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教育信息化三年精选(九篇)

教育信息化三年

第1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因此,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北京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天津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河北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蒙古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辽宁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评选50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30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吉林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黑龙江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上海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

浙江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安徽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福建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江西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山东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河南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湖北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湖南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广东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广西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海南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庆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川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贵州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陕西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甘肃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青海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宁夏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疆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新疆兵团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大连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青岛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宁波

加大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出台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设高清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8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中高职网络学习平台。启动建设具有宁波特色的“学分银行”,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入开展数字资源库进社区、进企业推广服务工作。

第2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近年来,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始终走在江苏省的前列。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以“城乡一体、整体推进”为导向,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根本任务,基本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在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e卡通、教师远程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是我省教育信息化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美誉。这是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成果,也是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和广大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这些经验应当好好总结并推广发扬。新时期,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国和省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就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大家交流三点体会,供同志们讨论时参考。

第一,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推进信息化,关键是提高人的信息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走在社会信息化的前列。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为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需要我们深入领会牢牢把握。一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分散建设到整体推进、从各自为政到区域规划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亮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将是一个自上而下整体推动的建设过程。去年底,我省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颁发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既是对国家信息化工作会议和规划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对接,也是首次在省级政府层面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突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二是系统阐释核心理念。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是我们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的关键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体现在信息技术必须更深地进入教育的主流业务,必须服务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既要与教学相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也要与管理相融合,实现监管模式的创新;既要与公共服务相融合,实现面向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服务创新,也要与科研相融合,实现科技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三是充分明确目标任务。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高度概括为“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就内容而言,“三通两平台”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方向明确,任务清晰,便于落实和推动。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到2015年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85%,到2020年实现90%,这个是我们年度计划中需要持续跟进的目标。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快落实进度,形成阶段亮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机制创新,突破仅靠项目推动的旧有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应用的建设新格局。

第二,进一步增强教育信息化统筹力、执行力。中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教育部从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力量整合,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工作。我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厅际协调小组,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从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和部署全省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力和领导力,要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推进责任。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是各级各类教育主流业务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技术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是技术部门职责的陈旧观念。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优化政策、统筹资源、争取投入、指导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安全。学校的职责是,科学计划、积极应用、确保投入、组织研究、要维护安全。对于运营方,我们的要求是希望其能够服务教育、执行标准、有利于普遍应用、保证发挥最佳效益。二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应用导向,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能不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能不能切实惠及广大师生,应用是关键,这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各类业务部门和各级学校要知晓并研究自身在信息化领域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从自身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出发,找准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分阶段、分层次稳步推进工作,不断加强各类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益和水平。三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是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建设原则。教育信息化这样一个复杂过程,单靠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是难以完成的,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已有的、能够支撑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条件各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力量,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基础设施、云平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地与大型国有通信运营商展开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讯、存储与计算资源, 形成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的建设新机制。

第三,抓住机遇,继续扩大苏州教育信息化先行优势。苏州教育信息化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贡献了很多智慧和经验,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验试点区、成果孵化区、经验推广区。新时期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做了科学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核心任务,全面启动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征程。我们坚信苏州必将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和扩大先行优势,继续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进程,必将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和经验。在这里,我希望苏州能在三个方面为全省提供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要坚持理念先行。先进的理念是苏州教育信息化取得丰硕成果的思想基础和保障。新时期对于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的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理论前提。工作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理念的差距。客观上,有些地方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辅助教学的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内在规律还缺乏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影响还没有真正破题。苏州要继续提高认识,深入领会,进一步探索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线,努力形成教育信息化理念高地。二要坚持教师先行。苏州始终坚持形式丰富、注重实效、关注体验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形成了一支素质均衡、技能优良、能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师队伍,这是苏州教育信息化持续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三通两平台”建设是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标志性工程,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意义更为重大,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作任务。本着“发达地区先行、教师先行、职业教育先行”的建设原则,我们希望苏州积极行动起来,在建设模式、应用类型、资源共享等方面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综合优势,为全省更好地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三要坚持资源先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利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化,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治要求。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为诗书之地、人文之乡,拥有丰厚的优质教育资源。苏州应充分加强协作,探索和建立高效持续的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利用网络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有计划、有系统、高质量地做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开放共享,把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优质资源推广到更多地区和学校中去,在促进全省教育的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均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奋发有为,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3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二、教育信息化亮点

韩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网站为教育网(Edunet),由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Korea Education &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KERIS,一译“韩国教育学术情报院”)负责管理。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成立于1999年,其宗旨为推进国家信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促进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

在韩国,所有学校都和国家教育信息系统(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NEIS)联网。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利用学校信息系统与家长进行沟通。教育科学技术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MEST,原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部)和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以国家教育信息系统网络为基础,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该系统。

韩国公布了小学电子教科书启航项目,该项目以Linux系统为基础,让每位学生拥有一部平板电脑(类似苹果ipad平板电脑),通过电脑实现一对一教学。预计2013年电子教科书将覆盖所有中小学校。

三、教育体系的结构及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韩国的教育系统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Kim 2010b)。教育科学技术部开发制定并定期修订全国课程大纲,同时研发和审批教材。韩国公立学校招收学生的年龄范围大概在6岁至18岁。

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隶属于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主要负责全国教育信息化,实施和执行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相关政策。尽管每届政府的政策有所变化,但是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一直为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的教育信息化宏观规划服务。这一机构的使命和目标为:通过高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使韩国成为教育强国(MEST and KERIS 2008)。例如,2008年中央明确了给予地方机构更大的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省市教育部门也参与到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和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的工作中,例如在职教师的培训、天才学生和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等(Oh 2009);另外,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研发了一个监测系统,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都可以访问这个系统(MEST and KERIS 2008)。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韩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出色表现,韩国于2007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UNESCO King Hamad Bin Isa Al-Khalifa Prize),同时也获得IMS全球学习联盟(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颁发的“学习影响力白金奖”(Learning Impact Platinum Award)(KERIS Website)。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教育,建立起一个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知识型社会。韩国教育体系一直是集中式(centralized)管理——制定全国性的课程大纲,统一研发并出版教材。目前,政府希望通过多元化的学习,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央政府采取了以下三个策略:第一,加大当地政府的教育自,开发适应本地的校本课程;第二,在高中阶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第三,大学招生形式的多样化,此前大学招生的依据是单一的全国统一的标准化考试(Kim 2010a,2010b;Oh 2009;MEST and KERIS 2008)。

韩国教育管理模式由集中统一管理逐步走向分权式(decentralized)管理,各地也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教育信息化在改革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韩国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关教育网络可以提供个性化和全天候的服务。以前只有一些富裕家庭才有能力支付一对一的家庭辅导,而网络教育的目标是使资源共享最大化,使更多人分享公共教育资源,扩大民众对公共教育的信任,弱化对个体辅导的依赖(KERIS Website;Kim 2010b;Oh 2009)。

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的许多工作通过教育网来实现。在全国其他教育机构的帮助下,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于1996年建立了教育网。如今,教育网每年获得的国家预算金额为225万美元。为实现政府优先发展个性化教育、提供平等学习机会的目标,教育网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履行职责:一是改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制定相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和相关规章,负责起草与标准相符合的材料,使之可以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所使用;三是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四是为教师提供在线社区服务,这个社区被称为“教育咖啡屋”(Edu-café)。

四、教育信息化

第4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精神,江苏省教育厅特颁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确定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是推动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理解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一)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特色、彰显特征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中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见》的出台,一是明确了加快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标准、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机制,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二是提出了科学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省级以上示范学校达标率为95%。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建成以“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的省、市、校三级管理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师生人人开通并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中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均达90%以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的职责更加明晰,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经费投入渠道更加广泛。到2020年,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是部署了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一个提升、一个完善、三个推进、两个创新、两个加强”――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加强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与重点: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包括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信息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意见》提出了“突出应用、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轻软件、轻资源”的片面认识,确立以资源建设为中心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职业院校网站、省辖市职业教育网、省级职业教育网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省市校三级“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二是重点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一批开发基地,协作开发省级教学资源;加快校级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各地自主开发数字资源,择优遴选和汇聚各地各校资源。立足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务评审、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同时,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达到师生能力共同发展之目标。

(三)强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了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认识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和普及,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观念不清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内容很多,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涉及范围也很广。例如,有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各个方面。而当前普遍存在着对信息化理解的肤浅,认为使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信息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认识的表面化造成的,以至于不少职业学校片面追求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结果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和浪费。同时,认识的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应用能力薄弱。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软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增加,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急剧攀升,但是,大多数院校都是在中专基础上发展而来,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师资、计算机与网络、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实验实训条件等远未得到加强,大量资金用于解决校园校舍,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却被有意无意地疏漏了。因此,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缺少数字化教学环境,缺少培养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学生可以操作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偏少,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辨别、获取、处理、加工能力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设计教学、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足,在职业教育院校中,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有一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现代化工具。教师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各种信息等方面获取渠道的不畅通,必然影响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惧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大力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作。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倾斜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较少顾及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配置结构性短缺、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二是投入机制不活。职业教育信息化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其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要,资金来源范围狭小,尚未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合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相应政策措施滞后。三是建设标准不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缺乏明确和导向性的建设标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出现盲目与低层次问题。因此,应拓宽投资渠道,将企业捐助、基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纳入投资主体范围,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开拓职教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寻求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对于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和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习,统一规划、分层实施,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全面融合、特色发展”的原则,以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创造多种适合职业技术特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可能,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服务。二是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校地联通,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各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多方投资、共同受益。三是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将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实效,让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四是全面融合、突出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体系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融合,整合院校、企业、行业优质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二)加强资源建设,发挥优质资源共享优势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因此,学校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是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数字资源、应用系统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和工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了数字化教育的环境。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的方向,克服职业教育资源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努力促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学校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的相关专业可以协同合作,共同建设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校本资源,建设好后可以共享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又可以保证质量。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

第5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一、持续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专门阐述。刘延东同志也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明确把“三通两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去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部际协调小组。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在“宽带中国2013年专项行动计划”、“信息惠民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把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教育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由科技司、财务司、基础二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多个司局和直属单位齐抓共管的协调工作机制。全国20多个省(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责任,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顺利实施。

多年来,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基础教育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许多教学点教师对教育怀有极大的热情,对农村孩子投入了全身心的爱和关怀,但限于教学条件和自身水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教育。去年底,财政部、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由中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为全国6.7万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传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支持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利用项目设备和资源,至少开出1门之前无法开出的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9月2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电视台、卫星和项目网站传送到各教学点,标志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和资源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这个项目为教学点输送的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更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学点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沟通交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去年9月,在深圳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遴选了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通过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技术讲座和成果体验等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地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两天半展期,共吸引了6万余人次观摩,受到各界充分肯定。刘延东同志对展演活动高度评价,并做出了“切实做好推广工作”的批示。今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秀应用成果,展示给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让更多的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了解、体验和学习这些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各地也做了许多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有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相互协调配合,“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电信计划今年实现6万所学校接通宽带,工信部在“村村通”工程中支持5000所学校免费宽带接入,财政部、教育部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电子白板。“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典型引路,稳步推进。首批“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征集到的资源正陆续上线,第二批优质教育资源征集工作也已启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0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去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并面向全社会征集了近万条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顺利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 信息管理系统”也即将投入使用。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专项,累计对6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网络方式广泛应用,培训效果进一步增强,全面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今年,我部还组织了7期“教育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职能处室处长、地市教育局长、部分区县教育局长等近1000人进行了集中面授培训。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整体目标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处在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下大力气解决。

二、坚持应用导向,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要求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能力十分??要的时期,打好这一时期的基础,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增强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弥补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让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逐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的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去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统筹规划部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以应用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此应明确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日前,中央财政已经下拨了项目2013年的补助经费,各地要加快实施进程,保证每个教学点设备接收到位。针对教学点选用教材不完全统一的实际,加快多版本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和开发。加强教学点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积极探索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的应用机制。一定要下大力气把这件事抓好,抓出成效,通过这个项目,改变教学点的教学面貌,使教学质量有个质的飞跃。

(二)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做好优秀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开征集和遴选,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为农村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分别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资源建设一定要充分吸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参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支持,为学校建设基本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集空间建设服务与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空间的改进、升级和服务能力。在现有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资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为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提供应用服务,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

(四)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要把学科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结合起来。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国培计划”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一个重点,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教师不同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网络学习环境与优质资源建设,以案例为主,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要按时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学校40%以上教师的培训任务。

三、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部门的同志要把握好应用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好信息技术企业、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尤其是要服务好课堂教学。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好设备运维、网络租用、资源购置等相关费用的配套政策,探索通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付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的办法。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不足,不同地区之间 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更加薄弱。因此,各地要在重点抓应用的基础上,按照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充实硬件建设,逐步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二)试点引导,以点带面。

通过“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机制、培育典型、总结经验。去年的深圳展演活动中已经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包括此次现场会上的香滨小学,他们已经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注意及时进行总结和梳理,将这些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提升到可供学习、借鉴和实践的高度,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和骨干课程,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地要在工作中积极推动本地区的中小学校,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使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学习中体会,在思考中凝练,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推动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驱动。随着中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各地要探索建立“强化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理顺各方关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队伍的作用,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师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本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要鼓励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课堂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中小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觉不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使教师逐步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能力和育人水平。

第6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昆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信息化这个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还相对陌生,但昆山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却拉开了建设的大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昆山的教育信息化,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95-2000)

早在1995年,昆山市的学校就纷纷建立起计算机房,至1997年,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建立了至少一个机房,所有的普通班级全部实现了三机一幕。随着互联网的出现,1998年,由市电教馆牵头,统一为每一所学校配置了1台办公用电脑、1只调制解调器和1台佳能喷墨打印机,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的方式实现了区域内学校办公管理的初步信息化。至2000年,震川中学、职业一中、玉峰实验学校、国际学校等少部分学校已建立起了校园网,另50%的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在起步阶段,昆山市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以建设网络机房为主,与之相对应,为了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育及计算机辅助教学,部分教师开始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另外,以单机版为主的各类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开始步入校园,以电子邮件为形式的教育公文收发亦成为校长办公的有效手段。

2.发展阶段(2001-2005)

为了更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2001年,昆山市教育局前瞻性地成立了教育信息中心,并出台了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至2002年底,市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完成校园网建设,并以10/10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班班通网络,校校有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方位的交互平台,呈现出基础扎实、城乡联动、稳步发展、注重实效的良好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为改善薄弱学校、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2004年,政府将完小校的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实事工程,从而使所有完小校也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网络机房和多媒体教室。2005年,全市约有4730名教师通过江苏省第二轮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培训和考核,全市50周岁以下男教师和45周岁以下女教师能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同年,昆山市高标准通过江苏省教育厅“校校通”工程验收。在发展阶段,昆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校园网和教育城域网为主,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师生的上网电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基础建设相配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和应用工作普遍展开,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门户网站,100%的学校中青年教师参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实践,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3.深化阶段(2006-2010)

伴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2006年,昆山市启动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两年内就大手笔投入4800万元,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及装备。至2007年,昆山市90%以上的中小学校通过苏州市现代化学校验收。2008年,为巩固学校教育现代化成果,昆山市委市政府更是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完善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另外,从2007年开始,政府还每年拿出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中心的设备完善和维护。在这一阶段,设施设备的完善和优化,以网络和电子白板为代表的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昆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核心内容,与之相对应,一系列的管理机制、考评机制、创优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一切,为新世纪的昆山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硬件基础。

昆山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做法

1.健全机构,规划先行

领导重视是保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为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校一级、各中心校以上学校及独立建制幼儿园于1999年即全部建立教育技术室,配备主任一名,负责学校装备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而在市一级,则高瞻远瞩地成立了昆山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

规划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昆山市先后制定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把规划工作的落实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了督导评估范围。

2.加大投入,规范管理

昆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用于全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逐年增加。近三年来,市财政先后投入设备款9400多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全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巩固现代化成果,市政府在全市现代化学校创建活动结束后,2007年又拿出500万用于直属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完善,2008年更是投入资金2630万元完善乡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同时,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自今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安排奖励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逐步到位,规范管理成为发挥装备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除每年定期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实现全部持证上岗以外,昆山市有关部门还将信息技术及时引入到学校的规范管理中来。一是实现了学校图书、校产、办公等管理的信息化;二是统一学校教育管理软件平台,建设教育基础数据仓库,成功创建教育部教育管理示范区;三是与专业的网络公司合作,实现教育城域网管理的服务外包;四是与公安网监部门紧密合作,每所学校安排一名熟悉网络业务的民警,建立学校网络安全联络员制度。

3.深入研究,引领发展

多年来,昆山市教育局一直以课题为引领,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是除组织学校参与中央、江苏省“十五”和“十一五”电化教育课题的研究外,还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申报立项中国教育学会部级教育技术实验课题,在全市范围开展广泛的实验和研究。二是以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有效课堂教学展示评比和教师网络教研团队赛两大赛事为平台,开展整合教学实践。三是组织网上教学尝试,建有网上直播教室的学校,定期开播网上实时教学观摩活动;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内要执教一节示范研究课,在网上面向同学科教师培训;同时,在昆山远程教学研训平台上提供一些外地名特优教师的优秀示范课,供全体教师研究与学习。四是开展网上研修活动,利用昆山教师研修网和远程研训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促进各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实现教研管理网络化,提高研究效益,实现区域内校校互动、协作发展和优势互补。

4.形成机制,有效应用

为切实加强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设备使用效益,昆山市先后形成了四套管理机制,以机制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一是形成考核机制,制订并不断完善《昆山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考核评估细则》,每年从实验室、图书室和教育信息化三个方面工作对中小学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教育局对学校的绩效考评中。二是形成竞赛机制,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评优和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赛两大赛事为平台,校、片、市三级层层推进,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展示和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效益。三是形成评先机制,为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制定了《昆山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评选细则》,分学科整合、应用维护和管理服务等三类,每两年评选一次教育技术应用能手。四是形成创优机制,多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校创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先进学校和示范学校,通过创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教育信息化优质学校群体不断扩大,已建成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58所,先进学校34所,示范学校10所。

昆山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成果

1.教育城域网不断优化

本着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分布实施的原则,昆山市自2001年开始启动教育城域网建设以来,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对校园网前端设备和信息中心核心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市教育局信息中心核心交换机、防火墙、入侵防御、负载均衡、自动备份和IP存储等网络设备一应俱全,采用虚拟服务技术,建有各类服务器达30台,基本实现各应用服务器双机热备,出口总带宽达300M。资源建设方面,信息中心先后购置了K12、清华广信、武大三维动画、中教育星、新课标、领航教育卡通动画、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和龙源教育电子期刊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并不断充实地方素材、教案、课件和视频案例等,总量达2600G。软件平台方面,不断拓展应用平台的功能,使信息技术不仅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同时更为全市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当前,在已建教育门户网、教育资源网、教育博客网、教师研修网、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网的基础上,我们又先后增建了网上同步课堂、网上招生系统、网上阅卷系统、市民学习在线以及网上远程研训系统,昆山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信息技术基本能够全方位的为昆山教育和社会服务。2009年,昆山教育网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优秀教育门户网站”。2010年,昆山教育网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予首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县级五十佳网站”。

2.数字化校园稳步推进

自2005年昆山市正式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市所有学校全部建有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千兆主干校园网;师生电脑普遍更新完毕,生机比为7.9:1,师机比达1.1:1;60%以上的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了电脑、液晶投影机和荧幕等多媒体设备,其余学校则是至少完成了1/3教室的多媒体建设,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每所学校还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其中 6所学校的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完毕。另外,为适应远程学习和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2009年起,我们规划建设了基于H3C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全市远程研训平台,目前利用视频会议终端、在原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构建了32只网上互动直播室,覆盖所有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和中学,并已开始用于教师研修和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全市共享;下半年,将继续安装45个直播室,覆盖所有的小学和部分独立建制幼儿园。

3.教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自身要求,我们每年都开展课件制作、网站开发、网络安全管理等专业业务培训。此外,昆山市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华东师范大学和苏州瑞博教育技术博士后工作站的力量,紧密配合新课程改革,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业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展示、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确立教育信息化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近几年,昆山市教育局先后组织了4000多名教师参加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1800多名教师参加苏州的网上教育技术专项培训,90%以上的教师都已取得相应的考试合格证书。通过各类培训,管理和使用队伍的素质均有了大幅度提升,这对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2008年,昆山市教育局出台了昆山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评选办法,经学校推荐,教育局考核评审批准, 81名教师被评选为首批昆山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其中14名教师被送评为“苏州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

4.强势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为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昆山市教育局采取观摩、评比、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有力促进了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覆盖率达100%,整合课占所有课程的比率达40%以上。近几年来,多次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江苏省乃至部级整合课程展示和评优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在苏州市级及以上举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各类竞赛中获奖588人次,其中部级42人次,省级375人次,苏州市级198人次,获奖水平在苏州市名列前茅。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昆山市自2008年起,在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建设和应用实践工作。在推广过程中,根据电子白板的特点,多次举办了市、校的分层培训、观摩点评、专家讲座等,以点带面,使电子白板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逐步走近教师、融入课堂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用电子白板水平大大提升,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市6位教师获得一等奖,6位教师获得二等奖,7位教师获得三等奖。

昆山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景

第7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随着国内软件市场整体的蓬勃发展,客户细分越来越精准,细分的行业市场越来越成为众多软件企业发力角逐的新战场。商场之争永远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着重介绍一家深耕于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行业的黑马企业――北京联合永道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永道)。

联合永道成立于2006年,迄今已有近8年的发展历史,是一家从事职业教育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软件服务公司。联合永道致力于职业教育领域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力争在三到五年内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软件产品与技术的领导公司。现在,联合永道着实成为了一匹行业黑马,让很多老牌职教信息化企业不胜唏嘘。

其实联合永道也和国内的大多数软件企业一样,起步于传统的软件外包业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市场耕耘,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迄今,联合永道仍然服务着诸如阿里巴巴、搜狐、杭州华三、中国民航等国内知名的大型公司。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20逾载,尤其是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原本对外的几家行业领军企业将市场重心转回国内,使得国内软件外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一点相信众多的软件企业管理者都能感同身受。联合永道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们也曾面临这样的形势,在经过创始团队的仔细考虑后,联合永道在2012年调整了公司业务的发展方向,全面进军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

三年时间,联合永道的职教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成为职教信息化领域的领头羊”这一高远而专精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全体员工同舟共济、积极进取,终于使得其技术、产品在客户中形成了口碑,企业品牌也逐渐树立起来,市场范围也不断扩大。

目前联合永道公司已经建立起了“以北京总部辐射北方、上海分公司与杭州办事处带动华东、沈阳办事处立足东北、成都办事处覆盖西南区”的全国市场架构。作为北京市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永道已获得了包括“双软”认证和CMMI3级认证等在内的诸多资质。而在2014年3月7日,联合永道正式登陆新三板(股票代码:430664),成为新三板首批获准股票挂牌的企业,这意味着联合永道在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领导者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谈到进入职业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原因,联合永道的创始人兼总经理张春如此解释:“公司选择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方向,首先是受国家政策导向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其次是对教育信息化市场有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职业办学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管理手段落后,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从‘十一五’计划开始,国家着重加强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扶持力度,经过近十年的磨砺,职业院校信息化体系初见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这些都为管理软件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联合永道紧密切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融合职业教育特色,设计了包括数字化教学、管理、公共服务、教科研、文化生活、校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诚如张春所讲,有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入,相应教育信息化投入也必然加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众多学校资金的到位,充分保障了教育信息化产品的采购资金;另一方面,现有学校信息化程度严重偏低,除高校外,职教、普教基本没有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网络、全真校园录课及共享系统等在绝大部分学校处于空白,这就决定了未来三到五年教育信息化产业必然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

正是在这样的利好形势下,联合永道紧密切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适应信息化教育模式变革、融合职业教育特色、遵循校企互动和理实一体化等办学方针,设计了职教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并已成功开发出了面向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系列产品,包括:ROD数字化校园统一管理平台、ROD教务管理系统、ROD办公自动化系统、ROD学生管理系统、ROD资源管理系统等。该系列产品实现了宽带网络、数字管理、数字教育资源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全面融汇,和专业建设的智慧化管理,涵盖综合服务、资源共享、协作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应用,推动了职业教育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职业品牌、增强产业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通过实施联合永道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职业院校改造教育信息化环境,极大提升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整体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优化数字教育资源;推动教学理论不断改进;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的深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通过解决方案实施后引进的创新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校园管理、师生校内沟通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是联合永道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该校一期建设两大门户和十大应用系统,基本实现学校日常办公的自动化和校内核心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二期将信息化建设扩展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学习、校园生活、社会服务六个层面,基本实现校园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学习,实现创建数字化校园工作、生活和社会服务空间;三期通过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和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实时共享,在此基础上为学校决策层构建校情综合展示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由联合永道交付完成的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除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外,联合永道的客户还有很多。如北京阳光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经济管理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等。

第8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围绕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以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为核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立足应用、突出融合,创新机制、多元参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到2020年,使全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服务能力、教师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

二、突出重点,落实任务

1.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按照《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结合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快速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配备。加快推进全县教育网站集约化建设,按照“全县高中阶段学校——初中以上学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顺序,到2020年底,全县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门户网站。加快“三通工程”建设;一是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改造中小学校园网络,提高网络带宽,至2018年,基本实现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带宽达到省级标准,城区学校建成标准校园网络,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二是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教室交互式多媒体和一体机配备,升级改造老化的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优化教育网络资源服务。至2020年,实现网络教学环境全面普及。三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积极探索“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至2020年,全县95%以上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实现常态化深度应用。达到市教育信息化工程主要目标。

2.推进实施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教育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研、集体备课、教学交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创新,发展“创客教育”,运用虚拟现实、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学习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深入推进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鼓励师生基于省级资源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学习。发挥本地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相互交流共享自制资源,初步建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创新教育资源共建模式,按照“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新思路,构建数字教育资源生成、汇集和共享长效机制。加强本级资源平台的规划建设,扩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拓宽信息化应用渠道,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贯彻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要求,大力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进“专递课堂”建设,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等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建设1-2个“1+N”“专递课堂”试点,到2018年底,“专递课堂”覆盖全县30%以上教学点,到2020年,覆盖50%以上教学点。开设一批“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试点,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推动名校带动周边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4.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依托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监管、业务应用、教育决策等应用。推动县教育云数据中心建设,利用三大网络运营商、知名软件服务企业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建设标准统一、服务多级、互通共享的县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县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搭建管理应用平台。规范教育数据管理,完善全县教育基础数据库,推进教育管理数据、平台、应用、运行“四统一”,提高教育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引领带动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信息化,每年争取创建1-2所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5.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把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到2020年,实现所有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在职研修等多种形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在职称评审、岗位晋级、工作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打造一支会应用、善管理、能创新的教育信息化名师队伍。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提高师生信息化环境下应用、学习能力。培育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信息化教学名师工作室,示范带动全县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6.推进实施网络安全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县教育系统全面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教育行业数据安全管理增强应急处置和灾害恢复能力,有效防范和抵御网络安全风险。加强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安全环境。

三、创新机制,强化保障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县、乡两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县政府成立县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领导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教育局,统筹指导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各乡镇学校应参照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好本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落实和使用者,要成立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专业人员。

2.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对各乡(镇)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核范围。制订学校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估体系,开展教育信息化年度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将督导和评测结果纳入乡(镇)年度教育工作考评内容。加强过程指导和督促检查,以督促建,以评促建,确保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健康顺利推进。

3.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明确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10%和一定比例的教育费附加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宽带接入、资源建设、推进应用、人员培训和设备的日常运维等。要健全不同类别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实现多元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

第9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自那以后,“三通两平台”就成了教育信息化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高潮。因此,到今天,无论你是教育研究者,还是企业厂商,或者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是一线教师,只要说到教育信息化,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三通两平台”,那你可真就太奥特曼了。

到底什么是“三通两平台”呢?这“三通两平台”中的“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今天我们按下“两平台”不表,单讲这“三通”。

“三通”之一,“宽带网络校校通”,其实质内容有两个,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通俗地理解,就是宽带网络铺设到每一间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其实,这“宽带网络校校通”的核心,无非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经费投入。有钱,这事不难办。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投入应精准到位。在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问题时,应当采用与经济发达地区一致的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国家宽带网络(NBN)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宽带网络不仅仅要校校通,更要班班通,人人通,处处通,时时通。这是泛在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终身学习社会和非正式学习时代的学习条件的必然要求。这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而“三通”之二,“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使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的大部分班级的课堂教学能够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每个班级都能使用在线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里涉及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从哪里来?由谁来建设?没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无从谈起。再进一步讲,有了这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没有终端也白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总是要在数字设备上流转的啊!

显然,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为建资源而建资源的模式,鼓励分众、自组织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否则,所建设的资源在质量上就会大打折扣,建了资源没有人用的现象还会出现。

现在,在网络上并不缺少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推进这么多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各级各类学校,都设计开发和购置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可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为什么人们并不积极使用这些已有的教育资源呢?有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为什么我们无法利用它们实现班班通?

而“三通”之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指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线学习,有学习环境。这些空间是能够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能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网络设计产品。空间既指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也指个体能够存放知识、分享知识的物理空间。

仔细想想,将“三通两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抓手,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通”也好,“两平台”也罢,归根结底,其实都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而教育信息化建设绝非抓住其基础设施就万事大吉。

人们都在呼唤“三通两平台”,可是究竟为什么要通?如何通?怎么算通?怎么算不通?标准是什么?通了之后怎么办?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似乎考虑不多!三通两平台,厂商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前基本是只关注了第一通,对第二通和第三通在这几年关注度才日渐增加。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Curtis Bonk兄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所写的:教育信息化三大宏观趋势,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三是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

其中,邦克所讲的“基础设施”的问题,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三通”之第一通,校校通。而校校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钱的问题。而邦克所说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我想大体可以对应我们所说的“班班通”。随着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风起云涌,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处于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时代,那就是:今天,我们任何人,只要借助互联网,都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我们仿佛一下子处于教育资源的一个大同世界。而邦克所说的“在线参与式学习问题”,在我看来,才是他所讲的开放教育世界中的三大宏观汇聚趋势的核心与关键。它既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又不是顺应潮流自然而然就会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强调“校校通”、“班班通”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人通”,而“人人通”的核心则在于一种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

三通两平台,“通”是策略,“用”是目的。我们不是为“通”而“通”,而是为“用”而“通”。中医经络学说有一句名言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说人体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而经脉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