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精选(九篇)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第1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父母长期缺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道德认识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拥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观条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反之相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这种溺爱的监护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强的留守儿童任意妄为,道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表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同时,他们大多由祖辈们照看,祖辈们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其逐渐社会化。”[5]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一直把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

(一)发挥农村中小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寄宿条件,为此,学校要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寄宿条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学校在保证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二)加强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

除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外,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组织要综合整治农村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安抚他们孤单的心情,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心。

(三)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迫于压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定期与他们见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同时,父母也要经常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他们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指导。

作者:高萍 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3]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6).

第2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农村青少年该如何使用?怎样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展示自己?如何满足自己的学习?农村中学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我在农村高中担任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长期与青少年打交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我存在很多困惑,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专家们和同仁们加以指教。

一、社会环境

自从有了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探索中人类信息技术一直在发展,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有一台电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事,也能做成很多事,那么青少年如何利用网络,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青少年的网络观念、网络能力、网络行为将极大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如果教育不好,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产生很大影响,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教育如何做,做什么呢?社会教育环境的好坏与优劣,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极大。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中的主要成员都去外地打工,造成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有的无人照料,有的爷爷奶奶不管或管理不好,这样学校难以管理,造成许多孩子有思想问题。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是政府、学校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应成为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者、参与者、督促者、践行者。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了较为充分的对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的自觉,净化社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才走向现实,让青少年在激情愉悦的乐园中健康茁壮成长。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青少年的终生老师。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发展深深打上父母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烙印。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家庭环境氛围,父母秉持的思想道德观念,父母向孩子灌输的为人处世之道,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思想道德形成及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影响

1.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当今社会,社会环境特别复杂,各种通信设备构成的“天网”、“地网”将交织成立体化的信息传送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将使信息的传递没有距离的障碍。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积极方面的影响: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们生活与学习等。消极方面的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还可能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还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网络环境的虚拟世界里,网络中的匿名化活动给青少年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双重人格。

3.网络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面对如此多的信息,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但各类信息纷繁,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媒体的导向对青少年成长是一个极大的影响,面对这样多的信息,青少年该何去何从,如何取舍呢?成为当前农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难点。

四、思想道德

1.知与行的脱节。现在家庭的孩子少,大人们特别惯孩子,这样有些孩子没有道德观念,不能与人包容、沟通;不能从我做起,做文明公民,公德意识差,如不遵守公共秩序、随意破坏公共财产、公共卫生等。

2.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青少年家中父母都很年轻,甚至爷爷奶奶也都很年轻,所以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来之不易。

3.懒散、厌学,钟情网吧、无理想、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厌学情绪严重、作风疲沓、懒散,网吧出入频繁,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

4.冷漠、自私,任性霸道、娇气,意志脆弱劳动怕脏,学习怕苦,体育锻炼怕累,图安逸享受;受到挫折,轻者颓废,重者轻生。

5.无诚信,好撒谎,考试舞弊;在错误面前文过饰非或者死不认账。承诺的事情常常不能兑现。

五、学校教育

当前社会环境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到底如何爱,如何教,成为教师的困惑。一些学生有“小皇帝”倾向,好好说话根本不听。一些家长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更不管,导致恶性循环,使老师没办法有效管理学生,你给他爱,他不给你回报,造成当前农村孩子难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第3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农村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263-02

自从2004年国务院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全社会对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道德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1 家庭因素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认为初期投入太大,又不能预测并保证效应,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2)监护人忽视 “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巨大的,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孔子曰: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以及他们所提供给孩子的各种榜样,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品德形成,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注意讲究一些——寓德育于言行中。 如果只把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3)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监护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辈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处于矛盾中;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不尊敬父母等不良恶习。

2 学校因素

(1)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

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学校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甚至学校的考评上也单一的以学生的成绩为准,出现了“学生的分,老师的命根”的怪圈,只要教出成绩好的学生,那就是优秀教师。这也在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念。

(2)德育课落实不到位。

德育活动开展不够。在中小学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便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但在农村很多地方,因为自身学校师资力量、德育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教师水平有限。在有些学校的初一年级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因为考试的成绩不被列入总的排名,使得每到期中期末,都会有一些其它老师来“要课”的现象,更是大大削弱了政治课教学在胚芽观念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即便有的也只是让班主任代代,照本宣科,并没有发挥思想品德课应有的功效。作为主渠道的品德课得不到落实,可想而知在其它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除了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外,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展也很不够。一是缺乏对德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德育活动等同于课外自由活动,认为可有可无,甚至很多学校把“打扫卫生”等同于德育活动,足见德育活动开展的力度。二是由于害怕室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开展活动特别是室外、校外活动,基本上贯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尽量不开展。这样使得一些本来可以做的很有意义的活动,几近乎停止。

(3)德育内容滞后。

德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詹万生主任介绍,当前的德育教育内容存在着倒挂、脱节、不必要重复以及在中小学衔接不好等方面的问题,“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文明礼貌”。 “文革”及其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是以政治运动为核心,实行的是“运动战”;现阶段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又不断提出或强调一些新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等等,实行的是“游击战”,这种局面使学校德育工作者感到“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德育工作难以落实。此外,德育教育还存在“高、大、空”的情况。从调查中了解到,留守儿童只有概念上的道德,其实际内容不了解,缺乏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性。有学生反映:“老师讲得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而“死记硬背”的情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尤其突出。小学生懵懂的时候就大肆灌输理论,死记硬背《守则》和《规范》。很多学生也反映即便学校偶尔有活动又不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每逢有此类活动便产生不重视或是抵触心理。

3 社会因素

(1)留守儿童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边缘的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在学校中,他们经常受到其它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气候,现象普遍存在。“地下”、“压白板”等各种现象遍布大街小巷,特别是农村,不少全家男女老少,整日混迹于之中,更有甚者,老老小小都亲临,爷辈们坐庄,儿孙们当助手等等。学生在上学路上都能看到一群群围着的人。在调查期间,发现农村里见面的问候语也从“你吃饭了吗?”变为“买马中了没有?或今天出猪还是出的猴?”学校附近的也是比比皆是,里面挤得水泄不通。只要你在农村住上个几天,这些都是可以亲身体会到的。俗话说:“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生也养成了玩赌纸角、火柴等不良行为,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叫苦不堪。长此以往,学生心理也必将没有净土。

4 三者互动的道德教育机制缺失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角度来讲,长期以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忽视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也大大制约了各种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效。学校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滞后,家庭又埋怨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又责备学校和家庭没有尽到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相互矛盾及脱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及行为上滋生出许多问题。越来越少的家访,“告家长信”代替了家长会,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减少。尤其是在乡村中学,很多家长从来没到过孩子读书的学校,老师也很少进过学生的家门。片面强调学校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价值引导与社会、家庭环境不相适应,甚至完全相反,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怀疑,也使学校德育实效性差。要解决这个连环扣,就需要各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在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大人身上都有,这绝不是孩子影响大人的。现在我们不是要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当好孩子的“过滤器”。因此,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必行之举。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对本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将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内外中小学道德教育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世界家庭、学校、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n]人民日报,2004-03-23.

第4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会宁农村中学 思想道德教育 乡土资源

一、乡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开发及其利用的政策依据

乡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可资借鉴、开发和利用的本乡本土的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等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统称。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这里的“材”既可以理解为不同“材质”的教育对象,又可以理解为不同“素材”的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要“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和“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课程结构要“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这些都为乡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二、会宁农村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资源

会宁历史悠久,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可以开发和利用非常丰富的本土历史人文资源,主要有会宁历史沿革、会宁历史文化遗址、发生在会宁的历史事件、会宁历史人物等。这些历史人文资源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中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早在新石器时代,会宁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留下了以牛门洞遗址为代表的大量文物。作为“秦陇锁钥”的重镇,会宁曾为雍州之域,殷周为西羌所居,西汉置祖厉县,王莽时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复为祖厉县。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隋改凉川县。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宋属会州敷川县。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宋称“甘泉堡”。贞右四年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元顺帝至正十二年,“诏改会州为会宁州”。明洪武二年始置今之会宁县。清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1913年改属甘肃兰山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8月12日,会宁解放,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1985年8月1日,白银市恢复建制,会宁县改属白银市。

在会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如牛门洞遗址、祖厉古城遗址、二十里铺汉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西宁古城遗址、武举城遗址、马明心教堂、铁木山砖照壁等。这些遗址记载着会宁不同时期的历史,反映了会宁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情况,是中国浩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发生了较多的历史事件,如《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金国元帅郭虾蟆坚守孤城抗元三年,忠烈可嘉。《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最为辉煌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一页,也让会宁作为革命历史名城为全国乃至世界所认知。在会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有“直言切谏,不失谏官本色”,被朱元璋认为“有大臣体”的会宁县王庙乡蒲杏村的曹铭;有清宣统元年地方三百余众钦其行呈奏请以“寿硕德”旌表五品封典的会宁县郭城镇红堡子村的王在位;有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期间,开堡迎接、资助粮饷,与、杨尚昆等红军上层领导人多有来往的会宁县郭城镇红堡子村的王瀚;有《甘肃通志考》编纂者之一的会宁县老君坡乡苏堡村的苏绍泉(和胞兄耀泉、源泉称为会宁苏门三进士);有弃教从医,擅气功正骨,视病人如亲人的柴家门乡康河村人曹玉昆等历史人物,他们秉承“一代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祖训,为会宁增添了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底蕴。

(二)红军长征的红色会师资源

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这一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和“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是历史赋予会宁这片热土的宝贵财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绝大多数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会宁的历史记忆中:、刘少奇、、任弼时、、王稼祥、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9位元帅,徐海东、陈赓等8位大将,宋任穷、杨成武、洪学智、张爱萍等45位上将和136位中将、千余名少将,这些中国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赫赫人物,都曾会聚在这里,书写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张震等先后来会宁,缅怀先烈,视察工作;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时,刘思齐、邵华、罗东进、任远征等开国元勋子女情系长征路,不远万里来会宁追忆革命先烈,瞻仰会师旧址。特别是2007年2月17日,总书记专程来会宁瞻仰会师旧址、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赞誉会宁是革命圣地,并深情地嘱托:要把革命圣地会宁建设好,确立了“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的历史定位。

会宁境内有闻名全国的红军会师旧址,有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的红军会宁会师纪念塔,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唯一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1996年,国务院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由120多名将军题词、全国规模最大、主展将帅题词最多、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名的“将帅碑林”,由题写馆名的“红军联欢会址”和“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遥相呼应,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写园名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以及“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园”和“慢牛坡革命烈士陵园”,构成了甘肃省内规模最大的红色旅游景区。另外,还有红军部队先后在会宁战斗留下的20多处战斗遗址、1000多件革命文物。

以上资源是共和国先驱者探求真理、追求进步、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和不畏艰险,坚定执著、不甘落后、追求进步、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的真切体现。这些精神和“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传统文化和会宁严酷的自然条件相融合,铸就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会宁精神”。正是这些精神,对广大的会宁学子而言无疑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志存高远。

(三)尊师重教的金色教育资源

厚重的历史遗存铸就了会宁人崇文修德、吃苦耐劳的秉性;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会宁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据甘肃地方志记载,会宁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传统,自古有“家有万石粮,不如一子在书房”的教育理念,文庙门前的一副对联历经百年至今保存完整:“一代文王滋兰育蕙华夏地,至圣先师点石成金祖厉城。”仅明、清两代,会宁就出文武进士20名,文武举人115名,贡生369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公派赴日本留学的几十人中就有两名是会宁的进士。民国时期,会宁有大专院校毕业生69人,赴日留学生4人。明清迄今,苏、万、柳、杨、秦等大户全都是以文化立位兴业的。有人指出,这些情况,对于一个偏远省份的偏僻县区来说,是可以和才子云集的江南省县相媲美的。值得一提的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6万多名学子,涌现出数万名本科生,数千名硕士研究生、数百名博士研究生,闻名遐迩,被誉为“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状元故里、博士之乡”,出现了贫困落后的经济承载着庞大教育的“会宁教育模式”、“会宁教育精神”和“会宁教育现象”。①

要理解会宁教育,开发和利用会宁教育资源,离不开一个字:苦。在会宁,苦是一种教育精神,更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会宁现象的精髓。这种苦,饱含了会宁学子九载熬油、十年寒窗之苦,饱含了会宁家庭砸锅卖铁投资教育之苦,饱含了会宁人民勒紧裤带接济亲友之苦,饱含了会宁各界“踏破铁鞋”的发展探索之苦。这种苦,是严酷自然条件作用的结果,也是会宁人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这种苦,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是解放思想、穷则思变和对苦尽甘来的寄托,是与时俱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体现,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学习精神的表现。这种苦,更便于学生理解愚公移山、匡衡凿光、囊萤映雪、红军长征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更利于学生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更能激发会宁人践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会宁精神”。把苦作为教育资源,在教育广大农村中学生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明确会宁教育的累累硕果是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会宁各界长期坚守的结果,也是耐人寻味的结果。开发和利用会宁教育资源,就是要让会宁农村中学生明确苦的缘由、忍耐苦的过程和探寻苦的出路,关键是懂得苦乐转换、贫富转化的辩证法。

注释:

①牛郁贤主编.会宁校史(序一).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

参考文献:

[1]陆喜元.贫困与教育:甘肃会宁现象剖析.西北人口,2006,(3).

第5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河北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农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传统习惯对农民影响较深;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使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复杂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又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对农民的教育和管理不到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这些因素,使我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滋长。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往往诱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趋向个体化和本位化,价值目标指向金钱,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则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而一旦有了钱,就追求物质享乐,寻找感官刺激。这种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当今农村,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已成为不少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行为准则,严重危及农村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严重。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一些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回到解放前”,就是“私有化”,因此,对集体公益事业漠不关心;不主动缴粮纳税,甚至偷税漏税、抗税抗粮;不实行计划生育,多生多育;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消失,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浓厚。

3.伦理道德观念蜕变,社会道德失范。改革与社会转型,使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农民的道德水准下降,非理性心理扩张,社会正义感消失。一些地方农村地界、房界和邻里纠纷不断;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离婚、通奸、现象增多。

4.封建伦理道德和陈习陋俗沉渣泛起,严重污染农村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封建思想有所滋长,宗族观念强化,封建宗法伦理道德重新在农村社会占据重要地位,宗族活动频繁;农村请客送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摆阔气等风气张扬;一些农村打牌、现象严重,甚至出现公然纳妾的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二、当前河北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进步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让农民深刻认识和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气与邪气,光荣与耻辱,达到潜移默化,触及心灵的教育效果,通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使广大农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爱国敬业的新型农民。同时,积极进行为社会奉献精神的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进行先进性、模范性教育

在道德建设上,只有区分不同层次和对象,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道德建设收到更大的成效。农村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是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可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带动广大农民不断提升道德素质。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表彰先进人物,批评不正之风,在全上农村造成弘扬正气、鞭挞歪风邪气的舆论声势。要在抓好教育灌输的同时,加强和改进社会的道德示范功能。社会上一些开展优质服务和承诺服务活动好的行业、单位和个人,都属于社会道德示范的先进典型。

4.加强农村文化教育

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必须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县城有图书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全面构建文化网络体系。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建设。确保教育、卫生等新增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0%。省安排资金1.4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安排资金8000万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安排资金6900万元用于装备改造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县乡两级卫生机构,进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安排资金2400万元解决2407个村、80万人收看收听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县乡文化中心定期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举办群众书法比赛、歌咏比赛、文艺调演、灯彩表演等群众性活动。创造条件成立县业余文工团,组建铜管乐队、舞龙队、龙舟队、秧歌队、老年人文艺队、女子歌舞队等群众文艺组织等,编排喜闻乐见的节目,进村入户演出,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宣传党的富农政策,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

5.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等活动,加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道德规范教育;开展“遵纪守法光荣户”和“美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科技示范户”等创建活动,树立典型,做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等竞赛活动。同时,通过科协、农技站、农民夜校、农函大,举办各类养殖、栽培等科技培训,定期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并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引导广大农民崇尚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总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的有关方面,要通力合作,互相支持,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重在建设,以人为本,讲求实效,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造就“四有”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统计局.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第6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 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引起了农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进步。社会主义道德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科技要素参与生产过程,使得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环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并由此影响着农业劳动者的道德生活和伦理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反映在劳动者的心理、思想上,会使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的农业劳动者产生一系列新的道德诉求。如求知:农民对农业科技等知识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学习新的农业技术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求公:农民群众要求依法处理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问题,按民主程序,公开、公平办事,平等劳动、公平交换;求安:农村群众特别希望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精神趋向有明确的归宿。 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上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滞后,特别是农村文化相对落后,农民素质偏低,必然会产生一些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降低,个人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群众心理易受无政府主义和自由化倾向的干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深化。因此,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为强化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的道德建设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发展。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当是农村道德建设努力支持的中心任务。为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信息、政策、资金服务,拓宽劳动者的视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大力加强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信息网站,组建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分级开通农业专家决策咨询信息系统,形成纵向辐射、横向贯通的农村信息网络,用信息把农业劳动者与市场连接起来。二是要催生龙头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重点催生和培育粮食、畜禽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的道德建设。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为农村道德建设注入新的道德因素。加强科技投入和创新,强化科技服务。 二、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健全道德导向机制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以德治国,以德辅政,促进社会发展。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不断完善内容,改进形式,增强农村道德教育的效果。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寻找新的载体,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增强道德教育的社会效果。同时要强化道德评价与道德舆论,提高道德调节功效。培育和宣扬典型人物的优良品德,利用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引导农村群众明辨善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调节的社会功效。要发挥道德的社会赏罚作用,明确道德的社会指向,引导人们拒恶从善。 三、开展综合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农村政策教育,坚持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教育农村群众。要经常向农民讲授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的时事政治知识,广泛开展国情教育。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根据农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把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纳入道德规范体系,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促进农村群众思想全面进步,培养新一代农业劳动者。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从基础抓起,加强科学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四、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增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活力 家庭不仅担负着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还担负建设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任务。家庭要对年轻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为他们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农村,要根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闭观念,倡扬勤劳致富的美德,大力提倡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在家庭道德的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弘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集体、爱劳动的优秀道德传统,反对和抵制错误的思想影响,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 五、重视村落文化建设,强化农村道德建设的基础 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强化对农民道德的引导,必须重视村落文化建设。村落文化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处世原则,营造着农村新型的文化环境。要特别重视研究村落文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村落文化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村落文化模式,即:在目标上,要与实现农村现代化、造就“四有”新农民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在内容上,一要体现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身与心的和谐,从而创造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融汇于村规民约中。三要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倡导优良的文化习俗。在形式上,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的运作方式和功能,大胆创新。 文明村建设活动是建设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应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重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文化科学,治愚变智;抓环境卫生,治脏变净;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生产发展;治穷变富,逐步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把农村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第7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一、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一社会转型包括了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三个基本部分。而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往往表现得最为激烈,甚至会淹没掉社会结构其它方面的变化。所以,这一社会转型毫无疑问地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交、特别是道德及道德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旧道德价值观念的杂糅,使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呈现多元化,更别说正容易受各方面影响的未成年人了。因此,在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虽然大多是好的,热爱祖国、自强自立、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本分善良、肯于吃苦、忠厚诚实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理想信念扭曲,价值观念错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特有的农村留守子女现象。因为没有父母的细心管教,没有家长的正确指引,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漫无目的的姿态,对社会和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人生理想信念,精神生活空虚,只想过一天算一天。同时,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未成年人不仅可以观看到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也可以进入到随处遍布的网络空间。在他们的脑袋里,充斥着各种价值观,莫衷一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传统美德的态度,在这里,未成年人更多关注的是现代影视偶像与游戏升级。相反,他们不愿继承优秀的中华美德,民族精神淡漠,对我们伟大祖国缺乏了解。对现代网络世界的盲目崇拜已经使得他们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二)个人主义至上,集体意识薄弱。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如今的未成年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俨然成了长辈心目中的小宝贝。由于过分溺爱,大部分少年总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要求只为自己考虑。特别是在农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传统继承香火观念的影响下百般呵护的未成年人,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和利益,缺乏理性思维,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不真诚,吝啬付出。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比较狭窄,没有应有的公共道德,集体意识薄弱。

(三)道德准则失范,心理问题严重。在社会转型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对是非善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道德标准混乱,是非界限模糊,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准则失范,感到困惑。正是因为对道德准则的困惑,未成年人面临的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忧郁、自卑、自恋、自残、自杀等。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有些学生为了对抗老师与家长的管教,以自杀相威胁为的是求得更好的发展,也有些是处在家庭边缘的孩子因为悲观厌世产生了自杀心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都体现了如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农村的未成年人所接受到的资源有限,加上农村社会条件的狭隘性,他们亲身体验的实践经历也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当面对突击问题或重大事件时会显得更加的忧郁,焦躁或自卑。

二、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障碍

农村未成年人之所以会出现如上思想特点,事实上与我们当前的各种道德教育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三农建设,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造成这些道德现状的原因,进行对策探索最终能够逐步完善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目前困扰农村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有如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前面我们提到,家庭因素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影响非常大。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学识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则不利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发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我们现在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存在着以下对未成人道德教育不利的方面。

第一,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看管,而祖父母因为年纪大无法照顾到未成年人的方方面面,只能给以生活上的基本满足。未成年人则认为祖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这就造成了他们整天过着任性、自私、惰性的生活。也因为代沟的问题,未成年人无法与他们进行正常交流,一些思想也不能及时得到指引。久而久之,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思想都有可能因为得不到解释而沉积,最后走向极端。

第二,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农村中的大部分家长因为自身素质的原因,对教育孩子没有个明确的目标及方法,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孩子把书读好,把成绩提上去就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好回报,而没有对孩子进行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忽视了适时的道德教育。这明显的重智轻德现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善良的本性,造就了孩子的平庸自私,唯利是图。同时急切的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得他们对孩子恨铁不成钢,采用惩罚来实行管教,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未成年人的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转而变得自我封闭,自甘堕落。

第三,家庭氛围恶劣。改革开放30年来,科学技术发展飞速,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农闲时间。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凡事都是矛盾的,有积极的一面必然就有消极的东西并存。在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正肆无忌惮地向农村侵袭,更多的农民在闲暇之余以打牌、赌“”打发时间。这严重损坏了家庭稳定,破坏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因为传统的家长制的影响,小孩在家一切都得听从父母的,父母以强制手段逼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这种不民主、不平等的家长专制以及“”带来的坏风气阻碍了未成年人的成长,限制了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灵净化场所。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培养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完善也阻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教育模式,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虽然近些年提倡德育首位的教育,但基本上摆脱不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许多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极度偏爱,对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屑一顾,甚至进行体罚、侮辱,使这些“后进生”产生自卑、厌学心理而逃学、旷课,进而流入社会与社会上游手好闲之人或不法分子混在一起,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教学方法落后,知行脱节。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体制依然不够完善,传统德育模式和方法单一,导致道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说教,空洞乏味,脱离社会生活实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不起学生共鸣,学生很难发自内心真正信服。

(三)社会因素。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补充知识,增长见识,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忽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拜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滋生,冲击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另外,由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度不够,未成年人基本上不能享用到最新资讯。在很多农村,基本上没有书店或报刊亭(栏),没有图书馆,没有专门的思想文化教育、宣传场所。广大农村同时存在着严重的传统的成才观,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阻碍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路

为了在社会转型期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农村的孩子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敏感,心灵更需要抚慰。因此,我们要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摇篮,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氛围和谐,很难会出现孩子走极端的道路的情况。首先,这就需要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学习了解一些新思想、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进而用最新观念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要用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待未成年人,不能只一味地要求孩子随时都听从自己的每项要求。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要一切听从指挥。这样,农村孩子普遍出现独立意识薄弱,遇到问题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在社会转型期,我们的市场经济正在渐渐朝蓬勃方向发展,这势必会带来巨大社会变化。社会活动变得更加广泛,社会生活更加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变得更加广阔,人们遇到的问题也会随之变得多而复杂起来。单纯的依赖型的思想已经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家长要改变以往的道德评价标准,要让子女有更多的独立锻炼机会,学会独立判断是非,使子女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在农闲时间,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形象。

马克思说过:“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如今,部分农村家长在农闲时以打牌为主,试问怎么能给孩子一个干净的空间?因为输掉赌资,有可能引发家变,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所以,家长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子女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要在适当时候向子女灌输做人的道理及社会的道德准则,要鼓励孩子积极发扬传统精神,做个能追求有价值人生的人。最后,家长要与孩子形成朋友关系。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但是,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传统的家长制不仅不符合时展要求,也阻碍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禁锢了他们的开放型思想的拓展。因此,家长要时刻用最新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学会考虑子女的意见,只有与子女形成朋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为未成年人开导烦恼和忧郁,让自己的乐观开朗带动孩子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二)主动端正学校教育理念。学校要逐步摒弃以往旧有只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相反,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说来重要,忙起来也重要”的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学校也要改变教育方法,坚持把德育理念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以便提高教育效果。学校可以从以下方法出发:第一,通过校会、班会以及思想品德课把积极的道德教育思想正面灌输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行成正确价值观的前提基础。第二,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来渗透德育理念,为学生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作用。第三,要树立先进典型的道德形象,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原型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同时,学校要适时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道德实践活动,使知与行统一起来。

(三)大力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广大农村要拓宽道德宣传途径,加强道德宣传力度。为了改变农村现有的落后的文化氛围情况,我们可以从加大丰富农村群众的农闲生活入手。首先,政府要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通过演出、知识讲座、画报展览等形式,宣传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理念,精心指导少儿文化活动,组织创作未成年人的文化精品,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其次,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比如电影院、图书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为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的健身提供适宜场所。再次,可以组织村际之间的未成年人篮球赛、外出旅游等等,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当然,在丰富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的同时,“”等活动可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里,农村的整个社会环境便可以得到净化,而农村社会环境净化则又有助于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我们可以说农村社会环境的净化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让净化社会环境成为提高农村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一个美丽平台。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新星,而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则关系着整个农村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随时储备新兴力量。

参考文献:

[1]廖小平.社会转型期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 .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9,(1).

[2]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50.

第8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浅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伦理思考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4-28/2016-12-05.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2016-02-14/2016-12-05.

[3] 李万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以乐山市五通桥区为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56-60.

[4] 十报告[EB/OL].http:///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2016-12-05.

[5]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http:///guowuyuan/2016-01/27/content_5036652.htm,2016-1-27/2016-12-05.

第9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70-02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胜则国胜,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诚哉斯言!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长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很多留守儿童也因此产生心理上的阴影,为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我们当前教育者的重要任务,这对稳定社会发展、建立和谐家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曾经在农村支教数年,本身也来自农村,曾与许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相处过,深感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课题,希望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良好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部分,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系着每个农民家庭,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创建和谐家庭,稳定社会治安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储备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从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局出发,从根本上认清楚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时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将一系列工作落实,这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力,而不是唯一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也越发增加。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教育上出现缺陷,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频率增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情况,有关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提出了措施,例如教师和学生结对子,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家长,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在农村,这不是一个合理长久的措施。任何人都是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出发去做事的。教师也是以人而非神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也会被自己的生活困境所迫。在农村任教的老师,大多数人员的家里也有农活或者家事,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留守儿童的身边,再加上农村条件有限,教师不可能不顾自己的利益去帮助这些孩子,这是不现实的,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仅限于少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说,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结对子的方法目前还不适用。当前,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帮扶这些留守儿童,尽可能地多付出一些关心和爱护。但是要知道,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仅仅依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父母要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任教师,属于早期性教育,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这就意味着父母教育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上,父母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和依靠。身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将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要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若孩子年龄较小,无论生活多艰苦,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假若条件不允许,可以考虑在距离家里近点的地方打工,可以经常回家看看孩子。若孩子稍微年长一点,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孩子时常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通过与孩子或者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孩子近期的情况,听听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让他们可以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切记不要因为经济条件就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也不要认为把孩子放到学校所有的责任就归老师了。要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永远是主角。

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

1.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卡尔?威特有句话说得好: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重担了。;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母亲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多好的忠告啊,可是我们的父母对于财富的欲求总是高过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谋求发家致富原本正事,可是他们也是反思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

2.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学校要放下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当前学生的成长特征和家庭情况,学校开展多元化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为人师表,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端正教学态度,争做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老师。最后,学校应该主动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联系,及时把学生的情况向他们反映,以谋求最佳的教育方式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从社会大环境角度来讲,从政府到学校需加大力度整治周边环境,那些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娱乐场所要加以取缔。至于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我想更多的还是寄希望于国家的政策和监督了,学校和家庭尽量地教育学生远离其糟粕,汲取其精华。

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提升,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都成为“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