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精选(九篇)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

第1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撤并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09-03

近年来,教育部门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及高效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计划生育的全面实施使得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越来越少,再加上许多进城打工的父母把孩子带到城里接受教育,导致农村中小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办学规模小,分布非常分散,教学经费、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极大浪费的现状。教育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效率不高,教育公平无从体现。但是,这种以撤并学校为主要途径的整合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水平,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政策实行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发生了巨大改变。2000~2006年问,我国小学及教学点分别减少6.6万所和3.9万个,其减幅相当于在校生减幅的3倍;西部农村偏远山区小学的减少幅度超过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减幅的5倍,小学教学点的减幅更大。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单是2004年我国就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根据广东省教育局提供的资料,化州市2007~2008年共撤并学校321所,占学校总数的37.5%;大埔县7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比例为42.3%;而四会市中小学从2001年的175所减少到2009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在对湖南省某镇的调查中发现,这个由3个乡镇合并而成、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6.5万人的乡镇,经过“撤点并校”后,以往村村有小学的格局改变了,现在全镇只有11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偏僻山区的孩子要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去上学,而步行十里左右去上学非常普遍。

在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过程中,存在着脱离当地实际情况一刀切的现象,造成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难。而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滞后,学生吃住的条件难以保证,寄宿增加的费用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无计划的盲目撤并,使得大量农村学生涌向中心学校,给中心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大班额现象极为普遍。2006年全国有325个县的小学大班额比例超过30%;中部地区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更为常见,70~80人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陕西省的调研中,山区初中每班平均有学生67人,丘陵地区57人,平原地区62人。河南省襄城县王洛镇一中甚至出现了近100人的大班,学生都坐到讲台上了,两边三个学生坐两个人的位子,中间六个学生坐四个人的位子,教室里十分拥挤。大班额教学让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增大,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中心学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但教育经费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学校管理建设、后勤服务等跟不上。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违背了教育资源整合的初衷,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带来的问题

2.1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学生每天上学的路途明显增加,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学生,为了按时上学,天不亮就得起床,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给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难免会产生畏难厌学情绪,造成无意义的辍学。而且路途的增加使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有些学生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只能在周末回家,有些父母在孩子寄宿后就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才会回家看看孩子,这无形中使得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了隔阂。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必要的沟通,一些孩子可能变得孤僻;还有一些孩子,缺乏父母严厉的管教,就变得不听话,不爱学习,慢慢朝“差生”转变,甚至有些还成了问题学生。在学校寄宿生活需要自理,洗衣服,叠被子,这也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压力。

案例:自从学校撤并后,学生每天上下学的路途变远了。很多学生每天乘坐着简陋的三轮车上下学,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没有任何安全保障。2010年12月27日发生在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的一起交通事故,运送20名小学生的三轮车发生交通意外,整车坠入河中,造成14名学生遇难。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借住在学校附近,开始了数年如一日的自我照顾生活,独自洗衣服、买菜、做饭。若学校没有撤并,温晶晶从家到学校只需步行10分钟,而如今从家到中心学校是一条6公里的崎岖不平的山路,每天要步行3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她不得不借住在学校附近独自求学。每周五晚上,温晶晶都要从学校步行回家,晚上六七点独自走在山路上,尤其下雨天,非常危险。

2.2 家长负担加重,

学校不断向县镇合并,孩子到中心学校上学,交通、饮食、住宿等问题加重了家庭负担。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在“两会”上提出,学校撤并后,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要去离家二三十里的地方上学,一年下来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保守估计都要1000元,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一些家长不忍心看着孩子奔波劳累,每天亲自骑车接送,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些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来陪读,学校周边的房子每个月都要好几百租金,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有些家长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陪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每天接送小孩,只能让孩子辍学;还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寄宿,但一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教育蓝皮书《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中部地区每个农村家庭因寄宿而额外增加的费用每年平均为657.3元,西部每年平均是787.8元。

案例:某村村民吴世财说:“学校撤并后,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孩子在村里读书还供得起,在镇上读的话只能不读了。”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吴世财的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女儿转到镇上的学校后,读了七天便辍学,到镇上的陶瓷厂打工,儿子读到初二时,也放弃了学业。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一位老人说:“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是因为付不起每星期六七十块的生活费才辍学的,要是学校没有被撤并就好了。”

2.3 学校管理和建设跟不上撤并速度

由于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学校撤并容易建设难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多中心学校集中办学的条件不成熟,教学经费非常紧张,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

跟不上,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极为普遍,一个教室六七十个学生,课桌摆的满满的,学生进出教室都非常困难,更别说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了。教师的工作量剧增,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无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中心学校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有些中心学校实行寄宿制,但缺乏管理经验,导致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首先,学校实行寄宿制的条件并不成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小小的宿舍里,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其次,寄宿制学校的安全责任非常重,为了防止学生在课余时间打闹出现安全事故,学校把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密,时间卡的死死的,学生课余自由活动的时间非常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再次,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太累,一天到晚的连轴转。班主任从早到晚的跟着学生转,甚至连下课时间也要到班上转转。

案例:某寄宿制学校,因为学生宿舍不够,临时把几间教室改为学生寝室,里面摆满了双层床,三四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宿舍,冬天寒风呼啸,夏天酷暑高温,但是教室里面既没有降温的风扇也没有基本的取暖设备。而且寝室里面没有洗手间和洗漱台,学生每天必须到外面提水进行洗漱,上洗手间也必须跑到公共厕所。学校实施严格的作息时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中。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做早操,晚上九点半熄灯就寝。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以及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就是上课和自习。

3 对策

很明显,要消除撤点并校的整合模式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3.1 政府要加强扶持和指导

对农村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必须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才能少走弯路,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有些偏远农村地区,自身条件恶劣,经济极不发达,很难成功地做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管理上对中心学校进行扶持,并帮助和指导中心学校从社会上获得支持,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补偿政策,加大财政补助额和增加透明度,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不因教育资源整合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和使受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恶化。教育部要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中心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集中力量认真解决好学校撤并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学的突出问题,力争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改进。

3.2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在目前资金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要建设好中心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就必须大力拓展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国家及政府要加大对中心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教育局要有重点的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向中心学校倾斜。此外,还要继续发挥乡镇村各级重视教育的积极性。如提出建设教育强镇的口号,把建设教育强镇的工作情况纳入对乡镇的目标管理,鼓励各乡镇积极行动,制定建设规划,筹集建设资金。号召广大群众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出钱出力。还可设立地方性教育基金,由市政府拨款作为原始基金,再向社会募集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个人捐资助学。对于偏远山区的学校,可借助新闻媒体和舆论宣传的力量,报道其艰苦的办学及生活条件,倡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

3.3 实施多元办学模式

多元办学模式可以缓解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带来的一些问题,既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避免因路程远而辍学。保留和恢复一些必要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轻当地农民的经济负担。实施一校多点的管理模式,采取补点的方式恢复偏远山区的教学点,由中心学校进行管理,保证偏远山区学生上学的权利。动态管理教师编制,促进中心学校与教学点之间的教师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教学点工作。对于一些因中心学校资源短缺而出现的质量较好的民办学校或乡村自发办起的村校,政府要在政策上和资源上给予鼓励,承认或支持民办村校,引进和鼓励社会力量对偏远山区学校或教学点进行资源投入。

3.4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第2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高职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农村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数量庞大以及质量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为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关键,其关系着我国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研究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提出发展高职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1.1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较差

首先,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人口素质的基础是身体素质,其主要是指以人的先天遗传基因为基础的有关身高、智商以及健康水平等在内的智力素质以及内在体质。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从横向来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相对较差,因为农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有着一定的差别,农村的医疗条件与城市有着一定的差别,农村的饮食结构与城市有着一定的差别,农村的营养保健与城市有着一定的差别等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较差。

其次,思想素质相对较差。

思想素质主要是指后天所获得的习惯教养、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观念等等。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一些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的更新,思想素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求知欲逐渐增强、农民的婚姻观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以及农民的致富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等等。然而,从横向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素质仍然相对较差,与城市居民相比,其思想素质仍然比较落后。

1.2农村的公共科学素养较差

公共科学素养指的是公众对科学知识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所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201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2.3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明显较低;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是不同的;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其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也相应地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农村,农民的公共科学素养较差整体较差。

2.高职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分析

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高职教育,其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具有与其他教育培训不同的特点,其具有与其他教育培训不同的优势。高职院校具备比较优势的教育资源,具备比较优势的硬软件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就业竞争力。

2.1设备优势

相对来讲,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具备较好的实验实训设备,各专业具备较好的设施等等。只要合理地安排他们,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就会得到满足。

2.2基地优势

高职院校各专业具有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各专业具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与社会紧密结合,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条件相对比较优良,设备相对比较先进,通过合理安排他们,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

2.3师资优势

在高职院校中,师资力量是相对较强的,除了懂得理论教学以外,教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果安排得当,可以挤出一些教学力量对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一方面,有利于学员动手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2.4管理优势

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学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成熟经验,技能实训的组织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成熟经验,技能实训的管理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成熟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

2.5政策信息优势

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是比较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共识的达成,有利于合力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同时,高职院校还具有完备的信息网络,还具有灵活的信息网络,具有比较畅通的学生就业渠道等等,这些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

3.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作用的政策建议

3.1创建农村职教资源体系

目前,在我国,农业专业生源不足,农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下,各个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采取措施,调整区域教学资源,整合区域教学资源:首先,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构建成人职业教育,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文虎程度,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农村专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其次,学校与学校之间应该加强联合,尤其是职业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联合,比如,中职教师到高职院校实习,中职院校则可以聘请高职院校的教师到本校任职。同时,还可以创建平台,让中职教师可高职教师可以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3.2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以及资本数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也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以及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点额提高,是人的能力的提高,是人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是劳动力提高。空间、能源以及耕地不再是生产的决定因素,然而,劳动质量的改善成为了生产的决定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了生产的决定因素。在举办培训班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受培训者的年龄、性别、从事的职业以及受教育的程度来分别举行与他们相对应的培训班。

3.3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高职教育作用的认识

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我们都应该转变观念,提高对高职学院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适当加大力度,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适当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加速城镇化进程,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进城务工,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城农民的素质,从而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普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样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赵璟,赵粉侠,文冰.西部地区林业人力资本潜能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第3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 西北藏族地区; 远程教育; 资源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郭治虎(1973—),男,甘肃古浪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gzh@xbmu.省略。

西北藏族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我国西北部,人口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1]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自2000年以来,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已经陆续实施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中国·联合国403远程教育项目、中国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RA“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西部安康教育项目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西北藏族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配备了信息技术设备、配发了大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训了部分信息技术骨干力量和懂技术的学科教师,大大促进了远程教育在我国西北藏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促进了藏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调查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内容,本课题组设计了西北藏族地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内容相关的调查问卷。项目组成员第一批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为期10天的调研,走访了合作藏中、藏小、合作师专、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综合中专、甘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电教馆、电大分校,并且和电教馆馆长以及各校的校长、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分别进行了座谈、交流和探讨,并安排时间到合作藏中和藏小旁听了双语多媒体教学课;第二批成员到碌曲、玛曲、夏河等地的中小学进行了走访,了解藏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状况;第三批成员赴青海省海南、海北两州教育局,并就下属三县的四所学校作了实地考察和调研。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甘肃省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20份,有效212份;青海省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回收150份,有效142份。总回收率92.5%,有效率95.2%。对数据的统计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

(一)调查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现状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16%为藏族学校,84%为藏汉双语学校,其中16%的学校不具备上网条件,具备上网条件的84%的学校中,78%的学校采用了宽带接入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64%的教师采用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授方式,说明在西北藏族地区主要采用藏汉双语的教学形式,且以藏语为主授课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52%的学校安装了藏汉双语教学平台。有82%的学校安装了藏文输入法,8%的学校安装有藏语言文字处理软件,2%的学校使用了藏文视窗平台。

(二)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

1. 资源的获取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从远程教育资源库中获取、从教学光盘资源中获取、从互联网上获取以及教师自主加工合成等方式,其中从资源库(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库、青海省和甘肃省建立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中获取资源的教师比例达到75%,从教学光盘和互联网上获取资源的比例分别是13%和10%,而自主加工处理的资源所占比例最少,只有2%。

2. 资源的接收整理情况

有50%的藏族学校能做到每天接收卫星IP资源,10%的学校能做到每周完整接收2天以上,28%的学校很少接收资源。对于接收的资源,有60%的学校能基本做到整理到硬盘或刻录成光盘,但缺乏对资源的系统整理和归类。其余40%的学校因为缺乏专业信息技术教师,要么是很少整理或刻录,要么是无人整理或不会分类整理。

3. 资源的应用形式

远程教育资源在西北藏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为“三农”服务等。各种应用形式响应率为90%、74%、36%、17%、73%和6%。占响应率最大的教学活动中远程教育资源主要用于教师备课、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外辅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学校管理等应用形式。数据表明,教师将远程教育资源用于备课和演示讲解的比例最高,达到90%,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课外辅导的比例普遍较低,不到8%。这也表明,大部分藏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主要将远程教育资源用于教学活动,其次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而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为“三农”服务方面的资源最少,只占到6%。

4. 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种类的需求

调查显示,教师最渴望拥有的教学资源形式是文本图书资源、名师教学光盘录像、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素材、原装成品课件、藏汉双语课件、教学网站以及可按自己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课件,这些需求所占百分比分别是42%、52%、76%、66%、54%、80%和62%。这表明用于教师备课或专业发展的图书资源比较紧缺,同时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素材、专题学习网站和教学课件以及能加工的课件的需求量最大,教师渴望有现成的课件或能提供开放环境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尤其是藏语类课件资源。

第4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第5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第6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 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第7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地区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力资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对这一资源的开发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中国农村的腾飞离开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人力资源不仅能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

1.有利于推动农村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其快速发展。穷国之所以穷,最重要的不仅在于极端缺乏资本,而是在其没有把更多的资本用来增加人力投资,导致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从而造成大量的低素质人口的存在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使政府的物质投入不能发挥其最大、最高效益。目前我国农村大面积的贫困,本质上在于大批的低素质的劳动力富集于农村,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而知识接受能力低;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在于应用前述有关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推动其快步进入现代化。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已成为增强一国或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所以在我国农村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有限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低素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粗放式经营与脆弱的生态之间的矛盾,遏制自然资源的消失不断加速进而使传统经济经营的空间逐步减小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劳动者改变其经营就业观念,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尽快纳人现代化的洪流。

二、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实施农村地区的大开发 ,从根本上来说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 ,依靠足够数量的人才。农村地区有优良的传统 ,有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人民 ,但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辽阔 ,人居较分散 ,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发展缓慢、人才比较缺乏等原因 ,使得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不能与经济大开发相适应。具体来说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如下 :

1 .农村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低下 ,劳动力人口过剩。虽然人口的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决定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因素之一 ,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快 ,这就造成较之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严重过剩 ,农业人口比重过大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闲置 ,城镇就业门路少 ,失业和待业人数不断增加。

2、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人力资本存量低。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制约农村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总量不足 ,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 ,在就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

3、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人才流失严重。相对于城市地区 ,农村的人才资源较缺乏 .农村地区教育不发达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观念陈旧 ,劳动力人口过剩 ,人才大量流失 ,科学创新能力薄弱 ,从而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使人力资源开发有序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积极进行干预,调控投资机制。此外,各级政府要转变资源观念,从传统的重自然资源、轻人力资源的思维误区走出,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观。这就要求地方和各级政府要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思维入手,寻求农村的发展突破口。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时,应积极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的调节机制由计划化转向市场化。

3.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农村人口的高出生率,坚持少生、优生,为从整体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计划生育政策决不能动摇,工作方式、方法要改进,采取适合农村现状的措施,促使对计划生育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稳步增加,促进人口发展迈上健康科学的轨道。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部分立法权积极探索,加强计划生育立法,使这一人口政策法律化、稳定化,避免政策的波动性给人口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推动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带动人力资源的开发。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全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央的这一战略性决策,把农村的实际与国家的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改变农业劳动力的存量大大超过可耕地承载能力的现状。一是改革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目前广大农村土地的流动性极差,政府应积极立法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债权向物权转化,使劳动者真正享有对土地的市场化使用权,以弥补土地制度的诱致性变迁遗留下的法律等制度供给不足的缺陷,依法保障耕者的权益,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前提。二是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减轻农村目前的超负荷运作。

5.构建农村人才市场,以市场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批实用新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巨大的物质投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与之结合,是不能发挥其最大、最优经济效益的。所以,在农村这片小农经济的大海中,找出一条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道路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则是这一发展飞跃的重中之重,这将能促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总之,农村人才市场的构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出被动局面的重要一步,是快速提高西部农村人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快这一市场的建设,意义非同一般。

四、结论

我国农村目前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这不仅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而且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制度的积累,其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基础。为此,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步伐及相关开发制度的创新工作,是我国广大农村能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摆脱困境、走向繁荣的重要一环。因此,理论界应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各级政府应真正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加大对这一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的建立、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此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收益率,特别是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总之,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始终高举制度创新的旗帜,把制度创新摆在这一开发工作的核心地位。只要如此,农村这块的大地,一定会在改革开放中崛

起,我国广大农民一定能谱写出人类开发史上最壮丽的凯歌。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培训、教育、管理等方式,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长期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力量,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缺失,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总人口约13.4亿,其中农业人口6.7亿,占总人口的50.05%,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约5亿,其中有近2亿富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不合理。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在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1.5∶1.5。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所改变,但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的途径是流向城镇和就地转移。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和比例上升。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2009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中,女性劳动力为2.4亿,男性劳动力为2.5亿,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女性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从1980年的1.5亿上升到2009年的2.4亿;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处于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到2009年的49%。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拉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从而出现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增加的现象。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的一个新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小农经济意识浓厚,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经营管理能力较差,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和渠道较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很弱。部分农村居民因为思想观念守旧或是自身懒惰,就业只能局限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上,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因为供过于求而得不到较好收益。部分农村居民自己筹办乡镇工厂企业,由于自身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规模不大,现代化程度较低,结果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企业效益不高。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部分基层干部非常注重物质资料生产状况,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忽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然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可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现代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干部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制度缺失。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影响,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在城市里,农村许多制度缺失。如农村有效教育制度的缺失,优势教育资源被城市占有,造成农村受教育与城市受教育的不平等,适龄儿童失学率也高于城市。农村有效卫生医疗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就医困难,造成身体素质下降。传统户籍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不成熟,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现有的土地制度,很难长期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使用权和土地流转权。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村产业分布又比较集中,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党中央在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但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落实情况不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人数非常有限。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5.3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交通建设缓慢,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农村劳动者受传统小农思想观念影响及其文化素质偏低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居民存在落后、狭隘、保守的心态和观念。同时,广大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农村部分区域还存在封建迷信活动。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自身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农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缺乏。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然而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深入调查和分析农村现状与需求,没有实时动态地调整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向,做到农村人才培养供需接轨,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农村生产的需求,不完全是农村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小、速度慢、深度浅,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体系保障,各类农村人才培训缺乏有效衔接与管理,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严重的人才缺乏,也极大阻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之多,急需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由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下岗、失业人口及隐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受阻。因此,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另一途径是就地转移,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进行就地转移。但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仍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强化基层干部思想认识。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投资开发农村人才,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现代农业,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第一线,给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我国已将人力资源开发列入施政纲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各级政府应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加大投入,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农村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从乡镇基层到省级,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上,创建农村特色的人才再生机制,内部保留培养现有人才,提高其技术和文化水平,引进吸纳专才、特才,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趋于合理和有效。

(三)强化教育理念,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使农村面貌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使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适合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农村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影响着农村劳动者的行为方式。要弱化农村居民不思进取、封闭保守的守成意识,全面普及现代农村社会文明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想。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持续性、针对性的开发,要大力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和“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让农村居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生产技能和科技知识,实现知识致富。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理念、人力资本理念,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一线”实干人才、实用人才。因此,要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培养大量的农村社会发展实用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农民就业意愿等诸多因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师资的配备、专业的目标、课程的设置等加以综合权衡,从而培养出用得着、留得住的农村职业技术人才。

第9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广州大学田秋华老师(2009年)认为微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4]。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员胡铁生老师(2011年)提出“微课”概念,将其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5]他认为,“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讲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6]。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微课程、微视频还是微课,虽然内涵上存有差异,但也具有共性,即都在强调: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被分解为更为具体、仅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内容呈碎片化状态。

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无论从政策指引还是学术讨论,国内均有着较为丰硕的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成果。自2003年“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项目启动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7]18号)中,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义、目标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表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发展经由了前期试点、扩大试点和全国推广三个阶段,已经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为农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成绩。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培训提供了雄厚的硬件保障。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和丰富了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如何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撮冗其要,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功能意义方面。主要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意义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汪烜(200年6)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和重要意义,提出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王虹等(2007年)从新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和精神建设、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主体等方面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强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建设现状方面。主要从硬件技术、资源应用、管理等层面探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在硬件技术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志东(2005年)在“如何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保障工作”方面提出有效策略;张世波(2007年)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硬件平台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在资源应用方面,牟明福(2008年)从“资源应用的载体、资源应用的服务队伍、市场化运作解决经费”等几个视角总结了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资源应用的经验[7]。另外,还有研究者从技术、资源、管理、应用等综合视角进行了研究,如谭双翼(2005年)重点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管理模式及规范运作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金秀媛(2007年)指出,应开发适用农民学习的资源,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远程教学模式,加大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适应教育需求。第三,区域个案研究方面。主要从地域的角度,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工作进行个案总结。贵阳市远程教育调研组(2004年)总结了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实践,并对乡土课件开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周真刚(2006年)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对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夏雁(2007年)以河南省为个例,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的问题。第四,资源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和模式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杨晓宏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类型,探讨了基于不同技术的已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和相关的数字资源共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的资源整合模式。林芳宇(2011年)梳理了2008年-2011年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的教学资源的特点,指出在本土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实现角度而言,米川(2010年)从特有的政治意义、农村市场的需求、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技术的应用等几个角度,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8]。代宏(2011年)根据农村电子党务中存在的信息冗杂、信息孤岛、信息需求与匹配、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素养这五类问题,运用Web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架构技术、分类算法设计、安全技术设计建立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协同机制,并构建了基于县、乡两级党政机关的信息平台[9]。第五,学习方式方面。相关研究有:张敬辉、谢宜学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晓宏等(2012年)从学习者原有经验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社会影响特征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并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10]。第六,组织管理方面。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谭双翼(2005年)以山东、湖南、贵州三个试点省为例,提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基本原则、管理机制及相应政策保障措施。甘乐平(2009年)指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空白区,在“与其他正规教育联合及实现学分课时互换问题”、“网络课程与共享课件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远程教育人才评价及质量认证标准问题”等多方面都急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11]。陈文韬(2011年)依据约束理论,分析了诸如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资源建设体系、管理制度等制约因素,并提出建立资源整合指挥协调中枢、创新资源整合的保障运行机制、让企业走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应对措施[12]。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基本局限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本身,对工程的功能、意义、实施经验及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探讨较多,而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终端建设、质量监控和应用价值关注不够;概念探讨多,实施方案少;理论模式多,应用评价少;特别是在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研究也不够深入,有关移动学习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极少。

三、微课程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撑和保障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现代知识,而有些年轻党员学识能力俱佳,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有待加强。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却缺乏新知识、新思维,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缺乏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3],以往学习内容单调、呈现方式单一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当前,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管理,而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与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有利于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对于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14]。微课程能够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重点讲解一个具体问题的知识点,具有图文并茂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特点,10分钟以内的微型学习视频的时长十分符合成人学习者的注意规律,有利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微课程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不仅不会加重学习负担,还可以在生活工作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程还可以提供与教学相配套的微课件、微练习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便于成人学习者反复观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微课程占用空间小,耗费流量较少,利用已经联网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分享、收藏和下载,既能实现在线的移动学习,也能实现线下的反复播放学习,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质量。综上分析,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新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将微课程资源应用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使农村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光盘播放点或者卫星接收点,而是能够使用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收看或下载微课程资源,利用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更能迎合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