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子说范文

老子说精选(九篇)

第1篇:老子说范文

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的恰当的帮助。 30

只有同情和尊重的氛围才能有效的促进学习。老师们和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必须保持这些日渐消失的美德(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熟练和谨小慎微,不容易粗暴和被激怒)。

“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正是交流的基本原则,适用于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所有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自如的运用这一原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所在。 54

聪明的老师并不惧怕自己愤怒的情感,因为他懂得如何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他知道生气的艺术在于不侮辱别人。……他描述他所看见的,他所感受的以及他所期望的。他只是就事论事。

他懂得在人愤怒的时候容易失去控制。于是,他通过“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和学生。55

既然令人生气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你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事情发生所带来的后果。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再大的裂缝也是可以弥补的。 58

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的敌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独立,他对别人的怨恨也就越少。59

与孩子争辩只会招致孩子更大的敌意和反抗。要邀请孩子合作,与其改变他们的想法,不如改善他们的情绪。63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诊断和预言。更不要把孩子的往事和或者孩子的家人扯进来。诊断孩子是危险的,将孩子与别人对比也是有害的。这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和影响。孩子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实现老师对他的悲观预测。他很有可能成为老师所说的那种人。67

明智的老师跟孩子说话就像对家里的客人说话一样。 68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因为成年人毁灭性的语言而身受其害,他们真的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怀疑。许多孩子甚至在辍学的时候,也深信这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他们认为自己的一生中不会得到多少智慧、知识和快乐。这真是一出悲剧。我们成年人的责任何尝在于摧毁孩子的梦想和想象力呢?69

老师对于孩子的职责在于拯救而不在于伤害。如果一位老师喜欢批评人而又天生伶牙利齿的话,那么他就负有一项严肃的责任:要么学习新的交流方式改变自己,要么另择职业,以免滥用天赋,使孩子受到伤害。[现在许多优秀的教师就是因为伶牙利齿才优秀] 75

如果老师急急忙忙的立刻给孩子说出答案,那就不仅仅使孩子丧失了自己解决

问题的机会,而且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为什么灌输式教育下的孩子缺乏创造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始终在直接接受老师的答案,甚至还没有问题时,老师都已经准备好了问题和答案,一股脑儿的灌下来,学生哪里还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此一来,何谈创造力?何谈自信心?没有了这些,人只能成为缺乏灵性和智慧的机器] 77

对孩子而言,学习如果不包含感情成分,就永远难以成功。无论何时,老师一旦忽略孩子的情感,一味诉诸于逻辑的推理和解释,孩子的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80

恰当的交流不但能够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然而,很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没有把教育的力量放在孩子的成长上面,努力丰富孩子的人格,美化孩子的生命。 83

没有什么比虚情假意更能使一个人身败名裂了。没有人能够装得关怀体贴、尊重他人而最终不被察觉。只有做老师的技巧,却没有做人的真诚,迟早都会被人识破。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除了表里一致外,别无它法。[对把教师当作职业的教师而言,这太难了!] 84

凡是评判性的表扬都尽量避免。它只能引起孩子的焦虑、自卫和依赖。这与孩子的独立自主、指导和自我控制等品质是背道而驰的。要培养孩子这些品质,就必须让孩子不受外界评判的干扰,让孩子做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就不能给予孩子评价式的表扬。87

表扬和药物一样,可以让孩子暂时感觉舒服,然而它也会养成孩子的依赖。他人会成为孩子获取称赞的源泉。孩子会依赖他人来决定自己的欲望和确立自我价值。87

表扬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对他自己说什么。我们应当对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努力、帮助、工作和成就的喜欢和称赞,然后由孩子本人对自己做出判断。[我读出作者的表扬方式:对孩子所做事情喜欢的态度+自己的感受。禁止对孩子的能力做出定性的判断。这与钟斯嘉的观点似乎矛盾??]88

要尽量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性。 90

在民主的理念里,从来不以人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来辨别人的好坏。一个骗子也有可能知道很多东西。知识并不决定人的好坏,没有知识不一定就会堕落。90

当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表扬的时候,他可能用不良的行为来表示反抗。 91

评价式表扬实际上暗示着一种地位差别。表扬者处于评价他人的地位。他们爬到了价值判断的高处,对别人说东道西,指手画脚。……如果一个孩子对老师说:“我为你骄傲。继续努力。”那么,我们是不是觉得很别扭呢?92

要使你的表扬有建设性,那

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96

常规管理的实质,是寻求一种能够替代责罚的有效办法。[这样定性管理的实质,视角很独特,也真正还原了管理的最初目的。现在的管理已经异化,变成了处罚。如果处罚效果好的话,那么不需要那么多的管理,任由学生或者成人行事,只要犯错误,处罚就解决问题了!其实,作为管理者,作为人民政府的公务员,就是应该通过管理而尽量的少用处罚处罚的手段。]处罚孩子只会使孩子发怒并且不听教诲,令孩子心怀怨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心情和时间去读书的。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避免造成孩子的怨恨,努力激发孩子的自尊。105

老师的职责在于调节我们这个时代的暴力和混乱。106

制定纪律就像做外科手术一样需要精确,不胡言乱语。比制定纪律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者应该以身作则的做好榜样,严格自率有良好的风度——不轻易发怒,不随便侮辱人,不说挖苦讽刺别人的话。106

一个老师手里的最佳武器,应该是鄙夷暴力,不相信处罚的力量。总之,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人才呢?是那些能够使孩子从恐惧转为信任的人。[这样的观点实在让现在太多的老师汗颜。我们太多的老师苦于因社会的进步而使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小而无法痛快的处罚那些顽劣的学生。很少有人真正的静下心来研究新时期应该怎样从事教育,更多的是无奈、怨恨、牢骚和懈怠。其实,这是时代的问题,没有超越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就只能是这样。即使改进,也只是在细枝末节上,而一般不会是本质上的。]107

行为不端和责罚并不是针锋相对的两种现象,相反,它们恰好是相辅相成的。责罚只能之犯错误的人下一次更小心的犯错误,更狡猾的掩饰劣迹,更有技巧的躲过侦察。责罚孩子只会使他们更机警,不会使他们变得更诚实更有责任心。108

责罚孩子犹如隔靴搔痒,并不能实现惩罚者的初衷。108

像责任感、尊重、忠诚、信实、善良和仁爱等伦理道德观念,都是无法直接传授给孩子的,这些观念只能从孩子们所尊敬的人那里,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体会。美德是从内心深处孕育出来的,不是单靠惩罚就可以强迫灌输的。 109

处理事情干净利落才能显现出老师的权威,说话简明扼要才能表现出老师的力量。114

仁慈只能用仁慈来教导;爱只能用爱来教导;热忱必须用热忱来培养。121

老师不仅需

要有良好的品格,还需要具备特殊的技巧。引用科林的话:技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必备的工具。有了技巧,效率就高;缺乏技巧,就会处处碰壁。注重技巧的运用并不表示不关心孩子的个别差异,相反,技巧更有助于老师因材施教。129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嘲讽。他需要成人来消除他的愤怒,而不是火上浇油 。141

当问题出现时,聪明人不是马上追究过失,而是力图寻找解决之道。 153

托马斯·曼说过:“语言本身就是文明。”然而,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老师和父母一样,都需要一种富有同情心的语言,一种令人回味的可爱的语言。他们的话语不仅要表达情感,舒缓心境,引发善意,而且要诱导孩子的洞察力,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外面的世界是在用思想对话,老师的对话则更为亲近,他们是在与孩子的心灵对话。心灵的成长是要靠很多微妙的东西来滋养的——一个恳求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或者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教育的过程在于把体验转化为价值。为了让孩子形成永恒的价值观,我们应当在孩子的成长体验中提供有益的交流。154

正如一个孩子所说的:“我的爸爸妈妈可以拿走我的零花钱和电视机,但他们没法阻止我不及格。”158

称赞的语言无法鼓励低成就的人。因为他们通常很自卑。……我们可以诱导孩子学习,就像引诱鱼儿上钩一样。 176

怎样才能鼓励孩子学习?让他们的学习有安全感,即使学习失败了也不用怕。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对失败、批评和出乖露丑的恐惧。优秀的教师会使孩子不怕犯错误。消除孩子的恐惧就能引发孩子跃跃欲试,欢迎犯错误旧能鼓励孩子勇于学习。 178

处于厌倦沉睡状态的孩子[这似乎是大多数学生],是无法被用意良好的的救灾人员拯救的(救护员无法救起一个沉睡在狭窄楼道里的人,必须唤醒他,让他自己走)。必须唤醒他们的潜能,他们才能救助自己。 189

一旦给低成就的人以当老师的机会,他们就会进步得很快。一个有阅读困难的六年级学生,可以给有同样困难的低年级学生当老师。他能够理解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哪些障碍,而且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给予帮助者是受益最深的。他能因此得到鼓舞,努力练好自己的阅读。同时,他还能体验到自己被人需要并对他人有所帮助的愉快感觉。 198

干练的教育者就像已经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一样,他们日积月累的苦练技巧。一旦获得技巧之后,就能运用自如,不露痕迹。小提琴家在演奏时,指法、弯腰和双重停止时间等问题似

第2篇:老子说范文

关键词:老子化胡;夷夏之辨;佛道之争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020-04

一、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

东汉襄楷上疏桓帝(132—167年)时所谓“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汉书·襄楷传》),作为最早见诸史料的“老子化胡”说,并无贬佛之意,而是针对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即佛道两教并祀)而言的。“或言”一词意味着襄楷其说有所前承,而非自创。有理由相信,“老子化胡”说乃源创自佛教徒,而非道门中人。在“中土‘夷夏之辨’的观念,早在周朝或更早就形成了”[1](P604)的前提条件下,“从西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原腹地的佛教信徒们,就必然面临着华夏传统文化即主体强势文化的大海的包围。那少数几位形只影单的佛教‘使徒’,到底能不能在东土汉地立住脚跟,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一个与华夏文化的接触点,进而再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当此生死存亡之秋,佛教徒不得不‘屈己让人’,从权达变,心甘情愿地以佛法也是道术的一支的面目出现,这也是外来弱势文化在主体强势文化威逼下的权宜之策。”[2](P604~605)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老子并非“化胡”的必然人选,黄帝、周公、孔子都可以是若不考虑史迹问题时的人选;另一方面,既然是寻找“与华夏文化的接触点”,老子在“化胡”中就不是代表华夏文化“三教九流”之一的道教,而是代表整个华夏文化。更重要的是,所谓(本来的佛教)“与华夏文化的接触点”,其实并不在于“老子化胡”说所给出的可使佛教在东土汉地“合法化”的理由,而在于创说者对有必要给出这样的理由的潜在承认。佛教徒的那种潜在承认,具有直接的政治意义:它是一种好看的臣服,否则就不必那样创说了。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特使马戛尔尼勋爵(Earl of Macartney)拒绝向天朝皇帝跪拜,才第一次挑战了上述政治意义。思想史意义上的现代与古代之别,才由此拉开序幕。

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意味着,不用等好几个世纪后“佛教征服中国”(荷兰汉学家许里和的博士论文的题名),在佛教传入汉地的历史起点上,就已经是正相反的“中国征服佛教”的决定性逻辑开端了。外来佛教“使徒”的“权宜之策”,表面说来是“方便法门”,实际上则是被迫穿上的“不洁净的外衣”,①[3](P111)是因臣服而异化的开始。所谓“方便法门”乃是与己与人同时“方便”,而且在逻辑上往往是先人后己的顺序。在这里的文化关系上,强势的地主不行“方便”,弱势的来客反倒要行“方便”,这与求佛法者(弱者)向僧师(强者)问道而得其“方便”解说的“方便”之义正好主客颠倒。须知,“方便”是强者的权利,而弱者是“方便”不起来的。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这个“方便法门”,乃是从传法的师徒关系中僭越地套用到政治的主奴关系中的后果。于是,在师徒中为师但在主奴中为奴的一方,教条地假定了自己的强者地位,在给对方以“方便”的同时,却潜在地证实了自己的弱者地位。而在主奴中为主的一方看来,对方的教条之谬,正好是让它爽快地臣服的“方便法门”。

二、道教徒的“老子化胡”说

佛教自汉末以来的传入,越来越构成对道教的挑战和威胁,造成道教徒开始杜撰扬道抑佛的道经。当初为了让中国人便于接受佛教的、出自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现在变成了道教徒的、为了对抗外来佛教而贬低佛教历史地位的“老子化胡”说。《老子西升经》开篇即道:“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道藏》第11册,第490页。自汉代黄老道神化老子以来,其神化方式由此在谶纬、异象之外专门另辟史迹新途。《西升经》后来成了楼观道的主要经典,其道派以尹喜为祖师,力主“老子化胡”说。

佛教在对抗道教时,首先诉诸“道教”之名(的“合法性”)。一方面,“道教”之称早已有之,且“东晋及其以前的‘道教’概念,所指乃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家或儒教”;[4](P5)另一方面,“刘宋中期天师道创造了‘道教’这个宗教名……在天师道道士的努力下,‘道教’组成了可以和佛教比肩的教理和教团,使‘道教’和佛教并列为中国两大宗教,一直存续至今”。[5](P52)这样,应该说天师道“移用”了原指儒教的“道教”一词,并把“教”义从“教化”(cultivation)提升为“宗教”(religion)。具体说来,“最早出现‘道教’这个宗教名”[5](P9)的作品是天师道道士顾欢的《夷夏论》。其文有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南齐书·顾欢传》)不过,佛教徒认为“道教”的这种移用是非法的。北周道安的《二教论》和唐初法琳的《辨正论》都坚持对“道教”概念还其本义,旨在说道教不是“教”,而只承认儒教和佛教是“教”。在这一佛教徒反击道教的方式中,其前提乃是向儒教示忠。从现代宗教学的眼光看,若要称“二教”,则道佛比儒佛更合理。但佛教徒的道理在于,承认儒教是“教”,是论战中的“方便法门”,并非真心;其本质目的在于指出,从佛教是“教”的高度看,道教称不上是“教”。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史是道教一直力图证明自己是宗教的历史。

但《夷夏论》的思想本质,出现得更早。《夷夏论》开篇就引用《玄妙内篇》中的“老子化胡”说。佛道之争中,具体性的“老子化胡”之辨比普遍性的夷夏之辨更持久。而且,这二“辨”压倒了佛道之间的义理之“辩”。此“辨”压倒彼“辩”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就是,“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出三藏记集·法祖法师传》)其中,“(法)祖”即帛远,“(王)浮”为西晋天师道祭酒。《老子化胡经》诞生于“屡屈”之后,暗示了老子的神化过程之所以进入“化胡”阶段的原因。与《西升经》一样,《化胡经》也成了后来的楼观道的主要经典。

受对外通过“化胡”神化老子的影响,天师道对内对老子的神化也须更上一层楼,以保证内外间必要的协调。比如,“东晋的五斗米道认为,正一盟威之法是最高神太上大道直接授予张陵的,但到了刘宋的天师道,正一盟威之法被认为是太上老君授予张陵的。”[5](P56)这显然是想要让已经成为“老君”的老子同以“太上”之名成为作为最高神的“大道”。“太上大道”是最高神,是以“太上”;但“太上老君”虽也“太上”,却未必是最高神。“刘宋初期的天师道之中,太上老君被置于大道(三天)之下的位置,但从太上老君这个称呼上可以发现,老君的前面加上了表示最高神的‘太上’一词,这说明刘宋初期的太上老君成为了比无前置尊称的老君更加重要的神格。进入刘宋中期,尊重老君的风气越发盛行,天师道开始承认太上老君和最高神大道是同等的神格。”[5](P64)

从魏晋五斗米道的角度看,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所需的最高神,可以不是老子,而只是老子所说的“道”的拟人化,即作为人格神的“太上大道”。从刘宋天师道的角度看,老子需要成为道教的最高神,但是,迫于教内派别关系所衍生出来的神谱问题,天师道的老子未能如愿。对内而言,即使老子不是道教的最高神,也无关紧要;但对外而言,即就“化胡”而言,老子不能不是道教的最高神。这样,一旦道教的某个流派摆脱了内部神谱问题的束缚,旨在对外示强,老子就可以作为“老君”而名副其实地“太上”起来了:这就是楼观道。

由于绝对尊奉老子及其五千言,楼观道“一贯轻视对诸经的造作”。[6](P255)这是因为,道教造经,以上清、灵宝、三皇三派为代表,充斥着杜撰新神的做法,造成各路神灵瓜分天地的局面,而老子(太上老君、老君)的位属屈居的一席之地,不过是照顾先秦道家的面子。但与此同时,由于在排佛问题上最积极,楼观道奉《西升经》和《化胡经》为重要经典。楼观道自己不造经,轻视别派的绝大多数造经,却拈出有利于排佛立场的他人造经为己所用。这一道派尊奉老子为最高神而又最力主“化胡”说,以至于在造经问题上态度不一,可以间接证明“化胡”说之于将老子神化为最高神的历史必要性。

楼观道把道教徒的“老子化胡”说强化为一种道教信仰。本与道教神谱毫无关系的它,之所以要被强化为信仰,乃是因为文化心理作祟。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中国人于其中所在乎的主要并不是实质性的思想内容,而是关于其文化名属的外在形式。在汉地百姓因其宗教实用观已经大规模投身佛门后,当“夷夏之辨”传统中的民族情绪之火被点燃时,“老子化胡”在文化心理上就有必要从伪说变成史实。《西升经》开篇的“史论结合”的模式,在以史学考据功夫著称的文化背景下,暗含着对关于这一特定历史问题的考证的故意忽略和鄙斥。但这还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影响考证态度的内在心理同时决定性地影响着外在史实。

三、历史的“老子化胡”说

纵观整个神化老子的过程,“化胡”说是把老子神化为最高神的现实条件,尽管在其说之外或之前,以老子为最高神的宗教观念已经出现,而且,若从神学逻辑上去论证,也不会无法成立。这样,反思“化胡”说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就不纯粹是把老子神化为最高神的问题,而是有未明的东西隐藏在历史深处。

在从夷夏之辩到“化胡”之辩的佛道之争的过程中,佛教的一大问题在于,为了与道教造神的势力相抗,佛教也开始造神。为了斥伪而造伪,便入其彀中。与佛教内部慧远与鸠摩罗什的有神无神之争遥相呼应,佛道之争中的佛教也被卷入有神化的过程中。这样,道教表面上排斥佛教,实际上是把造神运动由内而外渗透到佛教中。

道教神化老子,是为了建立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同时也就把老子作为道家的无神论转化为道教的有神论。威胁道教的佛教本来也是无神论,在与持“化胡”说的道教抗争的过程中,也变成了有神论。这样,尽管《化胡经》最后被焚毁,佛教貌似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实际上,胜利的是道教。道教真正排斥的,不是名为佛教的宗教,而是佛教中的无法被本土化的精神内涵。在佛教的三论宗和唯识宗都传不下去之后,被有神论化、中国化的佛教便可以与道教以及儒教“三教合一”了。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朕观佛经譬犹瞻天俯海,莫测高深……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7](P140~141)当然,其言论为详览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后的感言,因而只适于评价玄奘所传的印度佛教谱系,不适于评价其外的中国佛教谱系,至少不应引其言去评价后者。而在“化胡”问题上,引之有效,因为其“胡”恰指印度佛教,不指华夏之内。之论到宋以降的“三教一家”之呼赢得共识,其风气之变意味着佛教被有神论化的基本完成。

汉末就已经三教初俱,而“三教合一”迟至宋初才真正成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把印度佛教中国化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道教出面实际运作的,而儒教在“三教合一”中是占了道教的便宜。没有道教所促成的佛教有神论化,就没有“三教合一”;没有“三教合一”,儒学就不可能发展为作为“新儒学”的宋学。从汉末佛教初传而同时开始汉化,到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普遍确立,正好就是佛教中国化的整个过程。因此,道教在以“化胡”之辩为核心的佛道之争中成功地将佛教有神论化,是“三教合一”的历史前提。至于儒教方面,孔子本来就虽“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但又“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所以,从先秦儒学过渡到儒教的谶纬神学,并无困难。这样,“神道设教”(《周易·观卦·彖辞》)就成了“三教合一”的历史原点,而中国式的三教不过是同一原点的不同坐标系。儒家圣贤早已在道教神谱中取得了相应的阶位,而有神论化的佛道二教之间的许多神都可以对应,正如不同的坐标系之间可以换算。

从无神论到有神论,“佛道”不再是“释老”,而是“释老”的异化结果。但是,总有必要述祖追宗的佛道二教,在其有神论基础上,又经常不得不混以无神论观念。这样,佛道二教总是有神论与无神论思想混杂,莫辨其里。反观佛陀当初预言,乃识“末法”。末法时代的佛教越兴盛,就越是末法。

南朝梁武帝(萧衍)立“神明成佛”论,以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推进佛教的有神论化进程,且下诏曰:“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广弘明集》卷四)他在推崇佛教的同时,强化了佛教的有神论化。换言之,只有在“神明成佛”的条件下,佛教才成为梁武帝所立的国教。这时,儒家的无神论者,就可以从“不语怪、力、乱、神”的角度,批判佛道二教的有神论及其现实危害。范缜立“神灭”论,攻击佛教有神论思想的“神不灭”论。一时间,一儒舌战群佛(实际上是中国佛学学者们),《神灭论》洛阳纸贵。以梁武帝为首的众人在理论上为范缜所屈,最后只好以行政命令取消范缜的言论权。这一官方行为反而增强了范缜的“为真理而斗争”的英雄形象。

按照佛学中观学思维,形神关系当被界定为“不一不异”的关系。从佛学术语看,“形”为“色”,“神”为“空”。因此,形神关系当符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理。范缜不是佛学学者,其《神灭论》却有“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的类似《心经》原理的论断。但细究二者的差别,须知,范缜之论认为形神“不异”而并非“不一”,此为单纯的一元论;而中观论则为“双遮双遣”的“二不”之论。“神不灭”论者则持形神二元论,是为“不一”而并非“不异”。无论是一元论的“神灭”论还是二元论的“神不灭”论,都没有站在佛学正义立场上立论,离鸠摩罗什所传之学甚远,皆为“邪论”。但在中国文化条件下,二者却变成了一儒一佛的立场。

当初,西晋王浮《化胡经》之作将道佛之间的义理之辩转为史事之辩,南朝齐顾欢《夷夏论》将其进而升级为夷夏之辩。此后,当南朝梁在以“神明成佛”的佛教为国教的背景下再进行儒佛之间的义理之辩时,一道一儒对面的佛教已经发生了变化。两次义理之辩的结果是这样:在王浮与法祖之间,道为佛所屈;在梁武帝与范缜之间,佛为儒所屈。由此而言,三教排序为儒、佛、道。这种实际上并不“真实”的排名,在芸芸众生的文化观念中却影响力非凡。再有人去细究三教义理高下,或争辩说两次义理之辩中的佛教代表并不同一,都为时已晚。事态的转折点,就是两次义理之辩之间的“化胡”之辩。“化胡”说是神化老子的顶峰,也是偷换掉佛教文化中的异域因素的关键。从是否“化胡”的道佛之争到是否“神灭”的儒佛之争,先道后儒的排佛之策完成了对佛教的征服。

让老子成为道教最高神的“老子化胡”之说,其真意并不指向谁在“化胡”,而是指向“老子”在干什么。道教此说的对内效果与对外效果的逻辑无关性,集中地说明了道教的神就连最高神也不是用来信仰的原因。“化胡”是“老子”的功用所在,其功用一完成,就会被弃置,直到下一次再因功利而被启用。实际上,在中外文化交流不断的世界史中,“老子”一直在作“化胡”之用,其“化”就是“异化”与“同化”的统一。“老子化胡”说诞生于其所在的当下,作为直接说来是对过去之事的描述,在被否斥为关于过去的伪说之际,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实性,通过让反对者进入争辩,恰恰使自己成了对未来的准确预言。这一说法本身恰恰是对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概括。历史的伪说会在历史中变得真实起来,因为过去与未来在时间上是同质的。与其说这个“老子”存在于“化胡”说的中国思想史中,不如说他为旨在“化胡”的中国思想史的本质而存在。佛教的中国化,以其道教化为核心:中国佛教中至今仍然最流行的禅宗,实际上是佛教的老庄版。

[参考文献][1]韩秉芳.“老子化胡说”辨析[A].连晓鸣.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2][美]汉斯·约纳斯.诺斯替宗教——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M].张新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李申.道教本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4][日]小林正美.中国的道教[M].王皓月,译.济南:齐鲁书社,2010.

第3篇:老子说范文

邝威是个特别好动的小男孩,从他刚学会走路起,每天一睁开眼,手脚便一刻也停不下来,乱跑乱爬,刚穿上的干净衣服不一会儿就弄得脏兮兮的。父母对于儿子这种“好动”的个性很苦恼,可又无可奈何。

2004年9月,邝威上小学了。开学第一天,老师安排座位,因邝威比同龄孩子个子稍高,老师便把他安排在最后一排。班主任走后,邝威坐到第一排一位小个子的同学的座位上,对那位同学说:“我不想坐后面,咱俩换换座位。”那位同学慑于他的高大威猛,只得老老实实地坐到他的位置上去。由于邝威的个头比后排同学高出半个头,一位被遮挡的同学有意见了,抗议道:“你挡着我了!你的座位在后面。”邝威转过头,恶狠狠地说:“你管得着吗?”这时,数学老师来了,那位被遮挡的同学举起手向老师报告:“老师,邝威本来应该坐在后面的,他乱坐位置!”数学老师当即严肃地要求邝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在老师的监督下,邝威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邝威不仅经常乱换座位,还总是趁老师不注意做小动作,比如做鬼脸、和别人说话,这样肯定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讲。有一天,上语文课时,邝威偷偷在下面玩挑花的红绳游戏,他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旁边的好几位同学被他干扰,不能认真听课。下课后,这几位同学一起去办公室向老师告状。尽管老师严厉地批评了邝威,可他老实没几天,又故态复萌。

上课说话是邝威的另一“好动”表现。几乎每节课,邝威都要与周围的同学说“悄悄话”,别的同学不愿理他,他就“自言自语”。

由于邝威上课时总是安静不下来,不能认真听讲,下课后又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一学年期末考试,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大丢面子的父母一气之下把邝威转学到一位亲戚执教的小学就读。本以为儿子在这位亲戚的“管束”下,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没承想,好动成性的邝威仍旧旧习难改。他在亲戚的学校里上了三年学,成绩总是在全班垫底。那位亲戚无可奈何地对邝威父母说,这孩子太顽皮了,软硬不吃,实在是管教不好。邝威的父母彻底绝望了,他们不知道该对儿子怎么办才好。

一天,父亲邝丛茂看报时,无意中看到鹰潭市一所私立小学的招生广告,广告上介绍这所小学采用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大有好处。邝丛茂很兴奋,在咨询了很多专业人士后,他决定把儿子送到这所私立小学好好地管束!

2009年9月1日,邝威在父亲的护送下,来到靠近市郊的这所私立小学。这所学校实行全封闭教学模式,学生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

班主任剥夺好动孩子“说话权”

邝威到这所私立学校就读后,很快就表现出了难以管教的本色。

由于这所学校“封闭式管理”的特殊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一律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负责管理学生的是每个班的班主任。担任邝威班主任的是一位年轻男老师,名叫佟应松。

从小到大,邝威从没离开过父母。住进男生寝室的第一天,邝威一时难以适应,便当着佟老师的面大喊大叫:“我不想住校,我要回家!”佟应松瞪大眼睛说:“吵什么,你以为来这里读书是玩?既然你父母把你托付给我,从现在开始,你的一切行动都要听我的指挥!”佟应松个子很高,身材壮硕,发起火来样子挺吓人的。邝威吓得不敢出声了。

当晚,邝威坐在床上摆弄小收录机,把音量放得很大,吵得别的同学睡不成觉。休息铃声响过后,在众同学的抗议下,邝威不得不关了收录机,可他躺在床上自言自语,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晃动,睡在他下铺的同学开始抗议。一向霸道的邝威根本不把这位同学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

第二天,寝室里的几位同学一起去向班主任佟应松告了邝威的状。佟老师火了,当即把邝威叫到办公室。在火暴脾气的班主任面前,邝威还想抵赖:“我自己跟自己说话,又没有跟他们说。”佟老师听了这话更火了:“你还有理呀!告诉你,从今天开始,你在寝室里不许再干扰别的同学,否则,我要对你采取特别措施!”

在一次生物课上,生物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猿人是怎么进化成人类的,邝威在下面大声说:“我知道,我们人类是猿猴变的,就是那种长臂猩猩变的!”他的话立刻引来了全班同学的笑声。生物老师耐心地说:“邝威同学,你说得没错,我们人类是由猿猴慢慢进化而来的。”得到了生物老师的肯定后,邝威得意地朝周围的同学做了个鬼脸。接着,生物老师又给同学们介绍半坡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和特点。就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邝威又在下面接话:“老师,我知道,北京人就住在北京。”同学们哄堂大笑,生物老师皱了皱眉头,说:“邝威同学,北京人确实是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发现的。不过,请你记住,以后发言前要先举手,老师同意后才能站起来发言。”邝威连连点头。生物老师继续讲课。可没过几分钟,邝威站起来,举着手,嘴里嚷嚷:“老师,老师,我要发言。”生物老师有些不耐烦:“你还要说什么?邝威同学,我们在上课呢,有什么问题,下课后再说,好吗?”邝威这才悻悻地坐下。

下课后,生物老师立刻与班主任佟应松沟通了有关邝威的情况,他苦笑着说:“这个学生太爱表现自己了,一点儿也不遵守课堂纪律!”佟老师本来就对好动、爱惹事的邝威感到头疼,听完生物老师对邝威的评价,十分恼火,当即找到邝威,严厉地训了他一顿。

不久,学校开展评选优秀班级活动,如果被评为优秀班级,学校会给予奖励。全校各个班级的老师和同学都摩拳擦掌,希望能赢得优秀班级的称号。

一天,学校领导派出的考评人员悄悄到各个班级进行现场考察。当考评人员来到佟应松管理的班时,他们发现教室后排座位有几个学生不时地交头接耳,还有学生站起来做小动作。考评人员据此判定这个班的课堂纪律较差,在评分时扣了纪律分。本来佟应松管理的班,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很好,就是因为被扣了纪律分,全班与优秀班级失之交臂。气愤的佟应松立刻追查到底是谁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结果不出他所料,“肇事者”果然是邝威与另外两名学生。这不由得勾起了佟应松对一贯多嘴多舌、总是不守纪律的邝威的愤怒,他决定对邝威“新账老账”一起算!

一天下课后,佟应松把邝威叫到他的办公室,狠狠地对他发泄了一通心头的怨气,最后对他说:“从现在开始,不许你在班里和任何人说话,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你必须到我办公室来罚站!”邝威见佟老师语气强硬,有点害怕。

佟应松说到做到,当天就罚邝威在办公室站了3个多小时,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让他回寝室。那天晚上,邝威连晚饭都没吃,饿着肚子上床睡觉了。当时邝威还抱着侥幸心理,以为佟老师可能只是吓唬吓唬他,不会真的不让他和同学说话,也不会每天罚他在办公室面壁。可他想错了,第二天,佟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谁都不许和邝威说话,一旦发现邝威说话,不仅要惩罚邝威,和邝威说话的人也会受到惩罚。

从此,班里所有同学都刻意躲避邝威,生怕和他说话会招来班主任的“连带惩罚”。老师的严厉,同学的躲避和排斥,让邝威苦不堪言,很快,他变老实了,甚至变得有些畏畏缩缩。

怒告班主任侵犯“说话权”

在学校被佟老师“禁声”的邝威,回到家里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敢说话,不敢乱动,总是一个人惊慌地缩在角落里。邝威的妈妈见一贯好动的儿子竟然变得老实安分了,便高兴地对丈夫说:“到底是‘全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我们威威这样的老大难也被教育得安分守己了。看来我们花大价钱把他送进这个学校是值得的!”

渐渐地,邝威变得越来越沉默,细心的邝丛茂隐隐觉得儿子有些不对头。一个周末,邝丛茂回到家里,发现儿子的神情比往日更加落寞忧郁,便追问儿子出了什么事,邝威这才哭着说出了在学校受罚的事情。邝丛茂和妻子听后大为吃惊!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儿子在学校会受到如此待遇!震惊过后,邝丛茂怒气冲冲地说:“不行!哪有不让孩子说话的道理,我得找学校领导说理去!”

邝丛茂领着儿子找到班主任佟应松,责问他为什么要对邝威采取这种极端的惩罚方式。佟应松理直气壮地说:“你儿子总是不守纪律,我这样做,是为了挽救他。”邝丛茂气愤地说:“他还是个孩子,你把他折磨得精神都有些恍惚了!我们送他来学校,是让他接受教育,不是接受老师惩罚的。”佟应松不以为然地说:“别说得那么夸张,难道你不觉得你儿子比过去听话了?”

邝丛茂并不这么认为,儿子变得郁郁寡欢,这一切都是因为佟老师的惩罚造成的。他要求佟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向邝威公开道歉。一听这话,佟应松口气强硬地说:“不可能!我把你的孩子教育成守规矩的人,你不但不感谢我,还要我向他赔礼道歉,这绝对不可能!”

邝丛茂当即去找学校领导,可他在学校领导那里也碰了软钉子。回到家后,邝丛茂越想心里越难过。就在这时,一位朋友来家里玩,听说了邝威被惩罚的遭遇后,严肃地对邝丛茂说:“你完全可以去法院告那位班主任,孩子也是人,也有人权,他侵犯了孩子说话的权利,这种做法太过分了!”在这位朋友的鼓动下,邝丛茂与妻子商量后,聘请了一位律师决定。

2010年5月9日,律师以邝威的名义,正式向鹰潭市南湖区人民法院,状告佟应松侵犯了他的“说话权”。在接到这桩鹰潭市首例话语侵权案之后,法院内部分歧严重:赞同受理的一方认为言论自由是民法通则规定的基本人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说话的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同意的一方认为,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方式,属于正常的教学范畴,即便所采取的方式有些过激,也不必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判断谁是谁非。经过一番争执后,法院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受理这起特殊的“话语侵权案”。

一个星期后,法院的传票送到了佟应松所在的学校。当校长把传票交到佟应松手上时,这位性格刚烈的班主任大吃一惊,他万万想不到,他的学生竟然把他告上了法庭。一时间,学生状告老师的新闻在鹰潭市闹得沸沸扬扬。

2010年7月7日,鹰潭市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这起侵犯“话语权”的案子。在法庭上,邝威的律师陈述了邝威因受到班主任的过激惩罚,造成精神失常的严重后果。他说,保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历来是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方针,而被告无视原告的身心健康,采取了恶劣的极端做法,当事人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当众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1元钱。最后,法院裁决:佟应松必须就他的过激行为当庭向邝威“赔礼道歉”。

第4篇:老子说范文

她是个智障儿童。撇开她能否学习不说,上课吃东西,到处扔垃圾,还时不时尿裤子,就让人够受的了。

她就是我们班的许×。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真让人头皮发麻。可接下来一带就是三年,那该怎么办呢?我决心要好好治治她。

开学第一天,我就给她定了规矩:上课不准吃东西,不准在教室乱扔垃圾,不准随意拿别人东西,课间活动不准跑到别的班,否则就让家长领回去。她听了怯怯地点了点头。我不知道她真听懂没有,总之,在课堂上,只要说话,我就严厉批评她;只要扔一点垃圾,我就让她捡起来装在书包里,还因为几件小事连着请了她几次家长。也许是我的威严起到了效果,在我的课上,她再未出现过以往的情况,其他老师也反应她比以前安分多了。同事们都说我教育方法得当,能把她身上的毛病改掉不容易,一时间我有点沾沾自喜了。

然而,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我对她的这种态度和做法。

那一天班会课上,班长反映柜子里的书少了三本,而且没有记录在册,书不知去向。同学们听了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柜子里的书是开学初同学们从家里拿的,目的是“资源共享”,若真把书弄丢了,以后谁还愿意把自己的书拿来。这事必须得查清楚!

首先,我让班长查清了丢的书名,然后根据借阅的记录,逐一对证。但借阅的学生都有具体的归还时间,那该怎么查呢?教室里一片寂静。

“老师,昨天许×在看。”坐在她前排同学的一句话打破了教室的宁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她。只见她低着头,一声不吭。我走到她跟前,她看了我一眼,又迅速地低下了头。

“许×,书呢?”

“我放下了”。

“放哪了?”

“就放书柜里了。”

我又让学生仔细找了一遍,但仍然没找到。之后,我再问她,她开始鼓着嘴,一句话也不说了。根据以往的一些事,我想十有八九是她拿了书。这会问她,肯定是问不出结果的,只有请她家长。

一个电话后,她的家长很快到了学校,来学校的是她爸。我说明了情况,并希望她家长回家之后找找,能尽快还书。

班会课的第三天下午,雨下得很大,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下课后,我迅速组织学生放学,匆匆拿了伞,准备打车。可这样的天气,车成了抢手货,等了老半天也没等着,我只好站在路边的商店门口,边避雨边等车。

“袁老师。”一个声音从我身后传来。

我转身一看,一个穿着雨衣的人向我走来。“这么大的雨,会是谁呢?”我心里猜测着。走近一看,原来是她的爸爸。

“你也来接孩子?”

“嗯。”

“孩子呢?”我见她不在他身边,便问了一句。

“在那呢。”她的爸爸指了指。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只见许×蜷缩着身子,两手抱着书包,背靠着墙蹲着,满脸的雨水。

“袁老师,这两年孩子给你添了不少麻烦,我作为家长深表歉意。”她爸说着,递过来一个塑料袋。“袁老师,这是孩子弄丢的那三本书,我回家后,找遍了整个屋子,就是找不到。这不,我到书店买了三本,您看是不是?”

我接过塑料袋,打开看了看,点了点头。看着她爸裤腿上沾满的泥水,一时间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不知该说什么好,便借口雨大匆匆回家了。

那些天,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是不是做得有点过分,但再一想,书的确是她弄丢的,况且有多名同学作证,赔偿也是合情合理的,我又突然感觉心里舒服了很多。

时间过得很快,这件事也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渐渐淡忘。

然而有一天,这件事再次回到了我的记忆中。那天是周五,学校要求卫生大扫除,为了能把卫生搞好,我在教室一边督促,一边帮同学们打扫卫生。突然,一个学生叫了一声“书!”同学们都围了过去。

“这不是丢失的书吗?”一个学生接过书看了一眼,“看,名字都有呢!”

紧接着,三本书都找了出来,原来书掉在了书柜的夹缝里。看着孩子们手中的书,我一下子懵了,我该如何向同学们解释,如何面对许×和她的爸爸呢?许久,我接过学生们手中的书,快步走出了教室。

第5篇:老子说范文

我是典型成都人。曾经有媒体专门讨论过,李伯清能不能代表成都?后来是占百分之七十的比例(支持),使我能够代表成都。因为我经常开玩笑,若按三代人计算,我三代人都是成都市一环路周边的。

我以前说书,尽把成都人很多劣根性的东西,剖露得太多了。但我说:“我爱它我才说。”我都叫语言艺术家,靠这个生活,难道我说不出几句好听的应酬的话?没必要。我们跟所有明星都不能比,既没有光华的外表,又不是长得帅,靠辅助的什么道具灯光啊色彩啊,都没有,就这么一个干瘪老倌儿一站,成千上万的人不走。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说得很真实。说笑话容易,说真话太难。

关于四川的呢,你还是必须用四川的话来谈。比如成都人的这个话,除了成都人理解,一般人就理解不了。像“非热”,那么非者,不也,在这里(却)成了一个感叹词,加重语气,就是很热的意思。还有成都人发音带儿音,杯杯儿,盘盘儿,瓢瓢儿,瓶瓶儿,罐罐儿,巷巷儿,娃儿,对不对?它带儿音,这个是地域问题。有些属于语音问题,有些是属于风俗问题。有些自贡话转舌,它是语音问题。而成都人来了就说“老子”,它是个感叹词。但是某种角度听起来,有些人就觉得很粗俗。

好耍,会耍,耍着就把事情办了

成都也是个很包容的城市,任何人来都可以在这儿停,很快就跟大家融成一片。都无所谓,只要大家能够心向一处就好办。所以我说,要真正了解成都的文化,关键还是要了解成都的人。而金沙遗址也好,都江堰也好,杜甫草堂也好,固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很好,但是更重要的一点,了解真正的成都文化,必须跟成都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的闪光点,乃至他们生活上的人性上的弱点,才能算真正了解成都。不然你说宽窄巷子,我们可以马上花10个亿在深圳福田去修一个一模一样的,但是人文精神那是不一样的。

成都人不仅仅是好耍,而且是会耍,人家在耍当中就把事情办了。成都的记者可以跟我们一起边打麻将边聊,然后回去文章就出来了。甚至有些企业家打麻将,打着打着,人家就把工程打下来了。或者陪人家打麻将吧,整台晚会100多万就拿下来了,就这个道理。它实际上是一种很休闲和艺术的工作态度。

在四川地震以后,要感谢全国人民对四川的帮助和关心。但反论之,全国人们也要感谢四川给大家上了一课生动的人生课。什么叫生命?什么叫感动?什么叫自然?实际上这要是人生的一种态度,四川人很明白一个道理,当一切不成熟的时候随便你怎么板,就是折腾。你看他那么悠闲,其实他随时在观察着机会,一旦机会来了他同样不耍。

第6篇:老子说范文

一到周末,汽车的喇叭声便刺破窗户,窜访我的耳朵。我知道,小区前的那条马路又塞满了车。即使坐在电脑桌前,我也能想象出那幅壮观的场景:可并排走六辆车的大道,各个方向全部堵死,好像一只又一只螃蟹纠缠在一起,“嘀嘀”、“嘟嘟”――“嘀嘀嘀”、“嘟嘟嘟”――“嘀嘀嘀嘀”、“嘟嘟嘟嘟”,人造机械扭动所发出的骇人的声响,久久回荡在我脆弱的耳膜里。

从22层高楼看过去,这条南北大道堵车的原因极为简单。在非机动车道塞满汽车后,电动车、自行车、板车甚至行人挤进里面的两条主道,人车混行降低了速度,汽车变成了甲壳虫蠕动着;从西边某大学奥数班出来的人,要驾车冲上主道,倒车时就堵住了后面的车辆;从东边沃尔玛超市车库出来的车辆,左转弯或右转弯,便堵住了两个方向的车流;见前面肠梗塞,正在主路行走的车主,立马倒车,选择绕道而行。俯瞰整条马路,我这个无车的人只得叹气:每部车都在忙碌,急于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一秒钟都不能停歇;排在后面的车随时扭秧歌一般,左右腾挪,东冲西突,瞻前而不顾后。正是这种集体聪明意识,导致大塞车。大家都急于逃出这个失控的沼泽地,但似乎没有人琢磨过其中的奥秘。让我诧异的还有,喇叭声声之际,时常有好汉或好女干脆就把车停在主道上,下车点一支烟,从容地品味起来,他们在表达抗议:你们越着急我就偏不急,你们使劲摁喇叭吧,让“嘀嘀”声更强烈一些吧!

这样一幅路景,正是我们混乱无序生活的象征。我认为我们已经进入无道德社会,无道德人群的日常行为塑造着这个社会的基本面貌。无道德社会人群有几个基本特征:日狐疑,日焦虑,日放纵,曰唯己。

狐疑者,难以相信别人之谓也。萍水相逢,基于血缘、地缘、学缘的纽带,本身已经不牢靠:在此基础上,快速流动的人际交往,使得人们戒心重重。交易原则渗透到一切人际关系里,并主导人们的行为。打量,琢磨,含糊其辞,扑朔迷离,犹如浮沉于黄山云雾中,若有若无,似有又无,难以显影定型。表现在神情上,是那道迷离的眼神。

焦虑者,急于搞定某事而不得,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表现在身体上,就是不能安静,晃动,摇摆,心不在当下,永远在期待明天的结果,期望一劳永逸。

放纵者,心中无道德羁绊,随时点烟扔烟头,大声说话,大声打嗝放屁,擤鼻涕不避人,吐痰不弯腰,呼吸都是直的。可以突然停在拐角系鞋带、打电话,可以在餐厅高声长时间叫骂电话那边的人,可以在高速公路上掏出从容放水,身体各器官遵从本能需求,永远处在无约束的私状态。

唯己者,天底下我最大,我是我的目的,也是我的手段。做事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或许还要补充一点,一个明显的身体特征是僵硬。人与人,人与物的接触,散发出一股硬邦邦的劲头,总要发出某种刺耳的声音。

这个无道德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脏乱:痰迹,烟屁股,纸团,污水。乱哄哄吵嚷,街头,公共场所随时发作的肢体亲昵,鸣笛,怪叫,以及永无停歇的电锯声。我有充足的理由说。这个社会处于亢奋的布朗运动状态。无数高速振动的个体,常常达到某种可怕的共振。满眼无规则中隐含某种根本规则:那就是裸的丛林法则。一个熟稔此道的中国人可能游刃有余,但初来乍到的老外却寸步难行。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习性,密码就在中国人手里。

第7篇:老子说范文

2.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3.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4.可以孤单,但不许孤独;可以寂寞,但不许空虚;可以消沉,但不许堕落;可以失望,但不许放弃。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晚安!

5.七年后的今天,我想离婚了,不再想这样像死人一样过下去了!

6.我吃了那么多的桃子,却依旧逃不出你给我的这场伤心雨。

7.你明明知道你需要放手却放不下,因为你还是在等待不可能的发生,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8.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生路。

9.所有极致的情感都是短暂的,比如极度的喜悦,或彻底的悲伤。

10.我用了我所有的力气想念一个人,那个人却从来不会为我停留。

11.不要为了讨人欢心而去做一些自己无法长期坚持做的事。

12.曾经的爱,曾经的痛,曾经的迷茫,谁让我忘不掉你的模样,如今却是永恒的伤。

13.泛黄了记忆,谁还记得谁曾是谁的谁。

14.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回头,不是所有的恨都可以不记得。

15.曾经一直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情,那些沉重,那些无法讲述的悲伤和苍凉,可是我要如何在浅薄的纸上为你画上我所有的命轮?我要如何让你明白。

16.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也会有一百次掐死对方以及一万次离婚的念头。

17.只为金钱而结婚的人其恶无比;只为恋爱而结婚的人其愚无比。

18.最怕在用了心之后,得到的是背叛。

第8篇:老子说范文

2、一个人的成长,必须要经历这些事。故而,不要因为失恋而让自己颓废。而是要通过失恋,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3、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要顾虑你的好多感受,现在我一个人空间宽阔了许多,反而能放自己一个自由的身体和情绪。

4、你安然投入了下一段感情,我却无论如何也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你过得那么好,而我却什么都忘不了,可明明当初渣的人是你呀!

5、时间,会给那份懵懂画上一个句号,它就像一颗糖,结束了曾经的年少轻狂。

6、永恒只是一首短诗,爱情里所有的惊喜,都比不上那天。道路上你的气息,光线刺透道路,占满心底。他们说那就叫黎明,我之前都在黑暗里。

7、远方的情人,我不追究以前,也不期待永远。认识你是我一生的错误,爱上你是我一生的幸福。今生无悔!

8、青春的寂寞是生命的点缀,没有寂寞的青春是悲哀的,然而寂寞的青春不是没有幸福,而是我们不懂幸福。

9、曾经以为你是我放飞的风筝,只要线在我手中你就离我不远,可是你却随了飞鸟去了没有牵拌的远方,飞得好远好远,让我不能再见一面。

第9篇:老子说范文

一个老妖戴着红帽子;

一个老妖背着黄袋子;

一个老妖穿着蓝袜子。

三个老妖互相看了一眼,一起默默地坐到了一块大石头上。

戴红帽子的老妖面朝东边;

背黄袋子的老妖面朝南边;

穿蓝袜子的老妖面朝西边。

三个老妖默默地坐着,谁也不说一句话,谁也不看对方一眼。

背黄袋子的老妖从黄袋子里掏出一瓶酒,默默地喝了起来。

酒的香味在空气里弥漫开来。

“咕嘟”,红帽子老妖轻轻地咽了一下口水。

“咕嘟”,蓝袜子老妖轻轻地咽了一下口水。

“来,大伙儿都喝一口吧。”黄袋子老妖把酒瓶子递给戴红帽子的老妖。

红帽子老妖深深地喝了一口,把酒瓶子递给蓝袜子老妖,然后咂吧着嘴连连说:“好酒!好酒!在夭夭山想喝到这样的好酒,可难了!”

蓝袜子老妖深深地喝了一口,把酒瓶子还给黄袋子老妖,也咂吧着嘴连声说:“好酒!好酒!在夭夭山能喝到这样的好酒,那是一辈子都不可能的事!”

“这么说,大家都是从夭夭山来的?”黄袋子老妖从黄袋子里又掏出两瓶和他手中一模一样的酒来,“看在老乡的份上,我送给大家每人一瓶我珍藏的美酒。这是上好的桂花酒,我自己酿造的!”黄袋子老妖骄傲地说着。

“多谢多谢!”红帽子老妖和蓝袜子老妖迫不及待地伸手接过酒瓶子,喜形于色。

“瞧瞧你们,一点小事就高兴成这个样子,一定不是真正的夭夭山妖怪。”黄袋子老妖撇撇嘴,对他们两个似乎有些不屑一顾,“夭夭山的妖怪可从来都是面无表情、深不可测的。”

“什么呀。”蓝袜子老妖小声地辩解,“我可真是从夭夭山来的,如假包换!”

“瞧你说的!”红帽子老妖把嗓门扯得大大的,“我在夭夭山的时候,从来都不笑的,即使是遇到了最好笑的事情,我也是铁板着脸,就像是别人欠了我一箩筐金银珠宝一样。”

“那你们说说吧,你们都做过哪些坏事,以此来证明一下,你们是真正的夭夭山妖怪。”黄袋子老妖喝了一口酒,不紧不慢地说。

“我曾经吃过111个小婴儿,卖掉222个小姑娘,骗过333个小男孩……”红帽子老妖急急地说着,“夭夭山所有的妖怪都崇拜我,都来向我请教骗人的本领。”

“我……我……我是夭夭山上最心狠的妖怪,我教123个小孩说谎,我气死了234个老人,我还杀死了345个男人……”蓝袜子老妖的声音越说越小。

“好,我现在相信你们都是夭夭山的妖怪。”黄袋子老妖拿起酒瓶子,“来,为我们都是夭夭山的妖怪干杯!”

“干杯!”

“干杯!”

三个老妖怪互相吹嘘着自己在夭夭山干的坏事,一大口一大口地喝着瓶子里的酒。

不知不觉中,一个一个脸慢慢地红了,声音慢慢地哑了,舌头慢慢地不灵活了,说出来的话语也开始疙疙瘩瘩,这时候他们才讲起真话来。

“其实,我都是骗你们的,我从来没吃过小婴儿,从来没卖过小姑娘,也从来没骗过男孩子。”红帽子老妖摇摇晃晃地站在雪地里,“但是我真的是从夭夭山来的。”

“其实,我也是骗你们的。我不喜欢撒谎,我喜欢跟老人说话,逗他们开心,我连杀一只蚂蚁都会脚软,怎么敢去杀那些身强力壮的男人呢……所以,夭夭山的妖怪们都瞧不起我,唉!”蓝袜子老妖伤心地说着。

“我……我也是从夭夭山下来的,我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坏事,而且我喜欢笑――这是夭夭山的妖怪最讨厌的事情。现在,我被夭夭山的妖怪们赶下了山。”黄袋子老妖喝完了酒瓶中最后一滴酒。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三个妖怪一起笑了起来。

“呜呜呜。”

“呜呜呜。”

“呜呜呜。”

三个妖怪又一起哭了起来。

“也好,从没离开过夭夭山,出来走一走,看看夭夭山以外的世界,也挺好的。”红帽子老妖第一个擦干眼泪。

“有这样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但是从来也不敢这么做。”蓝袜子老妖说。

“好,那咱们一百年后再来这里相聚吧,到时候大家说说彼此的见闻和经历。”黄袋子老妖从黄袋子里掏出一把刀子,在大石头上刻下了几个字:

一百年后再相见!

三九寒冬,又是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夜晚。

在深山中的一块大岩石边,三个老妖再一次相聚了。

一见面,三个老妖就热情地聊开了。

“你在人间过得好吗?”红帽子老妖问蓝袜子老妖。

“你在人间过得好吗?”蓝袜子老妖问黄袋子老妖。

“你在人间过得好吗?”黄袋子老妖问红帽子老妖。

“过得挺好的!”红帽子老妖说。

“过得挺好的!”蓝袜子老妖说。

“过得挺好的!”黄袋子老妖说。

“但是……”红帽子老妖吸了吸鼻子,“人类好像并不喜欢我的外貌,虽然我的内心远比我的外貌要漂亮许多倍,但他们似乎更关注我的外表。”

红帽子老妖是三个妖怪中长得最丑的,也是夭夭山所有妖怪中长得最丑的。

“但是……”蓝袜子老妖说,“人类好像并不喜欢我的法术,每当我用一些小法术跟人类开玩笑的时候,他们就会惊恐万分,或者怒骂、指责我,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有点无聊。”

“但是……”黄袋子老妖说,“人类的生活也并不完全是自由和快乐,人们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说一些不符合内心的话,有时候笑容也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