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金融与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1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中介 资金融通 经济增长

一、金融中介的含义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系统和非货币的中介机构。货币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货币;非货币的中介机构只履行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对自身的货币债权的中介作用,这种债权采取储蓄存款、股份、普通股票和其它债券形式。

金融中介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与经济运行关系密切,金融活动的范围、质量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绩效,几乎所有金融活动都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心展开的,因此,金融中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金融中介本身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个体系的运作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中介的作用

金融中介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金融中介有其特定功能。从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也是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并且不断有新的金融工具出现,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促进资源配置、节约交易费用、促进企业组织合理发展。以下主要通过对这几种功能的分析,探讨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1、金融中介实现了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

众所周知,工业技术的诞生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由此要求产品突破狭小的地域范围,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交通运输业应运而生.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物流范围扩大,效率提高。

人类在构筑铁路和航线这一庞大的有形网络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成为现实,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促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增,金融市场形成,银行等金融中介组织,信贷等金融中介工具产生。募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诞生,与之匹配的证券市场出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出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收缩和转移成为可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使资本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范围的拓展产生了信息沟通的需要,提高物资流动,资金流动的效率和减少盲目性,前提是信息的沟通,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同属于服务行业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信息业各自功能的发挥,实现了资金、信息与物资流动的匹配,保证了实体和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

信息革命引发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技术范式,解决了信息传递和商品交易过程中的种种难题,而且促进了从金融中介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到金融中介介质等的全面创新。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中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渗透能力更强,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资产的证券化大大提高了实物资产的流动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满足了实体和虚拟经济投资和规避风险的多种需要,并使资金流自动化成为现实。金融中介的发展使得资金流动不仅高度符合了物流、信息流的要求,而且还推动和强化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正是"三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使得社会资源得以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进行整合和配置,并由此社会经济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

2、金融中介使资源配置效率化

首先,正是各种金融中介的存在,导致了资本创造机制的产生,才使货币资本顺利导入到产业资本循环当中,满足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

其次,金融中介把财富的价值形态和权利从各种实物形态中剥离出来,券化为虚拟的金融资产,从而使社会财富能以符号的形式方便地流动,使资源配置范围获得了无限扩大的可能性,配置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真正进入了效率化时代。

3、金融中介的交易费用节约功能

人类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以不断降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历史。首先是定期集市的出现,拓宽了交易的选择面,提高了在既定交易费用条件下的成交率,它不仅降低了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偶然性和等待的时间成本,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交易费用;紧接着是货币的诞生缩短了交易的中间环节,使交换变得更为顺畅,节约了交换所需要的搜寻和等待成本。

商人的出现仅仅是交易专业化活动的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易技术的创新,商人之间出现了分工: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每次专业化都带来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同时使得市场制度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交易的专门组织——商业企业出现了,结果是交易费用的进一步降低,交易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交易范围的扩展,刺激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带来了资本要素市场的出现。

企业规模的扩大,货币是个关键角色。货币市场的中介组织—银行诞生,带来了货币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但银行间接融资规模有限、期限短等特点使单纯货币市场的运做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募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诞生,与之匹配的证券市场出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出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收缩和转移成为可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使资本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交易的效率,降低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

4、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首先,各种金融介质的存在为资源存量调整提供了条件,使得企业间的兼并,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能够因成本下降而成为可行。重组不仅能实现生产要素存量的重新配置,而且可实现企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促进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此外,金融中介还推动了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如控股公司的多级控股导致企业集团的出现。

其次,金融中介使筛选企业经营者的机制社会化。在小商品经济即高利贷时代,企业经营者一般是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筛选功能的基本上谈不上。货币银行金融机制产生后,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筛选功能开始加强,即缺乏专门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一般难以取得银行贷款、证券,证券市场、投资银行等新型金融中介的活动,把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从单一银行体系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企业的经营机制获得了极大改善,使企业的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秋蓉,李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经济评述[J].2005.11

第2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金融发展 融资规模 经济发展

一、引言

为何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水平不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资本和技术,此外要素积累率、资源禀赋、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国民教育程度、制度建设、法律体系的有效性、国际贸易、种族和宗教多样性等也会影响经济发展。随着金融业发展日趋成熟,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金融对经济增长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虽然西方学者们还有不同见地,但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金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只是短期的作用可能不同,且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金融的促进作用可能有差异。邓淇中、叶苹(2009)对中国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东部地区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负向相关,表现为“需求跟随型”,而在中西部地区则存在正向影响,表现为“供给导向型”,这与Patrick(1966)的研究颇为相似。

国外学者关于金融发展方面的研究起步很早,Goldsmith(1969)提出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即全部金融资产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的价值之比来度量金融发展水平(简称戈氏指标)。Mckinnon(1973)提出用货币存量(M2)与GDP之比来衡量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简称麦氏指标)。国内学者由于难以获得各地区的M2资料,因此大多选择戈氏指标用来度量区域金融发展,用区域银行的存贷款余额来代替当地的全部金融资产价值(如周立和王子明,2002;陆文喜和李国平,2004),也有学者(如袁云峰、曹旭华,2007)采用麦氏指标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只是通过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金融与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或者城乡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如陈文俊,2007;孙永强,2012),从国家层面整体的研究较少,由于麦氏指标中涉及货币存量的指标并未考虑央行资金回笼和通胀等因素,因而无法很好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的全貌。本文采用戈式指标采取(M2+贷款总额)/GDP来反映中国经济的融资规模,采用贷款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来反映外部融资依赖度。首先建立VAR模型,然后建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以期全面反映金融济发展的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设定

本文在内生增长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总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在这一思路中金融发展水平被当作一项“投入”用于生产过程,两者关系的生产函数是:

(二)指标选取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采用两个指标来反映金融发展,一是金融发展规模,用戈式指标FIR来表示,二是外部融资依赖度(DT)。为了统计口径一致性,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进行平减,以平减后的数据反映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结果

在数据可获得前提下,为了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再加上要建立VAR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选取1978-2010年数据,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库。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用Eviews6.0软件,用ADF单位根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二)滞后期确定和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均是单整的,因此,完全可用Johansen检验来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变量间关系的符号。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但在检验之前必须确定VAR模型结构,即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检验该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结果见表2。

基于滞后期的确定,本文拟建立VAR(2)模型,由于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的VAR模型实施约束后得到约束条件下的VAR模型,即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期为上面所得到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减1。协整检验的原假设是不纯在协整方程,本文是选取3个变量,因此最多存在2个协整方程。根据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来检验,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38.79>29.79,最大特征值34.07>21.13,。从协整检验结果看出,该模型存在0.9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亦即3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向量如下:

(三)Granger因果检验

首先需要确定LNRGDP、LNFIR、LNDT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才能建立正确的模型,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LNFIR是LNRGDP的原因,LNDT也是LNRGDP的原因,结果见表4。

(四)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1.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分析LNRGDP、LNFIR、LNDT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对经济进行预测,只有稳定的VAR模型才能不影响脉冲响应函数的标准差,做出正确的脉冲响应,用来正确的反映经济运行情况,预测经济的发展,本文采用单位根倒数的分布图来检验该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图1。

从图1可直观看出,所有特征根倒数的模均在单位圆内,因此该VAR模型是稳定的。

图1 单位根倒数模的分布

2.脉冲响应分析

图2 脉冲响应图

本文基于三个内生变量,做出9个脉冲响应曲线图,选取其中三个脉冲响应曲线图来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LNRGDP对自身的两个标准差产生正向冲击,且LNRGDP变化比较平稳;LNRGDP对来自LNFIR的两个标准差产生正向冲击,在之后的2期急速上升,直至到6期趋于平稳,LNRGDP对LNDT的两个标准差产生负向的冲击,在之后4期影响最大,之后逐渐上升。该图形反映出LNFIR对经济的促进,LNDT对经济发展起到抑制作用。

(五)基于VECM模型的方差分解表

VECM模型中的方差分解表是用于分析内生变量的预测误差,从不同信息的冲击影响比例了解每一随机信息对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不同信息对该内生变量的作用的时滞和相对效应大小。方差分解表第一列是预测期,第二列是变量LNRGDP各期预测值的标准差,后三列分别是内生变量的方程新息对LNRGDP各期预测标准差的贡献度,每行加总是100%。(见表5)

由表5可知,除了来自自身冲击的影响外,在第二期时,融资规模对经济贡献率开始显现,之后逐渐加大,在第5期后基本趋于稳定;从第二期开始外部融资依赖度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也是逐年增加,在第7期趋于稳定;长期来看,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外部融资依赖度对经济的贡献率。

四、结论

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模型,选取1978-2010年融资规模和和外部融资依赖度两个指标,使用Eviews6.0软件,通过建立VAR模型及VECM模型来研究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外部融资依赖度对经济发展短期内有较大抑制作用,长期内抑制作用不明显;长期来看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远远大于外部融资依赖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 陈文俊.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1(3):40-46.

[2] 朴基石. 吉林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2(1):107-112.

[3]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 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4] 陆静.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12(2):177-184.

[5] 孙永强.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金融研究,2012(4):98-109.

[6] Robinson,J.The Generalization of General Theory[A].The Rate of Interest and Other Essays[M].London: Macmillan,1952:67-142.

[7] Patrick,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34(4):174-189.

第3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经济结构;国家政策

农村金融是一种集合信用、钱币与金融的融合体组建的货币流通的农村经济通道。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要认真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加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

一、农村金融概念

准确的掌握农村金融的概念才能进步一研究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深入研究加强农村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措施。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正式的启用“农村金融”这个概念并广泛应用,而只是狭义在冠以农村与金融的泛泛定义中。实际上农村金融应该不仅囊括金融活动的外表,也包涵了它被隐藏的金融活动本质。它是信用、货币、市场流通的统一体,不仅是财产的借贷,还包括一切其它投资、保险、储蓄、信托等金融活动。

在交易视角下,农村金融是交换与分工的产物,资源的需求和所有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承对称分布,属于一种金融交易。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交易的信息对称程度和交易次数决定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誉机制的建立。具备交易的信任度和心理安全感是金融交易的本质特征。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式发展才刚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体制不够完善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1.农村金融资金供应与资金需求不匹配

随着农村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的产业化结构已经日趋完善。许多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进入20世纪后更是发展迅速。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农产品培育、生产、加工企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企业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量,这也同时导致了在农村环境中的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主要资金供给的大幅锐减,在2000年以后,农业、工商、建设和中国银行相继撤出了县级甚至县级以下地区,这就产生了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严重不匹配,大幅失衡的局面。这是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新问题。

2.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

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的脚步还属于不断探索与尝试阶段,缺乏系统的发展理念与理论根基,缺少具体发展农村金融经济的系统规范与体制。例如比较明确的信贷法律规范、具体的宏观政策的扶植等等。又由于农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资金投入的思想比较薄弱,也就促使农村金融经济缺少这些方向的金融交易活动。因此,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大环境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又一难题。

3.农村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多,抑制作用大

农村金融较城市金融体系比,具有管理经营难度大、地域广泛、服务对象特殊等特点,再加上农村经济普遍收入波动较大、人口较为密集、抵押品匮乏、金融交易风险大,这些制约因素就让一些金融机构没有利益可收。此外,信用工具不完善、国有银行垄断、信誉危机等等也给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抑制作用。目前我国的2.4亿农户中只有15%曾经获得到金融单位的贷款,而农业贷款仅仅占据我国总贷款量的5%左右,可见金融抑制作用的强大,这是发展农村金融的普遍问题。

4.非金融行业威胁着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

由于在农村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比较困难,很多农户在教育、医疗和生活中缺乏资金时,虽然私人借贷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约,但接近三分之二的农户还是选择了方便快捷的私人借贷的方式。这样非金融行业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向前发展。

三、如何加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

1.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不断发展的理论、发展的思路,不断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更快、更好的繁荣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是分配和生产的关系,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农村经济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着金融需求和供给,二者相辅相成,要用科学、不断发展的手段加强互动。

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一定要继续完善农村金融交易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出适合农村经济与农业结构发展的保护与保障政策。此外,还要加强对医疗、教育、生活等公共产品的充足供给,加强农村各项保险制度的完善,扩充金融产品范围,促进金融市场效益稳固提升。

3.完善农村金融结构,加快多元化发展,促进资金回流

要加强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必须要调整农村金融结构,促进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杜绝资金不合理运用和分配的问题。对于非正规金融行业的竞争要正确对待,可以加强金融机构的管理,调整营销策略,从为农户利益服务的宗旨出发,让更多的农户接纳正规金融市场产品,促进资金的回流,提高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例如现在很多农村开始实行小额信贷组织的创新,这种改革是以平衡成本收益、以最终利润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市场实践改革,在试行地区已经看到了成效,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陈本。除此以为,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利率等多种方式刺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已经迈入了崭新的跨时展时期,国家也正在大力扶持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制定出许多利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有利政策。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认真认识农村金融的概念,认真辨认农村金融经济的本质特征,努力找到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江能,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高晓燕,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董晓林,农村金融学[M].科学出版社.2012

第4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综述

1、前言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Alexander Hamilton (1781)指出:“就刺激经济增长而言,银行是已被发明的最令人愉快的引擎。”而每次的经济危机出现之后,人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辩证关系才能保持经济、金融持续、稳定、良性发展?

综合前辈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金融的发展研究包括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发展研究。前者着重于理论研究,而后者着重于实证研究。不管出于哪一方面的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两者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试图从这两个方面论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但都存在证实与证伪的困难。

近年来, 虽有不少国内学者也做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 如张晓晶(2001)、孔凡保(2003)、谢亚轩(2003)、周立(2003)、谈儒勇(2004)、朱闰龙(2004)、张旭军(2007)等, 但归纳得并不全面。近年来该领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因而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归纳、综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文主要将国内外学者从金融服务的发展与金融体系的发展两个方面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文献分别系统地进行综述,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2、金融体系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是否相关?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肯定的,如R.Levine(1997)、Demir-guc-Kunt&Levine(1999)是肯定金融体系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但在西方学者中,否定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学者也大有人在。如Lucas(1988)认为经济学家们夸大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认为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这种需求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 因此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金融体系是否促进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问题上存在分歧。目前的研究阶段集中于金融体系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上的创新。特别是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给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手段。

2.1国外关于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2.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Lucas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Phillips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世纪70年代, 麦金农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 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他认为,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 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 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 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金融体系的存在是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存在信意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金融体系的差异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2.2国内关于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相对不足, 但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如袁志刚等( 1999)、谈儒勇等(1999),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方法开始突破传统的跨部门、跨国界的平均分析,并转向单个国家的时间序列分析。

现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在发展之中,国内外成熟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高比例储蓄转换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储蓄率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 经济增长也会引致和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大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单个国家所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上述看法。但是上述研究都是从某个或某些国家这一大的宏观层面上来研究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宏观性的,这样的研究结果就不一定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

2.3一些创新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内生金融市场等并入到金融发展模型之中,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做出了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解释,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形成了所谓的“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 Pagano ( 1993)、Maxwell( 1994)、Levine ( 1997)、Lewis ( 1995) )。按照内生增长理论,现有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增加储蓄率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二是资本积累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根据国外的理论,南京大学的沈坤荣和张成把金融发展纳入内生增长模型, 并就来自中国各省各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他们认为内生金融发展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制尚存在障碍,金融机构的低效率成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第5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可以讲。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人们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目前。经济学家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论而言,充满争议,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约瑟夫·熊彼特(1991)的非常信用理论、Goldsmith(1969)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Mckinnon(1973.1991)和Gurley and Shaw(1995)的金融抑制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金融因素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发展初期,银行的信用是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他首次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作了比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并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数据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大多数国家,如果对近数十年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1955年和1956年格利和肖率先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新纪元。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麦金农的金融抑制论理论认为。金融变量和金融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中性因素:它既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也能起到阻滞的作用,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选择。肖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概念,即金融资产快于非金融资产积累的速度而积累。他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首先应该从金融领域人手,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利率、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从而消除“金融抑制”。这些理论虽然假设条件不同,但都是在严格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论证了金融中介具有储蓄动员、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功能,从而金融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这些结论得到了后来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如King和Levine(1993)从金融功能角度人手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金融功能计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金融功能的确对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Levine和Zervos(1998)发现了金融自身的差别性及其特征的多样性,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反映股票市场状况的一些指标而扩展了King和Levine对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Levine和gervos选取了47个国家1916—199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了交叉国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信用与经济增长之间,所有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着强相关性。虽然他们没有指出这些结论的因果关系。Philid Ares-tis and Panieos Demetriades(1997)在这一时期实证研究方法上取得了开创性突破。他们在国别研究上用时间序列分析代替了传统的交叉国家分析-法,以国别研究分析取代了回归平均法,这一方法能够更精确地反映诸如金融系统的结梅、政策制度与政府有效管理程度等单个国家的具体环境因素。除此之外,金融发展理论工作者利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不同样本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Ne-usser和Kugler(1998)以及Rousseau和Wachtel(1998)利用时间序列数据,Beck.Levine和Loaya(2000)利用版面数据,Le-vine(1999)利用工具变量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产生影响。

这种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观点可称为“需求导向”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无关紧要的,金融的发展只是被动地对经济发展做出反应,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产生更多需求,金融发展仅仅就是对这种需求的反应。早期的研究如琼·鲁滨逊(1952)、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1990)、莱文(1993)、帕特里克(1966)、罗伯特·卢卡斯(1988)和Stem(1989)等。早在1952年,鲁滨逊就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质疑。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交易会产生新的摩擦,这些摩擦刺激了经济对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产生的需求,而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应经济的需要而产生,也就是“实业引导金融”。金融对经济增长没有实质性的贡献,金融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断言:经济学家普遍夸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市场的重要性。金融市场最多只不过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莱文等人的分析表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依赖于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只有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才能有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增长决定金融发展。近期的实证研究,如Singh(1997)也得出了股票市场发展无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在类似“需求导向”论观点中,更有甚者持有金融发展会破坏经济增长的“金融破坏”论的观点。如Buitle(1984)和VanWijnbergen(1983)认为正式金融市场的发展争夺了非正式的民间融资市场,从而减少了国内企业可贷资金数量,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互动的,而且在不同制度条件下可能会是不同的结果。

第6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甘肃;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综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着且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1969)对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9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的增长时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罗伯特·G.金和罗斯·列文(Robert G.King and Ross Levine,1993)针对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研究了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较为发达。

20 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Mckinnon and 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单俏颖(2003)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近些年,有关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周立、王子明(2002)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省区层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王景武(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为互相抑制。岑树田(2008)选取了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广西的金融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广西的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效应并不明显的结论。鉴于理论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94—2008年的数据,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指标。由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通常都采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了解释甘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亦采用FIR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FIR计算方法,即FIR等于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考虑到本地区经济体所能吸纳的金融资产的能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股票市场筹资额)/GDP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FIR指标。 经济增长指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GDP,因此选取甘肃GDP环比增长率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具体为本年度GDP与上年度GDP之比,记为GDPR。

(二)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特征描述

1.样本数据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统计信息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1994—2008年相关数据,并按上述定义计算出FIR和GDPR作为分析的两个变量,为减少异方差对回归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对FIR和GDPR取对数(见表1): 指标特征描述。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金融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变动趋势特征作一个直观的比较(见图1):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二者在数值上基本保持不变,接近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从短期来看,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大部分年限里保持此消彼长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两条线几乎平行,说明二者保持着长期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三)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法。

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各显着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序列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符合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协整检验。在ADF检验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协整检验,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

转贴于

可以看出,在1%的显着水平下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在5%和10%的显着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协整方程为:

lnGDPR = 7.46095331962 - 0.492289021863*lnFIR

这说明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上文通过指标特征描述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考察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在这里,分别选择滞后1~4期,对甘肃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在10%的显着水平下,在滞后1、2和4期的情况下,所有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均大于0.1,是接受原假设的,即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原假设“金融发展FIR不是经济增长GDPR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997,略小于0.1,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不显着的正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出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均为一阶单整,两个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的结构法进行分析,从而运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非传统计量方法,对甘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着水平下,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甘肃省金融资产增长与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趋势,并且二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原因可能是:(1)研究期内金融与经济政策平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始终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见P131图1),这对二者之间在这一研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投资工具日益增多和民间金融的大范围产生,以及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股票筹资额等存在很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未能投入到经济体中促进自身发展。(2)货币当局逆周期操作,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通常减少信贷资金供应量来防止经济过热。(3)存贷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在FIR指标选取的数据中存贷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当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时,国有商业银行将富裕资金上存至上级行。这实质上是资金的外流,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回流利用到甘肃的经济体中。 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不显着的正向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10%的显着水平下,分别在1、2和4滞后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是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显着,并不能有力说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1]Goldsmith,Raymond W.,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King,Robert G.and Levine,Ross,1993,“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

38-717.

Levine,Ross and Zervos,Sara,1998,“Stock Markets,Banks,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3),537-558.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单俏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72-76.

周立.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探讨

1.引言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基础,在与工业相比,我国农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农村金融发展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农业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

2.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内涵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由之前的包括农村信贷补贴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为一种新的信贷形式,且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新的农村金融理论可以在利率波动情况下,避免金融环境的恶化,防止通货膨胀等市场危险。新的农村金融理论是立足市场,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将通货膨胀合理控制以达到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3.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3.1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国家在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主导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出台后,虽然对农村金融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只停留在表面层面。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在农村无法取得利益,逐渐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导致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限制农村金融的发展。

3.2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金融对资金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农村是主要发展力量,他们需要生产用的资金,而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生产及子女教育,这部分资金相对较少。而实际上目前农村信贷还不是特别规范,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有投资却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开发。信贷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3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在发展中,但是还是无法达到资本融入农民生活的。很多时候人们对于金融的概念还是不完全了解的,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更是谈不上。长期以来,现代的金融利益在农村农民那是享受不到的,融资单一,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4.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4.1金融规模的影响

农村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是农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金融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反之农业经济增长使得农村金融的用处增多。目前的农村金融还达不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状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及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规模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信贷要求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4.2金融结构的影响

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业经济增长,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投资者以在投资时以较低的费用获得更多的利益资金,以生产提升生产。优化金融结构后,就可以满足更多的农民的需求,再之后可以找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资金流转,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3金融效率的影响

金融效率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高储蓄能力、提高投资转化率和提高投资投向率。科学的利用金融手段,可以使资金利用更合理。在供给与需求关系影响下,投资是会先选择收效较高成本较低的项目的,这符合资金合理调配的原则,为资金向更好的渠道流动创造了条件。

5.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究

5.1建立模型

通过建立VAR模型,可以探讨模型系数的经济分析。模型是以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可以将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都作为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建立出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经济计量方法更可靠。

5.2指标挑选

我们挑选人均GDP总值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因为它更精确。由于农村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村金融工具就是存款和贷款,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作为农村金融的总资产,是相对准确的。农村金融投资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经济的开放程度取决于国际间农产品的流动量,我国加入世贸后对外开放程度在扩大,农产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5.3数据确定

第8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制度安排;金融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金融行业目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现有的金融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改进之处,经济也亟待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制度层面的作用发挥,这是目前我国实现金融结构调整的关键,从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金融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实现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制度安排视角下我国金融金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充分促进金融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1.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1.1金融制度的调整对金融结构整体的影响

所谓的制度安排,就是在经济发展领域内设定一定的规则,进而对企业和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这些规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在制度安排视角下研究我国的金融制度必须要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经济措施来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一定的管制,进而实现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1.2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对任何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不仅代表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还使得社会经济中的其他要素供给随之增加。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发展与经济水平并不是同步的。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直接作用方式和间接作用方式两种关系。前者主要是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规模,经济水平得以持续增加。后者表明金融结构及其调整都要借助于储蓄投资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1.3区域性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

我国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因素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否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金融结构调整的力度和运行效率。消费、投资和储蓄等的分配主要依赖于区域金融结构的调整。在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下,相同地区的经济活动效率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对金融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2.制度安排视角下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制度

首先,金融制度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必须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现有金融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适度的调整。其次,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还必须要充分吸收国际社会的经验,增强在金融风险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充分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以制度安排的形式保证整个金融及经济领域的健康发展。最后,政府还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治理工作。

2.2加快金融结构的调整步伐

金融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亟待金融业的服务予以配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所以就必须要加快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步伐,使其能够充分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相关立法工作,保证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能够高速运行,进而能够再次推动金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2.3增强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要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失衡,因此要想实现金融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必须要提高各供给要素的流动效率,使之充分适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有效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以金融结构的调整来实现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

2.4实施有效的人才引进计划

要想实现我国金融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促进经济的发展,除了制度层面的改进之外,还必须要强调人才方面的保证,一方面,可以在金融领域和经济领域内部培养人才,使其在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与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我国金融和经济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大程度上加快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

金融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但是在目前我国制度安排下,两者之间仍未能达到最佳匹配。因此要达到最佳匹配,就必须要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制度、加快金融结构的调整步伐、增强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性以及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等措施,有效加快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进而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有效发展。

作者:周琳 单位:太原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灵.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5(20)

第9篇:金融与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上世纪70年代后,股票、债券和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等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并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如何在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汲取东南亚和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活动总是由虚拟经济成分和实体经济成分组成。实体经济是指人类生产、服务、消费和流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在货币、证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质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具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征。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内在的内需,同时也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但是,经济运行最有效的状态就是均衡。一旦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市场将会出现“金融抑制”的后果,造成经济萎缩;反之,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或超前发展,则会产生虚拟经济将实体经济“挤出”市场的现象,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实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成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房产市场的严重泡沫化。

(一)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源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

股市市场价格剧烈震荡。东南亚国家采取的高利率、高汇率 “双高”政策,汇率被严重高估,吸引了大量外资以维持本国经济的高增长,刺激了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金融危机前,泰国股指从150点升至1600点,马来西亚由700点涨到1200点,印度尼西亚由不到100点涨到600点,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述国家的股指出现了大幅下降,跌幅分别达80.66%、63.67%和32%。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急涨急跌”现象。金融危机前,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商用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年均涨幅高达100%、40%和70%左右,而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述国家价格分别较最高点下滑70%、54.5%和61.54%。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信贷资金难以收回,外资大量抽逃,亚洲各国金融运作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在所难免。

(二)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源于房地产和次贷及其衍生品市场过度膨胀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大量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同时大力在本土发展金融业。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的利率从2000年6月的6.54%快速下降到2003年7月的1%,创1954年8月以来的历史最低峰。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房地产信贷急剧扩张,房价大幅上涨。而房价的节节攀升,极大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以及基于次贷的抵押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债券(CDO)、信用违约合同(CDS)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到危机爆发前,次级债市场的规模已达6.5万亿美元,日交易量超过2500亿美元,甚至比美国国债市场规模还大。过度投机盛行,孕育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直接诱发了金融危机。

三、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预防

亚洲与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实虚经济的偏离,为防范危机,首先要分析我国现在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否存在偏离正常轨道的趋势。

(一)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货币化程度

经济的货币化指标等于广义货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M2/GDP。这个指数可以大致观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程度。如果比例过高则该国货币超发严重,有可能出现经济泡沫甚至金融危机。根据世界银行M2/GDP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增长较快,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创下历史高峰,居全球之首。这一数据说明当前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虚拟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负债,货币发行越多,国家的负债就越多,同时潜在的国家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就越大,以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2.金融相关率

美国金融学家戈德史密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FIR),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国民财富总值之比,该指标的合理区间在 1.5-2.0 左右。FIR是各国宏观调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金融相关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直不稳定。1995 年到 2010 年间该比率增长不大,说明金融市场一直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在2007 年,该比率达到 3.3左右,随后一直在持续增长,到 2013 年已经接近于 7。这一指标说明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泡沫,并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经存在分离的趋势。

3.房地产市场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2013年GDP增长率达7.7%, 2014年为7.4%, 2015年为6.9%,但主要依赖着房地产经济的拉动以及政府投资的增长。由于房地产业所需资金巨大,仅仅依靠房地产业的自有资金难以完成整个开发过程,因此开发商会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或间接融资,这样的结果就是房地产业的虚拟性越来越明显。如果房地产业虚拟性占比越来越大,那房地产泡沫就会出现,一旦泡沫破灭,可能造成区域性危机甚至金融危机。

(二)对于防范我国金融危机的建议

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实虚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建设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重中之重。实体经济结构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当前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加大对科技的重视与投入,发展科学技术;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虚拟经济结构方面,发展稳定的金融市场是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重心:一是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二是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虚拟经济规模。

2.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在各类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总是靠从事高风险的博弈来取得最大的利润,只靠资本市场的内部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注重提升监管水平,防范风险事件发生:一是加强立法,提高法律意识;二是改变传统监管方式,建立完善的检测系统,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实时检测。此外,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风险预警机制、监控体系,对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以及在风险出现时,制止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二者的分离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亚洲与美国金融危机,对比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得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背离迹象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风险预防建议,希望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文倩.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角度的金融危机预警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