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安全管理的知识精选(九篇)

安全管理的知识

第1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第2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意识不足。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2)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3)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4)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第3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铁;风险管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

中图分类号:U2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76-011现环节我国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应该始终秉承“安全第一”的营销原则。鉴于对人身安全的考虑,我国政府和建设主体都比较注重地铁安全风险的管理。政府部门陆续颁布了《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促进了国内地铁工程实现了程序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安全风险管理。这些大城市在建设地铁工程时都比较重视安全风险管理,一般新建的地铁项目都要经过风险分析及评估。为其他城市的地铁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贵阳市的地铁施工也正因为得以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才得以顺利的进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地铁风险管理缺乏整体策划因为地铁线路较长,存在很多标段,且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子系统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项目建设在业主、监理和监测单位之间、咨询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都会影响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工种之间产生了大量界面,使风险管理工作更为复杂。承办商若要开展项目建设活动,首先要具备一套完善的施工计划,以有效控制项目建设全过程。

1.2 我国地铁项目建设起步较晚,专业人员储备相对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原因的调查得知,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因为设计人员缺乏相关经验,造成设计的施工方案存在安全隐患;施工人员采用了不合理的操作方法;或监测单位没有认真检查地铁沿线地面建筑和地下管线等部位,从而引发了安全事故。

1.3 施工活动的技术标准松懈施工时,有的建设单位是完全根据施工要求来操作,安全事故仍不可避免。这表明,当前的施工标准存在问题,甚至一些标准已跟不上现代地铁施工的相关要求。因此,重新制定一套与当前各大城市、各类地质单元以及复杂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技术规范已刻不容缓。

2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地铁风险管理必须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加强管理。

2.1 规划设计环节的安全风险管理规划设计环节的工作要求主要有:区域地质评估、地质勘探及评估、线路及施工安全检查、监测计划评估等。工作内容包括:编制安全审查流程及其相关内容;对水文、地质以及相邻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勘探的资料进行审查;审查有关于岩土及地下结构工程的设计;验证一些特殊条款、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及辅助方式的可行性;同时,对安全施工操作流程及保护措施等工作进行审核。

2.2 施工环节的安全风险管理

2.2.1 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全程策划设立地铁建设项目之后,开展工程建设以前,要仔细研究地铁项目建设的整个流程,制定经济可行的计划方案进行风险管理。地铁公司如果没有能力自行制定,可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咨询机构来完成。进行项目建设前,首先要明确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的实施目标,并采取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组建一个安全保卫体系,健全工作机制。

2.2.2 加强知识管理在地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地铁项目建设风险管理就是实行动态的知识管理。因为国内地铁工程项目普遍缺少专业操作者,且技术要求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地铁项目建设而言,知识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知识的积累、传播和创新,它将隐性知识显化、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以提升团队整体的管理能力及技术水准。在对项目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之后,对知识流动进行充分调研,提炼知识,使项目成员之间实现知识共享,个人要积极参与项目组知识的讨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理安排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对知识进行二次利用,从而有效避免不合理的操作或因经验欠缺而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2.2.3 知识传递进行项目建设时,一般采取专题讲座或培训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递,使项目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整体水平,使其操作行为更加规范,最终顺利完成建设目标。如果是某一方面的知识,则采取这种方式可广泛、快速地实现知识共享,实现专家和普通人之间的知识交流。另外,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和相关培训,有助于实现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也就是将显性知识增补至个人的知识结构中。这种知识“内化”的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准,有效避免人为失误。

2.2.4 开发地铁施工安全监控、预警、决策系统地铁施工质量控制和预警决策信息系统的核心理念为: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载体,从全局出发解决地铁施工安全问题,还要尽量通过用有效的信息资源,科学地辅助决策。系统的实质是发现安全隐患,有效预警,顺利解决问题,所以该系统为闭环状控制系统,也叫做反馈控制系统。一般它包括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分析、预警及评估系统,必要的决策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通信指挥系统是该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2.3 运营环节的安全风险管理运营环节的安全管理内容包括:明确地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目标;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工作流程以及应急救援预案,建立突况下保证安全运营的管理模式;组织安全文化建设,以更好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地铁运营的企业应该具备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确保企业安全稳定的运营;明确各级领导以及各个岗位、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

3结语

地铁安全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意识到要做好地铁项目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技术标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防范意识;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地铁安全措施的投入力度等项工作,将地铁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地铁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及运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全过程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安全。

第4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W.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tech-management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management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accountmanagement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隋鹏程,陈宝智,随旭.安全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DSA(DanishStandardsAssociation).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EB/OL].DSA,Denmark,2003

4.崔政斌,邱成,徐德蜀.企业安全管理新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Harms-RingdahlL.Relationshipsbetweenaccidentinvestigations,riskanalysis,andsafetymanagement[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4

6.王锡秋,席酉民.企业能力缺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6)

7.克里斯蒂森.从企业技术基础分析—资源多样性与能力理论.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J].Foss,N.J.,Knudsen,C.eds.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第5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速铁路;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 A

一、高速铁路安全管理的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具体表现为速度在不断加快,运载的吨位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交通方面的要求在日益提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高速铁路安全问题的重视,明确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在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经验,虽然我国铁路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的安全管理措施,但其安全问题仍然值得重视和思考。良好的高速铁路安全管理有利于保障交通运行的安全,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地让铁路部门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防止任何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够促进高速铁路的发展,保障人身安全,提高铁路部门的信誉度,打造一个安全、便捷的乘车环境。如果忽视高速铁路的安全管理,不仅会影响铁路的发展,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1]。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明白高速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大安全计划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高速铁路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二、目前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铁路交通工作的支持,虽然高速铁路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高铁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认清现状,着力解决当前的安全问题。

1.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安全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没有做好,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从高速铁路本身来看,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比较晚,起步比较缓,很多相关的知识普及不到位,广大人员缺乏对铁路安全运行的管理意识,对铁路发展的认知度比较低[2];从高铁管理部门来看,某些高铁部门领导人员受利益的驱使,没有对该有的交通知识进行投资宣传,导致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没有深入人心,仅仅在形式上做到了,并没有做出一些实际性的知识宣传与教育。

2.高铁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部分从业人员认为高速铁路的安全管理工作仅仅和上级领导相关,而与自己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低,没有把安全管理放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只关注着本职工作,却没有想到为整个高铁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态度。

3.安全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高铁的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高速铁路的安全管理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依赖原有的管理经验,所以根据现状分析,我国高铁安全管理模式并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科学性,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高效管理模式,这样下去将会严重阻碍高速铁路的发展。

4.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高铁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这些事故,我们就应该按照应急预案措施,来防止事故的扩大化,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但是,从相关资料来看,高速铁路管理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不完善、不细化,应急预案缺乏有效性,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

三、保障高速铁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扩大安全宣传的范围,加强教育工作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系数,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高铁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普及高铁安全运行的交通常识,让广大职工了解高速铁路的安全知识,扩大原有的宣传范围,加强教育宣传工作,从心里重视安全宣传。除此之外,还要给予宣传工作一定的经济补助,将资金用于宣传费用和教育费用,扩大知识普及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安全知识宣传。

2.提高高铁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大部分高铁从业人员只看重本职工作,却忽视了安全意识的培养,认识不到安全责任于一身的重要性,作为高铁管理部门,应当纠正工作人员的错误观念,切实改变这些陈旧的想法,把安全责任意识赋予到每位职工的身上,让职工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高铁安全管理部门要给职工定期的培训,不断学习新的安全管理知识,在学习中培养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

3.建立并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高铁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高铁发展的要求,之前的管理经验可以合理适度地借鉴,但是不能完全地搬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目前高铁运营的状况,结合高铁安全任务,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3],并在日后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符合工作的要求。

4.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以上措施,高铁部门还要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做好预备计划,在意外事故到来之时可以减少损失和伤害。在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我们要总结之前发生过的安全意外事故,并归纳分析事故背后的根源,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将这些事故和原因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为日后安全事故提供参考,及时地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

四、结语

高速铁路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高铁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安全管理的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当前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扩大安全教育的宣传范围,积极宣传安全知识,提高高速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并落实到每个人的工作中,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地建立并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最后,为了保证高铁安全运行,我们还要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小波,国外高速铁路建设及发展趋势,建筑机械报,2007-7-24.

第6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1.1安全管理的对象

所谓安全管理的对象即安全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与行为管理。具体而言,煤矿企业的生产系统、空间条件以及其他的辅助系统均属于环境管理的范畴:生产系统包括物流、风流、人流以及抗灾系统;空间由装备条件与支护条件来决定,主要指作业空间与通行空间;条件指自然条件,包括粉尘与有害气体、水源与火区、构造与地压等内容;辅助系统属于与系统本身无关的间接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监控系统。行为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人的素质与意识,素质又分为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知识主要指对系统、空间、设备、工艺及生产常识与管理制度的了解;技能主要指操作设备的水平。人的意识主要是指行为动机。

1.2安全管理的问题

煤矿安全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问题,比如系统缺陷、装备落后、条件恶劣等;②行为不规范,存在违章操作与违章指挥;③措施不得力,即出现安全问题未从根本上找原因,只针对浅层面解决问题;④责任制的落实不到位,比如责任体系模糊,而且只负责事故结果而忽略过程;⑤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整个安全管理缺少科学、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来支撑,对安全管理对象、管理途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管理责任以及管理战略等内容未做系统性的设计,安全战略缺位,无法基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3安全管理的途径

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其主要内容从两个大方向着手,即环境与行为。要保证环境各因素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就要从技术、工程与装备三个方面进行。要保证环境不会影响安全,就要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基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与工程是保证系统合理性的关键途径;提升装备可以保证采场空间的可靠性。保证行为达到安全标准的途径即培训与制度。通过培训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对系统、空间、工艺、设备、常识及管理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人的意识问题则要通过制度加以约束,制定严厉的规章制度,对行为进行规范,全面落实责任制,真正做到行为者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1.4安全管理的措施

具体而言,加强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环境管理措施即对系统进行优化,提升装备的性能,改善作业条件。优化系统就要保证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依靠高水平的专家、工程师设计出合理的系统,再通过投资手段完成系统的构件,在该措施中,关键因素是选择高水平的专家进行设计与投资建设系统;而提升装备的性能就要应用精良的设备,与优化后的系统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员投入,真正实现集约化管理与生产;提高支护装备,提高采场空间与系统空间的安全可靠程度;提高截割与运输装备,提高采掘效率等;改善作业条件,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消除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比如有害气体、水源、火区以及构造与地压等。另一方面则是行为管理措施,即测试知识、评定技能以及消除侥幸。要有效地解决素质问题,培训是最好的途径,而知识的测试则是关键措施。经过严格的专业测试,评价人员是否掌握了应具备的知识,即资质认定,如果评定不合格则严禁上岗,知识测试的内容包括常规知识、专业知识、作业知识、行为规范、对设备性能的了解等各方面。消除侥幸心理可以利用“三违”处罚的方法来实现。

1.5安全管理责任

安全管理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责任、行政责任以及行为管理责任三项。①技术责任要求对环境的设计负责,即要保证对系统、空间以及改善条件的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操作规程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负责,技术层级不同,对应的技术责任也不同,以此来划分技术责任。②行政责任则是对环境结果负责。行政责任又分为决策责任与管理责任,决策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空间以及改善条件的投资行为;而管理责任则是对应环境的形成过程与结果。③行为管理责任,即对行为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负责,管理者要负者行为者的教育与培训,如果使用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员工就属于管理责任,如果行为者由于无知造成事故,谁使用该行为者谁就负责。行为者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即为自身责任,通常有两种后果,一种是伤害到自己,一种是伤害到他人,或者伤到自己与他人,均要行为者负责。

1.6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就是将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标准、相关措施、责任与奖惩均纳入制度化管理行为中,实现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责任制、环境管理标准、员工培训、岗位技能等级制、安全风险抵押制以及安全激励机制等。

2结语

第7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院;安全;监督;管理

安全监督管理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牵扯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以及每一个医生患者生命安全的工作。因此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医院的安全监督工作,切实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保证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就全面加强医院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阐述。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安全责任制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组织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并层层签订、落实安全责任状,增加全体医护人员特别是专职安全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和完善适合医院安全工作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定,形成安全责任人重点抓,安全管理具体抓,安全管理工作时刻抓的良好态势。不断提高领导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安全责任感,对医院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更好的维护安全人员的形象,时刻做到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坚持做好安全检查

坚持每日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是确保医院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遵守好医院关于安全工作的措施。每天坚持进行医院各个角落的安全检查工作,减少安全隐患。在检查工作的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特别是关于安全出口的检查,看是否能够疏通,杂物是否能够进行清理,对容易引起火灾的电源、危险源等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审查,对用电设备、电气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测,时刻了解医护工作者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发现安全隐患要进行详细、认真的纪录,能进行整改的必须要及时进行检修或者是更新,不能整改的环节,要限期进行整改,以尽可能地将火灾隐患消灭。

三、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和所有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好。因此医院要经常组织专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带领其他人员进行安全监督工作。在进行演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安全知识技能。同时还要组织安全管理进行大型综合性的安全演习工作,增加对安全事故危害性的认识,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本医院安全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安全人员的实战能力。

四、加强安全知识、技能的宣传和培训

医院安全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有关。医院应该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培训,不定期进行抽查和考核工作,同时在病友中广泛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以扩大安全知识教育的覆盖面,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医院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提高整个医院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安全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让安全工作人员带领其他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增强医院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安全知识技能的水平,保证整个医院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广泛提高,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服务监督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院的整体环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因此必须要适应安全监督业务的需求,从事安全工作监督的工作人员必须获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其次必须不断进行安全监督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安全监督业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对新安全技术的应用,充分实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最终实现保证整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解决医院安全监督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安全监督工作做出更全面地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和谐的保障。

六、做好安全监督的重心

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现场监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监督工作中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各个环节设置好安全的责任制、安全管理网络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在日常的工作中,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应该履行工作人员的相应职责,安全监督工作应该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整个安全监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医院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掌握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及时做出整改的通知书。重视安全管理措施,以及措施落实的实际情况,避免与现场实际情况脱节。组织阶段性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且做好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做好安全工作人员的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形式,使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安全意识重视,并且具有相应的安全法律法规的知识。

八、结语

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人,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还与医院各部门做好相应的衔接和配合,将医院的安全工作拧成一股绳,使安全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建立祥和的安全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8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施工安全课程 教学目标

建筑施工安全是行业的头等大事。2002年的《安全生产法》和2004年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都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作出了严格要求,各级教育培训机构也加大了施工安全的教育培训力度,行政机关实行了安全生产三类人员的考核制度,对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

笔者学院工民建专业顺应行业要求,从2005年起增设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树立牢固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建设部相关统计表明,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类事故中有约80%可归因为施工人员特别是施工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意识的淡薄,而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而导致事故的比率提高。只把安全生产放在嘴边,并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要求。

在校期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观念。所以,对学生进行早期安全教育,让他们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树立牢固的安全施工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指导及课后的实践指导,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注重帮助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就树立起牢固的安全生产意识。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才能把安全施工的意识转换为自觉的行为,自觉抵制行业的不正之风的影响,从而对提升施工单位的整体安全生产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行业的安全文化

安全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的需要。根据事故成因论,事故的诱因有两个方面,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安全教育要解决的正是人的问题。学校职业安全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培训的区别在于,它是专门教授安全思想、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和安全文化的,其目的是使人在安全知、识、会、态四方面都有所提高。知,即知道,知道各方面知识、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各项安全法规制度等;识,即识别,对哪些是事故隐患、危险源、不安全因素都有所了解和认识;会,即会用,将自己掌握的安全知识和各类安全操作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态,即心态,指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心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就要使职业安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更贴近和适应所有被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成为使受教育者提高安全知识和意识的有力手段,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办法来达到预期目标,在整个系统的运用过程中不发生无教的环节、程序,这样才能实现本质安全化。

近年来,曾经在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野蛮施工、违章作业甚至强令工人违章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普遍提高。笔者学院培养的一大批懂技术、重安全的管理人员已经逐步充实到施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随着优秀的施工团队的逐步建立,带动了所在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降低了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施工安全教育旨在提高施工人员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通过安全教育使施工人员了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作用规律,提高安全技术操作水平,掌握事故预测、预控办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施工中的安全技术交底、事故隐患的排查等,都要求施工人员有敏锐的事故预判能力和危险源识别能力,还必须重点掌握和了解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驾轻就熟。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系统的理论学习,二是生产实践技能的掌握和积累。

第9篇:安全管理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管理途径

一、引言

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统计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0%以上。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在事故中存在着“88:10:2”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国内的事故调查与统计研究表明,我国80%以上的煤矿事故直接或间接源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我国作为煤炭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有500多万,每年发生数万起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对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过去人们对煤矿事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管”的相互作用分析中,认为人因失误是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最近又有学者提出煤矿组织中存在的组织错误也是煤矿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认为煤矿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有组织因素引起的,要有效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和纠正煤矿组织中存在的错误。但以上研究只是从现象出发来描述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煤矿事故的影响,而没有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因此对煤矿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就显的很有必要。

二、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由于不安全行为的含义比较模糊,学者们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都缺乏严格的定义。从发生事故的结果来看,确实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故的行为就是不安全行为,但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判断人的行为是否安全则往往十分困难,人们只能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总结归纳出某些类型的行为是不安全行为。从实用的角度,可以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可能引发事故的、违反安全规程的行为。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可以把从业人员划分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或者行为选择不科学等虽然不能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它能够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也是造成煤矿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和员工的违规等行为都属于煤矿不安全行为研究的范畴。

三、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选择可分为有意识行为选择和无意识行为选择,同样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也可以分为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和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所谓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时指行为主体在行为选择之前就已经意识的危险的存在而继续选择和实践的相关行为;无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采取相关行动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而采取的行为选择,主要表现为习惯和工作失误等。同时从员工的“知――能――行”行为选择角度出发,员工的行为是内因、外因影响和行为认知及价值判断的结果。下面将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出发点来分析煤矿中不安行为产生的机理。

1.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1)身理因素分析。身理因素主要是指员工的健康程度和身体状态,员工的身体状态既影响其对外界因素的感知力,也影响其行为可靠性,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担负繁重的长期的生产任务或者是带病上岗时,员工的身体就很容易处于疲劳状态,这种疲劳状态就成了员工做出不安全行为选择的外部刺激,在这种下意识的感知下就很容易使员工做出错误的无意思不安全行为选择。另一方面员工为了适应自己身体状态的不足为了省时省力或其他原因则会对个体行为进行一种价值判断,当员工认为选择不安全行为所带来的认知价值大于选择安全行为的价值时就会选择不安全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有意不安全行为。

(2)心理因素分析。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而个性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煤矿员工长期在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环境中工作,员工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通过对未知环境的感知产生心理焦虑、恐慌等心理行为。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就会影响员工的价值判断与感知,此时如果缺少有效的制度或者群体约束员工就会选择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员工对自己需要完成工作任务多少的认识、员工对工作环境危险性的感知、群体和组织对员工作用力的大小、员工接受教育与培训的程度、员工个性等,都是影响员工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3)价值选择因素分析。此时的价值选择因素指的是与行为主体价值观及行为选择标准相关联的行为选择因素,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观、组织忠诚度、工作努力程度等。当行为主体对较不安全行动的价值认识高于较安全行动的价值认识时,他就有可能做出较不安全行动,即做出不安全行动的选择。员工的组织忠诚心主要表现为忠于职守,努力完成企业任务,尽力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出现冲突时可以一定程度地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企业利益等。组织忠诚心不高的员工更容易做出违背企业或管理者意愿的有意的或者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选择。

(4)认知因素分析。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员工对环境的认知、对价值选择标准的认知、对群体行为的认知、对知识和规章制度的认知等。员工行为选择是选择性认知的结果,选择性感知一方面能够过滤掉员工所面对的一些外部信息外;另一方面它也会扭曲员工对外部因素的认识。例如,员工经常低估工作地的风险,使得他选择行动的真实危险性要比他感知到的危险性要小;员工对于自己熟悉或者自己能够掌控行为的危险性感知偏低;员工的同情心、公平感等内心状态影响他对危险性的感知;员工对最近发生的或思考过的因素的感知强度要大于对以前发生的或思考过的因素等。影响员工认知的外在因素很多,但是通过员工的选择性感知,只有部分因素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价值判断,并且这种选择性感知还会影响到员工对各种因素的客观评价,当员工的认知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时就会导致不安全行为选择。

(5)其他内在因素分析。除以上因素外员工的对危险的知识储备、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员工的行为选择。员工的知识状态主要是指他对工作环境危险性知识的认识、对各种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自己安全行为知识的认识等。许多研究表明,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知识的认识影响其不安全行为的选择。对煤炭生产来说,员工们的各种安全知识主要是通过记忆储存在大脑中的,在工作中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的激活才能复现出现,影响员工的行为决策。以上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影响员工行为选择的内在因素。

2.外在影响因素分析。虽然上述内在因素是影响员工行为选择的最根本因素,但是,员工的这些内在因素还要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正是这些外在因素的不断变化刺激或影响了员工内在认知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员工对各种行为要素的价值判断,才促使其做出不安全行为选择。这些外在因素对员工认知状态的影响是通过员工的选择性感知实现的。煤炭生产中能够刺激或影响员工认知状态的外在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群体因素、管理者行为等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分析。煤炭的生产过程是在“人-机-环-管”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人的行为选择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煤炭生产中,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很容易出现许多未知因素,这些因素既可能会引起员工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激活员工内心的一部分知识,也可能影响员工的组织忠诚心和工作努力程度等,从而最终影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选择。例如,煤矿员工工作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如瓦斯集聚、顶板脱落等。如果某些因素刺激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环境的危险性,他的心理就会保持一种比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规程也会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他对不安全行为后果的预期会提高,因此会更加倾向于按照企业规定的安全规程行动,从而更多地表现出安全行为。

(2)组织因素分析。我国现阶段对煤矿的管理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阶段,煤矿中还存在着许多组织错误,例如管理系统的缺陷、不健全的制度规范、不充分的培训、不合理的奖惩、不良的安全文化等。组织错误对人的危害主要是指组织错误可能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因素,促使人们有更多地做出不安全行为的倾向。管理系统缺陷可能会危及煤矿生产中物的安全、员工的身心状态和工作技能等,不健全的制度规范会造成员工的行动缺少科学认知的引导,不规范的培训对员工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和工作技能等都有危害作用,不合理的奖惩和不良的安全文化会通过价值观、价值感知和价值判断等危害员工的安全行为选择。这些因素通过员工的价值感知判断当符合其价值判断标准时则会选择安全行为,否则则会选择不安全行为。另一方面当组织因素没有经过价值判断时也就是说员工没有意识的组织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只是外界因素的刺激时则会无意识的选择安全行为或者不安全行为。

(3)群体行为因素分析。煤炭生产过程是一个群体活动过程,员工作为个体其行为收到群体行为和组织氛围的影响。员工会不断地将自己行为与企业中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比较,判断自己的行为规范是否符合群体规范,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这种判断会影响他的各种认识,并通过组织忠诚心和工作努力程度反映在其行为选择过程中。员工个体行为对群体行为会有一种依附或者跟从的心理,当群体行为或者价值标准符合安全行为规定的时候,员工个体一般也会选择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安全行为,否则就会选择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4)管理者行为分析。煤矿的管理者对安全负有双重责任,他既要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负责同时也要对物的不安全状态负责。煤矿的安全管理是通过管理者的行为实现的,同时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也极大的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选择。管理者分配生产任务情况、管理者对待安全工作的态度、管理者自身的工作努力程度、管理者实施激励和奖惩的状况等等都会影响员工的内在认知状态。例如,奖惩是管理者最常使用的影响员工行为的手段,奖惩能够引起员工工作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改变,进而影响员工的感知、经验学习、方案评价,甚至影响员工的组织忠诚心和工作努力程度等。管理者对员工的安全指导以及和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效果都将对员工的行为选择产生刺激,进而产生价值判断促使员工形成相应的行为选择。特别是当管理者自身行为发生严重错位的时间将直接导致员工做出不安全的行为选择。

(5)其他外部因素分析。员工的任务类型、组织的激励及奖惩措施、家庭因素等的变化和不同也将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选择,当员工分配到适宜于自己的工作、等到公平的奖惩和激励、拥有和谐的家庭的情况下,员工更多的会选择安全行为,相反则更多的会选择不安全行为。

综上所述,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可以将它们归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员工的身理、心理、价值选择、认知因素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群体行为因素、管理者行为等,员工的行为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外在因素通过选择性感知刺激或影响内在因素发生变化,通过员工的心理感知和相应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结果。图1描述了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

图1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

四、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控制途径及措施

煤炭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煤矿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应该坚持源头设计、系统管理和多维控制的思想,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要做到系统、全面和有效以确保煤炭生产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第一,自我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有意选择和无意选择两大类,分别涉及员工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观、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员工的认知能力、身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问题,所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针对员工这种有意识选择的不安全行为,其控制与管理措施应该是刺激或影响员工的选择性感知、价值判断、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员工的价值观,使之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减少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促使其自觉地做出更加安全的行为方式。针对员工无意选择的不安全行为,管理者应该从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员工的认知能力两个方面入手,让员工通过学习建立起不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系统,使其意识到自己从事了不安全行为,再运用员工有意选择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加以改变。另一方面员工的心理和身理状态是员工做出行为选择的前提,员工在从事自身岗位任务之前要确保自身的身理和心理处于安全状态,通过培训增强安全行为认知,管理者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应该能够熟知并正确理解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员工自身的可靠性。

第二,组织控制。针对组织因素对员工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要有效的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就要有效的控制和减少组织中存在的错误。依照国家和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引用和实习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增加员工安全知识储备、塑造员工安全行为意识;实行系统的管理,完善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合理调配资源,突破模仿、教条管理的被动局面,运用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安全为本,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作战优势,制定精确、公平的奖惩机制,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综合治理。

第三,环境控制。环境控制包括对员工工作的自然环境的控制同时也包括对员工所处的组织和群体环境的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时人――机――环――管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了环境中的危险源的时间才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环境又是刺激员工做出不安全行为选择的直接原因。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应该从根本上辨析自然环境和组织群体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及不安全因素,分析环境特征和群体行为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安全评价标准和管理规程,建立有效的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安全控制体系,打造成易于员工做出安全行为选择的本质安全型环境。

第四,过程控制。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要有效的控制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就要坚持过程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进入机制,制定人员准入测评体系;完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考核制度;划分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标准操作流程,制定人员及工种任务操作规范;实行岗前、岗中和岗后安全检查制度;突出重点岗位人员的管理与监察,实时记录和分析作业过程中重要的危险源指标;建立人员信息数据库,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跟踪管理。

五、结论

本文给出了不安全行为的概念,并且从身理、心理、行为认知、价值选择等内在因素和环境、组织、群体行为、管理者行为等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机理,最后给出了控制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途径和措施。通过对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提高煤矿的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泽炎,徐联仓.煤矿事故中人的失误及其原因分析[J].人类工效学.1996,2(2):17~20

[2]Herinrich HW,Petersen D,Roos N,1980,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5th ED),New York:Mc Graw- Hill

[3]张力,魏振宽.煤矿事故的人因失误原因及控制[J].中国煤炭.2004(7):50~51

[4]肖国清,陈宝智.人因失误的机理及其可靠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22~25

[5]曹庆仁,宋学锋.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其管理途径[J].经济管理.2006,15:62~65

[6]田水承等.基于Reason模型的煤矿事故致因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3):81~83

[7]陈婷,田水承,董志杭等.煤矿组织人因组织错误事故致因研究[J].安全.2008(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