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金融与商贸论文精选(九篇)

金融与商贸论文

第1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关键词]引力模型;金融危机;国际贸易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世界经济。

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金融危机的传导,意在寻求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策略。

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关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如果金融危机不影响国家的进出口,如何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呢?所以,需要弄清楚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等(2003)首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所受的影响程度是测度金融危机传导的一个前提条件;国内学者主要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这些工作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但仍需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完善:(1)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2)缺乏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此展开研究:首先,对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进行梳理;

其次,用引力模型定量测度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Diamond和Dybvig(1983)发展了一个银行挤提的经典框架。在一定假设下,认为投资者可通过建立一个银行来集中风险从而提高其效用。

所有的投资者在银行中储蓄他们的财产,根据无耐心的投资者的数量,银行划出一部分存款准备金,把其余的进行项目投资。但是,由于投资者的类型是私人信息,所以有耐心的投资者可能会自称是无耐心的而在项目到期前提取其存款。正常情况下,他们没有动力这样做,因为较早收回资金会降低他们的效用。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恐慌,有耐心的投资者会希望收回他们的存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银行的存款将不足以满足这种提取。银行不得不在长期项目到期前进行清算,因为项目的销售回报少于最初的投资,结果是出现银行挤兑和一些投资者什么也得不到。

上面的框架没有分析银行挤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和Leonard K.Cheng(2003)通过提出四个假设,把这个模型扩展到包括国际贸易的情况,即在下面的假设下,就可以分析金融危机对进出口的影响了。

(1)假定投资者分为两类: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本国投资者拥有本国商品,外国投资者拥有外国商品,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者是有耐心的或无耐心的概率是一样的,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买卖。

(2)生产本国商品的长期项目需要外国商品和本国商品作为投入。由于总投资增加,所以对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为了简化,假定外国投资者的储蓄少于对外国商品的投资需求。所以,为了进口外国商品,不得不出口一些本国商品。

(3)外国投资者仅消费外国商品,本国投资者既消费本国商品又消费外国商品。投资者从银行收到的回报是本国财产,所以他们需要用一部分或全部回报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外国商品。

(4)存在有重叠的后代。新一代的投资者像前一代一样,把其财产储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储蓄投资到一个长期项目中。假定本国投资者的数量是固定的,但外国投资者的数量依赖于前一资者的经历。如果以前出现银行挤提,新外国投资者的数量将会减少,即银行挤提后资本流入会减少。

如果在项目到期前出现银行挤提,所有的投资者都会提取他们的存款。由于项目的非流动性,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能取回存款,通常投资者会遭受损失。所有的外国投资者(如果没有银行挤提,只有无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带着提取的存款离开这个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入减少了。

综上,金融危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国际贸易。

(1)外国资本流动渠道。在没有银行挤提时,有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在项目到期后提取存款,且存款将会被下一代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投资的流入抵消。但是,银行挤提会使他们较早收回资金并减少未来的新外国资本流入。所以,金融危机在危机期间能刺激出口,但是在危机后会减少出口。

(2)投资需求渠道。随着总投资的降低,对外国商品的投入需求也随之减少。所以,通过这种渠道,金融危机对进口有长期的滞后负影响,短期内这种负影响不会显现。另一方面,由于外国投资的降低,经济必须出口更多的本国商品以便进口外国商品以增进投资投入。因此,金融危机在危机后将会促进出口。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来检验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引力模型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估计双边贸易值,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为揭示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本文把引力模型扩展到包括金融危机变量的情况,采用的回归方程如下:log(expa,b)=c+λ1log(pexpa,b)+λ2loggdpi+λ3loggdpe+λ4logpgi+λ5logpge+λ6logdis+λ7comland+λ8island+λ9bi+λ10pbi+λ11be+λ12pbe+εa,b其中,被解释变量expa,b是从a国到b国的出口额,关于各解释变量的含义及其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理论假设(正向或负向)和说明参见表1。

下面解释模型中部分自变量的选择依据:(1)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有的研究指出,当引力模型样本中包含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体时,最好使用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收入指标,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偏差。但通常的观点是,购买力平价收入指标适合估计长期贸易流量,基于汇率的名义收入适合分析短期贸易流量。由于本文样本所考察的时间跨度小,所以使用了常采用的名义指标体系。

(2)人口与人均GDP。除了GDP这一衡量经济规模的指标外,原始的引力模型还包括人口变量,但Bergstrand(1985)等认为人均GDP比单一的人口变量包含了更广的经济意义,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因此,本文在实证检验时采用了人均GDP。(3)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在地理距离这一变量上,一般采用的是两国政治或经济中心之间的空间距离来衡量绝对距离,绝对距离通常由两国首都或经济中心间的球面距离,或两国主要港口间的航海距离测定。

绝对距离通常代表贸易阻力,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两国间绝对距离越远,相关成本越高,贸易流量也就越小,所以绝对距离与双边贸易流量负相关。

近年来有学者主张采用相对距离来表示成本,即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距离的比值,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

但从已有的研究看,相对距离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较低,所以这里选取了绝对距离。

(二)样本、数据和方法

选取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九个欧盟国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韩国、新加坡、“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及遭受金融危机较严重的冰岛,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据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大部分,所以很有代表性。

各样本国家之间的双边出口额数据来自联合国的COMTRADE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GDP和人均GDP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数据库;距离数据通过网站http://www.geobytes.com/default.htm中的距离计算器(Distance Calculator)计算得到;金融危机虚拟变量的赋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四月的《世界经济展望》。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年度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鉴于所使用的样本为单一时点的截面数据,模型应当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而通过对数变换也基本上克服了引力方程的异方差问题。

(三)实证结果

在测度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前,先检验基本的引力模型,见表2的第1列,回归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的是比较好的,大部分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显著。这说明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可以较好地决定样本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中,反映经济规模总量的GDP的影响力大于人均GDP的影响力,进、出口双方的人均GDP均不显著,出口方的该值系数甚至为负值。这可能是由于各国的贸易规模更多情况下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总供求能力决定的,另外样本中的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结构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然后,把金融危机变量加入回归方程,其结果在表2的第二列中。可以看出,拟合效果也较理想,前一年度的出口和进出口双方的GDP对双边贸易仍然是显著正相关的。从表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进出口的短期影响(bi和be的系数)都是正的,但不显著,长期影响(pbi和pbe的系数)是负的,并且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外国资本流动效应大于投资需求效应。此外,进出口双方的人均GDP、距离和共同的陆地边界虽然与预期相符,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为了获得更好的模拟结果,采用“后向法”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即从加入了危机变量的方程开始,每次减少一个变量,标准是其t值不显著而且过低,这样直到新方程中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值都是显著的。依据这个原理,剔除变量logpgi、logpge后得到表2第3列的回归结果,再继续剔除logdis和comland,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2第4列。结果表明,在未改变回归方程有效性的基础上,除了出口国当年的危机变量外,其他解释变量基本都保持了较高的显著性,调整后的R2仍高达0.989,pbi和pbe的显著性水平高于bi和be说明金融危机对贸易的长期影响更为重要。

(四)结论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的视角对爆发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采用2008年20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基本与理论预测一致,即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有显著影响,外国资本流动效应大于投资需求效应,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文中的实证分析采用的是双边贸易值,也可用双边贸易量来替代。另外,本文的研究至少可以在下列几个方面延续:(1)国际贸易商品分为很多类别,详尽研究金融危机对不同类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影响,对有的放矢地指导贸易策略是有意义的;(2)不同国家由于其开放程度的不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金融危机对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on International Tradeand its Lesson for ChinaWang Xiaomei1,2 Qin Xuezhi1(1.Management School,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China;2.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 264209,China)Abstract: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a direct way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By quoting and comparing theclassical bank run theory and gravity model,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erspective ofinternational trade.It then uses bilateral trade data and macroeconomic data in 2008 from 20 selected countries to do an empirical research.Thefindings show that financial crisi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ts impact can be lagged.Finally,the paper discusses several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act.

Key words:gravity model;financial crises;international trade(责任编辑:张积慧)单个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

四、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外国资本流动渠道和投资需求渠道显著影响国际贸易,因此,要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冲击,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吸引外国投资

在世界金融危机,资本流动性趋于缓和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FDI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FDI的引进,不仅能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而且能弥补出口下降产生的外资短缺。

(1)扩大吸引FDI的领域。根据全球FDI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应利用外资政策引导外资的投向,可着重在基础设施、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积极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这些领域近年来是投资的热点,而且通过引进外资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拓展FDI的来源地。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外国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我国在充分吸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发达国家投资促进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利用发达国家资金的比重,这样既能提高外资规模,也有助于提高外资质量。

(3)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目前,我国的整体投资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善,但随着外商投资进程的推进,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此,我国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类法律,创造良好的制度框架,并使今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更加公正和透明。另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增强环境因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促进贸易融资

在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贷款额度,降低银行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等措施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创新金融机构贷款方式。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应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保单贷款、出口订单抵押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并开展延长贷款期限、实行灵活的还款方式等支持出口企业融资。

(2)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不仅可以控制收汇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增加贸易机会,还能从银行获得融资,对企业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相关政策的出台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使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率进一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保险费率,以减少出口企业的成本。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大部分出口商多为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在贸易融资时困难重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其无疑是雪上加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发展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此外,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DIAMOND,DOUGLAS W.and PHILIP H.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01-419.

[2]ZIHUI MA,LEONARD K.CHENG.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Criseson International Trade[Z].NBER Working Paper,No.10172,2003.

[3]GLICK,REUVEN,ANDREW R.Contagion and Trade:Why AreCurrency Crises Regiona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Finance,1999,18:603-61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BERGSTRAND J.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Th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20:201-219.

[6]曹晓蕾.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新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4):13-17.

第2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 FDI 金融机构信贷 ALMON模型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与外商的投资活动紧密相连。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涌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国内银行贷款增长率每年都以近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我国民间金融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银行信贷就构成了我国企业发展,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是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为例,实证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银行信贷在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FDI对外贸的促进作用

Munde1.R.A.(1957)首先提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他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其研究表明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认为投资会替代贸易。当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相接近时,这种替代效应尤为明显。Vernon(1966)则从动态角度阐述了FDI对贸易的替代效应。他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伴随产品生命周期运动而展开,是对企业出口方式的替代。在产品生命周期运动中,由于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化,企业在国外市场便会受到当地企业的竞争压力,这时企业将会考虑用对外直接投资来替代出口,以保护企业在国外的市场。

国内研究有关FDI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文献也相当丰富。封福育(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FDI流入与进出口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FDI提升了我国贸易产品的竞争力,改善了进出口结构,促进了国际贸易。 施敏颖(2001)则认为FDI与我国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对进口的贡献大于对出口的贡献。戴金平和冯蕾(2003)选取1985年―2002年的各省数据,利用分布滞后模型,从FDI的来源、外资规模、外资企业出口数量、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科技人员数量和投入研发比重六个方面考察了FDI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FDI对我国出口贸易促进作用因地而异的原因。杨丹辉(2004)从外商投资对我国出口总量扩张、结构调整以及出口竞争优势三方面的影响考察了FDI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张军等人(2005)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采用中国1982年―2003年的数据,对中国FDI与国际贸易增长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王剑(2005)认为FDI与出口在长期内存在互补关系,但FDI与进口的长短期关系却有所不同,在短期内FDI与进口贸易互补,但长期中却表现为相互替代。王韦琳等人(2006)认为,中小企业主导的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要大于跨国公司主导的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下降。

一些学者和专家对江苏利用FDI与进出口关系也作了相关研究。许正荣,张敏(1999)研究指出FDI对江苏进、出口都有促进作用。沈坤荣,耿强(2000)分析江苏省FDI的出口需求和供给效应,并探讨了FDI产生的负面效应。朱(2003)指出外资企业的出口改善了江苏出口商品结构。梁志坚,卿琳(2004)研究指出FDI对江苏进口增长具有推动作用。翟波(2005)分析指出FDI对江苏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江苏出口商品结构的质量。

2、金融机构信贷对贸易作用的相关研究

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与国家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银行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Rajan(1998)从行业层面证明了国内银行发展对行业生产和成长的促进作用,一国对外贸易是国内生产的延伸,国内的生产水平决定了它的贸易模式。Svalery和Vlachos(2001)对此作了实证检验,分析了OECD国家内部金融部门与比较优势的关系,证明了是金融发展引起贸易的比较优势而不是反向的逻辑关系。Beck(2001)从动员储蓄功能分析金融部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采用6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银行部门对对外贸易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银行对出口型企业的信贷。 国内的陈建国、杨涛(2005)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出口结构升级的金融促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金融部门可以促进国内资本禀赋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进而改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FDI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颇多,对金融机构信贷对贸易的作用的相关研究也不少,但对于FDI与金融部门特别是一区域内金融机构信贷在对外贸易影响的比较研究上,相关的文章不多见。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和研究方法,以江苏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FDI和金融部门信贷对江苏省进出口的作用,以期为江苏省进一步有效利用FDI、合理使用国内信贷资金、促进金融和外贸协调发展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三、江苏省实证分析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对外贸易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FDI流入与外贸总额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江苏实际利用FDI为1.41亿美元,到2006年增加到174.31亿美元,每年增幅达20%。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也由1990年的821.89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8485.02亿元。同期,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1.39亿美元和2831.95亿美元,增幅很大。如图1、2所示,在我国民间金融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银行信贷就构成了我国企业发展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1、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用实际利用外资额度量FDI流入量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贷款余额(1995年以前为银行贷款)来衡量金融机构信贷,用进口额和出口额来衡量对外贸易,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90年至2006年,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以前是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启动阶段,实际利用外资率比较低,1990年利用率仅为50.92%。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江苏利用外资进入了全面推进和新世纪的提升阶段,因此样本选取为九十年代以后。

(LNLOEN表示信贷额取自然对数;LNFDI表示;FDI取自然对数;LNEX表示出口取自然对数;LNIM表示进口取自然对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在1990年以来表现出了一种强劲的增长趋势,通过传统计量经济模型来回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进出口总额的关系,能够计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但是会存在数据序列不平稳、多元共线性等情况,从而导致回归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并且不能从动态角度讨论它们的具体联系。而且,理论上,外国直接投资从单纯的资金投人,转化为“三资”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再到开始正常生产,因而对进出口产生影响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当年就完工,对当地企业进出口的间接影响则需要更长时滞。因此,投资对贸易的影响是动态的,具有滞后性。同时,作为金融机构的信贷也同样具有相似的滞后性。所以模型中必然进行时间滞后的处理,包括若干滞后项。本文通过构建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机构信贷与江苏进、出口总额的ALMDN模型,利用Eviews计量软件从动态角度来研究彼此两者的关系。选择的变量是实际变量的自然对数,以避免异方差的生产。基于经济意义的合理性,本文利用考虑滞后二年的FDI和金融机构信贷分别对出口和进口建立回归模型,ALMON模型分布滞后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一个ALMON模型由三个因素确定,分别是滞后期p,多项式次数q和约束条件。其中约束条件分为近端约束、远端约束、同时采用近端和远端两种约束三种类型。

2、模型回归结果

考虑FDI 以及金融机构信贷对外贸的出口的影响不会超过3个时段,因此施加一个远端约束是合理的,运用两步滞后一阶多项式远端为0的限制条件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得到以下的回归方程,以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值。FDI与出口关系模型方程:

LNEX = -4.558997857 + 0.5788683159×LNFDI +

( 7.224098) (7.22410)

0.3859122106×LNFDI(-1)+ 0.1929561053×LNFDI(-2)(2)

( 7.22410) (7.22410)

R2=0.800576;F=52.18759;DW=0.926254 ,并且滞后系数和=1.15774。

FDI与进口关系模型方程:

LNIM = -5.020980987 + 0.5916485611×LNFDI +

(3.266059)(6.65827)

0.3944323741×LNFDI(-1)+ 0.197216187×LNFDI(-2)(3)

(6.65827)(6.65827)

R2=0.773253;F=44.33262;DW=0.368141,并且滞后系数和=1.18330。

金融机构信贷与出口关系模型方程:

LNEX = -5.749683693 + 0.6611119436×LNLOAN +

( 9.684107)(18.8796)

0.4407412958×LNLOAN(-1)+ 0.2203706479×LNLOAN(-2)(4)

(18.8796) (18.8796)

R2=0.964811;F=356.4377;DW=0.344993,并且滞后系数和=1.32222。

金融机构信贷与进口关系模型方程:

LNIM = -6.310028146 + 0.6799789034×LNLOAN

(0.781011) (14.7618)

+ 0.4533192689×LNLOAN(-1)+ 0.2266596345×LNLOAN(-2)(5)

(14.7618) (14.7618)

R2=0.943701;F=217.9111;DW=0. 32768,并且滞后系数和=1.35996。

由以上2-5各式整理得出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自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金融机构信贷对出口的影响明显要大于FDI对出口的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滞后系数之和1.32222大于FDI滞后系数之和1.15774),相比较金融机构信贷来说,不论是当年,前一年,还是前两年的FDI与出口额间的相关关系较弱。 同时表1,表2可以看出江苏进出口总额不仅受到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机构信贷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前两年FDI和信贷额的影响,但前两年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例如,当年FDI及其滞后两期FDI(-1)、FDI(-2)每增加1%,当年出口将分别增加0.5788%、0.3859%和0.1929%,当年进口将分别增加0.5916%、0.3944%和0.1972%,这也说明了FDI对江苏的进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结合表1和表2来看,相比较当年FDI及其滞后两期FDI(-1)、FDI(-2)对当年出口的影响弱于对当年进口的影响,即无论当年的FDI,其滞后两期FDI(-1)、FDI(-2)对当年进口的相关系数略大于其对当年出口的相关系数。同样,金融机构信贷也是对进口的影响要比对出口的影响要强些(各变量与进口相关系数以及滞后系数之和均大与出口)。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滞后性

江苏省无论是FDI,还是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都具后很强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都为两年。

2、影响不同

在同一时期内,FDI与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的影响程度不同,主导性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的影响明显要大于FDI对进出口的影响。国内金融信贷成为了江苏省企业发展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江苏金融发展是江苏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原因,因此金融的适度发展是实现江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FDI流入、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增长率的影响处于不同地位是因为,尽管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对FDI的流入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但对江苏外贸影响依然小于金融机构信贷,说明江苏出口主要是依靠有限供给的国内银行信贷来支持,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由于我国中央银行规定放弃对银行信贷的规模额度直接控制,这有利于银行信贷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投入与发展,结果是主导性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的影响要大于FDI对进出口的影响。

3、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口影响较大

在同一时期内,金融机构信贷,对江苏省进口的影响要强于对出口的影响。说明江苏的信贷政策对于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信贷政策过于偏向进口,建议应调整信贷政策,进一步向出口企业倾斜,支持和鼓励出口,以提高我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金融与外贸的协调发展。

总之,从江苏省的实际看,江苏省经济外向型比较高、经济开发区众多,这种产业特点有助于“以贸引资”战略的实施。然而劣势在于江苏省的进出口额基本是外资企业完成的,外贸对外资过于依赖,这对江苏经济也有一定的威胁。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金融机构信贷对外贸的影响不能忽视。在优化利用外资的同时,应加大国内金融机构对外贸的支持力度,实施鼓励内资企业发展战略,有效改善江苏省的经济结构,扩大内需,降低江苏外贸依存度和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从而促进江苏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08SJD7900056和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基金支持课题XKY2006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Mundel,R.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

[2] Beck,Thjorsten: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

[3]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戴金平: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2003(5).

[5] 赖明勇、包群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6] 戴金平、冯蕾: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7] 许小苍:我国对外贸易的FDI与国内银行信贷促进效应的比较分析[J].海南金融,2007(10).

[8] 陈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1).

[9] 封福育、王少平:FDI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第3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过程中用大量的实证分析对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进行客观描述。同时也需要根据规范分析,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外银行的影响做出理性判断。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本文,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和规范的政府分析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第一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

1.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构成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发挥着存款保护功能、风险管理和防御功能、业务经营功能和业绩考核功能。资本金管理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际银行业,具有与生俱来的风险,资本金管理必然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脆弱性、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资本金监管历来是各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而此次金融危机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监管提出了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影响,长期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问题开始出现。而商业银行放款形式似的商业银行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刻不容缓。

分析美国监管模式的弊端和银行防范金融危机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在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上,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当如影相随,并且银行的作为在现代金融监管中不可一日缺位。”在近日召开的“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证券市场法治建设论坛”上,很多专家认为,尽管当前中国银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基本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在金融危机肆虐并已累及实体经济之时,我们急需根据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防范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

银监会主席介绍我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当前形势下加强金融监管,刘明康说道:“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银监会迅速成立专门应急小组,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是建立外币金融资产风险盯市制度。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跟踪市场形势,按日逐笔逐户对以高风险国际金融机构为交易对手的金融资产损失进行重估,加强对境外行的风险管理。同时要求各行及时计提减值准备,最大程度保障债权人权益;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和披露。要求各行建立与银监会的日常沟通报告机制,指定高管及时向银监会报告外币金融资产风险情况。同时要求各行及时、持续、真实地向客户披露外币代客理财业务盈亏状况,以及此次全球金融动荡给本行经营及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三是与欧美及周边有关国家和地区监管当局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监管协调,稳定市场信心;四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先后就困难企业贷款重组、小企业贷款、并购贷款、支农金融服务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09年初,银监会又对有关信贷监管政策和要求进行调整,提出了银行业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措施。主要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涉农类贷款实行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和考核政策,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对受危机影响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信贷资产转让,合理配置信贷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以及支持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和消费信贷保险保障机制等。

1.2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功能

银行业八举措应对金融危机:蒋定之提出,对此我国银行业不能掉以轻心,要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在加大银行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工作。他表示,银行业已制定八项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是要求银行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坚决限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二是完善风险提示制度,建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情况通报和风险提示专题会议制度;三是对外资银行进行快速排查,对母行受危机影响的外资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提示;四是与有关部门联合启动大额出境资金的特别监管,明确大额出境资金的事先报告制度,重点关注资金变相外逃情况;五是建立流动性压力应急预案,对遇到流动性管理压力的外资银行,银监会将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实施救助;六是与其他部委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七是要求银行完善外币金融资产风险盯市分析制度,及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八是对风险进行充足拨备,提升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3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必要性

盟讲商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传投3000亿欧元基金:法国巴黎4日将召开欧盟小型首脑会议,法、英、德、意4国将共同商讨欧盟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有欧盟官员建议效法美国救市方案,成立3000亿欧元的欧洲救市基金。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电报道,荷兰财政部亦提出成立欧洲储备基金拯救欧洲财困银行,要求各国拨出其国内生产总值3%,但德国已表明反对成立类似基金。而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2日否认其政府有此提议。法国总统呼吁全球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举行峰会,提出加强|监管资本主义“,以取代自由放任主义。德国总理默克尔接受德国《图片报》访问时表示,无论银行的行为“是否负责任”,她也不赞成向银行开“空白支票”另外,欧洲央行2日继续向金融市场注资500亿美元,英伦银行亦在网页上宣布注资100亿美元,瑞士国家银行则说有13间银行竞投该行提供的90亿美元、

1.4此次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挑战

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博士说:“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升级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趋势日益凸现。这对我国持续多年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工业生产显著放缓,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资产市场持续低迷。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从出口行业传导至与出口相关的原材料、加工、运输等众多行业,从沿海发达地区扩散至内地边远地区,从中小企业蔓延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国经济正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

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当局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但是,金融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出了问题,金融肯定要出问题。目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和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发挥受到很大抑制,无论是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和贸易融资等一般性贷款业务,还是公司负债、同业负债等对公负债业务;无论是POS消费、服务、托管受托、结算清算等支付类业务,还是QDII、外汇投资、结构性产品等财富管理业务,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呈现出系统性、连锁性和突发性的特征与趋势,包括行业风险、信用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银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渊;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超常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第二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2.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分类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形成除经济运行本身产生的风险外!还跟我们的政治体制$银行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等有很大关系"。政府干预"政府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及由此形成不良贷款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拥有百分之百产权的独资企业!政府是国有资本的人格化代表"由于政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同时还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这三重身份成为政府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原则设置的!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现实的便利条件"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都担负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任"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本地的银行有责任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政府信用!通过信用担保等形式!引导银行向政府或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贷款最后十有八九无果而终!当企业与银行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以牺牲银行的资产来保护地方企业!有时甚至为当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提供方便"同时银行分支机构领导与当地政府联系紧密!易于接受和认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2.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缺乏对风险的系统管理,体现在观念、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上;另一方面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上也明显落后,如VAR方法、信用风险模型和RAROC的使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趋势是量化管理和国际监管.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参照国际监管标准,加紧建设内部评级体系,发展风险管理的量化技术,努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现状,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而造成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粗放式经营,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国有企业高负债运行且效益差,金融机构的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金融业尚未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局面等。中国加入WTO将给我国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这包括:市场份额将下降,优良客户将减少,贷款行业风险会发生转移和变化,人才竞争压力增大,零售业务将受到冲击,由于我国银行将受很大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会更加暴露,因此,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将刻不容缓,为了提升竞争力,我国银行应该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2.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商业银行更多的是被当作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监督机制。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才使银行自身的治理问题受到普遍关注。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的《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和2002年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使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成为全球和我国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具有诸多不同于一般公司的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构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是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对策性思路的基础。

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和银行监管框架问题——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完善监管当局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根据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给出各类风险的定义,指出了各类风险近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表现。针对风险监管,本文设计了包含资本充足率、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在内的监密框架,并提出了持续监管的措施。

2.4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提出的警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强烈动荡。宽松的次级贷款条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由于资本市场的隔离墙作用,我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受到次级贷款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是我国的信贷市场在某些方面有着与美国相同的特征.因此详细分析此次贷款危机的原因及警示作用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有着深刻地现实意义。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强烈动荡。宽松的次级贷款条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由于资本市场的隔离墙作用,我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受到次级贷款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是我国的信贷市场在某些方面有着与美国相同的特征.因此详细分析此次贷款危机的原因及警示作用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有着深刻地现实意义。

第三章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3.1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国际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监管也相应也不断变革。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监管当局进一步认识到银行监管改革的重要性。纵观全球,银行监管呈现出诸多全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间业务是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受到广泛重视的一项业务,但此业务在我国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入WTO后,在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各银行间的竞争会更多地体现在中间业务上,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民的必然选择。本文对中间业务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做了阐述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局限性做了分析,认为应从观念上转变对中间的认识,以多种方式增强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高中间

3.2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及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外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南京爱立信的“倒戈”被业间普遍视作现时中外银行直面交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竞争的加剧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为严峻。在传统业务市场竞争惨烈、利润

趋微的今天,积极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也因之变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风险小但收益颇丰的中间业务自然成为未来国际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对比地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问题也因此显得意

1994年至1998年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在6.7-9.6%之间,仅占美国银行业1990年平均水平的22.66%。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外资银行中间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则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早已由1980年的22%上升到1996年的39%。1997年美洲银行中间业务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4%,花旗银行为51.8%,大通银行则更高达52.7%;而我国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开展最好的中国银行,其中间业务服务收入占比也仅为17%。中外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拓展方面差距明显(如图1)

不难得出结论:从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量来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明显占优;从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结构来看,中外商业银行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收入主要源自传统业务收入,对存贷款利差收入过分倚重,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而具有零风险或微风险、稳定性较强、灵活多样等特性的中间业务,正逐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随着央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大幅缩水,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的入世却又使得外资银行在业务种类、客户对象和地域范围等诸多方面所受的限制越来越少。中资银行目前面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内部,还必将在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受到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对中间业务市场的争夺上。因此,在国内金融业未彻底对外开放前,中资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强化管理、优化产权和组织结构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创新业务品种、拓展服务范围、巩固。

3.3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银行业带来了深重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国的金融银行秩序。此前,中国经济已备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动、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国际因素和自身经济发展过热、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等国内因素的双重压力。金融旋风突袭,无疑更使中国经济处境雪上加霜。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业重新整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金融业在开放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从中国来看,必须及时追踪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掌握国际金融业整个脉络,实现在动荡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应依照审慎原则稳步发展本国衍生品市场,适当调整国内金融经营和监管模式,加快混业经营步伐,并适时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利用有利时机参与国际证券期货业并购管理重组,获取先进金融机构的核心技术资源。经济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会反过来越来越多地影响银行。上半年一大批好的企业,好多都在下半年急转直下,有些甚至是全行业的亏损。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很好的警示。反观这一次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就在于部分银行的经营管理背离了审慎原则。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过程中,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放弃了银行业一贯坚持的审慎信贷标准,不关心客户的信用记录,不注重贷款的还款来源,过度看重抵押品市场价格,甚至出现住房贷款的"零首付"。同时,投资银行的高杠杆融资,以及证券化资产的过度衍生,又助长了银行次级贷款发起和分销的授信经营模式,放大了房地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泡沫风险。对于我国银行业,由于我国银行在西方金融机构发行的不良债券上风险敞口有限,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审慎,次贷危机虽然会使中资银行损失掉今年的一部分利润,但不会伤及资本金,因而,对于银行后续经营不会产生过大影响。

第四章;政策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应对危机,要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应对危机时,应该认识到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要有灵活性。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事态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处理方式要有灵活性。其实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前几天的判断是根据前几天的条件,现在的判断是根据现在条件作出的,在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中,都是很正常的。从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的角度看,关键是要提高经济金融的微观上的灵活性,对价格、市场供需变化的适应性,而不能在价格、供需、制度设计上注入过多的刚性。

4.1构件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微观基础

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应对危机要求提高对本国货币、市场和对中央银行的信心。保持币值稳定,实行灵活的汇率,保持本国货币兑换上的信心,提高经济应对各种冲击的适应性。定期对本国经济进行评估,对经济中的风险因素提早警觉,加以研究,准备预案。虽然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很多批评,但其每年对成员国定期进行的包括“第四条款磋商”在内的监测机制,是一个对经济进行“全面、定期体检”的有效方式。

加强信用风险防范。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在银行业监管方面,应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的分离,能有效防止风险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蔓延,使得这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降低。因此要把信用风险防范作为当前银行业主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加强境外投资业务风险防范,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同时,要加强管理,规范中间业务,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并要及时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方式。?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信用风险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4.2构件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宏观生态环境

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心仍然是贷款领域。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提高透明度”的原则,在自身发展战略的框架内进行金融创新,始终坚持审慎经营,做到“尽职”和“程序正当”。

体制、机制还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不能说我们的公司治理就到位了。我们的治理结构刚刚开始,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展。发挥消费、农村,包括人民币的政策优势,另外并购是很高风险的,要求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以上才能做,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要做好这些准备。

4.3有效发挥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监管作用

寻求现存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最优发展模式,拓展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理性应对国外银行业给本国银行业带来的冲击。

对于国外的制度构建以及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理念,应当结合中国实际有所扬弃。

当前,世界范围内涌动着金融混业经营的浪潮,然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国内较为稚嫩的金融体系的考虑,我国目前仍然坚持着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可是,国内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壮大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兴起,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众多领域内不断受到“挤压”。在传统的分业经营制度框架内,其传统业务收入(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利润空间逐步萎缩。制度因素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这就要求它们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突破”,现行制度的束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努力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针对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一个最优的或者说是最适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却又决定了分业制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冷火鸡”,式的变革已被证明是不切实际和代价惨重的。由此产生了对金融制度“突破”与“维持”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笔者认为,当前非“金融控股集团”莫属。“金融控股集团”,简言之,就是在同一家主体利益集团名下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的相对独立经营,实现“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诸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这样的成功范例。

4.4建立银行信贷法律防范机制防止不良信贷

历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大一统”的思想以及较为僵化的银行体制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习惯了政府的指挥,缺乏顺应经济形势、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基于自身优势制订和实施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的动力和能力,且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不强。对于中间业务的认识通常只是局限于把它视作“招揽”存贷款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份额的一种附属手段,而不是将它作为银行的一个收入源来看待,忽视了中间业务创造效益的功能。相应地,在业务服务收费定价上,欠缺成本约束方面的考虑,致使中间业务整体盈利水平低下。此外,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较为后、营销的力度和广度不够、营销体系欠发达,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业务的拓展及其收入的增长,对于国内银行参与国际竞争也是极为不利的。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机构设置缺乏科学依据,业务分工不明确,总体经营管理效率偏低。

4.5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鼓励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的生命力之所在。加强业务品种创新,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和推广技术含量高、风险较小且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品种。对于国外开办的一些较为先进的中间业务创新品种可以有所借鉴。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应当是全方位的,这其中还应当包括组织上和管理上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对各种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减小内耗、提高整体效率。

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尚未实现“完全”互通和相关资源的“充分”共享。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完善,相关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配套能力欠缺,银行客户服务系统相对滞后。这些因素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进程,对于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的迅速发展,显然都构成了障碍。

参考文献

[1]汪尧田、周汉民,关税和贸易总协定[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陈宪,国际服务贸易[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4]丁维香,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

[5]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6]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8]Bhagwati.JN.SphnteringandDisembodimentofServiceandDevelopingNations[J],TheWorldEconomy,1984,7,133-144.

[9]Grubel.H.G.AllTradeServiceareEmbodiedinMaterialsorPeople[J],TheWorldEconomy,1987,10,199-130.

[10]Nayyar.D.SomeReflectionsontheUruguayRoundandTradeinService[J],J.W.T.,22,35-47.

[11]WorldTradeOrganization,ResultofthcUruguayRoundofMultilaterailTradeNegotiations:theLegalTexts,annexIB,Geneva,1995,286.

[12]WorldTradeOrganization.ResultsoftheUruguayRoundofMatirialateralTradeNegotiation:theLcgalTexts,annexIB.Geneva.1995.306.

[13]赵书华,李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9.

[14]江小娟.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黄凌宇.WTO框架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步构想[J].时代经贸,2007,(2).

[16]王云.浅谈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6).

[17]汪尧田,李力.国际服务贸易总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18]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2002.

[19]董小麟,董苑玫.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服务业结构缺陷分析[M].国际经贸探索.2006.

[20]史自力,谢婧怡.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M].经济管理研究2007.

[21]孙敬水.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1.

[22]饶友铃,张伯伟.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3]降夏玲,洪毅颖.论服务贸易壁垒及其特点[J]北方经贸,2004(11).

[24]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仁[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5]陈宪,程大中: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中的服务贸易[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6]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7]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李悦.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9]张晓恫.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0]许涤龙.Eviews应用试验教程[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1]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1)

[32]谢康.信息服务贸易与国家竞争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33]曲如晓.论服务贸易的保护[J].世界经济,1997(5)

[34]赵露茜.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国际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2)

[35]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2000(1)

[36]李慧中.服务业、服务贸易及其部门的特征研究—兼对欧盟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3)

[37]王小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1(12)

[38]林伟航.服务贸易比较利益的决定因素及其利益与分配[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10)

[39]李静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

[40]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

[41]何春杰.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4)

[42]沈明其.服务贸易开放的经济效应及相关指标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

[43]陈宪,黄建锋.可贸易性:决定因素与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4)

[44]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模型[J].价值工程,2004(4)

[45]刘雪琴,梅新育.开拓新疆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症结与出路[J].国际贸易,2004(2)

[46]王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中国统计,2004(l)

[47]赵书华,李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l)

[48]杨丹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4(2)

[49]张建民.中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和适当保护[J].国际贸易问题,1998(3)

[50]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9)

[51]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人力资本因素的分析.上海大学(硕士论文),1999

[52]刘晓慧.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武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5.1

[53]陈龙杰.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6.18

[54]杨艺敬.上海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8.1

[55]At/gb/node2/node34/node16232/userobject7ai1276889.html,2007-9-6

[56]MichaelR.Czinkota,International[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57]GabrieleAlbrto,PolicyAlterntivesinReformingPowerUtilitiesinDevelopingCoountries;ACriticalSurvey[J]UVCTADDisscussionPaper.No.168,2004

第4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风险评价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eply global economy financial integration,commodity trading is developing rapidly,and brings commercial banks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commodity structured trade finance. Meanwhile,it also poses a challenge to commercial banks to control risk in practice oper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commodity structured trade finance. Starting with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commodity structured trade finan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isk assessment,and then establishes risk assessment model.

Key Words:commodity,structured trade finance,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54-05

一、引言

结构贸易融资(Structured Trade Finance,STF)是指购买商或者销售商以其未来或者已持有的商品权利为抵(质)押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的业务,它根据国际贸易项目以及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融资方式,将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并使买卖双方获得全程的信息和信用风险管理服务,是一种集信息、财务、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工具。

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Commodity Structured Trade Finance)是商业银行以大宗商品贸易作为融资对象、以客户信用为基础,对商品交易全过程进行监控,为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相关的中短期资金融通。商业银行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的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贸易融资。大宗商品主要包括大宗原材料石油、大宗农产品等,它们通常具有易仓储、损耗少、易变现和高保值等特点。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大宗商品贸易的主力,对外贸易中呈现的贸易总量的增长和大宗化、资本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带来巨大的商机,也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不仅能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能拓展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领域、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加速银行国际化进程。

商业银行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指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的可能性。按照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客户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开证银行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通常是由客户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状况决定的。首先,银行为出口商办理出口融资,受益人将融资资金不恰当运用或挪作他用,或者债务人经济状况转坏、清盘或破产,银行就会有无法收回款项的风险。其次,银行为进口商办理进口融资或授予开证授信额度,若开证保证金以外的资金不落实,当开证行收到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单据时企业账户无足额资金,开证银行只能对外垫付。国家风险是指当债务人所在国采取某种政策,如外汇管制等致使债务人不能履行义务时造成的损失。开证行风险是指开证银行信誉较差或经营情况不佳,出现被接管、破产倒闭等情况时,会导致收汇困难。二是货物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仓储物流风险。前者体现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后者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或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融资企业遭受机会成本或者实际成本提高的风险。因此,抵押商品的保值对融资银行来说十分重要。在仓单融资业务中,客户以货物本身为抵押,银行取得货物所有权,从而需要委托专业仓储公司对抵押货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银行会面临来自仓储物流等环节的风险,具体包括:货物的管理风险、仓单的流通性风险、货权风险等。三是操作风险,是指在结构贸易融资业务中由于银行管理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可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如操作失误)、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如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如系统失灵)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如外部欺诈、突发事件)。

我国商业银行的大宗商品结构贸融资业务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此后业务量逐步增加,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业务相对于外资银行仍有很大距离。外资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结构贸易融资占其总额的50%,而我国银行结构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相对于外资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做”各种融资组合的方式,国内商业银行多以单独使用融资工具为主,涉足的商品也多以价格稳定的商品为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将各部门有效连接,对其进行全面风险控制,推动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以定量为主、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层次结构,按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指标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决策时,可分为4个步骤进行。

1. 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按照条理化、层次化构建层次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复杂的问题被分解成若干指标因素,该体系应该包括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最底层(方案层或者指标层),每一下层指标对上一层指标有一定程度的从属关系(即权重)。

2. 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可以消弱因个别判断失误对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判断的影响。构建两两指标比较的判断矩阵需要遵循Seaty的1―9标度法。

根据专家对指标i相对于指标j的相对重要性情况的打分,可以得到判断矩阵:

3. 层次单排序。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即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得:

4. 层次总排序。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对上述层次单排序中的各指标值的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就可以得到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二)相邻指标比较法

为避免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不一致及工作量过大,本文拟采取相邻指标比较法来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即先根据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同时也确定相应的权值的序关系。然后根据专家或实际工作者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评判,对相邻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给出权值的比较标度。再由这一系列的比较标度,对权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三)模糊综合评判法

三、建立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风险评价模型

(一)风险评价体系指标设置

在确定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风险后,评价指标体系图就清晰可见(表2),本文将影响风险评价的指标分为三层,第一层以风险来源作为基本层面影响因素,第二层为与各种风险来源相关的影响因子,第三层则具体到第二层指标的细化影响因素。

以上三层用指标集表示为:

(二)各层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2. 第二、三级指标权重排序与相邻指标比值。依据专家经验分别对二级、三级指标进行排序(表3),在排序基础上确定相邻指标比值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观判断的影响,但确定相邻指标比值仍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本文指标的选取参考了前期大量的银行资深专业人士意见,尽可能力求指标比值客观准确。

3. 各层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根据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如表4。

(三)建立第三级指标的评分矩阵

1. 风险指标度量方法。在对各层级指标权重分别确定以后,要对第三级指标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风险评价表(表5),征求专家意见进行打分,为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客观,专家小组人数可在保证一定样本数据基础上择优选取。

评分方式采用九级评分法,将评价指标Uij按程度不同分别划分为5个等级,由好到低依次为5、4、3、2、1分,指标分值介于两者之间的,取上下两级的平均值,即4.5、3.5、2.5、1.5分。

2. 建立评分矩阵。若专家有K位,分别按以上方法对评分表进行了打分,将这K位评价者编制序号为k(k=1,2,3,…),然后根据第k个评价者对Uij评分dijxk,则可得到评分原始矩阵D:

3. 对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n为评价项目总数23,K为聘请的专家数。

四、结论

与传统的纯粹依赖财务数据或仅凭专家意见来进行风险评价不同,以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风险评价的方式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行性。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将风险来源分为三个方面,每个来源既有全面系统又相互独立的指标体系,指标是结合实践中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并大量征求资深专家意见整理获得。其次,指标选定后,各层级指标对最终风险的影响程度是在排序基础上再定性确定相邻指标风险比值,进一步增强了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最终风险值是综合考虑了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业务三方面风险来源,每个风险来源及各自的风险点和影响程度层次分明、系统全面、定性基础上定量,从而将不确定风险值最终进行量化。

现行各商业银行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业务还停留在基本依赖专家评审委员进行风险决策的层面,虽说专家委员会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与权威意见,但无可否认这种决策安排受主观因素与个人偏见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探讨的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由此计算出的风险值更加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

[1]刘洋.适时开展大宗商品结构性贸易融资[J].农村金融研究,2005,(2).

[2]齐芳.结构贸易融资:名为融资实为控制贸易风险[J].国际融资,2007,(1).

第5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国际贸易

1.金融发展决定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模式

2.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流量

21世纪初以来,关于国际贸易的研究就逐渐转向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行为,企业之间只存在着生产率的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行为只受生产率的影响,只要企业的生产率超过临界生产率,企业才能支付出口前期巨额的固定成本,才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3.国际贸易发展影响金融发展水平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是由其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水平时决定的,需求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工业化水平,供给因素主要有:法律渊源、宗教文化、贸易政策等。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需求和供给两条渠道展开的。

3.1 需求角度

Rodrik(1998)指出,贸易开放会导致经济体中永久收入的波动程度增加,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经济个体可以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从而有效分散贸易开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贸易开放会增加个体对风险规避和保险的需求,从而带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Agell(199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Giavazzi & Tabellini(2004)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带来的资金的跨国转移必将要求更多的资本跨国流动,这必然会导致资本流动量增大,要求政府放开对资本账户的控制,从而要求提高金融开放度。

Do & Levchenko(2007)实证研究发现一国贸易的比较优势会影响其国内生产模式,从而影响外部融资需求,进一步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而两国的比较优势则是外生于金融发展水平的。

3.2 供给角度

Rajan & Zingales(2003)运用政治经济学中利益集团理论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会加强信息的披露和合同强制执行制度,这会减弱在位企业利用可抵押品和声誉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增强新的厂商获取资金的能力,从而使得新的厂商能够进入市场与在位企业竞争,因此在位企业会反对金融发展。但是当国家开放双边贸易、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时,国外厂商进入市场时,竞争的加剧会降低在位企业的利润,促使在位企业加大投资,同时在位企业由于利润下降内部现金流量减少,从而会增加对外部融资的需求,因此贸易开放对金融发展是有利的。

Braun & Raddatz(2007)从金融发展影响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收入分配的角度,认为在贸易自由化之前,所有部门的产品均是不可贸易的,而贸易自由化使得可贸易部门的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进而可以通过将出口产品抵押使贸易部门的融资约束改善。贸易开放带来的融资约束的变化改变了两部门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因而能够改善一国的金融体系。

Aizenman(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成本收益与贸易开放之间的关系:由于货币的逐利性,在金融抑制条件下,资金无法最大化流动到收益率最高的行业,因而贸易开放成为资本外逃的有利渠道,资本加速外逃会增加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基于金融抑制的收益成本考虑,会放弃继续实施金融抑制策略,因此贸易开放度提高会消除金融抑制,推动金融发展。

第6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自贸区的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创新性、探索性、具备协作精神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由于河南省财政金融业发展较为缓慢,高端金融人才足,难以应付自贸区庞大的人才需求。本文结合上海,福建等自贸区的建设经验为自贸区的金融人才要求及培养进行阐述。

 

1.河南省自贸区申建简介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我省上报国务院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草案)》已批转至商务部。目前,正在对《总体方案》进行细化完善。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有“四个基本定位”。

 

一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打造陆海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二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搭建大宗商品交易、期货交割、跨境贸易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平台。三是搭建内陆开放高地,营造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投资贸易环境。四是建设管理创新先行区,推进政府服务模式和监管模式创新。河南申报自贸区,采取郑州、洛阳、开封“打捆”申报的方式,拟设郑汴洛三个片区,建设以郑州为主体的内陆型自贸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郑汴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申建工作有望在今年“报喜”,河南省的发展将掀开崭新的篇章。

 

2.自贸区人才需求的总体要求

 

2.1 人才需求背景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实践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着人才总数不足、人才结构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对于精通服务业、金融业、离岸贸易的人才,甚至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在筹备阶段,就已经备受人才不足带来的困境。可以预见,一旦我省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申建,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将更加紧迫。因此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为自贸区发展提前做好金融人才培育孵化,保证后期工作的成功落实。

 

2.2 河南自由贸易区金融人才要求

 

2.2.1具备扎实专业功底,思维创新灵活的人才

 

金融的放开一是利率市场化,自贸区内本身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区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跟国际市场联通二是资本项下可兑换,贸易投资便利首要的条件是资金的自由移动,资金移动中要控制汇率风险就需要实现货币兑换自由化,这也是一个自贸区必备的基础金融条件。如何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是自贸区在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金融人才是促进自贸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2.2.2具备良好外语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行,结合自贸区申建的契机。郑州乃至整个河南迎来了一个跻身国际商贸中心的机会。对此,对广大金融人才需要掌握“四通”技能,即通用语言、通用规则、通用管理、通用工具。金融人才必须适应英语和其他语种为主要工作语言的环境、熟悉国际商业规则、具备跨文化合作力和领导力等。当前金融人才培养中外语水平不够,语言水平的不足将会成为跨国金融合作和有效融合的掣肘。

 

2.2.3知识结构复合,身怀实践经验

 

复合型金融人才,可以认为是以金融学为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

 

3.河南省自贸区金融人才培养建议

 

3.1 依托高校科研团队,培养金融智库

 

采取“政产学研”合作府机构、企业、国外著名高校及国际组织的研究人员,深入开展自贸区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研究,努力建成助力河南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定期开展培训的工作。

 

3.2 改进自贸区内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3.2.1高校金融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时俱进

 

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要改变我国既有课程设置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的窄口径范式,注重写作、数学信息科学等基础性教育,加强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切实安排相关研究性课程和实践训练内容。专业基础性教育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问知识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

 

3.2.2高校中大力建设金融教学实验室

 

模拟各种现实中的金融交易环境,使金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现实社会的综合素质。

 

3.2.3提倡校企合作,培养自贸区金融人才储备后备军

 

自贸区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强化校企合作,加强金融机构实洲基地建设。在自贸区内没立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可借鉴上海自贸区做法,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人才需求白皮书,双方要大力加强重要研究基地和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与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机构合作,还可以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各地的银监局、经贸局等)、经济研究部门(如研究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使金融专业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不同的实践锻炼机会,保证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开展相关工作。

第7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 浅谈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完善 论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浅谈当前社会纠纷及多元化解决机制 论城市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知识产权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建构 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构建中的法文化理念 我国民事诉讼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 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中国(上海)自贸区视野下的离岸金融略论 基于“枫桥经验”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彝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构建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用多元化视角观察中国自贸区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民事纠纷解决中的适用 城市社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 后自贸区下的金融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世界银行《2015年营商环境报告》[eb/ol].中金在线.http:///guoneicaijing/20141212/19681552.shtml.

③世界银行于2003年开始每年公布一次全球营商环境报告。这份报告在起初仅包括5项指标和133个经济体。2016年,这项报告已经涵盖11项指标和189个经济体。其中,纳入评比的10项指标包括:开办企业、办理许可、得到电力、财产注册、获得贷款、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合同履行和办理破产。另外报告也关注劳动力市场法规这一项指标,但并不纳入衡量的体系当中。

④林江.广东自贸区如何推动特色金融的创新和发展[J].金融经济,2015,17:14-16.

⑤“执行合同”指标,针对的是合同执行的效率。这一指标主要通过追踪一起支付争议案件,收集从原告向法院提交诉讼到最终获得赔付所花费的时间、费用和步骤,以此来衡量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

⑥司法程序质量指数衡量的是每个经济体是否在其司法体系的四个领域中采取了一系列的良好实践:法院结构和诉讼程序、案件管理、法院自动化和替代性纠纷解决。

⑦荆林波,袁平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评价[J].国际经济评论,2015,05:78-99.

⑧陈颖洁.上海自贸区金融争端解决机制构建之价值追求研究[J].特区经济,2014,04:59-61.

参考文献:

[1]蒋大平.金融法治保障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

[2]彭兴庭.金融法制的变迁与大国崛起[M].法律出版社,2014.

[3]蒋丽.构建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内外联动纠纷解决机制[J].经营与管理.2014,(5).

[4]杨东,文诚公.香港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新发展及其对内地的起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石义兽.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下.

第8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 关系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第9篇:金融与商贸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以金融服务贸易为对象,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分析,指出中国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比较弱,并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服务贸易 金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金融服务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

金融服务是服务的一种,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对金融服务作了如下定义:金融服务是指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本文所指的金融服务是指除保险服务外的金融服务。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就是以提供金融服务为目的的国际性商业服务活动,有四种形式:(1)跨境交付,从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如一国消费者购买境外外国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2)境外消费,在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如一国银行对外国人的旅行支票进行支付。(3)商业存在,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金融服务,如外国金融机构在东道国投资设立分支机构。(4)自然人存在,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金融服务,如一国从事金融服务的个人到另一成员国提供风险评估和金融咨询等服务。

当前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也是以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为主,其中以商业存在为最主要的形式。这是因为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以及其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特殊性,使得服务交易通常需要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完全沟通。此外,与众多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的动因一样,金融服务贸易以商业存在的形式出现同样可以规避服务贸易壁垒,获得信息优势,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或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该产业或产品出口总额的比率。该指标从一个国家整体的规模和产业整体实力的基础上简洁清楚地反映了该国该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大。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表示i国产j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 表示世界市场上j产品的出口总额。在反映金融服务贸易时,采用某年某国的金融服务出口额和世界整体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来计算。

表1为2003年-2010年各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上的进出口额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及金融服务贸易占整个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3-2008年,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英国和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前两位,两者差不多占到国际金融服务的一半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英、美两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超强。就2008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仅占0.11%,而在随后的2009年和2010上半年,状况仍没有明显的改善。

因此,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距离日本、印度、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与英美等发达的国家相比,处于很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

(二)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为TC指数,指的是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指数,它从总体上反映了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情况。计算公式为:

=( - )/( + )

其中, 代表了i国j产品或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 代表i国j产品或产业的出口总额, 代表了i国j产品或产业的进口总额。该指数剔除了各国国内通货膨胀等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各国之间因大小不同使得国际间数据不可比较的影响,因此能更好的反映一国某个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的理论范围为[-1,1],当其数值接近0时,说明目标对象的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目标对象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越接近1,比较优势越大,竞争力一般越强;小于0时,说明目标对象的比较优势较弱,越接近-1,比较优势越小。如果值为-1,则意味着该国该种产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毫无比较优势可言,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反之,如果值为1,说明该国该种产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英国和韩国的历年TC指数值保持在0.6以上,均值分别达到了0.66和0.74,说明这两个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保持很大的顺差,具有有很强的贸易竞争优势。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金融服务贸易指数均值维持在0.5左右,贸易竞争优势不及英国明显,这和美国的金融服务竞争方式的升级有很大关系。新加坡也一直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此外,除印度外,其他国家的历年TC指数都为正值,表明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就中国而言,中国的TC指数一直为负值,其中在2003--2005年有所提高,但在2006年迅速下降,为-0.72,表现出极大的比较劣势。直到2010年上半年,改指数开始反弹为正值。根据该指数的经济意义,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近几年来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与发展势头良好的韩国、新加坡相比,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三、 制约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金融服务业在我国起步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金融服务业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时间并不长。大致以1995年作为分界点,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阶段;1995年后,金融服务业才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服务业的优势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业、远洋运输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讯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总量较少且占世界市场份额较小。

(二)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比较低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在制度创新能力上,我国的金融服务企业普遍没有意识到战略研究投入的意义。事实上,推动企业创新不仅在于技术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战略方面,加大对战略研究的投入是金融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金融服务业在战略研究方面还刚刚起步,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建立战略研究机构,战略研究投入更是明显不足。

(三)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人才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金融业服务业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要高于其他行业。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落后,金融专业的教育仍以理论教育为主,导致培养的人才在外语水平、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上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且,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后,外资企业突破了地域和数量限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用更优厚的待遇吸引国内金融人才,加大了国内金融服务业优秀人才外流的可能性。

(四)金融运行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金融全球化的加深导致了只有小型开放经济才可以基本不考虑政策的溢出效应,而大国在制订货币金融政策时,就不能不事先考虑相互间的政策溢出并进行政策协调。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部金融市场狭小,信息闭塞,金融机构自律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往往会成为国际资本无序流动的牺牲品。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更是暴露了各国金融运行和监管机制的弊端。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很容易受其影响。

四、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一些大金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暂时处于疲软。首先,我国金融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走出去的速度和规模,大力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增强我国金融业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走出去”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快收购海外金融企业,扩大当地业务,同时还可以定期派出员工去进行实习和培训;二是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投资参股跨国公司和金融企业。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两个提升为目标:提升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金融服务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要应对挑战,就要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以商业化、股份制和现代化的要求,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行长经营负责制和离任审计制。改革产物管理体制,使利益和成绩挂靠,同时还要加快金融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脚步,在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国金融机构走出去。重新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银行系统。

(三)加强金融业人才资源建设

首先,应加大人力资源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对普通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包装,同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优秀企业的高级人才投入到我国金融业建设中来;其次,改革高校的教育模式,注重对人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且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减少我国金融人才的流失。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监管水平

首先,政府要推进和完善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其现代化,商业化运作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超国民待遇”优惠,促进良性竞争,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再次,加强监管力度,强化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透明度,加速利率市场化,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金融市场。最后,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并建立以央行为核心,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结合的多方位风险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严启发.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化的思考.国际贸易论坛.2008(01).

[2]王静.中美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8(04).

[3]李伟,韩立岩.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金融研究.2008(05).

[4]陈小静,张洁.股改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国际商务研究.2008(03).

[5]韩景华.中国金融业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金融与经济.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