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物流科技发展精选(九篇)

物流科技发展

第1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创新;物流管理;措施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入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的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此外,人口的增多使得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样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积极地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这样一来就为现代物流进行绿色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促进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中人力、财力、物力三者的有机结合。管理者也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对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从合理、高效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过渡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正是因为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得以完成的。首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方式的出现,要想使得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也出现了电子通讯设备以及电子商务,这些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都有利于现代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促使他们创新现代物流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背景下优化现代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

要想使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如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在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知识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开展“管理竞赛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对管理水平进行积极的创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此外,企业内部要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岗位,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其次,要想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更加合理,最重要的就是对物流活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优化物流的管理机制。如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使物流管理机构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上的物流发展趋势,还能够调整物流管理体制,是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二)为现代物流管理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企业要对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如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电子通讯设备以及信息处理器等来对一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方便了管理者收集客户意见和改进工作。此外,企业还要为管理者在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加强各企业物流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使管理者们通过学术交流,改进自己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现代物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政府加强对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视度

政府部门颁布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重视度,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现代物流管理部门来说,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资金投入,如对于一些积极创新管理制度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并大力支持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其次,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对一些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并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成效的企业,可以免收一些税务;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项目对企业进行拨款,让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每一个企业的培训结果进行评比,获胜的企业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科技创新的困境,也大大的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现代物流管理制度的建设。最后,政府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高校毕业生就可以直接在企业中工作,实现了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除了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外,政府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海外技术人员,优化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机制。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虽然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影响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和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物流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提高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内容摘要:科技创新推动物流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并以新兴港口河北唐山曹妃甸为例,找出了曹妃甸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 物流技术 现代物流 曹妃甸

科技创新促使物流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所谓物流技术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实现物流目标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传统的物流概念主要是指物资运输技术或者物资流通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也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

科技创新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增加了物流的需求。科技创新使各种电子通讯手段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联系更为密切。另外,科技创新使企业之间分工细化,生产同构性降低,由此,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比如,电子商务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之一,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有着天然的联系。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使物流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

科技创新改变了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物流企业的区位。物流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必将导致物流业的相应变化。而科技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因此,科技创新间接地使物流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科技创新使物流从生产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企业,使物流从依附于生产企业布局转变为单独地选择分布区位。

科技创新加速了现代技术手段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科技创新使得各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手段不断进步,加速了这些先进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现阶段,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物流业的各个环节,已逐步建立起进货、库存、发送、接运等信息系统、物流质量管理系统等,使物流管理水平、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科技创新作用下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和推动技术进步等途径,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在其影响下,物流业的组织形式、区位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从企业功能部门发展为独立企业。物流发展初期,由于交通、通信等技术手段落后给企业造成了联系障碍,导致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大多局限在一地。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企业很难主动获得顾客的需求信息,更多地是强化其生产功能,关注如何将生产出来的商品运送到购买者手中,还没有物流成本的意识。 物流理论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专门的物流部门,没有形成为顾客服务的观念。 物流活动仅按采购、制造与销售的各自功能分别单独进行,效率很低。随着技术的创新,企业开始重视客户服务和产品分销管理,开始重视物流成本,物流开始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单独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寻求的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开始关注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得以发展。

物流从单个企业发展为物流企业的集聚――物流园区。物流作为企业功能部门的初期,其分布依附于企业布局,随企业区位的变化而变化。当技术创新使物流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并使物流独立于企业成为独立个体时,物流企业的分布就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区位布局考虑的是离生产企业的距离和产品的密集度,物流企业的布局一般在生产企业附近就近分布,很多的物资集散中心就是当时的一种现象。现在,物流企业寻求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技术手段的应用使物流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物流企业开始集聚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内寻求共同发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越来越多的物流园区由此产生。

物流从传统走向现代。传统物流主要包括运输、包装、仓储、加工和配送等。由于科学技术、电子手段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了物流的管理手段,提高了物流管理效率,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包括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

曹妃甸地区科技支撑现状与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唐山曹妃甸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又在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集区位、产业、交通和深水大港的优势于一体,兼有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和物流辐射扇面,是承接国内外资本、产业梯度转移和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因此,以唐山曹妃甸地区为例,分析其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

(一)曹妃甸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现状

因目前曹妃甸地区尚处在投资建设进程中,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尚不健全,涉及相关分析指标较少, 所以据初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企业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比重偏低。从曹妃甸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看,企业的研发经费在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太低,即使作为曹妃甸科技研发骨干的特大型企业,其比例也仅为2.75% ,大型和中型企业这一比例都在1 %以下,而世界比例平均为5% 。科技人员的比例少,平均仅为3.74%,这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第二,科研资金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不合理。R&D投入经费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和其它机构投资比例很低,政府仅占2.36%。全国R&D 投入企业自筹的资金占58.32%(2008),政府投入资金占27.35%。第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曹妃甸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研发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引进多注重硬件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更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第四,创新主体闭合力度不够。2008年,仅有2%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选择了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的方式来获得新技术。

(二)曹妃甸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港口物流体系不健全, 离建成全能型的物流中心还有一定距离。港口物流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至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港口物流中心应具有完善健全的物流体系,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和增值等功能。而处于起步期的曹妃甸却缺乏这种物流体系。

港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物流业发展规划不配套。曹妃甸运输条件除了铁路、公路初具发展雏形外,运输配套设施、航空、港口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尚未形成辐射范围广、运转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物流配送模式,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还不发达。地区的商品流通还有待加速,物流还不够畅通,现有物流产品十分有限,物流产品及其商品交易市场的潜在物流需求值得进一步挖掘,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有待大力发展,全区商业企业的物流需求数量有待全面提升。同时,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几近空白。

各种物流方式物流量不平衡,港口集装箱产业发展有待加强。根据曹妃甸管委会工作人员估算,近几年,曹妃甸各种运输方式下货物运输量在总货运中的比例大致为:水路货运量39%、公路货运量27%、铁路货运量22%、集装箱运量9%、民航货运量3%。国外先进国家集装箱运输方式占全部货运量的95%,而由于初期投资建设的特点及各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曹妃甸地区运输方式以水路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主,尤其是集装箱运输还处于起步阶段,曹妃甸仅为9%,有待进一步加强。

港口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快。缺乏现代物流所必需的网络信息设施,没有形成区域内货品统一编码,没有形成运输、仓储、结算、保险、通关信息平台,没有保税仓与合格的海关查验场,没有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曹妃甸现代物流发展的策略

(一)实现多功能服务

根据现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对港口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功能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现代化和运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适应未来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网络节点的要求,实现多功能服务,以全面提升港口竞争力。同时,健全完善的港口物流体系意味着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及信息等港口物流需求结构指标体系相对完善,便于物流规划管理部门及物流企业进行物流需求分析,及时了解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对于其物流能力供给的需求强度,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以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确保港口基础设施与物流业配套发展

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选配世界顶尖的装卸设备,完善港口集疏运输设施,鼓励引导物流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努力使客户实现“零库存”。除此之外,还应依托深水大港优势,鼓励引导运输企业整合运力资源,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使当前物流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使之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形成一个开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务平台,从而实现进出口业务增值,创造最大的增值服务。

(三)对各类物流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现代港口更加强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集成,这就要求港口布局和建设合理化,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和衍生的增值服务,使港口从单一的运行商向综合供应链运营商转换,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这就要求对所涉及的集货、存货、配货、运输、等各类物流业进行合理空间布局,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实现“帕雷托”效应。

(四)完善集疏运输体系

大力发展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及内河航运等组织的合作与联盟,在国际国内港口市场的竞争中壮大,朝着拥有区域规模、集装箱及散货高吞吐量的枢纽港方向迈进。而集装箱物流水平已成为港口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立足深水港口资源,大力发展集装箱物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增强城市竞争力,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的重要战略取向。鉴于曹妃甸集装箱运输刚刚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尚在谋划中,且面临周围竞争形势严峻的现状,建议应积极借鉴宁波、泉州等地成功经验,采取超常规措施,发挥政策优势,通过政策牵引,打通集装箱运输的绿色通道,助推地区集装箱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五)加强港口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同时,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其标准化程度,加强标准化工作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应用新型标准,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港口物流活动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Z],2007

2.陈娅娜.区域物流规划中物流需求分析及体系构建[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第3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以绿色储粮技术、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粮食科技项目和经费投入显著增长,粮食科技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行业科技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由国家科技项目带动,一批自主开发、适合国情的先进、实用的储粮新技术,随着“十五”国家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粮食储运技术现代化水平;粮油加工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粮油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粮食深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参与竞争;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粮油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及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成为粮食技术创新的主流趋势。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十一五”粮食科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重大需求

(一)国内外环境

“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和决定性因素。随着WTO后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粮食产业将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发达国家以控制核心技术为特征将继续保持优势地位,标准和知识产权构成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各国间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同期,随着国内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6亿,粮食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抓住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粮食产业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我国粮食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科技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重大科技需求

1.保障粮食安全,建立更加完善的粮食产后技术支撑体系。保证粮食的可供应数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减少粮食产后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保持粮食储存、运输中品质,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要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为目标,实现便捷、高效、安全的粮食流通方式,增强粮食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满足粮油检测技术市场需求和维护公众食物质量安全,建立更加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

2.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改造传统的粮食流通技术。目前,集中分布在粮食产区的农村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其加工质量差,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高出大型加工业企业约30%~50%;农村粮食产后收购、处理环节中,还存在着传统落后的晾晒、储存等方式;农户储粮的虫、霉、鼠害严重,在源头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因此,通过继续推广新型适用的农户储粮、农村干燥处理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落后的粮食流通技术,建立农村粮食产后安全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粮食流通与加工的技术水平。

3.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环保、安全、节约、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资源利用效率低,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阻碍了粮食流通产业的高效增长。“十一五”期间,推动以行业的技术进步带动粮食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等环节,积极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技术,研究开发适合粮食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新型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加强粮食综合利用和增值转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以发展高技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加粮食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外资本、产品、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不断涌入的国际竞争压力,粮食科技发展方向也要适时调整,要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技术抓紧引入粮食流通领域,不断带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充分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通过应用高新技术,降低粮食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生产成本,不断将高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三、“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支撑粮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建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体系,促进粮食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为: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要形成较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粮食科技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对粮食产后减损、绿色高效储运和深加工技术装备等重大技术瓶颈有所突破,在重点产品、重点工艺、重点技术、重点装备上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粮食储藏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粮食物流和加工技术装备得到优化升级,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的粮食流通技术方式得到改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粮食基础科研队伍,完善粮食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的原则——以科技创新引导技术发展方向,不断带动产业进步,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培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扶持基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创新作为促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统筹协调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强调突出科技创新,同时兼顾技术普及;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兼顾常规技术的改造;强调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兼顾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粮食科技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3.优化机制的原则——以体制创新和完善机制作为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积极探索和建立竞争、流动、开放的科技运行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布局结构,逐步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各类资源相互补充的有效机制。

四、“十一五”粮食科技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重点工作

按照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十一五”粮食科技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和重点工作。

(一)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

1.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以改善储藏环境、降低储藏成本、提高监管手段为主要技术取向。

2.以成套高技术设备和生物(工程)技术为重点的粮食深加工技术。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促进高效、节约、增值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

3.以新型散粮装运方式为带动的高效快速的粮食物流技术。发展散粮物流技术、集装化装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标准化,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粮食物流体系。

4.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国产仪器为支撑的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加速粮食质量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促进检测技术及国产仪器迈上新的台阶。

5.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宏观调控及储藏、加工、物流、质量标准仪器、品质测报等领域的全面开发应用。

(二)重点工作

按照我国粮食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向,“十一五”重点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技术装备,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的结构框架,从六个层面部署重点工作:

1.加快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全面应用,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向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展“数字粮食流通”、信息采集、预警、预报、控制技术和基于3S技术的管理决策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粮食流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重点地区、重点方面实现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管理。

开展粮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点对生物技术在以粮食及其副产品(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对粮食在营养食品、造纸、医药、材料、化工、纺织、能源等方面的各类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深加工、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新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

2.实施科技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制约粮食流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行业优势力量,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重点研发粮食快速检测仪器、监测应用技术和相关的传感器技术;以信息化带动高效便捷的粮食物流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粮食散装化和集装化运输技术装备;开展生态环保储粮、生物防治、化学薰蒸药剂替代、低温储粮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对高效利用、清洁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能耗,提高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酶技术、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质构重组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进行攻关和产业化;继续组织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针对农村和粮食流通过程的产后减损增效技术开展研究和集成示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装备。

3.注重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粮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组织开展粮食物质信息学与储存品质变化机理、谷物油脂化学及生物活性物质功能、转基因粮食食品检测等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重点技术标准研究,把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与粮食应用科学相结合,培育和发展粮食科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注重粮食科技的前瞻性,鼓励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探索。

4.支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粮食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改造和淘汰粮油食品加工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流通与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要联合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限制盲目和重复引进。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化创新。提高粮食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落后的农村粮食产后流通技术方式。开展粮食流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科学普及等工作,以粮食主产区的收纳库为依托,推广适用农户储粮的新型技术设备和农村粮食集中处理的干燥技术,通过储藏、物流、加工、信息及标准化等技术的集成,探索建立农村粮食产后存储、整理、干燥、加工、运输等集约化处理技术服务体系与示范。开展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6.搭建粮食科技公共基础条件平台,为推动粮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重点组织开展粮食科学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实验基地建设。加大粮食流通公益性、基础性技术标准研究,推进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在不同的粮食技术应用领域、不同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

五、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为确保“十一五”粮食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完成“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形成环境条件优良、机制运行良好、组织措施完善的国家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一)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按照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体系框架,结合粮食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十一五”着力从五个方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1.完善粮食科技协调管理体系。全面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方向,统筹、协调、管理行业科技资源,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粮食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管理协调,组织和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粮食行业配置,营造上下结合的政策环境。

2.建设以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粮食龙头企业在粮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十一五”重点突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机制,在企业形成吸引人才、创新技术的研发平台,不断培育企业竞争的后发优势。通过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集聚和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和资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

转制科研院所是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优良资源,是行业应用技术研发的主体力量。发挥以转制科研院所和大型粮食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粮食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创新主体与经营主体最紧密的结合。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让。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建设以公益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科研创新体系。发挥社会公益科研机构和大学新科学创造和引领技术持续创新的作用。通过建立稳定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形成优良的科研环境,突出以人为本,把社会公益科研机构和大学建成粮食学科带头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不断提高粮食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吸引国内外高层研究人才,为粮食科学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4.建设以地方粮食科研院所为主的区域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省级粮食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和服务特色。各级粮食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加强对地区粮食经济和农村粮食产后的技术服务。联合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国家与区域农村粮食产后技术服务中心。不断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新技术,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粮食流通技术方式。通过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主产区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予技术支撑。通过加强国家与地方,以及地区间、部门(行业)间的科研人员交流和技术项目合作,发展和强化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5.建设中介机构有效参与的科技服务体系。“十一五”通过加强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级粮食行业协会、粮油学会联系各创新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粮食科技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供信息指导和市场服务。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网络化服务推广技术成果,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

针对粮食行业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十一五”为建立“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粮食科技运行机制的建设。深化粮食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研究解决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在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科研院所转制后仍存在传统体制的薄弱环节,加快建立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又能提高政府协调能力;既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内在活力,又能实现体系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大型粮食科技型企业,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稳定的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在不断创造企业效益的同时,注重发挥粮食科技优良资源在粮食产业和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十一五”积极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参与粮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竞争,鼓励人才流动,形成“竞争、协作、流动、开放”的运行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吸引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创新。

2.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是我国粮食产业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技术垄断,获得国际贸易有利地位和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点。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广泛学习和引入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加强基础研究,发展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以发展生物技术及应用作为突破口,在粮食储藏、加工等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等技术集成为核心,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基础条件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十一五”要体现为粮食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化等科技活动提供有效的转化平台。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粮食重大产业化工程,如粮食流通通道建设、粮食深加工产业化工程示范、粮食安全储藏等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公益科研机构和大学组建国家粮食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并争取创建部级粮食重点实验室;以粮食科研机构为主组建部级粮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不同地区以优势技术领域、优势技术产品为重点组建国家粮食局(省级)粮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重点粮食产品和特色资源型产品为依托,在粮食主产区的大型龙头企业,建立部级粮食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构建支撑有力、机制灵活、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粮食工程技术转化平台。

六、组织措施

为落实《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部署,确保粮食科技在“十一五”有较快的发展,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粮食科技对粮食产业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作用,切实加强粮食科技的指导管理工作。为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调动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成政府部门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发挥行业优势、吸引社会力量的协调互动开放式格局,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形成有力的组织措施和政策保障。

(一)逐步改变粮食科技的管理方式

粮食科技管理部门要改变单纯的以项目支持和单项技术研发的科技管理模式,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的安排项目和有效的管理方式,强化和引导粮食科技发展方向,将项目安排与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结合起来。在科技攻关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行业优势,也要加强与其他行业及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联合。通过对重点技术领域的扶持,形成项目、基地、人才互相协调的科技发展新局面。积极研究探讨有利于引导和推动从跟踪模仿研发向自主创新研发转变的管理方式。

(二)加大对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研投入

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公益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公益类院所要继续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探索以院所长基金等方式,建立对基础研究、交叉学科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稳定投入和激励机制。把粮食应用基础研究与人才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为公益类院所的发展创造一流的研发环境。

(三)积极争取对粮食科技的政策支持

各级粮食管理部门、各类粮食科研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6〕6号)的要求,积极组织和促进《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落实,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对粮食科研和高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省级粮食科研经费预算。各级粮食部门应积极争取粮食产后处理技术、设备享受同等农机的政策性补贴。

第4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技术;新型企业;物流管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74-02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物流行业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基于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若能够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技术,则可以增加企业通过物流管理从流通渠道中获取的利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简便化。

一、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物流管理技术不断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行业所涉及的经济领域范围非常广,物流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应该以高科技的发展为依据不断进化,从而实现传统的运输方式向现代化转型。物流行业在仓储、配送等工作环节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比如,在铁路运输方面,现如今铁路线不断增加,密集的铁路线连接成网使商品的配送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保鲜运输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对专业化物流的需求增大

随着生活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信息内容不断科学化,以至于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针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地优化物流管理方案,实现把物流成本降到最低的目标。目前,企业对物流管理技术的需求已经不再处于初始阶段,企业对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管理企业在生产链上与其他行业紧密相连,因此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3.物流企业的规范度不够

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在其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有些典型问题还没有被很好解决。首先,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规模相比发达国家仍然不够大,物流功能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物流功能仅限于储存、运输和配送,而与其相关的商品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还不够完善,物流供应链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信息技术水平不够发达,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不够全面,比如,gps全球定位系统、自动化仓储系統、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科技手段没有被充分利用,从而不能够确保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极其容易在物流服务中出现的一些差错,导致企业无法在客户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和客户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具有依赖性的伙伴关系,这样才能够促进物流服务的有效发展。

二、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思路

1.物流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科技时代的发展非常迅速,需要物流行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物流管理技术,在提高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的质量,从而不断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物流管理技术应该不断融入新科技,并且朝着标准化、多层次、现代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物流服务中运用高科技,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逐步实现科学化、机械化的工作运作,以绿色化、自动化、柔性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式装扮物流技术与设备,从而实现物流企业本身水平的提高。

2.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物流行业在整体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提高自身发展还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员工在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使高科技产品有效运作。因此,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极其重要。要不断强化员工在工作岗位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使用先进物流技术的熟练度,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理念的意识,这样有利于形成文明的企业文化,营造一种积极工作的氛围。

3.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

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科学使用物流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如果不以经济学原理指导运作,物流企业过度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就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比如,没有按照企业业务规模的实际情况,单纯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服务效率和质量将面临停滞状态。而且,企业如果做不到全面发展的话,发展物流技术虽然能够提升物流产业的整体质量,但是物流企业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资金压力。如果物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处于10%—20%的水平,则会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益。所以,强化购置成本约束具有重大意义。

4.健全操作的组织形态

由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可以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原理,以此为指导原理健全操作层面的组织形态,从而可以促进物流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上,组织形态就是变相的“生产关系”,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物流设施设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起灵活、柔性的组织形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物流企业提高对操作的组织形态的认识,那么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就会提升到新高度。

5.完善企业的绩效制度

物流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对人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环节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不断的完善绩效制度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员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促进资产管理人员加强对资产管理增量和存量的关注度,通过成熟的绩效制度有效地促进物流企业发展。

三、物流管理技术的前景展望

1.物流技术的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它会涉及到整个生产链的各个部分。物流技术的智能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商品化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常态,比如,在配送某种商品的时候,应用计算机技术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编制货车的运送时间和地点,充分发挥“就近原则”,减少闲置和等候时间,合理安排货车的配送区域和路线,这样就可以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在物流行业应用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智能运输系统等智能化的系统,形成一种具有智能和优化功能的管理概念和模式,从而有利于管理人员有目标性的迅速的开展工作,实现物流管理技术的高度智能化。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然而应用IRP可以帮助企业紧随市场需求变化,甚至超前于市场需求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正确的决策。

2.物流技术的可视化

物流技术的可视化,具体而言,就是使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众多的“流动的货物”中科学的查看他们所需要的该商品的真实图像,在此工作环节的进行中需要借助DVIR、GIS、GPS和EPC等技术实现。物流技术的可视化,可以在某种商品出现问题的突发情况下,及时查找商品的类型和配货路线,从而可以及时地拦截,避免事件发生更糟糕的情况。

DVIR可以在物流作业现场与视频监控探头相连接,并且对仓储的每个商品设立独立的条码输入电脑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只需在电脑中输入条码管理人员就可以方便地在短时间内查找出该种商品运输过程的录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该技术还可以将这段录像以数字或图片的形式保存、打印或转发。如果该技术可以应用到物流行业中,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运输漏洞,提高工作环节的规范度和工作效率。这也是该技术吸引物流管理企业家极度重视的原因之一。

油品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需要经过两次配送,经历由大油库到小油库再到加油站的烦琐过程,因此,需要在配送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控制技术,用GIS和GPS优化数据处理技术,以可视化的决策技术为核心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发展目标,将油品配送到油库的过程细化、具体化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产品电子码系统可以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的全程跟踪和追溯,从而实现物流服务的可视化管理。在理想状态下,通过互联网查询RFID標签中存储的EPC代码,用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将产品的信息自动的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使产品信息形成系统的信息库,以便于查找时对产品的识别。而且,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对产品的透明化管理。该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低成本的EPC标签的开发还处于萌芽状态,若可以及时将低成本的EPC标签应用到物流行业,那么就可以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增加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

3.物流技术的集成化

物流技术的集成化主要是指企业物流技术集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集成创新。在物流企业的工作环节中可以将网络技术、信息资源、erp等多个部分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利于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物流管理技术要充分将各个环节的发展衔接起来,加强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这样可以增强物流服务多个环节的紧密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益和速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促进各个模块的组合化、通用化、系列化发展,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物流管理。

结语

物流行业在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崭露头角。物流管理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虽然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物流服务还有些瑕疵,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还是很乐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可以依据我国经济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理念大胆创新,这样我国的物流行业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端林.分析我国现代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 

[2] 薛冰.浅谈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的影响[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 

第5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6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br>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第7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依据装备物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可规划为以下八个部分组成。一是“装备物流理论研究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装备供应链理论、装备物流规划设计、装备物流效益评估、废弃装备物流、战时装备物流和装备物流标准化等方面研究,为装备物流提供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二是“装备物流储运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储运技术开发研究,内容包括仓储自动化技术、仓储环境控制技术、仓库规划与优化技术和装备物流运输优化技术、配送技术、野战装卸搬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实验,为装备物流仓储、运输、搬运工程技术的研究、仿真和评估提供实验环境。三是“装备物流包装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器材包装工程研究,包装新材料、新工艺、新检测技术的开发、试验与评估研究,装备物流包装论证、设计及生产研究,装备物流包装标准化、管理自动化研究,装备物流包装综合试验与评估研究。重点进行整装封存、保管、特殊包装、战储物资包装等领域技术开发与实验,为开展装备物流包装工程技术研究提供科研平台。四是“装备物流保养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保养技术开发研究,包括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封存包装仪器检测、质量检测与失效分析,装备器材质量分级和失效分析,保养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保养技术的培训与推广等,为装备物流保养工作提供研究实验条件。五是“物流设备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物流设备及技术研究,包括国内外物流设备最新技术的跟踪及分析,物流设备论证、选型与改造,野战物流设备的设计与研制,物流设备的保障配套技术手段研发等,为物流设备研发提供科研与试验条件。六是“战时装备物流仿真实验组”,主要完成战时装备物流仿真实验研究,包括装备物流战时保障过程仿真与评估,供应链仿真优化,战时装备物流运输仿真,装备物流中心规划选址仿真等,为战时装备物流仿真实验、方案评估和仿真训练提供科研条件。七是“装备物流信息化技术实验组”,主要完成装备物流信息化技术研究,包括仓储管理系统、可视化运输管理系统的开发,装备物流信息系统集成,装备物流信息系统测试、评估和标准化管理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进行无线数据通信、加密数据传输、自动识别、地理信息平台、定位技术、智能认证技术等关键信息技术的跟踪、开发与应用等研究,为装备物流信息系统集成、关键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物流信息系统培训提供科研条件。八是“物流人才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完成物流人才培训。主要借助实验室现有的教学力量和科研条件,成立专门的物流人才培训中心,为全军装备物流人才的培训、轮训教学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实习场所。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可以规划为以下部分:装备物流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发展理论研究;装备供应链理论研究;装备物流标准化理论与应用研究;装备物流采购与筹措管理研究;装备物流仓储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运输、配送规划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包装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保养理论与技术研究;物流设备技术研究;装备废弃物流研究;战时装备物流仿真评估研究;装备物流信息化技术研究。

三、实验室建设路径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涉及内容多,建设难度大,要根据建设要求,成立课题组,负责实验室建设的论证、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确保建成高水平实验室。首先,深入相关物流教学、科研院,所和有关物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现代物流前沿技术和实验室建设情况,到军队有关院校和相关研究所等就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学习调研,掌握装备物流工程试验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沿。其次,按照装备物流发展需求和装备保障实际情况,制定试验室建设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第三,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条件,并优化组合现有装备物流科研基础设施,横向联合,聚集优势资源。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采取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思路,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统筹结合,区分主次,分期有序完成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规划设计功能,为系统开展装备物流教学、科研、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等服务。

四、实验室运行与职能

第8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一、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物流管理技术不断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行业所涉及的经济领域范围非常广,物流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应该以高科技的发展为依据不断进化,从而实现传统的运输方式向现代化转型。物流行业在仓储、配送等工作环节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比如,在铁路运输方面,现如今铁路线不断增加,密集的铁路线连接成网使商品的配送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保鲜运输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对专业化物流的需求增大

随着生活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信息内容不断科学化,以至于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针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地优化物流管理方案,实现把物流成本降到最低的目标。目前,企业对物流管理技术的需求已经不再处于初始阶段,企业对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管理企业在生产链上与其他行业紧密相连,因此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3.物流企业的规范度不够

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在其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有些典型问题还没有被很好解决。首先,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规模相比发达国家仍然不够大,物流功能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物流功能仅限于储存、运输和配送,而与其相关的商品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还不够完善,物流供应链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信息技术水平不够发达,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不够全面,比如,GPS全球定位系统、自动化仓储系統、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科技手段没有被充分利用,从而不能够确保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极其容易在物流服务中出现的一些差错,导致企业无法在客户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和客户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具有依赖性的伙伴关系,这样才能够促进物流服务的有效发展。

二、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思路

1.物流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科技时代的发展非常迅速,需要物流行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物流管理技术,在提高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的质量,从而不断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物流管理技术应该不断融入新科技,并且朝着标准化、多层次、现代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物流服务中运用高科技,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逐步实现科学化、机械化的工作运作,以绿色化、自动化、柔性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式装扮物流技术与设备,从而实现物流企业本身水平的提高。

2.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物流行业在整体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提高自身发展还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员工在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使高科技产品有效运作。因此,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极其重要。要不断强化员工在工作岗位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使用先进物流技术的熟练度,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理念的意识,这样有利于形成文明的企业文化,营造一种积极工作的氛围。

3.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

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科学使用物流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如果不以经济学原理指导运作,物流企业过度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就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比如,没有按照企业业务规模的实际情况,单纯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服务效率和质量将面临停滞状态。而且,企业如果做不到全面发展的话,发展物流技术虽然能够提升物流产业的整体质量,但是物流企业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资金压力。如果物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处于10%20%的水平,则会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益。所以,强化购置成本约束具有重大意义。

4.健全操作的组织形态

由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可以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原理,以此为指导原理健全操作层面的组织形态,从而可以促进物流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上,组织形态就是变相的 生产关系,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物流设施设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起灵活、柔性的组织形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物流企业提高对操作的组织形态的认识,那么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就会提升到新高度。

5.完善企业的绩效制度

物流企业要遵循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对人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环节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不断的完善绩效制度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员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促进资产管理人员加强对资产管理增量和存量的关注度,通过成熟的绩效制度有效地促进物流企业发展。

三、物流管理技术的前景展望

1.物流技术的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它会涉及到整个生产链的各个部分。物流技术的智能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商品化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常态,比如,在配送某种商品的时候,应用

计算机技术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编制货车的运送时间和地点,充分发挥就近原则,减少闲置和等候时间,合理安排货车的配送区域和路线,这样就可以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在物流行业应用电子识别和电子跟踪技术、智能运输系统等智能化的系统,形成一种具有智能和优化功能的管理概念和模式,从而有利于管理人员有目标性的迅速的开展工作,实现物流管理技术的高度智能化。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然而应用IRP可以帮助企业紧随市场需求变化,甚至超前于市场需求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正确的决策。

2.物流技术的可视化

物流技术的可视化,具体而言,就是使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众多的流动的货物中科学的查看他们所需要的该商品的真实图像,在此工作环节的进行中需要借助DVIR、GIS、GPS和EPC等技术实现。物流技术的可视化,可以在某种商品出现问题的突发情况下,及时查找商品的类型和配货路线,从而可以及时地拦截,避免事件发生更糟糕的情况。

DVIR可以在物流作业现场与视频监控探头相连接,并且对仓储的每个商品设立独立的条码输入电脑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只需在电脑中输入条码管理人员就可以方便地在短时间内查找出该种商品运输过程的录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该技术还可以将这段录像以数字或图片的形式保存、打印或转发。如果该技术可以应用到物流行业中,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运输漏洞,提高工作环节的规范度和工作效率。这也是该技术吸引物流管理企业家极度重视的原因之一。

油品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需要经过两次配送,经历由大油库到小油库再到加油站的烦琐过程,因此,需要在配送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控制技术,用GIS和GPS优化数据处理技术,以可视化的决策技术为核心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发展目标,将油品配送到油库的过程细化、具体化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产品电子码系统可以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的全程跟踪和追溯,从而实现物流服务的可视化管理。在理想状态下,通过互联网查询RFID標签中存储的EPC代码,用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将产品的信息自动的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使产品信息形成系统的信息库,以便于查找时对产品的识别。而且,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对产品的透明化管理。该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低成本的EPC标签的开发还处于萌芽状态,若可以及时将低成本的EPC标签应用到物流行业,那么就可以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增加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

3.物流技术的集成化

物流技术的集成化主要是指企业物流技术集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集成创新。在物流企业的工作环节中可以将网络技术、信息资源、ERP等多个部分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利于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物流管理技术要充分将各个环节的发展衔接起来,加强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这样可以增强物流服务多个环节的紧密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益和速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促进各个模块的组合化、通用化、系列化发展,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物流管理。

第9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英文名称:Logistics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襄樊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152X

国内刊号:42-1307/TB

邮发代号:38-17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