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金融衍生工具精选(九篇)

金融衍生工具

第1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驻地;风险防范

1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概念和分类

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的定义,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做出的概念性描述。

1.1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概念

(1)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SFAS105(财务会计准则第105号)和SFAS107中对金融工具的定义:一项金融工具可定义为现金、一个主体的权益证券或是一项合约,该合约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求一个主体承担下列约定的义务:交付现金或其它金融工具给另一主体,或在潜在不利情况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二是给予另一主体约定权利:从一个主体收取现金或其它金融工具,或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FASB在SFAS119中进一步定义了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下限和固定利率借款义务(承诺)等。

(2)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是在IAS39(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中得以确定的,衍生金融工具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它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的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日期结算。

(3)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它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封闭,衍生金融工具又是新兴产品。因此,在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完全一致。

陈小平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一书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做了如下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工具是根据某种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这种相关资产可以是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

1.2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衍生金融工具林林总总,品种繁多,有的在金融现货的基础上产生,结构和形式相对简单;有的则是通过组合再组合、衍生再衍生的方式而形成,集多种特点和功能于一身,十分复杂。不同的划分方法,同一衍生金融工具将归属于不同的种类。

(1)按照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划分。

根据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金融远期,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在上述四类衍生金融工具中,金融远期是其它三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始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均可以认为是金融远期的延伸或变形。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按照产品形态和特点划分衍生金融工具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分类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基本形式为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四种。

(2)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种类划分。

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不同可划分为股权式衍生金融工具、货币式衍生金融工具和利率式衍生金融工具三种。

(3)按照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形式的不同划分。

按照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形式的不同划分,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风险收益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和风险收益不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两种类型:风险收益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是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的风险收益对称,在将来某一日期都负有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的义务。风险收益不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是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风险收益不对称,合约购买方有权选择履行合约与否。(4)按照衍生金融交易场所的不同划分。

按照衍生金融交易场所的不同,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通过买卖双方竞价成交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外交易是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间商和顾客之间,通过个别磋商而进行的、无形的、组织松散的交易。这种无固定场所的交易主要通过电讯设备的联系来完成。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以及不在期货、期权交易所中规定的数量、日期和品种范围之内的金融资产。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两者的区别:一是场内交易合约是标准化的,交易成本低;场外交易合约由双方协商达成,有较大的灵活性,交易成本较高。二是场内交易有完备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系统,将不履约的风险降低,大、小投资者能平等参与交易;场外交易合约能否履行,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风险较大。三是场内交易有较高的透明度,有利于监管;场外交易由于没有系统的有约束力的交易秩序和章程,监管难度较大。四是场内交易一旦发生风险,将影响场内交易人,影响面大;场外交易的风险损失仅仅涉及交易双方,影响相对较小。

2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在通常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被定义为衍生金融工具未来收益的不稳定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交易失败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相继发生,导致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不已,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一时成为全球经济界、金融界乃至新闻媒介讨论的热门话题。

2.1以预测为基础的会计计量

以预测为基础的会计计量的最简单形式是对应收账款的计量,并逐渐向证券、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以及能源相关的合约领域扩展。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都是采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即预测的手段。

预测的理想金额是在未来商品将被售出时的实际价格。它指的是“未来的利益”,这和“历史成本”正好相反,前者是指公司将赚得的,后者是指公司已经获得的,它们形成了衡量公司活动的两种计量方式。如果上述“利益”已经被套期保值或者被其他合约固定了,那么即使是在市场原则下,该利润金额也应随之确定。但是如这样的利益金额没有被固定,那么该未来的利益金额就应当是预测的金额。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所采用的公允价格,一般都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只是相对的公允,使用市场价格只是因为未来的利益还没有确定,如果未来的利益已经确定了,那么也就没有必要采用市场价格。很明显,市场价格可能或者是不同于未来实际利益的,有时两者的差异还很大,从而使很多上市公司购入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以预测的方法来计量,进而达到对利润的确认,从而粉饰会计报表,误导投资者。

2.2次贷危机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第2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二、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四、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五、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六、、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摘要】次贷危机爆发,衍生金融工具被指为罪魁祸首,尽管如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依然成为国内各大银行和证券机构的趋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审计风险,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指出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一般程序和其中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特殊的审计程序。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模型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John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3]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2年第二期.

[4]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5]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第3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关键词:衍生工具;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系统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5-0041-09

自20世纪90年代始,历次金融危机中,作为资本流动重要媒介或催化剂的衍生工具扮演着特殊的作用。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和最近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工具作用的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引起人们对当代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的深层次思考。

一、衍生工具的出现及其作用的二重性

与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相比,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中的国际私人资本流动具有全然不同的特性。以东亚金融危机为例,首先从资金流向来看,这些资本的流向不仅限于东南亚国家的官方借贷,而且流向东南亚的私人实体;其次,从信贷资本形式来看,流向东南亚的资本日趋多样化,商业性银行信贷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从直接的国外投资到资产组合投资、公司和政府债券及组合证券、回购协议,以及银行发放给公众和私人借款者的信贷,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具体情形见下表: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构成(占私人和公众流动资本的百分比)

这种国际资本的多样化流动导致了一种不同的风险分配机制。与20世纪70、80年代初的银行信贷相比,在发达的资本市场经济中,更加多样化的资本流动机制倾向于将风险向投资者转移。股票和债券投资将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转移给国外投资者,后者将承担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的变动风险。甚至由东南亚国家政府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券也将利率风险,连同信贷风险一起,转移给了国外投资者。这种效应潜在地降低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抵御因美国利率变动或美元汇率变动所带来的相关风险的能力。

伴随着这些新型资本流动形式的出现,衍生工具交易也发展起来,其目的部分是为了改善全球投资的风险管理。这些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掉期交易、总回报掉期交易以及期权交易等等。迄今为止,全球金融衍生工具已超过100种。随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出,许多金融活动已基本与生产、贸易等实际经济活动脱钩,金融市场交易量呈几何级数增长,1997年仅期货等几种主要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存量就高达55万亿美元,是10年前的100多倍。国际资本继续由传统金融领域向新生金融衍生商品市场流动。目前在全球每天逾5万亿美元的金融交易中,只有不足2%与生产、贸易活动直接相关,其余98%是以投机为目的进行的交易,只在金融体系内进行“小循环”。即使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交易仍然非常活跃,这一领域的资金往往仍保持着惊人的增长。金融衍生品的广泛发展,促进了资本流动这种新的结构性变化,将可能产生的投资风险从不愿承担这些风险的投资者身上,转移到乐于承担这些风险的其他投资者手中,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投资者的选择偏好。与此同时,衍生工具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工具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质:即引导资金从发达资本市场向发展中经济流动过程中的建构性作用,以及减弱安全性监管的非稳定性作用。

(一)衍生工具促进资本流动的建构性作用

通过降低投资者与传统的资本流动方式(如:银行信贷、权益投资、债券、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风险,并将其更加有效的重新组合分配,衍生工具促进了资本的流动。伴随着衍生工具引入资本市场而来的金融创新,使得风险的传统协议能够重新设计,以更好地满足这些资本工具的发行者和持有者所期望的风险环境。衍生工具的风险转移功能在套期保值、促进资本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刺激非生产性活动,减弱安全性监督的非稳定性作用

衍生工具的不断扩展也引发了有关整体经济稳定性的问题。衍生工具的运用,使得交易双方、规则制定者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透明度降低。它们可以被用于诸如规避资本金需求、应对会计规则和信用等级评定、合理避税之类的非生产性活动;也可用于提高与追逐高产出(当然风险也会相应提高)投资策略相关的资本市场风险可容忍水平。

在大幅度的汇率或者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下,市场风险水平的变化,与开放性条件下衍生工具契约的广泛发展有着明显的相关联系。一定数量的资本可以作为一种缓冲器,用于缓解市场动荡。在此意义下,衍生工具的运用将有利于减少此类资本的运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水平,进而动摇金融部门和整体经济的稳定性,对金融部门和整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二、衍生工具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衍生工具的这种自相矛盾的作用,使得原本就不太成熟稳定的金融系统和经济体系(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变得更加模糊和复杂起来,也使得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在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规制时,决策的难度加大,进而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降低了经济运转的透明度

衍生工具从两个方面导致了透明度问题。第一,它们扭曲了资产负债表作为量度一国的公司、央行和国民账户风险情况基准的内涵。第二,在现行的柜台交易情况下,对于衍生工具缺乏足够的披露要求和政府监督。在不存在诸如衍生工具之类的表外业务情形下,公司的资产负债便可以提供该公司的基本风险情况。利用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之间的差距可以确定公司的利率风险;二者的货币计价差异可以确定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则可以由借款者、具有偿付责任(如应收款项)的顾客和客户、所持证券的发行者及其他资产的对应交易方的信用度来测度。金融衍生工具的介入使得在总体风险水平和由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风险水平之间加入了一个楔子。表外业务风险能够颠倒、夸大或者压缩由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风险水平。由表外业务头寸导致的透明度的缺乏,对于那些试图评价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经济公众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固定汇率体系下,央行的干预能力是关键性因素;在浮动汇率系统下,为了使经济在遭受投机性冲击或其他金融市场动荡后仍然保持稳定,央行的干预能力同样重要。然而,衍生工具的上述作用,却使得央行往往只能掌握其当前外汇储备拥有的金额,却难能预测远期外汇交易和互换掉期等交易条件下未来某个时期外汇储备额度的变化。

总体风险暴露水平与资产负债表脱节的情形也可出现在一国的资产负债表(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按照惯例,一国的实际市场风险暴露水平可以通过其资本账户上外国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日和记账货币反映出来。衍生工具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使得情形已经有所不同。资产和负债(如国外信贷)的

货币标价可以伴随着外汇衍生工具变动;利率互换能够改变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利率风险水平;如果赋予其上的看跌期权得到实施,长期信贷可以转变为短期信贷。甚至资本或者投资工具也可以随衍生工具而转型。总收益互换能够使短期美元信贷(债务)呈现组合投资的形式。另外,衍生工具的保证金和抵押需求可能创造出意外的巨额外汇流动,而这一点却不会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国外负债和证券项目的数额中反映出来。结果,国际收支平衡表将不再能够作为准确估算国家金融风险水平的依据。

衍生工具也通过其他途径影响经济的透明度。企业业绩报告披露的欠真实性和政府监督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在估计开放市场利率、单一经济实体的头寸额度、抵押与资本的充裕度等方面的能力。这就阻碍了对这些市场及其相关联市场稳定性的足可信赖的估计水平形成。通过这些途径,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公司很难对其交易对象的信誉度形成一个精确的估价。类似的,有关柜台交易衍生工具的信息数据的缺乏,意味着政府规制当局无法探查和阻止即期市场和相关市场上的市场操纵行为。另外,政府规制当局无法知晓其金融部门或主要的金融部门参与者的未清偿头寸――无论是按总额还是按净额计量的,他们将无法确切知道相对于其持有的资产而言,其金融市场的风险暴露程度。结果是政府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将很难把握某些关键市场变量(如利率、汇率)对于经济变动的敏感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这点恰当的表述为:“发展中经济中衍生工具日益普遍的应用使得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或者至少是已披露信息的合理诠释,变得日益困难起来”。

(二)助长了对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规避

衍生工具经常被投资者用来规避政府的谨慎性管理原则。如被用于多方敷衍会计规则、躲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有关外汇披露的限制以及减少规定的资本持有额等。

会计规则因不同类型的资产和应收款项信誉度或信用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规则根据各种资产信用风险的不同而征收相应的资产费用;某些情形下政府规定禁止金融机构持有某些种类的资产。然而,一些类型的组合证券却被用于规避那些禁止机构投资者(如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持有外币资产的规定。通过提高某些被认定为生产能力较差的金融活动的相关成本,税收条款旨在增强规制监督。例如,可以对长期资本收益课征低于短期收益的赋税,以便提高长期投资的回报。使用衍生工具可以将款项的支付、接收和收入在不同的期间进行转移。这种行为可以使这些交易的利率支付呈现资本收益的形式,或者使短期资本收益呈现长期资本收益的形式。IMF、世行和OECD中的其他国家已经觉察到,衍生工具的使用旨在规避谨慎性原则规定。IMF的经济学家David Folkerts―Landau指出:“本国权益市场上这种头寸的金融限制正逐渐通过衍生工具的交易而得到规避。”2000年世行全球发展财政会议将其具体表述为:“巴西复杂的谨慎性防御系统可以通过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和柜台交易衍生工具轻易避过。”在OECD经济部的工作底稿中,这一点被Blondal和Christiansen Blondal类似的表述为:“金融衍生工具的蔓延,这点是监管者难以控制的,也已经严重贬低了对于货币风险谨慎性控制的作用。”

另外一个问题是衍生工具被用于提高资本风险水平的倾向。衍生工具旨在创造价格风险,从而使风险能够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转移,却不会发生像在购买或空头出售时发生的标价和本金转换成本。如果初始的支付被当作权益或者资本,那么,相对于资本的名义本金规模就是衍生工具的杠杆水平。这一杠杆使得投资者能够承受的单位美元资本的风险水平,将会高于可获得的直接资本购置以及为直接资本购置而借款所带来的风险水平。

(三)威胁到固定汇率体系的稳定性

衍生工具的出现,在很多方面破坏了固定汇率体系的稳定性。衍生工具提供了强大的杠杆能力,降低了某些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这样的投资者通常是市场投机者、固定汇率攻击者或套利基金运作者,他们所持有的资金头寸是逆固定汇率而行事的。投赌注于冲击固定汇率方面的成本的降低,只会激励这种行为,强化他们实施这些行为的决心。外汇市场上这种冲击固定汇率的货币空头力量越大,央行旨在捍卫钉住汇率的经济干预或利率水平调整所需的资金规模将越大。衍生工具在外汇市场的运用意味着央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以使得钉住汇率能够在两个市场上得以维持:即期市场、外汇的远期或互换市场。与大多数国家央行的外汇储备规模相比,即期市场的规模一般都是很大的;因此,鉴于总体的市场规模,央行的市场干预潜能则相对比较小,而衍生市场的规模却是不受限制的。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大大地增加了央行干预成功所必需的临界规模。

(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危机的深化

当证券价格贬值或骤降之时,衍生工具(如外汇远期和互换、总收益互换)加快了危机的进程,深化了危机的冲击力。例如,与新兴市场金融机构进行交易的衍生工具一般都包含严格的抵押或保证金要求。对本土证券依据LIBOR进行总体收益率互换的东南亚国家厂商通常使用美元或美国财务部债券作为抵押;抵押比率估计为本国互换本金的20%。如果互换头寸的市值下降,东南亚国家厂商将不得不增加其抵押率,以使其提高到必要的运作水平。于是,基本的证券价格骤降(这种情形会在贬值或广泛金融危机的初始阶段发生),将要求东南亚厂商立刻追加其抵押的美元资产,其追加额与按互换头寸现值计算的损失成比例。随着本币和其他资产转换成美元以满足其追加抵押需求,将会立即触发外汇储备的外流。这不仅会加快危机的步伐,而且,衍生工具的抵押或保证金要求,通过对外汇和资产价格施加进一步的下降压力,将加速金融危机的进程,并进而加大金融部门的损失程度,将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

(五)提高了系统风险和感染风险

名为“Lanl£alussy报告”的国际结算银行报告,将系统风险定义为“某一机构由于其资产流动性恶化或者出现业务疏忽(或经营失败)导致其无力支付到期债务,进而导致其他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恶化或经营失败的风险。”类似的,感染是一个因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创造的术语,它被用来描绘这样一种倾向:一国的金融危机会对别国――有时甚至是与其互不相干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它是系统风险应用于国家和国际市场层面上的概念。术语“感染”实际上是术语“龙舌兰效应”的一个较直白、客观的表述,后者被用来描绘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的扩散效应。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大量出现,为经济困难时期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迅速扩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些信用风险可能在经济危机期间演化为交易对象事实上的债务拖欠行为。这意味着,衍生工具的应用即便是降低了市场风险,它依然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升高。例如,通过签订基于可变利率信贷接受者的利率互换协议,某银行发放可变信贷利率贷款可能是为了降低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及收益的变动风险。如果短期利率上升,则该银行互换头寸的市值也将升高,于是,上面提及的交易对象的总体信用风险也

将增加,这种风险本身已经和套期保值的信贷资金联系起来了。从这个角度上考察,衍生工具对经济主体清偿欠款能力的恶化效应加剧了。就衍生工具的运用不能降低厂商的市场风险这个层次上来说,衍生工具使得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水平提高了。

衍生工具的出现也提高了全球金融系统的风险,主要是通过如下两种渠道发生的:第一个渠道是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衍生工具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压力和危机的扩散性。很多衍生工具涉及跨国的交易主体,所以,一国的市值的损失和信贷率的恶化将会影响到他国的交易对手。第二个感染渠道,来自金融机构针对由另一个市场所造成的某一市场低迷状态所实施的应对行为。厂商会在其它市场上实施证券交易行为,原因之一是他们继续追加投资,购买那些以流动性好的国家货币标价的资产以满足抵押或资本需求;为了获得这些资产,厂商将进行组合投资转化,在其它市场上出售证券。当金融市场发生巨大波动时,这种对抵押资产的需求可能是突发的、大规模的,而这种渠道的感染将会非常迅速而猛烈。

(六)加大了危机发生后政策调整的难度

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后的政策调整过程是非常直截了当的。借款者主要是政府,贷款者主要是大的货币中心银行。这意味着关键性的贷款者势必同舟共济共商对策,与各个债务国的单一代表性借款者,以及相关的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一起,协议对债务支付进行重组。

20世纪90年代的危机后政策调整过程就变得复杂起来。它不仅涉及到众多不同的私人和公共债务人,以及证券发行商,亦涉及到多种投资者和不同的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交易方的求偿权。采取股票、债券、组合证券形式的资本流动意味着存在数以百计的主要投资者和数以千、百万计的次要投资者。这些求偿权都因衍生工具协议而变得复杂起来。衍生工具不仅使潜在交易对象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而且产生了与未清偿债务和其他债务的最初求偿权拥有者相关的各种问题。而且,衍生工具的损失不同于后来的信贷支付。债务支付问题并非必然导致债务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损失。主要的信贷支付问题是短期流动性问题,这可以简单的通过信贷支付计划的重组得到解决。相比之下,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可能使衍生工具损失的发生更具突然性,使损失的累积更为迅速,以致其规模超过与美元标价可变利率银行信贷相关的损失。

三、衍生工具与美国金融危机

与亚洲金融危机不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起因不是源于国际资本的流动,但衍生工具在其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国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首要推行者。它奉行多年的金融自由化、证券化过程伴随着成千上万的金融衍生品的产生,给20世纪的美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不仅美国本土人乐于持有这些高回报率的金融衍生品,外国投资者甚至外国政府也乐于持有。就这样金融衍生品在美国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从开始的优良资产逐渐蔓延到高风险高回报的次级贷款市场上。人的贪婪在衍生品的不断演化过程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验证。次级债一次又一次的被组合而后又被分级出售,风险在整个链条上传递也在整个链条上蔓延。人们以为风险总是会被传导下去,虽然自己承担着风险但并不是全部。但可惜,这些风险一直还在金融系统之内,它们从未消失过,甚至随着链条的增长而变得更加难以观测和控制。

美国的次级贷款使得1994―2006年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在利用次级房贷获得房屋的人群里,大都是信用等级低的低收入者,但次级贷款却给了他们购买房屋的机会。这在一方面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次级债的高风险性。高风险要求有高回报,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有可能高达10%~12%,而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ARM)的形式,随着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越来越高,最终导致违约率的不断上升。2001―2004年间美国尚处在实行低利率政策时,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由于低利率时负担较低而房价又在不断攀升,使得购房者贷款热情高涨,而放贷机构也因有房屋抵押同时又可获得高额的回报因此都竞相开展次级贷款业务。这样就催生出了各种的金融衍生品。

这些新产品备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房价的不断攀升,需求的不断扩大使得人们忽略了价格风险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贷款机构风险控制不到位,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只顾极力推广这些产品,而不注意控制违约风险且违约风险总是通过金融创新而不断地传递给下一级。在利益的诱使下使得次贷市场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放贷行为,如:猎杀放贷和贷款欺诈。所谓猎杀放贷是指,贷款机构或其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在此类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费者。而贷款欺诈是指,由职业罪犯导演的骗贷犯罪,受害者一般是贷款机构。而早在1968年美国就已经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猎贷行为的发生了。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房贷机构热衷于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呢?究其原因还是巨大的利益驱动。但是将贷款发放给信用等级低的贷款者本身就是有很大风险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一切的答案就在美国如火如荼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纷繁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当中。

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主要有四种金融衍生品:ABS,RMBS,CDO和CDS。首先是ABS,它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物,包括各种形式的资产抵押贷款其中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而将ABS当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剥离出来就形成了RMBS。RMBS满足了次贷发放机构获取现金流动性及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需要。因为RMBS是具有固定期界因此可以真实性的出售,从而形成一个真实的现金流。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在利益的驱动下诱使那些并不了解合同详情或并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成为贷款人。而房贷公司又以高杠杆率从银行举债买下按揭贷款形成RMBS,随后按不同级别出售给不同的风险偏好者。为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需要,RMBS并不是同一等级的,它根据现金分配规则不同又被划分为三个等级。投资人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等级,当然不同的等级投资回报率不同。就这样次贷市场中又引入了新的机构投资者。这就是为什么次贷危机爆发一段时间后除了抵押贷款公司外,还会有不同性质的新的公司不断地卷入其中的原因。养老金等需要固定收益的公司成为RMBS高等级产品的购入者,而风险投资基金则成为较高风险较高回报的低等级的RMBS的购入者。这样RMBS就成功的将风险分散化了,风险从房贷提供者转移到了债券购买者手中,金融风险被深化了。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不会有人注意到RMBS的风险,因为住房是抵押品它随时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变现。但在房地产市场出现回落时,不动产的变现出现了困难,价格不断下跌这样抵押品的价值也在缩水从而使的RMBS的风险逐渐暴露了出来。

RMBS的产生确实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者的需要,这可以说是金融创新一直追求的东西,但创新并

未止于此。为了进一步的扩大收益,RMBS的中间级又被重新划分,中间级的RMBS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CDO)。在RMBS的基础上衍生出CDO需要通过资产的真实销售来保证获得特定资产对应的现金流,由于设计资产的真实销售其操作周期较长。CDO的划分方法大致与RMBS相同,也是根据现金回报分配方式来进行划分,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自然风险较高的被划为最低级但回报率也最高。我们看到本身中间级的RMBS已具有较高的风险,而将它再一次的进行分拆出售,无疑CDO的低级品具有的风险已不可与正常的次贷篮子同日而语了。而人们对于高回报的追求和对风险的忽视使得创新并未止步于CDO。而是又将CDO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再次出售从而形成了CDO的平方、立方等等,不断的延续下去。而风险也在延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和广化,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成为了次贷衍生品的持有者及风险承担者。

另外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所涉及的另一个复杂的风险转移市场,就是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美国证券托管清算公司2008年11月4日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总额达33.6万亿美元。信用违约互换在维护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信用违约互换(cDS)是买卖双方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协议交换第三方信用风险的一种合约。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买方,是拥有资产的一方,希望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违约互换的卖方;而卖方提供可能出现的违约的保护,即承担不属于其自身资产的信用风险,并从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获得一定的保证金或相关利率支付。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双边风险交换金融合约。合约在没有发生违约事件时到期日即告终止或发生违约事件并满足支付条件,信用卖方完成赔付损失时即告终止。该合约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部分是信用保险费支付,另一部分对应于可能的违约付款。一份违约互换的现值就是其两个基本部分现值的代数和,信用保险费满足使互换合约总现值等于零。由于CDS对CDO起到了担保的作用,从运用CDS的第一个CDO开始,购买CDO的信用风险逐渐减少,但承担风险的主体则变得更加多样起来。这类合约的卖方多为银行和保险公司,放贷人向一家银行或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以规避贷款人的违约风险。而保费率与违约风险率直接挂钩,风险越高向银行或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的保费越高。而由于受到高保费的利益驱使,很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乐于承担CDO的保险,这也就是为什么次贷危机发生后很多银行和保险公司会被卷入其中的原因之一。

CDS的出现大大改善了CDO的信用评级,由于有了违约担保CDO便更加利于销售。这样CDO在CDS的帮助下被不断的创造分级出来。风险规避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选择了低风险低回报的优先级CDO,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则选择了股权级CDO。就这样CDS使得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内蔓延开来。在目前情况下,这些交易都是匿名方式进行的,从而使得大型金融机构不断陷入交易陷阱。而由于交易的不透明性,美国监管部门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数据,因此也无法对整个互换市场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致使目前市场上对CDS的潜在风险的忧虑也极其严重。

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的金融衍生品虽与东亚金融危机有所不同,但同样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于衍生品将信用风险不断地转移、分散、重组,一方面实现了风险分担隔离风险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经济运转的透明度,助长了对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规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危机的深化,提高了系统风险和感染风险。ABS和RMBS使用了贷款池的操作方法降低了经济运转的透明度,使得监管部门和投资者不能直观的观察到贷款组合的风险性。而RMBS和CDO的不断衍生创造,使得风险从一个投资主体转向另一个投资主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系统风险和感染风险。CDO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并不断的分级衍生出来,主要是因为每一次分级之后都有股本级的CDO来承担第一批的信用违约风险,而其他层级不用分担此风险而仅仅是获得收益而已。因此CDO备受欢迎,但持有股本级CDO的人同样担心信用风险问题,因此再一次的将手中的CDO进行分级创造出更高风险更高收益的股本级CDO并由其承担第一批的违约风险。就这样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持有的是高回报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也因此CDO被不断的衍生创造下去。最终使得整个经济体卷入到了次贷危机当中。

四、结论及政策性启示

第4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 衍生工具 市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在现下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本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一、简介

(一)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的创新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的发展逐渐自由化和金融管制逐步完善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由此也给了金融衍生工具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人们对风险的规避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优势

在最近几十年,金融贸易逐步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

(三)双面性

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较大且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规范这一市场.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状分析

从宏观上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者是交易所交易,是指在正规的交易所进行买卖,后者则是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而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逐步发展,其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据报道,2010年一年,全球交易所交易期货的总价值高达258.68亿美元,这比2009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虽然2014年、2015年总价值稍有下降,并没有前些年的上升的那么快速,但是,却也充分说明了期货市场的炙手可热。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过程中,外汇期货的增长率最高。利率在交易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八十年代之前,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出现的还不够普遍,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才刚刚兴起。但是发展到1984年时,其交易量竟然高达200多万亿美元。这期间,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其中原因归结如下:

(一)减小金融投资风险

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在一些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下,金融风险逐步增大,投资者需要寻求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方法,于是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满足了金融投资者的需要,成为一种减小风险的有效方式被人们使用。这时候,一些西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货币调整政策,而国际间收支不够平衡,金融收益风险加大,也促进了一部分衍生工具为大家所熟知、运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投资的危险。

(二)各种金融机构开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由此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不断进步发展。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促使每个国家间的金融贸易更加密切,国家银行与其他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以降低收益提高投资者利益的方式去吸引投资者。并且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问题,国际很多银行都被波及,信用危机、信用贷款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大。为了银行业的复兴,增长一定的利润,银行开始积极地发展衍生工具的市场交易,巩固自身地位,降低收益风险。这在一方面促使银行不断发展新型业务,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其他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来,促进了其间的良性竞争,间接促进了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

三、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如今趋势

(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

最近这些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一个对比,以此来体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是否脱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近3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扩大了近30倍,但期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却没有翻一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仅仅只是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已经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倍。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增长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区域不均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交易量还是增长速度都相差甚远。英国依旧作为世界金融贸易重心,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风险更小且交易量增长更快。而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发展。

(三)参与主体由个人转变为机构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刚发展的时候,参与主体大多为个人。目前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其特有优势带来的利益吸引,参与主体已经发展为机构。

四、结语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以其降低投资风险、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运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这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把握机会,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冯福来,高燕.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04:38-40.

[2]翟立荣.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3]王刚.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4]马晓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国际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

第5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20世纪90年代,衍生金融工具首次出现在我国金融市场。自此以后,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企业和单位,衍生金融工具既是风险规避工具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源,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首先简单地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些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并简述了它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

金融;衍生金融工具;财务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基础理论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security),亦称金融衍生工具或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特殊类别买卖的金融工具统称。衍生金融工具是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同时包括这些传统金融工具的衍生在内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而来,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主要特征。简单说来,衍生金融工具就是通过预期未来的股市、利率等的行情,采取事先支付少量的权利金和保证金,以期来减少损失,保证收益。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及特点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方式很多,我们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对衍生工具进行分类。首先,按照产品类型,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型。按照衍生工具的原生资产性质来分的话,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股票类、利率类、汇率类和商品类。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分类上我们很容易总结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些特点,比如:跨期未来性。我们知道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时候不是现时的金融产品,我们采取事先支付少量保证金或交付部分保证金,最终的交割都是在未来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杠杆性,少量的现金支付就是一个以小博大的过程,少量的现金却艺术般地撬动了价值远远多于它的资产。其次,衍生金融资产还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我们都知道利率、汇率、股价会受到政治、经济、市场等等的影响,事先约定这些变量就自然会有很多不确定性也必将导致衍生金融工具存在很大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我们知道衍生金融工具是规避风险的有力法宝,但实际上,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也决定了企业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同时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一)市场风险我们知道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取决于原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原生金融工具的典型就是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这些原生金融工具的晴雨表,类似股价、利率等,特别容易波动。各因素的变动可能会造成合约价值的剧烈变化。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工具保值和规避风险较少,投机比重较大,投资者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采用高抛低吸方式,这也将加剧合约的价格波动。

(二)信用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就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双方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签订协约,到了交割日,双方要是有人违约那么就会产生巨大的损失。这种风险在互换业务中比较突出,特别是进行场外交易时,此类信用风险更易发生。

(三)运作风险运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而且由于市场的监管体系不完善,相关操作人员违规操作,人为故意失误最终也会导致衍生金融工具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及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衍生金融工具在筹资融资上的影响企业在日常的生活经营中,资金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在补充,资金流动的过程也是资本积累的过程,因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资金作为企业的血脉,如何以最少的资本成本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自然就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了。对于传统的筹资融资方式,很多有实力的公司选择IPO或发行债券,但是这样的筹集方式的前期工作很多,对于企业业绩、综合实力等方面要求也高,但要是单纯地向信贷单位借款的话,企业就必须面对需承担高额的借款利息的事实。而衍生金融工具融资具有融资效率高、面对的市场广阔、筹集成本比较低等优点。衍生金融工具中的互换,常常被视为一种典型的融资方式,互换市场更是被称为最佳的筹资市场。

(二)衍生金融工具在投资增值上的影响企业的管理除了对现金流的管理优化外,如何有效使用现金和保值增值也是企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可以选择充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获取风险收益。简单地以金融期货作为一个例子,投机者若预测期货未来价格会涨,选择在低价的时候买入,一旦未来如预期一样有所上涨便脱手卖出,这样便可获得风险收益。衍生金融工具给想要获取风险收益手头又没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企业提供了一种投资增值的可能。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一般采取多种投资组合来规避系统风险,但是这种组合的有效性是值得推敲的。然而衍生金融工具似乎又可以方便企业来规避投资的系统风险,因为不履约的代价是损失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一旦发现市场有变化,企业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衍生工具再以少量资金为代价投下另外一个赌注。

(三)衍生金融工具在经营管理上的影响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往往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若对未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期的话,这些进出口企业便可选择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有效的手段来规避由于汇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样,在利率风险的管理上,衍生金融工具也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利率对于筹融资成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利率上行的时候,与商业银行签订利率掉期协议将其浮动利率的贷款合约转换为固定利率的贷款合约。这样一来,即便市场按照预期调高了基准利率,企业仍可按照原先约定的固定利率来负担其相应的债务成本,节约了成本支出。相反地,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利率掉期协议,将其固定利率的贷款合约转换为浮动利率的贷款合约,以享受未来贷款利率下降带来的好处。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合理地对资金进行了配置,也对企业投资风险的规避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知道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其他的金融工具,高风险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而且它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在对它进行确认计量的时候会存有很多疑问。针对这些方面的风险,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珣.金融衍生品浅谈[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4).

[2]时成.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马玉峰.浅析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1,(9).

[4]张桃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第6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模型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

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John 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3] 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2年第二期.

[4] 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5] 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第7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会计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自诞生以来,为企业规避风险、投资获利提供了新的方式,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确认条件,造成其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

1.对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及会计确认标准的冲击。传统会计中,会计计量一般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交易时实际支付的价格记入账目后一般不予变动,而衍生金融工具有一个时间过程,从合约签订――最后结算――换回投入,在这一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随市场价格的波动不断变化,导致不能及时确定最后是盈利还是亏损。什么时候进行会计确认,怎样来确认也是对传统会计的较大挑战。

2.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的会计科目比较单一。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等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所用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规定:不但企业在发生了经济事项后产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取得,而且及其以后的公允价值的变化都是通过“衍生工具”科目来进行核算的。该科目是一个典型的共同类科目,如果资产和负债都是通过该科目来核算的话,在业务量大的期中交易时,用同一个科目记录借贷双方的交易导致记录量大、核算比较麻烦;且当期末结算时,资产和负债相互对冲后,余额要么是资产,要么是负债,只能够反映结果,过程却不能得到反映。

3.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标准不统一。再确认是对已经进行了初始确认的项目要不要列入财务报表,怎样列入以及列入后发生变化的确认。但是,由于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的项目在合约签订后到真实的交易发生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有很多的变化因素在影响着其原来的价值,如汇率、利率等,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一个变量;同时,由于不同企业对同种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再确认的时点不一样,而不同的时点再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价值是不同的,所以,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标准不统一。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的准确估值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1.公允价值的准确估值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不同的市场下,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计量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可直接采用市价;相反,在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情况下,企业就必须采取估值技术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以,相关的市场参数成为影响其准确估值的因素,相关的市场参数有信用风险、商品价格、无风险利率、外汇汇率、股价指数或股价、提前偿还风险、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服务成本等,这些要求需要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且一般是信息掌握能力和风险控制力都高的大企业;而目前多数企业却处在较弱的风险控制中,对相关信息的全面了解也受到限制,因此准确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观性过强。评估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参数的多样性,不同企业面对同一交易事项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参数或者不同的计价模型,评估者的主观判断力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对可转换债券的债务部分的价值进行确定时,选择一个适当的贴现率至关重要;但是每种债券发行时几乎都是在不同的预期风险和市场背景下发行的,在没有一系列详细的选择的规定与方法时,发行主体所处行业、信用风险、可转换债券本身的调控等因素都需要评估者进行主观判断。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问题

通过会计披露提供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内容,有助于投资者及时合理地评判该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投资价值和风险变化状况,但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会计披露(列报)不充分。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它的价值波动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盈亏,只是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核算,披露的内容不够充分。并且,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介绍、交易风险等定性分析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模型、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程度等定量分析信息都未予以充分披露。

2.未揭示其与套期活动相关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速发展主要是其具有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两个作用,但在财务报表中无法得到体现,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无法进行正确决策。因此,必须加快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企业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活动,最终使决策者可以得到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3.披露格式的规范性问题。在财务报告中,各个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不同程度的披露,但是会计准则没有对披露的格式进行规范性的制定,导致其披露格式不一致。

二、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对策

1.扩充会计要素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属于未来的交易,具有很高的风险,极易出现高估收益的现象,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故现有会计要素的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拒之门外,但签订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具有很强的约束执行力,其经济事项在实质上已经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经转移。因此不确定性和高估收益的可能性都变得很小,那么就可以通过扩充会计要素的内涵来解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且与之相关的主要风险已经转移到企业;负债的定义为企业负担的一种当前义务,这种结算预期会导致体现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这样就解决了会计体系中的不确定因素。

2.增加新的会计科目。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新的会计要素,需要增加“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两个科目来保障会计平衡关系,“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记入相应账户的借方,“衍生金融工具负债”则记入贷方;那么会计恒等式将改为: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负债+衍生金融工具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中的资产和负债即为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中的资产和负债,衍生金融工具资产或负债是具有未来时态性的相关收益的取得或支付,财务报表的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适应未来的会计发展,还可通过增加“应付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等科目,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科目过于单一的问题。

3.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标准进行统一。在合约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标的物会随着时间节点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进而产生了价值波动,这就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必须及时地在期末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再确认,即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利得或亏损作出相应的处理,同时也要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所以,要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性,就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标准进行统一,并采用一致的时间间隔。

(二)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虽然很多,但是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面对众多的市场参数和估值技术的选择时,必须首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根据市场的重要参数来全面了解金融市场的价值变化,从而使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可用性。同时,必须改善公允价值的实施环境,因为当一项交易发生时,公允价值是具有一定的实施环境的。

2.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检查与披露。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同的签订及交易发生时,需要对其全过程进行监督。一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进行合理的记录;另一方面,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或损失进行真实有效的披露,会计报表日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及其会计假设都需要作出详细说明。

(三)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问题的对策

1.改变会计报表的内容结构和编报方式。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应该包括:(1)按照金融工具的实质填写合同约定的金额。金融资产、负债的定义要按照所计量的金额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和负债部分。(2)将保证金、支付期权费的金额确认为金融资产。(3)公允价值在报告日的价值变动对以上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影响。

2.完善表外披露事项。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应该包括:(1)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条件、性质、期限、面值和持有目的等。对于企业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都应该说明是为了投机获利还是套期保值;(2)相关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和终止确认标准、计量和会计政策变更等标准;(3)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对于公允价值的估计,应该说明其方法和理由;(4)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5)与套期相关的信息;(6)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信息;(7)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风险波动及其管理策略。为了更好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还可以适当地增加披露与其相关的风险因素,例如汇率流通风险等。

3.加强对企业套期避险活动的揭示。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信誉,采用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但是却不会将企业的套期交易的结果反映到财务报表中,所以,企业必须披露自身的风险管理与决策目标,并且对套期的具体内容及活动过程进行披露。

三、结束语

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理应在抓住共性的基础上,积极面对并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以支持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J

参考文献:

1.项代有.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实践及深化策略研究――以南方航空有限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0,(14):58-61.

第8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会计监管 金融风险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建立在基础金融工具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一种契约合同。常见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期权合约或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下特点:

(一)金融衍生工具价值受制性

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受制于基础金融工具,即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随基础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是基础金融工具的附体,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如股票期权的价值常随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股票指数期货的价值也随股票指数的变化而变化。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转移性

金融衍生工具存在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们可以实现风险转移,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市场中的风险厌恶者和风险中性者常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将风险转移给风险偏好者,如果投资者能够准确预测市场的变化,就能得到高收益;否则就要承担高风险。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具有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工具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通过投入少量的资金来控制较大数量的资金。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是指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浮动要远远大于与之相关的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浮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在存在高回报的同时,也蕴藏着高风险。

(四)金融衍生工具设计的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通过基础金融工具和一种或几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不同特点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相对于传统金融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金融衍生工具设计和创新的灵活性却导致目前的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首先,金融衍生工具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同时法律管理规范制度的建设也滞后于金融事故的发生,常常在发现严重时才颁布法律予以规范整顿。其次,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不够。目前,部分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违法操纵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在于监管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最后,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如在金融期货方面,国务院直到2010年1月才批准推出股指期货,其他品种的期货直到现在也难见踪影。

(二)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与信息披露规定不完善

首先,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高,许多资产和负债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其次,信息披露规定不完善。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的规定较为抽象,缺乏详细的操作指南。同时企业应当全面披露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但会计准则中只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了规定披露,没要求披露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三)会计监管主体监管乏力

首先,政府监管主体责任不明确。目前,在利率和外汇由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进行管制的情况下,由证监会对金融期货进行集中统一监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监管部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其次,部分企业内部控制部门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实质作用。最后,社会会计监管力度不够,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管,还没有对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起到最后防线的监管作用。

三、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策略

(一)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

首先,应当确保法律法规制定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具体来说,我国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应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法律法规。其次,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加大惩罚力度。应加大对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违规操纵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最后,法律法规的制定应适应企业的需求。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将风险较大的场外金融衍生工具通过法律引导进入场内交易,同时严格把关场外衍生工具的交易,加大对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审批力度。

(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和信息披露

首先,企业应制定公允价值具体准则或与之相配套的应用指南,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降低公允价值估值的难度。如我国会计准则只对公允价值的活跃市场进行了定义,没有对非活跃市场进行定义。因此需要专业人士根据市场的变化对活跃市场与非活跃市场进行主观判断。其次,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为了在报表中能真实反映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的收益和风险,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信息披露,对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和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信息的披露,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加强会计监管主体的监管力度

首先,加强对政府会计监管主体的权力约束。具体来说,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企业行使的权力不能高于被监管者的权利,同时监管权力应受到法律的约束,监管责任应落到实处。其次,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企业内部会计监管体系。企业应制定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战略,同时,建立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业务流程和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技术手段,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对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信息能准确得到预测。最后,在增强会计监管力度方面,应增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力度,保证会计事务所客观、公正的对采用金融衍生工具的企业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张灿.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河北金融,2011年第5期

第9篇:金融衍生工具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经济学

1.前言

纪录片《华尔街》中介绍了华尔街的由来,它起初只是一条小街,日益发展到今天的世界金融中心。我们在惊叹于这段传奇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金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品在带给社会大量的财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大的杀伤力。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使衍生金融工具处于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地发挥衍生金工具的正能量,遏制其负面效应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这就涉及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

2.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概述

国内外很多组织都颁布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或者规定,比较权威的是IASB与FASB颁布的相关准则。二者在披露的内容、公允价值的披露、风险的披露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国财政部在全面借鉴IAS32、IFRS7以及IAS39的基础上颁布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表内列示和表外披露方面做出了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此外,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金所都有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规定。

可见,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受到了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

3.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3.1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交易费用

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次提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随后,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将其具体化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要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款得以履行等”。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交易对象的成本以及价值,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得不清楚,人们就无法了解其特点、风险等各方面情况,因此就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了解其信息。因此,统一、清晰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节约人们在获取衍生金融工具各方面信息的交易费用。

3.2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不完全信息

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事人为了寻求自身利益,不得不支付费用,比如谈判、签约、保证等。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双方都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

在金融市场中,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而且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产品更新速度快,使得购买者“乱花渐欲迷人眼”,完全搞不清出状况。因此,更加寄希望于充分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越充分,便会节约更多的咨询成本、时间成本等。

3.3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是从一个制度均衡向另外一个制度均衡转移的过程,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不管是IASB还是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制订了一系列准则,并且还在持续地更新、完善中,这可以看作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按照诺思的定义,制度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条件下,现存的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任何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现实中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完美均衡状态,再加之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快,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也会仅仅维持短暂的均衡,会随着社会不断改变。

3.4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我国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是由政府制定的,政府为了制定、推行会计准则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准则制定出来以后,其他人或行业可以“搭便车”无偿使用、借鉴,且任何一个成员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成员使用会计准则,所以,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它具有非排他性。

4.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启示

通过对IASB、FASB以及上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简化、规范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买卖双方解释或者咨询之类的成本,节约交易费用,并且可以增加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之间的可比性,使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清楚明白衍生金融工具的各项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二是充分、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尤其是与其风险相关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或者证券公司不愿意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利消息,但这样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正当权益,而且被发现后还会损害公司声誉,这样未免得不偿失。所以企业应该诚信经营,充分、及时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三是逐步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任何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更新快、创新性强,信息披露制度需要随之完善,虽然我们无法准确掌握其未来走势,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地进行合理地预测,逐步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四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社会各界也有相关规定,若监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把好关,那我国定会形成良好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邵丽丽,袁树民.衍生金融工具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谭庆刚.新制度经济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约翰·德里.银行业:金融创新更需要风险控制[J].新金融,2008(6).

[5]孟庆贺.国际视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J].时代金融,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