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启蒙文学范文

启蒙文学全文(5篇)

启蒙文学

第1篇:启蒙文学范文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把握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进行文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反之,进行文学教育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

1.1进行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阅读主体通过阅读感受文学的审美方式,从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学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达到唤起潜藏在学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能力。文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的魅力源自语言的魅力,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成就的艺术语言,能够经受学生的反复思考与琢磨。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对其中的语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许,希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与人性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文学教育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各个阶段的文学进行思考,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的情感的精神产品,所以文学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1.2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也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和促进文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所在。文学教育从实质上说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学习当代文学,能够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学生在文学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重视文学事业,促进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兴盛。

二、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审美

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

2.2以人为本

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第2篇:启蒙文学范文

关键词: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故事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第3篇:启蒙文学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启蒙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教师教学中体现出的问题。

一是教学过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在进行文学启蒙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对象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的,要在心里预测学生通过这次教学有着什么样的接受状态,思想上有何变化,以此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保证教学状况稳定。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一样的集体,老师只有一种教学教案,忽略了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教学过程设置过于笼统。二是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在新课改下的教学大纲中有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新要求,不管是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体现教学的最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把文学启蒙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应试教育上。三是照本宣科,依赖参考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课本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情况,总结成一些话语直接让学生背诵,学生理解不了相关文学作品的价值和魅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堂讲解全部照搬参考书的内容,缺乏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学习中体现出的问题。

一是缺乏读书兴趣。现代社会色彩斑斓的文化对人们的冲击好和影响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对读书提不起兴趣,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阅读,使得学生对一些文化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很难有深入的想象和理解。学生一般会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去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这样就会被学生理解为强迫式的学习,学生缺乏兴趣,自然达不到学习效果。二是阅读量不够,难以理解作品内容。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对文学作品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有在教师的要求下才会去阅读。平时各科的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周末时间还要选择性去补课,基本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对一些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学生一般在阅读中遇到障碍都会选择跳过,不会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过多的思索。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启蒙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全方位介绍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一般会照着书上的注释去念一遍,不会做过多的解释,比如在介绍杜甫时,基本上都是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教师应该简要地描述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被称为诗圣的原因,讲述诗人的生活遭遇,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讲述杜甫,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才有更大的兴趣。学生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才会主动去了解文学作品,了解文学大师,走近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

(二)多方面解读文学形象。

教师在解读文学形象的时候比较呆板,传递给学生的人物形象就是书本上的定论。要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必须让学生有想象力和情感化的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曹操这个角色,有的作品说他是政治家,有的定论是奸雄,还有的说是伟大的诗人,教师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不要给学生直接灌输定论,让学生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设置情境感受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往往会通过人物角色和故事情境表现出来,在阅读的同时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中生人生经历还很少,对于有些文学作品还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学作品体现的情感。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在教学中运用相关图片和音效,让学生融入到文学情境中去,体会人物情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供读书写作的空间。

第4篇:启蒙文学范文

一、精心选择第一本———叩击心灵

我通常把《肚子好饿的毛毛虫》这个绘本故事做为师生共读的第一本,一只毛毛虫从卵壳里钻了出来,它不停地吃各种东西,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将学生吸引住了。这个美丽的绘本故事也让学生懂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一只小毛虫,只要不断地读书,多读这样的绘本故事,终有一天,就会像故事中的小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精心选择的这第一本绘本,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将他们对绘本阅读的好奇心与兴趣调动起来,并从中看到了现在的自己,更看到了未来美好的自己。

二、大量引领阅读———快乐体验

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经历了美妙的第一本,接着我便会把很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绘本故事带到他们面前,一本接一本地讲给他们听,从学生的眼神里,从每一次讲绘本时的欢呼声里,我可以看到他们有多么喜欢这些绘本。读“鼠小弟”系列绘本,鼠小弟和它的朋友们那可爱善良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所以,当读完12本与“鼠小弟”说再见时,几乎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表达了内心无限留恋与依依不舍之情;读《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绘本,那只与众不同的,漂亮的花格子大象,让孩子们一见钟情,以至于写绘时,孩子们把跳绳的同学们都想象成了艾玛和它的同伴们,于是,那一次跳绳,一只只大象从绳上跳过的欢乐让小家伙们笑成一团。

三、巧妙设计安排———阅读方法指导

为了点燃学生绘本阅读的热情,让他们更深入、更细致、更广阔、更快乐地进行绘本阅读,方法指导至关重要。

1.“角色+游戏”的方式进行共读。

在进行班级共读绘本故事时,我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故事当中来,让他们融入故事情境,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故事中游戏和玩耍,从而更快乐地游走于故事当中。

2.开展绘本漂流活动。

因为之前大量的绘本共读,已经让很多孩子深深喜爱上了绘本故事,所以,他们自己开始购买绘本故事。但个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此时,我便让学生将自己的绘本故事写好名字带到学校里来,统一放在班级,全班同学传阅这些绘本。每天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故事,一本接着一本,故事漂走的同时,却把书的芳香与神韵永久地留在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3.激励家长陪伴孩子共读绘本。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绘本之力》这本书中说:“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因而,我倡导家长能够陪伴孩子共读绘本故事,能够将故事讲给孩子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许多家长感觉孩子明显爱读了,每天催促家长给其讲故事,而家长也觉得通过有趣的绘本故事与孩子沟通是个不错的选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4.借助图书馆的力量激励阅读。

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有很多绘本故事,我把这些故事的借阅当作奖品送给那些阅读数量多,阅读兴趣浓的孩子,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绘本阅读。为了得到这样的奖励,孩子们比赛读,一个比一个读得专心,读得投入,班级里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这样以课内共读为主、其他自主阅读为辅的多种绘本阅读方法的引领,使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形成了阅读的兴趣,为下一步进行文字式书籍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读写相结合———想象力的培养

在读这些绘本故事的同时,我也让孩子们根据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笔写一写、画一画,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1.个人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写绘作品。

比如将故事讲到一半就停下来,让他们猜一猜下面会发生什么,写一写,画一画;故事讲完后让他们将故事续编下去,模仿作者的样子创作出自己的故事;根据故事中相同句式进行仿写等等,这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写绘作品,个人的想象力在其中彰显。

2.小组合作创作整本的绘本故事。

第5篇:启蒙文学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理论指导

一、当前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阅读教学能够发挥老师的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但是不少老师认为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老师无关,他们在讲解文章之前过度注重技巧,而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另外一些外部原因也导致了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够全面,比如目前网络上的资料非常多,很多老师直接就在网上拷贝现成的资料,几乎不用备课。这种条件下的课堂效率以及课堂质量可想而知。此外,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也会脱离文本,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理解的不够全面使得很多老师不愿意去挖掘文本中深层次的内容,他们的讲解知识浅尝辄止,浮于表面。

(二)文本解读单一

老师和学生都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多互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错位导致老师引导整个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味的围绕文本解读读本,这些完全忽略了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对于学生不够重视,也切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其实语文阅读的课堂本身就是灵活的多样的,受老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影响,但是实际情况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一般比较单一,老师完全把控整个课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是死记硬背,虽然问答式的教学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很多老师使用不够恰当,问题的设置不够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加以引导,使得教学容易流于形式。

二、如何优化文学作品中的多元解读

(一)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情境创设

一般来说,对于国内外优秀作品感兴趣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这些作品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很多学生也就不愿意看了。为了让学生走入文本,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快乐。在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里预设,从如下几个方面导入。第一点,趣味导入。古语有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如果每节课一上来就是干巴巴的讲课那么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而趣味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可以以多媒体导入,比如插入音频,通过设置悬念、温故知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当然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课文,让学生爱上阅读。第二点是适当的诱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学习作品本身,还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老师除了做相关的阅读指引还必须要活跃课堂氛围,灵活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老师,首先可以调整教学环节的相应顺序,因为教学环节如果固定不变,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而通过文章内容调整文章顺序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进文本能够提高效率。其次,老师完全可以删减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一些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就比如说周树人先生的背景知识不用再重复讲解,直接引导学生走入主题。

(二)转变教师观念,深入研究读本

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作为老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对于多元化的解读有清晰的定位,把握其内涵,在教学中融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当立足文本,让学生逐渐了解当前文本的意义所在。语文文本的文学性比较强,不同的读者理解起来很容易千差万别,但这也就说明了文本是适合多元化的解读的。在《愚公移山》这篇文学作品中有同学就认为愚公脑子不够用,他完全可以用机器把山给挖了,还有些同学认为愚公对于生态环境不够重视,还有些同学认为愚公的性格太倔强不适合现代社会。学生们的解读似乎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多元化的解读需要老师把问题转给学生。因为寓言故事本身阐发哲理的,每个读者读来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而多元化的解读下还是要围绕文章进行解读,切不可不顾故事的本身过度解读。除了文本解读,老师还可以借助外来材料解读,外来材料的讲解需要老师进行大量的资料积累,充分备课。在对读本的研究中,老师同样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因为老师是制定目标中的重要环节,文本中的信息传递会很多,作品也会相对多样化,而什么是重难点,哪些是可以带过的重点,这些都需要老师对于班级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三)借助阅读理解策略,提高文本理解力

在文学作品的理解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文中心思想的寻找切入作品,而筛选出关键性的词语能够帮助更好的解读作品。第一点是关键词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在每篇文章的教学中圈出重点的词语。第二点寻找凸显人物性格的词句,比如描写爱因斯坦的文章用了一个词语“趿拉”,这个词语表现了人物的漫不经心,再比如《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足见文化人的迂腐。第三点是阐释推理,展开充分的联想。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写文章都是意犹未尽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没有写的那部分文字进行揣测与推理。《孔乙己》的结尾处是这样说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孔乙己到底活着还是死了,这个结果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推理,虽然从前文能够看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也可以推测到他可能已经命不久矣。但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为孔乙己创造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当然这个结局的创造要立足于文本,合理解释。文学作品留给了我们大量的想象,尤其是诗歌之类的文章对于初中生而言确实难度不小,我们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其中的情感[1]。

三、结束语

教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而多元化的解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评价中要尽量面向学生,关注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对于评价也有所差异。多元化解读下的阅读教学需要老师不遗余力的推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