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精选(九篇)

线上一流课程建设

第1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对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45%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是新的挑战。本文结合金陵科技学院慕课建设的实际,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基本现状

从总体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推进速度慢,建成的课程少。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固化,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是面对特定群体,有着特定的时空限制。由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教师对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思想缺乏敏感度、关注度。对于“慕课”这种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让学习者在虚拟教室里自由学习,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新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关注甚少。更有一部分教师担心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的主流地位由此将会受到挑战,他们固守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对慕课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

2.引进课程多,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少

慕课建设需要很多条件来支撑:优质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团队,数量可观的经费支持,较为复杂的制作过程和较高的技术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是持观望犹豫和甚至茫然的态度,自己动手建设的课程很少,大部分高校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引进其他重点高校建设推出的“慕课”。囿于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课程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即使已经着手建设的高校,也基本采取各自为战,各自为营封闭的课程开发模式,高水平,高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有特色的课程目前很少。目前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共有近500门次,其中先期上线的大部分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推出的课程,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课程比例较小。

3.企业参与度高,在线课程商业化模式开始形成

众多互联网企业看到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机,纷纷加入在线教育行列,一些企业特别面向高校推出一些在线课程和平台,这些企业建设课程速度很快,他们以市场方式来运作慕课,但是各类课程与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与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相吻合,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4.地方高校成立高校联盟共同推进慕课建设

与重点高校之间的联合类似,地方高校也开始成立校际间的慕课建设联盟,如深圳大学牵头的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OOC)。但目前的联盟还是一种松散的形式,上线课程总量少,质量有待提高,选课率也有待提高。截至2015年6月,“优课联盟”(UOOC)加盟高校达87所,上线课程25门,累计选课人次仅2.5万。即使在已经上线的课程中符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数量也很少。原因在于各校投入不均,课程建设的质量不均,联盟内高校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清晰界定,联盟内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互认学分的机制。

二、充分认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出台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提出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将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机制,积极探索并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加强课程选用管理及学分管理,确保教学应用质量,具体提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七大重点建设任务。其中到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全国新建本科高校420所,作为全国高校学校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当担负起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在线开放课程。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三部委最近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对照文件精神,再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有着较强的“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特色,但本科办学历史普遍较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先进教学理念缺失、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而在线开放课程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师生服务、受师生欢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课程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 1.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与特色

总体上来说,金陵科技学院在应用型办学思想上,经历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的过程。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学校最初在人才培养上是在复制传统本科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种模仿和复制是没有出路,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体现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道路,2011年,学校党委及时提出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形成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的“三地”指导思想,即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始终坚持“地方性”,在发展路径上始终坚持“地方化”,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地方型”。在围绕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与行业性、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教育必然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方面打造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整体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一体化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施“十个结合”,充分彰显“十化特点”,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双十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应用型专业性教育”为逻辑起点,通过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模块化课程与特长性课程相结合,实践教学形式、平台、课程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等“十个结合”,有效地彰显出专业发展“行业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实践教学“系统化”,教育资源利用“多元化”,队伍建设“双师、双能化”,创业与创新教育“全程化”等“十化特点”,切实提高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了满足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高层次应用型或现代高端职业型人才,较好地实现了办学定位入地、使命定位实地、专业学科落地、培养过程接地、培养结果着地,系统体现了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从办学理念到办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标准

基于上述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学校确定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即按照“请进来,走出去;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建设思路,逐步提升“慕课”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比例。“请进来”就是引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00c等通识类和公共选修类课程,重点丰富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走出去”就是主动加入校际慕课建设联盟或者是校企慕课建设联盟,通过联盟平台,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试点先行”就是先行选择条件成熟的课程按慕课的要求进行建设。“全面推进”就是在总结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适当扩大慕课建设的数量,提高慕课使用的范围。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标准:

一是课程选择标准。课程选择标准是围绕建设体现应用型大学特色的精品课程这个目标来确定。

(1)有利于学校发展:课程的选择既能够展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又可以提升社会影响力的课程,也就是要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课程。(2)课程立足共享使用(受众面):课程首先要立足于面向本校学生使用,同时也要满足同层次兄弟高校学生需求以及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大众自身学习的需要。(3)课程应用性特色明显:选择专业基础好,专业的行业化特色明显,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4)课程教学团队实力强,素质高:教学团队整体实力较强,课程负责教师在行业领域内得到认可,教师要有较高的建设热情、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是课程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主要是围绕学习者知识内化和持续学习来确定,就是既要让学习者学得进,又要让学习者持续学,不中途退出,完成率高。(1)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讲者要有独特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方法科学合理。(2)课程知识点:对课程知识点既要重新梳理、重新设计,符合“碎片化”学习特点,更要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本质。对知识点的选择既要精选又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杂乱无章。(3)课程资源:既要保证课程资源的高质量体现优质性又要注意利用多样性课程资源,既要注意吸取国外好的教学资源体现国际性又要注重采用来自真实生产环境的课程资源体现企业性。(4)课程呈现方式:要采取微视频+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富媒体化”呈现方式,在学习、交流和反馈场景中借鉴一些网络游戏体验方法和激励规则,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学习者学习中的问题,以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体现课程的独特性、趣味性,增加“人一机”交流的情感性。(5)课程学习操作:从课程学习者的角度来构建课程,使学习者能很快熟悉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设计,快速掌握课程使用方法,做到方便快捷,易学易用。(6)课程评价:既要注重评价角度多元化,即可以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多角度对课程建设和教学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习者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包括机器评估,论坛讨论的同伴和教师的混合性评估及学习者的自我评估等。(7)课程技术指标:根据课程平台构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课程界面设计简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课程展示界面色彩搭配合理、各类视觉元素组织恰当,视频流媒体文件分辨率、码流满足要求,播放顺畅。

三是保障标准。包括:(1)组织保障:学校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明确归口建设与管理职能部门和协助部门,理顺各方面关系,切实保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序与高效。(2)经费保障:课程建设采取项目制方式进行立项管理并拨付专项建设经费,并切实保障课程上线运行后所需要的后续经费。(3)技术保障:由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与课程教师组成课程技术保障组,并适当引入专业的制作团队,在从教师的课程设计到课程呈现整个过程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4)成果认可:课程建设完成开始上线运行后,学校认可老师的知识产权和劳动付出并根据上线的等级分别给予奖励。

四、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建议与设想

第2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网上教学全面铺开。但是,线上教学不应该仅仅是防疫过程中教学的临时选择。通过网络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非常适合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这种内容多,实践环节多,信息量大的课程。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继而成为复合型优秀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基于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含义混合式教学以信息化教学思路为基础产生,本质上把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信息化模式加以结合,并成为教学发展的推动力量。此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吸取互联网教学的先进技巧,扩展自身知识的储备量[1],彰显学生学习主动性。围绕教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超星平台,在线上签到与答疑等环节基础上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和PPT,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促使学生将被动化的学习状态巧妙转变为主动化的学习状态。

(二)超星学习平台超星学习平台在高校推广了较长时间,其学习平台可供学生自助或半自助地学习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优势是学生和老师都能利用超星学习通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学习相关服务。它具备教师上课需要的基本功能,如通知、签到、分组、讨论、作业、投票、评分、统计等。这些功能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也方便教师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并开展教学研究。

(三)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常规化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此种模式兼具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开展预习活动,做好线下学习的准备,及时整理学习问题和知识点,还可以促使师生直接交流互动,增强教学整体质量。最为凸显的是,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线上教学效果,并且较大程度上增加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线上教学模式逐步发展为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由于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影响,只需要具备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便可以达到学习目标,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线上教学的新颖性较强,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另外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给学生塑造了立体化的感觉,布设优质化的预习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按预习的内容进行认知,整理知识结构框架,确保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物流管理课程,其涉及面比较广泛,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对应知识。若只是凭借单一的线下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所以借助超星平台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训练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存在更高效教学的价值。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一般流程

目前,常见的混合式教学流程是:课前,教师线上学习任务——学生线上接受学习任务——在线测验/课前实践,教师根据大数据统计信息跟踪实时学习情况,搜集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调整教案;课中,学生分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教师针对问题实时指导——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归纳总结;课后,拓展训练,学生在线自我考核评价,教师根据系统评价情况布置任务[2]。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及操作过程相互结合,调动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扩展知识面,强化认知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设关键点是按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基础特征视作前提,通过超星平台创设移动教学气氛,组织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加入到学习活动,强化师生互动的效果。通过突破现有的时间以及空间制约,实效性的开展体验教学活动,创设物流管理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环节:首先是课前准备。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引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课前准备是基础。教师给学生布设课程大纲,把课程的视频发送到超星平台上,课前安排练习题督促学生提前预习,在书本中寻找,以了解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更好的开展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活动。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超星平台的签到与选人和抢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烘托教学气氛。在此期间教师要围绕超星平台统计学生对课程资源的浏览情况,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效果,便于进行跟踪化学习监督。另外教师按照学生自主的质量初步评价学生学习有效性,在线上组织学生巩固知识点,针对性的处理学生存有的难题,综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课堂互动成效做好教学评估。最后在课后教师要把对应的作业内容上传到超星平台中,安排学生参与课后习题的训练,同时按照作业布设的情况评价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超星平台中的模块,从多个角度上获取学习资料,突破教材教学的局限性,最大化的强化学习质量。

三、基于超星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作用

通过超星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彰显教学的层次性与丰富性,可以更高效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手段,具有如下作用: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互联网中包含的网络资源比较丰富,也为超星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通过超星平台设计教学内容期间,教师要全方位的思考课程标准,顾及教学发展的需求,查询图书资料和视频资料,获取和教学内容存有关联的热点话题以及生活事件,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可以与时俱进[3]。并且教师可以适当的把科研成果与产业进步发展要点融合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的全面性与实效性。比如“物流运输”内容的教授,教师可以引进案例,把先进的物流运输理念和要点上传到超星平台中,给学生灌输与时俱进的物流运输思想,激发学生对物流运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自主借助超星平台优化知识框架,初步形成物流运输的先进思维,为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2)整合多样化教学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布设学习任务,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基于超星平台把资料推送到学生移动终端,或者借助问卷与分组的方式完成任务设计,指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分析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是否认真答题等,明确线下教学知识的教授重点。其次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针对课堂学生出勤,教师以手势发送或者位置分布为主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情况,同时把线下学生人数与线上学生人数进行核对,以免出现学生误签与代签的现象,及时获取学生到课信息。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选择面对面教授和小视频融合的方式开展活动,明确学生学习主题,鼓励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超星平台上或者积极把答案分享给课堂上的其他学生,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进行奖励与支持。在此期间若学生线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可以通过超星平台进行随机选人或者抢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善枯燥的教学氛围。针对课堂知识分享,由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互动性以及内容的分享性,教师可以通过手机设备对PPT加以直接化投屏,和学生一同进行知识点共享。针对教学措施调整,教师可利用现有的超星平台问卷与测试结果展示模块,随时随地的监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按照平台中保存的数据进行教学方法调整。或者教师结合平台的数据反馈效果,记载课程创设直到结束的完整化过程,整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包括学习行为以及合作参与程度等,组建学生“档案袋”,达到线下调整教学措施的目标。

(3)有利于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在实际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考核环节的设计,尤其是过程化的考核机制设置,可以把期末考试总分以及过程考核总分按照4:6的比例加以综合化考试,期末考试便是40%的纸质试卷考核、过程考核包括20%的出勤考核、10%的作业考核、10%的课堂学习考核、10%的平台互动与提问考核、5%的课后习题考核以及5%的视频观看考核[4]。换言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机制布设要强调过程考核必要性,由此教师公平与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与高效。

第3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SPOC;大学课程;MOOC;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073-05

引言

当前,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改革,更要关注作为中介与桥梁的课程改革。[1]我们知道,MOOC代表的是在线教育的初始形态,如今,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出现,这表明“后MOOC时代”已经来临。[2]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不仅融合了MOOC教育思想,而且把翻转课堂融合在一起,具有小众化、限制性、集约化等特点。而现有对SPOC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学习者分析、课程分析、学习行为、建设路径等方面,缺乏较为全面、规范的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因此,本文对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的建设及其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建设模式

本研究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维度对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建设模式及其应用进行深入探索(如图1)。分析阶段是对课程、平台、学习者的分析;设计阶段包含对课程内容、开发规范的设计;开发阶段主要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阶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阶段将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1.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将为SPOC后续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它通过大学课程本身进行分析定位,从而为课程平台的选取提供现实基础,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从而为SPOC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课程分析

首先选取要开设的大学课程,这需要综合考虑SPOC开发工作力度大、周期长、耗费大等特点,从而决定其是否值得去开发,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点:①课程难度适中,同时以通识、实际应用为基础;②课程具有优秀的授课教师团队,包括主讲教师和其他优秀教师,因为教师的授课水平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课程能够尽可能服务于大多数学生,使课程价值最大化。

(2)课程平台分析

选定课程后,需要确定将来投放课程的平台,既可以自建课程平台,也可以选择租用课程平台。SPOC平台的选取标准主要从教学支持系统的功能、成本、学校政策、学生评价机制等角度进行分析[3],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择租用课程平台时,SPOC的高清视频特性决定首先要考察平台服务器的访问速度、技术成熟度、支持力度等。二是自建课程平台时,需要建设平台开发团队对学校未来的SPOC课程建设做一个全面规划,这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因此,在试行阶段建议选择租用平台。

(3)学习者分析

就MOOC而言,其学习者群体显现出多元化以及极大的流动性。[4]SPOC是针对某一学校或者某一区域开展的课程,学习人数通常限定在几十人至几百人,学习群体相对稳定、单一,不像MOOC有成千上万人,SPOC的学习活动不仅更加灵活高效,而且测试也更加严谨。[5]学习者分析将影响课程的开发模式、难度设定、表现形式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充分了解学习者学习基础,以便为课程难度的设定提供依据;②全面了解学习者学习风格,以便确定课程的开展形式;③深入了解学习者信息技术水平,以便选择课程的表现形式。

2.设计阶段

课程内容直接影响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以课程内容需重新设计以便内容合理展现,同时,开发规范的设计将为课程开发的标准性与统一性提供基础保证。

(1)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保证内容完整性的同时要符合SPOC特点。教师依据对知识逻辑关系的理解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完成知识单元切分[6],对课程重难点内容作出判断。内容结构的设计可以按照CSLP(Course、Section、Lesson、Point)模式划分,即C(课程)S(讲)L(节)P(知识点)(如图2),根据课程的特点确定每个知识点对应的媒体表现形式,如文本、视频、讨论等。

(2)开发规范设计

SPOC内容表现形式的统一性将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提升学习体验。从脚本、课件、视频到讨论题、测试题、图文材料等都设定统一标准(如下表),以规范课程的开发,明确开发过程的思路,制定详细的开发步骤。

3.开发阶段

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开发阶段主要是对学习资源的制作,从辅助录制视频的课件、脚本到讨论、测试、图文材料等都需要在开发阶段完成。课件主要用于视频的制作,课件制作包括内容设计、内容制作、修改等环节;脚本用于辅助视频的录制,脚本的开发需要助教与主讲教师及时沟通;视频制作以课件、脚本为基础,包括前期准备、视频录制、后期编辑等;测试用于考查与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需要根据教学经验确定测试内容;图文起辅助作用,将课程内容补充性材料制作成图文是很好的选择。本文着重介绍课件与视频的开发。

课件制作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知识点的表现形式要选择一种最能体现内容的表述方式,如Flash、Prize、PPT等;二是内容设计不仅要紧扣知识点,而且要把握微课件的特点,画风设计要风趣形象,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符合当今大学生的品味以及时代主题。课件将直接影响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视频的质量。

SPOC课程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视频的质量是SPOC教学效果的一大保证。前期选择拍摄或录屏,后期通过剪辑对视频进行加工。制作微视频有以下几种常用方式:①用摄像机录制,需要准备摄像机和电子白板等相关设备。此种方式多用于需要动手操作、实验的工科类课程。②用手机进行录制,需要准备手机、白纸、用于固定手机的支架。此种方式适合需要进行推理演算的理科类课程。③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这是最便捷的录制方式,需要准备的是课件内容、录屏软件,目前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howme等。此种方式适合概念理解与知识讲解类课程。④可汗学院方式,需要准备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等。此种方式为混合模式。

4.实施阶段

事实上,实施阶段正是开发课程的最终目的。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可以提高教师调节能力、学生通过率和学生掌握与参与程度[7],实施过程应对学生起到监控、管理的作用。本文对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如图3)。将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相融合,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实施阶段需要建设助教团队,以便为教师课程、课程线上答疑、汇总数据、线下辅助面授、指导实践等提供支持。

混合教学模式包括线上导学、线下研学、线上练学三个环节。[8]线上导学指学生通过SP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使在线学习超出了复制学校课堂的阶段,产生了更灵活、更有效的学习效果。[9]

(1)线上导学

线上导学环节是学习者借助视频、文本、在线测试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完成课前任务单,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为课中讨论做好充分准备,这个环节需要设立助教,以辅助教师对线上学习的支持。

(2)线下研学

线下研学环节是提高学习成效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传统课堂在促进讨论交流、深度互动等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而线下研学环节借助传统课堂进行,但又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课堂主要任务是对线上导学进行实践或讨论并解决问题。线下研学环节具有两个特点:一是SPOC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创新了教学模式。教师通过SPOC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而了解学生线上导学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确定课堂需要深度讨论交流的问题或者需要实际操作演示的步骤。二是学生在课堂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能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下研学的顺利进行在于SPOC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需要助教辅助教师收集、汇总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数据。

(3)线上练学

线上练学环节是巩固内容、深化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在SPOC平台布置课后练习能帮助学生深化、巩固课程内容,发现问题。SPOC平台将为学生提供即时问题反馈与可视化数据反馈,从而使学生可以随时调整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导者。[10]

5.评价阶段

目前,由于缺乏避免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偷懒或剽窃行为的有效手段,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课程必须通过线下的环节予以配合。[11]这不仅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混合教学模式中的线上自主学习表现,还要考虑线下课堂教学参与程度和开展学习交流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体现了评价的多样化,其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团队的反馈、同伴互评和机器评价。

课程使用的各种评价综合得分形成最终评价结果。最终评价结果包括课程未完成及课程完成状态。课程未完成,即学习者参与课程的学习但未达到课程最终评价的要求;课程完成状态,即学习者参与课程的学习并完成且达到课程最终评价的要求。

应用案例

在大学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首都师范大学从“博弈论”SPOC建设入手,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到评价对其进行了全面探索,从课件、脚本、测试、讨论到图文材料对课程的展现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探索。选修该课程总人数为274人,线上课程学习平台界面如图4所示,拥有良好的学习与交互界面。图5为学生线上参加考试人数与成绩分布图。

“博弈论”SPOC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学习形式包括平台自主学习与面授讨论两个方面。

1.线上导学

每周一由助教团队借助SPOC平台给学习者提供视频、文本、在线测试等线上导学材料,学习者参与课程的自主学习。助教收集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汇总SPOC平台上的学习数据,以便了解学生线上导学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面授做准备。

2.线下研学

每周安排一次面授以促进讨论交流、深度互动等,主要是讨论线上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面授环节中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记录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线上练学

面授环节后,教师在SPOC平台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这能帮助学生深化课程内容、发现问题。学习者定期查看SPOC平台提供的可视化数据反馈,能及时调整学习与教学计划,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博弈论”大学课程的实践表明,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建设模式较为可行,总体开展效果较好,对改善大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能对学生起到监控与管理的作用,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能提高学生学习博弈论的兴趣。体系化的设计为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开设提供了制作基础与实践经验。

第4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2021年度本科教学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建设水平,结合财务处关于经费划拨分配方式调整等实际,决定实施2021年度本科教学与综合改革项目,具体方案设置与经费划拨方式如下。设置方案。

 

一、基本思路

1. 2021年学校分类发展定额经费继续支持各院系、教学团队、授课教师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投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用于基本保障,二是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三是用于标志性成果培育与建设,四是用于开拓创新类工作。

2. 经费的划拨与分配根据学校主导和院系(含没有本科生的教研部、中心,以下略)自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学校定向投入与院系自主分配相结合的方式。所有经费均以项目建设形式投入。

3. 院系教学日常运行开支如用于教学日常基本开支、实习与一般实践基地建设开支、小学期开展的培养方案内教学工作开支等经费由本科生经费解决,原则上不再从分类发展定额经费专门立项。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图书资料购置等项目,依然通过归口职能部处申报。

 

二、项目设置与经费投入

教学类学校分类发展定额经费投入分为三部分:教务处项目、学校定向投入项目、院系自主项目。

1. 教务处项目

每年由教务处根据学校运行需要设置并组织实施的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教务处人员。

2. 学校定向投入项目

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有校级及以上建设定位的项目以及北京市级以上(含)专业建设项目配套,由教务处经测算直接将经费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包括北京市教委以及教育部评审的各类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团队、教改类项目、专业建设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一流建设专业项目的连续支持经费、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市级语言类创新实践基地等)以及市教委2021年由财政专项转入的建设项目等。第二类是经学校评审特别投入的项目,由教务处根据学校评审结果直接将经费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主要有国家一流课程培育与建设项目、国家精品MOOC课程培育与建设项目、国际慕课培育与建设项目、国家精品教材培育与建设项目、首都基础教育大讲堂项目、首都通识教育大讲堂项目、美育课程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体育体质检测综合改革项目、全英文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卓越教师计划项目、高水平个性化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咨询项目等综合改革项目等(上述项目稍后组织评审)。

3. 院系自主分配项目

前两类以外的经费以院系为单位计算分配总额,由教务处直接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各院系根据学校、院系评审结果确立项目后自行分配项目经费额度。学校制定《2021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见附件),指导学校、院系确定建设项目。

学校2021年向院系划拨自主分配经费主要依据以下原则:以在职教师数和专业数为基础,以院系学生数、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教授前一年上课比例、通识选修课开课数量、实施大类培养情况、在线课程开课数、小学期开设等因素为增量。对于重点优势学科所在院系和获得重大教学类成果的院系一般应适当予以倾斜,但对于有高额专项经费支持的国家一流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所在专业和院系,学校投入则宜酌情减少,以利建设经费总投入的适当平衡。

4. 项目评审

(1)校级评审项目。由教务处牵头组织评审,一般为有校级及以上建设定位、院系合作建设、院系竞争性的项目,以及需要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校级教材建设委员会把关的项目。除少数项目由学校确定额度定向投入外,其他项目经费额度由院系确定。

(2)院系评审项目。院系首先应根据学校提出的《2021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自由选择除校级评审项目以外的项目类别确定建设项目,其次应根据院系建设的具体需要确定自主建设项目。院系要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预期效果明确、可考核。院系评审项目需要向教务处报备,教务处有权对院系立项项目进行复核,不符合规范、重复投入的项目原则上不予立项。院系评审项目的经费额度由院系确定。

 

三、项目主要内容与具体说明

(一)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1. 项目目标:支持一流专业建设。

2. 项目建设要求:配合教育部专业“双万计划”,根据“双万计划”要求进行建设。申报专业一般应有较强的学科支撑和良好的专业建设基础。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3年,已入选“双万计划”者项目终止。

4. 项目结题要求:向教务处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务处参照“双万计划”建设内容组织验收。已入选“双万计划”的专业免验收。

5. 项目申报提示:2019年已获批“双万计划”部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2020年已申报“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请勿申报本项目,2020年已申报“双万计划”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最终获批,则不再延续投入,每个院系限报一个专业。

(二)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项目分为两类:教育部“双万计划”“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虚拟仿真教学金课、实践金课)、新开在线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每个院系至少立项2项“金课”建设项目(其中至少1项是线上金课)。应努力支持新在线课程建设。

1. 项目目标:培育和产出一批优质特色共享课程。

2. 项目建设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所有课程建设项目均应确立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教学设计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同时还要求:

(1)“金课”:按教育部“金课”两性一度(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要求进行建设。

(2)教师教育类课程:落实师范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体系化、特色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服务培育卓越教师培养。

(3)一般在线课程:促进课程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范式转型。项目负责人应具有2年以上从事本课程教学的经验或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1年。

4. 项目结题要求:教务处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标准(试行)》组织对新在线课程建设的验收;课程建设完成后直接上传到学校在线教学平台。“金课”建设项目、新开教师教育类课程项目须向院系提交建设总结及相关支撑材料,并由院系存档。

(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 项目目标:通过开展教改立项,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市级(含)以上的教改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打下基础。

2. 项目建设要求:实行本科生课堂教学改革(不包含在线课程建设),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或教学管理改革等,反映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方向,符合我校人才培养要求。凡我校在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均可申报,但不得与其他课程建设类、教材建设类项目同时申报。每个院系立项数量至少1项,但不超过2项(不含其他认定教改项目的项目)。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1年。

4. 项目结题要求:向教务处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务处组织项目结题验收。

(四)个性化项目

院系可在以上项目之外,根据需求自主设立个性化项目。项目的设计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切合专业发展需求,应重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学管理改革以及能为高水平教学成果产出提供支撑的建设项目。

 

 

四、项目评审与经费管理

1. 教务处统筹、计算并下达各院系分类发展定额经费额度,学校、院系项目的设置和经费分配接受教务处的指导。

2. 学校、院进行两级项目评审和管理。所有项目均应有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可供评价的绩效目标。

3. 每个院系自主建设项目中必须包含至少1项,但不超过2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至少2项“金课”建设项目(其中至少1项是线上金课)。

4. 经费的使用需符合财务处、国资处的相关文件要求,科学合理高效。

5. 所有学校评审、院系评审项目一经确定,教务处汇总后统一在全校范围内公示。

 

 

附:2021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

项目类别

拟立项数

经费

评审主体

备注

校级一流专业建设

5

10万

学校评审

未入选教育部专业“双万计划”者延续投入

课程建设

 

 

院系评审

 

教学改革研究

 

 

院系评审

每个院系立项数不超过2个项目,教改项目应为在线课程建设以外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个性化建设

 

 

院系评审

依据充分,支持标志性成果培育

定向投入项目

 

 

 

教务处依相关要求定向投入

                                            

第5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由于MOOC有相当高的资金、技术和师资门槛,高校当仁不让成为引领风气的弄潮儿。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纷纷抱团,或联合企业推出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MOOC平台,或加入edX、Coursera等国际平台推出自己的课程,旨在占领这一很可能颠覆“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的新高地。

在MOOC流行的同时,老的在线教学的平台和工具仍然在升级更新,因为像翻转课堂、微课、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和学习方式更适合用于建设小规模的网络课程(SPOC),而在SPOC领域,传统的在线教学平台更有用武之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我们对MOOC和传统的在线教学平台都有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张文正如是说,他们主要做了如下探索。

■国际慕课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15年联合FutureLearn平台,推出了第一门“跨文化交际”MOOC课程。近半年时间后,已有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5000多人参与学习,其中中国人仅占5%。这主要得益于上外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们独具慧眼的推进和布局。由于是英语授课,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对MOOC项目建设的支持。

■在线课程中心

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也不忘传统,扎扎实实地建设了课程中心,主要服务于本科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手段,对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自建学习管理系统

部分外教、青年教师更愿意自发建设自己的课程。由于国内研发学习管理系统的厂商起步比较晚,而且开发者主要是技术市场出身,所以很少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渗透,基本上是课堂搬家,先天不足。而国际流行的成熟的学习平台如Moodle、OpenedX则具有明显优势。上外有多语种教学的需求,Moodle、OpenedX原生支持多国语言。

同时,高校信息化行业内也有一些老师组织了E-learning的社区,这些社区更侧重于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将国际上的优秀系统引入并落地,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在摸索实践中,张文正认为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才能使在线教育更好地发挥价值。

第一,建课与长期维护机制还有待研究。如何设定平衡合理的考核和激励目标让教师们能持续维护在线课程?恐怕这也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共有的痛点。课程建设初期因为有经费支持,建设的人不少,但时间一久,大家就会逐渐懈怠。

第二,系统的易用性还需要加强。由于近几年来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易用性非常高,用户体验非常好,对比下来,一般的师生用户难以忍受现有系统的比较繁琐的设置(国内厂商开发的产品还存在着严重的浏览器兼容性等基础问题)。如何学习类似于Kahoot、GoogleClass等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要各个厂商仔细研究和大幅投资。在这方面,新兴的MOOC平台会好很多,如:OpenedX。

第三,教师缺少在线课程设计经验。大学老师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满腹经纶、口若悬河。但事实上,不少老师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传达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部分老师静下心来学习一些教学设计相关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讯息传达等),并应用于线上线下教学,将会对教学有重大促进作用。

第四,移动学习和社会化媒体的竞争激烈。由于微信的普及度和易用性,很多老师的课后答疑交流或自觉或“被迫”地在微信上进行。但微信不能将流水式聊天内容结构化、语义化,以更好地支持移动学习。腾讯不大可能开放这方面的开发接口,因为微信不是为移动学习而设计,过多考虑会削弱其产品核心竞争力。如何设计合理的产品来替代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虽然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还有各种高大上的新名词的“干扰”,在问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时,张文正表示:“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为了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改善,认真准备好每一次线上课程的制作,贵在坚持。”

腾讯精品课:打造学习生态圈

2015年3月,腾讯精品课首页全新改版,此次改版加入大数据概念,为每位用户打造“专属页面”,优先呈现已订阅机构/讲师所提供的课程,并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推荐。此外,记录用户的学习天数、课程数等学习轨迹,还开放了在线QQ咨询功能,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课程学习体验。

2015年5月,腾讯精品课推出“高考临考特训”线下公益直播课。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场内场外互动交流,为全国考生带来顶级权威名师的精彩课程。本次直播课网络观众超4万,累计播放超过40万,为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2015年11月,腾讯精品课与陕西万唯教育建立深度合作。陕西万唯属于传统图书企业,有大量优质视频课程,但缺乏自有视频播放平台。结合用户的需求和特点,腾讯精品课为万唯提供了PC及移动端的专题播放页,通过双方渠道大力推广;同时,还将视频课程与纸质图书结合,用户看书时可直接扫码观看视频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据腾讯精品课张淼介绍,腾讯精品课已覆盖了大量移动端曝光渠道,包括拥有亿级用户的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微博账号等,所以课程供应商来到这个平台上可以迅速实现曝光,触达亿级的用户群。

第6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传统教育领域所带来的颠覆性革新正在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近几年,在线网络和高等教育的融合日益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热点。2005年,GeorgeSiemens首先提出网络时代的连通主义学习理念。他指出,传统的静态、分类与层级化的知识发展到网络时代已变成动态的、网络化的知识流,因而学习也应是在动态连结的知识网络中形成知识节点的过程。张振红等(2013)指出,国外从开放课件(OCW)运动到现今的MOOC学堂的流行,正是体现着学习本源的回归,MOOC应和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无时间和地域要求,无费用和学历限制的学习环境[2]。陈希等(2014)认为MOOC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授课的不可逆性,利用移动设施将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利用。此外,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等学者也介绍了MOOC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些基本思路[4-6]。总的来说,目前国外很多专家及组织针对于MOOC和高等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内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MOOC课程旨在进行大规模学生交互参与和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资源获取的在线课程。虽然仅仅发展数年,但其实践却走在理论前面,在探索中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的研究、探索MOOC的课程模式,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经与Eddy合作,其他知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开发了MOOC课程等,国内MOOC课程的发展越来越具规模。在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虽然已有一些高校对网络课程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还比较少见,因此,设计基于投资学专业的MOOC教学模式,并提高投资学专业的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MOOC和投资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依托MOOC在线教育相关设计原则,我们提出包含“MOOC课程的硬件设施建设”、“投资学专业课程的流程再造”和“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机制改革”等三方面的投资学专业MOOC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1)MOOC课程的硬件设施建设。MOOC课程的核心在于在线网络的建设,像界面交互平台等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答案和信息的效率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可能性。在引入先进的MOOC平台的同时,注意其适用性。

(2)投资学专业课程的流程再造。MOOC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投资学课程教授方式,需要围绕学生设计的学习规则和学习能力规划新的授课流程,加强对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培训。强化课外和课堂学习、线上和线下学习功能互补的特征。

(3)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机制改革。结合MOOC的在线评分、学生互评等模式,设计团队学习模式,改进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三、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目标

简而言之,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目标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基于MOOC的投资学专业课程的设计,有效降低学生在学习时间、地域方面的限制,利用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内部交流等方式,提供有效的资源扩充渠道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及时强化专业学习的效果。同时这也是顺应网络技术和高等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潮流,创新投资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网络时代的知识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教学改革的目标包含以下几个子目标。

(1)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教互学、教师的关注和反馈等,强化学习效果。

(2)顺应科技对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方向,锻炼学生利用网络新技术持续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利用投资相关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MOOC教学模式改革,改进教师群体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新认识。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都要依赖教师的努力工作,新技术下教师既是教学方式倡导者也是亲身实践者,这有助于实现从单纯的“教”到全方位辅助的转变。

四、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网络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意味着教学内容,教学网络技术、授课模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技术是基础、内容是核心,MOOC课程的引入需要循序渐进。总体上通过对硬件技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来逐步实施。

(1)建设投资学专业的MOOC网络平台。利用近年来国内外知名高校发展MOOC平台的机会,基于投资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MOOC平台,通过合作等方式将一些优质的投资学相关公开课程引入到专业学习中,提升课程质量。

(2)结合MOOC的特征对投资学课程和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构建投资专业授课小组,以学生学习路径为核心对投资学课程进行设计。对课程目标设置,话题、时间及作业安排等进行规划,按照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强化投资学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增加课程视频、在线测试练习、网络讨论版等丰富教学内容。

(3)改革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发挥教师在引导学习方面积极作用,建设投资学专业的主题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依据学习主题,在课后通过材料以及和同伴沟通等获取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MOOC平台加强对投资实景演练以及实验、案例教学的投入,强化强化复杂学习任务的实践。

(4)创建共同合作的学习情境。利用MOOC平台构建协作式学习系统,发回网络技术优势,使得教师团队及时追踪学生的学习实践,协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来建构知识。同时,利用论坛、聊天室、学习小组等方式构建交互式合作学习,促进其协同解决问题。

第7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1建设思路

1.1序化课程内容

1.1.1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课程建设过程中,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将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部分内容融入蔬菜栽培技术课程中。针对蔬菜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课程内容覆盖了蔬菜工、设施蔬菜生产、无人机驾驶员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调研结果,校企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内容设计既与工作岗位“农技员、农产品加工→管理岗位人员→技术主管、部门经理”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也与学生未来工作发展方向相对接。借助于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工学结合,使所学技能在运用中不断强化,做到学与用密切结合,为学生获得“1+X”证书奠定基础。1.1.2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课程内容立足贵州、辐射西南,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呈现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在蔬菜种类选择上注重栽培面积及技术需求。聚焦贵州种植面积及技术需求大的蔬菜单品(辣椒、黄瓜、香葱等)及贵州特色蔬菜(鱼腥草、荠菜)。在教学中突出实操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教学-教学实习-基地实训”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强化技能训练内容。在课程内容中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在教学中引入水肥一体化、蔬菜漂盘育苗、嫁接育苗、生防技术、植保无人机使用等成果、技术和方法。

1.2融入思政元素

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载体开展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进一步研究课程里所呈现出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把价值引领贯穿其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为蔬菜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培养出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比如,在甘蓝种植时,将甘蓝种质资源利用,打破国外制种业在生产上“品种垄断”,强调科研创新及技术创新;在讲解设施蔬菜时,讲解秦国时期“种瓜于骊山沟谷之温处,瓜实成”的典故,让学生了解设施栽培技术的悠久历史,树立文化自信。

2建设措施

2.1建设教学资源库

2.1.1基本教学资源建设一是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等基本教学资源。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与市场调查,修订、完善课程标准,贴近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学习指南、工作任务单、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试题集、行业企业标准等基本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二是开发《蔬菜栽培技术》校本活页式教材。校政行企进行深度合作,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深入交流,了解政府“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企业技术和产业升级需求,收集典型生产案例,开发《蔬菜生产技术》校本活页式教材。三是编写《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为更好地服务遵义地区蔬菜生产,根据遵义地区蔬菜产业发展需要,编写图文结合的《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用于农民技术培训用书以及自学资料,提升农民蔬菜栽培技术。2.1.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制作教学视频。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重构,拆分知识点和技能点,做好详细的教学设计,撰写视频拍摄脚本,拍摄的视频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和生动有趣。涵盖现代化农业设备使用、蔬菜嫁接、漂盘育苗、水肥一体化、水培蔬菜、无人机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制作蔬菜生物学特征动画。蔬菜生长周期长,要观察生物学特征需要的时间长,特征的观察没有连续性,而蔬菜生产的基础就是生物学特征。通过制作蔬菜生物学特征动画,将晦涩难懂的关键知识点简单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强化学生专注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开发蔬菜生产闯关游戏。蔬菜的生长包括温、光、水、肥等多个影响因子,科学准确地控制多个因子才能生产高质量高产量的蔬菜。通过设计和开发蔬菜生产闯关游戏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和“玩中学”,检测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其他资源。邀请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专家,制作专家专题讲座视频;在原有教学图片库的基础上,继续拍摄本地区蔬菜生产照片,结合收集的网络图片,制作丰富的教学图片库。搜集当地蔬菜生产案例,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借助中国知网等文献检索工具,更新课程自主学习资料,体现当前最新的实用知识与操作技术。2.1.3网络教学平台维护以课程为中心,从知识库、方法库等层面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维护。利用平台进行作业、测验、通知、答疑、讨论、资料、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管理、在线学习等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学习、交流。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网页、QQ群等多种方式,展示精品开放课程,搭建多个交流平台,同时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方便学生在线学习。

2.2深化“三教”改革

2.2.1打造团队课程团队在学校构建的科学全面“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下,通过培训、赴企业研修、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创新合作、申报科研项目以及开展技能比武等形式,提升课程团队教师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实施教研、科研课题、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等,增强课程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引进行业大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努力构建结构化、团队化、协作型课程教学团队。2.2.2教法改革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具体的任务为引导,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教、学、做、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以任务、交流探讨、测试和扩展学习为主,线下教学以检测任务、课堂教学、实操训练、评价管理为主,突出每一学习项目和训练任务的应用性,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及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2.2.3教材改革为更好地进行教学,课程组成员根据教学需要,对接遵义以及贵州蔬菜产业情况,结合遵义地方生产特点,对应蔬菜生产及加工流程,遵循生物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根据课程内容编制蔬菜生产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利于教学良好进行。

2.3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智能差异、动手能力差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本课程实施不同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教师针对课堂学习痕迹、课堂、课后测验等线上教学环节以及线下实践操作的项目进行考核;企业兼职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外基地实训和实习的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技能考核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更注重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的会识别、会调查、会防治能力考核。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包括技能、知识和素质三方面。技能考核方面,依托蔬菜生产项目,结合典型的蔬菜工工作任务,引入蔬菜生产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制定详细的学习项目和任务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考核学生单个技能掌握情况。在每学期设置1个大型综合考核项目,考核学生整体技能掌握情况。知识考核方面,主要将蔬菜生产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知识点编写成《习题集》,通过线上、线下进行考核。素质考核方面,结合蔬菜生产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从学习态度、纪律、考勤、训练表现、技能行为、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综合评价。

3建设成效

3.1提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能力

对接产业发展,围绕课程资源建设,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研讨、互相学习,促进教师更新观念,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展需要,提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收集、筛选、整合利用、优化配置能力,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实现课堂革命,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3.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课程,引导学生由兴趣出发,从开始的教师指导提升为“督促—自主学习—拓展探究学习—互动学习”。同时,教师根据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更直观和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指导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能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更易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3.3共享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利用先进的职教理念与互联网平台,开放、共享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的暂停、回退和重放等功能,自行掌控学习的节奏。同时,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遇到教学难点、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3.4示范和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

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总结改革成果,推广示范利用。以园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织、整合、呈现和运用,有效融入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实现碎片化学习,改善学习体验,以此构建多向交互沟通的智慧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全方位提升学习效率。

4结束语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课程组将继续更新教学资源,深化“三教”改革,注重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做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及实施。将课程推广给其他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共享,推动课程教、学、做、评一体深度融合。依托行业、企业社会资源,面向职业院校、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企业等推广课程项目,提供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终身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将本课程资源打造成合作企业的继续教育平台,为农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技能提升培训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攀.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21,5(5):101-103.

[2]朱晨明.对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2):49-51.

第8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为实现文学精品课网站建设目标,网站的整体设计要凸显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为文学课程的教与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文学精品课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首页”、“前台显示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三部分的内容。

(一)首页设计

在整体上,网站的首页设计要做到界面直观,条理清楚,个性突出,导航设计清晰,操作简易,图像、文字、背景颜色、标题、注脚等风格统一,整体效果舒适顺畅。具体来说,文学精品课网站首页的主要色彩为绿色,绿白相间,网页看起来雅致而有生气,同时,通过调整其透明度,增加层次感。网站的整体布局呈“国”字形。首先,欢迎界面位于首页上部,包括题目和导航栏,其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和福克纳的照片和课程题目与导航栏目主题一致,和谐美观;导航按钮“首页、课程介绍、课程建设、学习指南、网络课堂、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政策支持、下载专区”依次排列,导向清晰,节时省力。其次,网站的中间部分由“课程简介”、“课程负责人简介”、“学术动态”、“通知公告”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科研与参加学术交流的展示图片)、“友情链接”六个栏目组成;各模块的内容突出“新”字,语言简洁易读;移动式图片通过点击图片本身可阅读该图片的具体信息。网站首页的下方显示“版权所有”、“技术支持”和“访问统计”等信息。总之,首页的设计要突出个性,保持形式与内容的一致与和谐。

(二)前台显示系统设计

前台显示系统包括“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两个栏目。点击导航按钮,便显示“拐角型”的子首页。本部分侧重论述“课程网站”的前台显示系统的结构设计。1.申报网站“申报网站”由“课程负责人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学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申报书”等栏目组成。主要通过文件链接的形式,为专家评审提供材料。2.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建设”、“学习指南”、“网络课堂”、“实践教学”、“交流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政策支持”和“下载专区”十个栏目。“课程介绍”栏目首页的左侧显示“课程简介”和“课程描述”两个子栏目。“课程简介”简要介绍了《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内容。“课程描述”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安排、教材的选用与参考书目。“课程建设”栏目下设“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四个子栏目。“教学团队”栏目内含“师资队伍”和“学术水平”两个下一级栏目。“师资结构”由主讲教师、师资结构、教师培养、梯队建设构成,“学术水平”由教学评估、高职授课、科研统计、获奖情况、荣誉称号、年终考核、突出成绩构成。“教学内容”栏目涵盖《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内容一览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教改成果统计一览表。“教学条件”栏目包括《英美文学及选读》教学文件、教材建设规划、使用教材一览表、辅助教材一览表、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网络教学资源一览表、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情况介绍、教学音像资料一览表、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览表。“教学效果”栏目包含《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讲课质量”和“综合评价”。“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内有辅导计划、辅导记录、批改作业、考试命题、阅卷规章制度、题库建设(链接习题库)、教考分离情况总结、试卷档案、相关讲座及其课件、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月活动获奖话剧剧本、演讲稿等。“讲课质量”包括学生信息员反馈、各学期访谈、座谈会情况、督导组听课反馈意见、主讲教师录像(链接“教学资源”)。“综合评价”内含同行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和校内专家及同行评价)、学评教情况(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学生评教结果)、学生能力测试(试卷分析等)。“学习指南”下设培养目标、学习方法、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四个子栏目。四个导航按钮会链接各自的内容,其中“学习方法”导航按钮会链接若干关于学习策略的文章和讲座。“网络课堂”栏目的首页设有“学习资料”、“学习公告”、“在线自测”、“学习工具”和“考研信息”五个导航按钮。“学习资料”包括英美文学简史、文学术语、文学常用词汇和教学课件。在“学习公告”栏目中,教师会依照教学计划各章节的知识要点、预习任务、课堂讨论题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解析、论坛时间安排、学期论文题目、作业反馈信息、辅导安排、测试时间等信息。“在线自测”提供各章节的练习题、模拟试卷和参考答案。“学习工具”包括学习笔记、学习记录、作业管理、词典等常用工具。在“考研信息”主要一些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信息、推荐书目以及一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指导。“实践教学”栏目下设六个导航按钮,“教学目标”、“学期论文”、“话剧改编”、“表演录像”、“学生创作”和“毕业论文”。各按钮分别链接《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学生的优秀学期论文、改编的话剧剧本、表演录像、图片、学生的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等自创作品、各届毕业论文题目、优秀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内容。“交流互动”栏目首页包括“网络答疑”和“讨论交流”两个按钮。“网络答疑”含有E-mail邮箱和留言板式,“讨论交流”采用在线论坛方式。“教学资源”栏目的首页设有“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录像”、“图书馆”和“电影院”五个导航按钮,分别链接《英美文学及选读》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录像以及英美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图书馆、英美文学名著电影院。“教学研究”栏目首页的导航,“学术论文”、“课题研究”、“专著简介”和“研究现状”,分别链接教学与研究学术论文、课题研究申报书、结题书和课题研究报告、英美文学专著简介、英美文学研究现状、教研计划和活动总结、教学团队教研获奖情况。“政策支持”栏目通过“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导航按钮链接各级别的关于精品课申报、建设、评审、验收、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文件。“下载专区”栏目为师生提供可以下载的一些辅导材料、讲座、课件、学期和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学习评价标准、教研成果、科研信息等文件。

(三)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文学精品课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网站的正常运行。精品课网站后台维护系统必须具备快速维护与更新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内容的功能。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要依照前台显示系统的内容,其每一个项目则与前台显示系统中的每一个项目相互对应。后台管理系统(见图1)是管理员和任课教师对整个网站进行维护的平台,它包括首页管理、栏目管理、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文学精品课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软件技术平台受执行效率较高的技术的支撑,同时支持SQLServer数据库。是Microsoft推出的新一代ActiveServerPages,具有理想的存储和读取数据的速度和效率,保持较强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系统设计,“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分布式信息制作、、维护和管理平台,从而使网站的信息管理效率提高,网站更新速度加快,数据质量提高。”[4]258

二、功能设计

文学精品课网站信息系统以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后台数据库,采用ASP网站架构技术,实现文学精品课建设所需要的互动交流、在线阅读、学习记录、在线测试、音视播放、快速搜索、图文移动、栏目链接、修改更新、资料下载十大功能。

(一)互动交流功能

“互动交流功能”通过E-mail、留言板、在线论坛等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校内与校外学习者的沟通与交流。留言板和邮件能够满足师生之间的答疑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有留言通过后台老师的审核后读者方可看到。在线论坛则以教师给出关于英美作家写作特点、作品分析等相关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在线交流。

(二)在线阅读功能

“在线阅读功能”通过点击导航按钮实现直接阅读所有教学资源,诸如教学文件、习题库、英美文学作品、论文、学术动态、通知公告等文件,还可浏览教师和学生的在教学、科研、文学知识比赛、名著表演、诗歌散文朗诵等活动的图片。

(三)学习记录功能

“学习记录功能”是在“网络课堂”里设置的有益于学生自学的一个学习工具。学生既可以通过点击“作业管理”按钮,完成并提交作业,也可以点击“词典”按钮,查阅、学习英美文学术语和文学教材里出现的生词。此外,学生可通过记录功能记录学习笔记。

(四)在线测试功能

“在线测试功能”设置于“网络课堂”栏目,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拼题来实现在线测试、试卷提交和成绩查询的功能。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各个章节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学生亦可自测学习情况。

(五)音视播放功能

“音频播放功能”能够实现网站所有资源中的音频和视频在线播放,如“教学课件”里的名著电影片段视频、诗歌朗诵录音、“教学录像”里的教师录像以及“电影院”中的英美名著电影和“实践教学”栏目里学生的话剧表演录像等音视频资源。

(六)快速搜索功能

各子栏目首页左侧均设有“导航栏目”、“站内搜索”和“热门文章”三个快捷搜索导航按钮。通过点击导航按钮,或者输入文件的关键词,或者通过移动的热门文章题目,实现快速搜索到相关内容的功能。

(七)图文移动功能

“图文移动功能”包括“图片移动”、“文件名称移动”和“重要通知移动”的功能。“图片移动”便于生动展示教学、科研、活动成果,并通过点击图片可阅读该图片翔实的文字说明;“文件名称移动”用于“学术动态”、“通知公告”、“热门文章”栏目中的内容。“重要通知移动”是在导航按钮下方设置的滚动式简短、醒目的红色文字,用于重要的通知。各栏目中依次出现的图片、文章题目和通知,便于师生查阅。

(八)栏目链接功能

链接功能包括“站内链接”和“站外链接”两项功能。“站内链接”指前台显示系统的一级导航按钮通过点击各按钮链接二级、依次三级按钮的内容。“站外链接”指通过“友情链接”链接列表式或滚动式的各重点大学网站,如耶鲁大学公开课网站以及北京、上海、广东、天津、西安、南京、大连、洛阳、成都等地各大学的英语专业精品课网站,以扩展师生视野,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

(九)修改更新功能

“修改更新功能”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支持多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共同补充文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持任课教师按照教学需要增删二级栏目的导航按钮,上传新的文字、图片、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确保网站教学资源的正常维护,保持网站资源的新颖和前沿。

(十)资料下载功能

文学网站资源丰富,在“下载专区”有很多诸如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习题、课件、音频、录像、论文格式与要求、科研成果等教学和科研资源可在线下载并显示资料基本信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三、结束语

第9篇: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算法类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涉及多门算法类课程,既有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计算方法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也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此外,一些高校还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选修课程。对于这些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来说,它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编程实现能力,还要求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高校教学要求,很难担当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因此,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目前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借鉴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并创新算法类课程教学模式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结合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经过广泛调研,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授课内容上来说,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除了编程语言外,还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基础课程。面对如此复杂繁多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老师很难将知识点讲透彻,而学生也很难深刻理解和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很难从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学大纲要求中的知识点大多比较陈旧,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学生无法从中发觉学习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

(二)从理论教学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完全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无法获取体验,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引入具体的科研和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对算法的核心思想与应用领域难以理解,以致其不能真正掌握各种算法的精髓,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三)从实验教学上来说,目前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时相对于理论课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难以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虽然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实验内容。只有不断实验和总结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类算法的精髓,否则学生就无法体验到各种算法的真正用处,更不用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课时的有限性,这些算法类实验课程的素材显得比较零散,且缺乏手把手的演示实验视频及测试算法掌握情况的例程,老师无法及时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效果,学生也无法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从教和学的主体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教学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注定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集中在课堂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老师根本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这造成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实验时,遇到疑难问题,无法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虽然目前课外师生间可以依靠短信、QQ群、微信等公共网络和通信平台进行互动,但对于在线答疑和讨论来说,这些平台功能繁杂、不完善,给师生间及学生间实时便捷的深度沟通与互动带来许多不便[2]。

(五)从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来说,虽然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或考查)成绩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3],却无法跟踪和管理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和效果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目前,教师只能根据课外作业、课堂提问和讨论时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未能实现跟踪与考察,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

二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针对上述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下的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优化整合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建立在线教学与实验平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满足师生间和学生间深度互动和讨论答疑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和管理。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一)优化整合各门课程,建立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群。对于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来说,它们之间具有共性,即都以数学为基础,需采用编程来实现,且大多数课程间具有关联性,前后存在一定的支撑关系。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资源的融合、交叉[4]。这种一体化的课程群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课程中零散的知识,优化教学结构,去除重复无用知识,保障知识点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对算法类课程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设计与建设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教师少讲精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且实践性更为重要。为了兼顾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对繁杂的知识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少讲精讲,这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颠覆了传统课堂,将教学活动由课上向课外拓展,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根据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特点,该平台需要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演示实验等由课上向平台转化,以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该平台必须能提供相应的虚拟实验环境和使用说明,以供学生在线实验,并及时反馈实验结果。

(三)完善理论与实验教学资源,创建多维层次性的在线教学环境。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资源。同时,教师需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大纲,根据需要设计出三大类实验设计例程库,并将题目和答案分别载入在线教学平台。第一类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主要用于学生自测,考查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完成后可进行自主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如有可能,可以将题目按次序设计为“冲关”模式,以增加自主学习的乐趣。第二类主要是设计性实验,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利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后可以在线提交,以供教师在线批改。第三类主要是综合性实验,题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前沿的领域技术[5],目的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可以进行分组讨论。

(四)构建在线辅导答疑与交流共享平台,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深度互动。通过建立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线辅导答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进行提问,被提问的老师会在上线后看到学生提交的问题,并给予解答,除此之外师生们还可以就提问进行群体讨论;二是在线交流共享,教师以发帖的形式将教学资料和解答进行上传,以辅助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疑问和资料到平台,从而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参与度。

(五)构建管理与跟踪统计平台,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平台需要能够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次数、时间和测试成绩等基本信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管理与跟踪统计。根据统计情况,平台需要能够分析这些统计数据,并建立学生参加答疑、互动等的情况与其课程学习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归纳和总结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时,依据分析和统计情况,平台需要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以期使考核评价更真实有效、更具可操作性。此外,评价应当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

三结语

针对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群建设、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完善、互动平台构建和考核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探讨了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下的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烂军,罗海霞.面向MOOC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4(10X):7135-7136.

[2]刘登峰,秦宁宁,徐保国.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网络在线试验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07-208.

[3]肖志勇,袁运浩,杨金龙.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改探索: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2:74.

[4]李英梅,夏伟宁,丁金凤.Java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7: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