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与环保范文

安全与环保精选(九篇)

安全与环保

第1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学工业 石化 安全 环保 资源

石化是石油化学工业的简称,也称石油化工,石油化学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石油化学工业的支持,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石油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除了为人民生活提供服务,许多行业和领域都离不开石油化工如,建筑业、轻工业、纺织业、电子产业、航天航空、运输、道路桥梁工程等。石油化学工业是运用化学手段和其他工艺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进行处理加工,获得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油、沥青、石蜡、液化石油气等),而且还能够得到一些稀有元素如,铀、砷、锑、铋等。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全国石油和石油产品使用量在逐年增加,我国对石油的处理工艺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石油化学工业很容易产生一定的污染和安全问题。这需要我们要节约石油资源,提高石油化学工业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处理工艺和手段,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环境污染情况的出现。

1 石化安全与环保现状分析

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资源利用率不断增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石油化学工业安全与环保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也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1.1 石化安全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不同于轻工业、冶金、加工、零件生产等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运作和发展是伴随着可燃性气体、液体、有毒元素等物质的,所以安全问题就更加容易发生,值得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1.1.1大型火灾和爆炸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对石油和天然气用化学手段进行处理和加工获取石油产品,而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是依然以爆破的气体或者液体,而且化学反应中很大多伴有发热或者产生火星等现象,这就容易引起火灾或者爆炸的事故发生。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生的重大事故也比较多如,1979年吉林液化石油气厂由于球罐爆裂,导致了火灾的发生,死伤严重,并且经济损失达六百万。1984年大连石化公司由于可燃性气体泄漏,发生空间爆炸,人员伤亡总素达百人。近些年来仍然有一些化工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对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1.1.2化学事故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中大多都是利用化学工艺和原理对石油等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提取人们所需要的燃烧油或者石油附属产品等。但是石油中含有很多的有毒元素,会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元素也有许多有毒元素,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化学事故的产生。2000年的时候,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化工企业由于化学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最多的国家为中国,死亡人数136人。

1.2 环保问题

1.2.1爆炸和火灾产生大气污染

石油化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原材料大多都是可燃性的,但是有很多有毒元素存在石油中,石化爆炸和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者温室气体,这些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石油化学工业中的爆炸和火灾蔓延速度较快,而且破坏力较大,扑救较为困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还可能对人产生威胁。

1.2.2泄漏问题导致污染事故发生

现在石油化学工业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泄漏问题,泄漏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问题,最为严重的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问题。石化中有毒气体或者可燃性气体的泄漏,能够导致空气质量较低,一旦爆炸或者燃烧产生的有毒性气体对大气层造成破坏。石化中液体泄漏,如果泄漏到河流之中,会产生严重的水污染,而且人们没有较好的扑救措施。

2 石化安全与环保重要性

石化安全与环保是现代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石化安全与环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其能够使用到质量较高的石油产品。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不会因为石化事故被进一步污染和破坏。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减少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能够使石油资源不被浪费,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我国石油工业走上良性发展路线,而且能够让我国石化企业在国际中有良好的形象,在让我国人民对化工企业有更多的信任。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石化企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效益,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3 结束语

石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和人民提供石油产品,使各行各业正常运行。石油化学工业在保持生产效益和生产工艺的同时,还应该充分重视安全和环保问题,切实做好生产安全,把污染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石惟理.石化行业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读本[TQ].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02.01

[2] 邹长军.石油化工工艺学[J].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10.01

第2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资源利用率不断增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石油化学工业安全与环保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也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1.1石化安全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不同于轻工业、冶金、加工、零件生产等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运作和发展是伴随着可燃性气体、液体、有毒元素等物质的,所以安全问题就更加容易发生,值得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对石油和天然气用化学手段进行处理和加工获取石油产品,而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是依然以爆破的气体或者液体,而且化学反应中很大多伴有发热或者产生火星等现象,这就容易引起火灾或者爆炸的事故发生。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生的重大事故也比较多如,1979年吉林液化石油气厂由于球罐爆裂,导致了火灾的发生,死伤严重,并且经济损失达六百万。1984年大连石化公司由于可燃性气体泄漏,发生空间爆炸,人员伤亡总素达百人。近些年来仍然有一些化工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对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石油化学工业中大多都是利用化学工艺和原理对石油等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提取人们所需要的燃烧油或者石油附属产品等。但是石油中含有很多的有毒元素,会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元素也有许多有毒元素,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化学事故的产生。2000年的时候,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化工企业由于化学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最多的国家为中国,死亡人数136人。

1.2环保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原材料大多都是可燃性的,但是有很多有毒元素存在石油中,石化爆炸和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者温室气体,这些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石油化学工业中的爆炸和火灾蔓延速度较快,而且破坏力较大,扑救较为困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还可能对人产生威胁。现在石油化学工业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泄漏问题,泄漏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问题,最为严重的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问题。石化中有毒气体或者可燃性气体的泄漏,能够导致空气质量较低,一旦爆炸或者燃烧产生的有毒性气体对大气层造成破坏。石化中液体泄漏,如果泄漏到河流之中,会产生严重的水污染,而且人们没有较好的扑救措施。

2石化安全与环保重要性

石化安全与环保是现代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石化安全与环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其能够使用到质量较高的石油产品。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不会因为石化事故被进一步污染和破坏。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减少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能够使石油资源不被浪费,得到合理、高效利用。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我国石油工业走上良性发展路线,而且能够让我国石化企业在国际中有良好的形象,在让我国人民对化工企业有更多的信任。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石化企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效益,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3结束语

第3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关键词:环保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X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94-01

前言

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尤其能够看出食品对于人们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除了人们自身对其种植和生产进行监管以外,还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降低食品所遭受的污染,并为食品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虽然我们高中生无法全程参与到食品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确保两者能够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阐述。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高度重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食品监管体制不健全等[1]。而食品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1)种植问题。很多农民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为了追求产量和外观,很多时候忽略了农作物的质量,通常会使用一些违禁农药,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充分考虑到种植位置等因素,如果在重工业园区附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虽然也能够种植出农作物,但是农作物极容易受到重金属污染,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2)生产问题。很多食品在供人们食用之前都会进行再加工,而再加工的过程若不合格也会造成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我国存在很多食品小作坊,这些小作坊当中很少有国家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而且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品,极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人体健康,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环境上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安全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生物因素。生物污染是产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其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大危害性,如在我国香港所发生的禽流感事件等。其次,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当前我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常见的因素。现阶段,我国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有的农户为了能够使种植出来的农作物看起来品质更好,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较强污染性的农药,这使得农作物也带有一定的毒性,从而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还一些食品的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采用质量较次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材料当中残留很多有害物质,当这些有害物质深入到食品当中,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后,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据当前技术无法准确判断出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其所具有的长期效应。上述种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需要人们加强对其的管理,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强环保工作缓解食品安全问题

1.使用环保药剂种植农作物

用大量药剂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使人们开始注重选择和使用绿色农产品。通常绿色农产品都很少使用化学药剂,但是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农作物的产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生产成本也较高,不利于规模化种植生产[2]。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开始开发生态环保药剂,在保障农作的质量和产量基础上,尽量降低其给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环保作用,还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应当普及使用此类药剂。

2.加强企业环保工作

重工企业是给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源头,其所造成的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都会严重影响到附近农作物的种植[3]。所以,企业应当加强环保工作,应当引进先进的设备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物进行处理,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我国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农户在选址时,应当尽量避免选择在工业园区附近,以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政府部门加强在食品生产方面的监管工作,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当取缔小作坊。政府部门应当对容易出现小作坊的地区进行严格排查,避免更多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流入市场。其次,加强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如三鹿奶粉事件),应当加强对其的管理,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达到食用的标准。只有政府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我国规定的标准进行操作,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出现安全问题[4]。

总结

总之,食品安全和环保两者之间一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食品在种植、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环境被破坏的较为严重,产生了污染,那么必将产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当加强环保工作,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促使食品得到安全保障,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对我们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易.圣通环保: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J].国际融资,2013,03(07):32-33.

[2]雨生,张琳,梁杰.环保型农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04):32-35+40.

第4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英文名称:Railway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1197

国内刊号:11-1918/X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监控 电力实体环境安全保护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遍的应用,网络系统安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信息安全问题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注重技术到注重管理的转换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监控防护及电力系统环境安全保护要做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体系方面也是如此包括: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等在内的二次自动化系统,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监控及管理

自动化系统监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应用技术热点之一,它以其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场合。

监控系统主要由:摄象机、视频矩阵、监视器、录象机等组成,由视频线、控制线缆等连接。监控系统一般采用模拟方式传输,采用视频电缆(少数采用光纤),传输距离不能太远,主要应用于室内的监控,例如:供电企业监控等。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日益成熟,微机的普及化,为PC的多媒体监控创造了条件。多媒体监控系统是一般采用下面的结构:在远端监控现场,有若干个摄像机、各种检测、报警探头与数据设备,通过各自的传输线路,汇接到多媒体监控终端上,多媒体监控终端可以是一台PC机,也可以是专用的工业机箱组成多媒体监控终端。除了处理各种信息和完成本地所要求的各种功能外,系统利用视频压缩卡和通信接口卡,通过通信网络,将这些信息传到一个或多个监控中心。

由于PC的多媒体监控系统功能较强,但稳定性不够好;功耗高;需要有人值守;同时,软件的开放性不好,特别是难以支持远程图像监控,随着技术的进步查找原理:网络摄像机内置一个嵌入式芯片,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摄象机传送来的视频信号数字化后由高效压缩芯片压缩,通过网络总线传送到Web服务器。网络上用户可以直接用浏览器观看Web服务器上的摄象机图象,授权用户还可以控制摄象机云台镜头的动作或对系统配置进行操作。把视频压缩集成到一个体积很小的设备内,可以直接连入以太网,达到即插即看,省掉各种复杂的电缆,安装方便(仅需设置一个IP地址),用户的使用也简单,仅需操作软件。

监控信息采集和调控数据交互规范的要求

受控厂站现场设备检修、设备更换、调整间隔等,如二次回路变动导致设备“四遥”信息点位发生变化,由施工单位向调控中心提交受控厂站监控信息变更信息表。

新设备投运、二次回路变动、点位变化等情况,调控中心需对信息接入申请进行审核并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设备方可启动。控厂站监控信息接入时,应做好隔离屏蔽等安全措施,防止影响或干扰运行设备的正常调控业务。

二.改善电网运行环境与二次自动化系统安全结构

2.1为了改善电网的运行环境减少外力和自然界对电力系统设备的破坏,要做好日常的危害工作,例如:及时修剪输电走廊的树枝,以免发生闪络而诱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加强电网建设降低事故概率,供电工业是需要长期和超前投资的大工业,大的供电企业建设都需要5~10年,寿命约为30年,所以,要求厂(发电厂)网(电网)协调、统一规划、超前建设、合理结构,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以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降低事故概率,减少停电所造成的损失

2.2特别加强电网建设(加强远距离输电网、受端电网和二次系统)二次自动化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有4个通信数据通道一是专用通道数据接口,采用通道与电力终端设备的进行数据通信,以电力系统特有的部颁CDT、polling、IEC-870-5101等规约通信;二是网络通信数据通道,以SPDnet与省、网调及下级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交换,为了防止非法入侵,保证内网的安全性,采用IDS的堡垒主机,配置带有VPN功能的路由器解决该问题,一般不配置防火墙是因为一般的防火墙必须让协议IPScc数据报通过,而本身并不做任何的检查,所以防火墙对于内网的安全性维护影响不大;三是通过WEB服务器(镜像服务器)的数据接口,WEB服务器向GIS等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等都处于安全II区和III区,所以一般配置专业物理隔离设备,实现外网与内网的物理隔离,且数据传递知识单向的由内网往外网,二不能逆向传输,IDS装置用来检测外网的入侵,外加带VPN的路由器实现镜像服务器的安全防护;四是拨号服务器的数据接口,用于系统集成商务现实系统的远程维护,需要配置安全加密装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加密装置有很多种,可以选择数字认证证书实现必要防护。

。三.电力系统实体与环境安全

实体与环境指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网管人员工作的场所,这个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和网管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万一发生灾害或故障,应能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查:

3.1机房周围环境 安全保护

机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自然环境清洁、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机房周围100m内有无危险建筑 ;危险建筑:指易燃、易爆、有害气体等存在的场所,如加油站、煤气站、煤气管道;机房有无环境测控设施(温度、湿度和洁净度),如温湿度传感器

温度控制:指机房有空调设备,机房温度保持在18—24摄氏度。

湿度控制:指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

洁净度控制: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进出机房换鞋,机房门窗具有封闭性能;防火:指机房内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有适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灭火器材,如卤代烷1211和1301自动消防系统或灭火器。

3.2防火、防水措施

防水:指机房内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需加防水层,有暖气装置的机房沿机房地面周围应设排水沟,应注意对暖气管道定期检查和维修。是否装有漏水传感器。3.3有无防雷措施(具有防雷装置,接地良好)计算机机房在雷电频繁区域,是否装设有浪涌电压吸收装置

3.4备用电源和自备发电机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即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频的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3.5要有防静电措施(采用防静电地板,设备接地良好)

当采用地板下布线方式时,可铺设防静电活动地板。

当采用架空布线方式时,应采用静电耗散材料作为铺垫材料。

通信设备的静电地板、终端操作台地线应分别接到总地线母体汇流排上定期(如一周)对防静电设施进行维护和检验。

3.6保证持续供电

设备是否采用双路市电供电,提供冗余备份,并配有实时告警监控设备。是否与空调、照明用电分开,专线供电。

3.7采取防盗措施

中心有人值班,出入口安装防盗安全门,窗户安装金属防护装置,机房装有无线电遥控防盗联网设施。

【结束语】

电力自动化与互联网使用在广阔地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互通互支援成为可能。在紧密相连接的互联电力系统中,一个局部故障能迅速向全系统传播,会导致大面积停电,在事故处理上要求反应迅速,高效统一。互联的电力系统的其他部分在故障波及以前往往还不知道的事故在发生。所以,在一个互联的电力系统中,需要统一电网管理,统一电网的调度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的运行制度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定期培顺来不断提高调度和运行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青,彭晓兰,程时杰等.面向对象的电力系统专家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8).

【2】张立涛、钱省三.《信息安全策略的原则和法案网络技术安全与用》2003.Vo16.11-14

第6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法制健全

取得安全饮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活动基础。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便捷服务时,也在遭受着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能源枯竭等一系列重大挑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饮水问题,要么是水资源安全问题,要么是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等。同样的,我国也存在着巨大的用水问题,在人均占有量和水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本文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提出在法律层面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对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帮助。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

(一)农村饮水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在水质、水量、取水方便度等方面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定。它的具体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农村饮水安全的自然属性。也就是指农村饮水的供给影响因素首先是自然界的水资源在“质”上的优劣和“量”上的多少以及在地理空间的分布情况。这是进行水资源调配和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农村饮水安全的直接因子;第二个方面是农村饮水安全的社会经济属性。对用水安全进行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涉及到了相关领域内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配;第三个方面是农村饮水安全的人文属性。这一方面主要指水安全管理的受众即农民的心理感受,水安全是对人自身的生命和生产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因此,当出现饮水安全问题时,农民的心理承载力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农民对于饮水安全以及水资源的总体认识也是人文属性的一个内容。

(二)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发展概况

我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起步较晚,涉及面狭窄,基础设施薄弱,总体上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安全饮水的一些重大弊病。首先我国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供水工作上,而对农村水污染治理、取水基础设施和水资源再分配等方面投入较少。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根本上就没有供水设施,农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是直接从江河湖渠中获取,不能保证用水安全。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农村沟渠改造,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部分地解决了农民的饮水问题。但真正系统地对待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国家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通过相应的技术投入和制定相关文件规范农村饮水管理工作,使农村的饮水问题逐步得到改善。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纳入国家规划中,从宏观层面给予了指导和支持,累计解决了2.16亿人的饮水困难。2005年,我国对农村饮水工作做了战略上的转移,实现了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的转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创立了全新的理念,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06年我国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预计到2015年,将基本上解决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视野下的农村饮水安全规范

针对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诸多问题,光靠技术上和支持和资源的调控措施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法律层面给予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以依据,树立起法制理念,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平稳有效进行。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视野下的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意义

环境和资源保护法是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总称,是规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法律武器。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遭遇破坏式掠夺的现象使各个国家纷纷出台关于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能够运用强大的国家权力来保证在进行经济发展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友好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整治污染行为,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视角研究农村饮水安全是将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的。水既是人体延续生命的保证,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这就使水具有了不同的属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水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水安全是指社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用水上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使每个人都有取得安全用水的能力和条件,所获得的水达到一定的清洁卫生标准,同时人类在取用水资源时不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循环造成破坏。显而易见的是,农村水安全不光涉及农村范围内的水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全社会的水问题,关系到水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整个自然环境均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要保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顺利解决,首先就要处理好农村用水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谓主体即是指农民,客体即是指水资源。处理好这一对具有辩证关系的矛盾体就要做好对农民用水、水对农民的影响这两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在具体实践中,就要正确分析可能对农村饮水安全产生影响的资源、社会、政治、生态等要素,并且对这些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认识,考虑到某些要素的随机变化以及由这些随机变化带来的信息不准确甚至是对整个系统产生的连带效应。

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影响要素的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予以调控治理。通过技术的革新可以大力提高农村供水和水利设施的可靠性。运用社会上的成熟管理模式对水安全进行高效的管理,节约用水成本,杜绝水资源浪费。此外,运用文化的、政治的等多种手段建立起适应农村饮水安全要求的供给保障机制、需求保障机制、交易保障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对水安全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以上各种应对措施都能起到不同程度上的作用,通过协调合作可以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但是,上述各种方式或者各个流程的进行都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法律制度是其他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保证其他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法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各种利益诉求和调节手段固定下来,为农村饮水安全奠定合理和合法性基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建立就是通过水资源管理体系的设立将农村饮水安全的政治安排法定化,为国家进行水资源调控和管理提供合法来源。环境资源保护法通过设定相关权利为饮水安全保障中的经济手段提供权力基础和行为规则,通过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来推进饮水安全技术的提高和推广,通过法律原则的设定使人们建立起安全用水的意识。

(二)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定化

建国之后我国政府对农村饮水问题展现出持续的高度关注。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和《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进行了规范。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1994又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解决农村饮水问题。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确定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解决1.6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随着相关工程的进行,我国的饮水安全制度建设也在日益完善,我国相继制定了《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为用水质量规定了检测指标,并且保障了农村用水相关卫生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通过国家的政策性支持,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法制建设已经完成了基本框架的设立,但是还没有实现具有正式意义的法定化。

通过对相关法律的研究可以发现,已经颁布的法律,如《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都没有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立法的目标,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立法群体缺乏水安全意识,将会对我国用水相关行为的立法和制度选择留下遗憾。我国现今的法律体系仍采取将水资源立法与水污染立法相脱离的立法方式,不能进行整体性的考虑,使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的法律依据彼此脱节,带来了管理和调配上的冲突,很难有效地进行生产生活用水的合理配置,给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工作效率。此外,主体性缺失是当今法律法规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重视的立法表现,具体指现行的法律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职权的划分不明,引起相关利益者行使权力时的混乱,极大地降低了其实际效应。

三、农村饮水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

任何活动的进行都要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就要借助于法律提供的权利。农村饮水安全也应该逐步走向法定化,使政策上的引导转变为法律上的主导。饮水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人的健康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保证人们身体素质的强健,是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兴旺的基础。增强饮水安全管理是全体国人的意志,这种集体意志应该以庄严、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用立法的方式予以实施。根据前文分析的农村饮水安全内涵的不同属性,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机制的建立要能够涵盖农村饮水安全从环境到市场、从人文到制度、从教育到引导等各方面的要求。

(一)构建健康的饮水供给需求机制

构建这一机制的出发点是农村饮水安全的自然属性。饮水安全的自然属性具有水资源有限性和空间分配流域性等特征。水资源的有限性限定了在进行用水和调控水资源时要遵守水源产生分布的自然规律,从总体上把握水资源的总储量和需求,运用科学的方式调配水源,节约用水。在法制建设上就要求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的供给与需求的法律制度,为农村供水用水提供有效地供给需求制度环境。

总体上说,在我国水资源已属于一种稀缺资源,特别是质量达到标准的水资源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出发,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就要建立起有效地市场运作机制,通过立法规范水在经济市场上的正常价值尺度,平衡相关利益者的既得权益,使市场运行有序平稳开展,行成符合饮水安全目标的供求机制。

(二)构建高效的饮水安全管理机制

农村饮水安全内涵中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其人文属性,这就使法律机制的建立要适应农民的心理感受,促进农村饮水安全社会效益的提升。水资源具有个体权利和社会公共权力并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生等特征,在这种涉及不同层面的管理机制建设上,就需要法律效力来协调双方的权力配置,维护双方共同的价值需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和行业领域,需要财政、卫生、环境、工程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协调开展工作。工作的繁杂性和多头管理就需要权利配置制度、司法审查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合作的、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机制。

(三)构建农村饮水安全教育机制

在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的同时,还应注意在具体实施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重点是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饮水安全调节措施,使农民充分理解建立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主体方面打好基础,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进行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制建设中,既要考虑整体性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实现人民意志的充分体现,又要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实现用水的有效利用和调配,保证农村用水安全,而是在宏观上把握我国水资源状况,使其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联系,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农村用水安全立法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完善对环境、生态、资源的教育机制,使人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用水观念。

(四)构建区域间安全用水自愿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水环境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国家在实行农村饮水安全时不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处理,更不能面面俱到,法律的约束力又具有一定的限度,这就要求农民自愿自发地建立起安全用水体系,在政府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下做好安全用水工作。同时注意将现代管理学中的激励机制运用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从管理方式上增强农民的自愿性。激励机制是充分调动农民安全用水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国家优惠补助和农民用水信用记录等行政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到安全用水相关机制的建设中去,充当惜水护水卫士,充分发挥主体的巨大能动性。

(五)综合性机制

农村饮水安全涉及面广,协调性要求高,关系到多方利益,需要按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由于片面单一的运行机制引发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事故。在进行农村饮水安全立法建设和实行时,要考虑到农村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综合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等多个层次的手段,不光对农村水资源进行调控,同时还要对农村周围环境的生态状况和农村相关文化要素予以考察,建立起综合性的农村饮水安全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慧杰,王红强,史乐君,张艳芳,严凤英.系统论视角下的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9)

[2]周波.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1

[3]冷文涛.环境污染侵权视角下的农民权益保护[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王颖,郑鱼洪.综合决策模型在饮水安全应急预案评估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1(04)

[5]王云.乡镇集中供水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与防治措施分析[J].价值工程,2013(11)

[6]吴双,储楚,胡阳,张力,孙伯明.农民对饮水安全水价承受能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

[7]王竹燕,徐晓飞.破解扇区居民饮水安全难题的主要做法[J].山东水利,2012(12)

第7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一、强化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

人是实验室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安全培训树立安全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实验习惯,能有效避免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首先要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实验室安全操作细节;核实实验室安全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通风设备、洗眼器及个人防护用品、急救药箱等的存放位置,熟悉使用方法;学习紧急情况下的自护、自救常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告知发生意外的逃生通道等安全信息,并通过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消防灭火演习,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逃生技能。教师在实验带教过程中,传承好的安全习惯、安全技能;及时纠正有安全隐患和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操作行为;使学生对所用试剂的毒性危害和安全防护措施有清楚认识、掌握各种仪器的安全规范操作。

实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至关重要,我们要求学生不在实验室喝水、吃食物;不用戴防护手套的手触碰日常用品(如:笔、门把手、手机等),以防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扩散;有易燃、易爆、强腐蚀性试剂参加反应或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易燃、易爆、毒害气体的实验,需戴好防护镜、防护手套、口罩,在通风橱内操作,并要有指导教师现场监督指导。安全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验安全习惯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杜绝安全隐患

1.化学危险品和仪器设备管理

我们对化学药品从购买、储存、使用和废弃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细致的监管。实验用试剂均在学校供应平台购买学校指定有资质厂家的产品。设有配备了排风系统、消防设施和铁质防燃药品柜的专用药品库,每周进行安全检查,记录温湿度,定期排风。并建立试剂清单,及时检查更新,减少重复订购的浪费现象,也降低了长期储存的潜在危险。实验室内仅放置实验使用量的化学药品,随取随用;危险化学品均放入通风橱内。有些试剂即使在低温环境下也具有挥发性,因此实验中心实验室均使用防爆型冰箱。

对于实验中使用的各种分析仪器,做好日常维护,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有些仪器在使用时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在醒目的位置贴出安全提示,如:学生在使用熔点仪时,为加快实验进度,用冷水浸泡散热铅块,但测样时如果不完全擦干水分,会造成电源短路。故做出“请务必使用干燥的散热铅块”的提示。压缩气体钢瓶固定在气瓶架中,避免太阳光直接暴晒。安全无小事,只有及早发现、尽快解决实验教学中的各种安全隐患,才能保证其安全、顺畅运行。

2.实验废弃物处理

药学专业实验过程会产生各类有毒有害废弃物,如果不进行严格、细致的处置,将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需规范处理实验废气、废液和废渣(即“三废”),做到有毒废弃物的零排放。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试剂或生成有毒和有刺激性气味产品的实验严格要求在通风橱内完成,同时打开实验室排风罩,降低废气对实验室的污染。药物合成实验通常反应成分复杂、反应时间长,实验室内会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在上课前半小时打开通风换气系统和门窗,将实验室内置换成新鲜空气,使学生能够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工作。实验中产生的大量废液,需进行严格分类收集,按无机类废液和有机类废液(组成较复杂,一般分为含卤素和不含卤素)分别盛放在信息标示清晰的专用废液桶,定期由学校统一回收。实验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枪头、离心管、防护手套、滤纸、纱布、橡皮塞、变性乳胶管等)和玻璃利器(如:破碎或破裂的玻璃器皿、针头、注射器等),分别盛放于医用废物专用桶和利器盒中,学校统一回收。实验动物在实验完成后立即送动物尸体房冷冻处理,辅料等其它动物实验废弃物随之送到指定地点。

三、建立绿色化学理念,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第8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63-03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校企深度融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修订既要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又要结合本学院专业办学条件设计制定。根据专业调研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甚至引领区域产业行业发展。

(二)课程优化整合原则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根据职业岗位群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课程类型,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原则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安排。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施“课证结合”改革,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规范化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本专业建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经本系部审核批准、教务处审核、主管院长签字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要全面、结构应完整、表述应准确、行文要规范。经审批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五)持续改进原则

专业建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及专业教学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最终构建出独具本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设计

(一)人才培养规格调研。

1.行业企业调研。专业教师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取饮料制造、汽车制造、安全等典型行业开展企业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大量环境安全事故凸显,引起国家和企业对环保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广大企业对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这一新兴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广东省内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约占全国30%,外资、合资企业及重点污染行业均非常重视设置工业环保与安全管理部门,工业环保、安全与健康(EHS)人才备受该类企业青睐。企业中EHS岗位的高职学历人才比例约占20%,从学校招收应届生约占60%。

2.专业教学调研。专业教师对同类专业院校、教育专家进行了教学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全国培养缺口较大,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更是凤毛麟角,远未能满足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行业教育专家还强调,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环保、安全、特种设备、消防、卫生等岗位群;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程,拓展职业资格证书领域,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面向企业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EHS)部门、环境健康认证咨询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基层环保管理部门、基层安监管理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企业环境保护、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企业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环境监察、安全监察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管理人才。

2.就业岗位群。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普高生或三校生,修业年限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主要就业岗位(群)为: 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人员、基层安监部门监察人员等。

3.构建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分析EHS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本专业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4.学分制及职业资格证要求。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推行“双证制”,学生必须修满学分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方可毕业。本专业必考职业资格证书为ISO14000&OHSAS18000内审员资格证,选考职业资格证书为特种作业管理(操作)证、初级急救员证、消防员证、污水处理工证、水环境监测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可置换公选课学分。

5.实践教学要求。根据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图1)。本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一、二学年结合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参观、课程实训(实验)、集中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重点培养综合技能,安排不少于16 周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 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保障

本专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初步建成环境/安全管理实训室、工业安全实训室、环境应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及一批校外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基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环境建设、实训室管理文件建设、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同时,根据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复合型、广泛散布于企业等特点,还要开拓更多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确保一年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在内容上有机衔接、环境上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实训、实习等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要求。

(二) 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保障

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强化高职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及专业授课,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

按照“政校联动、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本专业将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动,依托环保行业优势,逐步与广东省内环保、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型企业、EHS咨询与认证部门广泛建立联系。以实质性项目为牵引,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专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39-40.

[2]罗先进,黄霞春,葛庆,周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成教育研究,2011,(6):111-112.

第9篇:安全与环保范文

(一)前提条件

1.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目标。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目标:通过加大管护力度,停伐、减产,检查现有的天然林资源保护状况,天然林资源消耗控制情况,达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执行情况本身生态效益的评估结论;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检查荒山荒地绿化,森林植被增加情况,达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意义的评估结论;通过妥善安置企业富余职工,劳动力完成战略性转移,保证林区和社会稳定,为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达到对国家天保政策的评估结论。

2.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内容。天保资金安全完整为评估的基本内容。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内容包括天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工程实施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制度的执行和检查、决策实施的效果和结论等方面。

3.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政策的可持续性:天保政策的执行、完善、支持;森林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森林面积的扩大、森林蓄积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机制的运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科学性原则。从天保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入手,研究天保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状况,分析天保工程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程度,检查天保工程程序和质量的优劣,认识天然林生态环境的特点,反映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客观实际,按天保工程生态环境的固有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三是针对性原则。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评估结论应符合审计准则。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内容、标准,等级和评估方法等需根据天保工程实施的影响性质和生态环境条件做具体的分析和决定。

4.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指标。审计涉及事项为评估的基本指标。一是工程实施情况按照《实施方案》评估。投资完成量、森林管护面积、富余人员安置、人工造林指标、工程程序和质量管理。检查验收制度、资金运行质量状况、责任追究制度及其执行状况。资金计划到位率、有效利用率、损失浪费率和资金监管的有效性。二是生态效益情况借鉴专家经验和抽样评估。造林成活率、木材减伐指标、森林覆盖率、宜林荒山造林率、毁林行为处罚率、局部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增减。三是社会效益情况以实际调查为主评估。工程区社会就业率、转产率、富余人员分流量、林区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险与当地职工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天然林停伐对当地木材供求影响程度。四是经济效益情况以样本县和样本企业的有关资料评估。非林非木产业发展状况、当地森工企业产业结构比率、林区经济成分比重、天保工程对林区财政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森工企业收入变化、地方财政和县域经济的影响程度)。

(二)理论基础

1.以国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为审计方向,按照国家关于天保工程的工程管理、资金管理、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规定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为审计目标,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天保工程环境审计模式和评价体系。

3.以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为审计标准,确定天保工程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三)基本思路

1.审计目标要明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实施目标和审计署五年规划,实施政府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与审计工作在审计目标上的结合。围绕和服务政府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中心工作开展环境审计,在促进天保资金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促进政府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管理与环境保护投入增长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全社会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更高层次发展。

2.审计内容要深化,抓住天保工程资金投入的主要部门,实现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与国家天保政策落实在审计内容上的结合。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不仅查清账目,及时纠正问题,而且要提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具体建议。

3.审计方法要多样,抓住天保工程审计程序的关键环节,实现项目完成质量与环境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上的结合。除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检查、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继续运用外,一是计算机技术将得到全面推广。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方法对环保资金使用的基础数据进行审计;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对资源和环境管理系统设置,运用效果进行审计。二是专项审计调查技术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的运用。对资源管理和天保政策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揭示和反映执行政策制度方面以及政策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4.审计形式要灵活。一是通过审计的形式对天保资金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关注资金管理不规范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关注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和目标实现的保证程度。二是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的形式对天保政策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三是跨越审计分工的不同领域的环境审计资源的整合。

二、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重点与方法

(一)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重点

1.建立重点模式。一是从计划入手,核实是否严格执行上级下达计划或擅自变更计划的问题。二是从资金入手,审查有关部门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位、兑付到位的问题。三是从项目入手,检查是否按计划设计施工、按要求检查验收,有无管理不善、损失浪费、挤占挪用、减少面积、以次充好、降低标准和树木成活率低等问题。四是从政策入手,调查有无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五是从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产业调整(经济效益)、职工安置(社会效益)入手,做出客观评价。

2.涉及重点领域。把负责筹集、分配、管理天保工程工程资金的主管部门作为重点部门;把天保工程实施作为重要环节;把苗木育种供应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把投资额较大、建设期较长的苗圃建设和工程实施效果作为重点项目;把造林成活率和国家林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作为重点抽查内容;把会计资料失真、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现象作为重点问题;把施工设计、检查验收、环境测定等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作为重点联系对象。抓住计划批复、资金拨转、工程实施、项目管理、资金分配等关键部位,着重研究解决天保工程在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和绩效层面的情况及其问题。

3.把握重点环节。一是抓好审计立项环节,着力提高针对性。在选项立项上,按照重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宏观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对影响天保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及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天保工程审计的主要对象。二是抓好审计工作方案制定环节,着力提高指导性。认真搞好审计调查,熟悉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规定,摸清基本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局性天保工程管理和运行状况及其发展动态,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作为审计重点。集中研究讨论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审计的重点、范围、方法、步骤和要求。三是抓好审计实施环节,着力提高准确性。对明确规定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做到不漏项、不缺项,查深查透。除做好资金真实合法审计外,把造林的成活率、治理水土流失、森林职工人均收入等作为重要的效益指标进行审计。重点检查各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进行施工。抽查一定数量的地块,检查完成造林成活林是否达到规定标准。四是抓好审计报告环节,着力提高宏观性。加强深入分析,利用审计资料和专家经验,向政府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审计报告。五是抓好督促跟踪落实环节,着力提高有效性。主要做到“三个到位”:即跟踪整改机制和制度到位、跟踪整改内容和重点到位、跟踪措施和办法到位,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意见,维护了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法律性,促进了审计成果质量的提升和转化。

4.审计重点内容。以国务院批复的工程实施方案为龙头,检查方案确定的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资源管护、采伐限额指标和富余职工安置计划完成情况。一是审查天保工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主要是各项目主管部门批复计划和用款单位执行计划情况。二是审查天保工程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主要是各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管理、使用天保工程资金的情况。三是审查天保工程相关政策落实情况,主要是职工安置分流和保障工程实施政策的执行情况。四是审查评价项目实施管理效益情况,主要是主管部门、用款单位组织实施工程中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程实施后的质量情况,树木生长情况。五是审查天保工程项目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5.做出重点评估。一是该保护的天然林是否实施了有效保护;二是天然林禁伐区是否按要求停止了采伐;三是工程区木材产量是否按计划实现了减产到位;四是富余职工是否得到了妥善分流安置;五是林区经济是否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林区社会是否保持了稳定局面;七是公益林建设是否按标准完成了任务。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对比变化做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方式及方法

1.评估方式。一是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检查。对天保工程的环境管理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做出结论和评价,包括政策的执行,制度的建立,实施的程序,资金运行质量状况、责任追究制度及其执行状况等。二是从资金管理上进行分析。对天保工程的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包括资金的到位率、资金使用率、项目管理水平等。三是从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计算。对天保工程的环境工作绩效做出考核和评价,包括项目规划执行情况、造林成活率、森林覆盖率、宜林荒山造林率和工程区经济增长及其森林职工的收入增长率。

2.技术方法。一是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环境的决策,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经济净现值法、经济内部利润率法和效益费用比法三种评价准则或指标;二是环境的经济评价法。依据相关的标准和程序对环境影响所导致的损害和效益进行货币计量的过程。三是在审计中除利用了一些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外,还要采取实地调查了解、利用文献资料和公共数据、利用被审计单位已有的数据资料、案例分析研究、利用专家工作、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审计等方法。

3.工作方法。一是以天保工程资金真实性为基础,加大对天保工程政策的关注和思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注意现有政策和实际的结合;二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为重点,扩大天保工程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融入绩效检查、分析、评价的内容;三是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队伍为主力,加快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引进。

4.组织方法。一是建立“整体统一、分工配合、优势互补、运行高效”的环境审计协调机制。二是实行“上下联动”、“交叉互动”、“内外结合”的审计方式,在统一时间范围内统一行动,协同作战,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网,优化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系统的整体效能。三是坚持“省级先行,典型引路”。对确定由省厅直接审计的被审计单位率先开展审计(或试点),抓住典型审计实例,做好引导示范工作。四是审计与调查并重。围绕目标和重点,对部门管理使用的资金实施全面审计,对树木的成活率,方案的实施、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进行审计调查。五是充分听取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六是在审计综合报告上报省政府之前,分别征求省级有关主管部门和被审单位意见,以确保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准确,分析产生问题原因深刻,审计意见和建议可行,使环境审计成果成为政府改进和提升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5.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天保资金审计中的作用。以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交互为载体,构建天保工程资金审计项目统一指挥中心,实现项目审计的统一调度。以集中采集被审计单位财务及业务数据、综合业务系统数据结构,构建对应项目资料树为基础,先行归纳、提炼、整理、分析,将审计重点、关注点和利用数据库查询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通过审计专网等信息数据快速传递通道,及时发送参审组,实现天保工程资金和项目信息资源、数据共享,进一步强化审计全程监控和协同作战。

6.进行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对外交流,建立环境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一是强化现有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在理论方面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更应强化统计学、计算机、法律、管理、环境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实践方面,要突出环境审计实务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熟练掌握环境审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促进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项目时能准确把握各项目之中的异同,能够用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同时审计机关应加强环境审计人员对外交流力度,及时掌握国内外环境审计新的思路和方法,尽快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素质。二是探索环境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逐步建立环境审计所需的外部专家库,根据环境审计的具体情况,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和精通环境法律法规的专家,以及具有环境工程和鉴定方面资质的机构参与环境审计,尽快改变目前环境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环境专业知识匮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