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体育创新教育精选(九篇)

体育创新教育

第1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实现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在目前国际交往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针对于此,率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以及创业能力的体育事业人才,则有助于我国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

1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1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普及

从本质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以及社交与管理才能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当前时代下,随着市场日益开放,国际化平台竞争逐步展开,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创新团队是当前时代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相比于其他教学工作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非以学历为主要导向,而是整体考量人才的综合素养,所以从某种意义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普及也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拔高到与学术教育同等地位,而就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来看,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显然处于发展中阶段,内部机制与人才建设并不完善,所以体育事业所带来的效益明显缺乏持续动力,而在上世纪末,为了改善国内劳动力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关系,国家政府出台了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对体育院校的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1.2弥补体育专业不足

体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具有针对性的各类体育人才为主要工作目标,但相比于普通教育形式来说,体育教育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国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时至今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迈向国际舞台,国内体育教育工作急需转型,以应对市场挑战,所以在新时期下,体育创业成为了体育院校学生的另一条出路,也极大程度的为我国社会产业均衡发展提供助力,而就现有体育院校的实际工作情况而言,在其教学工作开展当中依然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仅能够得到体能与技能的训练,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就业形势单一化,如果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则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2.1教学体系设计

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理念当中,主要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以及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为主要目标,但在改革当中,则需要对原有教学体系打破后重新构建,深度融合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对体育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需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转变:1、教学目标,改革后的体育专业教学目标,应当更加趋向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切实以提高学生创业实力和职业素养为基准,所以在制定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时,既应当有共性培养要求,又要彰显培养重点,还应当与人才培养特色相一致,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提高综合素养,强化知识运用能力。转型后的体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和实习环节,所以教职人员应当提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积极深入市场展开调研分析,通过对企业或机构的实际工作需求的掌握,在教学工作当中拓展教学内容,并在原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完善自我认知,加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面性,进而在学生能够良好应用体育知识后,在未来步入社会进行职业规划时,节约时间与精力,提高就业效率。

2.2改良教学模式

对于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说,实践显然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实践教学也能够为学生提高思维意识与职业精神提供有效助力,但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当中,如何改良教学模式以契合创业能力尤为重要。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工作当中,实践教学的主要工作在于体育专业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以及运动解剖学等内容的操作实践,而至今为止,随着体育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包括体能实验、语言实验以及运动试验等运动技能类教学实验不断涌现,对原有实践课程进行补充,所以在此阶段下,体育教育模式则应当进行优化改良。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是对于学生整体知识储备量的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向社会身份转型的必要阶段,所以实习期间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人生发展方向,针对于此,对实习所进行的改良,应当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增添岗位对接环节,所以体育院校可以积极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在市场当中寻求企业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通过自身对于市场的深度了解,为院校提供教学工作导向以及实训基地,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而且也可以迅速了解社会发展以及体育事业整体动向,进而在学业完成后,实现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而学校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转化成为企业新鲜血液,所以双方既能够实现双赢,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毕业论文是学生结业期间对所学成果的展示,其内容涵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在毕业论文的改良当中,则可以改变原有要求和规定,增添学生创业思想和计划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向契合,并强调市场调研分析环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提高自我认知程度,了解自身特色是否与从业方向匹配,包括产品研发、创业计划等内容,而对于学生所进行的教学评价,也应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评价当中,结合指导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确立创业目标或是就业方向。

2.3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打造优质教职人员团队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首先,在建设优质教职人员团队的过程中,除却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当充分认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院校日常工作当中,应当结合培训机制和奖惩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包括课堂当中的教学手段,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为了切实增强教师对行业动向的掌握程度,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行业内部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现代化科技设备的引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除却对于原有体育设备和器材的更换外,学校还应当积极引入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通过创业沙盘等软件,模拟创业流程,为学生提供直观化的体验,帮助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在此期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第2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体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3)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创新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提高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适应知识经济的竞争,社会发展愈来愈迫切需要创新人才而提出来的。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譬如: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跟以往相比没明显区别,体现不出体育课的特点和优势;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破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体育创新教育的途径

1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学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创新教育,首先要以教师的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教师自身素质的魅力在于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所以,作为教师怎样才能适应创新性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教师应及时研究的问题。根据时代的要求,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让教师了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产生教改意识,进行教学改革。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博学多才,大力宏扬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力求胜任人生教师职业生涯道路,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补基础、查资料、练技术、攻难关、为学而做、做中求学,善于吸收创造性的新知识,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获取更新和发展;以浓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迈入充满无限生机的教学春天。

2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创新性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拥护和支持,使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活动。第一、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第二、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第三、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3如果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新的具体表现。(1)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2)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教师的缺点。(3)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对于学生不同的状况,重点应放在哪里。(4)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内容如何等。总之,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个性,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教师教的思路必须和学生的思路相吻合,否则会降低教学效果。创新体育教学更重视考虑学生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实践中不断的反馈调整,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步纳入教学范围,培养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确定以学生学习为教学中心的观点,从而有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体育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1)扩大知识范围,强化创造动机,克服自卑心理。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参加多种与体育相关地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外界信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多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增进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体育学习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如果一个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没有创新性地学习、思考的欲望,就根本不可能有兴趣、有热情去创新,所以,思想上不能有退缩心理,要主动去发展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提高自身发展的积极性。(2)勤于思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发散性思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理解教材,发现规律,创造想象,在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力,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发散思维,在思维过程中,要敢于“求异”,让学生学会反思,对学生多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人,应把课程教学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尽可能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实现由“师道尊严”、“师生民主平等”的情况下,不求全责备,允许探索中的缺点、错误,要善于从错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使问题得以创造性的解决。总之,现代体育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是学校体育改革探索的又一新的领域。现代体育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应在不断的学习基础上总结经验,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始终如一地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创新评价新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高校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体育工作关键是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尚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地位,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据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方向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的顶峰,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3.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将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俱乐部应坚持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参加俱乐部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展示能力,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多种目的。

4.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而且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主体意识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4.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4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全国学生;体质下滑;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继承创新

一、研究目的

《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体能素质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持续增多的趋势,以及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等仍未得到遏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从1985年开始,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在20年里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全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0年下降,这一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广大体育人的高度重视和思考。当前,学校教育要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体育工作,这已逐渐被广大学生、家庭、社会所认同。然而,还有一部分教育职能部门、学校、家庭、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学生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危害性。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博士把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青少年如此的体质如何能满足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又如何能达到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大大减少了体力消耗,营养过剩;在社会环境中学校、家庭、学生过分注意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这一普遍的高考社会现象,要在短时间内扭转“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难度可想而知。

进入高校学习是青年学子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他们步人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发育非常重要的时期。高等院校如何抓住这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时期,处理好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关系,真可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普通高等院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应用科学发展观和整体思维的方式及理念,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处理好体育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改变当前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局面,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遏制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下降起到示范作用。

二、学生体质下滑因素的分析

1社会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发展的大环境

20世纪70、80年代的“乒乓球热”和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在我国掀起了体育热潮。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得到了推动,学生体质的发展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发展经济为主,199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4年分别降到了37.1%和45.6%。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休闲文化大大丰富,生活方式自主选择度增大,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差异,势必影响青年学生的体育行为。

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以来,相当一部分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好与差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脆弱,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掩盖了德育、体育与智育不相匹配的发展,掩盖了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危害性。学校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条款的要求(如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等),这种现象却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默认,更谈不上、追究等。

2家庭是影响学生体育发展的主要外因

目前,我国社会基本细胞趋向三人为主体的家庭,家庭对子女体育发展的影响由诸多因素组成,如经济条件、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父母亲的体育观念行为等。在一般情况下,家庭成员参与体育的情况与以上各个因素都成正比关系。父母亲的学历高、经济收入也较高、较稳定,对形成孩子正确的体育观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而经历高等教育系统的体育教育,会使之巩固良好的体育观念。“体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体育的基本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体育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观中的排序,它是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决定性因素。”父母亲良好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对子女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行为的落实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则起到了身体力行的作用。在子女的社会化进程中,父母亲从多方面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双亲对孩子体育参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提供的与竞争相关的信息,如孩子对双亲价值观和信念的知觉,对父母的目标定向的知觉等会影响孩子的体育动机。体育参与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对父母亲来说不能单纯认为是体育与体质的关系,对孩子人格的培养、道德的规范、智力的开发等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孩子的体育参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因素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外因之一。

3学生自身因认知等方面的局限而缺乏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是主导性内因

在我国国民经济产值进入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物质文化条件也越来越优越,人们对体质标准和要求的认识有所不同,体育社会化功能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也有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学生对体育与体质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等方面原因,对体质标准和要求缺乏理性认识。同时,由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兴趣与体育行为的正比关系,这直接影响体育和体质的发展。根据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社会分层是社会系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表现。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过分枯燥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便采取许多强制的办法,最终形成被动参与体育的状况。只有青年学生接受了正确体育价值观念,才能对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身体娱乐产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因此,学生体质下滑因素之一是被动参与体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随时会退出体育人口的行列。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育参与还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以上是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滑的三个基本因素,也是构成影响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前期因素。目前,影响大学生体质下滑的主要因素还有:

4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兴趣体育是重要因素之一

普通高等院校承担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神圣使命,学校培养优秀人才也有一定的规格,培养的大学生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符合这一基本要求,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呈现出该门课程的现行作用或长远成效。然而,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未必每门都使大学生感兴趣,同样,体育课程的设置与课程教学计划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师实施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大学生的想法而过分强调体育教育(教学)的兴趣化,违背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违背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彼一时此一时,严重影响大学生主动参与和终身参与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和发展。刘朝辉《探究网球初学者兴趣骤降之根源》一文中指出,网球作为一项新兴的教学项目,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对网球的学习兴趣和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对照班学生由于不懂得移动中如何运用所学击球技术,造成移动不到位,击球失误多,回合少,对网球运动的趣味性产生疑虑,对网球运动的兴趣骤降。这说明高校的体育教学在把握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素质和技能水平与发展兴趣的关系等,从而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乐趣等功能,可能是因为体育教学或体育锻炼中出现了伤害事故等因素。教学内容中的田径、体操等项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一些兴趣项目涉及技术、身体素质的较高要求,如排球、攀岩等项目,因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的学习锻炼过程比较枯燥等,从而教学大纲、内容一变再变,教学过程一松再松,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等一降再降,谈不上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挫折情境、“反向情境”,更谈不上在体育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以及挫折忍受力,失去了体育教学的内在的特殊的育人功能。

在上述学生体质下滑的因素中,前三点是学生从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进程中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青年学生对参与体育发展体质的良好认识,离不开学生主观的根本性认识,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的熏陶,离不开法律、法规性措施的保证,以及良好的家庭影响、教育和行之有效的直接的外因调控。要改变学生体质下滑的现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实行直接调控的工作难度可以想象。只有真正认识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哲理,才能真正认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兴趣体育的危害。

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独立的人生转折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要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审视高校教学改革,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理念和措施上下功夫,对全国学生的体质下滑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

1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大学体育的实践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和社会性的特点,不断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学生阶段性效果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培养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体育思想、观念和行为,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核心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围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体育课程建设中要有针对性,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技能和教学水平,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体育的正确认识和观念,确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满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把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旧中国,西方列强对国人“东亚病夫”的诬蔑,使每一个炎黄子孙无不痛心疾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体育之研究》,为改变中华民族体质孱弱的状况而疾呼,中华民族为实现强身救国的愿望而浴血奋战。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寄托殷切的希望,只有具备健康体魄,才能更好为祖国、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青少年具有健康体魄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服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国人的健康与民族的兴旺发达紧密联系,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滑,我国的体育人(指从事体育传播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承担起遏制青少年学生体质下滑的重任,承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责任和义务。造就亿万青少年的健康体魄这一艰巨复杂的过程,其实质是从物质层面上与精神层面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培养青年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高校体育课程继承创新,“体育人要明确体育任务,清楚体育人在体育运动中的需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体育人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观念和精髓落实在大学生的全过程教学之中,把弘扬、培养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继承、改革和创新的全过程。发挥体育人的主导作用,体育人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和为人师表的优良言行,具有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德,忠于职守,以渊博的学识,优雅、娴熟的运动技能教育影响莘莘学子。这样的体育人才能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的特点等,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正、反向情景中,挖掘体育教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利用各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和教育功能,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点,真正继承优秀的体育教学过程、内容、手段、方法和设置正、反向情景与学生个体、群体等相互作用。在高校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学生,使学生不断提高体能和技能,增强抵御疾病能力,提高对自然的适应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在高校体育中造就大学生具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传承发展中华体育文化,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是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体育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3学生体质评价体系应体现法规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我国学生体质的优劣情况事关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必须用法规文件精神为指导,用法规性措施确保学生体质的改善和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简称《体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体育和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在第三章“学校体育”中确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考试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措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是学生体质评价的法规性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学生达标是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此可见,我国在学生体质评价方面走上了法规性建设的道路。国家颁布《体育法》、《标准》也实施多年,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执法方面还有待加强。

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方面笔者进行了前期的研究,笔者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1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质疑》一文研究表明:现行的《标准》是我国政府行政部门评价学生体质的法规性文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发现,《标准》的评价指标较低,经《标准》与《大标准》、《国锻》的比较研究,经总体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呈显著性差异,《标准》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激励性。在指标体系方面归类划分不清,台阶试验与男生1000米跑的评分标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总体分析发现,学生的体质在下降,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在下降。学生、学校、职能部门和体育人都“皆大欢喜”,因为在学生体质评价方面消灭了不及格。纵观我国《劳卫制》、《国锻》等方面的实施过程,我们在制定、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实制定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做到法规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全面的体现。

4课内外体育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目的的保证

课内外体育有机结合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长期做好“阳光体育”工作,全方位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普通高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建设、评价和改革的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贯彻实施《纲要》精神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普通高等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为大多数大学生确定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努力实现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

第一,要认识理解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内涵,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正确设置关系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方向和强度,也是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指导和推动力量。在修满大学体育课程规定学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帮助大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基本目标,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短期目标产生的推动作用,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更加主动、持之以恒。在体育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鼓励指导学生设置任务定向目标,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纵向比较自己的成绩,不断刷新自己的身心素质、运动水平等个人纪录,以强烈的成就感鼓励大学生达到各自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达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方面的要求。

第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尤其是高校体育的教材得到了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的资助和支持,教材内容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然而,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还需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外,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准确把握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遵循《纲要》精神,把握健身性和文化性的结合、兴趣功能与育人培养的结合、选择性与时效性的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作用下,拓宽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针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发育特点,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式,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同学问的互动教学法,加强学习方法、练习方法的指导,开发挖掘教材、教学内容本质功能和潜在功能,使体育课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学习、敢于体验、积极锻炼的生动活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第三,要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仅仅靠144学时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在课外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要以个体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群体的组织活动为促进手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体育素养。在课外帮助指导大学生实现各人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同时,充分依靠体育教师的指导与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使两者相结合,理顺大学生各类体育社团(俱乐部)的体制、机制并制订各项措施,确保大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的体育文化活动,全面落实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观念和措施,做到以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使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使学生做到体育学习在课内,个性发展在课外;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体质攀高峰;贡献祖国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

四、结论

1在学生体质下滑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青少年学生缺乏对参与体育与发展体质的根本性认识,缺少良好的社会综合体育氛围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影响,以及法律、法规性措施的保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兴趣体育,降低了体育教育内在的特殊育人功能。要改变学生体质下滑,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利用中学生向大学生过渡的有利阶段,挖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对全国学生的体质下滑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

第5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本文思考了小学体育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关键是将专业与兴趣相结合。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育;创新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已有近20年,近年来又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已经少有学校对体育分数“斤斤计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但是,小学体育教育如何持续创新发展,真正走出素质教育的路子,目前还在多方探索中,笔者作为常年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认为:未来小学教育的模式将是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的结合。

1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

(1)室外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室外有更亲切感觉,室外的体育课可以让他们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2)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小学体育课一方面要传授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教学与实践合一的课程。

(3)人际交往。与其它学科教学中以师生交往为主不同,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占比更多。对于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机会。

(4)强身健体。这一点很好理解,体育课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机体活动,强壮体魄,增进健康。

2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育多年,历经了多次国家和省市体育课程的教改,从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总体来看,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首先,“专业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方向,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专业教育”是体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运动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双重属性,更适应少年儿童的争强好胜、活泼好斗的心理,又可以提高少年儿童机智勇敢,自我防卫的能力。[1]第二,教学方法也应有新的改革。目前普遍使用的“达标测成绩”的方法应该要打破,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参考起点、努力度、参与度等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新思考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针对小学生超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以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要精心设计体育课的内容,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体育的乐趣。例如,平时家中喝过的饮料瓶,让学生找出其中一模一样的,在学校里灌满沙子或水,作为体育课堂的教具———“保龄球瓶”。游戏的规则大致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比赛,每人掷球一次,累计积分,碰倒一瓶算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予以奖励。这项运动使学生全员参与,既收集了家中的“废物”,实现废物利用,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从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性格。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求也不同。因而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可以改善性格上的弱点。比如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它要求参加者应具有灵活、拼搏、协作等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往往具有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作为教师,平时可多引导那些内向、体弱、胆小的学生多参加篮球运动,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增强学生社交能力。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难以协调人际关系,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特别是对于当下“05后”“10后”的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成长期就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长大,而这些小学生中既有大量独生子女,又在国家“二胎政策”下面临家庭成员增多的情况,能否让这些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课程之一,体育课在其中承担的作用不言而喻。笔者在日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1)激发竞争意识。体育课上,会有一些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例如“跳高”,需要学生助跑、起跳、垮杆、落地,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但有些学生会面对横杆不敢起跳或者害怕摔倒,导致失败。这时候,体育老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完成项目,而是要从身高、性别、体重等不同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做好充分的保护和指导,给学生灌输“一定能完成”的竞争感。在一次成功之后,有了“胜利”的体验,继续提高横杆的高度,使学生在这项运动中不断实现突破,获得自信。

(2)培养合作意识。过去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主导,现在我们提倡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分组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间存在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小组间可进行竞赛、合作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一起交流、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优化。

4总结

教育模式要从应试向素质转变,这个方向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小学体育课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体育素质,是今后小学体育教育的培养方向。

作者:李庆超 单位:济南市博文小学

第6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一、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必要的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教育。它的核心是开拓人的潜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激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

(二)创新性和个性。

一个寓于个别,创新性来源于个性,只有发展个性教育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只有当学生的个性被尊重、被理解的时候,社会共性教育才成为可能。反过来说,人的个性的真正发展也只能在具备社会共性的基础上才成为可能。要想充分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和创新性是同义语,由此可见个性教育在创新中的地位。

(三)学校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有密切的相关性。

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对学生的身心的全面教育,并以其身体性运动行为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可代替的内容。首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体育运动紧密相连。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伴随着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体育运动中必须要克服困难和障碍,而且要始终面对对手,面对胜利或失败,因此,要求学生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具有不怕强者、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自信心,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的作风和品质。因此说,体育运动是个很好的学习和培养公正、自我控制、勇敢、坚强、忠实和协作等品质的手段和方法。其次,体育教育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活动是有规则的,规则的公正是运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公正意识是从事体育运动的人的基本品质,体育教育中可以在发展道德的环境下培养公正品质。协和是个性的基础。力量来自于团体、组织的凝聚力。对他们的信任会在关键时刻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在体育项目别在集体项目中更为突出。体育运动环境是一个发挥运动道德的作用而克服诸多影响、认真进行比赛和合作的场所。协和是可以鼓励优良的自我,讲解和鼓励体育活动中的高尚品德。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半球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负责直觉、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形象思维功能,与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活化、刺激大脑细胞,改善大脑的供氧量,有利于人的形象思维、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二、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可行的

学校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有种种密切的联系,那么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呢?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创新性的思维和身体活动。体育教学中,教师提供一种技术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方法。如教“过火线”时,教师将传统方法教育给学生后,让学生讨论和创造新的方法。又如“两人夹球跑”时,教师只提出目标和要求,具体的方法由学生去创造。善待学生的“越轨”行为,只要安全可行就应大加鼓励。体育教学中,教师预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练习后找出最佳练习方案。如教山羊分腿腾越时,如何过障碍由学生去创造和实践,然后进行比较,从中引出分腿腾越的技术。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相互观察和比较学习技术、战术的情况,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讨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观察和创新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后,体育课中的准备和简单的身体练习,可由学生轮流带领练习,自己编排,自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在体育教学中多开展群体性的竞赛,增加竞争要素,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始终具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一种不进则退的压力,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责任与作用,学会在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体验合作的效益与同伴的友谊,在激烈的、公平竞争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健全自己的个性人格,培养创新品质。

(三)在课外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创新空间。如指导学生改革各种竞赛的规程、规则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特长等。

(四)改革现行的体育考核模式。

第7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导向;高职体育教育;创新策略

一、基于职业教育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我国不断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也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在该背景下为保证体育教学可以更顺利的开展,应该对其教学目标做到不断创新,通过在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的运用,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可知,职业教育导向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得到培养,通过其就业渠道的拓宽,保证其享受到优良的社会服务,为高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职体育教育的创新主要是通过对高职体育中职业教育的充分利用,重视培养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通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及心理与体能素质的培养,为现代化的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职业教育导向下创新高职体育教育的策略

(一)体育教育观念的有效转变受高职体育教育特殊的教学特点的影响,教学目的既要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还要对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培养,与其他专科课程教育目标的差别较大。所以高职体育教育应该对课程特点、技能、优势等方面的因素全面分析,对其教学方式不断进行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传授体育专业知识,还要对职业教育中人文科学、社会经济知识等加大普及的力度,通过职业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奠定其就业的基础。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的创新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因材施教,并能通过教学理念的适时转变,根据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理念进行体育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职业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关系,高职院校想要以多元化的教学代替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就需从实践性和职业性方面入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活动加强培养和运用,通过体育职业教学评估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条件。另外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的评估学生身体素质、参与体育竞技的过程及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才是学生真实体育水平的体现。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技能和竞技成绩过于看重,导致出现片面的评估结果,也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得以树立的基础,通过这种更科学的教学评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能自觉参与体育竞技。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组成我国教育环节的部分,高职体育教育较大程度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紧跟时展形势合理的改进教学模式,通过院校教育特色的充分发挥,起到提升教学水平和实现教学目的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认识,并设置和专业特征相匹配的体育课程,也是顺利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资金支持,保证体育器材配套齐全,通过教学条件上提供支持,保障教学质量可得到较大的提升,但需对学校的经济情况和学生的锻炼需求综合考虑。另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丰富多彩的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活动,可使其体育运动能力和学习的信心得到提升和增强。

(三)对教师队伍加强建设因为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提升需要对教师队伍加强建设,使职业教育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高职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政治教学和思想观念,对道德情操和教学中严谨的态度加强培养,使其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力量。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引起重视,想要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较广的科学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课程教学服务缺一不可。当前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知识,所以更需要教师进一步拓展自身知识体系,掌握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并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加强应用,进而在教学中通过自身引导作用的真正发挥,使学生体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8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21世纪的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sportslifestyle)。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1]。从社会学视野审视社会变迁,我们则会发现,体育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其教育本身又是传承人类运动文明。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学校体育既要注重其引导高职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职能,又要传授其正确运动方式方法,传递并传承人类优秀运动文化,两者可以兼而有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场所,其体育教育则还应充分考虑其职业能力的发展。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着力发展学生职业体适能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因此,要想让体育在社会广阔的背景下融合起来,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必须要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开始教学工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又是职高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逐步浮出水面,逐步走进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所谓“工学结合”即是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相结合,形成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的新教育模式,其主体仍为高职学生,以学校所针对的职业培养为导向,对学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善加利用,从而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职场工作有机衔接,贯穿于高职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更容易使得高职教育学以致用,使得学生在校园内无处无时不在接受职业教育、塑造职业能力,因此,这代表着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发展趋势。而要实现这一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院校学校体育,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亟待实现四个转变。

2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四个转变

2.1实现体育教师素质的转变

“工学结合”能否实行,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教育效应的掌控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品质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与责任心。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群体在其素质方面做出必要的提升。

2.1.1高尚的思想品德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行为表现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3]。所以,具备高尚的思想是首要条件。首先,应具有较高的社会觉悟。坚定和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思想觉悟,是人民教师的必备条件。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待工作,体育教师应具有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和勇于改革探索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要有责任感,坚毅、勇敢、顽强、有信心、有进取心,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第三,具有良好的生活旨趣和认知风格。生活旨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生活主旨和趣味,反映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爱好等。而认知风格,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在认知活动中相对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客观性、独立性、全面性、概括性和敏捷性等等。如果一位高职体育教师有高尚的生活旨趣和良好的认知风格,那么,其言传身教就能深入高职生心灵,引起高职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使高职生确信教师的教育,并转化为自我要求,这样就能更好的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

2.1.2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先进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教学理念就是指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学校教育实际的认识,对高职生心理的了解以及处理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育教师应了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目标,能够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学校体育方方面面作完美对接,这其中包括了职高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职业院校实施的体育教育中依然需要突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即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之一。在体育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努力丰富教学内容,大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段和空间,努力营造高职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努力做到“三结合”:健身性和娱乐性相结合、选择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提高高职生的自身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高职生的创造性,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高职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增强高职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给高职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利于完成“工学结合”的目标。

2.1.3较高的现代化教学运用水平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现代化教学运用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可供体育教学选择的现代教学方法零零总总,诸如多媒体教学、最新职业体能开发等。新教育技术的充实,往往带来教育效果的改进提高。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比比皆是,体育教育也概莫能外,如何搭上网络这一高速列车,充实自身体育课的内涵,与时俱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吸引学生,这是一个横亘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

2.1.4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体育老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是关键。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使得高职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十分宽广,信息量激增,许多体育知识还没有在课堂上讲授,高职生已经从其他传媒中有所了解,许多热点问题都可能在学校和课堂上反映出来,使教师面临的专业问题增多了。高职体育教师对高职生的影响决不限于本专业领域,体育教师对高职生的影响是全面的,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更为广阔的知识,也就是说具有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基本文化素质,既是生活的必须,又有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自我完善,加之当前各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与综合的发展趋势,就更要求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而且必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广泛地涉猎邻近学科的知识,以适合教育发展的要求。博学是当代体育教师建立威信、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开拓高职生的科学视野、激发高职生的求知欲、鼓励高职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给高职生养成积极思考探索的能力,这是“工学结合”的初衷。

2.2实现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

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工学结合”其特点在于注重学校体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如何将学校体育内容与学生将来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这突出了现象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相应地会带来学校体育工作中多重教育理念的转变。

2.2.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高职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高职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高职生的身体,还要发展高职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高职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高职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高职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高职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高职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

2.2.2教育环境的转变

要意识到“工学结合”模式下体育教育环境已由原来单一的教育环境发生了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为了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必须强调以技能为主线,以职业为导向,通过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行业企业合作、为社区经济服务,来优化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和推进,要打破高职生培养局限在校园内的封闭办学传统模式,扩大人才培养的半径和空间,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社会更广阔的领域去,扩展到实验室、工厂、车间、生产线、办公室等各种实践场所。高职生参加实践性的实验、实训、实习增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体育教育工作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工学结合”下的新体育教育理念。

2.2.3社会环境的转变

要充分意识到社会环境对人才要求综合性的需要。高职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与人的体育生涯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高职体育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当前高职体育发展的基本思想是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局部发展与整体相合并。新时期,高职体育教育需要实现如下教育转型或转变:体育功能多元化为基础的体育教育向大众休闲文化及职业能力辅助开发兼顾转变;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人本化”和“生活化”体育转变,使得体育成为学生个体生活方式之不可或缺的固有成份,成为个体生活之必需;围绕现代消费观念转变,将体育由“竞技化”向“娱乐化”、“休闲化”转变;而整体的高职体育教育则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环节重要一环。

2.3实现体育教育模式的转变

2.3.1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锻炼身体、传授技术为主。体育课的结构多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束缚了老师的思维与行动,也束缚了高职生的思维与行动,对高职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因此,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此,实现体育教育模式的转变应突出以下重点: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转变,在内容上改变重传统、轻时尚,重形式、轻实用,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坚持以高职生为本,培养高职生个性发展为根本,把培养高职生体育锻炼、体育学习习惯、提高高职生体育鉴赏能力和解读能力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一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作了调整,但大都滞后于高职生对体育的需求,对课程设置的前瞻性考虑仍显不足,与高职生需求还有差距。因此,有必要根据社会需要增设新的课程项目,比如轮滑、拓展、街舞等受高职生欢迎的课程。适当增加理论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技术讲解等理论性太强的方式,教会高职生理解体育、欣赏解读体育的能力。其次,建立切合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主动向课外延伸,打破原有固定时间的常规教学形式,要根据高职生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空余时间安排体育教学。依据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适当在课程中增加与专业相适应的身体素质要求的练习项目。

2.3.2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对于“工学结合”下高职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应做以下调整:首先是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它是针对高职生的厌学体育的现状,并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终生体育的连接而提出的。快乐体育依据游戏理论,主要依据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而设计的,“目标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让高职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验到运动和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为高职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服务。其次是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该内教学是主要遵循在体育教学中高职生的认知规律来考虑的教学过程。它是指以发展高职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提高高职生解决问题能力,让高职生通过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过程。

2.3.3体育课程学习模式

“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模式分为: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1)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高职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职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求高职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实践中体会和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使高职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2)就自主性学习而言是指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旨在培养高职生懂得学习是一个人终生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转化为行为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生活,发展身心,促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要学习好,就得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它包括知识的方法、学习技能的方法、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方法,这样就使高职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会学习的好处。(3)就合作性学习指有指导地使用小组教学,让高职生们在一起学习,使所有高职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方法。宗旨是倡导高职生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从同学那里获取知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运用技能。通过高职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高职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教学过程的[6]。这给高职生在工作中有了互相合作的意图从而更好的完成任务。

2.4实现体育教育职能的转变

现代体育除了固有的强身健体的职能之外,作为一种文化而被人们愈来愈加重视。如其它文化一样,体育具有重要的教育职能,这种教育职能不仅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在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一直沿用过去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内容,限制了高职生兴趣发展,压抑高职生个性发展,束缚了高职生个性发展空间,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在“工学结合”下必须实现体育教育职能上的转变。

2.4.1指导思想上的转变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有章可循的社会活动,它对培养高职生遵守社会公德和生活准则是一个很好的强化,已成为新时期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载体”,这就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为教师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式[7]。体育运动不仅强健体质,更容易培养高职生的集体主义感和大局为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因此“工学结合”下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将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融入到体育教育中,重视培养高职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高职生的社会适应性,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2.4.2服务职能上的转变

高职大高职生的体育教育中,要为今后从事职业做好服务职能,体育教育工作要从高职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为高职生服务的意识,要深入了解高职大高职生对体育的实际需求,挖掘高职生自身的志趣、特长、和组织能力,培养高职生积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为今后从事职业打好身体基础[8]。实现“服务”职能方法上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单项的体育教育形式,向多样化教学转变,不断拓展高职生体育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采用体育教育模式多样化、上课时间灵活化、理论教学网络化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体育教育,就是要针对“工学结合”下的为高职生体育需求服务,形成一个管理与服务交融的体育教育工作体系。

2.4.3体育指导职能转变

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工学结合”能否落到实处,转变教育机制是关键。因此,应把握高职生体育需求,不断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教育机制有效转变。(1)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领导新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涉及面广而大,体育教育要统一思想,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既有纵向支撑,又有横向连接、统一协调、规划与布局的领导协调机构。(2)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体育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建立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真正构建符合“工学结合”特点的体育创新教育机制,使制度建设成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体育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3)建立完善评价机制。积极建立一整套“工学结合”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对高职生综合动态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要以高职生过程学习为重要支撑点,规范课内考核标准,以高职生主动参与体育竞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体育技能辅导、体育社团的活动、早锻炼等课外体育活动为依据。建立以体育过程学习为基础、课内课外相结合,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为参照的合理的、规范的动态评价体系,通过有效地评价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健康的发展。

第9篇:体育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教育;高校体育;应用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新课改环境下的高校体育来说,只有重视创新教育的应用,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价值,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是高校体育中创新教育效果欠佳,致使高校体育教育价值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因此,高校的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新课改下创新教育和高校体育的认识,并明确高校体育中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因素,进而结合体育教育实践情况,灵活开展创新教育,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可发挥出最大功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1、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育在高校体育中应用的必要性概述

1.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当中个性化和综合化是突出的两项要求。高校体育中应用创新教育,使得体育教学实践更具有针对性,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另外,高校体育教育主要围绕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在具体的体育训练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保持紧张状态,若无法进行创新教育,必然会影响学生情感和主观性。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其具有更高的热情参与到体育自主锻炼活动中,从而有利于体育教育价值的实现,且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1.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创新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除了人们常规认识上的人才教育,还包括意识和精神等方面的创新,强调学生反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普遍侧重技能和理论的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因如此,高校毕业生在体能和心理素质上普遍无法达到当今社会的具体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创新,即在强调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高校学生行为方式的塑造。而这一过程就是体育教育创新的具体表现,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

2、高校体育中应用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新型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引进现代体育教育改革中,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因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负面影响,使得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各类问题,如参与主体的重视度不高、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缺陷等,制约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教育更是存在多处缺陷。

2.1、参与主体的重视度不高

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众多,若某一方面不配合,会直接影响体育教育的时效性。当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各参与主体积极性和重视度不高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学校方面。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使得高校忽视了体育教学,具体表现在课程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资源建设不足、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等。甚至,部分高校在课时安排上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课时量。另外,其他课程的教师经常性占用体育课,使得体育课时严重不足,相应的体育教育质量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2)教师方面。教师因思想认识的不足,使得其在具体的活动中,侧重传统教育方式的使用,即使在领导要求下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重形式而轻内容,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大部分体育教师入职后,极少参与进修培训,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若体育教师长期停滞不前,无法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必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3)学生方面。体育课程可有可无一直是存留在学生的思想形态中,大部分学生将体育课作为身心放松的课程,而不是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使得其在体育活动中往往是持有敷衍心态。正因如此,学生无法在体育课程活动中实现进一步发展。

2.2、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缺陷

(1)教学方法单一化且过于落后。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时代,高校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不再是单纯依靠教师这一条渠道,拥有十分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且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正因如此,高校学生对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厌倦心理,更加青睐于多元化、气氛活跃的体育课堂。但是当下高校体育课堂普遍是气氛低沉的,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浓厚的兴趣,甚至乎部分学生有严重的排斥心理,进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时效性;(2)教学内容空洞。高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甚者,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敷衍了事,如体育教师为了降低教学任务,不惜简单复制以往的必修课内容,而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则是不闻不问,教学内容缺乏的同时也比较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下,体育教学侧重于技术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体育理论的传授,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缺乏实效性,同样会制约体育教育价值的实现;(3)考核机制不合理。现如今,高校体育考核主要以教师主观臆断、具体体育项目的达标值为参考依据,着重考察学生的体育技术水平和体育学习态度。这种考核方式虽综合考虑了学生的主观性、技术等指标,但是其考核结果主要以量化结果为主,使得考核不够全面,无法满足新课改背景下知行合一的目标,从而不利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3、新课改下高校体育中创新教育的应用思路分析

3.1、以强化各主体参与意识为立足点,创新体育教学思维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创新教育,应重视各主体参与意识的强化,使得高校、教师、学生能够重新认识体育的重要性,促使各方主体能够对体育教学提高重视度。首先,高校方面,应在提高重视度的基础上,在资源、师资等方面持续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支持力度,为高质高效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保障;其次,教师方面,教师应从理念和思想上进行转变,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重视教育方式的革新,不断充实体育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成长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时,应紧紧抓住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针对性设计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找到快感,并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总结,原因在于任何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初并不是十分完善的,需要在实践之后进行总结和改进,才能保证创新后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后,对于学生来说,应摒弃体育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并在强化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另外,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学习,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寻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确保自身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通过长期有效地体育锻炼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以此达到提高体育教学增效增质的目的。

3.2、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包括涵盖重塑学生价值观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得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高校应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体育课程建设。首先,教学方法。教师应在提高重视度的基础上,加强新课改理念的学习,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教学方法,并重视体育教学方式整合和创新。如篮球项目,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意识到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着重培养学生篮球技术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篮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抗赛、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理论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借助对抗赛深化理解和巩固篮球理论知识,并进行有效的实践;其次,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因教师的主观臆断,使得部分内容教学未能落实到位。因此,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如,学生耐力锻炼方面,可以考虑开展长跑训练;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方面,可以考虑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学生价值观方面,可以考虑体育精神的灌输等;最后,考核机制。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考核机制上也要进行创新,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传统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增加考核内容,并重视考核方式的丰富,如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评价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