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

第1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开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

已知:如图,直线a∥b

求证:(1)∠1=∠4;(2)∠1+∠2=180°

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练习:P791、2、3

小结: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第2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为了更好地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贯穿于日常数学教学。在近期的教研活动中,有几个教学片断一直令笔者难以忘怀,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生动,黑板利用恰到好处,课堂简约而高效。黑板是教学媒体之一,传统教堂中黑板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上黑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主张还黑板给学生,不是“复古”,而是基于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板书、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板书、体验,以至于“负效教学”“低效教学”充斥课堂。

还黑板给学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有计划、合理地还黑板给学生,能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而且,黑板是好的载体,灵活好用,写错了擦掉就行,方便修改、补充,有动态感,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一试。下面笔者通过北师大版《数学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一个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勉。

案例:画出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x-y+1>0;(2)x+y<1(3)x-2y≥2。

教师:我们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表示平面区域,请大家一试,并请三位同学画到黑板上。

学生在稿纸上画图,有三位学生主动上黑板画图。

(约5分钟,三位上黑板画图的学生已画完了)

教师:画的怎样样?大家还有上黑板的机会,可以去修改、补充。

又陆续上去了四位学生,有学生补充了坐标系中缺少的东西,有学生把题(1)中的直线改成“虚线”,有学生把题(2)中的区域从直线的一侧改到另一侧,有学生又把题(2)中的区域从直线的另一侧改回来。

教师:这七位同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大定能否从中发现画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规律?

学生1:有等号时直线画成实线,没有等号时直线画成虚线。

学生2:先画直线,再用阴影表示所画区域。

教师:题(2)的区域经过三位同学之手,反映出两种相反意见,到底哪种画法正确,如何确定?

学生3:改回来是正确的,可以取一个特殊点的坐标验算。

教师:为什么取一个点就可以了,取一个什么样的点好呢?

学生3:因为直线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的点的坐标代入直线方程所得到的不等式是一样的,因此,取一个点就行。当直线不过原点时取原点、当直线过原点时取坐标轴上的点计算简单些。

教师:好,突破了技术难关!大家验算一下,这个方法管不管用,谁能概括一下?

学生4:直线确定区域边界,特殊点确定区域方位,有等号时直线画成实线,没有等号时直线画成虚线。

第3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学楼;防雷保护;具体探究

目前很多学校教学楼内都配备了一些电子设备和建筑自动化系统,这些设备和系统易受雷电的影响,若不做好教学楼的防雷保护工作,会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并且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一旦发生雷击安全事故,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损失将不可估计。将学校防雷工作做好是学校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1 雷电的破坏形式

雷电对于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主要的破坏形式是雷电波、直击雷和雷电感应的入侵。如果是直击雷,破坏形式就是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对建筑物进行入侵,产生电效应和热效应,导致建筑物出现受损。另外,如果建筑物受到直接的雷击,强大的雷击电流就会对人们的人身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具体的原因是电流会沿着接地引下线,接地后就会让电位瞬间提高,会产生极高的电位,这样就会造成电力设备的损失,甚至会引起人员的伤亡。

建筑物在受到雷电的攻击的时候,就会出现雷电感应,雷电感应是在雷电发生的时候,会在相关的导体上产生一定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金属部位由于摩擦就会出现火花。雷电感应既可以是来自对地雷击,也可以是来自云间放电。但值得一提的是,对地雷击的发生,会出现较大的感应浪涌,这样一来其电压就会增大,其雷击半径也会逐渐的增加,在500m这一范围内的设备都可能会被破坏。而云中放电的电压相对较小,但是其发生的概率也更高,雷电的破坏也会极强,因此,云中放电也需要引起重视,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十分严重。

雷电波的入侵在雷电灾害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形式,这是因为雷电会沿着各种线路,如架空线路,或者金属管道等有导电性质的线路侵入到建筑内部。这样一来,将会对很多的教学设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

2 教学楼及其雷电风险评估

学校的教学楼是用作教学科研用,一般教学楼内部的人员都相对较为密集。因此对教学楼的安全设计要求一般都会很高。现如今,学校的教学楼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层设计一般要在五层左右,屋内要有电脑、语音室、图书馆和办公室,还要设置阶梯型的大教室,属于智能建筑物。

根据相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在进行学校教学楼的安全参数进行计算的时候,要计算出学校预计可能发生的雷击次数、有可能会对教学楼电子信息系统产生影响的雷击次数等一系列关于雷电风险评估的计算。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教学楼的防雷类别进行分析和确定,从而采取更好的防雷措施。一般来讲,教学楼往往会被认定为是二类防雷级别,教学楼里电子信息系统的发生防护等级要求一般是B级。

3 设计指导思想

设计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区域进行基本的划分,建筑物的外部主要是雷击的主要区域,发生雷击的时候,会出现损害,而且外部设备的危险较高,是直接与雷电发生基础的区域。这一区域是暴露区,暴露区是0区,如果是非暴露区,例如建筑内部,就要按照1区和2区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危险的程度来判断并确定防雷设计方案。

4 学校教学楼的综合防雷措施

4.1 防直击雷措施

学校教学楼按二类防雷级别保护设计。在教学楼顶部设避雷带,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属物体均与避雷带可靠焊接。屋面避雷带采用F10mm镀锌圆钢,每隔1.0m用支撑杆固定。利用结构柱内两根F16mm主筋作为引下线,以焊接的形式从柱顶直通到柱底,与基础钢筋焊接相连,并与大楼基础钢筋、梁柱钢筋、金属框架连接起来,形成闭合良好的法拉第笼。教学楼内竖向金属管道应每三层与圈梁的均压环相连,均压环应与防雷装置专设引下线相连。

4.2 学校教学楼的内部防雷保护

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针对于网络系统的防雷,从可能引雷的三条途径:电源线路、网络线路、通讯线路,根据每一类设备的特性、需要的防雷等级程度,选用性价比合适的防雷产品,做到以合理的价格达到充分的防护,确保设备对直击雷、感应雷以及线路操作过电压的全面防护。设备集中的机房应设在顶四层以下。机房设备应摆放在房子中间,这里雷电电磁场最弱,不能靠窗口太近,不能靠楼立柱太近,不能离主地线及没有安装的外线太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4.3 电源系统保护

从总配电房开始,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设置四级雷电电涌保护器。在学校教学楼总电源配电柜安装一组低压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一级雷电电涌保护;在楼层分配电柜处安装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二级雷电电涌保护;在特别重要的校园中心机房、多媒体教室等配电盒处安装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三级保护。并且对网络中心主服务器采用防雷插座细保护。这些保护起到对从电源线上进入的感应过电压的拦截、泄放保护作用。SPD的三相分别并联空气开关后面相应的线路端子,中线接N端,地线接至配电线路接地排、机壳或PE端。

在安装SPD时应注意:第一级SPD相线连接线及地线截面不小于25,第二级SPD相线连接线及地线截面不小于16,第三级SPD相线连接线及地线截面不小于10。

4.4 信号防雷

学校教学楼里一般都会安装电视、网络、监控等设备,这些设备会接收一定的信号,雷电易沿着管线和信号传输途径而被引入教学楼内部。因此教学楼还应当做好信号防雷。一般要采取直击雷防护和屏蔽措施。为抗御直击雷和降低雷电电磁干扰,教学楼应采用法拉第笼进行电磁屏蔽。比较重要的信号设备机房须采取防直击雷措施,但不能盲目以高塔来避雷,传统的金属避雷针高高耸立在建筑物屋顶,这样反而会增加落雷的概率,造成对楼内及其周围更严重的感应雷击。对此,教学楼顶应该敷设避雷网做为接闪器,避雷网由不大于3m*3m的方形网格构成,每隔3m与避雷带焊接连通。网格由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交叉焊接构成。

5 结论

雷电灾害已成为破坏性日趋严重的灾害之一,面对日趋严重的雷灾,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特别是学校,在防御雷电灾害方面学生更是弱势群体,学生们肩负着家庭的期盼,肩负着祖国和社会的期待和希望,所以做好学校防雷工程,增强校园抵御雷电危害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对学生安全高度重视和负责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4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多方过程 准静态过程 T-S图 多方指数

一、引言

多方过程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在气象学、热工学中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多方过程。但是对多方过程的定义,不同教材[1,2]和文献[3,4]里并不完全相同。在大多数物理学教材中的定义是:如果在某一过程中,系统的状态参量 和 满足:

常量 (1)

其中多方指数n为常数,此过程称为多方过程。大多数教材都是在讨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气体,特别是理想气体)时引出的多方过程,因而通常就把研究对象局限于气态;其实,对于系统的其它聚集状态,也同样存在着多方过程。

有一些教材定义的多方过程为满足(1)式,但将多方指数n局限于取1与 (绝热指数,即定压热容量与定容热容量之比)之间的数值,这样准静态的等压过程和准静态的等容过程都不是多方过程。另外一些教材,将“在过程中外界和系统之间有热交换的过程”(甚至包括非静态过程)都称为多方过程。还有一些教材,将“系统的热容量为常量的过程”称为多方过程;事实上,等热容量过程和多方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多方过程和准静态过程

根据“ 常量”的定义,对于多方过程所经历的任意一个中间状态而言,其状态参量P和V都有确定的值,是平衡态,因此多方过程必定是准静态过程;但是准静态过程中的状态参量P和 V不一定都满足关系式“ 常量”,因而准静态过程不一定是多方过程。所以多方过程只是准静态过程的特例。

但是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又都是无限小的多方过程[5]。对于任意一个准静态过程,都可以视为是许多个甚至无穷多个连贯的无限小的准静态过程组成的;一个准静态过程,即便不是多方过程,但也可以看成是许多个无限小的多方过程(其多方指数n是可以不相等的)组成的。所以准静态过程又具有多方过程的某些属性,可以利用多方过程的这些性质来研究讨论这些准静态过程的问题。

三、理想气体多方过程的过程方程

对于多方过程,用状态参量“ 常量”表示其过程方程,并用P-V状态图来描述是很常见的[1,5];但是用状态参量T,S,和T-S状态图来研究多方过程并不多见。下面以理想气体为例,推导用状态参量T,S来表示多方过程的过程方程。

假设系统为1mol的理想气体,多方过程中的热容量为Cm,如果系统的温度升高dT,则系统吸收的热量为 ,根据熵的微分形式[6] 可得

(2)

热容量通常情况下都是温度T的函数,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可将理想气体的热容量当成是一个与温度无关的常量,积分可得

(3)

其中T0和Sm0为系统初态的温度和熵, 。(3)式就是所求的用温度T和熵S表示的理想气体多方过程的过程方程。

根据文献资料[6],理想气体的多方指数n与摩尔热容量Cm的关系如下:

(4)

绝热指数γ表示定压热容与定容热容之比。将(4)式代入(3)式,整理得

(5)

则在T-S图中多方过程曲线的斜率为: (6)

四、理想气体多方过程T-S图的特点

理想气体多方过程的T-S图,如右图所示,假设P点代表系统的初态,过P点的等温线(n=1)和绝热线(n=γ)将T-S图分成4个区域。在区域①和③内的多方过程曲线的斜率檎,表示系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而在区域②和④内的多方过程曲线的斜率为负,表示系统放出热量时,温度反而升高。

而区域①和③,又被等压线(n=0)和等容线(n=±∞)分成了三个区域,分别记为a,b,c。现在以区域③为例加以讨论:

⒈ 等压线(n=0)和等容线(n=±∞)都是具有指数规律的曲线,等容线的斜率为 ,比等压线的斜率

大,参见表1,从T-S图上也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这也可以从物理本质的角度加以分析,当理想气体系统(1mol)从P点代表的初态出发,分别经过等压过程和等容过程使其温度T降低1K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得,等压过程放出的热量 (Cp,m),要比等容过程放出的热量(Cv,m)多R,这些多放出的热量来自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系统体积减小, ),而内能的减少却是相同的。曲线下面的面积就代表在该过程中理想气体放出的热量,由图中也能看出等压线下方的面积比等容线下方的面积大。

⒉ 等温线(n=1)的斜率为 ,绝热线(n=γ)的斜率为 ,参见表1,分别是平行于横轴和纵轴的直线。

⒊ ,多方过程曲线介于等压线(n-0)和等容线(n=±∞)之间,也即位于 区,当系统从 点代表的初态出发经多方过程变化为另一状态的过程中, , , ,此过程要比等容过程多放出一些热量,这多放出的热量来自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系统体积减小),因而 ,dV

⒋ ,多方过程曲线介于等压线(n=0)和等温线(n=1)之间,即位于b区,与a区的分析讨论类似。系统放出的热量,来自内能的减少和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外界对系统作的功比等压过程更多,热容量 ,曲线的斜率介于 。

⒌ ,多方过程曲线介于绝热线(n=γ)和等容线(n=±∞)之间,即位于c区,当系统从P点代表的初态出发经多方过程变化为另一状态的过程中, , , ,该过程要比等容过程少放出一些热量,但内能减少却是相等的,少放出的这部分热量用于系统对外界作功(系统体积增大),因而

, 。即系统减少的内能,用于系统放出的热量,以及系统对外界作的功,热容量 ,与曲线的斜率 ( )为正是相符的。

在区域④内, ,多方过程曲线介于等温线(n=1)和绝热线(n=γ)之间。系统从P点代表的初态出发经多方过程变化为另一状态的过程中, ,而 , ,即吸收热量,内能减少,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因而

, 。即系统对外界作的功(系统体积膨胀),一部分来自系统内能的减少,另一部分来自系统吸收的热量,因而热容量 ,与曲线的斜率( )为负是相符合的。

以上详细讨论了多方过程曲线位于区域③、④内的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变的特点,而在区域①、②内的过程与其变化方向恰好相反,此处不再一一描述。

以上即为理想气体系统多方过程 图的特点。相比于P-V状态图,T-S状态图更加直观地表示了多方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特点;另外,根据T-S图也更为容易地计算出循环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热机的效率,以及制冷系数。

参考文献:

[1]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学(第二版),第二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1999.

[3] 严子浚.多方过程的基本特征[J].大学物理,1995.14(12).

[4] 吴剑锋.多方过程的TS方程及T-S曲线[J].大学物理,1996.15(10).

[5] 高崇伊,朱琴.多方过程的定义及其和准静态过程的关系[J].大学物理,2006.25(2):13-15.

[6]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13.

第5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学期已过去三个月有余,离放假不足两个月时间,时间短任务重。根据区教育局《潞城区教育局关于疫情时期教育教学安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潞城区教育局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从“零起点”开始教学,抓好平时的常规工作,加强过程性管理,以“联合体”教研为平台,积极开展有效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扎实、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短时高效全面提高我中心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线上线下有效衔接  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做好学情诊断 ,优化教学计划 。   

复学前,各学科教师要根据线上学生的作业情况、参与率等做好线上学情诊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线上和线下衔接教学计划,做到线上和线下教学衔接“一学科一方案”。

(2)摸清底细找出问题 ,做好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

要做好线上教学情况摸底,首先教师要提前梳理线上学习期间线上讲课疏漏的地方,了解每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否掌握,查查学生是否有缺课情况。其次,开展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组织一次综合性摸底检测,找到学生掌握不扎实的地方,然后查缺补漏,加强短板的讲解和训练,不必重新对课程的学习,主要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复习。 最后找出问题摸清了底细后,要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复习、检测等手段,找出个人线上学习的失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查缺补漏,精准辅导。

对共性问题和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个性化问题,专门备课,安排少量课时实行定点突破;对学生个性化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回看线上教学视频,自主复习、反复练习、个别指导等办法进行逐步解决。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之前重视旧知的复习和梳理,尽可能让学生在知识学习链接上实行无缝对接。

(4)合理设计教学进度,发挥团队战斗力,整理教学重难点,短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切不可因赶进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5)适时延承线上教学方式

网络资源的运用有明显优势的方式、手段和策略。复学后,依然可以用微课讲解重点,钉钉上传作业、召开视频会议,让学生不觉线上线下有明显差别。

第6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几何概型是高中数学新增内容,概念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在高中教学中是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利用“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辨析犯错的原因,促进学生理解几何概型的实质,突破了几何概型的教学难点,效果较为显著。

一、利用“比较教学法”,清晰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是在古典概型的基础上对连续型变量的概率的探究,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初学时,往往不能识别几何概型的特点,与古典概型产生混淆。

题组一:设有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b2=0。

1.若a是从0,1,2,3四个数中任取的一个数,b是从0,1,2三个数中任取的一个数,求上述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2.若a是从区间[0,3]任取的一个数,b是从区间[0,2]任取的一个数,求上述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解析:当a>0,b>0时,方程x2+2ax+b2=0有实根的充要条件为a≥b。

1.设事件A为“方程a2+2ax+b2=0有实根”,基本事件共12个:

(0,0)(0,1)(0,2)(1,0)(1,1)(1,2)(2,0)(2,1)(2,2)(3,0)(3,1)(3,2),其中第一个数表示a的取值,第二个数表示b的取值,事件A中包含9个基本事件,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

2.设事件B为“方程a2+2ax+b2=0有实根”,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为{(a,b)|0≤a≤3,0≤b≤2},构成事件B的区域为{(a,b)|0≤a≤3,0≤b≤2},所以所求的概率为 。

点评:此题中的两个问题,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的,但是问题1中的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有限个,属于古典概型;而问题2中的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无限个,属于几何概型;可见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有联系也有区别。通过此题的对比解决,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区分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关键在于所有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二、利用 “比较教学法”,准确认定几何概型中的“对应点”

苏教版几何概型是这样定义的:每个基本事件可以视为从区域D内随机地取一点,区域D内的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随机事件A的发生可以视为恰好取到区域D内的某个指定区域d中的点。因此,几何概型的本质就是准确认定事件A发生与哪些点对应。

题组二:1.设A为半径为R的圆周上一定点,在圆周上任取一点P与A连结,求弦长AP超过半径的√3倍的概率。

解析:如图1,设O为圆心,AO为半径,作∠OAB=∠OAC=30°,易得AB=AC=√3R。故当P点取在图中BmC上时,能使弦长AP超过半径的3倍。又BmC的长是圆周长的,于是,事件“弦长AP超过半径的3倍”的概率为P=。

2.AB为半径为R的圆O的直径,作垂直于AB的弦MN,求弦长MN超过半径的√3倍的概率。

解析:如图2,在圆O内作弦CD,EF,使得CDAB,EFAB,CD=EF=√3R,CD,EF与AB的交点为H,I。故当弦MN落在CD,EF之间时,能使弦长MN超过半径的√3倍。此时,弦MN对应线段AB上一点,于是,事件“弦长MN超过半径的√3倍”的概率为 。

点评:此题组中第一题学生易解。第二题不少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当弦MN落在CD,EF之间时,能使弦长MN超过半径的√3倍。于是事件“弦长MN超过半径的√3倍”的概率为

。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对应点”,弦MN对应线段AB上一点,形成的测度是线段AB,而并不是线段MN形成的弓形CDFE。通过此题组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抓住事件A发生与哪些点对应这个关键,问题就较易解决。

三、利用 “比较教学法”,理性认识几何概型中的“等可能性”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几何概型的理解,很容易忽视试验结果的等可能性,在把事件空间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区域时,常常构造出错误的几何区域。

题组三:1.(苏教版P102例3)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在斜边AB上任取一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

解析:因为点M随机地落在线段AB上,在线段AB上截取AC'=AC,当点M位于图3中的线段AC'内时,AM<AC,于是P(AM<AC)=P(AM<AC')=。

2.(苏教版P104 第6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小于AC的概率。

解析:如图4,在线段AB上截取AC'=AC,则∠ACC'=67.5°,

第7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互联网教育至今没有成功范例

20年过去了,互联网几乎颠覆了全世界的各个行业,但影响最小的,恰恰是教育,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真正以互联网教育概念上市的企业。

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在美国兴起,虽然引爆了全世界的MOOC热潮,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

今年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企业新东方成立20周年,俞敏洪在总结反省新东方20年时说:新东方最大的失误是在线教育,淘宝、百度、网易等都杀进在线教育了,自己却没有动作。但其实这句话并非实情,早在2000年,新东方就与联想组建了新东方在线,只是新东方在线的营收规模几乎可以忽略,无法作为独立一项收入进入新东方的年报,只能归为其他收入一项。

可以说,互联网教育至今尚没有成功范例,为什么?

教育是一个复杂消费

好未来的CEO张帮鑫在总结好未来上市之初的错误时,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能靠投资驱动,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互联网上。我们无法让互联网驱动,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

这一切,就源于教育首先是服务,而不是简单买一个产品;其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复杂而重要的服务,对人(名师)的依赖性很强,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统一质量控制。这些导致教育消费,是一个复杂消费,在消费决策时,金钱之外的因素影响非常大。

教育消费表面上损失的是时间,但实际背后是人生的发展机会,多数人不可能参加两次中考、高考、考研,更不要说选择学校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本人,在选择辅导班与学校时,都是非常谨慎的,往往会左右比较亲自试听,或者实地考察,很难草率地在网上看看情况就选择掏钱报名。这是阻碍在线教育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

互联网最容易切入的是标准化产品,而不是服务。淘宝的发展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注释。淘宝目前几乎把所有的在线营销都一网打尽,但惟独教育没有做到。现在淘宝教育领域有起色的,是书刊、课件等教育资料这类教育产品的售卖,仍然无法实现培训班等教育服务本身营销的突破。最近淘宝在教育板块调整了一些策略,试图力推培训机构营销上的突破,结果我仍然不看好,根本原因仍在这个关键点上。

表面上,教育服务的决定性因素是口碑,一旦解决了口碑似乎就解决了教育服务购买的顾虑。但实际上,教育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对人即对名师的依赖性非常强。而名师,实际上是不可以复制的。某个机构、学校口碑好,并不等于每一个老师都好。某个老师好,也不等于这个机构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于是,口碑也在这里打了折扣,让互联网束手无策。

教育VS互联网:不可调和的矛盾?

教育产业本来就是碎片化的,不存在大一统的市场,而市场之间的商业模式与生态模式区别也非常大。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对某一个传统行业起到整合的作用,如携程对旅游行业的整合。但这种整合,永远无法脱离行业的特殊性。

中国教育总体是让人兴奋的,2.6亿学生,52万所学校,1600万教师,3亿多的家长。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教育市场说多大都没有问题,但从微观角度来说,这些市场存在吗?是你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教育市场的碎片化是非常严重的,存在着突出的纵横分割的现象。比如教材市场,首先是地域的区别,北京、上海、江苏等各省市不同,即便是北京一个城市,还会有海淀、朝阳的区别。而从专业上,还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等的不同。这样纵横的无数刀,就把教育市场切碎,再切碎,而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生存法则也各不相同,这导致了现实教育产业的一个特点:活下来还比较容易,但要做大,基本不可能。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的俞敏洪奋斗20年,做了一个市值30多亿美金的新东方,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的马云,奋斗14年,做了一个市值2300亿美金的淘宝,区别在哪里?这不是马云与俞敏洪的区别,是所从事行业的区别。

在这其中,最为复杂的区别还在于各个分割市场之间的生存法则,即商业模式相距甚远,难以用互联网整合。比如新东方办英语辅导是第一名,但新东方办的国际学校、中学,多年来一直难以招到足够的生源,直到今年北京严查择校,才给了新东方的中学一个机会,第一次招满了学生。

这一小小的区别,也直接导致了新东方与好未来在在线教育上难以突破。在一般人看来,新东方、学而思用“一虾两吃”的办法,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在线教育的突破,但事实上都不是。新东方在线14年,业绩在新东方总业绩贡献可以忽略。好未来是股市上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中国教育公司,四年投入巨资的结果,仍然亏损。在收入上,在线教育对好未来总体的贡献今年才可能达到4%,大约1亿,这还是历史上最高的。

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有利性影响与作用,与教育本质特性是矛盾的,不能无限放大。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学习、互动,可以让一个名师不再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课堂,可以辐射到成千上万的人。但实际上,一个老师教20个人以内,还可以有效互动,到了40个人,基本就无法互动了,更不要提成千上万的人,互联网规模无限大、成本无限小的效应,在教育上就大打折扣,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实现。

同时,教育的属性,首先是人与人的交流,永远无法完全用互联网替代。即便是网上为主,也必须网下辅助,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在线教育模式也很简单,一对一的在线教育,仅仅一个QQ就可以了。

MOOC模式在中国

目前高校热衷的是MOOC模式,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大、复旦都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与学习平台。那么这种模式可行吗?

学习免费,发证书收费,这是MOOC最基本的模式。但这一模式在中国必然遭遇证书发放权的管理困境,以及学校等发证机构能否自律的现实挑战。

简单放权,容易导致当年网络教育放开后湖南大学一年招收10万网络大学生的笑话;不放权,又让这一模式基本无法实施。放了,必然就导致文凭的滥发,这也是教育部在中央领导的多次批示下,迟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轻率放权的根本原因。从长期看,下发毕业证的权利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MOOC模式在中国绝无成功的可能。

当然,有人会说,我不发证书,我只发写实性的证书。不发毕业证,似乎是可行的,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育的另外一个特性:功利性。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最多,仅有 7% 的人能真正把 Udacity 之类的课程听完,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捂着胸口想想,你会在下班后、放学后,在没有具体目的的情景下,再积极主动地学习一门课程吗?

第8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现代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光传输;TD-SCDMA;综合布线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83-02

随着3G移动通信的规模化,4G移动通信试运营,光纤到户工程(FTTH)的顺利推进,通信类企业对通信工程人才特别是对具有通信理论知识基础并有一定通信工程素养与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也日趋旺盛。社会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要求促使高校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进行包括实验实训室等硬环境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培训等软环境建设,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在省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结合现有实训室场地规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建设了现代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

一、现代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思路

通信技术专业与其他电类专业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为了能让进入学校的学生不只是停留在课堂45分钟的理论学习与验证性实验上,能在学校真正学到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各项工程实践技能,高校就必须下决心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入手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重基础理论轻工程实践的短板。本校通信工程技术专业为让本专业学生能在学校就能掌握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工程技能知识,建设了一套具有3G无线网络、光传输、通信工程布线在内的综合性实训平台系统。

二、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环境规划与设备建设

作为本校通信技术综合实训中心2~3年总体规划建设架构的一部分,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按照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形成“一区三平台”建设思路,即教师授课、学生理论学习区,3G移动通信基站无线侧、光传输、通信工程综合布线等三个实践平台。构建了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设备无线侧接入层面的所有组网设备以及工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室配有学生电脑,可完成3G仿真实验,课程理论学习与计算机仿真实验可在该区完成,具备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环境要求。

1.3G移动通信无线侧实训平台。3G移动通信无线侧实训平台采用大唐移动通信公司TDB18AE产品作为TD-SCDMA无线主设备,并通过馈线窗连接至天台RRU、GPS、智能天线,组成了RAN侧的接入系统,辅助以3G仿真软件,可以完成基站安装学习、基站组网学习、网元布配、小区删建等操作,网络规划及网络优化学习,掌握导频污染综合分析、邻区优化综合分析及RNC的一些简单操作。学生可以理解移动通信整网概念,并掌握相关知识,是进入移动通信的一次良好的理论加实训的学习。通过本平台可让学生完成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与移动通信综合性实训项目。具体3G移动通信平台设备拓扑形式如图1所示。

2.光传输实训平台。SDH传输机制是主要的光网络传输模式。因此光传输实训平台采用现网普遍使用的华为SDH Metro 1000光网络设备,配置的5台光网络设备可组建地市级别传输城域网。实训室设备具体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实训可以获得光纤通信中光电电光特性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光纤通信中音频信号传输和数字信号传输系统的整体概念及基本理论。

3.通信工程综合布线实训平台。采用通信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常见的工具、线缆、耗材等,可以设置通信工程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能够掌握通信工程综合布线、动手、安装等过程方面的技能。通信工程综合布线实训平台由配线机柜、ODF配线架、MDF配线架、DDF配线架及各种线缆及接头构成。学生通过布放光纤、用户线、中继线等,掌握工程施工中布线工艺和规划;同时可完成光纤端口、用户线卡线、中继电缆头制作,学会通信设备中线缆布放规程、质量检查、测试等,整体提高学生的通信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整体的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建设完成后,与该实训室相关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于从实验室设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等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课程实施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培训,然后才能真正走上课堂。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为能让整个实训室发挥所应有的教学效果,授课的内容更容易让学生能接受,所有相关课程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理论课程的教学能力与实训项目的指导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因此所有任课教师都进行了集中的理论与实践培训,部分教师被送到北京大唐培训中心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邀请通信设备公司一线资深的工程师参与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为整个课程提供工程一线的素材与视频资料,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工程内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得到了提高。

2.课程内容的充实与实训平台改进。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提高,各课程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教学内容。以通信工程综合布线课程为例,实训指导书中的内容只是局限于综合布线区的通信机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有任课教师提出将INTERNET网引入到综合布线区,通过让学生自己压接RJ45水晶头,连接到主设备区的交换机端口上,自己设置IP地址,自己组网完成学生学习区计算机的上网过程。

移动通信主设备平台与光传输平台除了让学生参观学习外,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光纤熔接设备熔接光纤,布置光纤信号线,将光传输设备上的光源信号引入到综合布线区的ODF架上,并由学生进行光源信号测试,完成光纤传输的动手学习。

四、结束语

现代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的设计方案有效利用了实训室的空间,节省了教室资源,更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使学生能在同一空间完成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学习。多实训平台的布局,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对移动通信网络整体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邓月明,王玲,周志彬.现代通信实训平台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22-125.

[2]赵永强,李晋生.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290-292.

[3]月艳,吴坤君,程方,等.通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3(11):70-72.

第9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一、复习旧知

    (1)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地表水平运动着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是什么?(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无偏转)

    (2)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有何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若不考虑摩擦力,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

    (3)阅读教材P57“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及图下楷体字,思考:

    ①何为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②何为低气压、低压槽、槽线?③何为高气压、高 压脊、脊线?

    (以上内容教师在提问的基础上边板图边总结,如图一)

    图一

    (附图 {图})

    ④若上二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那么图中各点的风向如何?

    (该问题教师可在(1)(2)两问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绘图于黑板上。如图二)

    图二

    (附图 {图})

    ⑤若二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那么其风向又如何?

    (该问题教师可让二学生黑板演示,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然后教师略作评述。如图三)

    图三

    (附图 {图})

    二、导入新课

    从以上作图我们不难看出:低压区,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下,北半球右偏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左偏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高压区,在气压梯 度力作用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并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右偏为逆时顺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 球左偏为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地理学上,把低压区和高压区所对应的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形式,分别 称为气旋和反气旋。

    三、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气旋与反气旋

    (讲述)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 节,以至全章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

    1.气旋

    (1)对应气压:(提问)(低气压)

    (2)四周气流(风向):

    (教师指以上板图重述并小结如下) 北半球-气旋-逆时针-低气压 南半球-气旋-顺时针-低气压

    (3)中心气流:(提问)(上升)

    (4)天气特征:

    (教师根据中心气流运动状况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提问)(云量增多,多阴雨天气。如图四)

    图四

    (附图 {图})

    (5)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2.反气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图并自读教材,掌握下述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教师作 重点强调和难点分析)

    (1)对应气压:(高压)(2)四周气流(风向): 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高压 南半球-反气旋-逆时针-高压

    (3)中心气流:(下沉)

    (4)天气特征:(晴朗天气)(如图五)

    图五

    (附图 {图})

    (5)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冬季,我国东部地区干冷的偏北风。)

    四、归纳总结

    (附图 {图})

    五、巩固练习

    1.下列4种气流运动系统图(图六),能够说明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成因的是______。

    图六

    (附图 {图})

    2.读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七

    (附图 {图})

    (1)在图(图七)中A、B、C、D四处分别画出近地面风向箭头。

    (2)图中实线M表示的含义是_____,虚线N表示的含义是_____。

    (3)图中①、②两处就气流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若此图所示范围在南半球,则①、②两处就气 流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

    (4)当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___。

    (5)图中A地风力较B地____(强或弱),原因是_____。

    (6)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理由是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