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连贯性;丰富性;整体性;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72

初中历史新课程呈现出“板块化”的发展趋势,即不再以朝代的变更作为历史教材编排的线索,而是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几个板块来介绍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但是,在教材的编排中,“点”确实落实到了实处,“线”却显得十分模糊。尤其是在时间短、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也会忽视对“线”的突出,造成历史学习出现碎片化不良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注重线点结合来完善历史教学,促使历史学习完善和完美。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加强线的教学,以完善历史教学呢?

一、注重对历史线索的补充,增加历史学习的连贯性

新编历史教材删除了老版本中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陈述,对朝代更迭的内容也进行了弱化。学习难度降低的同时,教材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随之也会出现一些混乱和模糊,不利于学生的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一些能充当“银线”的历史知识,将课本上的这些历史知识都贯穿于这条线索之中,形成“银线串珠”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思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善于将课本中讲述朝代更迭的概括性知识为学生梳理出中国历史朝代的详细变迁,让学生清楚课本上讲述的每个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历史时代和时代背景,形成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二、扩展对重要知识点的挖掘,增加历史学习的丰富性

新编历史教材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学习内容,但是初中历史学习内容却增加了很多,包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六个板块。“面”的扩大导致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表面上看概括全面,实则有蜻蜓点水、全而不精、不深的弊端,尤其是部分学习内容过于简单,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深度大打折扣。教师要针对教材编排的这些不足,对重点的学习内容和历史事件进行补充或挖掘,让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有更详细的了解和深度的认识,增加历史学习的丰富性。比如,在学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内容时,教师要敢于打破课本的禁锢,为学生补充一下东汉末年的历史状况,让学生对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历史人物有较为翔实的了解,能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历史位置和相互关系,并进一步介绍与曹操和诸葛亮相关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促进历史学习的丰富性,增加学习的厚重感。

三、加强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增加历史学习的整体性

新编教材因为强调突出“点”的落实,造成历史教材的编排具有极大的跳跃性。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会造成学生历史信息获得呈现出碎片化的不良后果,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也不能对历史的发展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教师适当进行学习拓展,将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清楚,就能辅助学生理解、认识历史事件的意义。比如,在学习“长平之战”时,教师可补充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史实;学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介绍东汉末年朝廷的衰微、汉献帝的无能,以及汉献帝谥号的讽刺意义;学习“(隋唐)对外友好往来”内容时,介绍唐朝强盛的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在学习“南京条约”相关内容时,介绍清末中国的闭关锁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冲突……

历史背景的介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促使学生更全面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并自觉养成将历史事件置放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去思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客观性和深刻性。

四、引导学生进行横纵向联系,增加历史学习的系统性

横向对比、纵向联系一向是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也是考试出题的一大亮点。然而,初中生阶段的学生擅长信息和知识的记忆,却拙于对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更不要谈自助总结知识体系了。因此,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教学和引导,促使学生养成前后联系、纵横对比的习惯。比如,在学习“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内容时,教师进行横向梳理和对比,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总结明清政府是如何、治理、平定新疆叛乱并加强对其管理。让学生在对比中加强认识和理解,并理解这个阶段国家政权的巩固和边疆的开发。

第2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1.1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日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鞍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朽详牛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总结

第3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政治史或者经济史的相关史实的同时来了解世界相应时段的历史。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对于我教授的三个普通班学生来说,他们的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几乎可以说是空白的,当时就没有认真的学习,这样的学情、班情需要历史教师下更大的功夫来找到一个适合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方法。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如何优化整合高中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经过这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也在自己思考的同时,也在观察和学习其他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逐渐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

第一,要让学生从基础做起,从现在做起。基础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基石,没有根基,任何提高和提升都是无从谈起的,而这些道理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懂得,基础好的学生既认识到了基础的重要性,又善于从做题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基础差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基础不扎实,但是总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觉得已经落下很多了,无法弥补,手忙脚乱,乱了阵脚。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中国古代重要朝代的起止年代都不清楚,说起一个年代,没有任何反映,不知道这个时间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去给他们补课,比如,给他们布置一个小作业,自己查阅资料:先弄清楚中国古代总共有多少个朝代,再按照先后顺序将这些朝代正确排列下来,初步了解哪些朝代是在前,哪些朝代是在后,最后将这些朝代,特别是重要朝代的起止年限注明,给他们初步构建起一个时空框架。我是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让学生来认识到时间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慢慢找到历史的感觉,其他的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近现代史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要学会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历史。如果说刚才梳理朝代、梳理时间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的话,那比较学习法,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提高或者升华,其实,比较学习法,我看过很多教学、教育父母的著作,很多专家学者对于学习许多学科都提到了比较学习法,尤其是历史学科,比较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很重要,也很有效。但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从学生的反映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情况中,有了自己的一点亲身体会和感悟,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很多人认为,只要掌握了比较方法,就可以掌握比较内容的全部,这话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可以比较的内容呢,或者说,哪些内容是具有可比性的,哪些内容不具有,这是需要我们给学生讲清楚的。所以,我认为,找到比较点,比学会怎么比较更重要,因为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不是不会比较具体内容,而是找不到内容之间的可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说明,能够比较的内容所具备的几大要素:时间、事件或人物的性质、影响以及阶段性特征。例如,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都发生了同样性质的改革事件,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都是在解决自身危机的同时调整了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这就是根据发生事件的性质和阶段性特征将不同时段的改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以,可以根据事件或者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特征或者产生的影响来判断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比较,找到了比较点也就可以进行内容的比较了。

第三,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有很多学生在学习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时候,觉得很多东西记不住,杂乱无章。这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缺乏理解,只是死记硬背,时间长了自然也就忘了。所以,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善于从所学历史内容中找到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形成体系。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有自身规律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总结。

政治史和经济史有很多教材内容是能够进行总结的,尤其是专题模块的教材编排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比如,必修一中的政治史,专题一中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其实就是讲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变化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了梳理,只要学生在学习了每课内容的基础上,再将这几课的内容稍加整合就可以了。按照这样的总结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他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理解性的记忆。例如,我们学习的选官制度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教材已经很好的将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选官制度:世官制度――孝廉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制――军机处。再比如,我们学习了经济史中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虽然内容都放在了一个专题里,但是学完这一专题以后,还是需要我们去总结一下,通过用图表的来进行总结,既直观又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如图):

大家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这个图表比较准确的画出来,那么这个专题应该基本掌握了。因为这个图表时间段标明的越细,越能说明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因后果掌握的越透彻,这部分知识你也可以学会举一反三了。

总而言之,学习历史,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以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历史这门学科,重基础、多比较、勤思考,善总结,广涉猎,才能在历史这门学科中有自己的观点,找到打开历史这扇大门的钥匙,历史知识才能达到优化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04)

[2]支小勇,刘美.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以人教、人民、岳麓版教材相关章节为中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1)

[3]蒋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07(04)

[4]冯尔康.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构建视觉史料学[J].学术月刊,2006(07)

[5]于友西等著.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连锁联想 跨越联想 对比联想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也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运用联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既可改变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又可促进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自我扩充,避免知识僵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联想教学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实现教学过程中,联想既起着架设桥梁的作用,又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联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利用连锁联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连锁联想,是指由一个知识点出发,一环接一环的产生一连串的联想。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产生它的原因,也会带来一定的历史结果。因此,历史知识就由因果网络组成了一个整体。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能只是机械地掌握、记忆分散的知识点,而应采用一定的方法,抓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地掌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对历史知识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中,分析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美国市场广阔的原因,进而想到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宅地法》,促使了西部大开发,从长远看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利用跨越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跨越联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的某一点突然联想到与之差距很大的另一事物或现象。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历史现象才具有借鉴意义。历史现象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成了统一复杂的历史整体。所以,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可以进行跨越联想,对每一个历史现象研究它的起因,探访它的结果,寻求不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也可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时间上找出在同一时间段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历史现象,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关系。

例如,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在分析失败原因之一是由于失去宋神宗这个有力的支持者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改革从这点能借鉴到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分析出社会主义改革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作保障。由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思考,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两个历史事件的原因。

三、利用接近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接近而产生联想。学习一个知识点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

比如,学习《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启示学生对照前一节的《美国的独立战争》,从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几个方面对比阅读课本,展开联想的翅膀,将两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又如,复习明朝和清朝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方面展开联想。政治方面: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出现了“洪武之治”“康乾盛世”;经济方面: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南北经济的融合发展;民族方面: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接近联想复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对比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比联想,是指通过事物的对立、比照而产生的联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目前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例如,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型改革进行研究,如秦朝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洋务运动等。通过对这一系列改革历史的专题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每次改革发生的历史条件,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而对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总之,联想教学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条框、形式,举一反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点拨―创新”教学的特色,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设计一些最能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能积极地去思考,甚至在此基础上大胆置疑。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米哈尔科.创新精神.新华出版社.

第5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怎样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呢?本人认为,历史知识体系,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分四个层次构建而成。

1.找出历史基础知识关键点。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包括六个知识关键点: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是革命的导火线;1640年,新议会召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斗争激烈,革命开始;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革命暂时取得了胜利;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宫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权终于在英国确立。通过掌握知识关键点,发现其内在联系,就清晰地构成了这一历史事件。

2.理出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线。如在中国近代史中,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六次侵略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1937―194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这些侵略战争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

3.综观某一历史时期横截面。如:唐朝。从政治上看: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说明唐朝前期政治清明。从经济上看:“稻米流脂粟米白”,手工业品巧夺天工,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说明唐朝经济繁荣。从民族关系看: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同为一家”。从对外关系上看:是开放的对外政策,“海内存知己”,与新罗等70多个国家都有通商往来。从文化方面看: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火药和印刷术在这时期得到了发展,也是诗歌、书法、石窟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些内容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繁荣昌盛的唐朝横截面。

4.构建历史知识总合体。是历史知识体系构成中的最高级层,如,中国历史这门学科,可视作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则为面。每个面则以起止时间、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线索,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则为点。这样点连在一起则成为线,线相互交织则成为面,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历史知识体系。

二、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意义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有些历史知识是比较散的、杂乱的,只有系统化之后,才能发现其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问题,思考的过程即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如:把分散的农民起义放在一起,就能找到其联系,这个联系即线索。那就是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败,其作用是都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这样,使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有一个本质的、系统的了解。

第6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发展进步不明显,因此园林设计应用型人才影响着我国园林发展的趋势。我国园林行业发展情况有两种,一是创新能力欠佳,结合当地文化特点且构思新颖的作品基本没有;其次喜欢借鉴近现代欧洲园林设计的构思,可又没将其内涵理解领悟,对此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作品多数照抄国外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抓住本土民族特点进行创新。我国多数园林设计者不注重园林发展过程的历史及文化,创作过程中将其忽略,构思出来的作品缺乏内涵,毫无品味可欣赏。历史文化对现当代文化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日本、韩国现代园林成功案例可证明,将现代欧洲园林理论和实践同本土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方可设计出富含本土特色的园林。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将现代欧洲园林设计模式与我国传统园林种类互相结合,才能改变目前园林发展缓慢的情况。从园林设计教育方面看,全面认识园林设计学科可促进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帮助学生加强掌握园林发展规律的能力,尤其加强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继承历史及创新的能力,才能加快现代园发展的步骤。

二、历史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不足的问题

1、分不清课程重要性

我国的大学可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研究型大学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园林设计学科以园林史理论课程为前提,开设科目多为理论型;而应用类大学则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一般根据行业技术要求来培养学生,因此园林理论科目课程在应用型学校中得不到重视,此类教学方法虽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极少数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认为不该再开设此类对园林设计构思及施工没有很大帮助的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该采取何种方案将理论性科目及培养人才操作能力相结合,是目前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考虑的问题。

2、学时时间短并受限制

应用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花在操作培养方面,导致在所开设的科目中,理论类型课程时间安排得较短,一般少于35个学时。课时量变少,学校理论课的开设也只能随之减少,有的高校甚至只从世界园林史或我国古典园林史两者当中挑选1门讲授,内容比较单一。而近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状况多数被舍弃或者只抽取一小部分穿插在课时剩余的课程当中讲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少园林史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的知识面也就不完整。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对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应用型学校开设园林史理论科目很有必要,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造园技术的先进方法,还能了解欧洲现代园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我国未来园林工程师能吸收其丰富的经验进行开拓创新,影响我国园林行情前景,促进其快速发展。

3、教学方法单调

总结我国园林设计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园林设计理论课目多数采取单调及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对国家及地方园林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着重观察我国园林内容及种类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单一地吸收园林相关简单知识。教师教导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因人施教。由于应用型学校面向社会发展现状,重点培养园林行业所缺乏的高层次人才,故其教学方法相对研究型学校而言也比较落后,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并且还要灵活运用。

三、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从专业入手,确定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欧洲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拉低差距水平,国家必须大力培养综合能力强和敢于大胆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力培养,课程多数应与技术和实践相关,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应该全方面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其大胆创新打下基础。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分清主流的学习,使学生领悟世界园林设计发展史,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2、从实践需要找出教学重点

应用型学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指导原则,因此其开设的园林设计理论课对学生要求并不高,教学内容也不完整,教师对于复杂且难理解的知识并不深入探讨,只会简略带过。如讲授我国古典园林史,其只会讲述园林的发展史,比如园林在殷汉朝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变化;隋唐时期出现繁荣的景象;而宋朝到清初园林开始出现成熟现象;但清中叶至清末近代园林才全部成熟。可是,我国古典园林史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其中还包括园林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的历史概要、园林发展状况与历史经典作品及园林特点等等。

教师讲解时应该根据每个朝代园林的特点出发,主要引导学生领悟设计者思绪及历史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补充课外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有较深的影响,教师讲授时可对此内容适当补充开,增加学生知识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写意山水”与“有若自然”如何影响我国后世园林。我国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此时期还是我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保留许多该时期的经典园林,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讲解当时朝代的发展程度及文化情况、还须拿实际园林的设计特点进行重点探讨。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案例对照法

我国高校对历史理论科目多采取根据历史来探讨的传统教学方法,此类方法直接叙述,很难开拓学生思维并且不能灵活使用,因而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既不能吸取优秀园林的成功经验也不敢进行大胆创新。案例对照法是目前园林设计科目史论教学方法中比较新颖且效果不错的的教学方法,其把多个时期和多个国家或有借鉴成功园林构思经验的作品通过对照,从中获取园林设计构思的普通规律,透过差异找出园林流变的发展现象。例如讲述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时,可拿同时期美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师丹•凯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照比较,探讨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构思元素对古今园林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了解古典园林与当前园林设计构思的关系。根据对照类型,案例对照法可根据空间、操作、历史发展情况与细部研究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横向对照法、纵向对照法、宏观对照法和微观对照法。一个例子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讲授,如讲授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可与我国两汉时期的园林对照比较,讲授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也可与西方园林或日韩园林对照比较等。

四、总结

第7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复习;联想教学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考试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强复习教学效果。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如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引起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又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落又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种混乱政局的出现。“横”是要找出其他历史事件(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蒋介石,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萨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提高能力。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单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1905年俄国革命。又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当时中国处于明朝封建统治后期,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开始扭转战局,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击溃王军主力,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李自成起义却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多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历史。如复习1919年“共产国际”时,引导学生联想:苏俄粉碎协约国进攻,中国爆发“五·四”运动,朝鲜发生“三·一”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土耳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爆发独立运动,德国建立魏玛共和国。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又如复习中国属于反帝反封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亚洲的觉醒:朝鲜人民反日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及、苏丹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第8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图示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图表、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来展现事物特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将较为零散的抽象历史逻辑、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通过比较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它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零散的历史系统化。图示教学法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展示了课程概念和基本结构的本质区别,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理解深刻内涵的激情和动力。

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一种具体向形式过渡的阶段,这种思维的变化要求学生们从依靠实物转向依靠内部逻辑。初中阶段的思维转换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来构建学生们的知识表象,进而促进学生们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更加符合学生们的年龄发展特征,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新课中的应用

图示教学法能够以最简化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的来龙去脉,能够更为直观地再现历史,将历史教材中繁多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使整个历史课堂更加轻松简单。

例如,在讲解汉武帝强化皇权的历史事件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整体、认真梳理、演绎部分着眼于整体的理解,更关注细节的记忆。历史知识整体的结构框架都是由很多的要素构成的,在这一节新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由整体到局部的整理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分析图,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中朝、皇帝和外朝的地位,通过一个模拟的天平来阐释皇帝与中朝和外朝之间的整体关系,并且能够阐明这几个部分的主要构成成员,让学生们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进而关注细节描写。

三、图示教学法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历史学科本身具备了系统复杂、知识点繁多的特点,整体的复习会具备十分繁多的信息量。学生们想要全部掌握必须要运用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图示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们更加清晰地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图示教学法就是数轴法,数轴法通常会运用在学生们进行整体记忆的过程中,就是把大段的时间按照历史事件的演变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这样能够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和简单化,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整体。例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复习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数轴图示法。

学生们通过这个图就可以更为简明扼要地了解整个历史,不仅方便学生们的记忆,还能够让学生们抓住重心,触类旁通,联想到更多的知识点。

再比如在三大战役的总结过程中,采取的图示教学法可以是知识结构图的形式。知识结构图可以说是历史学科的筋骨,帮助学生们明确历史课程基本结构,就能够使学生们更为系统地掌握整个的历史内容和事件发展过程。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能够更为清晰地明确三大战役的重点信息,在单元的总结过程中使用图表法会更为直接地展现一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让学生们能够了然于心,找到更加明确的记忆点,形成深刻的记忆。

四、图示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是一门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学习的学科,有时候教师为了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有可能会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学习。长期的积累,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对历史事件模棱两可,最终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倦怠的情绪,对于教师的后期教学是十分不利的。采用图示教学法,教师可以将课堂知识的重点理顺了之后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逻辑思维。

第9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引导聋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规律,巩固记忆

很多聋生的历史学习得不好,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历史根本就不感兴趣,相反大多聋生在开始接触历史时都会对历史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有相当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考试的压力,聋生就慢慢地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出现记不清、记不牢等困难,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从而产生历史太难记、太难学的不耐烦心理,刚接触历史时的几分兴趣变为厌学、怕学历史了。为此教师应抓住聋生出现的这一心理障碍,引导聋生理清历史的基本线索,把各种零散的、无序的基础知识变成有序的、有“线”可依的知识,并抓住其中一些重要的阶段特征,理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让聋生从“杂乱”走向清晰,让聋生可以比较自如地为历史思维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世界近代史从纵向联系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四个基本线索。其中资本主义发展史是主体线索,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家对内剥削工人,引起无产阶级运动,对外掠夺殖民地人民,引起民族解放运动,列强之间争夺霸权和无产阶级要求加强团结又形成国际关系,等等。聋生可以按照这样的办法“顺腾摸瓜”,一步步探究下去。这样那些原来看似杂乱的基础知识变得井然有序,聋生通过理清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巩固了历史记忆,消除了心理的屏障,从看见历史就“烦”的心理走向“原来我也可以学、学得好”的愉快心理,欣然接受历史,努力学习历史。

二、构建历史知识网络,激发聋生兴趣,引导聋生学会学习历史

知识是思维能力的载体。很多聋生之所以难以发展历史思维,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这样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单纯的知识点,而是一种知识网络),因此经常陷于“我不知如何学”的局面中。历史教师应针对聋生的苦恼问题,引导聋生构建起历史知识网络,让聋生领会历史知识之间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的。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放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察,使聋生能掌握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知识,让他们体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激发聋生的兴趣,为聋生发展思维能力,发挥创造力提供土壤。

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时,就可以引导聋生归纳出如下的知识网络:

这样不但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纵横联系、中外联系都表达出来了,而且发展了聋生思维。聋生通过举一反三,建立起一个个知识网络,使聋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展,达到了引导聋生“会学”历史的目的。

三、引导聋生有效地摄取历史信息,扩大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绝大多数聋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都会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产生兴趣,但课本内容没有足够的资料满足聋生的需求,只是条条框框多。所以在聋生眼中课本内容显得干巴巴,很多内容抽象、生硬,很难让聋生“感受”历史,因此聋生在理解分析历史本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即“我想象不了”。为此,教师应引导聋生从多方面去摄取历史信息,补充课本的不足,扩大聋生视野,拓宽思维能力,让聋生能真正通过现象“看”本质。现代科技的发展,能给聋生提供各种历史信息,但作为中聋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一一涉猎。因此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历史信息让聋生阅读、理解、吸收,让聋生自己形成历史认识、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学会“感受”历史。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我先将报纸上有关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些报道;一些关于二战的影片(有字幕)等资料信息一一展示给聋生,先让聋生课外阅读、观看后领会,并将该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比较、分析,让聋生对二战从起源到结束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再与聋生一起学习课本的内容,这样聋生对课本中“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二战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等语句再也不感到抽象、生硬了,而是这些文字已在他们的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了。聋生对历史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四、引导聋生挖掘隐性知识,培养迁移能力,学会运用历史

聋生不善于总结,也不触类旁通,总结能力和联想能力较弱,聋生单向思维居多,对问题的考虑简单片面,少发散性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常常会碰到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向聋生问:这个问题明白了吗?他们往往信心满满地回答:明白。但教师发现当问题稍稍改变聋生就答不出来了。聋生也不是在骗人。这归咎于聋生不同于健听人的思维模式。健听人的思维认为对问题的“明白”意味着对问题的正反面及可能发生的情况都清楚,而聋生的“明白”常常指的是当前问题的当前情况清楚,所以教师授课时要顾及聋生的思维模式,讲授时要对问题充分发掘,正反面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表达清楚,否则,会造成聋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不能灵活发挥。其实该过程也是锻炼聋生思维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聋生抱怨:“课本没有讲到,我怎么知道?”这是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巧设疑问,引导聋生发掘“课本中没有讲到”但其实又隐含在其中的那些知识内容,即隐性知识。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提高聋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突破死记硬背的思维定势,培养聋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聋生灵活运用历史,使聋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例如,在学习“隋朝的统一”这一内容时,教材中明确提到隋朝统一条件和内容很少,而绝大多数内容却隐含在前面的章节内容之中。因此我首先问聋生:“隋朝与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哪个朝代最相似?为什么?”聋生回答“秦朝,因为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短暂而亡,等等”,接着我问:“秦朝统一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是否能迁移知识解决隋朝统一的条件呢?”聋生经我的引导,对照秦朝统一的条件,分别从课本内容中去“挖掘”隋朝统一的条件:从战国七雄的区域性统一想到北周和陈的局部统一;从春秋战国的民族交往想到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从六国的衰弱想到弱小的陈;从嬴政的雄才大略想到杨坚的杰出才能等。聋生在“挖掘”隋朝统一条件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了从秦到隋,从已知到未知的知识迁移,达到了学好历史,会用历史的目的。

五、加强培养聋生阐述历史的能力,学会表达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有些聋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高,但回答问题时却支支吾吾,意思含糊、表达不清,这就是他们的烦恼:“想得到,说不出”,不知如何表达。如果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能“想得到,说得出,说得好”,则往往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些个别聋生的记忆力好,理解、分析问题能力强,但表达却缺乏必要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因此常在问答题中吃了大亏,成绩得不到体现和提高。针对他们的情况,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阐述历史的能力,理清他们答题的思路,甚至对他们回答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求他们准确。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聋生能顺利突破他们“难以表达”的思维障碍,能清晰地阐述历史,将自己的思维能力推向更高峰,并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