水管网改造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供水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投入,制定实施城区老旧管网以及农村管网改造计划。加快钢集团公司等自备供水单位饮用水管网改造并完成与首创水务并网工作。

第6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全面完成上级下达我镇农机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防止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本镇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继续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严格安全责任,增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切实解决源头和动态管理的薄弱环节,有效减少和避免道路交通和农机事故发生,保证我镇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二、工作目标

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题,以“注重预防,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为目标,全面完成拖拉机及驾驶员“四率”指标工作任务,保持我镇农机道路交通安全平稳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要求

(一)落实安全责任,完成工作目标。

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落实安全生产单位责任。一是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各村要对本村农机户进行签订农机安全生产承诺书,农机部门与各村农机操作手(户)签订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做到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农机站人员进行分片包村,按照区农机总站下达的给我镇各项农机安全生产指标任务,各负其责,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农机安全生产作为镇十二个专项考评之一,各村及包村工作队要积极配合农机部门共同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事故预防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急救援预案,建立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加强演练,提高应对突出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组织人员要深入各村、学校、集贸市场,广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宣传咨询活动,重点加强对农机驾驶员、农机户、在校学生等群体的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如手机短信、宣传车、宣传挂图及标语等各种形式,宣传农机安全生产有关知识及惠农购机补贴的方针政策,结合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开展农机安全宣传“六个一”活动;二是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工作,结合农忙季节,年审时期,节假日安全检查时,发放农机安全资料,提供安全技术咨询和培训工作;三是各村要利用宣传栏、固定标语、载播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普及率。

(三)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为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积极推进我镇“平安农机”建设,镇农机站、道安办、派出所等部门要通力协作,严格执法,每月要认真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从源头上消除潜在隐患,从整治上严防事故发生,对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时整改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隐患台帐,对拒不整改而继续违法上路行驶拖拉机,造成农机事故隐患的,要依法办事,直到追究法律责任。

(四)抓好源头管理,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在于抓好源头管理:一是规范牌证管理,杜绝“黑车”现象,各村要对存在无牌无证拖拉机(含变型车)进行造册登记,并及时上报镇农机部门,农机部门组织人员入户调查,进行安全教育,依法取缔,严禁无牌无证拖拉机(含变型车)上路行驶;二是严格年审手续,把好安全技术关,确保车辆高效安全运行;三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驾驶员职业道德水平,严防拖拉机违法载人行为。

(五)制定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完善农机事故应急处理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处理农机事故和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成立农机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以及办公室工作要求;三是组织实施应急措施(具体预案见附件)。

第7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促进我镇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特制订XX镇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按照“政府指导、县文旅局实施、全面覆盖”的建设思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播服务,实现转播各级广播节目和适时插播当地所需的农业、科技、卫生、治安、救灾等信息,应急插播预警语音信息和警报信号,加强农村宣传阵地建设,完善公共应急体系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XX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目标任务

我镇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建设自2020年7月起至2020年10月,全面建设完成镇二级平台X个、村三级平台XX个和终端接收点XXX个点、安装XX个文化广场音柱建设任务,形成与县、镇、村三级联动,主体明确、标准统一、可管可控的广播服务网络,实现全镇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村村响”全覆盖的目标,为我镇应急响应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手段,为镇党委、政府提供快速有效的政令下达渠道。

三、建设方案

按照《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配套完善镇、村适配平台,应急广播系统采用IP方式和以太网接口,与县应急广播平台进行连接,接收应急广播消息;采用调频副载波、TS或IP等方式传送唤醒指令和音频信号到应急广播终端,实现终端的自动唤醒和强制播出。同时实现县对镇、镇对村的智能控制及公共应急指挥、政策法规宣传、农业气象播报和其他个性化播出。

四、组织领导

应急广播工程建设是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的大事实事项目,成立镇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宣传委员任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广播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镇综合文化站,具体负责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建设日常事务。各村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党务工作副职任副组长,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对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的布点和矛盾处置,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五、技术要求

1、实施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和规范,先勘察布点,后设计,再科学组织施工,杜绝安全事故,确保整个工作安全有序。

2、因地制宜,采用较先进的广播传输技术,建设县、镇、村三级联播联控,按权限插播的广播网络。

3、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好高音喇叭、调频室外音箱组合理分布,控制好音量大小,做到有效覆盖我镇村而不扰民。

六、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2020年6月份)。召开全镇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全镇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工作任务;根据XX县人民政府【2019】X号文件精神,确定XX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实施方案;资金来源为县财政预算经费;各村组织召开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工作专题会议,落实专管人员、组织现场勘查、安排好专用广播室、开通各村互联网信号、协调杆线寄挂、接收终端定点等前期准备工作。

2、工程施工(2020年7月-10月)。应急广播工程建设按照“科学布局,整镇推进”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向县应急广播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由县文化和旅游局安排专人与我镇、村对接指导,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我镇、村准备工作到位后,由县文化和旅游局监督组织厂方施工人员入场开展安装调试工作。2020年10月底前各村必须全面完成应急广播工程建设任务。

3、检查验收。由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严格按照《XX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从2020年12月起对我镇、村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工程组织验收。

七、保障措施

1、明确工作责任。镇工作指导组负责本区域的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工作部署安排和组织协调,负责由此产生的(杆线寄挂、电费、互联网接入与流量费用等)协调运行经费。

2、强化日常管理。我镇必须确定专管人员和应急广播控制室,负责本区域广播设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和维护,并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行规范管理。

第8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办发〔〕355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农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伸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三)工作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区农委、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国土房管局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区气象局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区气象局要用1—2年时间,组织编制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尤其要做好气象灾害易发区,地质滑坡、泥石流、小流域山洪频发区,对气象灾害敏感的大中型水库及低洼地区的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提高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建立集自动气象站、通信、指挥、实景观测、视频会商、预警信息于一体的移动应急气象台,升级改造高清预报会商系统,切实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二)建立农村气象工作体系。

各镇街要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并在今年年底前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镇街设立气象协理员,村社设立气象信息员,建立健全区级、镇街、村社三级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开展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区气象局要加强对镇街气象防灾减灾和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

(三)扩大农村防灾联动网络。

各镇街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清理登记各类灾害敏感单位,引导和督促灾害敏感单位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并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全面提升行政区域防灾预警保障水平。区农委、区教委、区旅游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学校、旅游景点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并接入区级平台,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基层单位。

(四)完善农村灾害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设施。

2011年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增设25个村级自动雨量气象站,依托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切实增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自动监测、分析研判、预警预报、快速、灾情速报共享等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五)引导农村加强防雷避雷设施建设。

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区气象局及各镇街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新农村工程、巴渝民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中小学建设项目防雷装置建设、管理和指导,区气象局要组织编制农村防雷装置安装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农村学校、企业以及统一规划、成片建设的新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把好防雷设施安全质量关,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努力扩大农业气象保障和服务范围。

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建立农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开通农用天气预报直通服务,3年覆盖全区优质粮油和蔬菜水果基地主要生产单位和种养殖业大户。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村村响广播等媒介和途径,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实用农业气象信息,方便群众合理安排生产和防灾避灾。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我区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农村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不懈地抓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基础。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区教委、区水务局、区国土房管局等职能部门及各镇街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创新机制,完善体系。

各镇街要健全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合理配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并按照属地化原则,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以区级管理为主,镇、村级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维护、气象信息员队伍以镇级管理为主。

(三)科技支撑,提升水平。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气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9篇: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一、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周边兄弟镇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镇先后制定了《麒麟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麒麟镇防灾减灾避灾应急预案》、《麒麟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麒麟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麒麟镇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要求各村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并切实开展预案演练、评估工作。

二、分级负责,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全镇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镇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了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麒麟镇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分别任正副组长,各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我镇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镇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镇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三、强化监督,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了村级各部门特别是村级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共青团和民兵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全应急保障物资和装备,确保应急物资随时调用,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所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各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本年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企业、学校、河堤、水库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坚持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通过良好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及时上报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来保障特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宣传,贯彻落实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我镇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应急管理的水平,不断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镇主要领导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认真组织好镇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学习贯彻落实的浓厚氛围。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夯实管理基础,努力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切实加强应急 组织体系建设。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五、保稳定、促和谐,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村级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报告信息员和协管员,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积极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切实加强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在防汛、抗旱及防控甲型h1n1流感时期,落实镇村干部值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重要情况及时向镇政府报告。积极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健全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农民群众。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定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对农村土地征用及流转、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理,避免发生群众性事件。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他们的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隐患和社会矛盾排查监控机制,落实整改处置责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扎实推进农村应急知识宣教普及工作。围绕洪涝灾害、地震灾害、交通及火灾事故、流行病疫情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通过村务公开栏、“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置宣传栏目或摆放应急知识读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应急知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六、20xx年应急管理工作评估

当前,我镇公共安全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各类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要针对本辖区突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二)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抓应急保障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镇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镇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各村委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村委会、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渠道,针对各类易发的公共事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