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第1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一、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三、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第2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视,现在解决基本的温饱已经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让人们的腰包鼓起来,让广大人名群众过上小康社会,能够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才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收入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性一步。而如何发展农村经济除了克服农村经济孤立、分散、

单一、粗放、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状况,还要加强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机械化、信息化,加强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家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今农村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的关键词是“三农”。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农民依靠农业发展经济,农村存则是农民生活和发展农业的基础,这三者互相制约,互为依靠,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三者的矛盾日益彰显出来,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低下,效率低,有些地方依旧沿袭落后的生产方式,随着我国的耕地的不断锐减,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农村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生活生产的环境差,交通条件,教育条件以及医疗条件跟不上人们的需求,况且长期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固定,使得农村的发展进程缓慢,和城市脱节,使得城乡差距缩小变得缓慢。农民问题,这也是我们三农工作的核心,因为只有人才是一切的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长期以来,某些地区的农民思想落后,劳动力低下,素质不高,导致了我国农村收入低,劳动力过剩,增收困难。换句话说,我国现阶段的问题可以总结为农业落后、农村不稳、农民贫困,关键的问题则是农民,如何创收,如何增加收入问题。

二、农村经济问题的解决方式

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比较落后,主要的生产方式还是手工劳动力,只有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才能根本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只有通过经济的合作化、规模化、多样化、机械化、信息化才能又好又快的进行经济发展,更快的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一)可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农村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我国农村的产业化形式大致有三种,第一是农民自行组办的,这种形式多为家庭性质,关系比较牢固,成员之前沟通协作容易,但是这种形式往往影响力和号召力比较弱;第二种是由政府相关的经济技术部门引导农民兴办或者联合兴办,这种形式具备绝对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背景,缺点是合作有时会出现脱节,很难达到统一;第三种是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民兴办的,这种介于上面二者之间,是属于比较均衡的一种。各地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定的形式,及时抓住机遇,发展又好又快的经济体制。比如当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很好的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比如,某地成立了成立了“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个分支,分别为农业产业化的相关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着力解决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产品发展问题,有力推进了农业的一体化经营,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二)可引导农村家族式企业向股份制企业发展

我国农村的许多企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所有权、经营权和继承权都是属于家庭成员以及好友,这一经营方式暴露出许多弊端,资金不足,管理人员多为家庭成员,即使出现问题也是一概而过,人才稀缺,缺少有技术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企业很难做大做强,所以应该引导农村企业实行股份制,从而克服家族式企业发展的瓶颈,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尤其便于开展融资合作,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培养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民

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依旧是主体,要想发展新型农业,农民的整体水平必须要有提高。可以通过国家或者企业的扶持,开办农村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国家和企业作为服务人员,开办一系列的培训,教育。从而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有眼光、有闯劲儿、会上网、了解市场行情的新型农民,为壮大农村经济打好了人才基础,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专业人员, 可以自行解决日常生产中的绝大部分常见的技术问题。许多的农民因为没有技术,不懂如何应对技术问题,导致自助创业失败,或者因为传统生产收入过低,而选择出门务工。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开办农村合作社,企业进行帮扶和扶持,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化生产,因地制宜的进行创业,再通过企业进行对外销售,一定可以实现合作双赢。

(四)多渠道推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不仅仅要靠单一形式,除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这些传统的农业项目之外,还要积极完善和开办加工业、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持续发展二三产业来带动第一产业的长足发展,比如可以依靠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这样不仅解决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还可以推广当地的文化和特产,进而带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的发展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最大力度的利用有限资源。

三、结束语

第3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藏药材种植;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01

湟中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拥有耕地84.7万亩,其中川水耕地20.2万亩,浅脑山地64.5万亩,长期以来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导产业,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应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的指导下,结合我县浅脑山地区充足的劳动力、能产出高品质的药材等独特的资源优势,把浅脑山原来的劣势转化为发展药材产业的优势。2012年在我县适宜药材种植的上五庄镇、拦隆口镇、共和镇、群加乡、上新庄镇等种植黄芪、当归、党生、玛咖等主导品种0.2238亩,总产量达1127吨,至2015年种植面积达1.43万亩,总产量达4682吨,实现经济收入16028.5万元,增收402万亩。药材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浅脑山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发了资源优势,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作用。

一、我县中藏药材种植的现状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生态环境是一切作物赖依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的基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中藏药材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我县具有海拔高、无污染、冷凉性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药材种植优势,经检测我县药材的有效成分优于其他省份所生产的同种药品,经过近几年青海药材的流通,品质优的特性得到了全国市场的公认。但由于产业刚刚发展,市场监管不到位,经济利益的趋动,个别种植户违法使用违禁农药,本来用来保健的食品,确成了农药超标的载体,直接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再加,为了增加中藏药材的产量,本该野生的中藏药材,通过人工训化进行人工种植,虽然增加了产量,但可能因种植技术的改变,加速了中药材生长的速度,降低了本因具备的品质。再加缺乏初级加工的方法和技能,影响了药材后期品质的提高。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影响了中藏药材品质的提高,未能发挥出优质优价的经济效益。

(二)中藏药材生产小而散,缺乏产业化管理机制

尽管近年来我县在中藏药材的种植方面,各涉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中藏药材有效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绝大部分生产以“家庭+合作社”的方式,“家庭式”的经营方式造成药材种植地块小,自管理分散经营,各个种植基地在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大不相同,销售信息闭塞销路不畅,无从谈起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模式,从而大大的增加了中藏药材种植和销售的成本。

(三)中藏药材种植体系不规范

中藏药材种植具有资金投入高、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人员素质、机械化程度、多年种植习惯及市场因素等等都影响着中药材种植水平的提高,药材的育苗、移栽、定苗间苗、中耕除草、追肥、采挖和储藏等各环节,都要求更加严格、更加系统的管理水平和栽培技术。但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动,药材种植一哄而上,药材种子、种苗来源五湖四海,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大面积抽薹现象;栽培技术来源更是四面八方,东听一点经验,西捡一点密方,栽培技术在传言摸索中进行。所以,现阶段我县药材种植既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难以掌握科学、实用的种植技术,更缺乏在实践中加以指导的人才。

(四)未形成有效的中药材产业链

由于药材产业刚刚起步,各方面都不成熟、不完善。虽然药材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生产日趋规范,经济效益极为明显,但与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相比,缺乏项目的带动、资金的扶持,使得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产后贮藏运销、产品分级加工包装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药材种植与销售严重脱节,育苗、制种、加工、贮藏能力远远滞后,这样造成种子、种苗依赖外地提供,由于作物适应性和各地气候的差异性,加大了跨区调运种子种苗的风险;种植技术的杂、乱、缺,达不到高产稳产的效果;药材加工、销售依赖外商低价收购。可见,我县药材产业的任何环节都依赖于外商,生产没有主动性,受至于柄,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但确承担着各种风险。由于未能形成科学的高效的产业体系,严重影响了本地区药材产业的发展和农户收入的提高。

二、促进我县中藏药材种植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项目资金投资,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为了促进中藏药材产业更好的发展,完善中藏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基础设施、专用设备,政府应加大新型产业的起步扶持力度,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各专业合作社应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来购置大型的专业机械、加工设备,完善药材贮藏、凉晒等基础设施,增强药材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与一些成熟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现成的设备借鸡下蛋为我所用。

(二)因地制宜,就地建立种子种苗基地

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任何作物品种都有适应性,每一地区所繁育的种子、种苗不会适应全国的气候条件,所以跨区调种、买苗存在不适应当地栽培条件的风险。因此,为了确保所用的种子和种苗能适应环境,必须要因地制宜,就地建立适应当地栽培、适销对路的种子和种苗繁育基地,促进药产生产高产稳产,农民增产增收。

(三)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在中藏药材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优惠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藏药材行业的发展,政府应不断深化机构改革,与日俱增,时及建立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尤其是在土地流转、金融和税收方面给予一个更加优惠的生产经营环境。完善政府服务机构,及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和信息指导工作。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药材生产向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发展路子,促进我县药材产业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药材种植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中找准了方向、发挥了优势,利用了资源,它对于促进全县特别是浅脑山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4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推动畜牧产业升级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XX县委书记 XXX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XX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份,如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经济竞争新优势,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我县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全县有70万亩草原、粮食、秸秆和饲草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畜牧业经济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来抓,不断推动畜牧经济产业化升级。要本着兴龙头促增值,拓市场活流通,建基地扩规模的工作导向,实现养畜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增效,县乡财力增强的目标。全县畜牧增加值每年要以10%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畜牧增加值要达到农业增加值的50%。从而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县乡财政的主体财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具体运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立足拓市场、活流通,靠市场牵动产业化升级。所说拓市场、活流通,就是要在切实加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体系、增强辐射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畜产品消费市场,全面搞活畜禽产品流通。一要加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兴建、滚动发展、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快畜禽及其产品的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形成连结产销、功能完善、内外通达、成龙配套的市场体系。要在现有15个牲畜交易市场和18个村级交易大集的基础上,把通达等四个镇建成集工商管理、检疫、加工、运输、托管于一体,省内外知名的畜禽产品交易集散地。二是采取现代营销手段,抢占市场。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生产社会化,流通专业化的需要,立足搞活本地市场,积极抢占外埠市场。既要面向国有流通企业,又要面向个体批发或商,既要培育中介组织、经纪人和贩运队伍,又要积极推行总经销,既要巩固区内,进军全国,又要努力打入国际市场,不断延伸经营触角,重点要在哈市、大庆、辽宁、上海等地建立起稳固的经营网点,实行多方位销售。从而搞活畜产品流通。三是塑造高品位产品,开拓市场。要在深入研究市场,科学预测市场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并通过塑造品牌,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靠高品位的产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从而牢牢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四是发展专业协会,打进市场。要把分散的生产者组织起来,建立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养殖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真正把农民引向市场。 二、突出兴龙头、促增值,靠龙头拉动产业化升级。我们要尽快扭转加工滞后的现状,千方百计上项目,多措并举兴龙头,提高加工层次,拉长增值链条。一是加大投入建龙头。坚持农民自筹与财政投入相结合,社会融资与贷款倾斜相结合,自力更生与联合引进相结合,全方位拓展资金渠道和投入来源,把资金重点向建设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特别是要抓住国家政策调整、大上畜牧业的良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产项争得国家支持,力争在二三年内新上一至两个产值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扩大引联上龙头。要把招商引资、引进联合作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与外埠大公司、大财团、个体大户的联姻,上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回报率高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继续加强与山东客商的合作,要扩大大鹅孵化场的规模,使孵化能力由原来30万只提高到80万只。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实施奶业振兴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与外埠大型乳品企业和奶业集团进行协商洽谈,力争促成合作,从而实现我县奶业的振兴。三是强化改造壮龙头。要坚持“改中搞活,改中搞强,改中搞优”的原则,加大技改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搞好技术创新,提高资金利用率,投产达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明年,全县要上畜产品加工改造项目2个,大鹅屠宰加工生产线的加工规模由100万只扩大为200万只,县冷库冷藏容量由300吨扩大到450吨,同时引进保鲜技术,实现由单一冷藏到冷藏、保鲜并举的技术飞跃。四是主动挂靠借龙头。龙头企业是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前我县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我们主动出击、寻找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挂靠,甘当他们的生产基地,第一车间,实现借力兴业。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大庆金锣等知名企业进行全作,力争把我县建成金锣的生猪生产基地。 三、注重建基地、扩规模,靠基地推动产业化升级。为了迅速壮大畜牧业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打牢基地建设基础,增强基地支撑能力,我们要遵循统一规划、区域布局、专业生产、集约经营的原则,加快由小群体、小规模向大群体、大规模的飞跃。在基地建设上,要走好四条路子。一是走规模推进的路子。全民普养增规模。就是要全民发动,实行村村养、屯屯养、户户养,消灭空槽户,靠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形成全县的大群体。打牢基础上规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区、街、场设施,狠抓牲畜入栏,通过优先包给机动地,优先提供贷款和优先防疫灭病等政策鼓励,使区、街、场的入栏率均达到85%以上。大户带动促规模。就是通过领导包扶大户,政策扶持大户,舆论宣传大户,培养发育一批养殖大户,从而形成群体优势、集中优势和规模优势。2008年,各类养殖大户要达到1000户以上,养殖专业户群体发展到10000户以上。二是走特种养殖的路子。我们要在突出发展牛、羊、鹅的同时,把特种养殖作为突破措施来抓,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气候”。要建好特种养殖区,大力发展獭兔、莱茵鹅、肉狗、绒山羊、蓝狐等优良畜禽品种,提高产品品位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要不断增加养殖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和产出效益。重点搞好品种改良、秸秆饲料利用和舍饲育肥技术,广泛应用“三贮、三化”技术,品种改良面要达到85%以上,秸秆利用率达到70%以上,舍饲育肥率达到80%以上,提高相对效益和比较效益。四是走生态型畜牧业的路子。要大力推广人工种草,浅翻轻耙,封区育草,星星草补播等有效措施,遏制“三化”发生。同时,要缩小放牧区,扩大采草区,加大退耕还草力度,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促进草源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着眼强机制、促落实,靠机制保障产业化升级。在战略地位上,要把畜牧业由从属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由西部牧区扩展到东部农区;在工作抓法上,由部门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协调指挥,科学运作,为加速畜牧产业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县里要成立由县委书记牵头的畜牧产业化领导小组,县六大班子的每个县级领导都要主抓一个专线,联系一个乡镇,抓出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龙头企业,从而把畜牧产业化上升为政府行为,变过去的“板块”式领导为产业化分工,加速畜牧经济产业化进程。二是建立政策导向机制。要在深入宣传贯彻畜牧业两法九例的基础上,从XX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畜牧业壮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制定出台和落实好招商引资、企业税费收缴、基地防繁费收缴、草畜挂钩、建舍用地、资金倾斜、物资扶持、科技承包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要着力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通过群众筹一块、银行贷一块、向上要一块、专项挤一块、社会集一块、外部引一块、财政拿一块等办法,切实保证畜牧业大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把畜牧产业化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层层下达任务,分解指标,跟踪督办,严格考核。把畜禽存栏增了多少,龙头企业上了多少,招商引资引了多少,农民收入高了多少作为评定优劣的主要依据,实行重奖重罚。从而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畜牧产业化的责任感,切实加快畜牧经济发展步伐。

第5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合作 产业化 经营

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机遇便日益增多,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了。市场经济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农业。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不断的刺激着经济增长。如何在这样的浪潮下生存,并适应下来?答案就是产业化模式经营。如何形成产业化模式,如何抵挡来自国际上的农业冲击?那就是将农民合理有效的集合起来,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会形成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一体化机制,竞争力也就提上来了。我们也就有资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业上分一杯羹。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老”农业模式开始无法完全满足市场以及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农民自主的联合,形成龙头式组织,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因为是农民自己的产业,更加容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通过参与组织到运作,农民的担心减少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毋庸置疑,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其各方面的优势从现有的结构模式中脱颖而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表现的主要方式有:第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调整农业的经济结构,客观上扩大了农民的收入。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收获,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过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使效率显著提升的基石和前提条件。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的科技农业的方法,首选农村合作经济,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行市场经济的条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的不断细分,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加上人们对于生活的物质追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刺激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风险也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建设理想小康社会的绝对条件。小康社会是经由我党提出,时至今日我国一直不懈追求的主要任务,也是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对于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的不断建设和改革。当然,难点也出现在这里,焦点是如何让农民的收入持续不断地、稳定快速地增长。建设小康社会,前提基础是农村产业化的实现,也是是否可以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所谓的农村产业化,就是说把市场当成基本导向,中心为效益,通过将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都配置成最为科学高效的配套模式,使生产力、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方法。产业化的思路是,首先将主导产业确定下来,再将整个区域细致划分布局,依托龙头来强力带动。在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中,最为主要的发展形势是用规模化的经营来保证市场的需求方针,龙头企业牵线带头,发挥纽带的作用,将该地区各种模式带动起来,实现共赢。面对国内与国外的大市场,使农村商品的生产与农产品的审查形成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服务是首要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系统的各种农产品的服务体系的全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国家经济结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刺激着各个行业。产业链之间不断的变化以求适应新的环境,单一的结构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整个工业产业和刚起步的第三产业在实质上与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国家更是运用宏观调控的方法,结合国情等特点,率先将二者重新整合完成,资源的配置与调整也基本符合了市场的需求。

但是,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一直处于粗放的状态,且分布广,区域分布不均匀,技术含量偏低。这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已经脱轨。农业整个产业的滞后导致其无法参与市场经济中,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变大,经济壁垒产生,农业发展没有了依靠,更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挑战

当前发展农村的经济过程中,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目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还处于萌芽期,也就是所谓的探索阶段,在发展中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我国绝大多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前期统筹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只是靠着对于新事物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得来的肤浅认知。对于法律主体的地位也不够明了,甚至在法律法规上,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意义、宗旨、核心、服务形式等都没有明确的给出定位。这些现状严重影响到合作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日后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各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2)没有及时有效的融资机构也是现在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病。以前获得资金的形式主要是来自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经济,那种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金获得形式将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其辐射带动的能力。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思路

无所不在的挑战充斥着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大的组织,小的联盟都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代化农业的崭新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上、整个农业的市场环境逐渐转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只是需要制定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思路,更是要在必要的过程中注重突出它的主要特征与个性,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真真正正的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发展新现代农业的致富经济体。在整体的发展规划中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可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整体规划,要始终不移的坚持政府所支持的方针,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农民还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不断地扶助与帮忙,需要政府的关怀。所以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无法离开政府的亲切帮助,少不了政府的参与和带动,同样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参与也是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守着互利、自愿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们的自主的意识和选择权,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农民走上正确快捷的发家致富之路,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民的利益的维护,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丝毫的损害。

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有效举措

第一点:正确对其引导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下,其主体还是农民,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很难放下心去干。所以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很大了,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度,引导农民不断提高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关心、扶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到带头的作用。

第二点:扩大优惠政策

通过不断地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和帮助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必要时可以通过立法来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和合法的身份。并出台一些鼓励、扶持、奖励制度来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点:农民自主、政府监管

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要始终不移的坚持走农民自己的方针,坚持民办,决不能由政府或者是组织插手进入。政府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监督者,断然不能去插手管理的事物。

第四点:知识传播

通过宣传、组织、学习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他们的地位是什么,合法权益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先进的知识需要他们掌握。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法律意识,这样当受到损失时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农民了解了,知道了,自然也会配合工作,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六、总结

通过实践、理论与时间的三重考验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闲置的局面。推动了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人员配置的调整,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主要发展趋势是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就是发展农村,从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可以看出,但是难点也同样在农村,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舒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9)

[2]周丕娟.关于重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思考[J].广东合作经济,2005(4)

[3]白立忱.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为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贡献——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设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广东供销,2004(2)

[4]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构建合作经济新框架[J].广东供销,2004(2)

[5]黄宝.供销合作社应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领者[J].广东合作经济,2005(3)

[6]怀宁县政协.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富民强县之路[J].安庆科技,2002(3)

第6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一、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安徽省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大多地处农村偏远地区,随着农村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资源也会不断地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这里笔者用SWOT分析法对本省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作如下简述。

(一)优势

1.丰富的资源:安徽省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人文文化,据统计,境内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部级历史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此外还有20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人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南有长江,北有淮河,西有大别山,中有巢湖,地形不一,文化各异,各具特色,合肥有包公故里,亳州有老庄哲学,黄山的毛峰,六安的瓜片,还有享誉世界的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以及以徽剧、黄梅戏、庐剧、花鼓灯为代表的各族民间艺术,据统计,安徽民间戏剧舞蹈共有650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100余个。这些特色的资源无疑为安徽省文化产业增添了更多的筹码和资本,为打造安徽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创造了有利的优势。

2.可借鉴的经验:安徽文化产业发展从2005年以来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成为了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始它是围绕城市为主体而开展起来的,包括在合肥、芜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际动漫产业交易会、方特欢乐世界以及科技产品博览交易会无不为芜湖为安徽的文化产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这其中所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自然可以为安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借鉴。第一,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出台相应的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第二,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仅是制度和观念上,还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产业运作机制。截至2008年底,全省143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村文化事业单位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劣势

1.整体质量不高: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还偏低,加上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便,农村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交流还缺乏时代的气息和科技的内涵,在科技的运用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处于劣势,另外,在生产手段和管理模式上还没有形成特色化。

2.市场发育滞后:安徽农村地区文化产业数量多,但是在市场推广上还是显得很滞后,它面广,分散,管理起来难度大,且各自为营,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更谈不上建立文化产业品牌。有的地方虽然建立起来文化产业市场,但仍然坚持旧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只注重眼前效益,根本不能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这一切都会引起诸多的市场问题,如无证经营问题,色情、等低俗文化传播问题。

(三)机会

1.文化既是凝聚力,更是创造力。农村文化的需求决定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 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服务,它既是循环经济也是绿色经济,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刻不容缓的,巨大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必要的。

2.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地方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如民间的文艺团体的增多,服务项目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等,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推进,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和整体风貌无不让人感受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变化。

(四)威胁

1.安徽省大多数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萌芽阶段,自身的实力不强,基础薄弱,与其他省份较强的文化产业比起来,在竞争力上自然处于下风。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8年中国乡村消费者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为5791元人民币,并且在当年上半年保持10.3%的增速。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安徽省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2.安徽省的大多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在开发和利用上由于缺乏系统的考虑和长远的规划,或都只是追求短暂的眼前利益,因此,对于这些本来价值丰富的资源要不是功能开发的不充分要不就是过度的消耗资源的生命力,造成无谓的浪费,糟蹋,而得到的利益却是微乎其微。

二、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勤劳的农民将它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然而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滞后性,这其中原因有政府的重视不够,有投资的不足,还有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薄弱等,在偏远的农村,农民想看看电视,文艺节目,图书都比较难,有些民间艺术节目质量高却无法传播出去,只能孤芳自赏,而有些民俗文化因管理不当或无人问津,最终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实乃悲剧。

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原因,落后的农村经济造就了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又制约了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这其中包含了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用于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的资金水平等。我国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经营大多是自给自足,产供销一体化及实现规模效应在农村其实并未普及,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并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这种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经济生产活动并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以及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作模式,从而致使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滞后的状态。

三、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思考

制约现代农村很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品雷同,盲目效仿,某些乡村发展了一个农产品,打开了市场,其他乡村的村民就跟着学,但后者就不一定能致富反而还会冲击原先的市场,因此在这里笔者突出强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品牌化经营的重要性。在对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现对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做了尝试性思考。

(一)政府给予足够重视,颁布相应政策,支持农村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政府扶持是关键,安徽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仅要有科学的决策,更要有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要解放思想,积极引导,为农村文化产业市场的开发输入新的血液,同时,鼓励投资,走市场化道路,以激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的机制创新,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部门应在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对农村文化产业给予支持,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突出重点文化项目,形成“一点优先,多点开花”的文化产业新气象。

(二)做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品牌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却很少有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或品牌产业,现代社会里好酒也怕巷子深,没有好的名声,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地的人文风情,整合当地各种子文化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接效应,努力培育特色,打出品牌,逐步做大做强。

(三)注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利用高科技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也是最大的优势,即使农村文化产业现在的发展状况不乐观,然而,拥有大批的文化产业人才就是最大的资本,他们可以在农村传播先进的文化产业观念,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产业资讯,更能直接开展各种文化产业活动,吸引投资,实施项目,最大化的活跃了农村的文化产业市场。因此要求我们要充分地挖掘现有人才,通过培训,校企合作,或文化产业专修班等选拔一些高尖的人才,为发展文化展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要加大现代科技的运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合理而又全面地开发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达到增加产业附加值的目的。

四、透析安徽省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芜湖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交通的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区的成员城市,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全省处于前列。芜湖农村面积广大,伴随着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芜湖农村文化产业也逐渐兴起,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城市地位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一)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芜湖市农村地区广大且分布较集中,但各地经济发展的态势不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各不相同。现总结如下特征,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总量大,但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产业链的效应,在体制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文化产业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大量缺乏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致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出现断层的现象,在规划、整合资源以及实践指导方面明显落后。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的规划大体上遵循文化产业的三个主导方面,中心层面、层面和相关层面,这就涉及到当地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会遇到产业选择的问题,如中心层面的新闻出版业务,广播电视业务,文化艺术服务,层面的休闲文化娱乐服务,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相关层面的文化设备的生产销售,商贸业,服务业等(见下图)。

产业选择

(二)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作为安徽省第二大经济体,芜湖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和主导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近年来文化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在整个芜湖市经济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它的兴衰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

发展目标:结合省情市情,以芜湖市为依托,发挥芜湖市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的功能作用,完善基础文化产业设施,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出与长三角相接轨的农村文化产业服务网络,力争到2020年,把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成井然有序,内容丰富的文化产业链,与芜湖市城区文化产业发展遥相呼应。

具体思路: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应坚持“主导项目引进,基础项目放大,龙头项目推广”的基本思路,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农民生活服务体系,优化整合农村各种生产资源,通过新建创新,联合兼并和加盟上市等方式,逐渐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同时也要坚持紧抓中心层面不放,全面发展层面和相关层面的方针,政府要积极引进重点项目,融合新闻影视出版等中心层面并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产业值,其次,要注重文化培训和技术培训等层面,最后,要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务,三者相互结合,相互发展,利用高新技术,不断创新,争取创建文化产业品牌。

(三)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

由于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芜湖市甚至安徽省的重视,享受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的构建对产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作用。首先,加强政府领导,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导向机制,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出发,从解决“三农”问题的立场考虑,充分展现文化产业作为当前朝阳产业的优势,带动地方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全面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其次,突出政策扶持,建设文化产业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支持农民自己创业,对招商引资者以奖励。最后,加大投入,建设文化产业保障机制,这包括资金投入和文化产业人才投入,加大基础设备建设,搞好生态环境,多渠道地筹集城乡保障资金,同时要加大专业人才培训,也要对农民进行在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

第7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农村 区域经济 互动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之后,低碳新能源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新焦点,在这种形势下,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为我国能源发展提供了机遇,依据我国当前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任务形势,将新能源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不仅是党的十内容指示,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共创幸福小康社会的有效方法。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所走的是农业合作化之路,并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后来实施了家庭承包制,这使得我国农村生产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又面临者着现代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的机遇,为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其一,农村的总体发展水平低,农业经济的总量不高,并且大部分并非来源农村经济,而是涉农产业,农村经济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无法有效满足农民生产收入;其二,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进程较为困难,农村产业规模比较小,其专业化、标准化与社会化缺乏,与第二三产业联系也不够紧密,产业链较短,农产工贸供销等服务环节断链,产业结构当中,农业经济的比例较小,受自然条件、生产力与成本等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比较大;其三,城镇进程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外来经济,偏僻农村大多依靠外出打工收入,农村几乎成为空壳村,新农村建设,多为外出经商致富之人进行投资建设的,地方与村里基本不投资,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大,受政策与地区限制,东部沿海与服务业较为发达,不过面临资源开发过度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西部第五资源丰富,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将新能源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进行结合,加强两者的互动发展,不仅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还能带动当地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者双赢发展。

二、区域经济与新能源产业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所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内外部因素经过相互作用而出现的综合体,也是综合经济发展的一种地理概念,对区域资源的开发运用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反映,多表现于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益与科学性上,其区域经济效果所反映的不仅是经济指标,也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生态效益与社会总体的经济效益。对于农村区域经济来说,也是一种区域经济模式,其发展需要遵循区域性的经济发展规律,但也具有自身发展规律,这是因各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其经济发展模式也就各具特色了。新能源所指的是新技术前提下,对可再生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新能源也可称为非常规的能源,主要是指化石等传统能源外的各能源形式,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核聚变能与生物质能等,近些年,我国在这些新能源上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成为我国能源产业中的重要构成。在党的十中,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要求,而三农问题又是当前国家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我国目前的主要发展任务,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焦点,以此为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可有效形成生态经济,避免农村环境损坏,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三、新能源产业与中国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对策

(一)构建新能源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政策平台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应依据当地自然资源,结合新能源技术,构建新能源产业园,加强生态经济发展,如风力较大地区,可实施充分运用风能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风能产业结构,我国光伏能源技术也很大发展,当地政府可结合自身状况,实施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经济发展,同时,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打造多元多极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要弱化行政区域划分,可寻找资源条件较好及城乡结合位置进行试验,以点带面与城市带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定位,使产业及布局的一体化,打破地方保护政策,将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在农村区域经济中,起到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

(二)挖掘区域的优势资源,结合新能源,创造特色经济

各政府应指导农民进行资源挖掘,对优势及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产业,创造特色经济,构建资源型的农村区域经济,依据自身资源,整合产业群,如自然风景、文化历史、矿产与森林资源等,加强区域影响力,具有区位优势的,像沿江河与湖海的,可开发水能与风能等资源,沿着港口、城市或者风景区等条件的,可依据特色经济,实施第三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结合,加强产业链延长,提高区域经济后劲,实施边开发利用,边保护持续的发展特点,如太阳能工程,开在偏远农村实施风光、光伏互补与水光互补的发电技术,运用新农村建设契机,在海岛、农村与山区等建设太阳能乡村灯与光伏发电站等应用项目,加强农村沼气开发,或者太阳能热水器应用,以推动农村经济及新能源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将其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仅能解决新能源产业的可再生资源问题,推动能源产业的实践发展,还能整合农村资源优势,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两者的互动发展,实现农村区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第8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一、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安徽省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大多地处农村偏远地区,随着农村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资源也会不断地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这里笔者用swot分析法对本省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作如下简述。

优势:1.丰富的资源:安徽省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人文文化,据统计,境内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部级历史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此外还有20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人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南有长江,北有淮河,西有大别山,中有巢湖,地形不一,文化各异,各具特色,合肥有包公故里,亳州有老庄哲学,黄山的毛峰,六安的瓜片,还有享誉世界的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以及以徽剧、黄梅戏、庐剧、花鼓灯为代表的各族民间艺术,据统计,安徽民间戏剧舞蹈共有650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100余个。这些特色的资源无疑为安徽省文化产业增添了更多的筹码和资本,为打造安徽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创造了有利的优势。

2.可借鉴的经验:安徽文化产业发展从2005年以来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成为了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始它是围绕城市为主体而开展起来的,包括在合肥、芜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际动漫产业交易会、方特欢乐世界以及科技产品博览交易会无不为芜湖为安徽的文化产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这其中所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自然可以为安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借鉴。第一,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出台相应的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第二,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仅是制度和观念上,还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产业运作机制。截至2008年底,全省143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村文化事业单位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劣势:1.整体质量不高: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还偏低,加上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便,农村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交流还缺乏时代的气息和科技的内涵,在科技的运用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处于劣势,另外,在生产手段和管理模式上还没有形成特色化。

2.市场发育滞后:安徽农村地区文化产业数量多,但是在市场推广上还是显得很滞后,它面广,分散,管理起来难度大,且各自为营,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更谈不上建立文化产业品牌。有的地方虽然建立起来文化产业市场,但仍然坚持旧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只注重眼前效益,根本不能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这一切都会引起诸多的市场问题,如无证经营问题,色情、等低俗文化传播问题。

机会:1.文化既是凝聚力,更是创造力。农村文化的需求决定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 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服务,它既是循环经济也是绿色经济,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刻不容缓的,巨大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必要的。

2.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地方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如民间的文艺团体的增多,服务项目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等,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推进,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和整体风貌无不让人感受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变化。

威胁:1.安徽省大多数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萌芽阶段,自身的实力不强,基础薄弱,与其他省份较强的文化产业比起来,在竞争力上自然处于下风。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8年中国乡村消费者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为5791元人民币,并且在当年上半年保持10.3%的增速。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安徽省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2.安徽省的大多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在开发和利用上由于缺乏系统的考虑和长远的规划,或都只是追求短暂的眼前利益,因此,对于这些本来价值丰富的资源要不是功能开发的不充分要不就是过度的消耗资源的生命力,造成无谓的浪费,糟蹋,而得到的利益却是微乎其微。

二、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勤劳的农民将它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然而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滞后性,这其中原因有政府的重视不够,有投资的不足,还有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薄弱等,在偏远的农村,农民想看看电视,文艺节目,图书都比较难,有些民间艺术节目质量高却无法传播出去,只能孤芳自赏,而有些民俗文化因管理不当或无人问津,最终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实乃悲剧。

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原因,落后的农村经济造就了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又制约了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这其中包含了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用于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的资金水平等。我国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经营大多是自给自足,产供销一体化及实现规模效应在农村其实并未普及,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并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这种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经济生产活动并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以及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作模式,从而致使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滞后的状态。

三、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思考

制约现代农村很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产品雷同,盲目效仿,某些乡村发展了一个农产品,打开了市场,其他乡村的村民就跟着学,但后者就不一定能致富反而还会冲击原先的市场,因此在这里笔者突出强调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品牌化经营的重要性。在对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现对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做了尝试性思考。

(一)政府给予足够重视,颁布相应政策,支持农村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政府扶持是关键,安徽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不仅要有科学的决策,更要有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要解放思想,积极引导,为农村文化产业市场的开发输入新的血液,同时,鼓励投资,走市场化道路,以激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的机制创新,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部门应在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对农村文化产业给予支持,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突出重点文化项目,形成“一点优先,多点开花”的文化产业新气象。

(二)做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品牌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却很少有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或品牌产业,现代社会里好酒也怕巷子深,没有好的名声,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地的人文风情,整合当地各种子文化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接效应,努力培育特色,打出品牌,逐步做大做强。

(三)注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利用高科技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也是最大的优势,即使农村文化产业现在的发展状况不乐观,然而,拥有大批的文化产业人才就是最大的资本,他们可以在农村传播先进的文化产业观念,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产业资讯,更能直接开展各种文化产业活动,吸引投资,实施项目,最大化的活跃了农村的文化产业市场。因此要求我们要充分地挖掘现有人才,通过培训,校企合作,或文化产业专修班等选拔一些高尖的人才,为发展文化展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要加大现代科技的运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合理而又全面地开发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达到增加产业附加值的目的。

四、透析安徽省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芜湖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交通的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区的成员城市,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全省处于前列。芜湖农村面积广大,伴随着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芜湖农村文化产业也逐渐兴起,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城市地位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一)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芜湖市农村地区广大且分布较集中,但各地经济发展的态势不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各不相同。现总结如下特征,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总量大,但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产业链的效应,在体制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文化产业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大量缺乏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致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出现断层的现象,在规划、整合资源以及实践指导方面明显落后。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的规划大体上遵循文化产业的三个主导方面,中心层面、层面和相关层面,这就涉及到当地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会遇到产业选择的问题,如中心层面的新闻出版业务,广播电视业务,文化艺术服务,层面的休闲文化娱乐服务,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相关层面的文化设备的生产销售,商贸业,服务业等(见下图)。

(二)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作为安徽省第二大经济体,芜湖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和主导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近年来文化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在整个芜湖市经济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它的兴衰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

发展目标:结合省情市情,以芜湖市为依托,发挥芜湖市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的功能作用,完善基础文化产业设施,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出与长三角相接轨的农村文化产业服务网络,力争到2020年,把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成井然有序,内容丰富的文化产业链,与芜湖市城区文化产业发展遥相呼应。

具体思路: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应坚持“主导项目引进,基础项目放大,龙头项目推广”的基本思路,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农民生活服务体系,优化整合农村各种生产资源,通过新建创新,联合兼并和加盟上市等方式,逐渐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同时也要坚持紧抓中心层面不放,全面发展层面和相关层面的方针,政府要积极引进重点项目,融合新闻影视出版等中心层面并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产业值,其次,要注重文化培训和技术培训等层面,最后,要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务,三者相互结合,相互发展,利用高新技术,不断创新,争取创建文化产业品牌。

(三)芜湖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

第9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入2017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5月份,农产品加工增值同比增加7.1%,主营业务收入提高9.4%,利润同比增幅9.1%。新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网商已超过800多万家,网络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类农业合作社、新型农场数量超过29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有1400万余人,是供给侧改革下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农业投资继续增长,1-5月农业投资达5938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种植业投资同比增增幅21.4%。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农民自主创业热度不减,主要创业人员集中在农民工、退役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总体人数达到700多万人。6月份以前我国农村GDP同比增幅为7.4%,高于国家GDP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形式良好,动力较为充足。(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农村经济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工作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尤其重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都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就需要政府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制定更科学的发展措施。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有着重要影响,农业历来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在政府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进行大力调整,改变传统低效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农业生产及加工销售等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当前农产品总量成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干扰因素较多,一些农产品产量、质量都会因为气候、病虫害、自然灾害、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因素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自然灾害、气候灾害属于人力不可控因素,因此农业经济受到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农产品本身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一旦农产品产量增加,则有可能出现价格下降,进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由于国家政策影响,不少农产品种类尚未设置最低保护价,这就使农产品价格难以得到保证。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当前农业经济与市场需求、政策调控之间还有一定距离,而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分析,则能够看到其中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过低、农业技术优势不够明显。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难以得到稳定保护,而一旦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又会由于市场控制不得力而造成恶意竞争,进而使农业经济陷入整体发展怪圈。进而造成生产成本控制不力,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成本过高造成农民综合效益相对低下。(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有效劳动力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当前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虽然我国土地资源较多,但是与人口比例相比人均占有量先对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地少人多现象并不少见,进而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而且从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人均耕地资源占比来说,由于两者比例不均衡,进而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居高不下。而且在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这一趋势势必会造成农业生产中劳动力需求量大幅下降,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但影响农民经济收入,而且还对产生更多社会问题。(三)农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过多年实践,而且不少农民已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当中的先富人群。尤其是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加,进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但是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体因素。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短期内农村贫富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落差的不断增加,会使农业经济成果聚集在少部分人当中,而多数农民依然在经济发展中举步维艰,发展进程缓慢。(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不少农村水电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尤其是水利、电力供应稳定性不足。而是农村道路交通设施楼后,不少农村公路里程不达标,道路通达度、承载力等难以保障,而且交通管理混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由于市场作用不完善,生产技术落后,造成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为主,农业一体化发展能效不足,种植品种尤其是经济型农作物品种较少。在农产品交易中制度不够健全,无论的交易规模还是交易质量都有待提高,这些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五)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不少农村地区,由于本土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利用价值尚未充分发挥,因此造成资源开发利用能效不明显。不少农村资源浪费或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同时,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迟缓,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难以体现出科技价值,这些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对策

(一)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新时期农村建设需要有技术、资金与信息的协同支持,这三个因素又被称为“农村经济三要素”,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充分发掘三要素的整合和促进作用,才能助力农村经济获得实质性发展。一是资金要素,资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要素,如果资金投入不到位,农村经济将难以启动,可以说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充足的资金保障则是保障农村经济高速运转的基础。二是技术要素,技术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推助剂,随着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收益的提高需要面临更大的成本挑战,而通过技术促进农产品增长增收则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型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应用效率。在丰富农业经济品类的同时加强技术操作,而农业技术的掌握和推广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农村技术型人才缺失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积极引入人才才能弥补这一缺口,实现向技术要效益的崭新发展格局。三是信息要素,信息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无形纽带,只有提高信息时效性才能保证农村经济与市场需求建立密切联系,才能提高农业经济的有效价值。三要素的有机整合已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三者共同影响、共同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二)加强农村城镇化发展力度。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少农村经济深层问题得以解决,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增加了活力。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生态难民”的有效转移,通过统一规划形成新的城镇主体,小城镇所具备的经济辐射作用又能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将城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体系内,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其次,在城镇化发展中需要具备正确理念,找准方向、突出特色,推动广大农民走向更广阔的经济发展天地。此外,还需要准确把握经济重点,通过规划区域核心城镇强化其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形成共赢、多赢的良好格局。(三)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这就需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强化技术资本投入,在财政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多方吸引上资本注入农业科研领域,建立更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同时还需要在科技体制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使之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匹配。需要重点强调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亟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只有体系化服务才能使更多先进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中,引导农民主动接受并实践新科技,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要确保农田水利建设达标,保障农民自来水供应,为农田抗旱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适当控制农民用电价格,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二是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提高道理建设质量,拓宽道理,提高农村公路里程和使用效率,加强公路养护工作,提高农村道路使用年限,构建起畅通高效的农村道路网络。三是注重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需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下功夫,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配置,加速农业结构更新,使更多有效资源得以充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通过产业结构的持续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发展方向,通过资源优势对比拓展新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并实现靶向供应,通过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在农业生产组织制度方面进行有效更新,体现农村经济的规模优势,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控制其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转向良性发展轨道。(五)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仍是一项薄弱环节,农业技术相对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基于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农业科技的建设和推广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与农业和经济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科技促发展的崭新经济发展形势。在软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建立完善的技术资金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构建起网络技术支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

四、结语

农村经济是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众共同富裕。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到问题根源,通过有效干预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双重支持,加大农业实施建设力度,以此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连贵.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营管理.2015(04)

[2]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14(01)

[3]许洁,秦海田.“城市村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J].重庆建筑.2016(10)

[4]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