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精选(九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

第1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问卷调查 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1]。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国内学者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及创新方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多,然而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专项调查甚少,对学生思想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客观。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角度出发,查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顺应学生思想工作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此做了一次调研,本次调研报告主要采取的是随机问卷的形式,调研对象主要是我校在校学生,调研范围主要为计算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学院,总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6份,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3.3%。其中,男性有效样本量为167,占59.6%;女性有效样本量为113,占40.4%。

1.政治信仰调查。

(1)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政治意识较过去明显增强,政治敏感度提高,关注国内外重大实事,具有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但是少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不太清楚。(见表1)

表1 对国内外事件的关注程度

(2)加入党组织的意愿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愿意成为一名党员,18%的学生表示还没有想好,14%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愿。但是对于入党动机,一些大学生持有双重观点,既高尚又功利,既理想又现实,呈现交替状态。据调查显示,41.6%的学生入党是趋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政治上的归属感,41.8%的学生是为了谋求仕途的发展,为求职路上增添一份筹码,16.6%的学生是由于来自父母及社会舆论的压力或其他原因。

2.身心健康调查。

(1)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向上,但是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因而大学生承受的压力相比过去沉重许多,除了学习上的,还有来自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1.5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总体是愉快的,29.4%的学生觉得大学无聊、没趣,28.42%的学生感到内心较为平静,10.6%的学生会出现郁闷和烦躁的情绪。

(2)由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心理会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为心理或思想上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发泄和倾诉的平台,尽可能帮助他们治疗心理疾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学生对中心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发现自己心理有异常时,66.7%的学生选择自我调节,28.7%的学生会求助于家人、同学或朋友,向身边人倾诉,只有4.6%的学生会主动找到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接受专业帮助;在寻求中心帮助的学生中,70.6%的学生认为心理老师对其心理的疗愈起到了很大的帮助,21.3%的学生觉得作用不明显,8.1%的学生感到心理咨询没有效果。

因此,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加强学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和正面宣传心理咨询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3.“两课”教学现状调查。

“两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因而“两课”的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两课”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对“两课”的认可与接受度。笔者对“两课”教学现状和学生对“两课”教学的满意度做了调研。目前,“两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分三种:灌输式、互动式、研讨式,其中灌输式教学占63.1%;75.4%的教师认为“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53.3%的学生认为“两课”效果不明显。

从调查数据结果来看,“两课”现状令人担忧,可以说“两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没有发挥出所期待的效果。

4.大学生对辅导T工作满意度调查。

在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辅导员的职责进行了描述,“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要按照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因此,构建一支较好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笔者对目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做了调查,只有6.32%的学生平时会经常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然而74.6%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还是做出了肯定评价,表示很满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总结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如下:

1.部分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淡化。

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学习成绩过得去,能找到工作就行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不大,甚至认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会影响学习等。这些看法具有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

2.对学生现实及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很少能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要,对学生比较关注的事物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诸多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不能很好地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3.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面临新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在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技术、手段、方法的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单纯采用知识传授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实践性,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两课”授课方式和效果并不满意。

4.师生关系和谐度不够理想。

调查显示,只有6.32%的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与老师沟通,58.95%的学生只会偶然与老师谈心,34.73%的学生遇到任何问题从未求助于老师。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亲和力及给学生的信赖程度是不够的。显然,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便,降低工作效益。

三、对策研究

1.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它是区别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学生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职业教育各个环节之中。高职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技能,还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这种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有了宏观方向的正确指引,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理论,而是有着丰富肥沃土壤的滋润[3],二者的结合更好地突显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特点。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教育方法就要实现两个转变:第一,灌输与引导的统一,注重发挥隐性教育的功效。必须克服片面传统规范灌输观,同时防止忽视甚至否定传统规范灌输的倾向,确立传统规范与激发创造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才智和创造力。第二,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主动抢占网络阵地。互联网已经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增进友谊有积极作用。但存在毫无节制地上网聊天、娱乐、游戏现象,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必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个人素质,还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状况,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是做好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量的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正常运行,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中,保证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实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对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是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校风建设,倡导文明校风。搞好校风建设,首先要端正教风,这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全体教师都要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执教的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其次,要狠抓学风,这同样也是校风建设的中心内容。全体学生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的学习态度、严明的学习纪律和显著的学习效果。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管理。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其次,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模范执行规章制度并做出显著成绩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规章制度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给予批评以致处罚。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指学校在课外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开展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各种活动引导到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上,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14]16号文,2004-10-1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2005-01-13.

第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关键词:依法治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61-04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方针战略和未来奋斗目标。之后,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开始进入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发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实践依法治校的热潮,2012年,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进一步推动依法治校工作向纵深发展。实施依法治校,改革和创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内容涉及学校管理中从教学到后勤的各个领域,作为高校“铸魂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必然受到依法治校方略的强烈辐射和影响。在如火如荼的依法治校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笔者拟阐释依法治校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总结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依法治校的概念和内涵

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简单来说,依法治校就是依照体现教育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治理学校,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学校,要求学校的教学、学生、后勤等各方面的活动全部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和破坏。

依法治校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从宏观上看,指的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从微观上看,是高校依照法律法规对内部各项事务的管理行为。笔者拟从微观涵义的视角探讨依法治校。

二、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近年来,随着学生法律意识的觉醒,高校诉讼案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屡见不鲜,如学位证发放、处分争议等,案件内容显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高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挑战。这些事件暴露出高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同时也表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爆炸性的信息和思想浪潮席卷而来,时刻颠覆着以往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大学生内心更加向往自由、平等、个性等价值观,开始用法治思维观察思考社会,甚至质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合法性。

如何解决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紧跟形势,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调整原有的运行方式,将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向学生展现公正的法治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机,不但能够消除质疑,甚至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契合,是今后高等学校治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结合的相关研究,有学者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高校校内配套制度体系,依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人治弊端和随意化倾向,更好地发挥其“生命线”作用,推进依法治校的实现。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结构中市民社会自我空间需要的扩大,公民自我意识、权利意识的高度觉醒,使得人们对权利需求层次不断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及融合,产生多元的道德观和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面临着法律规范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转型社会的新变化和未来社会的新要求构成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法治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教育目的来看,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依法治校保障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有力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依法治校是前提。一方面,法治意识、法制知识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依法治校主体的法律素质,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工作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依法治校的影响范围辐射到高校的各个领域,促成高校形成全面的优质法制环境,长期的熏陶会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最终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法治环境的建立,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拓展空间与范围,丰富内容与平台,创新理论与实践。同时,相关主体参与民主管理等依法治校事务,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和成长,依法治校也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依法治校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者结合必要且具有可行性。

三、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为全面深入分析依法治校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的主题是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针对高校学生、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三类对象,共设计72道题目,其中70道选择题,2道主观问答题。回收有效问卷532份。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了依法治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依法治校工程的顺利实施要求法治意识先行。若法治意识不到位,尽管学校也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但绝不可能将依法治校化为自觉行为,不可能有较高的管理效率。受历史和过往经验影响,高校在诸多管理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治的传统思维定势,自由、平等等法治理念的扎根尚需要时间和历练。学习法制知识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学校与学生存在着的法律关系属性。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高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完成国家交办的教育任务,对学生教育的相关事项进行管理,这是一种纵向关系,主体地位不平等。另一方面是属于或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是一种横向平等的法律关系。

在法治意识方面,在受访者中,近50%对自己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13%完全理解依法治校的涵义;66%有一些理解但不全面;44%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薄弱甚至基本没有;49%认为尚可;仅有7%认为较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1%纯粹为考试而学习;25%仅仅是偶尔关注一下;54%的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并非出于主动意愿,而在主动参与的学生中又有58%表示活动收益甚微,与期望值有差距。对于学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26%认为形式多样,对学生有重大影响;15%认为内容重要,但陈旧的形式和风格使其作用越来越小;59%认为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存在偏差。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显著的矛盾情况。一方面,学生坦然承认自身法律知识储备不够,掌握程度不佳,法治观念薄弱;另一方面,他们对参与法制教育活动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极大热情,相反却对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提出了疑问。针对这样的矛盾,在依法治校进程中,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高校面临的迫切挑战。

随着依法治校的步伐加快,高校管理者也逐步开始调整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受访者中仍有2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甚至基本缺失;29%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管理者自身而言,他们中的36%对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不熟悉或不关注;29%将学生维权意识高涨视为学校矛盾增加的原因而予以排斥;仅有16%认为应该多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外84%则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多管闲事,多说无益。这些数字一方面显示出学校管理者在依法治校工作过程中初步树立了外在的法治工作形象,得到超过70%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法治理念融入学校管理的艰难,对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一些错误的思想依然顽固存在,依法治校的理念和内涵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二)制度建设

法制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依据,指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法律法规。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依法治校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度建设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除了要遵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在依法治校的进程中,也会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制定本校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定章程或者关系师生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要做到程序民主、公开,能够广泛征求校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如遇到重大问题,应采用听证方式听取意见,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两个误区需要说明:误区一,制度越多法治水平越高。过犹不及,制度过多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约束,同时也增加了制度执行的管理成本。因此,制度以适量够用为好。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制度论。执法必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依法治校的要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倾向,容易造成制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的人越来越多,关注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越来越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简单化和工具化。不可眼中只见制度不见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人为本”也是需要坚持的理念,应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从调查数据来看,受访者64%认为所在大学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91%认为所在大学拥有自己的大学章程;62%认为学校每年组织法制或规章制度学习的次数比较多。同时也应看到,仍有11%的管理者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通知不能准确地执行。受访者认为,学校在依法治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显著性排序依次为:宣传力度不够、校领导是制定政策主体、教职工参与度不高、规章制度不健全。可以看出,高校十分重视建章立制工作,特别是大学章程,并习惯于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从而均获得超过半数的认可。但在制度执行层面,仍然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在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上,遮遮掩掩,公开透明度不达标,在对学生处分程序上,证据缺失,缺乏听证,程序不够严谨。在制度体系合理的情况下,依法行政就成为依法治校的关键和难点。

(三)民主管理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高校实施依法治校方略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行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其次,有利于有效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再次,有利于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关于学校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的决策,在受访者中,35%认为有征集意见渠道,决策时能够充分吸纳学生的合理意见;80%认为教师或学生有足够能力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40%了解或参加过学生代表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58%觉得学校在校务公开或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学生事务管理中,62%管理者认为做到了“公正、公开、透明”;18%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42%的学生曾向学校提出建议或反映意见;14%的学生有平时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意识且经常付诸行动;37%的学生有足够意识但很少付诸行动。分析这些数据,学生已经具备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条件:能力和意识,但是付诸行动却不多。原因在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初始,具备了形式上管理和监督的条件,但无论内容还是范围,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民主管理仅仅是浅层次参与,内容与深度均不够,往往参与后也显得理性不足,缺乏经验。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个过程本身无疑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渗入和融合,教育的实效性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伟.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吴琼.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3]何桂美.对高校法制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59-60.

[4]毛祥成.法律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第3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走进企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为巩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五年来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结合当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际,2010年暑假,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组织开展“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家庭”(以下简称“三走进”)调研活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问题,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学院党委重视、全面部署“三走进”调研活动

2010年7月15日学院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通过《2010年暑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家庭”调研活动方案》,从调研目的、调研主题、调研对象、调研主体、调研部署、调研要求、调研经费、调研领导八个方面全面做了部署。

加强调研领导。为确保“三走进”调研活动深入开展,学院成立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安排、部署协调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确保按期完成调研任务。

保障调研经费。调研组成员的交通费、住宿费等按照学院差旅费规定执行,在所在部门经费报销,由于调研经费得到保障,调研活动顺利完成。

2 “三走进”调研活动的具体做法

2.1 明确调研目的和调研主题

调研目的:利用暑假组织人员集中开展“三走进”调研活动,目的在于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学生家庭,获取生动、真实的第一手工作资料,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专职学生工作干部走进企业,收集最新用人标准和信息,开拓新的学生就业渠道和领域。

调研主题:这次调研以服务学生成才和顺利就业为根本目标,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2.2 确定调研对象和选派调研主体

各二级学院共选取90名陕西籍的农村学生作为调研样本,重点是家庭经济困难、相对后进 、有心理问题或品学兼优的学生。各二级学院选派两名学生辅导员和宣传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学生工作部共抽调36人,搭配组合成18个学生“家访”调研组,每组2人,1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为学生工作干部。要求每组面对面向家长反馈调研对象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共同解决学生家庭困难、生活、学习、心理等实际问题。校企合作处、就业指导处划定省外企业分布区域,重点走访有我院毕业生的32个大中型企业,新开拓联络32个规模较大、专业对口的企业作为就业基地和校企合作发展目标。就业指导处、校企合作处选派7名业务骨干,各二级学院选派党总支书记或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共16人,组建8个企业“回访与拓展”调研组。企业“回访与拓展”调研组至少每组“回访”4个毕业生工作企业,了解学生工作状况,收集企业对教育教学意见,搜集企业用人信息,洽谈校企合作意向,巩固合作成绩。同时每组至少开拓联络4个与我院专业密切联系、规模较大的新企业作为就业与校企合作的新增长点。

2.3 调研部署

整个调研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动员筹备阶段(7月10~15日)。学生工作部提供90名“家访”学生名单、家庭住址、学生基本情况,安排落实调研人员。就业指导处提供32“回访”企业的地址和联络信息,32个新拓展就业企业的分布区域与专业属性,安排落实调研人员。宣传教育部协同各有关部门展开“三走进”调研活动动员大会。第二阶段:调研阶段(7月19~8月15日)。26个调研组自行安排时间,认真开展调研。第三阶段:总结阶段(8月15~25日)。各组整理调研笔记、形成高质量规范的调研报告。第四阶段:评优阶段(8月25~9月10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统一收集调研报告,组织校外专家遴选优秀调研报告。第五阶段:交流阶段(9月15前)。学院团委9月15日前汇集、编印26份调研报告成册,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果、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纪实展示并归档;宣传教育部9月中旬召开“三走进”调研活动总结暨优秀调研报告交流大会,扩大成果受益面,积淀集中调研经验。

3 “三走进”调研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工作干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主要队伍,这两支队伍存在“两张皮”现象,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实际工作脱离。本次调研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搭配成组,就是克服“两张皮”现象,发挥各自优势和便利条件,形成合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实际、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解决学生日常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教师社会实践相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教育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社会实践,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巩固、检验理论学习成果;提供与劳动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机会,培养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思想”。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的学科”。②2005年2月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 “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③我院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输,沿用一个教室、一名教师、一本教案、一只粉笔、一本教材的‘五个一’方法”④,单纯的理论说教,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支撑,调动不了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缺少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次调研活动, 18个学生“家访”调研组前往陕南、陕北、关中贫困山区、边远地区调研,主要对象是各种家庭经济困难、有心理问题、相对后进或品学兼优的农村学生;8个企业“回访与拓展”调研组调研活动共涉及长三角、珠三角、四川、重庆、北京、天津6个发达地区,通过调研,获取了大量丰富、生动、真实的第一手感性工作资料,增强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结合。我院现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课理论性强,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因此我院主要安排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操作性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很密切,因此,我院安排学生工作干部担任兼职教师。我院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和学生实际结合,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现实问题、心理问题,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本次调研活动,不仅搜集大量第一手感性材料,为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提供丰富素材,更通过调研走进学生家庭,面对面与学生及家长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心理等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我院是高职院校,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通过调研,走进企业,获得了鲜活的就业工作资料,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发展。“三走进”调研活动,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尤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解决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为其排忧解难,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力。

(5)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我院是高职院校,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非常重要。我院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情况,授课内容案例要尽可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也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坚持既教书又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指导价值也会得到彰显。《意见》指出 “把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人力资源、实习基地资源、教师与学生时间资源等的有限性,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队组织进行实践教学确定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⑤而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借助专业实践优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渗透于专业实践活动中。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次“三走进”调研活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由宣传教育部牵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处、校企合作处、教务处、财政处、各二级学院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步形成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健全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不能给予态度的认可、行(下转第94页)(上接第89页)动的协同和制度的保障,那么,缺少了学生家庭和社会配合与支持的学校教育就只能是‘五加二等于零’”。⑥学生的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有社会和家庭原因。要解决学生这些实际问题,单单靠学校是无法解决的。要有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家庭共同参与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积极营造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企业也要与学校协调,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形成全社会育人的局面,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家庭”调研活动是我院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开展此次“三走进”调研活动,不仅是对我院教师、干部的锻炼,而且对加强我院今后各方面工作,尤其是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大量的资料,全面提升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本文系2011年机械工业高职与中专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家庭”【项目编号SZ11B018】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郑永廷,刘静.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成效与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08(3):7.

② 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Z].2005-02-07.

④ 王伟,程亮,高永格.素质教育下的“两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20):101.

第4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 途径 评估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出现了普遍的“低头”现象,大学生不喜欢直接生硬的理论灌输,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冒”。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差的主要原因是“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国家为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的首要问题。

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着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从实践角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改进完善的参考意见,帮助高校更加有效地立德树人。由于我国学术界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且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二、研究内容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归纳出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途径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实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具体的途径分析结果如下:

途径一: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思想政治相关信息。新媒体平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传播迅速,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新媒体平台。而调查显示,目前新媒体推送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新媒体推送内容枯燥,学生没有进行深入阅读的驱动力。新媒体推送形式单调,缺乏技术与特色。对此,笔者建议,高校新媒体工作者应丰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送内容,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此外,可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平台吸引力,建立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交互平台,如BBS、校园网论坛、留言板等。并且加大公众平台的宣传力度,同时打破学院间与学校间的壁垒,扩大新媒体推送的影响力。

途径二:日常交流互动。高校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的线上互动主要以发起相关话题并进行线上讨论为主,线下互动则以辅导员的引导帮助为主。调研结果表明,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两者起到的效果均不明显,原因在于:学生与老师缺少线上思想互动意识,无法发挥线上优势。辅导员交流缺乏亲和力和指导性。交流引导体系单一,目前只有辅导员一个途径。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应首先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引导这一途径更具针对性。同时,多元素沟通和完善的日常交流体系需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他老师、党团干部、社团组织等都进入交流系统。此外,思想政治交流的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交流形式要更加鲜活多样,以达到更高的参与度。最后,高校应鼓励思想政治线上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从而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途径三:思想政治类课程。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态度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无几,老师的思想引导也并未真正地实现。主要的原因在于:课堂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学生容易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对此类课程有先入为主的排斥。课堂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对个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建议:老师在课堂内容上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把课堂学习及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应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发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此外,高校应形成“思想政治课堂+课外活动”或者“思想政治课堂+课外交流”等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新模式,让同学们全部参与到实践中。

途径四: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且收获较少。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功利心较强,只参加对自己有明显益处的活动。组织者人数较少,而开展活动耗费的精力较大。活动经费有限,组织者在开展工作时受到限制,导致活动形式单一。对此,笔者建议:首先,高校应完善活动制度,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注重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办更好、更精品、更有内涵的活动;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此外,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Υ笱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和教育。

三、总结

第5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概述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研究生的扩招政策以来, 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达97万人。研究生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而有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更是越来越成为关乎学生真正成人的重大问题。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比本科生更趋于成熟和理性,更能适应学校教育和环境;另一方面,今天的研究生,又显得稚嫩和不够成熟。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绝大多数直升研究生还没有真正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他们在自主学习、科学研究、社会交往、人格独立、品德修养、思想状况、价值取向、日常生活、婚姻恋爱、择业就业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准确把握当今研究生的特点,对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的特点。

西南林业大学作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硕士授权单位,现有11个一级学科的硕士点:林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地理学、园艺学、工商管理、生态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其中,根据2011年新修订的《西南林业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林学、林业工程和风景园林学等3个一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学科进行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

1、年龄跨度大。根据笔者初步统计,研究生年龄在21-35岁不等。

2、学生就读类别不一。通过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而考取的公费生、自筹经费的研究生、定向生、委托培养生等之分,此外还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硕士等。

3、婚姻状况各不相同。目前就读的研究生既有未婚的,也有相当比例已婚的(包括离异的),还有相当多是已婚并有子女的。

4、学科背景不一。虽然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以理工科见长,但是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背景不一,有文科,亦有理科或者工科。

6、背景不要,读书目的不一。除了一直在学校读书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外,受“考研热”和“考博热”影响,当前不少科研院所、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与职工也纷纷加入到考研大军和考博大军的行列。这样,在就读的研究生中,既有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型”研究生,也有工作经验丰富的“经验型”研究生,不少研究生入学前在原单位已经是领导和本专业的专家。

7、政治面貌、信仰不一。当前就读的研究生的政治面貌中有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其中也不乏有派的研究生。在读研究生的信仰也有差异。

(三)西南林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特色概述。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都指出,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心必须下移到学生宿含,并强调设置学生公寓辅导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指出:“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

校公寓管理第一级别为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主任、大学生工作部部长任副主任的学校公寓管理委员会;第二级别为校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最后一个级别为各个学生宿舍设置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这一级别的关于管理委员会又包括了:专职辅导员、管理员、治安员、保洁员、兼职辅导员及管理员、楼层长、宿舍长、学生党员代表等。

总之,校公寓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公寓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激发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树立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观念,积极协调高校与后勤服务单位的关系和工作,把学生公寓建设成集“ 服务、教育、管理”为一体的教育基地,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培养高尚品质的乐园,成为学生团结奋发、情感交流的驿站。

二、研究过程

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分析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心理及思想上的变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实际,覆盖全年级研究生共500人,占研究生总人数62、3%,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走访学生宿舍、面谈法以及网络沟通法。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在2011年6月份起,先后涉及研究生2008级,2009级,2010级以及2011级四个年级共500人次,全部问题及反馈都进行了整理和记录。

(三)问题设置。

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包括有选择题和主观论述题。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爱情、心理、入党以及如何改进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等进行了调查。

三、问题分析及结论

在进行回收、整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笔者对几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一)不同阶段,思政教育需求不一。

在参与调查人群中,以研究生三个年级为划分点,有98%的被调查者有以下相同的结论:(1)研究生一年级阶段,主要是学习角色的转化和对新环境的适应为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际关系不协调(45%)、学习动机不强烈(57%),进入一个相对迷茫的时期;(2)研究生二年级阶段,主要的是实验的进行、学业完成的主要阶段、党员发展、诚信考试、和导师及同门间关系的相处等。存在的问题有64%的学生认为导师不关心自己、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课题或者学习没有兴趣、33%的学生承认自己有厌学倾向、45%是同学没有十分明确的入党动机;(3)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作为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主要的焦点在于就业压力、就业心理、恋爱心理等。笔者进行统计发现,7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意向模糊不清、56%的学生存在有恋爱和工作的矛盾问题、87%的同学感觉有进入社会工作前的恐惧感。

(二)目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笔者进行统计并归类发现,存在有以下几点问题和不足:

1、有52%的学生认为学校层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感觉自己在学习、住宿、餐饮等方面都没有凸显出自己的研究生的优势。

2、47%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的经费太少,不能够开展更多的活动。

3、78%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没有很好的担负起来教书、育人的终极目的。很多学生抱怨导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交流机会很少、几乎不会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三)改进措施。

至于针对目前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但有些缺乏考虑或在实际操作中有困难,笔者仅加以整理:(1)加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投入;(2)实行导师双向选择及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评价并重新选择导师的机制;(3)加大推进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配备机制,对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爱情等加以指导;(4)对优秀研究生的评选中,加到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的权重;(5)提高研究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等的表彰幅度。

四、 结论及讨论

(一)拓宽思路,积极、适时开展各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大多数研究生团队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强等实际情况,在现有的一些活动的基础之上,应大力开展各项活动:(1)开展各种文体、科研竞赛活动,并大力推进以班集体为单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2)以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感恩、风险等精神;(3)大力推进党团活动,发挥党员、团员的带头作用,开展深入基层、支边支教等各种服务社会的活动;(4)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研究生不同的需求,开展各种有目的性的活动,以便能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二)深入落实导师负责人,覆盖教育学生的全面。

西南林业大学目前的情况就是一个导师可能有2-3个学生,很多导师只关注学生的科研和学习情况,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知之甚少。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另外,导师要切实提高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意识,和学生多多交流和沟通。

(三)构建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

强有力的管理队伍的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后盾,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1)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总支老师的指导之下建立更有活力和闯劲的研究生学生会组织,能够及时和各个年级、班级、同学建立很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2)以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为基础,建立一支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研究生自律委员会,以党员、学生会干部及班干部为主干,加以辅导员老师的参与,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优势,实现研究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西南林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这一优势,在辅导员牵头的情况下,深入走访宿舍,关心研究生的衣食住行;同时;将研究生自律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再辅以党员、班干部、宿舍长的力量,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联动好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最终实现公寓思政教育、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学生组织、个人四位为一体特色思政教育。

总之,研究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术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毕竟研究生担负着国家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大计。目前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存在有研究生数量和培养硬件不相匹配的问题和实际,笔者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拓宽思路、集思广益,融公寓思政教育、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学生组织、个人四位为一体特色思政教育,以便开创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项目资助:西南林业大学2011年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201110)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1]李勤.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7).

[2]谭劲松,吴霁乐. 把握研究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教育研究,2010(3)::105-108.

[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第6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在批判“四人帮”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叶剑英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西藏、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李鹏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性服务。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19-1420.

第7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论文摘要:当代研究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今天多元化社会致使研究生思想复杂多变。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要求我们正确分析当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力求探索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以期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各高校都重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了解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生调查与思考,分析、总结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新对策与新途径,以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民族学院自2007年独立招生研究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贵州民族学院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能够折射目前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整体的现状。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贵州民族学院在校统招研究生,随机选取了200名被问卷者,尽可能考虑到年龄、性别、年级、学科等项目的平衡,覆盖到文、理、法等6个专业,以保证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30岁以下的占96%,30岁以上的占4%;男生占56%,女生占44%;独生子女30%,非独生子女占70%;硕一占40%,硕二占50%,硕三占10%;党员占48%,团员占40%,群众占12%。

(二)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择业观、心理素质、对导师的评价、学校管理等8个方面100多项内容。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

(三)研究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使用自编的“贵州民族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发放到随机选取的被测研究生手中施测,以个别谈话方式为辅的研究方法。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测试,并告之测试的目的,请被试者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以求问卷的真实有效。

二、问卷调查表明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现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更加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调查表明,目前研究生更为关注祖国的的前途和命运,关注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问卷列举的20项国内外重大事项中,回答“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都很高,尤其对“西藏问题”、“7·5事件”、“神七飞天”、“60周年国庆阅兵”、“日本要求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关注率高达95%,对“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关注率90%。表明了研究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弱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国际接轨,我国吸收了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同时也涌进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些腐朽思想、生活方式。尤其对年轻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年轻一代身受其害。一些研究生虽然经过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仍然没有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能辩证、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有21%的人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日益趋同,有14%的人认为我国名为社会主义实为资本主义,有27%有人对此说不清。甚至有8%的研究生认为党的先进性教育流于形式。

52%非党员研究生中66%的研究生有入党愿望,但是入党动机差异很大,多数研究生入党动机功利化,有56%的人认为入党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有60%的人认为入党可谋求仕途发展。可见,当前研究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弱化,甚至缺失。

(三)择业更加务实

当前我国的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富余,加上机械自动化迅速发展,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就业岗位有限,同时在扩招研究生政策下,研究生的数量年年猛增,尤其自去年金融风暴波及世界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许多单位进一步裁员,致使多数研究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有“就业猛如虎”之说。有82%的研究生把收入高低作为择业考虑的最主要因素,42%的研究生在择业时关注自己专业的兴趣爱好,46%的研究生把就业压力很大列为最苦恼的问题之首,92%的研究生根据自己需要择业,而不是依社会需要择业。这说明研究生在择业方面更加趋利和务实,显示出个人需要高于社会需要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缺失社会责任感。

(四)对学校管理信任感缺失

由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很多高校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管理理念、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后勤保障等诸方面机制都不够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70%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实施“三助”不力,其中全校面向研究生的助岗才仅仅只有十几个岗位;80%的研究生认为师资力量薄弱,硕二刑法学专业在一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由同一个老师任教;65%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力,学校设置的研究生奖学金类别偏少,数额较低,有得改革;90%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后勤保障营利性过大,公益性很小。这说明研究生对学校管理的信任感缺失,对学校管理的效率、是否关注研究生整体利益持怀疑态度,缺乏信任。

(五)师生矛盾突显

在问卷中,涉及对老师(含导师)的教学、学术、品质、创新能力和关爱学生等五个方面的评价,60%的研究生回答“满意”和“比较满意”,也有40%的研究生回答“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甚至有5%的研究生认为部分老师的教学纯粹是应付研究生。可见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增加,矛盾日益突显。

(六)心理障碍的研究生增多,心理素质较差。

近年来,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研究生在经济上、就业上和个人问题上压力很大,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处于浮躁状态,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问卷中有46%的研究生自卑心理较强,76%的研究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有26%的研究生愿意把自己心理封闭,不与他人进行心理勾通。可见,目前有心理障碍的研究生增多,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七)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一般来说,研究生大约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一起上课学习,其余时间大都花在实验室、跟老师一起做课题等上,加上学校的集体活动较少,研究生往往处于相对分散,以个人为主的状态。有84%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有46%的研究生很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有91%的研究生认为大部分时间都是个人生活,与他人很少交流。这表明很多研究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少集体协作意识,在学习、科研上单打独斗,自我封闭。

三、原因探析

(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社会环境是其宏观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长,在社会中日积形成的以富为荣的大众心态文化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一些研究生在理想追求上产生困惑和动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调查结果表明,有43%的研究生是从本科毕业直接入学的,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和偏激,缺乏实践经验;95%以上的研究生都在二十多岁,与社会的协调能力还不够强,仍然处于劣势。在多元化社会的影响下,一些研究生经不起不好的诱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研究生自身因素是其根本原因

我国研究生群体构成比较复杂,年龄、生活及工作差距很大,又不像本、专科学生那样多数居住在校内,社会阅历各不相同,与同龄人相比,思想更为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加具有个性,同学之间生活学习交流很少,一些学生生活负担过重,在面临同学之间关系、恋爱、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思想过于偏激,对社会现实不能正确对待,甚至报复社会。

(三)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是其重要原因

由于研究生群体构成复杂,居住比较分散,导师与学生除传授知识和搞科研外,导师很少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处除日常工作外又没有专门机构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常常处于无人管的“自由人”。一些高校几乎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片空白,没有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一些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陈旧单一,内容没有时代气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里常常处在被人遗忘的黑暗角落。 转贴于

四、对策与途径

(一)建立健全相关机构,优化教育资源。

1、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研究生定期学习、讨论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重大时事,探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委和研究生会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强制实施教育影响,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缺陷,容易挫伤和压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委和研究生会的号召、宣传、教育作用,多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研究生之间的认识和交往,而且有助于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导师、教研室和学校全面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1、导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研究生在校期间,导师是他们最为敬重的人,导师不仅在专业学习上给予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许多知名学者谈及他们的老师时,首先谈到的是老师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不是老师在专业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导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 的。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的学识、人品和言行对研究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

2、教研室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研究生的老师,一般基础理论功底深厚,有系统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不少学生往往以他们作为榜样,因此,这些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校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学校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应相互协作,团结一致,积极配合,明确责任,目标一致,共同致力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

(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校园论坛是当代大学生浏览最多、最受欢迎的交流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青年实际、接近青年思想、贴近青年校园生活,及时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校园网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作用。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予特别关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1、范润宽 《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 (3)

2、李培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 世纪桥2009(5)

3、邵新建 刘全菊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 2006(7)

4、李岩 高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研究》[J] 湘潮2008(1)

5、彭静 《浅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 科教文汇2008年9月(上旬刊)

6、蒋连霞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透视》[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第8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及实质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报道鲜为少见。华向理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保证能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活动过程。曾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系列的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具体内容等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全面实施、科学管理。

笔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实质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积极营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管理,不仅注重目标结果,更注重其中过程,不仅注重过程的具体实施,更注重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质量,真正控制每一步的教育质量。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就是按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检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匹配性、适应性,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偏差,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运行的管理职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初步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及评估等子体系。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开始于1963年,但一直以来,我国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没有统一、具体、明确而又切实研究生群体需求的教育目标,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比较混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往往混为一谈。国内各高校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创新时也没有明确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但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引,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有动力,有更好的实效性。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首要之事,而且迫在眉睫。另外,目标的确定也要有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还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更要考虑研究生群体的真实需求和目标的可实现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

教育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而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选择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总的来说,通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教育。但是,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具有思想多元性、行为独立性、素质差异性、心理脆弱性和个性鲜明性等群体特点;另外,研究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考虑研究生思想发展特点和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学术科研和自我教育充分结合,突破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从而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选择

何淑萍等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教育者为了实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传播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手段、措施、方法、渠道、形式等。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导师示范、校园文化、网络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整体来说,教育途径和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然而,各类教育途径也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等问题;导师示范过程中也存在着导师重视不够、参与力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网络服务又具有双面作用,虽然方便、信息广泛,却难以管理等。因此,除了要对原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完善和改进,还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与督查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督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才能有教育效果;通过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才能够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以优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着理论界定不清晰,指标和标准抽象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对比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研究生群体的需求出发,综合利用各种测评方法尽快构建起研究生思想教育评估体系,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 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

现阶段,国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采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时,应始终把握住一 些关键环节和重要的内容。

1.国家及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从1982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国情的改变而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包括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广大导师等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意识却止步不前或缓慢前行。普遍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读研究生只要好好做学术研究就可以了,其他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忽略。然而,当前研究生群体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真实需求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包含从目标、内容到实施和监督各个环节,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也需要高校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构建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保障。

2.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是一个完整涵盖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体系。各个子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整个工作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途径是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和形式,教育评估是对前三项工作的效果检查和修正。这四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缺一不可的,不管是在工作体系的构建阶段,还是工作体系内容、形式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因此,对工作体系中任何一项进行调整时,应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微调,使工作体系始终处于融会贯通的良好运行状态。

3.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只有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要求进一步确定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制定相应的评估办法和机制。没有教育目标,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失去方向,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将难以明确,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将不能清晰,相关体系之间更将无法达成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共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把握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是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中之重。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能够促进研究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让研究生更好地立足现实、融入社会,树立奉献精神。只有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研究,构建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益春、张海良、谭志君.一个理念 两个基地 三个平台 六项制度——湘潭大学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

[3]王玥、齐芳、王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2)

[4]华向理、康杰.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5]曾东.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理论思考[J].前沿,2012(2)

[6]田建军.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7]曹银贵、吴克宁、黄勤.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从研究生的特征与困惑出发[J].当代经济,2008(2)

[8]何淑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第9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措施;“十个强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在第四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上海在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上海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举措可以归纳为“十个强化”。

一、强化意识:让思政课教师体面工作与生活

上海首先从四个关系中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与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上海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强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领导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的共识。为此,上海着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在的工作积极性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下发文件并作出四个规定:一是在评定职称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位置的平均水平;二是“量体裁衣”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在评聘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的特殊要求与工作特点,注重教学效果,将教学实践能力作为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改变以往仅仅以科研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做法,使评审机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相适应。三是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计划,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与考察。四是设立各种奖项,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研修,组织国情考察、境外考察研修,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的关爱,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二、强化领导:提升思政课社会地位

上海市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体现在五个“纳入”方面。一是纳入“上海市教育十大行动计划”,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德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渗透作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科目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建设,构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体制。二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调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整合社科研究资源,利用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平台开展大中学衔接研究,整合全社会德育研究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德育发展规划,制订了中央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及《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颁布了《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对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进行整体规划。此外,还制定了“思想道德素质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师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四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经费保障体系。从2005年起,上海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还多渠道筹集和吸引市教育基金会基金,吸纳社会资金,设立若干个德育研究课题,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前瞻性研究。同时,确定硬指标,要求各高校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队伍建设所需经费。五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办学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作为对高校党政一把手考评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党建、文明单位考核、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精品课程评比体系,要求高校宣传、人事、学生工作部门、教务、教学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另外,上海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还体现在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情况的的扎实工作作风上。上海市委领导多次亲临高校教室随堂听课,每年的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结业时,市委等领导都亲自到会。教委领导不打招呼直接到班级听课已成为一种常态。有些主要领导跑遍了上海所有高校认真听课,他们以身示范,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起到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上海还先后成立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从而完善了宏观管理的有效机构。

三、强化规划:以超前眼光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局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来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划设计放到极为突出的位置,做到顶层科学规划、系统规划、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性推进、最终周密实施落到实处。第一,上海注意构筑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使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成为人才聚集地和资源枢纽,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理论、教学和人才提供智慧支撑。同时,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即凝聚学科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加快核心课程建设,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第二,促进优势互补。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定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难点以及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海还大力推动高校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如复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上海大学课件制作的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络教育优势等,同时,由这些高校的专家担任教学协作组牵头人 ,带动并辐射其他高校同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三,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分层管理,鼓励各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制度:建立思政课长效与保障体系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把建章立制作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创新各种体制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机制”,文件规定,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具有博士学位,兼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不少于两年。

二是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凡不能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是建立“评估机制”。制订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委托评估机构,每年定期进行检查督促,2007年,调整了“上海高校文明单位评估指标”中思政课的权重比例与评估内容,与“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有机结合,进行全面评估。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让不同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空间和舞台。对于领军人物,吸纳进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隆重颁发聘书;对于优秀骨干教师,为其个人建立名师工作室,提供场地、资金等各方面条件;对于冒尖的年轻教师,设立了“晨光计划”,使得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能。五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机制”,保障有较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的投入。

五、强化队伍:精心培育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以及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从加强骨干研修入手,着力打造一支专家化的教师队伍,精心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骨一干和学术带头人。首先,制订“100 十50 十若干”的专家化培养计划。2005 年,上海结合高校实际,明确了队伍培养的目标,计划通过开展系统化师资培训和专业化骨干培养,力争5 年内培养100 名左右中青年优秀教师、50 名左右教学和科研骨干、若干名学科带头人,使高校理论课的师资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学科成核心。在学科带头人培养方面,

上海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权衡,从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出20名45岁以下具有潜质的“苗子”,并调动各种资源给他们“吃偏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主动“施压”,给他们“定任务”、“压担子”,促使其快速成长。在此基础上,上海下大气力强化对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出近50 名中青年骨干,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资深教授结对带教为抓手,通过专题读书、教学交流、委托课题等方式,开展跟踪培养。并为他们设立了专项基金。此外,还聘请国内顶尖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家,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力式,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2006 年,上海还制定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构建了市级与校级两个层次,岗前培训、面上轮训、骨干研修、学科带头人培养四个模块,理论研修、社会考察、学位进修、委托课题、结对带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同时,设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对每一位上岗的教师都要开展上岗教育,严格把好准入关。同时,以教育部示范培训为参照,推动全市高校以教研室和课程组为单位开展面上轮训,并以“每月一讲”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以及形势发展和政策导向,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

六、强化科研:制定各项有利于思政课的倾斜政策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制订了诸多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学术研究的倾斜性的“单列”政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如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实践课题等有关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行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并且在阳光计划、晨光计划中单列计划,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中也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在优秀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团队评选中也单列指标。通过资助一个项目、带出一支队伍。通过推出一批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另外,要求评比重点学科时也要单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海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指南》,每年编辑一本《上海高校思政课改进教学方法研究论文集》,2008年由上海各学科专家牵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共8本的系列丛书,受到了社会以及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欢迎。各高校也根据本学校实际设置诸多课题,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七、强化课程:以精品课建设为龙头促质量提升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教委要求各高校把思政课纳入校级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并且以精品课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上海要求各高校3年内至少有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并优先推荐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评市级精品课。在市级精品课申报中,单列思政课名额。上海市积极组织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等精彩系列的评比,如在教育部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彩一课评比中,上海市统一遴选教师,统一拍摄、统一制作,在十三所获奖高校中,上海占据三席,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实力。在教育部组织的部级精品课程评比中,上海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两门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八、强化调研:准确把握学生脉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取得实效,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为此,上海市多年来一直强化调研工作。一是教委、学校等各级领导的频繁调研。二是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调研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新学期开学时对新生进行全方位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效果。上海在过去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又做到了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近几年来,上海先后出版了《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教育研究报告》、《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报告》、《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等。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生活、情感等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强调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相对比较忽略,或者没有做系统周密安排。“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高校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与价值,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深入地展开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制度,纳入到了教学计划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如规定本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1个学分。这就从课程要求方面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二是实践教学的体系初步建立与形成,明确了实践教学的任务、性质、目标、实践和任务要求,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等。三是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展了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如包括参观考察等浅层次的社会实践;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调研的较高层面的实践教学;直接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在素质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等。目前,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寓教育教学于课外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的活动等。特别是上海有宏大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资源,这些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强化试点——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近几年来,上海特别注重发挥教学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这方面,上还有许多大手笔,大动作,同时也取得了大效果。如2008年在上海八所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等。这些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上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了有益尝试。上海还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旨在发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引领与示范作用。这项工作意义较大,并将在上海高校继续开展。

总体看,“05方案”实施五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思政课教师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精神状态有很大改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外部环境良好,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在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教委德〔2006〕10号:《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2]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

[4] 上海市德育中心:《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

[5] 于海著: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