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教育范文

农村教育精选(九篇)

农村教育

第1篇:农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探索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使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在农村义务教育中表现更为突出。

2007年8月3 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到:“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敦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笔者扎根农村教育十余年来,认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义务教育尚未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农村,由于知识文化相对落后,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应试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得不到较好、较快的实施。尽管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都能倒背如流,但能真正地体会和认真执行又有多少。在21世纪的今天,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学历文凭,而是应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较高的升学率,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总结评比日寸的数据,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

《面向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汁划》中提出了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实施“跨世纪素质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投入。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肓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可见,义务教育所处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只有很好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国民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发展。

2 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是农村教育滞后的原因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教师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较低,许多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有的教学点教师仅仅是初中毕业。

2.2 教师职务结构不够合理。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一所镇初级中学,共有教职工30余人,目前尚未有高级职称,一级职称有5人,仅占总人数的17%。如此严峻的问题在农村学校极为普遍,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青年骨干教师严重缺乏,更缺学科带头人。

2.3 教师学科结构不够合理。除了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师基本饱和外,其他学科的教师都不同程度的缺少,甚至有的无专任教师。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怪现象”,是一直以来农村教育未能得到解决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总是得不到提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共有10个教学班,外语教师仅有3人,音、体、美、计算机却无专任教师。

3 师资薄弱,教育质量不高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好教师和具有人员条件的教师都想方设法往重点学校、城市学校挤,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再加上综合素质高的领导不多,他佃往往把发展农村教育仅仅说在口头上,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关心度不高,重点仍放在城市教育上,致使重点学校、城市学校教师严重超编,浪费了大量的师资。殊不知,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众所周知,在农村学校,由于严重缺编,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课程多,工作任务重。这样,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人为地造成农村教育总体效益难以提高。

4 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教育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里出现一新的概念,叫做“留守儿童”,这意味着什么?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不言而喻了。在农村,绝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采取的是漠然处之,但求无过的态度,只管孩子的吃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往往都以“泥腿子”、“大老粗”自喻,把教育看得太神秘,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特别是有不少的家长被金钱的诱惑力死死地吸引,“拜金主义”十分严重,借口自己要外出找钱,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丢给老人,以为既放心又安心,既省心又省力。他们根本没想到老人的教育观念陈1日、传统、固步自封,大都无法承担孩子早期教育的任务,默默地葬送孩子的前途。

5 教师个体素养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勿庸讳言,在农村教师队伍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的个体素养与时代韵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5.1 缺乏时代性。在21世纪,计算机和英语成为了教师融入时代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体现时代性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整体教师的外语程度是很差的,大部分连“鹦鹉学舌”的程度都达不到,更别说能听懂外语;对计算机也比较陌生,不少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低下,甚至有的“摸马无角”。另外,大多数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水平很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5.2 缺乏敬业精神。在农村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他们认为学校管理是校长的事,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在工作上拈轻怕重,吃不得亏,受不了苦,摆“老资格”,倚老卖老,对工作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第45届世界教育会议强调,面向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四项责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与同事共同开展工作;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鼓励好奇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对教师职业道德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各国政府尤其要把重视基础教育师资的质量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第2篇:农村教育范文

农村教育转向城镇化教育是必然趋势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这是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1926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文中的一句话。如今,90年过去了,“乡村教育怎么走”依然是困扰中国教育的重大难题。

目前农村学校体系,是中心小学统管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教学点,责任重大,资源有限,穷于应付,师资流失现象严重。非完全小学、教学点更存在一个空虚化的问题,面临“被自然消亡”的危局。乡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很多乡村学校的师资是临时代课教师,待遇很低,留不住人。

农村学校不光是留不住教师,也留不住学生。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城市取向”,很多农村的学生,其父母、老师、朋友都在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去城市里生活。这是无解的难题:在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时代,教育农村学生长大后扎根农村,做新一代中国农民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

从政策角度和社会发展趋势看,农村教育向城镇教育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今后,不光是农村的学生要向城里走,整个乡村都要向城镇化转型。改革开放3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增加了34.7个百分点。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城镇化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国务院总理指出:中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今后一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展望未来,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还多次指出:新一届政府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教育的城镇化。这也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无法回避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但仔细分析农民的收入构成会发现:2012年农户纯收入中有65.6%与农业无关,而在当年增长的收入中,这类收入的贡献更高达78.5%。这是因为,有工作能力的农村人口主要在城市工作生活。这部分人口,恰恰是学龄儿童的家长。据统计,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已经达到了55%,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大概只有37%。两者之间有18%的差距。按照就近入学政策,适龄儿童要就近入学,也就是说,要回到农村的户籍地入学。随着越来越多学生随父母到城镇中生活,实际生活的城镇化和在农村户籍地入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是当前农村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以这一矛盾为基础,衍生出了大量的新矛盾,令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举步维艰。

师资薄弱依然是瓶颈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长期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大事: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推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4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4.6万人,首届1万余名毕业生都到农村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95.6%;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招聘近30万名特岗教师,赴中西部22个省区3万多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比例连续两年达到87%;实施绩效工资后,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高于城镇教师工资增速;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尽管做了很多努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教育部门要求农村教师,把献身农村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干一辈子而不是干一阵子。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教育部门还要求农村教师提高素质,鼓励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教师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巨大困难。

在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中,学历较高者更为适应城镇化转型,也拥有更多的信息量,了解城市的魅力所在。也就是说,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最有能力,也最可能进入城市中生活的人群,他们往往自己走出农村,把自己城镇化了,留下了没有教师的学校。很多农村学校建有宏伟的教学楼,以及多媒体教室、电脑房等教育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很低,根本没有教师来辅导。硬件条件上去了,但是最大的“软件”――教师问题却没有解决,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讲台上没有了教师,乡村教育能有什么改变?

专注中国农村教育的慈善机构“美丽中国”的理事长刘泽彭,从上世纪80年代就关注农村教育。那时,他就发现,很多希望小学建好后,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是因为没有合格的农村师资。农村教师不但要有合格的教学知识水平,还要有超常的教学激情,才能在农村学生心中激起起希望的火花,这火焰才能培养出有理想和志向的学生。于是,一批像美丽中国一样的慈善组织,专注与向农村地区派去有理想有激情的高水平青年教师。虽然他们纷纷交出了惊人的成绩单,但相对于广大中国农村地区,无异于杯水车薪。

为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多年来在贫困地区教育上投入不菲,每年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这当然是应该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表面上看,要发展数目惊人的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让农村孩子享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但是,这可能吗?就算真的用钱买来了一支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就真的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了吗?这样做,对农村教师和农村孩子都不公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每个人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成为优秀人才,基础教育是核心。在中国,发展最好的是大城市中的著名高等学府及所谓重点学校。对此,一碗水端平般的均衡乡村教育,不可能出现。

走好向城镇化转型的每一步

顺应社会的变革,是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初步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孩子辍学问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教育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社会城镇化转型不可避免,学校死守农村绝非出路。撤点并校虽然导致了诸多问题,但本身与城镇化转型的历史浪潮是一致的。随着今后城镇化浪潮不断袭来,已经建成的农村地区中心校将大有可为,是以基础教育引导,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农村的核心。

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城镇化还有很多伴生性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难就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即“两为主”的政策,并要求在收费、受资助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0亿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补充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但应该看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好学”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做到“两为主”加“全覆盖”。要逐步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规范、扶持以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抓紧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第3篇:农村教育范文

MOOC即慕课,是网络公开课在线平台,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也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具体而言,MOOC对于实现农村教育公平有以下积极意义。

1.利用MOOC可以缩短农村和城市的师资差距以及教学差距

MOOC区别于以往在线学习的特点为“Massive”,即资源多、学者多、互动多。通过MOOC,农村教师可以快速地接触到优秀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到新兴的教学理念,从而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MO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让农村教育因为地域原因而产生的教育的滞后性,缩短城乡师资和教学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利用MOOC可以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上的知识

MOOC的特点“Course”,即MOOC课程主要构成是课堂视频。农村学生可以通过MOOC自主选择国内外名师的课程讲解,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利用MOOC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丰富课外学习生活

MOOC的另一特点“Open”,即公开。MOOC免费向各地学生公开,农村学生可以在MOOC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可以学习到一些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通过MOOC平台可以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扩宽其视野,丰富其课外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可以自学成才的平台。

二、MOOC进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1.MOOC课程存在结构性缺失

MOOC上的许多课程主要是由名优大学推出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或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成年人,极少是面向少年儿童开发的,对于老年人这类特殊群体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而农村教育的主要群体就是少年儿童和老人。在此情况下,MOOC进农村的实际受众范围可谓小之又小。不可否认,MOOC是缩小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这一途径不能被有效利用,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现有MOOC课程出现以上结构性缺失主要原因是MOOC本身起源于大学的课程开放运动,这导致现有MOOC课程主要为大学课程。但是,随着MOOC理念的发展和MOOC运动的普及,许多网络主体开始加入MOOC,并出现了一批适合少年儿童、老年人的MOOC课程。比如果壳网就面向少年儿童推出了“一分钟性教育”、“绘画艺术”等有意思的课程。又如,土豆网推出了“老年人科学健身”、“老年中医保健”等利于老年人养生的精品课程。相信随着MOOC运动的深入,会有更多小学、初高中学校和老年学校加入MOOC的行列。而MOOC进农村也会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而得以顺利实现。

2.MOOC进入农村面临语言难关

老年人是MOOC进农村的重要受众。然而很多农村老年人文化水较低,且不会说普通话,导致他们无法理解现有的MOOC课程。因而优秀的老年人课程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方言化。事实上,在国外优秀MOOC课程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一些“TED字幕组”、“配音组”等公益小组的出现以及字幕著作权公开化的实践,帮助许多课程顺利转化为中文课程。这样的经验同样适用于这些课程的方言化。

3.MOOC进农村面临网络困境

目前MOOC的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虽然目前中国许多农村已经普及互联网。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许多互联网无法到达、或者已铺设互联网但是费用超出当地农民的负担、或者互联网网速不高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MOOC进农村的进程,导致MOOC课程难以在农村进行传播分享。因此,MOOC在进农村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例如,可以通过农村已经普及的电视、广播进行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村里的村委会、文化礼堂、老人亭开设电子阅览室,专门供村民自主学习。同时,现在许多农村已经普及CD、VCD、DVD,则可以将网络课程光盘化,供村民借阅。

4.MOOC进农村存在观念转变上的困境

一方面,农村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的理念不够深入。农村老人对于教育、对于学习仍然停留于学校的教育,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无所不在,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观念具有滞后性。认为教育就是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授课,其他学习模式则难以被接受,农村学生的学习依然依赖于课堂和教师。所以,MOOC进农村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思想背景做好宣传工作、思想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宣传MOOC的优点、通过学校教师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理念的灌输等措施来转变农村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让农村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样MOOC在农村才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第4篇:农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第5篇:农村教育范文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中学 普群 3月3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为搭建读者与两会代表沟通的桥梁,本报《读者》开通“两会连线”征集教育热门话题以来,收到了许多读者热情的来信,为两会献言献策。现将读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摘录如下: 1.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保运转”确有困难 国家对农民免去了教育附加税的征收,对学生缴费实行“一费制”确实给农民带来好处,但有些贫困的县财政拮据,自身难以为继,对教育的投入很少。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决定,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可是偌大的农村,落实到一所学校就是“杯水车薪”,不少学校还未见落实。“三保”,尤其是“保运转”确实困难。 笔者建议以中央财政为主渠道,以省市为支渠,对农村义务教育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法规”,确立经费标准,落实到县具体责任人、责任部门,公示公告,形成制度。 2.“普九”债务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普九”是政府行为,校长是牵头人,人民群众、广大教师是主力军,他们把钱借给了学校,完成了“普九”验收,现在“普九”债务转移到镇(乡)政府,解脱了校长,校长虽没有再被债主诉讼而成为“躲债校长”,但钱是校长举借的,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校长,受债主纠缠的现象并没有彻底解脱,精力不能完全集中于教学管理。其二,经济原本拮据的教师出于民族责任感把平生的积蓄借给学校“普九”,又向亲友借钱转借给学校,学校债务转移后,教师亲友急需用钱就向教师讨债。教师被诉讼,替校长受过,无法集中精力教学,造成恶性循环。“普九”这笔“世纪债务”要如此拖延下去,农村教育岂有出路? “普九”是政府行为,欠债理所当然由政府偿还,建议国家建立“普九”债务偿还的统筹机制,规范程序,分期分批地逐步尽快还清“普九”欠债,让广大教师早日摆脱这个沉重包袱。 3.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差别大,无论是在住房条件、医疗保障,还是在工资发放额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就工资发放额这一项来说,同级别的教师农村与城市相比每月相差二百元以上,住院治疗得不到报销,生活普遍困难。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骨干教师流向武汉市10余人,而城市大专院校毕业生又不愿到农村任教。 教学质量以教师为本,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堪忧,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得来是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 4.学生厌学辍学,伤及农村奔小康后劲 教育观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施落后是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的原因之一,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很多农村学校尚无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单一的办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为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重点高中,大批学生都淹没在应试教育之中。同时,由于普通高中数量少,收费标准又超过一般农民的承受能力,使大部分农民子女想进入普通高中也很困难,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的原因。 今天的一个辍学生,就可能是明天的一个贫困户,对此应扩大普高招生规模,实行“一费制”,以满足广大农民子女的升学要求。农村初中还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适应将来进入社会发展的职教课,将其列入中考科目。 《中国教育报》

第6篇:农村教育范文

一、举办讲座,提高认识

召集家长举办讲座,学校采取“入村”讲座为主,“集中”讲座为辅,开展教师讲授与座谈讨论,放映家教光盘、电影等形式。讲述成功家庭教育实例以及经验,大力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形成科学的、民主的、关爱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交流合作、民主商讨

在农村的家庭教育群体中,指导思想不统一,口径不一致是常有的,多召集家长商讨,或通过村委会召集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让家长们之间互相交流,商讨正确的教育方法、开展理论研究,加强经验交流,提高家长的素质,端正家教指导思想;同时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的制度,要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让家长多与学校交流,加深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理解。

三、加强理论建设,强化宣传

在农村采取力所能及、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论宣传,如出黑板报、出海报等形式宣传家教方法,指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指导思想,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除以上几种方式外,也可以向农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订一两份有益智力的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充电”的教材,家长充“足”电,才能给孩子“输”好电。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和激励制度

第7篇:农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65-02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陈旧。现今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比较老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对付的状态下,不能起到健身和为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师资培训机会较少,长时间的新生力量补充不足,体育专业知识的更新比较慢;农村体育教学教学内容上的滞后,体现在农村学校比城市学校更容易受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大城市的各种差距被放大。因此,即使在教学上农村和城市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但教学方法还是比较陈旧的。

2.场地不足,资金匮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上好体育课,显然就成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场地的不足,资金的匮乏也是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发展。因此提高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受以往观念、师资素质和经费的影响,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出现了“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课堂教学不良现象。而且不同年级之间的教材内容长期无变化,就是重复以前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革新教学教程,这也是导致农村体育教育严重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经费拮据。由于农村中学处于农村,各地方财政收入的低下、自身的创收难等原因使本身教育经费的投入捉襟见肘,而用于体育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远远无法满足所需。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不少学校需要配置的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材多年达不到所追求的目标。资料表明,农村中学现今所配置的场地器材平均不足标准水平的60%,这成为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革新的阻碍。没有经费,器材不充分,场地不合适等问题的出现,使得课题教学不好开展,只能将就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这样既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开拓性,也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

二、对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分析

1.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需要配备一名体育教师,如果体育课时和工作量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也应当适当增加。但从现实来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因此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的加强成为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的基础及前提之一。

2.体育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近年来,由于体育教师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的基本业务被忽略,加上自然减员,老师根本不可能进行脱产学习,甚至于有些地区还有非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代课。此外,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待遇不高,生活条件也不好,能够接触的社会资源较少,导致体育系学院的专科、本科毕业生都不愿意在农村中学任教。另外,一些到校体育教师辞职外出打工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因此,改善农村中学的条件成为了稳定教师师资队伍的任务。

3.文化素质不高。我们现有的中学体育教师在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教育规定的合格水平,部分教师需要培训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其中少数学校的老师也需要进行调整。在被调查的几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中,只有50%左右达到了初中年级的学历要求,高中年级的为70%左右,真正达到体育专科或者本科学历要求的很少。可以看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很多都没有受到过相应的专业训练,教师专业素质不符合要求,这样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三、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1.改变观念,提高体育锻炼氛围。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办板报、墙报和校园广播等,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方法及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和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体育爱好,营造校园体育的锻炼氛围,从而不断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长期进行。最重要的是,学校的不同领导及老师要改变观念,树立学校体育观,避免出现占用体育课教学时间的现象,大力支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提倡适合学校特色的各种体育比赛,加强与城市学校之间长时间的教学活动交流。另外可以通过吸收具有体育教学经验的志愿者来校教学,使得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进而逐步跟上教育教学的新潮流。

2.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指导。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特别是农村本地的人才,都要靠教师。教师在教育力量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此应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努力做到请专家进来讲座,与城市学校合作培训,建立网络继续教育活动,让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及参加各种教学会议,尽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方便并创造条件。在农村中学,我们要鼓励结合网络,让教师在此基础上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当今教学前沿,增强自身素质,建立培训机制,甚至可以采用适合农村本地要求的,城市中采用的网上培训资源,使教师主动寻求培训,并且通过培训形成适合自身且符合农村体育教学实际的观点和方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全面分析农村学生的运动爱好、特长、技能、体能等大部分因素,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形成科学的训练方法,如根据学生的体能方面,可将学生分为不同三类:优质体质类型、普通型、弱类型,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差异化训练,从而科学合理地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还需要分析农村中学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秉性,承受能力,及教学中天气条件等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不应蛮干,否则会得不偿失,甚至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中,更应该分析学生性格、体能、承受能力等的不同,结合现有的体育设施,设计不同模式的教学计划,在不同的天气条件,学生条件中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不断加入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又能接近国内外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另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多开展小型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4.加强资金投入,改善体育设施。适当增加农村体育教育经费,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是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之一。但是在现实的农村中学中,各种教学经费都是不足的,因此除必要的经费要争取,还要引入各种资金,如外地企业及个人的各类捐助等。还有自身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如师生可以自制部分简易体育器材,整合体育场地,合理地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

5.加强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资金的投入一直不足,学校器材设施严重不足,甚至都没有运动场地,远远达不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实际操作往往为提高体育成绩而注重竞技运动,很少落实到青少年体育教育上,致使大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而且很多学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少,师资匮乏,过时的课程和活动,过多的班级人数,体育教师低待遇的问题,而且多数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受伤,不敢开展激烈的对抗运动项目,缺乏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创新,导致学生没有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农村地区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体育教育,应该深入基层,完善各项制度,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场地设施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挖掘农村本地的体育活动资源,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开展好学校的体育活动,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多组织一些符合农村中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活动,多参与外校交流活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进而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

6.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伴随着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体育教学网上资源的开放。在体育教学中,不要总认为体育课程必须在教室外进行,教室内就不能上体育课,一旦由于下雨就将课时转让给其他学科,这样是不好的。我们应该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室内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体育盛事和体育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体育艺术的欣赏水平,这些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提高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井晓蒙.农村中学体育的现状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6):575-576.

[2]戴志坚.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8):131-132.

[3]曾洪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科学咨询,2006,(7):58-59.

[4]全海英.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J].体育学刊,2011,18(3):20-25.

[5]赖红升,张辉.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21-122.

第8篇:农村教育范文

一、扩大学校规模,改善教育设施

由于农村小学建设规模小,学生上课的教室少,很多农村的孩子不管年级的高低,全都因为教室少的原因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导致小学生学习没有规范性,教育质量也普遍较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农村小学教育设施落后,由于经费不足,很多教育器材都无法正常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也很难实现。很多农村连最基本的黑板、粉笔都没有充足的资源,更何谈一些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所以,扩大学校规模,让农村的学生能在干净敞亮的环境下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改善教育设施,为农村小学提供充足的资源,提供像电子板等的多媒体教学器具也是现在农村小学教育的重点。国家和社会应该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让农村的小学有足够的资金来扩大学校的规模,改善他们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教育只有在这些资源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的发展。

二、整合教师结构,改善教学方式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职,只剩下一些年龄较老的教师。而且有一些贫困山区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薄弱就在农村附近找一些识字的村民进行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比较差,导致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有的农村小学由于是一些年龄较老的教师教学,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教学方式也呈现单一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正确地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国家应该多鼓励和支持一些年轻的、专业的小学教师前往农村,同时也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年轻专业的教师走进农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完善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分配,防止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和单一化。同时也要改善农村小学教学的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展示或者是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三、规范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非常松散,教师的管理制度和交流制度严重不足,很多农村教师工作的评价都无法正常运行,普遍都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定。学生分数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好,学生成绩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就差,不能正常评价出教学的综合能力。还有就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非常欠缺,很多学生在学校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和教师也不给予管理和帮助。

规范教师的管理制度和交流制度,每个教师的评定和考核都能正常进行,而不是单一地按照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评价。应该从单一的评价转变成多样性的评价,从重教学成绩转向重教学思想的评价。同时,要保证每个农村教师能正常和外界大城市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经验。还有就是学生的规范和管理。每个农村的学校都必须保证每个学生在有制度、有纪律的学校里正常学习,提高教育水平。

四、加强心理辅导,增强教育程度

农村的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孩童,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父母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正因如此,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长期地思念父母,不能和父母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他们产生自闭心理和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常规和法律法规的事情。

第9篇:农村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乡村小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60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本文笔者利用到农村做社会实践的机会赴吉林省的磐石市、榆树市、永吉县、公主岭市等地农村进行了乡村小学教育方面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村小学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并且它的发展更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株树在最初的几年中就从自己的树干中发出了它以后要有的一切主要的枝芽,而以后它们仅仅是繁茂起来而已。同样,我们想赋予一个人一生所有的那些东西,也应当是在这个最初的学校中赋予给他们。

1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1上学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少,许多村小面临无生源的境况

一是长期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的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儿童人口基数下降;二是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走,从而能够在打工的过程中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教育,他们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镇里或者市里的学校,让孩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例如榆树市的双合村小学目前只有34名学生,磐石市滚马村小学只有54名学生。在永吉县口前镇的务本村调研时了解到,这里曾经有600多人的小学最后只剩下了6名学生,这是由于务本村距离口前镇十分近,所以很多人选择到镇里的小学读书,这样可以保障学习质量;四是人口总基数减少,由于农村生活待遇不够优厚,很多走出去的农村青年不愿意再回农村生活。医疗保险等体制在偏远地区不够完善,农村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因病致贫的现象,所以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有生活保障的城市里。

1.2较弱的师资力量与家长日渐对教育的重视产生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重男轻女”,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花钱读书”等这类思想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家长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走出贫困地区,去大城市生活,而教育问题便是“走出去”至关重要的一步。村小教师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转正的民办教师,第二种是“特岗”政策招来的教师。民办教师多数都已经年长,有的教育视野落后、文化水平不高。而关于第二种特岗教师,例如在磐石市驿马镇的滚马村调研时了解到,本科毕业的大学生都是工作满三年后便离开了,这种短期任教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教学进度以及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导致总体教学质量较低。

2改善乡村小学教育的措施

2.1教学设施以及教学环境方面

镇中心学校与市属重点学校的硬件设施差别非常小,而与乡村学校的差别较大。政府应多关注偏远地区学校的设施建设情况;解决农村部分的道路问题和校车安全问题。

2.2师资力量方面

现在乡村小学并不缺少教师,而是缺少能够长期任教的高学历教师。如滚马村小学的老师与学生比例达到了1∶6,榆树市双合村的比例达到1∶3。按这个思路来说,小班制教学是很多中国小学想要但又无法实现的一件事情,而这却不能成为村小教育质量的一个提分点,这是因为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而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不愿到农村教课,“特岗”政策也不能根治这种现象,所以只能留下一些比较年长但又缺乏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的教师任课。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解决办法。一是拨款鼓励大学生下乡支教;二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大学生们有意识地去偏远地区服务于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三是着重考虑家在本地的大学生,这样能够保证教师下班后可以每天回家,延长了任课周期。同时在调研时还发现,永吉县口前镇务本村的大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去镇里读书的另一原因是可以让孩子接触到基础教育外的课外活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农村小学在招聘特岗教师时,也可以考虑增加相应的课程来供孩子们自己选择,就如同大学的选修课一样,这样也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

通过短暂的调研,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农村小学的艰难坚守,这一所所学生数量不多的乡村小学是那些“盼子成龙”的家长唯一的希望,所以我们要争取建立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乡村小学,不要让人们以后在田间里听不到银铃般的笑声,也看不到童真的面庞。

参考文献

[1] 安晓敏.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政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