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启蒙教育报告精选(九篇)

启蒙教育报告

第1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勤奋刻苦,一直都是传统美德之一,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莫不如一。特别是在启蒙教育上,教孩子养成勤奋刻苦的习惯,都是基本教育的内容之一。

传统社会中的启蒙教育,大多都由私人教育完成,这种教育之中,许许多多勤奋读书的人都被树立成学习的典范和榜样,比如胤恭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等。

其实,论到勤奋刻苦,今天的孩子远比古人更加刻苦,更加勤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了《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年至2010年)》,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时间9小时少了1小时23分钟;而在周末,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也只有7小时49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少了1小时11分钟。

这种超负荷的勤奋看起来很美,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这种集体的刻苦是不正常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勤奋学习的人,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压迫性的体制,去逼迫孩子不得不勤奋,不得不刻苦。不管这个孩子未来会做什么,想做什么,不管是上智下愚,不管是贤不肖,都同样地被迫加入到了知识竞赛的大潮之中,所有的孩子竞争同一个目标,这是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

启蒙教育应重点育“人”

中小学教育,其实是一种启蒙教育,是人生之初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启蒙都应该是培养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传统教育之中,大量的蒙学典籍和理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对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教育他们怎么做一个人才是启蒙教育的重点。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什么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也就是怎么样做一个人。至于想学知识,则需要心智稍长之后,可以自我选择,是大学之教,在传统社会,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了。

现代教育中的基本理论也是一样的,除了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常识,伦理道德的规范、待人接物的礼仪之外,还要教会他作为一个国民的常识。

追求知识到底为了什么

然而在今天,我们的启蒙教育完全陷入到对知识的盲目追求中,考核体系逼迫孩子,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却忽略了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怎么做人。

这是一种严重的偏差,从来没有任何时代的教育如同现在一般。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不良背后,是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发生了不良变化,目标变得单一化,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上的人们追求财富。所有人的生活都单一化了。

教育目的单一化的结果是什么?教育本身被卷面考试所主导,不关心孩子的成长。教学科目繁多,安排不合理。学生则在这种只追求知识的教育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了一肚子知识,但是真正对未来有用的有多少?实践证明,这些知识在我们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真正用到的或还能想得起来的很少,当初学到的知识在应付完考试后,都还给了课本和老师。

比如,数理化在中学教育中占的比例很重了,这些知识在以后能用到多少呢?相比之下,可能更有用的历史、地理、哲学、法律、国民常识等,反而成了副科。

这其实是一种悖逆,传统教育教人怎么做君子,现代教育教人怎么做国民,但是现实的教育是教人做科学家等各种“家”。在中小学,最聪明的孩子都去学数理化了,学不动数理化的,才去学文科。其实真正合理的是,最聪明的孩子都应该学历史、哲学、法律、地理等,然后才去学数理化,现在却被我们弄颠倒了。

价值观决定教育

当今启蒙教育的悖逆,带来的是整体的压力,非独孩子、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不轻松。更加无奈的是,所有人都认为不对,但却又不得不投入到知识竞赛的大潮中去。

目前,还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能改变这种局面,因为需要的是彻底的改变,目的要变,内容要变,方法也要变,这种改变是等不来的,它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作为背景,才有可能带来教育体系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在试图做一些努力,借鉴传统启蒙教育的理论,推动学生读经。传统的启蒙理论确实可以借鉴,传统蒙学教育的优点是不试图给孩子灌输太多的知识,缺点则是强加灌输特定人生观和世界观。

更高层次的传统教育,比如书院教育等,则有更多可以借鉴的,比如强调教学相长,强调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等。

第2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教育现代化不能离开启蒙精神的指导,要尊重启蒙的思想遗产。重申启蒙、反思启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前提。面对教育与启蒙的这种“耦合”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胡金木撰写并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启蒙与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启蒙问题研究》一书,深入探讨启蒙与教育的关系。

首先,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是教育启蒙的价值诉求。启蒙是指向人的,人是目的,捍卫人的价值尊贵性是教育的实践使命与价值追求。忽视或漠视人的尊严的教育是一种野蛮的教育。当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的发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灌注了启蒙先驱者的大量心血。在某一种意义上说,启蒙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与祛魅的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立人”展开的。尊重人的独立自主之人格,教育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而不能走向一种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与教育》中说:“启蒙了的教育是一种理性而自由的教育,它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捍卫人的尊严在现实的教育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教育。在启蒙的精神指导下,主体性教育逐渐被人们认同且付诸实施,并在今天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原则。

其次,教育启蒙经历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价值转换。《启蒙与教育》认为,不管是启蒙还是救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才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培养何种人才,教育现代化早期着眼于技艺器物层面,培养救亡所需之“材”,以应救亡之需;后期则着眼于思想层面,唤醒民众,以期启蒙立“人”,而后自强。在救亡主题下,人们更加关注人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在启蒙的主题下,人们则更加关注人与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救亡与启蒙的关系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纠缠,教育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而关注“人”的教育。

再次,自由理念与理性精神相互缠绕在教育启蒙之中。在启蒙精神的影响下,近代中国教育发生了许多“革命性”变化,其中就出现了一种“杂糅式”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在价值目标上表现为关注人的价值、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健全国民;在教育方式上则强调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人,反对奴化与物化教育。教育的这种“革命性”变革并未在近代中国大地普遍生根发芽,理性主体与理性精神的缺席是自由主义教育理念失败的基本原因。近代中国缺乏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与民众普遍存在着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是教育启蒙历程不顺的一个重要原因。时至今日,面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理性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告别理性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命题。培养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公民仍然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后,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着双重转型与双重启蒙的任务。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表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一方面坚持不懈地促进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警惕现代化可能带来的问题。教育转型这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的境遇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启蒙与教育》认为,若离开了这一双重转型语境,要么忽视中国发展的本土性而进行生拉硬拽式的话语移植,要么无视世界发展的国际性而进行自鸣得意式的闭门造车。只有秉持双重转型理论,中国教育研究才能摆脱非此即彼、不东不西的理论困境,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学理论。

鉴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现代化语境,教育研究者需要立足启蒙的双重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第3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 蒙卦 因材施教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我们较多地强调学习西方现代学生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却忽视了我们这个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民族自己的宝贵财富。《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卜筮外衣的笼罩下,引导人们正确掌握自然和社会规律,其中也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周易》的教育思想包括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两部分。广义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周易》各卦中,狭义的教育思想则集中在《蒙》卦中。”学者对《蒙》卦的教育意蕴的挖掘,也一直源源不断。对于教育的地位、目的、作用、意义,师生关系等种种角度进行了阐释。学者们一般把九二和上九这两个阳爻当作教师,其余的阴爻作为学生。本文试图从因材施教的视角,把所有的爻都看做学生,解读《蒙》卦的教育意蕴。

蒙卦中把学生分为九类,其中四类学生有着良好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们的优良品质既会让教师教育起来很轻松,也会给学生自己带来好运:有态度主动积极的,亨;有坚守正道的,利;有行为中庸的,吉;有恭顺谦虚的,吉。还有五类学生性格不完善,则需及时干预:有似乎认真的,渎则不告;有蒙昧至极的,利用刑人;有三心二意的,勿用取女;有处境不利的,吝;有顽劣异常的,击。

1主动积极的学生:《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

“匪我求蒙,童蒙求我。”意思是,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昧,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作为学生在思想上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行动上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一味的灌输,实行“填鸭式教学”,在古代也是不提倡的。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来求我。这样的话,教师才知道学生的难点和困惑在哪里,不会出现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拼命的讲这样的情况。

对于这样积极主动,勤奋好学的学生,教师很开心,“初筮告”,循循善诱,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惑。鼓励他的学习精神。

2似乎认真的学生:再三渎,渎则不告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学生学习中有不懂的地方,问教师本来是好事。但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如果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冲口而问,反复的问,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表面上给人一种很好学的假象,实际上可能暴露了三个问题:第一,学得不够深入,因为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一有问题便等教师给答案,对这样的学生,则不能直接告知答案,要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第二,对教师不够信任,如果把同一个问题反复问教师,说明不相信教师的解释。正如反复占卜会亵渎神灵一样,不用再告知答案了。第三,也许这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装装样子,做出如饥似渴的好问样,给教师和同学造成一种认真的假象。对这样的学生,也不应该过多理睬,以免学习目的走偏。《朱子家训》里面讲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虚名虚利。而是为了学到真学问,以圣贤为榜样。总之,对于这种再三发问,尤其是问同一个问题的学生,不能被好问的假象所迷惑,“渎则不告”,教师不能有求必应。

3坚守正道的学生:利贞

贞,即正也。意思是坚守正道的学生,就会非常有利。正所谓:“愚者畏果,智者畏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那些误入歧途的学生,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坚守正道,贪图一时之欢,最后的结局,一定不会是有利的。反之,坚守正道的学生,就算是一时困顿,从长远来说,必然局势会越来越有利。“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正是讲的要坚守正道的意思。有些表面上木讷的学生,只要坚守正道,教师就要多鼓励他,让他坚持下去,保护他的正气。长此以往,必然会显现出他的优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像颜回这样优秀的学生,看着似乎很笨的样子,但是却能坚守正道。学习时能认真思考,“闻一以知十”;做事时能坚守正道,“三月不违仁”。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学会欣赏,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4蒙昧至极的学生:初六: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乃《蒙卦》第一爻。阴爻阳位,位不当,为蒙,且在下卦的最下位,因而蒙昧至极。《周易本义》:“以阴居下,蒙之甚也。占者遇此,当发其蒙。然发之之道,当痛惩而暂舍之,以观其后。若遂往而不舍,则至羞吝也。”所谓“发蒙”,就是开发和启示的意思。用什么措施来达到对至蒙者的开发和启示呢?“利用刑人”。刑,通型,初义指铸造器物的模子,《说文》: “ 刑,铸器之法也。”后引申为法度。《象传》日:“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即要有严厉的法度,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惩罚措施,阻止继续下滑和堕落。

启蒙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用说桎梏”“以正法也”。 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启蒙教育,“不辨之于早,不惩之于小,则蒙之难极矣。 当蒙之初,不能正法以惩治其小,而‘用说桎梏’,纵之以往,则吝道也。 ”而《周易·系辞》则进一步提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应该说,“小惩而大戒” 在这里规定了教育惩戒方法的目的和程度,体现出对童蒙的一种终极关怀。

5行为中庸的学生:九二: 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九二”刚而居中,指的是刚正不阿,行为正直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要放手给他锻炼的机会。只要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要允许犯小的错误,包容接纳,这样他也会及时加以纠正,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何况学生呢。过分的苛责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受到束缚。

九二居于众阴爻之中,而阳气独钟,有藏污纳垢的海量。这样的包容品格,在家庭的组建方面会非常成功。故曰:“纳妇吉。”而且“子克家”,他以后的孩子也会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治家有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思想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先是修身,就是说像九二一样居中刚正,奉行中庸之道,培养浩然之气。然后,便能齐家。家齐则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6三心二意的学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三”,乃《蒙卦》第三爻。阴爻阳位,六三虽与上九相应,然处下卦之终,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有既处 “蒙稚”又急于求进之象,犹如女子见美男亟欲求之。此爻以女象作拟,上九乃阳刚之男作喻。从卦位上看,上九远离六三不能照应,而九二“金夫”却与六三相距甚近。因而,“六三阴爻象征着女子不贞洁,见到有钱有势的‘金夫’则以身相投。”这种朝秦暮楚,三心二意的行为,必然“无攸利”,没有什么好处。

六三爻辞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心不正,意不诚,求学用心不专这类学生进行了形容: “ 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 ”这种女子见到俊美的男人就不能自持自禁,也无需对方行婚娶之礼,即可轻易地跟着人家私奔。《蒙卦》以这种女子喻缺少自控意志,易受他事他物诱惑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业必不能精专,目标不坚定,必然会学无所成。对于这类三心二意的学生,则要警告他们,这样做没有好处,“无攸利”,必须精诚专一,方能学有所成。

7处境不利的学生::困蒙,吝

“”,乃《蒙卦》第四爻。为么是“困蒙”呢?从爻位而言,这一爻,离阳爻九二和上九太远,居群阴之中,无阳爻相应。因而,陷人困顿之中。喻指这是最昏愚困顿的学生,交友不良,身边都是一些缺乏理想和斗志的朋友(阴爻)。初爻也是阴爻,无法照应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像在最阴暗的角落的,被教师遗忘的学生,整天和一帮无所事事的狐朋狗友一起形成小集团,混日子,无法得到正能量。心思不在学业上。

“困蒙,吝。”“吝”的意思是后悔。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要关注到他们的存在,教师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双锐利的眼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要体谅他们的困境,从本性上说,哪个学生不希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由于处境恶劣,被不利信息,不良朋友带坏了。又没有机会得到正确的引导,以至于身陷困境中。教师要主动发现这样的学生,不要嫌弃他们,驱逐他们的阴霾,给他们温暖和教导。其次,要告诫这样的学生,长此以往,必然会由“蒙”而“困”,由“困”而“吝”,也就是由愚昧无知到困顿、困窘,最后必然会后悔的。到时候在再后悔,已经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必然事倍而功半。

8恭顺谦虚的学生:六五:童蒙吉

“童蒙,吉。”六五虽然是阴爻,但是得中,高居“五”的尊位,上方有阳刚的“上九”相比,下方又与阳刚的“九二”相应,是上下都有应援的形象。《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六五以柔顺居尊位,又与九二正应。在六五的眼里,九二就是一个绝佳的榜样,九二的言行,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六五的发展。而当六五碰到困难时,也能向九二虚心求教。九二看到六五这么虚心,这么恭顺,也总是愿意耐心帮助六五,他们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

学习必须有空杯心态,才能尽量克服偏见。虚心的学生,才能学得更多。看到六五这样虚心学习,教师很欣慰,他预言六五这样完美的品格,一定会非常吉利。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的干预。要给他提供平台,和九二这样的学生接触,以便他们共同努力,取长补短。六五居于和上九之间,教师还要发挥六五的优势,让他深入差生中,去帮助困顿昏蒙的,和顽劣异常的上九,六五就是教师最得力的助手。教师要学会利用优生去教育感化影响差生,而不是光自己苦口婆心空洞说教。

9顽劣异常的学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上九”,乃《蒙卦》六爻。阳爻居顶位,有极限之意,意思是指极为顽劣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行为举止乖张,目无尊长,不听教诲。而且因为处于很明显的位置,他的一举一动,其他同学都尽收眼底。不光自己不能学好,还可能主动带坏别的学生。

上九这样的问题学生,成为教师最头痛的对象,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玉不琢,不成器。”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像表面上看一无是处,但是如果碰到了好教师,在教师的雕琢下,也可成才。但是前提是,教师要有勇气,敢于“击蒙”,也就是说施以适当的惩罚措施。在古代,惩罚的方式,就是体罚。近年来,体罚被废除了,但是在一些不得已的情况下,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教师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而不是泄私愤,一定要注意惩罚的度。所以,“不利为寇,利御寇。”也就是说,不要因为学生的顶撞或是错误,而惩罚过重。要和学生站在一条统一战线上“御寇”,抵御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和顽劣天性,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敌人一样,进行无情的打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幡然醒悟,悬崖勒马。在教师的威严的外表下,一定要有一颗仁慈的心。“为了避免出现教育中的过度,蒙卦中的上九之爻,专门提醒启蒙者在对儿童的惩戒教育中要注意把握好击蒙的分寸。”

总之,教师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当严格时则严,当放手时则放。不纵容,也不苛责。尽心尽力,搞好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材。

参考文献

[1] 戴永新.《周易》的学校教育思想探微[J].聊城大学学报,2003 (6).

[2] 陈梦雷.周易浅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3]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54.

第4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易经;蒙卦新释

蒙①:亨。匪我求童蒙②,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读,渎则不告。利贞。

[译文]举行祭祀,不是我求蒙昧的家僮,而是蒙昧的家僮求教于我。初次占筮(神灵)告示他(吉凶之兆),再三占筮则渎犯(神灵),(神灵)就不再告示。(筮遇此卦)有利于占问。

[注释]①蒙:卦名,下坎(水),上艮(山)表征稚蒙。②童蒙:蒙昧的家僮,即奴隶。

《彖》曰:蒙,山下有险①,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②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③。“初筮告”,以刚中④也。“再三读,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彖传》说:蒙卦,表征山下有危险,见险而止步,这就是蒙卦的卦象。(占得)蒙卦,可举行祭祀,因为此时祭祀是合时宜的。“不是我去求蒙昧的家僮,而是蒙昧的家僮求教于我”,这样童蒙的心志才与我相通。“初次占筮得到的告示”,是由于九二阳刚并处于下卦之中;“对初占不相信还再三占筮,是对神的亵渎,亵渎则不告示”,亵渎神灵是蒙昧的。要用启蒙的方法来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圣人的功业。

[注释]①蒙,山下有险;是以蒙的卦象来说的,蒙上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坎,坎为险,故说山下有险。②时中:指九二处下卦之中,能把握适中的时机。③志应:指九二与六五爻相应,表征蒙师与蒙童志趣投合。④刚中:指九二爻属阳刚,居下卦之中。

《象》曰:山下出泉,蒙①。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这是蒙卦的卦象,君子效法此卦象以果敢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注释]①山下出泉:以蒙卦的卦象来说的,蒙,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故说山下出泉。

[新释]

变化模拟

本期变化模拟见表1所示,该期位序第四,也称启蒙时期,即易经之蒙卦,变化符号 ;变化密码为010001;变化性质为-(-+---+);变化方向为() ;变化结构为(-1)(+3)(-2)(-4)(-6)(+5);负向变化环境较好;该期由三个负增长阶段,一个正增长阶段、一个负衰退阶段、一个正衰退阶段构成;该期以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开始,以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结束;在前期,由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和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构成;在后期,由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一个高速负增长阶段、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构成;变数为-5,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5/21,呈中速负增长态势;在前中位,为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在后中位,为一个高速负增长阶段;在前极点位,为一中速负衰退阶段;在后极点位,为一中速正衰退阶段;该期变化模式为:低速负增长高速正增长中速负衰退低速负增长高速负增长中速正衰退。

变化趋势

该期象征进入幼稚、蒙昧的时期,需要进行启蒙教育,即任何诞生的新生事物,刚开始都处于幼稚蒙昧时期,学习就成为当务之急。此时处境艰险,意识昏蒙、愚昧,从而表现为内心恐惧,对外抗拒;这一时期,如果进行启蒙教育,鼓励学习,计划会得到顺利执行。作为求知者,应心存理想,持中用中,坚守纯正,持之以恒,选择适当机会,诚心诚意拜师求教,必会事业有成。

应变法则

在启蒙时期,秩序尚未建立,处于混乱蒙昧的状况,危机四伏,使人心恐惧,产生抗拒心理,以致重私利,轻公益,趋向保守,缺乏进取心,当务之急就是启发智慧;应重在自然感化、潜移默化,长期循序渐进,鼓励竞争,不可强求;应把握不偏不倚的持中用中原则,科学启蒙,应当严厉,但也应适度,过严反而抗拒,达不到启蒙的目的;应当包容,有教无类,每一个人都应享有启蒙的权力,要坚定信念,终身学习,从实际出发,不可好高鹜远,学而不精,学而不进;不论教与学,均应谦虚,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彼此受益,同时要内柔外刚,适时取舍,兼容并蓄,学习与创造相结合,反对盲目崇拜。

应变谋略

努力学习,提高素养;启发智慧,知识立身;

终身大计,学习为本;持之以恒,不耻下问;

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学有所长,知识致胜;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打牢基础,循序渐进;

积极向上,开拓进取;诚心诚意,虚心求教;

志向高远,奋力攀登;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后来居上,反弱为强;

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事业兴衰,系于学习;提高德行,增进智慧;

谦逊恭谨,地位可得。

初六――第一阶段

初六:发蒙①,利用刑人,用说②桎梏,以往③吝。

[译文]启发蒙昧的人,可利用刑罚使他们警诫,作用是使他们免脱犯罪。但不能操之过急,过了头反而不利。

[注释]①发蒙:启发蒙昧的人。②说:同“脱”。③以往:过急,过了头。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译文]“利用刑罚使蒙昧人警诫,是为了让人就范于正确的法规”。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下位,负向变化环境差;变数为-1,变化能力弱;变化幅度为1/21,呈低速负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之前,并与本期之第四阶段同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处在幼稚蒙昧阶段,很有必要接受教育,启发蒙昧,在起步阶段,施教要严厉,但不可过当,这样,就可以达到启发蒙昧,提高知识素养的作用,否则,会与目标背道而驰,结果达不到目的。

应变法则

应当严厉,但不可过当,并应当先订立规范,健全制度。

应变谋略

倡导学习,增加智慧;科学施教,启发蒙昧;

从严施教,学无止境;不断探索,学习方法;

坚持自主,合胜对手。

九二――第二阶段

九二:包蒙,吉①。纳妇,吉;子克家②。

[译文]众学生围绕着蒙师听教诲,这是吉祥的现象。娶媳妇,占得此爻是吉利的,它象征儿子成家立业。

[注释]①包蒙,吉:指九二居于下卦之中位,被众阴爻所“包”,就象众学生围绕着蒙师听教诲,故吉祥。②克:成立。克家:指成家立业。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①也。

[译文]儿辈能成家立业,是由于刚阳爻与阴柔爻相接应。

[注释]①刚柔接:指九二刚爻与六五阴柔爻相接应。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中位,正向变化环境好;变数为+3,变化能力强;变化幅度为3/21,呈高速正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和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五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接受启蒙的对象很多,资质条件不同,应坚持适中适度之德,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包容精神,言传身教,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最终结果吉祥。否则,就达不到扫除愚昧,启发心智的作用。

应变法则

应当包容,有教无类。

应变谋略

坚持平衡,追求和谐;包容团结,求同存异;

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宽严得当,施教有方;

谦诚教学,育才育人;知识创新,立身兴邦;

乐于施教,有教无类;以法兴教,保持秩序;

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寓教于乐,寓事于理。

六三――第三阶段

六三:勿用取女①;见金夫②,不有躬③,无攸利。

[译文]六三爻:占得此卦爻,不要用于抢婚娶妻。(因为抢婚)会遇到武力抵抗而丧命。故不利。

[注释]①取女:取即娶,但当时不是聘礼而是抢婚。②金夫:武夫。③躬,身体。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译文]《象传》说:占得此爻不要用于抢婚,前往是不顺利的。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居本期之前上位,负向变化环境较好;变数为-2,负向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2/21,呈中速负衰退之势;该段处于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和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六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容易被小的成功冲昏头脑,从而忘了所处的危险位置,容易失去志向和目标,放弃原来的主张,若不认真重视自己的行为,不会有好结果。这说明,应当坚定信念,专心致志,刻苦钻研,力争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切不可见异思迁,游移漂浮。

应变法则

坚定信念,不可见异思迁。

■应变谋略

坚定高远,持之以恒;脱离实际,学习无果;

埋头苦读,成就学业;坚定信念,志向远大;

谨慎施教,科学育人;修身进业,全面发展。

――第四阶段

:困蒙,吝

[译文]受困于草木丛中,行进十分艰难。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①也。

[译文]《象》传说:受困于草木丛中的艰难,是由于爻独自远离刚实之阳爻。

[注释]①独远实:阳实阴虚,蒙卦中唯独远离阳爻,故说独远实。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下位,负向变化环境差;变数为-4,变化能力弱;变化幅度为4/21,呈低速负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和一个高速负增长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一阶段同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所处环境孤立无援,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很有限,如果脱离现实,好高鹜远,则显得蒙昧困顿,消极等待,十分懊恼,结果不利。

应变法则

不可脱离现实,好高鹜远。

应变谋略

积极努力,改变环境;团结互助,争取外援;

勤奋学习,去除蒙昧;坚定信心,摆脱困境;

积极向上,远离烦恼;耐心等待,有容乃大;

深入底层,从零开始;谦虚谨慎,脚踏实地。

六五――第五阶段

六五:童蒙,吉

[译文]幼稚无知的童仆正受启蒙,这是吉祥的现象。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①也。

[注释]①巽(xùn):逊,谦逊。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中位,负向变化环境好;变数为-6,变化能力强;变化幅度为6/21,呈高速负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和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之间,并与本期第二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位置十分优越,周围环境良好,虽然幼稚蒙昧,但只要谦虚待人,虚心学习,接受教导,结果必然大吉大利。

应变法则

应当谦虚谨慎,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应变谋略

不骄不躁,礼贤下士;利用环境,赢得进步;

把握时机,和谐稳定;虚心求教,天天向上;

谦虚施教,乐于育人;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修身重德,事业之基;变化无穷,随机应变;

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义利两立,为贾贵诚。

上九――第六阶段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攻击蒙昧,作为侵略是不利的,作为抵抗侵略是有利的。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①也。

[译文]有利于防御侵略,是由于上下配合顺当。

[注释]①上下顺:从防御角度看,外有上九坚强的阳刚作外防。内有九二中心的阴刚作自守,故说上下顺。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位居本期之后上位,正向变化环境较好;变数为+5,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5/21,呈中速正衰退之势;该段处于一个高速负增长阶段之后,并与本期第三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启蒙的态度过于刚强,嫌得过度,但对防止外来不良行为的浸透、影响、诱惑,则有利,这说明,目的要正确,方向要清晰,志向要高远。

应变法则

用刚只宜对外,不宜对内。

应变谋略

过高之处,不可久留;时机成熟,行动果断;

愚昧无知,容易利诱;谦虚好学,学人之长;

因人而教,全面进步;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参考文献:

[1]朱熹注.李剑雄标点.周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在华.现代易学[Z].甘出准字016字总0177号(2005)036号.

[4]王在华.易经新传[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社,2006(第二版).

[5]王在华.现代易学概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5).

[6]王在华.易经新释方法研究[J].伏羲文化研究,2007(3).

[7]王在华.金川易传[Z].甘出准字016字总0205号(2007)066号.

[8]王在华.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J].学理论,2010(6).

[9]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Z].甘出准号字016号总0214号(2009)074号.

[10]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王氏易学[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6号(2010)003号.

第5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秋冬季节是学校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做好学校卫生监督是预防学校、幼儿园传染病流行暴发的主要预防措施。阿左旗监督所工作人员对阿左旗医疗机构及学校、托幼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主动搜索工作,发现自10月20日至27日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56例,其中幼托儿童48例(阿左旗汉一幼17例,阿左旗蒙二幼11例,阿左旗汉二幼4例,阿左旗蒙一幼2例,育英幼儿园10例,蒙特梭利1例,敖镇小学3例);散居儿童6例;小学生2例。随即报告主管卫生局和教育局并向各托幼机构发放手足口病预防措施和消毒指导意见、启动零报告制度,监测每日疫情信息,经各项综合干预措施后疫情平稳,无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病例年龄分析:最大11岁,最小9个月。9月龄1例;1岁2例;2岁6例;3岁24例;4岁8例;5岁10例;6岁3例;10岁1例;11岁1例。班级分布见表:小班11人,学前班15人,中班20人,大班6人,四年级2人。

临床特点:患儿多数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2例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4例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无重症患者。转归情况:已有9例褪疹恢复,其他病例一般情况好,无重症患者。首例患儿 雍一飞 4岁 一幼中班 自述假期旅游, 2008年10月15日出现手、足、口部位小疱疹,相继巴彦浩特地区手足口病病例在一周内增高,发病对象分布主要为3岁左右。疫情发生后卫生局、教育局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巴镇各学校、托幼机构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教师、学生对传染性疾病的正确认识,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其次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对住所、教室开窗通风、进行消毒,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消毒处理,督促学校建立消毒登记记录。加强学校晨检报告制度,对患病学生进行登记及时诊治,幼儿园停课2周。第三据近期发病情况分析仍有快速增加的趋势,故汉一幼、育英、蒙二幼、汉二幼四岁以下班级应立即停课。建议学校、托幼机构根据疫情进展依据有关规定安排相关班级停课。第四各医疗机构加强报告制度,做好主动监测、搜索工作,如发现新病例立即将情况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通过3周监测控制,阿左旗学校、幼儿园无新发病例 。

第6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1.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力度较差,造成收费现象混乱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厦门市多数家长在选择启蒙教育培训机构时,都比较看重启蒙教育机构中课程的费用,但是目前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较为不足,一些私营或者民营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中多数存在乱收费现象,有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中,一节课的费用甚至高达80元,这种“贵族式”消费使很多家长表示难以承受,这种乱收费的情况造成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市场的混乱化现象。

2.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儿童学习效果缓慢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位儿童家长都比较重视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这一点也是当前厦门市家长在为儿童选择培训机构时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由于当前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缺乏一定的检查和管理力度,而且一些商家较为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在厦门市很多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中,都存在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设备老旧等问题,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一些培训机构中,甚至任用刚从中专毕业的学生担任任课教师,这类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自身的专业技能较差,无法更好的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灵活学习。而还有一些启蒙教育机构中,虽然有几位学历较高、水平较强的教师,但是他们的授课时间有限,在接受学习的儿童较多时,就需要其他教师进行授课,同样也不利于儿童的启蒙教育。

二、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具体管理措施分析

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内部经营制度的管理,不断完善内部发展结构,提供高质量、正规化的启蒙教育服务。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监察和管理,严格取缔不良商家,促进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1.加强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启蒙教育机构的正规发展

当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参差不齐,这种启蒙教育繁荣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具体对培训教育进行制约和规范的法律规定,培训行业开办手续简单,开办条件要求低,导致了目前市场中大量培训机构的涌现,造成了培训市场的混乱现象。很多机构都存在乱收费等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检查和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并对培训课程的资费标准做出一定的明细。政府相关部门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活动,主要检查培训机构中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否符合教学标准、培训机构中的办学条件如何、收费情况等因素,并每一年都要进行年审,年审不合格或者在日常抽查中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轻者给予警告和处理,重者给予取缔,严格规范厦门市的各类培训机构,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实践,保证厦门市培训机构的良性循环。以“质优”“价优”获得消费者的热爱,提升教育机构内部经济效益,避免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夸大教育培训效果,利用群众的心理进行欺骗性质的经济收益,切实维护消费者的个人权益,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学习其他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优秀经验,提升自身教育机构的品牌效应

优秀的教育培训机构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经营管理平台,很多不断发展壮大的教育培训机构都是因为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力度,才能保证培训机构的不断发展。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这一点的认识和重视。很多培训机构比较重视经济效益的回收而忽视了机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效益,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只看得见眼前的小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较为优秀的连锁型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培训机构内部的制度要求和师资力量提升,加强社会公众对培训机构的认可程度,使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一个品牌,带来无限的品牌效应,促进教育培训机构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例如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借鉴和学习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于1993年,当时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一样,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培训场所,但是他与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同的是,新东方较为重视机构内部对学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重在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机遇,提升学生的终身竞争力,而将经济效益置于底层,树立了严格的教学使命。越多越多的学员感受到了新东方的价值和意义,并介绍身边的人都来新东方进行学习,新东方也随之不断变大、变强,但是新东方在不断壮大之后,并没有松懈内部管理机制,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行为准则,并对所任课的教师有明确的要求。随着人们口口相传力度的不断扩大,新东方也逐渐成为一种品牌,它的优异性和对学生的积极改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教学范围不断扩大,深入到我国每一个城市当中,业务涵盖早教、学前、小学、四六级考试等等英语教学活动,帮助亿万人实现他们的英语梦想,累计学员超过1600万人,成为了当下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当前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比当初新东方的市场发展前景更为突出,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借助这一良机,不断提升机构内部竞争实力,提升自身教育机构的品牌效益,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3.不断改革和创新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提升启蒙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力

在不断提升启蒙教育机构内部经营管理结构的同时,启蒙教育机构内部的培训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改革和创新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儿童的心理特点通常是比较爱玩,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活动内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培训。目前主要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导入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等等。在利用游戏教学法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目的性、趣味性、竞技性的游戏活动,在充分提升儿童参与热情的同时,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娱乐氛围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儿童进行童话故事中角色人物扮演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儿童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展现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教学,加深儿童对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和深刻记忆。

三、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厦门市启蒙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一些列正规化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正规化管理和经营,未来的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一定会不断的繁荣发展,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重要的转变。

1.逐渐向教育机构品牌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产业逐渐展现出了它的重要发展潜力,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速了启蒙教育市场的逐渐正规化、科学化管理。虽然目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机构数量繁多,但是通过不断的时间检验,一些内在实力较差或者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训机构逐渐衰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培训机构要逐渐实现品牌化发展趋势,而品牌化发展趋势未来必然会成为教育培训机构的必然发展需求。教育培训市场正朝着品牌经营、市场细分和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培训市场的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挥机构内部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必须采用科学而合理的发展战略,不断丰富机构内部教师能力、内部教学器材等等,通过前期的不断努力,实现后期的社会效益,逐渐在市民的口口相传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实现教育机构的品牌化发展。

2.逐渐成为经济重点发展项目

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工业制作业,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我国正逐渐向服务型经济发展。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教育行业也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脱颖而出。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独身子女政策的全面落实,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纷纷送孩子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教育培训机构市场逐渐呈现不断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一匹迅速奔跑的黑马,成为创业投资中比较热门的词汇,大量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根据我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的实际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特别是针对幼儿、小学、中学的教育培训机构,将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并会不断呈现迅速的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儿、青少年达到了1.5亿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中,70%以上的学生都在教育培训机构中进行教学辅助活动。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培训机构将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点发展项目,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

四、结语

第7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人才战略;教育文化;文化启蒙

人才是社会的根基,人才战略关乎社会和国家的兴衰。人才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进入2010年,人才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的战略规划极具影响力。我国人才战略的规划和调整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这必将带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和转型。为了应对人才战略转变所带来的挑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构想,由此勾画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育现代化的理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需要超越的藩篱,其当务之急是培育一种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文化。

一、人才战略地位的凸显与教育的转型

(一)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培养的战略演变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古人云:“人者,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一直被看作立国之本,所以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说。但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谓“人多力量大”,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自然就确立起来了。但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力的竞争日益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提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口号,这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之后,“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之相比翼,“人才强国”的战略也逐渐形成和清晰。1978年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才是关键。”这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2001年,江泽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阐明了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2004年,“人才强国战略”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2010年6月,我国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同年7月,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至此,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我国完成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未来十年的格局由此奠基,必将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二)“钱学森之问”:人才观的转变及其对教育的挑战

2009年,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在去世之前,有个问题一直让钱老耿耿于怀,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尽管钱老将矛头指向了大学教育,但大学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学教育,因此,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需要整个教育界去反思。

建国60多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不断被打破,进而逐渐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注重创新的科学人才观。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界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一个亮点,它说明人才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进行创造。在2010年颁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中,这一亮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人才观在我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转向素养型、创造型人才。显然,这种转变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1998-2002年,我国顺利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这一要求,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可以说,人才观反映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的定位,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其转变折射出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路径。人才观的演变最终会传递到教育实践领域,由此带来教育领域的革新。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年的努力,在“推进素质教育”这面旗帜的号召下,我国的教育正在悄然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现教育现代化”再次掀起我国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热潮,这种改革其实正是对“人才观”这一社会理想的回应。《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新时期促进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标志性教育事件。它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最具有时代感和号召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投入,更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

二、教育现代化的抉择与文化启蒙

(一)应然与实然:教育现代化的界定与困境

现代化一直是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在教育领域实现现代化,应该是教育界未来几十年内最高的理想与诉求。所谓“现代化”,其意义应为“由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其标志为政治民主、理性主义、科学精神、社会流动和现代化人格。这一概念层域在教育界的行业内化,应是以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投资和教育实施方式的不断革新来带动人际、管理效率和思维模式等的实际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现代性特质”。《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现代化”的特质进行了界定: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以及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显然,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它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其核心是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顽疾,它们像路基上的塌方,对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设置了障碍,阻滞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概括起来,这些顽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多个方面: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不均衡……尽管问题很复杂,但毕竟这些不均衡现象的存在严重挑战了“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的社会原则和理念。

二是职业教育滞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在“教育精英化”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未被认同。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如果不能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人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

三是道德教育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知性教育”,即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知识来教授。显然,这种德育注重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忽视了德育方法和方式的恰当性,导致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对道德修养主体的内在要求产生错位,花了大力气,效果却不理想。

四是“应试文化”泛滥。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调试和操练,目前已经成为一部精密的“应试机器”。这部机器所追求的就是将传输的效率最大化,将教科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复制到学习者的头脑中。这部机器已经将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绑架于其上:学生面对的是学不完的书山题海,教师身心疲惫,家长心力憔悴……“应试文化”已成社会的负荷,但人们仍沉迷于其中,茫茫然不知所为。

五是学生创造力不足。“文化复制”式的教育强调知识的授受,必然导致学生长于记忆而短于创新。于是,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考“状元”,我国学生也获得了无数的国际性奖牌,然而那些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有多少是出自中国人之手呢?时间的推移并不会必然带来改善的结果,数十年已过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仍然是当今我国教育绕不开的一个门槛。

从深层次上来说,教育文化是形塑教育现实的最根本力量。上述顽疾的存在恰恰说明背后的教育文化并没有在现代化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培育,因而文化的阻滞是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二)成熟与理性: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启蒙

“启蒙”这一概念是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分不开的。面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教义的束缚,启蒙思想家们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作为斗争的武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关于什么是“启蒙”,哲学家康德(i.kant)有一段著名的话:“启蒙就是人从由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不成熟是指一个人若无他人指导便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此,启蒙运动的格言是: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可见,在康德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促使人类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在别人指导下运用理智到独立自主地运用理智,它呼唤的是理性与科学。“在18世纪的欧洲,康德将启蒙解释为从宗教教义的束缚中实现自我解放。”在康德时代,启蒙的对象是中世纪的宗教迷信,是一种“祛魅”的规则,也就是借助真理去摆脱封建愚昧和宗教迷信。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史学家所言:“启蒙运动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信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设想的为建设性思想和行动开辟道路的批判态度。”

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中国的文化启蒙是一种“外源性”的文化输入过程。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是在欧洲科技文明发展起来之后,受到后者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入侵而不得不进行文化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启蒙是在或缓和或激烈的文化对话中进行的。而给人以冲击力的是几次激烈的文化对话,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教育上的文化启蒙受到这些激烈的文化革新的影响最大。

但是,中国的文化启蒙并不彻底,包括“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很快也因为内忧外患、战乱不断而被迫中断。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一直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可以运用自己理智”的成熟的教育文化,更没有形成与先进的现代文化相匹配的教育文化。1931年,钱穆先生在谈到当时教育革新时有这样一个判断:“中国创办新教育,自前清同治初元迄今八十年,始终不脱两大病。一日实利主义,一日模仿主义。实利主义之病,在乎眼光短浅,不从本源处下手。模仿主义之病,则在依样葫芦,不能对症发药。其实二病仍一病也。病在始终缺一全盘计划与根本精神。”钱穆先生所提到的“根本精神”乃是影响教育之根本的文化根源。在今天,又一个八十年已经过去,钱穆先生所呼吁的“全盘计划与根本精神”似乎仍然没有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中确定下来。 尽管如此,我国并没有放弃革新教育、推进教育文化启蒙的努力。《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中国人努力培育新的教育文化的又一次契机。但未来的文化启蒙不能再走“五四运动”时期为移植西方理性文化而与传统文化割裂的老路,而应在批判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传统文化,进而培育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成熟的新型教育文化。

三、教育文化启蒙的基本维度

新型教育文化的形成,首先需要我们进行文化启蒙。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人手来推动教育文化启蒙。

(一)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张岱年先生说过: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现。”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需要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基因,进一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

一是继承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民族,尊师重教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二是树立教育理想与社会意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性修养和社会忧患意识。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格物致知论”,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著名的“三纲八目”之说,它对于我国古代的学风和个人修养发挥了根本的规范作用。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实践的学问,其中的忧患意识、道德良心、天人共处、反求诸己等思想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这种崇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气质恰恰又能涵养国人的精神,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三是凝练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无论是“仁者爱人”,还是“泛爱众而亲仁”,表达的都是对人的善性的承认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护。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正如:“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札记·礼运》)教育要继往开来,需要丰厚的精神依托。为此,我们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确立人本观念:改变对分数的迷恋与对个性的漠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必须重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才算高质量的、能够带来生产力效果的人力资源。显然,在应试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应试战士”已经不能符合未来人才的基本标准,通过教育而产出的应该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朝气蓬勃而又个性鲜明的未来一代。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需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试图去探索和回答这一课题。孔子提出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和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都蕴含着全面发展的因子;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很早就提出了“3h”教育,即“头(head)、手(hand)、心(hean)”教育,这也体现了朴素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通过经验课程和活动教学,将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探讨教育的本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育新的课堂生态和课堂文化。在应试体制下,课堂教学似乎就是为了分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创造力无从谈起,教育臣服于分数,成了应试的奴婢。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改造这种考试文化,把课堂作为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

(三)崇尚科学与民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

所谓教育中的科学,最关键的是不违背教育规律做事;所谓教育中的民主,更多地指向校园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处理规则。崇尚科学与民主,体现在学校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呼唤的是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的现代化意味着学校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现代课程设置的原理,在知识、社会和学生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开发出满足各方面需求的课程,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基本维度上的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也呼唤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革新。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文化的构建,必然要超越“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挖掘对话、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就在于观点的碰撞和分享恰恰可以带来心智的启迪。

教育现代化同样呼唤管理上的创新。学校中的管理其实也发挥了教育的功能,它区别于社会上的管理之处在于,其不仅要用既成的一套规则体系去规范学生,还要告诉学生这套规则的合理性及其意义。明代王阳明曾批评当时对待学生的方式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显然,简单机械的管理方式更不适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四)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开放的心态与国际视野

一是要祛除急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儿童,世人往往恨其成长的缓慢,而对他们的期待又如此之高,于是不免急躁起来,各种“补习班”“提高班”遍地开花,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面容心态越来越老。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承载着大人的期待,在沉重的负荷下无奈地看着童年渐行渐远。一百年前,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目的”只可惜今天的人们尚未悟透这句话的意思,而古人“拔苗助长”的警告仅成为笑谈。

第8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之初,正值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二、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稳固基石。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断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新世纪的“国学热”正逐步升温。而且世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所以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也是顺应潮流不可逆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才竞争力。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是实现青少年素质、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而且能够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是青少年能够自觉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产生一致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从出生开始发展,一到六岁即有明显快速的发展,六到十三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小学生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一名小学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级开始启蒙, 那么他顶多只有三四年时间接触经典,然而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启蒙的小朋友则大不相同, 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四、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如何有效地使国学渗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呢?

首先,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 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再者,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尽量配合幼儿喜闻 乐见的形式。国学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 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学习《弟子规》时,我们很多时 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幼儿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电视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义 的经典故事制成幻灯,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儿就能从中获取新知。

最后,家庭、学校紧密配合,使国学经典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好读书,不求甚解。”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五、国学启蒙教育旨在“正德”、“启智”

第9篇: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启蒙教学;兴趣培养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物理课

要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教师必须要对整个初中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做到全局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以下是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知识架构图:

图示体现出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是以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构成的不同层次又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和社会中去.因此,教师在上第一节引言课程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着手,让学生建立起自然、生活现象与物理学科之间的感性联系,让学生对物理科学产生求知欲,乐于观察和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引言部分的内容,初步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和基本方法;通过做“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介绍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及其成就领域,让学生打开学习物理的大门.

二、搭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

物理的启蒙教育不仅体现在第一节引言课堂上,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期待学习,期待探索,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时,教师可以举放大镜、凹透镜、凸透镜、显微镜、望远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的例子,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重视物理学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意义的讲解,而不仅仅限于讲解物理学理论本身.例如,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人们成功地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便由“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使人类开始步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从电话的发明到当代互联网络的实时通信,从晶体管的发明到高速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等等,无不体现着物理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三、重视实验课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对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更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来认识现象中本质.学生的第一堂物理实验课是带着很强的好奇心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浙进,分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做演示实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凑热闹、讲新奇,观察实验不仔细,归纳结论不思考.教师在实验课上要提醒学生实验前要准备什么?这个实验要观察的是什么?实验过程怎样把握?实验记录的是什么?怎样分析实验结果?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反复地指导,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多加提醒,不能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安排学生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遵守操作规程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都不够成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教师要通过物理启蒙教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积极主动精神,为今后学习物理提供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维德. 浅谈初中物理素质教育[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