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国媒体范文

外国媒体精选(九篇)

外国媒体

第1篇:外国媒体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不但要学会,而且要善于同外国人打交道。同外国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要求。外国记者是外国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见多识广,能言善辩,与他们打交道更需学习和掌握交际、交流学的基本规律、规范和各种技巧,否则很难达到交流和做工作的目的。

与外国媒体交流和沟通的意义

媒体记者素有“无冕之王”之称,有的人认为它是三种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它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高科技进入传播领域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起到设定社会议事日程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所知、所论,制造着“民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政府的政策。1999年发生科索沃战争时,我在法国工作,开始法国公众对法国是否要参与北约轰炸南联盟有不同意见。后来,由于媒体大肆渲染所谓南联盟的“种族灭绝”,铺天盖地地报道受塞尔维亚族“迫害”而离境的阿尔巴尼亚族难民潮,加上电视的特殊感染力(如儿童泪流满面找妈妈等特写镜头),令很多法国人联想起法国在“二战”被占领期间很多家庭被流放的情景。几天后,民意调查显示,支持政府出兵的比率直线上升。鉴于媒体的影响力,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做记者的工作,特别是在新闻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部门、机构团体、公司企业,为了及时把自己的主张、政策公布张扬出去,都十分注意与新闻界的关系。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搞“形象工程”,做世界舆论工作。与媒体打交道,实际上是与舆论的先导者打交道,因为大众媒体是舆论表现的渠道,是舆论的启动者和组织者。

无论作为外交官,还是政府官员,都需要与外国媒体进行交流。这是工作的需要和职责。外宣工作是我们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外宣工作要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实现我国总体外交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任何一个谋发展、搞开放的国家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与西方媒体建立关系,与媒体记者进行交流的目的,是为使国际社会正确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树立中国开放、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特别是在对华舆论主要由西方媒体操纵和引导之下,中国对广大外国公众又存有不少“谜”时,与外国媒体的沟通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做外国记者的工作。在延安时期,经常亲自做美国记者的工作,和斯诺交了朋友。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在西方掀起了一股同情中国革命事业的热潮。总理是见外国记者最多的领导人之一。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他亲自主持研究了对外国记者的工作方针,并做了以下五项规定:1.来者不拒,区别对待;2.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被动;3.回答记者提问,不要滥用“无可奉告”。凡是已决定的、已公布的、经过授权的事,都可以讲,但要言简意赅,一时回答不了的,记下来,研究后再回答;4.对于挑衅,要据理反驳,但不要疾言厉色5.接待中要有问有答,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结交朋友。

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也经常通过有影响的外国知名媒体来传达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如,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周恩总理与当时《纽约时报》副社长、专栏作家赖斯顿足足谈了4个小时,详细介绍了新中国的建设情况,充分阐明了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症结所在。文章发表后在美引起很大反响,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营造了较有利的舆论。1980年,正当国际舆论就我国对思想、对的评价等重大问题纷纷猜测的时候,邓小平连续两天接受意大利著名专栏记者法拉奇的采访(原计划只安排一次,对自己提出第二天再谈一次)。这次谈话对统一全国人民思想,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起了很大作用。

1989年北京发生后,总理和总书记先后接受法国《费加罗报》社论委员会主席佩雷菲特和美国广播公司著名节目主持人巴巴拉・沃特的采访,全面介绍中国平暴真相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这对当时澄清事实真相,争取世界人民的理解,扭转中国被歪曲的国际形象非常重要。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充分说明了做外国记者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世界总舆论形势“西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借助外力传达我们的声音,所以与外国媒体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乃至个人友谊是十分必要的。如何与媒体进行有效交流

在与外国媒体打交道过程中,我的体会是,研究交流对象,提高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对象研究”就是研究有的放矢中的“的”,即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诸葛亮在《心书》中讲,知人是交际的关键所在。了解对方是交朋友的前提,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存在决定思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各个特殊的。在与交流对象打交道前,一定要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要了解其对所要谈的问题的认知程度。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西方媒体的工作,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调研。首先要了解西方舆论及交流对象本人对中国的认知程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媒体对华认知情况从其报道情况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媒体出于冷战思维,对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污蔑中国是独裁国家,没有民主和自由,经济、文化落后。对“”、“”导致的后果进行大肆的渲染和夸大,造成很坏的舆论影响。

第二阶段是在中美建交后,中西方人员来往增多,百闻不如一见,出现一些客观的对华舆论。特别是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西方媒体对华报道发生积极变化,普遍认可中国经济上的成就,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试验”,中国正

在进行一场有深远影响的大胆的革命。美国《时代》杂志1986年第一期选邓小平为1985年“世界风云人物”并撰文给予高度评价。但19发生,舆论顿时一边倒,西方媒体开足马力抹黑中国形象。

第三阶段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由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大国的态度让世人佩服。所以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力度、深度、广度逐渐发生了于中国有利的变化,正视、肯定我积极面的报道增多。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媒体也会夸大和渲染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偏见还很深;“中国”在西方舆论中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外国媒体对中国还很不了解,有的摄制组赴华前,到我使馆一再问要打什么传染病预防针,旅馆是否有单人卫生间,能否与人自由交谈等。

总之,西方媒体现在普遍肯定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但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缺乏了解,对中国一些基本政策一知半解。以上是西方舆论对中国认知的大体情况。至于每个记者的个体情况又大不相同。有的多次到过中国,有很多感性认识,对中国态度比较客观、公正;有的到中国访问一周就写书,杜撰的东西很多;有的对中国的认识严重滞后,人云亦云;有的则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对19的耿耿于怀。所以我们在与记者交谈前要做很多“家庭作业”,大量看他的报道,分析其观点及存在的误解等,然后决定讲什么,怎么讲(要针对性地准备有说服力的材料),明确要发出的信息和做工作的预期目标。只有针对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对话,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在与记者交流中要注意了解交流对象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信息的习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西方人的心态、情感、思维方式等受其所在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影响,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同志1999年在外宣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加强对外国情况的研究,具体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对对外宣传对象的摸透是取得好的对外宣传效果的前提。”我们的一些外宣产品之所以引不起人家的兴趣,让人家看不明白、听不懂,正是因为缺少对对象的“个性”研究。有的人只是把内宣材料简单翻译成外文加以宣传,其中政治术语、大话、行话很多。西方人一般是重事实、轻理论,重微观(个体)、轻宏观,重具体、轻原则。外国记者写文章,往往先讲个具体故事,然后再引出看法和观点。摄制组一般也要求对一个个人或一个家庭跟踪采访。因此,我们对他们的宣传必须通过人性化的、“以小见大”的方式,寓观点和政治于事实中,使他们感到接受的是事实而不是观点。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1999年,当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在“99中国・巴黎文化周”上作了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主题报告,反响非常好。他介绍中国人婚恋观念的变化,从父母包办到保护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婚姻的跨国婚姻条例的制定;谈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法国葡萄酒、达能酸奶进入普通人的家庭;通过投影展示中国模特走上世界舞台,中国人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巴黎的香水、口红在城市随处可见。当他介绍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时,通过介绍《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用一个农村妇女运用法律手段不屈不挠维护自身权益的故事反映中国法制逐步健全、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很多听众反映,从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百姓生活变化人手介绍中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有的记者称,当赵主任用一张中国19世纪小脚女人的照片与中国女足运动员孙雯在世界女子足球赛中临门一脚的照片进行对照时,使他深深感到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和提高。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只有当交流双方信息需求关系理顺了,思维逻辑和方式,包括语言对路了(据说赵主任为准备此讲演,看了两本外国人写中国的书,以研究外国人看中国的视角和感兴趣的问题),才能达到交流和做工作的目的。

在与媒体记者交流中,要以“诚”为本。古人云:“交友之道,诚信而已。”诚实守信是交朋友的重要原则。西方人交朋友的方式大多是人对人,不是机构对机构,所以在与西方媒体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中,个人友谊很重要。有时我对记者提出点建议或意见时,记者常常会问是使馆意见还是个人意见,如说是个人意见,就很容易被接受。

第2篇:外国媒体范文

俄罗斯的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之一。如今,俄罗斯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而且官方表示“要在两年之内使互联网覆盖率跃居世界第一位”。与之相适应的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也在俄罗斯蓬勃发展起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为有效实现对俄传播起决定作用。 快速发展 1.互联网发展速度快:2011年10月,在巴黎参加“互联网发展与安全”国际会议的俄联邦通讯和大众传媒部部长伊戈尔•谢戈廖夫表示,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互联网发展更有活力。谢戈廖夫说:“近一年内就有350万个网页注册了域名。俄罗斯的网民人数是5千万人,仅次于德国,但发展速度在欧洲居首位。”事实证明,俄罗斯网络用户的发展速度显然比预计的还要快。2011年12月,新华社援引俄罗斯媒体的报道称:伊戈尔•谢戈廖夫表示“2011年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德国,成为欧洲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根据他的预计,到2013年将有9千万俄罗斯人使用互联网。据俄罗斯“社会观点”基金提供的数据,2010年每月的俄罗斯活跃网民数量约为4330万人(占成年人口比例为35%),每周的活跃网民为3920万人(相应比例为32%),每天的活跃网民数量为2580万人(相应比例为22%)。俄罗斯网民数量占欧洲网民数量的10%。在世界互联网普及率方面俄罗斯位居第9。81%的俄罗斯网民在家上网,31%则在上班时上网。此外,根据俄罗斯电子传播协会的统计,2010年底俄罗斯互联网用户为5.7千万,比上一年增长22%。这个协会还预计,俄罗斯网民数量在2014年前会超过8千万,这个数字将接近全俄人口的60%。 2.网民更加钟爱社交媒体:虽然Facebook在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但是俄罗斯的社交媒体始终是本土化网络占据主要地位。据全球知名的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9月份,Facebook在俄罗斯的活跃用户为930万,而居于首位的Vkontakte(“联系”)有3430万,第二位的Odnoklassniki(“同班同学”)有2700万。据ComScore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位俄罗斯互联网用户每月在社交网站上停留的时间为9.8小时,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俄罗斯互联网用户钟爱社交网站,气候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俄罗斯的冬季长达6个月时间,因此人们更愿意呆在室内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地域广阔,而且部分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尤其是北冰洋地区的摩尔曼斯克以及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城市。而互联网成为这些城市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和便捷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一直有依靠“非正式信息”的传统。十余年来一直关注俄罗斯科技产业的风投资本家伊斯蒂尔•戴森(EstherDyson)表示:“在俄罗斯,依靠公共传播体系总是不太可靠,因此人们传统上一直依靠个人的朋友网。”戴森表示,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国家,人们会很习惯地通过好友关系网来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转型迅速 根据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的数据,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全俄报纸、杂志的注册数量始终变化不大,截至2009年初,在俄罗斯有27,425种报刊,其中有14,000多种有稳定的市场营业额。但是,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报刊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公民生活变得拮据,消费积极性下降,报刊成为首先被舍弃的对象。俄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的资料显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俄报刊零售订阅收入下降83亿卢布,降幅为31.3%;报刊中的广告量减少43%,由2008年的576亿卢布降至326亿卢布。这一下降趋势在2010年有所好转,报刊零售收入同比也平均增加了8%。尽管形势尽显乐观,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若要回到2008年俄罗斯报刊市场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在此期间,俄罗斯网络反而得到了发展机会。以广告为例,在传统纸媒广告下降幅度高达43%的2009年,网络广告反而上升了8%。面对网络的冲击与影响,俄罗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没有“束手待毙”。俄罗斯传统纸媒几乎无一例外地转型成了跨网络的媒体。一些传媒集团旗下不仅拥有纸媒体,还有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介,其传播手段综合多样,文、图、声、影、网全面覆盖,互动性、个性化突出。2009年,用于手机阅读的《生意人》报正式出版。莫斯科最主要的报纸《共青团真理报》每天电子版的信息多于报纸60%—70%,时事类栏目阅读者最高达320万人次,同时该报还在酝酿广播和电视节目。根据俄罗斯官方统计,目前,俄罗斯新闻网站的访问量居各类网站之首,俄罗斯人正在形成“早上看报纸,晚上看网站”的新闻阅读方式。此外,以各种时尚刊物为代表,众多俄罗斯出版物也纷纷办起了iPad杂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网站yourpress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平台发展同样迅速。yourpress.ru自2010年12月1日开始测试,2011年4月1日对读者开放网站所有功能。目前,yourpress网站首页提供了超过50种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杂志和报纸,任何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便携上网设备、电子阅读器和平板设备均可轻松阅读。同时,该网站宣称在纸质媒体出版之前就可提前阅读到其中的内容,而且价格更便宜。yourpress.ru网站总裁谢尔盖•马特维耶夫说,相比近两年欧美市场由ipad和亚马逊kindle引领的数字出版浪潮,俄罗斯的转型相对要慢,但是市场容量很大,到2012年,俄罗斯电子期刊规模可占世界5%。 对俄策略 基于俄罗斯新媒体发展现状,中国从事对俄传播的若干机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开通;新华网、人民网都拥有自己的俄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在制作电台节目同时,已经开始涉足音视频等内容的制作;作为唯一一本在中、俄两国都经正式注册、可公开发行的期刊,俄文《中国》杂志也开始向全媒体转型。改变是可喜的,但是如前文所述,近两年来俄罗斯受众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我们应该认清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根据笔者所在的俄文《中国》杂志近两年来在“适应新媒体环境、实现媒体转型”过程中的若干实践,未来在对俄传播过程中,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平台。随着twitter、Vkontakte、新浪微博等平台的兴起,“自媒体”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以至于在社科院所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中明确提出:“自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正像前文所述,以Vkontakte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在俄罗斯网民、甚至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而这一领域,是多数对俄传播机构尚未涉及到的。如果对这一平台的作用能够进行充分挖掘,实现中国信息的第一时间、与俄罗斯网民的良性互动,则传播效率与效果必将极大提高。关注手持阅读终端平台。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崛起,让人们开始习惯使用移动互联设备上网,这也使移动设备浏览量占到了全球互联网浏览量的5%。这个数字正在爆炸式的增长中。此趋势在俄罗斯一样明显。包括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内,iPad、三星智能手机等手持终端有数量庞大的拥趸。据互联网研究该司MASMIRussia(该公司拥有全俄罗斯最大的在线咨询库):62%的俄罗斯网民定期使用移动互联网,而只有10%的受访者从不使用手机上网。#p#分页标题#e# 整合国内资源,打造强势新媒体。目前,国内从事对俄传播的部级新闻媒体就有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俄文《中国》杂志等等。从媒体属性上看,已经构成了涉及电视、广播、网络、期刊等众多媒介形态。从报道内容上看,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中国对俄传播已经构建起一个形态完整的体系。但是,从目前看,上述各个媒体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以网站为例,几乎所有机构都设有独立俄语网站,但是大多都是由5至10名俄语编译力量组成,网站内容也以翻译已有中文稿件为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一条重要新闻,几家分别翻译、上网,这样一则造成有限人力的浪费,二则使得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大家使命相同、目标读者一致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实现资源整合,联合打造一支力量强大、传播有效、影响力强、覆盖面广的全媒体对俄传播队伍,是未来一段时间应该思考的命题之一。

第3篇:外国媒体范文

■1月15日光明日报推出《作品》副刊,以刊登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为主。

■2006年中国报业十大新闻评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遭富士康集团天价索赔、2006新京报正式向法院TOM网站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新浪网达成战略合作等上榜。

■新年来临之际,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与知名网络杂志平台Xplus合作,推出第一份合作结晶――电子文汇报;此举标志着中国报业集团正式牵手新媒体,开始进入共同经营数字报纸领域。

■据解放日报报道,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至今年1月推出上海手机报i-news一周年之际,用户已达20万,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手机报纸。同时,由用户自定义的i-news改版方案也已完成,新版内容正式上线。

■1月8日中国日报面向全球推出了中国首份专门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英文报纸――《奥运周刊》。

广电新闻

■200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方位改版,推出了一档奥运人物节目――《我的奥林匹克》。

■《“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近日由三联书店推出,该书是中央电视台创办于1996年的深度调查性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文字结集。

■根据央视索福瑞(CSM)全国电视收视市场分析,齐鲁电视台以全天收视率2.669%、市场占有率19.005%,在全国省市级地面电视频道中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均高居第一名。

■2007年1月1日,北京卫视频道全新改版,以“弘扬文化品位、彰显大家风范”频道定位,以“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传播理念,以“宫墙红和汉白玉白”包装色调,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1月4日,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策划的2007年新春特别系列活动宣布启动。活动主题是“广播过大年,三元合家欢”,将通过“瞧这一家子”全家福照片和背后故事征集展示等8项活动,带给广大听众一个热闹愉快的春节。

网络媒体

■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正式开通,网址是:scio.省略。

■1月4日搜房网与TOM在线宣布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搜房网将负责TOM旗下房产频道的内容建设与经营管理。

■据悉,百度公司已获得网络新闻牌照,将进军门户网站。1月16日,百度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并未正面证实该消息,但表示,百度如果要做门户,将会与目前的门户有很大区别。

国外媒介

■华盛顿邮报主编Leonard Downie Jr表示,从2007年1月开始,华盛顿邮报印刷版的编辑将同时为网站和报纸工作。

■纽约时报集团近日宣布,以57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包括9家电视台在内的广电业务,此举旨在集中精力改善报纸业务。

■瑞典Post Och Inrikes报是世界上仍在出版的最古老报纸。这家报社宣布,报纸2007年1月1日起停印,将来只在网络上发行。

第4篇:外国媒体范文

【论文关键词】对外传播 电视媒体 跨文化 传播能力

【论文摘要】电视媒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式。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具有内部性、能动性、运动性、互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外因包括:传媒环境、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国外媒体与国外受众,内因则包括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传者素质、媒体信息传播艺术四个方面。

何为传播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我国在研究科技传播能力的时候,学者们提出这样的概念: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高效配置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媒体传播能力就是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它强调用恰当的方式达到媒体传播目的。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就是电视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对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以及最后产生的影响效果。

一、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特征

根据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内在性

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通过媒体内部的结构优化、各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媒体的理念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如果把电视媒体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媒体的传播能力就是这个“媒体人”的心理特征和掌握的各种技能,是媒体能够顺利完成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的主观条件。因此,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是以媒体自身作为主要发力点来进行的传播,是媒体内在的特征。

2、能动性

所谓能动性,就是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和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①。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也是如此,它是电视媒体主动的将决策、理念、战略等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外部世界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相反,如果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始终服从于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是成为其他媒体的传声筒,无法单独采集并信息,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念,,那么这样的电视媒体可以说不具有传播能力,或者传播能力低下。

3、运动性

运动性原理是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是动态的,其稳定是相对的。电视媒体传播能力内部的联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事件做出不同的并且恰当的反应。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更新,电视媒体若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从而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影响并引导时代的发展。这恰恰也体现了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运动性的特点。

4、互动性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要达到对外传播的目标,就必须了解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受众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传播自己想传播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媒体与受众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媒体内容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针对性,受众对媒体的传播活动做出信息反馈,两者形成互动。与受众保持一定的互动使媒体更好的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是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体现,更有助于提升这种能力。

二、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外因

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在客观因素中则包括以下几点:

1、传媒环境

传媒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媒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其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发展水平,指传媒的种类、数量,传媒的覆盖率、普及率、发行量等,还体现在国家对媒体资源的利用,以及媒体在受众中的易得性。二是传媒的社会环境,指传播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传媒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

传媒环境之于电视媒体发展,犹如水之于鱼的生长。良好的传媒环境将有利于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电视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发挥。但是,传媒环境是一个较宏观的概念,其内部各项因素对电视媒体的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要多方观察、仔细研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方能把握住传媒环境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2、基础设施

电视媒体基础设施是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基础设施的作用。

我国曾深刻体会到没有自己的传播渠道设施的无奈。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外传播通过向国外寄送节目,或者租用其他国家的通讯卫星来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和传播的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干扰。再例如媒体的数字技术。在现代传播中,数字技术是一项高质、运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技术。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将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传播现代化。

3、覆盖范围

媒体覆盖范围是指印刷媒体的发行范围或电子媒体传播所能达到的地区范围。对于媒体来说,覆盖范围越广,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媒体的潜在受众也就越多,媒体的潜在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媒体的覆盖率不等于收视率,媒体的覆盖率高,并不等于其影响力大。媒体要进行国际传播,其覆盖率必不可少。没有覆盖率,媒体的信息就无法到达传播的目的地,也就无所谓国际传播。媒体若要进行全球性的传播活动,就必须建立全球性的媒体覆盖。

三、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内因

影响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媒体公信力

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是对媒介履行作为具有特殊使命的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②。

从公信力的概念和认识中可以得出,公信力重在“信”字。“信”体现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的媒体精神和理念,是对受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信”也体现了受众对媒体的看法,是媒体在受众心目中地位和权威性的体现。

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电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的信息是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基本也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客观、真实,才能取信于民。二、信息的及时性。电视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及时地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以满足受众对社会变动的信息的需求。三、信息的观点和立场。电视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是立足之本,人云亦云顶多充当“传声筒”的角色,所传递的信息将无价值可言,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四、受众的态度。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由受众说了算,而这取决于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2、传媒从业人员素质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传媒领域,人才决定着媒体的实力。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全球传播势不可挡的当下,高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对外传播的媒体从业人员,光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还不够,还要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传播能力,是媒体从业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传播的能力,它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了解的同时融入进去,运用其他民族和国家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来传递本媒体所要传递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国际传播能力。

3、媒体信息传播艺术

如何传播是技巧问题,是指新闻媒体在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时所选择的角度、方式、分寸和时机等。能否在信息的传播中体现及时性、丰富性和服务性、能否对复杂的新闻事实提供有效的深度解读,能否提供独家的报道、评论和观点,直接影响到传播的质量和能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信息传播艺术上,人的传播方式和技巧受到他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的信息内容会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语言艺术。媒体语言是媒体进行传播时所使用的社会语言,是媒体传播的基本元素,对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巨大影响。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信息内容传播的角度问题。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包括叙事方式,传播者的立场,传播中的用词等使得受众容易接受,甚至是乐于接受。在跨文化传播中,独特的民族文化也会产生世界性吸引力,但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有效传播方式,传媒必须用国际传媒介的通用语法,用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核心价值去设置、评说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①百度:baike.baidu.com/

view/1286.htm

②喻国明、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87

第5篇:外国媒体范文

伯纳・格维兹曼曾长期担任《纽约时报》对外事务编辑,他领导下的《纽约时报》国际新闻报道共四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曾任美国驻尼泊尔大使的张之香女士是美国第一位既是华裔、又是亚裔的女大使。

美国媒体能说服受众吗?

同济大学:美国媒体与读者是怎样的关系?

格维兹曼:自从纸质报纸诞生以来,媒体一直拥有一种独特的地位,是独立于政府而存在的。它除了受到拥有它的商人控制外,不受其他任何人控制。新闻记者有责任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进行报道,并且必须是全面报道。对于一个有争议的事件,如果只报道它的某个方面,并试图让读者信服,那是很容易的,但是那将会误导读者。新闻记者时刻要记住的是,他只能把事件的全部面貌告诉读者,然后由读者决定如何判断此事。

但是在美国,实际情况有时却是,新闻工作者设法说服读者,而不是让读者自己作决定。以伊拉克战争为例,从2001年到2002年,美国公众越来越担心伊拉克正在发展核武器,并且可能用来袭击美国,或者向提供核武器。公众的这些担忧是基于一些媒体的报道所形成的,但是没有人(包括政府和情报机构)能确切地予以证实。联合国核查人员也去了,同样没有发现可疑的东西。但是,大多数美国人却认可了2003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当伊拉克没有发展核武器这一事实真相大白后,美国公众非常愤怒,觉得受了欺骗,而且认为政府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媒体也认为政府欺骗了它们。

2006年,布什所在的共和党在国会选举中失败,很大程度上与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有关。再后来,奥巴马竞选总统,也把矛头对准共和党人支持的伊拉克战争。奥巴马上任后不久,便把一部分兵力转移到阿富汗,在阿富汗增兵两万。现在,他的军事参谋要求继续增兵阿富汗。但是,这将在政治上带来麻烦。国会和媒体有人希望更多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阿富汗问题,而不是继续派兵,扩大战争规模。所以,奥巴马如今在阿富汗面临当初布什在伊拉克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媒体正在聚焦阿富汗战争问题,这会影响到广大选民的态度。

美国政府能控制媒体吗?

同济大学:美国的媒体如何应对来自政府的压力或控制?

格维兹曼:我曾经在华盛顿做过很多年的记者,从白宫和国务院等处采写有关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方面的新闻。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经常接触到一些未公开的消息,政府有时要求媒体不得泄露,因为政府担心披露出来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比如,1961年,当时的肯尼迪刚刚选上美国总统,他继承了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一个秘密计划,即由流亡在美国的古巴人发起一次侵略古巴的行动,这个行动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指挥的。我们《纽约时报》的记者获知了这个消息,因为他们发现了用于训练这些流亡者的营地。他们正准备报道这个新闻时,肯尼迪总统打电话给《纽约时报》分社社长詹姆斯,要求阻止有关报道。詹姆斯同意了。

但是,通常情况下美国媒体是非常独立的,不会根据政府的要求,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他们和政府没有这样的协议。白宫有发言人,发言人经常邀请记者讨论一些事情,白宫也希望从记者那里获得一些观点,但媒体并不当真。最终,白宫和媒体之间往往关系是很差的,每一位总统在处理同媒体的关系时都遇到难题。奥巴马总统同媒体的蜜月关系可能也要结束了,尤其是他的医保改革计划可能导致这种蜜月期很快结束,这是我的预测。

美国媒体能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吗?

同济大学:美国媒体对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多大影响力?

格维兹曼:没有媒体就没有民主。媒体告诉民众一些政府不想让他们知道的事情,因此媒体也是社会的监管者。布什总统确实在2004年获得了连任。当时距离伊拉克战争爆发只过了一年半,人们那时还不是那么反对这场战争。越南战争的过程也是这样。在阿富汗问题上,美国媒体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它们还没有很严肃地看待这场战争,只是报道那里发生的一些情况。

关于媒体如何影响外交政策,这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媒体只是力图报道公众人物所说的话。总统不断地说我们该做这个该做那个,这些言论会影响公众,因为媒体报道他的讲话。总统可以到电视台做一个小时的电视讲话,反对者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媒体很难影响政府的政策,它们只是把事实报道出来,同时也报道人们随后提出的看法。这些报道最终影响选民的投票趋向。

张之香:我觉得布什总统在2004年赢得连任的原因不在于他发动的战争或外交政策,而是因为他的对手克里不是一位强有力的挑战者。就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故事可以说说。我们中美教育基金会有一个项目,曾经邀请一些研究美国问题的中国学者和一位记者到美国的迈阿密大学去观摩布什和克里的第一次辩论。辩论结束后,我问中国代表,谁赢得了辩论?他们都说,克里参议员赢了。甚至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共和党人也都认为克里参议员赢了。然而,有一位女性代表说,虽然克里赢了,但我不喜欢他。她说,布什总统才是有良心的人。他是个好人,而且一直都是。

我想,这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我还要补充的是,我们的政治人物获得选举胜利的原因并不是出自他的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原因应该从国内经济方面去找。

美国的新媒体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同济大学:请大致介绍一下美国的新媒体情况。

格维兹曼:美国的媒体分为传统媒体(诸如报纸、杂志等纸质报刊、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即新媒体,诸如网络报纸和博客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系就像是夫妻关系,是一种彼此不能分开的共存关系。我本人在这两种类型的媒体中都有过较为丰富的经历。

在我看来,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各有优势,在美国有更多的人主要从网络媒体中获得新闻,但这不意味着人人都这样。年龄较大的人主要从纸质媒体中获得新闻,而年轻人一般更多地从新媒体中获得新闻。这导致报纸等纸质媒体面临某种危机,因为它们的生存依赖于人们愿意购买它们(以及连带的广告),而网络媒体通常是免费的。如何解决这种危机,是人们正在考虑的一个重大难题。

目前,美国新闻人非常担心这种危机,他们正在想办法,既让网络媒体能够生存下去,又让读者在阅读网络媒体时花上一点钱。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以《纽约时报》为例,作为全球最大媒体之一,它拥有很受欢迎的网站,每天有1200万网络读者,同时,每天有100万人购买作为平面媒体的《纽约时报》。尽管网络媒体也有广告收入,但从销售平面媒体中得来的大部分钱要被用于维持网络媒体的运转。

提到新媒体,不知道大家是否对Twitter熟悉,它是一种糅合了博客、网络即时通讯和手机短信为一体的网站。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正在不断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刚才谈了不少新媒体的类型,诸如网络报纸、博客、twitter、face book等等。我们以伊朗核危机为例来说,很多美国人从twitter等新媒体获得有关伊朗的信息,不过,虽然像twitter、博客这样的新媒体有一些影响,但传统媒体的影响要更大,特别是像《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报发表的社论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美国社会现在分裂得很厉害,介于保守主义和中性自由主义(central liberalism)之间。《纽约时报》是偏自由主义的,《华盛顿邮报》偏中性自由主义,但许多电视媒体是属于右翼保守主义的。

对媒体来说,国际新闻报道重要吗?

同济大学:请您比较一下美国媒体和中国媒体对各自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格维兹曼: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美国媒体是非常不可预测的,它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比较少。因为除非发生重大危机,美国民众对国际消息不感兴趣。有些很重要的国际新闻,在美国媒体很少受到关注。有些实际上不重要的国际新闻,在美国媒体却得到很大的关注。我要说的是,除了一些商业方面的内容,中国实际上在美国报纸中是个被遗忘的国度。我说的可能不是很对,但美国媒体确实很少介绍美中之间的政治关系。《纽约时报》有四位派驻北京、两位派驻上海的记者,但我们还是很少看到来自中国的新闻。

第6篇:外国媒体范文

日前,西班牙使馆举行西班牙储蓄银行向汶川地震灾区的捐赠仪式。作为西班牙储蓄银行的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也来到现场。

当记者问到,中国何时将举办下一届奥运会时,萨马兰奇说,虽然自己不能确定具体需要多久,但至少要20到30年。至于下一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城市,他表示,很多城市都有这个机会。此前在接受杨澜采访的时候,他曾表示,上海最有可能。

萨马兰奇认为,这届奥运会是他此生所见的最好的一届奥运会。所有的中国人民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至于这届奥运会最令他印象深刻的部分,则是开幕式。因为开幕式非常让人惊叹。奥运会期间的比赛都非常精彩,而且许多纪录都被打破了,这也证明了奥运会的成功。此外,场馆和设施都非常棒,北京的气候也让他感觉非常好。

罗格:北京奥运会已经实现了超越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日前在接受法国《队报》专访时盛赞中国在奥运会后勤保障、媒体服务等方面作出的努力,认为北京奥运会第一周的组织工作非常出色。

罗格说,北京奥运会进行得十分顺利,交通工具非常准时,奥运村优美大方,赛事转播也无懈可击。从这些方面讲,北京已经超越了此前的一些奥运会主办城市,如亚特兰大和悉尼。

罗格说:“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进行得非常出色,我要等到奥运会结束的时候做出最终的评判。”

吉尔伯特・费利:5个“满意”

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吉尔伯特・费利日前连续用五个“满意”评价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一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奥运村、场馆、交通、志愿者的表现都让他赞不绝口。

费利说,8月8日他看到了最复杂、最大规模的开幕式,整个过程非常精彩,运行管理十分出色,还有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来参加,因此令国际奥委会非常满意。

运动员村也相当不错,食宿好、到场馆的交通也好,因此运动员们都很开心,费利说。

“今天早上罗格主席在奥运村吃早饭,虽然他选择了一个角落以免引起太多关注,但依然有运动员发现他,便对他说:‘主席谢谢你,奥运村条件非常好,我们都非常满意。’”费利说。

过去5天里进行了很多场比赛。费利说,他非常满意这些先进的场馆,更满意在里面上演的精彩比赛,不但比赛运行顺畅,而且运动员发挥出很高水平。

“北京奥组委提供了高水准、高质量的条件,工作也非常出色,而且我们也得到了单项体联非常好的反馈,请各位媒体朋友充分报道。”他说。

他特别注意到一些国家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突破,比如多哥和印度。布克佩蒂为这个非洲国家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奖牌,并成为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首位黑人奖牌得主。在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印度神宾德拉以700・5环的成绩夺得印度射击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这也是印度历史上首枚个人项目奥运会金牌。

北京奥运会的交通组织也得到费利夸奖。他说,历届奥运会交通都是困扰组织者的最大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有41个场馆在进行着世界级赛事,大量运动员、官员和媒体成员穿梭其中,交通组织非常复杂。不过“现在的工作非常顺畅,没有听到任何抱怨。”他说。

志愿者和安保人员的微笑也给费利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有时候大家在沟通的时候可能造成一些误解,但志愿者辛勤而投入的工作,安保人员面带微笑,表现非常出色,他说。

也许费利还有一个没有说出的“满意”,那就是收视率。目前他还没有得到关于收视率的具体数字,但已经从广播商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令人满意。

根据收视率机构CSM媒介研究的数据,仅收看开幕式的中国观众人数就高达8・42亿。

“我们十分满意与奥组委的关系,也要感谢他们。”费利最后说。

戴维斯:所有人都认为北京的组织工作十分出色

国际奥委会新闻宣传部长吉赛尔・戴维斯女士日前在接受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所有人都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极为出色,北京奥组委为奥运会做了充分准备。

她说:“在16天中组织28个大项的比赛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后勤保障工作会相当繁复。但从奥运会顺利的运作、壮观的场馆和完美的比赛,我们看到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很完美。”

说起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戴维斯的脸上顿时神采飞扬,她连用了“美丽、奇妙、壮观”三个词来形容,并表示看一次开幕式实在不过瘾,“北京奥运会要是能再开幕一次就好了,那就可以让我们再获得一次享受”。她说,自己最喜欢奥运五环从地上浮起,竖立在高空的那一刻,感觉非常壮观。

谈到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变化,戴维斯颇有感触地说:“我第一次到北京是在2002年,现在的北京与那时相比已有了太大的不同。”她说,五六年前的时候,北京的道路和建筑旁还没有那么的绿色,现如今,鲜花、绿树已把北京城打扮得更加秀美。“在北京,你能够感受到昂扬的激情、发展的力量和不断的变化,因此我特别喜欢这里!”

戴维斯说,奥运会给北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它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这里,也把北京展现给了世界。“奥运赛场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比赛把许多观众的热情激发了出来,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我相信,在北京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刻,我们肯定会分享到很多美妙的故事。”

国外媒体评北京奥运会

“加油,中国加油!”在北京的体育场馆里,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愉悦的口号。这是一种集体性的鼓励,为运动员每一个完成的动作,每一支射出的箭,每一次举起的重量而鼓励。每当有中国运动员出场,无论他是否有实力夺牌,“加油,中国加油”的喊声都会为他响起。这就是奥运赛场的氛围,热烈而朴实。――法国《费加罗报》

随着场上的“加油”呼声连绵不绝,中国的体育迷令很多奥运场馆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那些担心观众激昂的情绪会使国家形象受损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中国观众的喝彩鼓舞了各国选手们的斗志。――法新社

中国人对奥运会比赛充满激情,中国的体育迷为奥运会而激动,他们愿意为一切而欢呼,甚至包括自己看不懂的比赛。――美国《华盛顿邮报》

北京奥运会的看点有很多,除了比赛之外,就是重新使世界发现了中国的文化力量。可以看到,中国正以举办被称为“百年梦想”的奥运会为契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大国。――日本《朝日新闻》

中国正通过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向世界表明,奥运会不仅可以通过西方的自由方式发展,也可以通过东方的集体主义方式实现发展。――美国《纽约时报》

第7篇:外国媒体范文

【关键词】国外女性;体育传媒;进展分析

女性作为新闻传播学中三大吸引因素之一,对于体育传媒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针对国外女性与体育传媒的研究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女性进入到传媒领域的状态,探讨性别差异化下的传媒特征,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传媒的发展。

一、女性丰富了体育传媒的内容

(1)弱化女运动员的报道。通过对国外相关媒体资料等的分析和综合,可以了解到,在很久一段时间内,媒体报道中对于女运动的描述是过少的,报道过程中也是尽量去弱化女运动员的。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社会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对于女性地位的蔑视带来了体育传媒中的差别对待。例如,在20年代末的体育报道电视屏幕上会出现“男子锦标赛”的字样,而绝不会出现“女子锦标赛”的字样。(2)呈现女性在体育运动中的状态。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女性地位在不断觉醒,女运动员以其坚韧以及拼搏的精神同样赢得了大众的支持和欣赏,体育传媒中,女性角色也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女子足球、女子长跑等项目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媒体画面中出现了更为多姿的女性运动员的身影,也深化了对她们的描述。(3)女性在体育传媒中的影响增大。女性在体育传媒中逐渐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这是社会观念本身的进步,女性在体育传媒中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体育报道中,关于女性的文字、画面已经声音等都变得十分丰富,女运动员不再是在体育赛事中处于被歧视和弱化的地位。

二、女性带来了体育传媒的新视角

除了在体育项目中,女性运动员得到了大众越来越多的认可,女性作为体育传媒中的报道和受众也带来了体育传媒中的新视角。(1)女性记者带来体育传媒的细腻性。女性记者上个世纪与女性运动员一样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在70年代,女性记者被禁止进入男性运动员的更衣室。女性记者的深入追问,也带来了运动员妻子的不满,从而造成了报道的困难。但当女性记者真正变得被大众所接受时,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体育内容会更加的细腻,丰富体育传媒原有的风格和特征。(2)女性是体育传媒受众中的庞大群体。在研究的文献资料中表明,长久以来,体育传媒都将女性排除在了受众范围之外,在体育报道中,没有针对女性正的项目报道,没有去针对女性受众的心理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从而印象了女性参与体育项目的热情。在进入到时期以后,女性的受众需求和地位开始得到了重视,在体育报道中,也开始有偏向于女性运动员特征的内容,女性视角也在不断增加,从而扩大了女性受众范围,也丰富了体育传媒的方式和视角。

三、女性在体育传媒研究中的意义

女性是体育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女性在体育项目中的作用扩大,女性视角也逐渐增多,这些都带来了体育传媒的新形式,而做好女性在体育传媒中的研究,并且将这种研究过程扩大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带来体育传媒本身的行业思考。针对女性在体育传媒中的研究,能够带来关于体育传媒本身的行业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扩大,如何创造出一个丰富、积极的媒体环境是众多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女性角色在体育传媒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能够加深对体育传媒使命的认知,从而促进体育传媒更多方面的发展。(2)提高女性的社会归属以及认同感。男女在社会进程中本身应该享有平等的尊重和地位待遇,在传统的思维和观念中,女性还是处于较为弱势甚至被歧视的地位,这十分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研究女性在体育传媒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得原有的错误理念得到改观,增强女性意识。(3)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传播理论。在国外女性与体育传媒的研究过程中,实际上是涉及到传播理论与实践操作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的。传播效果以及目的的达成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在信息化泛滥的时代下,媒体如何引导大众获得健康、纯净的信息资源,并且获得大众的认可,是对媒体行业的一个巨大考验。新的传播机制得到不断运用和发展,传播理论随着时代在进步,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带来了传媒行业向时代精神的步入。

参考文献

[1]刘燕萍.压迫、压抑与压制——论《步飞烟》、《霍小玉传》和《莺莺传》[A].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

第8篇:外国媒体范文

随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加快与深化,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努力展示地方形象,吸引各路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在招商引资会、经贸洽谈会、地方特色博览会等名目繁多的会议之中,如何组织和引导对外国媒体的采访,使其既能满足各类记者的不同需求,又能使举办方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实属一件棘手之事。吉林省外宣办新闻处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他们的做法是否能在同行之中产生共鸣,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标志着我省进入了“新的创业期”。如何借助外力,扩大影响,为“振兴吉林”营造宽松、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是组织外国新闻媒体采访,做好新闻工作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服务中心工作 整合采访资源

长期以来,外国新闻媒体尤其是驻京、驻沪的外国新闻媒体记者,对东北这块黑土地十分关注。特别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政策出台后,外国新闻媒体关注的程度会越来越大,采访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我省虽然与南部沿海省份和东部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尚有差距,但我们独有的特色和亮点是别的省份无法比拟的。在组织外国新闻媒体采访过程中,就应想方设法抓住“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东西,如各地先后举办的冰雪节、民俗文化节、金秋枫叶节、野生花卉节、电影节、吉菜美食节、木耳节、冰雪捕鱼节、黄榆节等,曾吸引了不少外国记者的目光。特别是在第三届“吉菜”美食节期间,日本驻上海一位资深记者主动中请来我省采访此项活动,通过采访“吉菜”中的民族菜、民俗莱、宫廷菜、山珍菜等四大系列及名店、名厨、名点、名小吃,在现场让记者品尝、拍照,使他从内心感觉到“吉菜”确实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被确定为中国“新菜系”之一确实名不虚传。据说,他的文卞和图片在日本报刊发表后,一些日本游客来吉林时,都要找一家吉菜店品尝品尝。

通过各种渠道让外国记者从宏观上了解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脉络和走向。组织他们参观“汽车、石油化工、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同时,也向他们大力推介我省工业“名企”、优秀“民企”和各类开发区。尤其是近两年,日本和香港3家媒体的记者曾3次到九台县农村,专访我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高才,通过现场对他的采访,参观他的种植基地和培育的良种,看到了吉林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实例,有的记者称高才是当代中国农村的“爱迪尘”。

组织形式多样 注重宣传效果

组织外国新闻媒体采访展会和大型活动,需要组织接待与管理部门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在外国记者的数量上,坚持集中组织和分散组织相结合。外国记者来访人数可多可少,不要在人员数量上强求,而应注重实际效果。我们平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记者不少,但主流媒体不多,资深记者甚少,有的对采防内容又不感兴趣,尽管组织协调工作投入很多精力,为协调采访内容费了很多周折,可收到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人数较多、对同一问题又普遍感兴趣的记者应组织好集体采访,对个别想“遛边儿”的外国记也要尊重其意愿,尽量满足其需求,哪怕只有一名记者,也要像对待一个记者闭那样,组织好他们的采访。说不定就是这一位记者,做出的却是与众不同的“名菜”。二是在采访的内容上,坚持多项采访与单项采访相结合。驻京记者大都“一事采访”或“一事一报”,速战速决。对采访单项内容的外国记者,需要在事前协调上下功夫,尽量达到记者的采访需求。而一些外国本土记者,由于第―次来吉林,采访内容往往包罗万象。对待这样的记者,应围绕他们采访的一两个主题,进行重点协调安排。其它内容在保证主要采访任务完成的前题下,尽量帮助多安排一些采访内容。三是在采访的形式上,坚持普遍采访与个别采访相结合。外国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文字、摄影、摄像各有侧重,要根据不同需求分别组织操作。一般情况下,文字记者注重被采访学位或被采访者对采访的内容作详尽的介绍和说明,喜好在室内以座谈、研讨、交流的方式采访,最好配有义字材料作辅采访资料;摄影记者喜欢“走马观花”,注重在室外选择拍摄观赏性强的拍摄场景,并配有简单的采访情况说明;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专题片或制作专题电视节目,不但要求在室内外有多处最佳的场面,而且往往需要“音视同期声”,他们也需要简明的文字材料,以便在撰写解说词时参考。“中国吉林省•韩国友好周”期间,韩国七家驻京新闻媒体来我省采访。媒体中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还有摄像记者,除采访“友好周”外,他们还临时提出采访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问题。在组织采访时,对开幕式、文艺演出、经贸洽谈等活动采取普遍组织采访的办法,而对合作论坛、电影展映、摄影展览、记者招待会等则采取“各取所需”的办法。在省计委、一汽集团和中韩合资企业进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专题采访时,组织义字记者在会议室听取基本情况介绍,就关心的问题向被采访单位领导提问。与此同时,组织摄影记者和电视摄像记者重点到室外或企业的车间,现场采访拍摄正在作业的工人,这种组织运作形式,外国记者都比较满意。

严格管理机制 把握采访分寸

第9篇:外国媒体范文

应邀出席新闻会的上海市政府嘉宾有: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倪俊南、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经济科技处副处长计宁。会上,CBF《中国经贸聚焦》杂志发行人张力、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倪俊南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2008年的春天,“新阶层人士”在中国“两会”上首次高度亮相。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新阶层人士”主要包括私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法律、会计等中介组织的专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六种菁英分子。目前,这一新的中国社会结构人群的总数,据统计已经超过1.5亿,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以上的社会资本,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5月,CBF《中国经贸聚焦》杂志以独到的海外视角和新闻敏感,关注到了这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第一时间策划、开辟了同名专栏――“新阶层人士”专栏,创海内外媒体政治、经济类栏目之先。近一年来,专栏以“人物访谈”和论坛的形式,接触了大量蓬勃兴起的中国新阶层人群的菁英分子,关注他们事业的发展、理念的创新、观点的激荡,以及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品位方式等,栏目及内容得到了各界新阶层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时光荏苒,告别不同凡响的2008年跨入新的2009年,改革开放、海纳百川的中国将以更昂扬、饱满的姿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1949-2009)华诞。为此,CBF《中国经贸聚焦》杂志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新阶层人士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统战方针,特别携手海内外各大知名媒体――《澳洲日报》、美国《国际日报》、香港《镜报》、澳大利亚GBC全球商业联盟网,以海外视角,独家聚焦中国“新阶层”――这一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推出“中国首届新阶层菁英领袖”评选活动,以此盛举,共襄国庆。

活动邀请中国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均、新加坡酒楼餐馆业公会主席、新加坡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周颖南、CBF《中国经贸聚焦》总编辑Lu Zhang博士、澳大利亚《澳洲日报》总经理郭凡、澳大利亚墨尔本商学院商业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Harper Ian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Schulich商学院国际MBA项目主任Bernard M. Wolf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郑国汉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学系主任邓裕南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主任王家骁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院长何顺文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助理彭月娥博士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经济学者,社会贤达、商界领袖和资深传媒人士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联合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各大主流媒体的资深财经专栏人士参与,全面、深刻地进行调研、解读,以影响力、个性力、创新力、社会责任为准绳,形成一套具有一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新阶层人士”评审体系;与中国大型门户网站――东方网、和讯网一起强强联手,组成“立足上海、覆盖全国、影响世界”的评选投票平台,通过媒体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议三大环节,严谨、公开、公正地评选出中国10大“新阶层菁英领袖”和6大个人单项奖(共计20人)。欢迎中国大众的热心关注与参与,凡参加活动投票者将有机会获得主办单位提供的丰厚奖品。(详情请登陆:省略.au)。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