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

教育管理精选(九篇)

教育管理

第1篇:教育管理范文

一、关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代表们认为,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突出表现在:

1•教育法制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国家已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位条例》、《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与此同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上述法规从宏观上控制和规范了全国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使依法治教初见端倪。

2•国家和民间、中央和地方的办学关系初步理顺。长期存在的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已经打破,“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合理办学体制已经形成。据原国家教委统计,截止1995年底,全国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学已达6万多所,其中幼儿园20780所,中小学校3159所,中等专业学校672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校21所,不具有颁发学历资格的高校1209所,各类文化补习、培训学校35000所[1]。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办学关系而言,1985年提出的“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权力和责任下放的任务已经完成,“三级办学,三级管理”或“三级办学,二级管理”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2]。

3•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呈现出良好势头。在领导体制改革方面,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已全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党政关系得到理顺,管理效益明显提高。高等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完善,党政职能分工日益明确。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定编定员制、工资总额包干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在理论上已形成共识,部分地区已开始全面实施。

代表们认为尽管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和严峻,教育管理体制中许多根本性的矛盾和积弊仍未解决和消除,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今后我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应着重集中在以下方面:

1•精员减政,提高办学效益。一些代表通过实地调查和中西对比研究指出,机构臃肿、冗员众多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最大痼疾,并由此导致教育成本大,人浮于事,管理低效。因此,消肿却冗是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大刀阔斧地压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人员编制,应对其实行严格的定编定员和工资总额包干。对目前国务院在机构改革中的举措,与会者表示一致赞同,并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其次,应严格地控制校内组织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的增设。中小学原则上只设教导、总务两处,其余的应进行归并撤消。高等院校的党政职能管理机构应大力缩减,系、所、部、中心等基层教学和科研单位应合并建院,逐步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校院二级实体(建院后系所为虚体,不再设办公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系主任由教师兼任)的管理体制。同时应大力压缩领导职数和专职管理干部职数,中小学那种“书记两三个,校长四五个,主任一堆堆”和大学那种“科级干部一操场,处级干部一礼堂,校级干部一走廊”的状况必须改变。

2•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整个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而这一方面的改革,目前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地方虽然推行了教职工聘任制,但多数只停留在表面,属封闭型聘任。现在聘任制应打破学校和区域界限,实行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拉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才能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流通、充满活力的现代人事制度。在分配制度上,一些地区正在试行结构工资制。代表们认为这一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有利于扩大学校对教职工工资的支配权,有利于把教职工的工薪奖酬和劳动绩效挂钩,体现多劳多得,因此应该积极地推进这一改革。

3•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就中小学而言,完善校长负责制亟需改进的是:要按照这一体制的特定内涵确保校长权力到位,使校长作为法人代表能够真正依法自主办学;要给校长制定明确的任期责任目标,对其实行严格的任期目标考核与管理;要改革校长的产生方式,使之向招聘、选举、考任和委任的有机结合型过渡;要具体规定党支部、教代会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保证监督”和“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与会者认为高等院校学科跨度大、管理要素多、管理任务复杂,因此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是合理的、正确的。但需完善的是应对党委和校长的职、权、责进一步清晰规范和界定,以防止和克服党政之间的矛盾与扯皮现象。

4•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与会者认为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总体目标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法制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法制建设仍是当前和今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代表们认为,一要进一步健全教育法规,从目前的实际出发,还需建立《学校标准法》、《学校财产保护法》、《教育行政法》、《民办学校法》等教育法规。二要加强教育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全社会依法治教、依法从教、依法护教的思想意识。

5•在讨论当前的高校体制改革时,多数代表们认为中央根据高校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弊端,提出“共建、调整、合并、联合”的体制改革方针是对的,它有益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代表们强调一定要防止一阵风、一哄而上,防止搞形式、走过程,防止“拉郎配”,勉强结合,而一定要在做好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整、合并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效益积极稳妥地操作。

二、关于21世纪我国教育管理的展望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时刻。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的时代。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变革必将从多角度、多层次冲击和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带来教育管理的全新革命与变化。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管理,代表们认为,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1•以人为本将成为教育管理的主导思想。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看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这一特征反映在教育管理上必然体现出遵循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的思想。教育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行为潜能,释放人的行为潜能,解放人的生产力。同时,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将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2•教育管理职能及其内涵将获得更新。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将仍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但其内涵将发生变化。例如:凭经验或直觉进行决策和计划的传统方式将被淘汰,模拟模型、DDS(决策支持系统)、ESC(专题系统)、以及民主参与将成为计划和决策的主要方式。又如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控制职能将不再是直接干预,包揽经营,而是以制订法规、审计、督导、评价等间接方式进行控制。在传统职能内涵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教育管理还将派生出创新、预测等新的职能。

3•教育管理方式多元化。法制方法、行政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咨询顾问等各种管理方法将得到综合应用,“弹性管理”、“情景管理”、“最优管理”、“信息管理”等具体方法将日益凸出。

4•教育管理设施和教育手段现代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活动,办公将实现自动化。

5•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将全面实现,“全员型管理”和“遵循游戏规则型管理”将成为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

6•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类型将出现专业化趋势。大学校长和中小学校长的素质类型将由“硬专家型”向“软专家型”过渡,要求其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管理专业训练。

三、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

代表们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开拓和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水平已取得了建设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正式出版了120多部教育管理学专著和教材,创办了5个教育管理学专门性杂志,在1997年和1998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调整修订后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本专科专业目录中都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专业)明确确立,并且其学科建设水平已达到了能够培养博士的层次,这一切均表明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渐成熟。在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上,代表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育机关为主体,围绕教育行政组织和学校来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模式,而应站在社会文化大教育发展的角度,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主体,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教育管理的主体、客体、观念、组织、目标、时间、信息、环境等问题,以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等问题。

2•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要对象,围绕教育、教学、生产、科研、财务、人事和行政管理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方式,而应站在管理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系统阐述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管理伦理、教育管理法规、教育管理规律、教育管理原则等问题,以反映教育管理的根本性内容。

3•必须改变传统的视戴明的P•D•C•A为经典、仅围绕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构建教育管理过程的模式,而应站在教育管理动态发展的角度,注重吸收现代化科技成果,注重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和以审计、督导为主导的控制、以教育评价为中心的总结等学科内容的研究,重新构建教育管理过程,以揭示教育管理的个性特点和内在规律。

第2篇:教育管理范文

一、树立三种观念

一是学生素质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学生特长,养成良好习惯为目的”的学生素质观念。具体做到:一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节课;二是各校结合师资特长、利用功能室开展好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和特长培养;三是抓好的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管理;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文艺、体育、书法、绘画、习作的表演和竞赛活动。

二是教师主导观。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奉献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一所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师,应该树立“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发展学校,成就学校”的观念。抓好教师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做到:一是对教师进行诊断分析,做到有效培训;二是按要求落实好师训的各项工作;三是抓好教师理念更新和教育技术培训;四是找准教研与师训的切入点,开展好教学教研活动,做到研训、学训、会训三维一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是领导品位观。树立“以村级学校领导为主心骨,通过提高学校领导品位,提升办学品位”的观念。学校的品位主要指学校的内涵是否丰富,办学是否有特色。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领导是办学的主心骨。学校办学是否有品位、上层次,取决于学校领导是否有品位、高素养。首先,学校领导思想上高品位,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目标明确,管理民主科学,发展志存高远;其次,校长要有校园品位上的审美力,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琢,设计布置都应该为学生考虑;此外,学校领导要做教学教研的行家里手,才能很地凝聚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具体做到:一是注重村级校长、教导的培训与指导;二是引领指导校长、教导做到五好,即:上好课、观好课、搞好专题讲座、做好教学常规、抓好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二、抓牢四个环节

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管理要上水平,制度要先行。用制度管理人、规范人、激励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学管理的特殊重要性。教学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学校教育管理、实施、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的重要途径。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必然有一套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是立足课堂提质量。随着国家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改和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地中小学都在竭力探寻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所在,只有立足课堂,做到精细化管理,构建高效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教师常规不容忽视。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体现主体就是教学常规。学校应结合实际从教师学科教学计划、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阅、辅导学生、期末复习、成绩考查、学期学科质量分析、教学工作总结、学习培训、听评课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四是创新体制,建构科学、高效的教研模式。教育科研是一所学校整体实力的主要体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支撑。“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与教研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遵循以“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课题为主渠道,以课堂为中心点,以质量为根本点”的教育科研模式。坚持“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理念抓教研,在朴素中彰显个性,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增强五个意识

一是增强传承与创新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已经十年多了,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但也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步入误区。作为教学管理者要以“教研、服务、指导”为宗旨,引领广大教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良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是增强家校合作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时时有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有了这些认识后,作为教学管理者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教师家访制度;二是制订《家校合作方案》,开展家校合作活动;三是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有计划地开展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对孩子极力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是增强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助教意识。学校建设要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观,把“设施设备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作为学校建设和管理的目标。近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增添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接下来是如何使用?如何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让它效益最大化,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3篇:教育管理范文

一、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1. 顺应时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时刻奋战在教育事业的一线,深刻领会到社会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压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新时代下,我们必须要不断创新,深化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使其在监督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社会对人才专业性要求,促使教学管理的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专业化、全面化。这无形中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领会到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教学管理中开拓新思维,才能够突破目前教育事业的困境。

3. 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教育的深化发展,迫使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创新,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向。只有在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让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而对管理中的创新性研究,是为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扩展深化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

1. 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教育改革创新的主导理念。在教育工作中,要随时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是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教育事业的转变是依附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引导。我校一直以来都以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理念,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展开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研讨会,不断提升各位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性认识。

2.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用于教学管理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我校一直注重的一大方面,可以通过奖励制度来保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不仅仅是从物质上奖励教师,更注重的是将教师这种激情的工作形态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中学的校长,我更注重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对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张弛有度地把控表示肯定,尽力营造和谐上进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们都主动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

3. 建设监管机制,成立学生会等组织辅助学校管理业务。作为一名中学校长,肩负着建设学校的一切责任,是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第一责任人,为了更好地监督自己行使权力,我提议成立教育教学的监管机制,随时接受来至学生、家长及老师的监督。同时,我还建议成立学生会、家长会甚至教师会,都以组织的形式存在并展开讨论交涉,让学生、家长以及我们的教师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亲身体会身为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4.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教学的目标,一切以学生的利益出发,全方位的培养学生,不但在文化课上你追我赶,在其他的艺术特长上也各有千秋,不但善于学习,也善于生活,务必将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也积极开展了多场竞赛活动,包括诗歌朗诵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绘画比赛、舞蹈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引起家长和学生对其他才艺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第4篇: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教育;

教育里面有许多美好的词句、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理想。其实、这只是一面,还很可能存在另一面,至少,我们还不能不关注另一面,否则,教育不一定美好。健康的机体也可能生病。

比如说,我们想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教育学生,但是,还有优先要思考的另一面:我们是否冷漠了学生?我们是否委屈了学生?甚至,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学生?

很可能被忽略的问题是:我们的表情会伤害学生吗?我们的语言会伤害学生吗?而这些伤害是远胜于体罚的伤害。

更值得警觉的是:教师既最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最有可能是造成对学生伤害的人,最有可能成为伤害者。

我们本应该让学生越来越聪明的,但有没有可能让学生越来越呆板呢?

我们本应该让学生充满自信,但有没有可能因我们教师自己的不慎而让学生自卑起来呢?

我们本应该尊重学生人格,但有没有可能因为我们的言行而无意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呢?

当我们不警觉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可能保证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吗?我们是在教育学生吗?

其实,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是从警觉自己开始的,并且有许多需要警觉的东西,甚至,有很多事情还不容易被警觉到。

可以说,我们有多少需要去努力的事情,就同时有多少需要警觉的事项。保护每个部位,不使之生疾。

又比如说,创造教育,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都在说创造,说创造有多重要,说如何去创造,说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其实,很大一个问题是:现在有多少创造?现在有多少妨碍创造的东西?有多少来自里外、上下、左右的创造障碍?还不能不想想:我们正在做着阻碍创造的事吗?我们在泯灭创造的幼芽吗?我们有多少本钱来谈论创造?

以上是不是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呢?这些现实的问题不优先弄明白,创造从哪里来?创造教育何在?只从一个方面想,只在一个方面喊,不考虑更现实、更严峻的另一方面,创造会不会成为空话?我们的空话是不是依然比实话多?

还来说说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可以看做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后于教育而生的,是为教育而生的,它更具有两面性,有把教育管好的,有把教育管坏的。管坏了的例子还少吗?从微观到宏观都有,从校内到校外皆可见。

站在教育管理之中的人多有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必定是会管好的,并认为越加强管理教育就越办得好。事实上,管孩子管得特别多的父母,失败的更多;管师生的事务管得很多的校长,失败的更多;管学校的行政当局,常常是把学校越管越死,越管越没有活力和生气。管坏了的事例不胜枚举,管好了的屈指可数。

只想着一定会管好而没有想想可能会管坏的教育管理者,肯定不是好的管理者;只想着这也管那也管而未仔细想想这也不该管那也不该管的教育管理者,肯定不是一个明智的管理者;总是想着要强化管控而不想想如何也要弱化管控的教育管理者,肯定不是很内行的管理者。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事物有另一面。

有人说,中国的学校,乃至于中国大学,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与其乱,不如死,还是管,多多的管。殊不知,并不存在一个死与乱两者必居其一的逻辑,更不应当有一个“宁要草,不要苗”的必然选择。

如果真的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状,那么,症结在哪里呢?体制!体制不改革,就面对这个死结。被管理者的智慧与才能一般并不比管理者差,而我们的体制是建立在管理者一定比被管理者强的基础上的。

不思改革,只是一味地强化对大学生的管控,实际上也就存在一个全方位、从粗到细地管制大学的严重发展趋势,以及行政垄断和学术腐败同时加剧的严重趋势,这会造成何等后果?

过多地依靠行政手段办教育,势必增强形式化、纯量化趋势;过多依靠评、赛、比、查,势必就会大量采用示范、重点、精品、名师亦即样板的办法。其实,这决非一个国家能把教育办好的手段,而实际存在的弊端更是举目皆是。过去,农业靠办“试验田”、“样板田”,文艺靠办“样板戏”,这些过时的做法,唯有教育还在抄办。

教育管理可以经由历史证明是附加的,现在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教育管理实在只是教育的一面,是相对次要(并非不重要)的一面,现在这样管下去,人们就在问:中国高等教育在向何处去?

中国大学在五大学科都能进入世界前300名的只有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有两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的只有办学时间不过十余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参见《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我们对此作何感想?中国大陆作何感想?中国大陆大学被管得更多,这与更落后没有关系吗?

为什么教育有这一面又可能有另一面呢?

实际上,有不少的词本是中性词,但在语境之中常常只被视作褒义词了。

例如道德,本是中性词,有好道德,有不太好的道德,但日常生活中道德一词常作褒义理解了。在说道德教育时,当然是指好的道德;在说要有道德时也肯定指好的道德。

但是,奴隶主的道德与农奴的道德是不一样的,皇帝与平民的道德是不一样的。

教育一词也是中性的,但在一般语境中是作褒义使用的。在说要加强教育时那当然是指好的教育,在说人人要接受教育时也肯定是指好的教育。但是,不好的教育存在着,这是事实。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自觉地防止教育的另一面,去掉消极的有害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包括有害的思维方式,使教育真正发展起来。

教育为什么有两面呢?还因为教育者身上一般就有两面,他身上有积极面,也很难没有任何消极面。好的教师积极面大一些,对消极面的抑制力强一些。好的教师不在于他完美无缺,而在于他在自己教育活动中也不断教育自己、修养自己,有较强的保健能力,不容易患病。

教师中误以为自己只有一面的情形也存在,这往往就是教育的另一面存在的根源之一。

比起教师来,教育管理人员中误以为自己只有一面的情形更大有人在,这更是教育另一面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病得往往更重,却更讳疾忌医。

教育的两面性确实与教育者关系极大。人们把教育的许多美好愿望寄托在教育者身上,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成了教育的化身。所以,人们对于教育的寄托事实上都放在了教育者身上。这既说明了教师的称呼为何神圣,也说明了教师自觉其为教师有多么重要。

教育本身按理说不应有坏的一面,但事实上有,所以,教育要自省。

从教育的目的、功能来看有没有两面呢?也有。比如说,要通过教育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针里还提到教育为这个服务、为那个服务。这样,教育似乎只是个工具;这种意义下的工具性确实存在,但如果以为这就是教育的一切,那就有很大的问题。

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人,人不是工具,青少年不是工具。在政治挂帅,政治压倒一切的荒唐年代,把人当做驯服工具,这种荒唐不应当再有了吧。

把人当做人来培养,这就不

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者自身可能的两面而导致教育的两面,对于这个两面,其一面是要张扬而另一面是要抑制的。

教育活动的两面与教育目的的两面,是两两不同的两面。认识到他们的存在,分析它们的性质,区别地对待它们,这样,我们才可能是清醒的教育工作者。

第5篇:教育管理范文

所谓“班科会”,就是班级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代表的平等协商与探讨交流,是“精细化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衔接纽带。其主旨是任课教师在班级学生管理中的主动参与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需要之间桥梁的搭建,是教育最终目完成的实施平台①。

一、“班科会”构想提出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提出“班科会”的构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动态的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主动参与班级学生管理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共同构筑合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在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加里宁②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加里宁所指的教师不仅仅是作为班级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班主任,所以可以说任何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主要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任课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这取决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力的构筑。

动态发展变化的班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师生之间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教师才会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理解,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果任课教师不参与班级管理,只靠课堂教学和学生进行交流,就会受到时间和空间各方面的限制,不易收到好的效果,同样班主任的班级学生管理也就失去了动态管理信息的直接来源,其进行的教育和管理就是不完美的、不和谐的、有失公允的职责敷衍。所以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才能达到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其他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收到班级学生管理的最佳效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责任以及班级利益的共享目标是“班科会”进行的过程性基础和依据。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细胞,是学生群体与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所有与之有关的教师群体的组成。综合历史与时代的赋予,将胚石雕琢为折射时代需求之宝玉是教育工作者的目的永恒。班主任组织、教育和管理职责的履行是繁杂的,它既是学生的父母,也是学生的老师,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也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等等。而假若每一位作为班级构成的任课教师不在班级学生管理中完成诸如课堂的组织管理、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等应有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内容,必然会导致教师压力的不平衡与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也自然不可能使全体任课老师成为班级利益的共享者。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班主任老师作为班集体的主要负责人,毕竟只是一个个体,对学生的了解及形成的印象,对班级管理的决策与实施难免会片面,会有所偏差。只有从责任心、平常心、热心、爱心、关心的理念出发,在班级学生管理过程中主动吸纳任课老师和学生代表(特别是班委会成员)参加,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地经常与任课老师和学生代表分析班级情况,特别是主动向任课老师请教,集思广益,才能建立起班主任与任课老师间的默契配合,才能使全体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把班级建设好,把学生管理好,把教育功能发挥好。实践证明,“班科会”是一个达到上述效果的有效方式。

二、“班科会”的平台实践与目标操作

首先,班主任每周或兼周主动的、有准备的召集任课教师、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即组织召开“班科会”。向任课教师介绍本班学生的管理、学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把对班级建设的设想、安排以及班级在某一阶段工作中新的规定或新采取些措施,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要求等向任课老师通报,使任课教师对学生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更好的完成班级学生管理的任务。

其次,“班科会”为任课教师提供参与班级学生管理的实践平台。在这一平台,任课教师除了完成与班主任常规的交流:如反映学生学习该科目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通报学生的成绩,表扬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等等外,一些特殊事情的发生可以及时与班主任联系,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以及任课教师观察了解到的学生其他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与本门功课的学习关系不大,但与学生的成长有关,这样及时反映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更全面地了解各科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了解学生和班级情况,从而使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本着“以教育学生为己任”的原则,群策群力地共想办法,然后再分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慎密地铺就一条班集体顺利成长的道路。

再次,吸纳学生代表(特别是班委会成员以及科代表等)在不影响他们的学业前提下参与“班科会”,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学生代表及时了解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工作章法,以及生活、行为习惯,及时把新的认知内容纳入到已有的认知模式中,建立新的认知模式,便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学科教学的进度和要求,更主动地协助任课教师的工作,如学生作业的订正、改错以及复习的督促、检查和学习纪律的维持等。同时有利于学生干部管理能力的提高养成和对于他们在为人办事方面的影响及熏陶。还便于学校、班级突发事件、突击任务的应对处理,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的班级管理体系,从而增强班级建设的实效性。

第四,“班科会”中各方面学生管理信息的沟通、交流和汇总,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参会三方的共享与责任分配,达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协调一致地统一要求,从而“……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僵绳③”,实践和落实精细化的班级学生管理。

第五,出于班级管理过程性的需要,出于学校教育管理程序的需要,也出于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劳动成果展示和认可的需要,班主任通过“班科会活动记录表④”的形式,对“班科会”过程和落实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并上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备案,使每一次“班科会”都体现其衔接协调、构筑合力进行精细化学生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班科会”实践的自我认定

1、实践的持续性。“班科会”时间的约定一般是固定的,每周一次亦或兼周一次,也可在实践中约定俗成。但一定要列入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工作组成,以保证其实践的持续性。因为作为计划,可作工作的监督而避免虎头蛇尾;作为工作,可纳入管理而成就会议的有效落实。

2、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协商与宽泛的自由座谈相结合,以促成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合力,实践学生管理的过程化。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协商有助于规范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以教育学生为己任”原则在“班科会”中的体现,而避免滑入无目的的“闲谈”、无意义的空谈;宽泛的自由座谈模式又能使“班科会”组织者(班主任)从宽松的平等座谈环境中清醒的汲取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管理信息,而避免僵化氛围造成“班科会”流于形式。

3、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虽然在教育管理的任务和作用上有所区别,但都肩负着共同的育人使命,因而班主任的主动性和任课教师无上的责任意识是“班科会”成功的必要保障,正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师应当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①关于学生群体参与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操作办法已在笔者《精细化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中已有阐述,这里主要对“班科会”中任课教师部分作以叙述,敬请谅解。

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③著名教育家赫尔马特

④班科会活动记录表

200 -200 学年第 学期 班科会活动记录表 第 周

班 级 班主任 活动时间

与 会教 师

参 会学 生

活 动主 题

议 程记 录

班主任总 结

第6篇: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资源共享资源管理网络建设

计算机网络使诺大的地球浓缩在几秒钟,使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的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即使在偏避地方的人们,也能很快地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及时跟上世界的潮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时代的逼近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众多的小学纷纷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去,而架构在网络环境上的"校园网"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焦点。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以使学校的教育实现现代化。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在目前,至少在国内并没有成熟的经验给我们借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将从校园网的认识、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和建设三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一、"校园网"的认识

"校园网"这个名词的出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由于人们对"校园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导致了中小学在校园网建设上暴露出种种问题。如有的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导致设备使用率不高。有的学校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强大的服务器,却没有一套应用软件系统,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也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学校"校园网"网上信息陈旧,甚至网上无信息可流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只能作为客人参观时展示的门面。还有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加之校园网的生产企业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企业的售后服务跟不上,造成盲目投入,建网后的维护费用和改造费用相当高,而且可扩展性和升级性差,学校重复投资的现象严重,浪费较大。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建设"校园网"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深或存在误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1999年8月30日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校园网"是在校园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可在校园内将许多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连接进行数据通讯。"校园网"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校园网"的开通,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用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应用"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浙江大学沈莉萍给"校园网"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校园网"是指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是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网络化教育的重点并不仅仅要让师生了解和使用Internet,更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网"建设,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手段跃升为基础手段之一,或称之为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WBI(WebBasedInstruction)。CAI是一种静态的改良,WBI则是一种动态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网"建设,引起了传统学校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的巨大改变,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将极大改变学校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Internet上的教学系统,具有快速传递信息的教学功能,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国际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成一体,它以数字网络为信息载体,几乎可以现行所有媒体可以的文字、语音、图像、影视等资料,成为信息集散中心。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避免"校园网"建设首期投入过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避免造成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就有可能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教育的创新。

二、"校园网"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校园网是学校的龙头、核心设备,校园网的开发利用对教育的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利用校园网实现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校园网功能的开发利用,利用校园网和计算机教学平台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网络化的强大信息量,电子化、声像化的生动情景,实物显示,人机对话,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师生的素质,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更新。国际上已明确提出:"教育是学习,教育是交流"。在信息的社会,教师时刻会被学生超过,因为在接受信息这一点上,教师与学生经常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再像旧教育那样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没有独立性,缺少发言权。现代教育中的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主角",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科过多,课程深,难度大。"是我国中小学现有教材的特点,学生普遍感到课程难学,负担过重,不少学生由难学到厌学。这是现在许多中小学遇到的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一些重复的教学内容合并,删繁就简。运用校园网络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资源,更新教学内容,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概念重新组合知识。运用形象化、电子化、声像化的手段,解决难点,突出重点,降低课程的深度和难度,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让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把学习的内容消化吸收,使部分学生有余力去学习他喜爱的学科,做他喜爱的事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才能。这样,不仅保护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重要的是推动了素质教育,达到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目的。

2.利用校园网开发远程教学环境

校园网与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相联,实现了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天上地下的网络,加快了远程教学环境的形成。网上学校的建立,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争取实现家庭电脑与校园网相联,通过互联网络建立学校或地区性的教育资源交流网络,借助远程教学资源改革学校的素质教育,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制度、学习制度、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教师的培训进修,学生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目前,国内"网校"的发展方兴未艾,已达到200多所。许多学校也正在进行规划,一步一步的具体实施,逐步完善。现在各地区都有一些名校、名教师、教育专家,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读名校是许多家长的良好愿望。现代远程教学"网校"的设立,不但解决了他们的愿望,也为处于边远地区的教师、学生的学习、进修打开了方便之门。现代远程教学的开发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意义极其深远。

3.利用校园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大型软件的出现,要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供大家共享,一张软盘的存储容量就显得格外微不足道,大容量的硬盘和刻录机对很多人来说又是不可能具备的。只有将计算机彼此连接起来形成网络才能体现出计算机在现代办公中的优越性。学校可以将散布在学校各个角落的计算机联在一起,并通过专线(DDN)与Internet网进行的联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应用环境。

学校内部子网在校园内部各个年级办公室及各处室之间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为领导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手段。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建立的现代校长办公室,让每个办公室通过校园网进行办公、管理和获取校内外的信息,提高办公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及时通讯和协同工作,可以使得校长在其办公室管理和控制整个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运作效率。

建立与Internet网的连接,还可以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中小学教育信息;实现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机构连网,完成公文传输、报送各种报表和教育信息查询;实现学校与Internet之间相连,完成与Internet网的通讯和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之间、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连网,提供教育软件和远程教学等服务。

利用校园子网和与Internet的连接,使学校校园网成为学校教学的窗口,成为学校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4.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课本已不能承载知识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网络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所提供的是一种信息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学习,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为此,学校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需求,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网上教学作用。

(1)建立学校主页,通过主页进行知识交流和传播。

学校的主页,是外界了解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因此,在主页上可以设置"学校简介"、"校长介绍"、"组织结构"、"校园风景"、"校友情怀"、"教师风采"、"学生天地"等栏目,以介绍学校基本设施和师资力量。除了这些栏目以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情况设置了几个特色栏目,实现网上教学和交流的目的。如"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奥林匹克竞赛"、"名师指导"、"自然与环境"等。

(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

每个教师都可以运用网络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和视频点播技术实现一个老师同时上全年级的课。教师可以自制主页,将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形成网页的形式供其他老师和学生分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教师们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积极探索和实践,又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和理性思索,

5.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校园网建设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多媒体网络的建设更为我们快速、高效、全面地收集、处理和使用广泛的信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校开展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将校园网与CERNET和因特网连接,可以获取广域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

校园网中的多媒体系统管理就是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和共享的管理,包括图元库建设和共享:图形素材的维护、选取与统计;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声音库建设和共享:声音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声音素材的统计;视频库建设和共享:视频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视频素材的统计;课件库建设和共享:课件描述记录的维护、课件描述记录的统计;课件制作经验库的建设和共享:字、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文件的处理和集成为多媒体课件,包括非线性数字视频编辑系统、字幕编辑系统、光盘制作系统和课件制作工具。

6.利用校园网进行课堂教学

学校教学的好坏和成果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要使校园网在学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把校园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年级办公室的终端计算机上利用电子备课系统、Internet等资源完成课堂教学的备课,并且将备课内容存储在自己的文件夹下以备上课使用。要实现校园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在特定的教室(有一台服务器,一台教师机,学生每人一台学生机,形成一个局域网,服务器和教师机有各自的Ip地址,而学生机要上Internet,必须通过网管服务器)里上课。学生输入自己的帐号和密码进入学生终端机,而老师则可以输入自己帐号和密码进入教师机,由于权限的设置,教师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后可以查看每个学生机的内容,但不能修改;但学生利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后只能查看和修改自己文件夹的内容和教师机共享出来的文件夹(一般是要讲解例题和布置的作业)。

上课之前,教师利用校园网将存储在年级办公室的备课内容调出来,或者拷贝到教师机的硬盘上自己的文件夹中。上课期间,教师要讲解的内容不仅显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必须由老师调至广播系统状态),也可以在投影仪大屏幕上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当需要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或查找资料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在学生机上直接来完成(可以上Internet上查找资料帮自己完成练习),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存储到一个映射盘上,以供教师检查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多媒体校园网是学校长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校园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创造了信息时代的氛围,为学校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多媒体校园网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使老师和学生树立了信息观念。有人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计算机的人"。这表明人们已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普遍形成了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态势。

三、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

(一)"校园网"建设的误区

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的误区主要是对"校园网"概念认识上的误解或错解,主要表现在:①对"校园网"缺乏整体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将因特网误认为校园网。这是目前学校中相当普遍的一种看法。许多学校认为校园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教师查找网上教学资源、收发E-mail等。②将一间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室当作校园网。这也是许多网络公司的普通看法。现在市场上已存在大量有这些公司开发的是用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软件模块,此类宣传广告到处可见。这些软件绝对不是校园网的全部内容。③将学校行政楼内的自动化办公系统、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网络检索系统等当作校园网。这些主要功能充其量只是校园网发挥学校管理上的功能,是校园网诸多功能之一。这些设施建设,同样只是校园网的一个终端,并不是校园网的全部内容。

(二)"校园网"建设的思路

对校园网建设,国家教育部和各地的教育部门都在制定相关的标准,许多有关的专业部门、网络公司也推出了许多解决方案,这无疑是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对学校具体地实行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认真细致地进行研究,因为校园网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大的,还有功能、技术、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千万不能盲目地不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就随便建校园网,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

1.教育观念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发挥特殊的作用,信息数字化、学习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21世纪的学校教育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一种网络化的学习方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从学校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全世界汲取最新的知识,视野大大地开阔了。处在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具有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学校的领导要敢于创新,更新观念,敢于"触电、触网",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方法;要带领广大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敢于做改革派,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与广大教师一道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的模式和经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网的物质基础,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由主干网合资网中有关设备及连线组成,而软件部分除必须的操作系统及大量校园网应用软件外,还应该有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的日常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使用。

硬件建设方面要以现代教育的思想全面考虑,有超前意识,力求使校园网络和各种电教设备、设施能达到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的水平,与国际接轨。因为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教学(还有教师备课、学校管理、信息管理、后勤管理等),教学中在网上交互传送的都是图像、声音、录像等数字、视频信息,其带宽要求高,一般的10M、100M网并不适合学校使用,必须达到1000M网或1000M主干的100M网才适用(或以交换机联接的100M网)。校园网的终端信息点应配置计算机,尤其是教室,绝不能缺少,有条件的还应多配几台,在国外的学校,计算机都是配在教室里,方便教学、上互联网和学生使用。在班级教学中显示信息的工具,目前有两种,一是大屏幕的电视机(29吋以上),二是数字式(或液晶)电子投影机,由于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白天进行,所以投影机的亮度、清晰度必须要高,没有1500流明以上的投影机都不适合学校使用。

软件建设方面,一要有较好的系统性软件(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有用户管理系统、网络综合测试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于各校的情况和要求不同,如自行开发一套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校园网络大型软件,当然最好。但是一般学校的技术力量毕竟有限,要开发这样的大型软件是很困难的。目前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开发的,又不一定适合学校的使用,解决的办法是学校与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才能适合学校的使用。目前在我们台州推广的浙大平台应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二要搞好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确保教育教学。可采取下面的办法:①购买、收集、改造和自己开发相结合的方法,购买是:凡是教育部门配合教材发行的或者是通过审核推荐的光盘、录像、录音、投影片、都应及时采购到位。收集是:通过上网进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兄弟省市教育网页下载,在教育电视、卫星电视上转录各种资料讲座、课例等,还有是从国家、省、市、兄弟省市教研电教部门收集。改造是:把购买来的课件经过编辑、增删以达到适合使用。只有在没有现成的课件给予参考借鉴时,才决定自制。②设立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建立教育教学素材库,广泛收集教学的文字、音、像、图片、动画等素材,分门别类的进库,方便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较快地造课件。为避免各个学校建的素材库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最好的办法是由教育的行政部门投资,发动学校分任务共同开发,然后集中建库,实现联校的网上资源共享。

3.师资队伍培训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电教媒体的水平。处在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主力军。让他们掌握应用电教媒体的方法,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严格地说,应该要由网络管理、软件技术、音视频多媒体制作、资料素材收集、师生培训和维修保养工程人员等组成。

人员培训是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甚至家长从观念与技术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人员培训内容方面应根据人员性质采取不同种类的培训。主管校园网工作的各级领导,培训的重点主要在观念转变对本校校园网的总体规划及总体框架的培训上。校园网管理和维护人员,主要培训校园网和硬件设备的连接及各种网管软件的使用与维修。开发和使用网上教学软件的广大师生,主要培训开发教学软件所需的有关创作软件和工具软件。

4.强化资源管理

校园网的建立和一大批多媒体室场、设备、设施的建设,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要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行按章治校,依规办事。其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的使用规范,上网的规范,室场的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的管理操作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二是软件方面的,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制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制度等。此外,还有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激励制度等。管理制度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建立的,然而,要做到人人执行,是不容易的,要发动全校的教师,实行全员管理,人人定岗明责,做到职责分明,有奖有罚,才能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5.抓好三个覆盖率

一是教师覆盖率,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实验,人人懂得计算机操作,掌握上校园网的方法,会使用"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掌握上网技术,善于通过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获得信息资源。会使用常规电教设备和多媒体电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会改编课件,会设计课件脚本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是课时覆盖率,要求教师绝大部分的课时都要使用多媒体的软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三是学科覆盖率,要求各科都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设立研究课题。

校园网的建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的理论。目前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正在逐步普及,但还缺乏有效的规范。我们应立足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根据教育需要建立网络,根据教育需要完善网络。

【参考文献】

[1]沈莉萍、张伟东.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误区及建设.开放教育研究.2001(2).

[2]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研究.2001(5).

[3]段新焕.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4]庞建辉.建好校园网,用好校园网.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第7篇:教育管理范文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中国的中职教育进入了普及阶段,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而培养高含金量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体育专业学生是中职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着力量。

关键词 中职体育 教育 管理

一、中职体育教育管理的概念

一般地说,教育管理的概念有两个主要渊源:行政学渊源和经营管理学渊源。在行政学看来,教育管理涉及国家从宏观上控制和管理教育事业的问题,因此称为“教育行政”,是一般行政的一个部门。而按照经营管理的看法,管理只是一种经营活动,管理活动有助于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与行政学相比,经营管理论侧重于教育管理的微观方面,如一所学校的管理。

体育词典对体育教育管理的解释是:“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对体育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的过程,体育教育管理包括体育教育行政工作管理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两大部分:体育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贯彻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教育、体育的法规,从总体上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计划和协调,确保体育教育的正确方向,编制体育教育计划,制定体育教育的规章制度,调整体育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比例、层次和结构,确定合理的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审核体育教育经费,对各级各类体育教育机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估等。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体育骨干队伍的管理,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课外体育工作的管理,体育宣传、信息资料的管理,学生体质测定和评价工作的管理,体育经费、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

体育教育专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人才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多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区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全名健身计划的推进做出了贡献。体育教育作为一个特殊专业,较其他专业不同,他们生性好动,散漫,自律性不强,这给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者带来了难题,因此探索新时期、新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己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体育教学管理内容衔接的问题

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在学校体育领域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注意了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衔接缺乏整体进行研究,存在低层次重复问题;二是某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尚欠缺深入细致的研究;三是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独立,教学内容缺乏衔接。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逐渐加大相关体育知识的涵盖范围。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和体育教学管理衔接问题的处理,是构建体育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和原则。

三、体育教育管理中树立人文体育观

人文体育观是指以人为尺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一系列体育思想、理念。它是从人的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所形成的认识,它强调人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强调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具体体现为对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追求。从人文体育观包含了“人文”和科学两种要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科学精神的融合。

人文体育观与素质教育相契合,它要求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体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树立人文体育观可以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体育对人的生物功能改造的工具理性,从而关注体育活动中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体验,从价值理性出发重新审视体育和体育教学。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需要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之一。树立人文体育观还可以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一方面考虑方法的科学性,同时考虑方法的人文性,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学伦理蕴含着人道主义、正义、自由、责任、尊重和关爱等伦理精神。人道主义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尊重学生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体育教学中正义体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体育教学中的自由包括教师的自由和学生的自由两个方面。教师的自由包括学术自由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自由。学生的自由包括理智的自由、活动的自由、人格自由和人生自由几个方面。体育教学中的责任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体育教学中的尊重包括承认性尊重和评价性尊重两个方面。对教师的尊重指对教师角色的尊重和对教师榜样作用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是指把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目的,给予每个学生应有的赞许。体育教学中的关爱蕴含着尊重和公正。体育教师的关爱表现在对学生安全和个体需求的关注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四、结论

本论文以新时期、新背景下教育部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对当前形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提出对策。期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对我国相关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徐涌金,章珺.试析加强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

[2] 赵荣荣.体育院校学生干部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第8篇:教育管理范文

英文名称:Shanxi Edu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6739

国内刊号:14-1014/G4

邮发代号:22-43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9篇: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

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引进,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的风险。如何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当前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1.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有许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层面上,缺乏教育管理改革的举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惯性使然,高校教育管理者习惯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而改进教育管理会对原有秩序造成混乱。另外就是有的学校缺乏经费支持,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管理的普及,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费用投入。这样就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仍然停留在“管”的层面上,而无法真正做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2.管理方式缺乏时效性。

当前有的高校虽然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但改进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则是许多改革大都流于形式,改革没有触及到教育管理的实质问题。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管理的表层,对于教师的约束力度和教学效果的检查及监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规章制度上,而对于教学成果的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仍然没有具体的措施落实。这样不仅对教师的约束过紧,妨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导致整个学校的教学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景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管理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行政部门因为对专业性要求不高,所以成为高校安排闲置人员最多的机构。有的高校教育管理机构重叠,人员设置冗杂,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而且教育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从而给教育管理的改进带来阻力。

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是高校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爆炸式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千变万化。在新形势的浪潮下,高校必须进行教育管理的改革。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形成科学的、民主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正常教育活动的阻碍作用。

2.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推行教育改革以来,高校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要求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业进行相应的改革,以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虽然增加了高校的学生人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但人数的扩招也给对教学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素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搞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高校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策略

1.建立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人的因素作为教育管理模式的核心因素,从教育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人为本模式的具体做法就是要求在教学目标、层次结构、办学模式、教育形式、社会环境等教育管理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点,让这些制度更好的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型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的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具体包括高校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和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在这方面高校应该在确保学校秩序有效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建立人文性的激励机制。实现教师教师教师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研究的深化和教育的发展。此外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要实现院系分层管理者负责制,使权职明确,分工合作,进而实现高校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

3.创建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之一就是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加强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就必须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既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科研平台,又要通过优厚的待遇和政策留住人才。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其次要积极引进各行各业的专家、精英和学者等,加强教师与外界的学术经验交流。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研究。在完善相关理论的知识的同时,结合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探索高校教育管理新体制。在改革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提高教育管理质量,进而为社会发展不断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泽鹏.“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