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教育学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教育学专业课程

第1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在现代社会中,田径运动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田径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田径运动项目逐渐成为最普及和最受人们欢迎的项目。一方面,在生活中田径运动简单方便,而且适合人群广,因此,田径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另一方面,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生形成健康体魄的简单方式主要有:跑、跳、走、投这四种方式,而田径运动恰好是提供这几种简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且田径运动所受的限制较少。田径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拥有丰富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田径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轻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和相应选择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应该是高校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中,对于学生的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层面的提高,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教学质量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合格的教学能力。

(二)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竞技化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应该更多的强调“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更加多元化。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当下的高校教育仍是过分强调体育的竞技性,忽略了教学中应更加贴近实际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安排。也就是说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学的内容和所遵循的要求是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使脱节的。

(三)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学方式单调的问题。

就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模式而言仍然是比较单调的。田径课程教学方式并没有进行较大的改革,教学方式落后,上课的模式太过于程序化,学生上课的热情、积极性都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准确性要求更高,而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基本的运动能力发展并没有较高的关注。这样就难以达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应有的目标。

(四)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评价不完善。

在传统的体育专业教学考核的过程中,考核往往只注重学生在学期末的技评和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考核。在理论考核方面过分局限在课本上的死记硬背,评价的来源也只是局限在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这样的落后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使得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不能很好地将教育重点放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上。

(五)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社会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队伍的质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从教师学历层次、年龄层次等来看,我们要想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业教学质量还必须从教师师资力量着手,不断提高高校师资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改变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根本目标使为中小学培养合格、优秀的教师。在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竞技性的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全民健身”的理念,融入更多的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进行的更加合理化。

(二)适当改革相应的教学课程。

合理完善的教学课程设置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新时期,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安排设置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对田径项目健身功能的发掘,拓展田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后就业的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该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是以体育的竞技性作为其教学主导思想的,侧重于对学生技术掌握方面的训练。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注重体育的趣味性、健身性、全民性,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

(四)改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不仅要革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我们还要改变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我们可以运用“三结合”考核法,即将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这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考核模式。并且我们也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有学校内部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身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待自己的不足,提高考核的公平性,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努力学习。

(五)不断完善高校师资力量,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向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就必须提高田径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一,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教师的现代化意识,促进教师不断探索和挖掘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第二,定时给高校教师提供良好的进修机会,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第三,重视培养田径教师的事业心。田径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转变与发展。

(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应得到更多政策性的支持。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和政府在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多方面进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经过多方面共同的不懈努力,我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才能够顺利进行,达到应有的水准。

四、结语

第2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专科层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奠基阶段,新世纪所需人才的许多素质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的改革要求对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目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改革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性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目前小学阶段设置了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教学过早、容易造成知识割裂的局面,以全新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对知识,对世界形成整体认识。小学教育课程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随之变化,要求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和重组专业课程,培养“全科型”师范生。

(二)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现今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供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础教育的这种变化给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活动课程设置较少,以专业理论居多,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出来的师范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加强教育类课程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

二、当前我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从课程形式上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仍然占有绝对的地位,选修课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比例过小。可见,课程虽有弹性,但弹性依旧很小。大学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并且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基础宽厚、适应性强的小学教师。所以,提供足够的按条块进行分类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保障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修读相应课程,开阔视野,发展个性。

(二)从课程内容性质上看,通识类课程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虽然所占课程总量的比例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外,其余全是马克思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政治类课程,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只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门类少且不成体系。过于强调政治思想类的课程,对其他通识课程不够重视,这样的设置是与该专业所设培养目标中期望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初衷不一致的。小学教育专科专业应当加强各方面通识课程的建设。

(三)教育类课程欠缺针对性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有必要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必修、选修、微型课程等多种形式,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开设儿童少年卫生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必修课程,提供了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情绪心理专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多门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实践类课程缺乏

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只有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第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育见实习的时间过短,而且实习时间偏晚。学生一方面很难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真切的体会与认识,不利于专业思想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定向在小学

小学教师有专门的专业范围――小学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小学教育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以及一定的音体美技能等;有公认的伦理规范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待孩子,以及活泼开朗、机智耐心等专业个性品质。

2.学科专业定格在专科

大专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以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小学教育专业应达到专科教育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它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学术层次上它必须达到专科教育水平的要求,其学历层次要比原来的中师学历高一层。

中师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学制三年,其课程设置基本为分科必修课程。其特点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二)正确处理课程关系

1.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关系

三者的功能不同,可以这样认为,通识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学科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实体部分,教育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条件部分,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一方。三者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结构取决于教师培养的类型。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比例与受教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专业比中等教育专业师范性更强。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体现“综合培养”,加强基础。选修课程体现“有所侧重”,加强深度,发展专长。具体操作时,在低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程,高年级后增大选修课程比例。这样由“基础”到“分向”到“专长”,以“基础”为重点。选修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要比师范其他专业要高。

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辅相成。首先,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自己根本任务;其次,两类课程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内容的知识互补、不同形式的知识互补。最后,两类课程在学习话动方式上具有互促性,具体表现为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互相促进。但在同一课程体系中,二者应为主次关系。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按照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原则构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才能发挥较强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第3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体育;教学模式

一、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一)体育教学模式定义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共识。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上。”肖焕禹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许剑则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从文献调研结果看,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大一、大二两学年在自然班上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基”,每学期学习内容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在大一、大二年级同时开展基础课和选项课,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第三,“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大一开设基础课,大二选项分班,大三、大四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第四,“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以学期、学年为单位选择某一体育俱乐部接受体育专项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体育兴趣;第五,“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分析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只要开设144学时就可以达到《纲要》规定。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具备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用3-4年时间,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仅仅是《纲要》规定的144学时,不可能具备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毕业后也不可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

三、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一)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选择

如前所述,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角色,应具备一般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而仅仅是《纲要》规定的144学时,不可能使学生达到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的体育能力。所以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选择上,首要考虑的是有更多的学时,只有在学时够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我国现有的五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别为“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一体化型”,其中,较适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体化型”。原因有三:其一,“一体化型”由于是课内144学时和课外活动等都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所以学时最多,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其二,“一体化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生无论是上学还是当教师,都能及时自学自练,使自己的体育素养与时俱进;其三,“一体化型”是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公认的、较为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一体化型”教学模式思考

1.课程目标——公共体育专业化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属于公共体育课,但课程目标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体育课。由于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要成为专业的体育教师,所以,课程目标确定的理念是公共体育专业化,其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还要使其成为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者”。

2.课程内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确定普通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确定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不能仅仅是“健康第一”,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内容不仅仅是相关实践、理论,还包括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规则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各地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亳州的五禽戏就是当地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之一,所以,亳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中就有五禽戏。

3.课程教学方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与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与比赛法,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等。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技术动作、基本理论、竞赛规则等,还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教学方法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除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要考虑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等。

4.课程评价——课内外相结合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仅仅是评价课内情况,也有部分高校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一体化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需要与课程模式相适应,把课外锻炼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整个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课堂体育教学,包括课堂表现、技术动作掌握情况、理论掌握情况等;第二是课外体育锻炼,包括课外锻炼出勤情况、参加各级运动队情况、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情况等;第三是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一体化型”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与教学模式相适应。

四、结束语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承担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工作,也要承担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具备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在体育课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课内课时少,课外没有纳入教学体系,很难满足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常见体育教学模式中,“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较为适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41-47.

[2]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2,(3):1-4.

[3]许剑.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兼论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三元运行机制[J].体育与科学,2006,(3):75-78.

[4]管庆富.吉林省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02-103.

第5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专业课程 德育教育 渗透

一、在大学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开展高等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高品质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特别是在当前校园暴力频发的今天,在大学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日常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在大学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大学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在大学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客观评价学生

就我国当前高校学生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来看,往往比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专业素养忽视德育教育的风气在大学校园中比较盛行。但是,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对于外界不良思想的侵袭抵抗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等方面的特征,使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对其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高校教师首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对所教学生应当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良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进步应当给予及时的表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进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客观、公正的给予学生评价,对大学生而言,教师能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其内心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教师对所有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换位思考的原则。教师应当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来分析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理解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关注;第二,坚持欣赏信任的原则。教师应当积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发扬他们的优势,永远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第三,坚持平等的原则。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爱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学生的谈心与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师生能够处于平等的地位上来进行沟通。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德育教育工作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实际上,我们每一门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教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一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在高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材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育内容,这就对我们高校教师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例如,可以介绍我国学者在本专业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比如,会计专业课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珠算的发展历程:珠算起源于我国,是我国众多先人经历了长期的钻研才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一知识背景,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崇敬的心态去学习会计,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历史辉煌成就的敬佩与感慨,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效的转化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

(三)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我醒悟,达到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的目的

教师教育学生,一方面靠“管”,即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与限制;另一方面是“导”,即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醒悟、自我完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这是最积极、最具深远影响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挖掘使学生在深层意念上发生转变,随机捕捉教育契机,促使学生内心世界发生转变和顿悟。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我发展意识生成较晚,到了高职院校阶段还时时要人跟着,事事让人管着,只求人爱,不知爱人,不善于尊重他人,不习惯约束自己,这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先天不足和困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意创造使学生思想感情转变的条件。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专业课程都需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德育教育在大学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在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当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开展专业课程中德育教育渗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桐清,黄宝玲.试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J].煤炭高等教育.2007(05)

[2]段庆祥.试论高校专业课德育目标渗透的艺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

第6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我国网球选修课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网球课程,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类总结。研究发现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体育选项课影响因素和选修课影响因素。其中选修课影响因素又包含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项目因素、社会因素。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网球课程的影响因素对各高校网球选修课的开展以及网球运动在各高校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网球选修;影响因素

近几年,在国内外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下,我省各高校的网球运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与深入,网球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很多院校正在扩建或修建网球场地,部分院校开设了网球专项课和网球选修课,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该文就影响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网球的因素展开研究和探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找寻影响其选修网球的因素,促进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也为学校进一步开好网球选修课提供有益意见。

1研究现状

1.1体育选项课影响因素首先,黄松峰,林仰硕(2001)发表的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选修课影响因素的文章,文中认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选修课主要有4个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因素。个人的兴趣爱好,选修的目的和动机,未来的工作实际,性别差异,生理心理承受力;二是教师的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的语言导向;三是教学管理因素。选修的课程配置,师资的力量配备,教学课时与学分;四是场地器材因素。场地器材的数量,运动场所的环境,器材设施的功能[1]。这4个因素基本涵盖了影响学生体育选修的各方面。其次,初永和(2002)从教师和教学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了一些设置体育选修课内容时应注意的事项:要有足够的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适应学生的能力[2]。这里就再次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个人兴趣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选修的重要因素。最后,李亮,董凡(2007)认为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也影响着选课,他介绍到大部分大学生选修网球的主要动机:认为网球学习简单,自我体验性强;社会发展对网球课程的影响;盲目的随众心理。同时作者也着重介绍了网球选修课中的主要心理障碍,它包括社会因素,学生自身条件产生的自卑心理,以及学生单纯的赶时髦,片面的追去时尚,最后是学校场地器材设置和师资力量配备等因素[3]。体育选修课好比一个大集合,而网球选修课属于它的一个子集。这些因素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选修课,所以,在笔者看来这些应该也是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的一些重要因素。

1.2选修课的影响因素

1.2.1学校因素朱征宇,徐洪想(2002)指出学生对网球运动认知状况和学习动机——追求时尚并与未来相结合,对现行选修网球课的各教学要素的评价——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学习后对网球运动的态度的发展——不论何种原因驱使,学生学习动机都是积极向上的。这里主要就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的。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后,求知欲和技能都达不到满足,必然会影响该项课程的选修[4]。戴婷婷(2011)在研究武汉市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网球课外活动是开展网球运动的主要制约因素[5]。学校对于网球这门课程的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程的效果。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为主体,他们参与网球这门选修课,即为教学对象,教学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网球学习,也影响着他们以后参与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校对于网球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网球选修课的因素。学校越重视,投入就会越大,有了好的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等,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参与选修了。

1.2.2教师因素刘泳(2007)通过对高校网球选修课中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按照网球教师的运动和教学经历,将高校网球教师分为了3类:一是专业运动员类,这一类教师均是从各省市专业队退役的网球运动员。他们经过大学的学习后进入高校工作;二是普通教师类,这一类的网球教师均来自全国各体育院校,在大学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网球运动,经过4年的网球专业学习后进入高校工作;三是进修类教师,此类教师也是来自体育院校,但是并非网球专业,他们在进入高校工作后进行网球技术的短期培训,在进修后教授网球课[6]。这3类教师的水平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在网球教学中,网球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李军(2010)介绍了目前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修人数太多;地器材不够;学课时和教学内容安排有限;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教法呆板;网球理论教学明显滞后;重视技术传授,忽略网球战术培养能力;考核评定方法单一[7]。王军朝(2012)也在《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动向分析》里结合目前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目前新时代网球教学的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客观因素的影响;(2)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不足;(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并根据调查研究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1)加强核心技术动作的教学;(2)借助高科技技术,提高教学质量;(3)注意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4)终结性评价向过程式评价模式转变;(5)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8]。4位学者都是从教师教学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由此可知,学校开设网球选修课时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1.2.3学生因素作为教学主体,学生有其客观能动性,他们自身的因素也影响这网球课程选修。运动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在对体育学习,身体锻炼的目标愿望与运动环境诱因相互影响下,产生了体育运动的内部需要。有了需要就会出现满足需要的意向,进而成为行为动力,推动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学生对于网球这项感兴趣有动机才有可能参与这项运动。梁斌(2004)指出除了介绍网球运动在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地位,对网球运动的喜爱程度,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前景等,也介绍了影响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因素——对网球运动不了解,场地因素,消费高,组织欠缺,没有专业教师或最初建立运动项目兴趣难以转移等问题[9]。

1.2.4项目因素首先,赵海涛(2008)从心理动力因素,生理负荷因素,社会时尚因素3个方面总结出了学生选修网球课程炽热的动因。他对网球选修炽热动因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网球这项运动进行了分析:网球运动本身的技术难点多,旧的经验习惯对学习新技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效果[10]。其次,李淼(2011)讲到了网球消费对于学生的影响[11]。作为四大绅士运动之一的网球,虽然日趋群众化,但由于运动场地,运动装备等消费过高,致使不少人只能对网球运动进行远观,学生也是如此,大部分学生属于无收入群体,所以网球这个项目的消费也是他们参与网球运动的影响因素。最后,纵观国际网坛,不少职业选手因伤病而淡出人们视线,带伤的网球选手更是不在少数。吴桂宁(2004)提到了网球运动中的伤病,伤病在网球运动中也是比较常见的。高校学生大都是初学者,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未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时,常常手腕用力过多,容易患网球肘;有的同学为了模仿世界级球星的某些技术动作,但对这些技术没有较深入的了解和准备,患网球肘的机会可能就很高。

1.2.5社会因素蒋利明,韩艳青(2006)认为网球运动也需要一定的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网球运动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行为方式等。从大范围讲网球之所以在中国盛行,除了网球运动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是由于中国女网的傲人成绩。正是因为这股网球热潮才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网球运动的兴起,也才有了高校网球运动的兴起。学校和所在城市网球氛围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网球选修的重要因素。

2结语

随着网球热潮的冲击,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类俱乐部,业余赛事都在积极的进行着,为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网球选项课。而学生参与网球选项课的情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怎样让更多的学生投身网球选修课中积极参与网球运动?从学校,学生个人,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呢?研究这个课题,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体教专业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的需求情况,也有助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更好地开展网球选修课,为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松峰,仰硕.影响大学生体育选修课选项因素的研究[J].福建大学学报,2001,17(1):11-15.

[2]初永和.对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2,6(2):61-64.

[3]李亮,董凡.试析高校体育选修课的选修动机和心理障碍[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3):93-95.

[4]朱征宇,徐洪想.对网球选修课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77-78,81.

[5]戴婷婷.武汉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1):116-117.

[6]刘泳.高校网球选修课中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1251-1252.

[7]李军.对高校网球选修课的教学探讨[J].体育世界,2010(8):13-14.

[8]王军朝.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动向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51-152.

[9]梁斌,宫晓丽,沈贤.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1):65-66,69.

[10]赵海涛,齐伟.浅析网球课在大学选项课中炽热的动因及教学对策[J].蒙古体育科技,2008,21(1):106-107.

第7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高专院校美术教育

一、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的意义

谈及中国本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象征。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众多绘画种类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具有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的审美程式,是中国文学、美学、哲学的综合体现。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很多东方艺术备受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文明和严谨完整的绘画体系,拥有毫不逊色于西画的程式语言和审美价值。不论是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从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角度看,在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彰显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本土艺术的强大自信。同时,在高专院校开设中国画课程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小学教育体系推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乃至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毫无疑问是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专院校有很多学生走上中小学美术教学岗位,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中国画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笔者在高专美术教育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绘画、书法、篆刻感兴趣,这应该源自他们对本民族艺术的一种天生的崇拜和共鸣,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意识。这种本能与天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可能会逐渐消失殆尽,这不管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施教者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

二、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国画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约120余人,为三年制教学,主要专业课程为素描、色彩、美术史论、中国画、油画、工艺与设计、手工制作、教学方法论、实用美术、毕业创作等课程。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及对课程教学的观察,针对中国画的课程设置,分析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中国画教学现状。近年来,中国画课程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根据美术教育学生的课程体验和反映,由于美术专业统招制度主要以西画中的素描、色彩为主,部分学生之前较少涉及中国画的相关内容。中国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接触的事物,他们理应热情高涨,但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中国画课程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并不是因为学生对中国画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而是作为一门新课程,学生初上手并不容易,而学生刚刚入门正要深入研究的时候,课程又结束了。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中国画课程有工笔、写意花鸟与山水、写意人物几门课程,分别有36、36、48课时,课时量相对西画略少,间接导致学生对中国画接触不深,而难度越高,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也越高,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另外,课时量少也导致了一些中国画写生课程和创作课程难以开展。学生仅仅学习相关技法,并没有体悟“搜遍奇峰打草稿”的主动性,更没有独立思考、创作的机会,这与三年级的毕业创作课程衔接不够,导致毕业创作的立意、形式都缺少一定的内涵和深度。毕业创作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所学零散知识技能整合、提升的一个过程,各大专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毕业创作都非常重视。与以往专业课程中以临摹、技能训练为主不同,学生从选题、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独立体悟、思考的体验和表达。但是,据笔者所了解,中国画课程中并没有设置相关与毕业创作衔接的创作课程,学生要从临摹阶段直接跨越到创作阶段,其中的难度是很大的。笔者观察近几年大三学生的毕业创作,虽然技能方面较之前课堂习作有所提升,但在选材、立意以及形式、创作完整性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学生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缺少新意,在尺幅方面较为拘束,缺乏深度和内涵,这值得教师深思。

三、中国画课程改革建议

1.选订适用性教材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的艺术,关于中国画的教学并非是几十节或者一百多节课程所能涵盖的。但高专院校学生学制大部分为三年制,去除半年实习时间,仅余两年半时间完成大学期间全部课业,分至中国画的课时较少。就学习时间而言,高专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便少了一年的学习时间,根据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也无法开设类似本科学校的专业方向针对性学习。所以,因高专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同,课程安排和教材选订也无法同本科院校一样。尤其是在教材选订方面,笔者认为,统编适用于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材的内容设定、知识点侧重方向、实用性等方面应根据教学需要仔细推敲。质量优秀、适用性强的教材能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2.优化课程结构

在高专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课程内容大部分偏重广泛性和实用性,这样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的绘画技能,但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在总课时量不变、课程增多的情况下,部分高专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重实用、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长久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国国粹之一,高专院校的中国画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但院校面对有限的总课时也无能为力,所以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安排是大多数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以及对周边同等类型高专院校的调查,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调整、整合课程,分模块进行人才培养,并开设不同的专题研究小组,如基础造型专题、西方绘画专题、中国书画专题、艺术理论专题、当代艺术风格鉴赏专题等;组建相应的工作室,针对不同专题开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必修模块内的专业基础课程,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在保证学生完成基础课业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精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在教育事业中,教与学永远都是相互影响、无法割离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高专院校中,大部分中国画专业教师是各个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中国画专业毕业的,他们接受了严谨的学院派教学模式,对传统绘画和当代绘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多数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穷其一生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中国画艺术的传播者,高专院校中国画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增加与其他院校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专业进修,提高科研创作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书画比赛活动;教研室里的教师也应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沟通教学感想和心得感受,并相互提出建议。

第8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1.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1.2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2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2.1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2.2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结语

第9篇:教育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数学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28-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曾经被人们忽视的学前教育专业,如今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关注的重点。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功底较薄弱,学生在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具制作能力比较弱,主动开展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数学素质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学生基础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差外,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做一些探讨和思考,以提高学生幼儿园数学教育能力和数学素质。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数学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少。在前三个学期开设数学基础模块课程,每周2个课时,每个学期大约上课18周,三个学期共大约108课时;在第四、第五个学期开设“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第五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通常是实习时间,每周也是2个课时,两个学期大约是64个课时。其次,数学教学内容多、实用性不强,与专业就业相脱节。最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是实践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如何进行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侧重于教学方法,涉及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和心理特征等理论严重不足。

二、数学课程设置思考

鉴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课程设置的现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关于数学基础模块。建议将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集合与简易逻辑、不等式、函数、数列、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六章即可。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是幼儿最先接触的数学知识,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整个数学都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之上。对集合的感知教育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教育,是幼儿理解数学的起点,是他们学会计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等的基础。对学前教育学生来说,集合知识是必需的,但集合的运算一定要以学生未来职业环境中的例子来帮助其理解。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逻辑连接词“或、且、非”及四种命题等,让学生具备初步的逻辑知识。

第二章“不等式”。“不等式”的内容,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简单不等式,用不等式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题。这个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代数分析能力和等价转化能力,渗透数形结合、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不等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建议其中不等式的证明不作为难点要求,还有最后给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时还是要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象即抛物线的位置和开口方向来帮助理解更加直观,避免死记硬背。

第三章“函数”。对中职学生来说,“函数”是不好理解的一个概念,原因是学生缺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性质。正、反比例函数,一、二次函数等简单的函数在初中已有学习,在这里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从单调性、奇偶性来进一步认识函数,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建议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不作为重难点要求,学会运用图象法观察得出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两个有重要应用的初等函数来说,学生感觉难度很大,要达到理解的程度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对数函数的运算与应用,只能降低要求。对以角为变量的三角函数来说,虽然其与生活联系紧密但是生活中基本直接能看到模型的不多,学生感觉三角函数定义抽象,符号抽象,公式繁多。学生感觉这些知识无用,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难。对学前教育来说,三角函数这个内容要保留多少值得探讨。

第四章“数列”。数列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列问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载体,数列中的函数思想、递推思想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思想方法;数列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不必也无法深入地学习,要求了解理解等差、等比这两种特殊的数列,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列问题,了解这两种数列在银行信贷、养老保险、增长率等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作用即可。

第五章“空间和图形”。在空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辨别空间方位同时能够用镜子指导方位,即用自己相反的方向教导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方法,因为在幼儿园活动中经常要用到镜面示范法。在立体图形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各种几何体的概念准确地用幼儿语言和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能够画出它们的直观图,要求图形美观,有立体感,同时能够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几何体进行熟练地拼组与制作,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制作幼儿园的教学工具、玩具,学会幼儿园活动区角的布置,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二面角等概念、定理的证明、多面体和旋转体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内容并不适合该专业的学习,建议舍弃。

第六章“概率与统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排列组合的知识,只学习概率的初步知识而已,也就是能理解会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特别是古典概率的计算即可。概率的加法公式与乘法公式不作要求。“统计”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有涉及,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一定的统计知识是必要的,要求会制作条形图、圆饼图、表格、柱形图等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二)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这个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概述,包括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等,后一部分是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各个年龄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笔者认为这两部分之间缺少衔接,第一部分的内容有所欠缺,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内容远远不够。应该将这个内容开设成“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主要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幼儿数学发展状况,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学前各年龄段幼儿在数概念、数数能力、加减法初步运算、长度理解、时间认识、空间与几何图形、排序推理、统计思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国内外幼儿数学发展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各种理论,比如联想理论和建构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理论更加适合现代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学前专业的学生需要形成这样的建构理念,这种理念的培养是原教材中所没有的。学生有否这样的建构理念,决定着其在未来的幼儿数学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之后再开设“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此课程主要介绍如何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出不同年龄段所适合的数学活动,做到知识准确、引导得法、环境创设良好、学具准备充分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必须使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幼儿园数学教育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帮助他们打好日后职业生涯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祁海琴.关于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3]庄爱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