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大学生生活费调查精选(九篇)

大学生生活费调查

第1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近几年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消费状况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认真研究本地区高职大学生消费状况,对于各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这些情况变化的分析对于商业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意义。我们受咸阳某企业委托,对咸阳高教区各个学院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如何塑造和强化高职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高职生健康有益的消费习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咸阳高教区有六所高等职业院校,总学生数4万人。学生主要为本省生源,家庭背景多样,专业分布多样。本次调查时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按照各个学校的学生数量进行简单比例分配。调查由各个学校联系员具体组织,我院教师负责指导,培训和督导。调查结束时总计回收问卷498份,有效问卷效卷481份. 其中男同学201份,占比41.8 %,女同学280 份,占比58.2 %。

2调查情况分析

2.1学生消费的收入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我们在正式调查之前对我院学生进行了初步访谈,我们发现传统的调查分析,在学生生活的经济来源这个问题上往往侧重于询问学生主要的生活来源来自于哪一方。就一般调查而言,主要生活来源取自家长资助。这样的问题本身过于模糊,因为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经济来源不仅是父母支持,而且来自于校外兼职。近几年来伴随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事于各种各样的校外兼职工作。因此我们在正式调查时,问题设置为"依靠自己校外兼职获取的生活费占全部生活费的比例",设置四个选项,分别是10%以下,10-40%,40-80%,8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3.02%的学生选择自己80%以上的生活费来自自己的校外兼职,这一选择中女生占比与男生略低;44.7%学生选择"10%以下",也就是说只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主要生活来源不是来自于自己的校外兼职工作,这一比例与前两年的调查数据已大大降低。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入,父母教育意识的革新,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不少学生走在了“大学生创业”的最前列,这一点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欣慰。当我们调查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大学生创业教育”时,96.8%的同学表示“愿意”。

2.2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表现为两级分化。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注明将学杂费、教材费、必要往返家乡和学校的交通费等必要费用排除在外。考虑到陕西地处西部,学生大多来自二线城市,为了调查便利我们将基本月生活费定为400-600元。调查显示,在月平均生活消费的调查中, 9.36%的同学选择了300元以下;48.02%的同学选择在300-600元之间,36.2%的同学选择600-900元之间,6.4%的同学在900以上。在这些选项中,明显表明女生生活消费大于男生。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学生的消费差距悬殊较大,与我国当前较大的贫富差距状况形成一致。在我国当前剧烈社会转型,社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思。

2.3学生理财意识淡漠。

发达国家教育界十分重视学生理财教育。理财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学校主导,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所进行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理财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的影响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也已经或者正在开展这项教育。我们所在的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来理财教育相关课程,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

针对理财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问卷中设计来相关选项。数据分析表明,就基本生活费而言,绝大部分同学都属于“月光族”。月消费额较低和月消费额较高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对于“你接触过理财教育么?”此类询问问题时,多数同学选择“否”,或者“不甚了解”。这一侧面也反映了咸阳高教区高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于此种教育理念不太认同。当问题询问学生对于奖学金、助学金等如何安排时。绝大部分同学选择消费掉,10%左右学生选择先储蓄起来,极少数同学选择交给父母、补贴家用。

2.4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

学生的消费结构与以往的调查情况相别没有较大变化,仍然继承来以往调查数据的一致性。除去基本的生活必要支出,情感支出仍然排在其他支出的第一位。在调查中,为了使学生明确选项含义,我们特别将情感支出表述为异性恋爱交友支出。我们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将,问题设置为“情感支出比例占到来总月平均消费支出的比例”。调查数据显示35%的学生情感支出比例占到来总月平均消费支出的50%以上。而且,男生和女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男生支出明显高出女生支出。

其他占比较高消费支出有上网、娱乐、通信等支出。

学生消费习惯经调查显示,表现为不够理性。我们设问时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智力层次,尽可能将问题语言表述简易直白化。当问及“买东西是觉得合适就买还是一定货比三家时?”。265份问卷(其中男生102份,女生163份)结果选择“觉得合适就买”。可见,虽然学生口口声声说要理性消费,追求物有所值,但实际情况并非如学生所说那样。

3问题与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高速期,根据有关部分的研究数据,修正过的基尼系数所显示的贫富差距问题比较显著。同时,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也在影响着学校的孩子们。今天全国大专院校的高职学生,大多出生在80年代末,“90后”一代也已步入校园。他们继承了独生子女的忧郁生存环境,各项物质生活指标都比父辈们要好。从调查数据中就显示出这些新生代的巨大消费能力。

消费巨大,并且消费不理性、随意性大,还认为来自父母的资助是天经地义。这些都是这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有些同学们,通过自己打工、做小买卖等多种途径获取收入,然而可惜的是,这些收入都被自己花掉了,基本没有储蓄。同时这些收入没能减少父母的经济负担,学生的学费主要还是由父母来承担。再者,我们经过调查还发现,同学们赚了钱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怎么消费掉、或是为了男女朋友,而不是考虑为父母做些什么。

第2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公办高校 消费观念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出生地以及所属高校类别;第二部分主要被调查者的消费情况以及消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判断被调查者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观,然后通过理财方式、理财目标来确定被调查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调查主要是网络填写问卷和口头提问的方式,调查了燕郊地区的几所高校,民办高校主要是燕郊理工学院,公办高校有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

共发放6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510份,回收例为85%。调查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调查问卷各240份、270。男性192人,占37.6%,女性318人,占62.4%,有276名调查者来自农村,占总人数的55.3%,有234名调查者来自城市,占总人数的44.7%。来自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调查问卷分别为240份和270份。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7%和53%。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大学生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指大学生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2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消费观调查

月生活费差异:民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2%、25%、20%、25%、10%、8%。公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1%、51%、18%、11%、7%、2%。从以上数据对比明显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分散,而公办高校的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集中在较低的水平。在民办高校中,存在部分生活费500元以下的学生,然而同时也存在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的同学。但是,民办高校中500元以下的学生和15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是12%和8%,大于公办高校中的11%和2%。民办学院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没有趋近于任何一个生活费消费区间,不同的是,在公办高校中,他们的学生比较集中在500~800的消费区间内,高消费和低消费的比例都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中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中更为明显。

生活费来源比较,86%的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费都是由父母寄送的,14%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在公办高校,71%的学生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的寄送,29%的公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也就是说,民办高校的学生勤工助学的比例要低于公办高校。

购买商品时考虑因素比较,民办高校30%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商品的价格,50%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实用性,8%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品牌,2%的学生会随大流,另外还有10%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而在公办高校中相应比例是25%、61%、6%、8%。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购买商品时更多考虑价格、品牌等因素,而考虑实用性的比例低于其他高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价格的因素更多,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下转第253页)(上接第246页)买商品时考虑实用性更多,由此可以得出,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注重于价钱,有攀比的倾向;而公办高校学生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消费较为理性。

理想生活费来源比较,民办高校中2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3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36%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19%的学生理想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4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34%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是最理想的生活费来源的比例为63%,而公办高校的是53%,可见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的意愿要大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公办高校的学生更希望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作为理想生活费来源。相对而言,公办的高校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小,经济自主性强。

消费状况比较,民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0%,“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0%,“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50%。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3%,“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2%,“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43%。

理财能力比较,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54%,“有,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38%,“有,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8%。而公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72%,“有,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17%,“有,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11%。

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的学生会月生活费消费计划性更强,公办高校管理剩余生活费的能力比较差。调查中民办高校学生的月消费支出更合理,“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占50%以上,而公办高校学生“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比例在43%,明显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生有预算和计划性的比例更高,可见民办高校的学生消费更有计划性。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消费状况及平时的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理财能力要强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理财能力。

3 结论

第3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会影响着当下社会消费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为规范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消费和谐发展,文章试图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题目说明

问卷题目设计涉及大学生消费来源、月消费数额、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多维度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二)调查问卷调查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和月消费数额调查分析

第一,据大学生消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84.44%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勤工俭学或者自主创业所得,5.56%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通过其他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虽有多种途径,但超过八成的学生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

第二,据大学生月消费数额数据显示,12.22%的学生为500元以下,51.11%的学生为500~1000元,24.44%的学生为1000~1500元,12.22%的学生为1500元以上。大学生不同的消费水应出不同的消费主体情况,一是生源结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有的学生来自城镇,城镇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反之,家境相对宽裕的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从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

第三,据大学生月消费结余数据显示,60%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22.22%的学生月消费没有结余,17.78%的学生月消费不一定有结余。月消费有结余与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学生消费来源数额的多少,若月消费来源数额比较大,则结余的可能性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学生个人消费行为,若有消费计划、勤俭节约行为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的几率较大,若消费无计划、不节俭的学生月消费结余的几率较小。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第一,由大学生消费记账行为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对所有消费支出基本有记账习惯,36.67%的学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消费支出有记账习惯,38.89%的学生很少有消费记账习惯,13.33%的学生从来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消费(所有消费、大额消费)记账的习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少有或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

第二,由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表示崇尚节俭的消费行为观念,35.56%的学生表示比较节俭,45.56%的学生表示既不节俭也不浪费的,7.78%的学生表示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生消费观念各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行为观念。

第三,由大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调查数据得知,14.44%的W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大型商场、大型超市,7.78%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专卖店、特色店,31.11%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网店,即网络购物,46.67%的学生没有特定常去的消费场所。大学生消费场所不一,但网店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四,由大学生消费商品时的注重点调查数据得知,52.22%的学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即质量和功能,5.56%的学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观和商品价格的学生均为21.11%。超过一半的学生消费商品时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注重功能属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消费来源结构分析大学生经济来源途径

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家庭,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以学业为主,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少,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能力不强,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费。

(二)从月消费水平及消费是否有结余看大学生消费观念

根据当下消费价格水平和校园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开支所需,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总体合理,六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观念,没有出现入不敷出情况。

(三)从消费记账行为和消费观念看大学生理财意识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记账习惯,做消费记录和消费计划,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凸显理智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智慧。

(四)从消费场所和消费商品注重点看大学生消费特征

首先,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电商飞速前进,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多个消费场所对比之下,网络消费已然成为学生青睐的消费领域。其次,学生虽然是时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价格,消费商品时多数学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四、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状况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文调查数据及相关分析,为构建大学生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崇尚勤俭节约作风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增强独立意识,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参加社会兼职,获得酬劳,一来可以减轻单一的家庭给予的经济压力,二来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减少无谓的消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行为习惯是学生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而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有效教育,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良好修为。

(三)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

学校可开设理财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财方法和理财知识,从日常生活开始,着手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7(1).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第4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成都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300-03

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参与休闲体育的一个主要群体,他们的消费意识及消费水平,值得我们调查研究。这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对今后中国社会休闲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遵循体育旅游科研方法,设计了《关于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问卷》,先进行预试,然后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最后获得问卷调查表。

本次调查选取成都市内八所普通高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大学、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天一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主要就大学生的体育旅游行为选择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旅游出游方式、体育旅游活动偏好、出游首要考虑的因素、出游目的、旅游花费及来源等。2010年10月份开始发放问卷,回收时间是在11月底,历时两个月。调查问卷共发放700份,回收687份,回收率为98.1%,其中有效问卷为668份(男生372份,女生296份),有效率为95.4%。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就研究的有关问题,走访了多名专家学者,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资料。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15.0社会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经济水平,这些都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产生特殊的心理作用,导致其产生独特的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

(一)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动机

休闲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1]。休闲体育活动动机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基础,是推动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内部动力。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休闲体育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在收回的有效问卷当中,只有2.9%的学生不想参加休闲体育活动,8.7%的觉得无所谓,而88.4%的学生表示只要条件适合,他们都很愿意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表示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通过Spss软件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身心健康动机、减轻学习压力动机以及人际交往动机是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特别是人际交往动机,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见下页表1)。

(二)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情况

1.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休闲体育具有娱乐性、业余性的特点,大学生自愿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另外,休闲运动项目的选择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群体认同感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形成持久稳定的终身体育思想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2]。

通过调查显示,成都市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体现出兴趣广,选择面宽的特点。其中不同性别所选择的项目也有所侧重,男学生主要集中在足、篮、排球类项目上,而女学生则主要集中在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上;从大学生所参加的休闲体育项目我们还看到,娱乐性强,所需场地、器材标准要求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不多、简单易行的传统活动颇受学生的青睐。而网球、跆拳道、保龄球、高尔夫等这些运动所需条件较高、资金投入较高的时尚、新兴体育项目,选择参与的人则相对偏少(见表2)。

2.休闲体育活动频度。在关于“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活动频度”调查中,41.5%的被调查者一周锻炼三至四次,而两次(含以下)达33.4%。因此,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的次数较少。在每周活动的频率上,男、女生也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活动次数主要集中在三至四次,占调查人数的48.2%,女生活动次数在两次以下的居多,占调查人数的43.7%。

3.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在关于“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调查中,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每次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超过了1个小时的占调查人数的43.4%,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占33.2%,只有23.4%的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在半小时以下。这说明大学生每次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基本能够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效果。

4.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调查结果显示,有66.9%的学生会选择与同伴一起参与休闲体育运动,30.5%的学生选择单独运动,由教师组织参与运动的占15.4%,以锻炼小组形式参与运动的仅仅占了10.7%。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成都市高校学生在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上喜欢自由选择,组合成较为固定的锻炼群体。

5.休闲体育活动主要活动场所。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运动场、健身活动中心、户外空地和社区活动场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运动场、健身活动中心成了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三)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情况

1.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在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3]。因此,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决定了他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质量和水平。

调查统计显示,成都市高校的大学生每学期休闲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44.2%,100元~200元之间为44.1%,超过201元的仅为11.7%。表明大学生的整体休闲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男女生在每学期的休闲体育消费支出上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在200元以上的消费支出差异尤为显著,男生为15.7%,女生仅为6.8%。而女生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不难看出,女生休闲体育消费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实物性消费上;用于“运动消费”、“体育”、“比赛门票”等非实物性消费相对较低。因此,高校大学生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合理进行休闲体育消费,同时注意休闲体育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1.休闲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多数成都市高校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但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人均体育消费的绝对值远低于京沪、沿海的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成正比的。不同类型家庭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呈逐步增长趋势。一般来讲,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学生各种体育消费支出相应较高,这主要反映在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及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

2.成都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支出结构不太合理,体育消费中非实物类消费较低。体育健身项目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健美、羽毛球、乒乓球等室内项目、游泳等水上项目上。实物性体育消费支出(特别是用于购买体育服装、运动鞋以及各类小型体育健身器材的消费支出)要远远高于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及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

3.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强身健体、释放压力、消遣娱乐、健美减肥等是其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也比较多,但是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较少,休闲体育市场有待培育。

4.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思想观念、经济支付能力、时间或体育活动场所等。此外,也与缺乏组织、指导等因素有关。

5.高校一方面应加强大学生运动休闲意识的培养和休闲教育的宣传,强化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切实重视大学生体育教育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将大学生的休闲体育纳入到整个学校的支持网络中,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减缓压力,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引导措施,满足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需求[4]。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硬环境建设,为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开展提供设施保障,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上,提高场地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玉凤.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6,(4):86-88.

[2]钟泓,黄海.桂林市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72-74.

[3]范佳音,周雪亚.成都市白领阶层休闲体育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31-33.

[4]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4):21-22.

The Research on Leisure Sports Consumption of Chengdu University Students

ZHAO Rui-bin,QIU Ping

(Sichuan Higher Institute of Cuisine,Chengdu 610100,China)

第5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消费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取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实际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涵盖了城市籍学生9人,城镇籍学生28人,农村籍学生63人。

2.量表简介

依据南京农业大学傅亚丽、狄金华在南京两所高校所做的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方式调查,参考有关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成果,结合对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访谈,在进行总结分析、合理扩展的基础上,笔者修订了《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2]本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的背景情况,包括性别、来源地、年级等指标;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特点、消费结构三方面进行调查。

3.施测过程

第一步,形成问卷,选定样本。

第二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

第三步,结论探讨,问题思考。[3]

二、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1.消费总体水平

根据调查统计,每月消费在4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学生的16%,400―500元的占46%,500―800元的占25%,800―1200元的占9%,而1200元以上的只占1%。调查结果显示,这批学生的消费总体水平差距不是很明显,主要集中在月消费400―800元之间。

2.消费特点

(1)消费来源单一。调查显示,90%的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给予。依靠勤工俭学、做家教换取生活费的学生只占到7%,而剩下3%的学生是用奖学金作为生活费。

(2)理性消费是主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讲究实际、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56%的注重质量,20%的注重价格,注重品牌的只占到9%。这正是因为中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他们每月可支配的开支比较固定,而且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另外,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往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影响,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衣着质量显然还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但已经有向“小康”过渡的趋势出现。

(3)消费结构呈多元化的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消费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其他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多。一是手机消费。调查发现,99%的受调查学生拥有手机,购买手机本身是一种消费,话费更是每个月必不可少的支出。可见手机消费已经成为普遍的消费方向。二是电脑消费。调查发现,20%的受调查学生拥有电脑。购买电脑的资金基本上都是父母给予,少数是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三是恋爱消费。“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的常见现象。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有的是作为弥补感情空白、消遣时光的方式;有的是为选择伴侣积累经验,增进人生体验;有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从恋爱中获得精神享受等。谈恋爱学生的每月恋爱支出平均为300元,主要用于送礼物、吃饭等。

(4)经济管理意识比较差,储蓄观念淡薄。调查显示,受调查者中42%的学生打工或兼职的目的是增长社会经验,以补贴家用为目的的学生只占到21%,甚至还有的只是闲着没事干才去兼职的。对于“对支出有无记账习惯”的调查显示,19%的学生有记账习惯,39%的学生从来没有记账习惯,而42%的学生只是偶尔有记账的习惯。而对于“你是否有攒钱的习惯”的调查发现,40%的学生有攒钱习惯,而19%的学生没有,41%的学生只是曾经有过。还有对于“当你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你基本上会怎样安排”的调查,只有29%的学生选择“先存起一部分的钱,剩下的当作此时期的生活费。”25%的学生回答“进行该时期的预算,做好消费打算。”9%的学生回答“马上去买或马上想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37%的大学生选择的是“没什么安排,想到用什么就用什么。”显然,大学生的经济管理意识极为淡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生16岁就开始经济独立和自我理财相比,这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但由于个性发展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消费来源单一等方面的原因,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脱离自身实际的盲目消费和从众消费

盲目性和从众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倾向。盲目消费是指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购买许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在对于“当你见到你很喜欢的东西时,你会控制不住自己而花钱买下吗?”的调查中,有37%的学生选择会买下,有43%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会买下。而从众消费心理是指基于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以所在阶层的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例如手机和电子产品的消费,有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学生买手机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每个大学生都有手机,觉得自己也该拥有。盲目消费和从众消费都属于冲动型的消费。

2.虚荣心驱使下的“攀比”消费

大学生消费和大众消费一样,存在从众的心理和一定的虚荣心影响,容易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主要体现在穿着打扮上。调查发现,有82%的学生不满足于自己现在每月的生活费,而是期望更高。为了换上一款最新型号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买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买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有时会向别人借钱。这反映出这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而虚荣心的作用又会刺激更多的同学也出现攀比心理。

3.不顾家庭实力的高消费

近年来受商业社会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口号下提倡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论调十分盛行,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调查发现,31%的受调查学生每月娱乐消费在60-200元,大部分都在200元以上。除此之外,学生间的礼尚往来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简单,礼物的价格都不菲。这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着高消费的现象。这类消费往往出于追求别出心裁,前卫新潮,加上相互之间攀比,往往会造成过重的消费负担。有的家庭收入比较高,对子女的经济供给较多,形成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奢侈群体,主要表现在数码产品、旅游、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消费上。

四、对策与建议

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使他们树立与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要倡导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要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教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和舆论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学会理性选择,克服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

2.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根据客观实际,用好手头的每一分钱,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通盘考虑,合理计划。其次,要协调好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比重。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拓宽眼界、探索社会的最佳时期,精神文化消费占有较大比重是正常现象,同时要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当经济尚有余力时,可以考虑较高档次的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开支。但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尤其要保证不给家庭增加额外负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培养大学生群体良好的消费风气

高校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消费风气作为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明建设,要求大学生从日常一点一滴做起,坚持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坚持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面子”消费。其次,在校园环境设计上可以添加一些提倡健康消费理念的元素,用优秀的文化陶冶学生,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希尔斯.学术的秩序[M].李家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傅亚丽,狄金华.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方式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研究,2007(09).

[3]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3).

[4]陈金松.青年学生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科研,2009(05).

第6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关键词] 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动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多,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现代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对他们参与体育消费的意识、观念、结构、水平、动机、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有利于开发我国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推进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体育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在长沙市所有高校中随机抽取六所高校,然后在每所高校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男生75名,女生75名)。共900名学生作为本文的调查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课题按照社会学和体育统计的制卷原理,设计出“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表”,于2006年9月~2007年5月进行了问卷调查, 整个过程遵循了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在发放前请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47份,回收率为94.11%,其中,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3.74%。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满足社会学分析和统计学样本量的基本要求。

(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二、结果与分析

1.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随着体育消费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它的认识也有相应的提高。大学生生活消费中各种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构成了生活消费结构,而体育消费结构是生活消费的子结构,它反映了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也反映了人们体育消费的层次水平和意识水平。本次调查根据观赏型、实物型和参与型三种体育消费类型,将大学生有可能涉及到的体育消费归纳为常见的六类,分别是:(1)体育服装;(2)运动器械;(3)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4)观看比赛;(5)健身场馆;(6)参加体育培训、健康咨询。

注:①表示男女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P<0.05)

调查结果显示(参见表1),体育服装类是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内容,54.0%的学生选择在体育服装上进行消费,比例最高。其次是体育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类消费。就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总体来说,实物型消费的比例远高于观赏型和参与型消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大部分高校学生经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主要以家庭供给为主,使其消费的能力和自主性受到了限制,因而选择必备的实物消费是情理中的;第二,运动服、鞋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兼有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这是我国传统消费习惯和心态所决定的;第三,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使得到收费场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和亲自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余暇时间较少;第四,由于长沙市各高校都是全日制教学,学生们的体育活动一般都在校园内进行,再加上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很齐全,因此,大学生无需到校外进行锻炼,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参与型消费;第五,就目前调查走访的各个高校来看,每个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部分大学生仍然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将体育运动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去参与。

2.长沙市大学生群体体育消费的心理动机与分析

消费动机是消费者购买并消费商品时最直接的原因和动力。体育消费动机是诱发和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动机作为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可以分为14种基本消费动机:实用型动机、方便型动机、美感动机、健康型动机、安全动机、表现型动机、低价动机、好奇型动机、习惯型动机、储备型动机、留念型动机、馈赠动机、补偿型动机和心理平衡动机等 。根据大量研究成果的分析以及体育消费的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妨依据基本消费动机的多样性将大、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划分为:实物需要、休闲娱乐、明星效应、强身健体、审美时尚、从众攀比、体育成就、求知和人际交往等 (参见表2)。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行为时很少或几乎没有是只处于一种动机的,而是多种消费动机的复合对其购买决策产生影响。

本文对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得出的结果与以往科研人员在调查城镇居民时得出的结论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实物型消费资料在大学中所占比重也是远远大于劳务型消费资料,因为这是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观念相吻合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劳务消费资料在我国还属于较高层次的、享受性的消费

资料,从总体上说,暂时还应列入我国人民生存资料以外的非必须品消费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大学生对于“体育实物需要消费的心理动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3.2%,排在所有心理动机的首位。从百分比可以看出,长沙市男女大学生的实物消费心理动机没有多大差异。80.6%的大学生愿意在休闲娱乐上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休闲娱乐的心理动机排在所有动机中的第二位,而且男女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本文调查发现在大学生中强身健体的体育消费动机并没有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仅在所有消费动机中列在第三位,占总人数的75.8%。审美追求的心理动机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所有动机中列在第五的位置,拥有大学生中59.7%的认同比例。调查中发现,明星效应心理在当前城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过程中存在的较多,在所有的79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人,约占总人数的55.0%。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追随、超越的心理现象,这是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和个性的差异造成的。经分析,男大学生的从众攀比动机要比女大学生更强烈。

3.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体育消费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它的认识也有相应的提高。表3是本次调查中794名长沙市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意识的调查结果,并运用t检验和常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分析。

注:①表示男女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P<0.05)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显示,长沙市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有显著性差异,其中 31.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很正常,18.5%认为是花钱买健康,50.1%认为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体现。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它还具备娱乐休闲的功能,并接受了体育消费,将它纳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被调查的长沙市大学生中,有54.0%的大学生选择在体育服装上进行体育消费,所以说,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内容是体育服装类。其次是体育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类消费。另外,长沙市男大学生在体育运动器材方面的消费要比女生高,而到健身场馆消费和参加体育培训、健康咨询消费两个方面,女生却比男生投入的都多一些。最后,只有9.4%的大学生选择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

(2)长沙市有99.1%的大学生是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进行体育消费。在他们眼里,实物需要动机是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动机,娱乐消遣次之,最后是求取知识。另外,长沙市男女大学生分别在社会交往、体育成就、从众攀比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审美追求动机中却是女生比男生更强烈。

2.建议

(1)长沙市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各高校体育工作者还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生理特点,开展适合大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为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目前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不强,没有完全理解体育消费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体育消费的动机和结构主要还是在体育实物消费上的投入。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加大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化消费的力度,适当开设关于体育消费方面的理论课或专题讲座。长沙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化教育的落实和深化,加大学生文化课减负的力度,以便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3)长沙市各高校应结合全民健身的运动理念,加强校园体育场馆、场地的建设和使用,体育场馆可在适当的时间在校对学生进行有偿开放,以拉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特别是提高参与型消费的水平。长沙市各高校在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习惯,同时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对学习、工作的促进作用,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缓解学习压力、放松紧张心情的手段和途径。

(4)长沙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让大学生明确“体育能够提升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提高他们对体育消费行为的认识,促进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大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观”,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长沙市高校场馆要尽量以公益性为主,即便是校内那些经营性的多功能场馆、健身房、辅导班、俱乐部等等,也要适当的减少场馆的收费标准和延长营业时间,以便给大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进行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宗浩:体育经济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第一版

[2]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研究[J],2005(2):10~12

[3]邵淑月陈梦周张智会:我国体育消费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特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4):43~46

[4]林建君丛湖平: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2006(2):18~22

[5]李朝辉丛湖平:四川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结构的统计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9):25~26

第7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到了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果不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因此了解把握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基本现状,分析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对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我国高校30个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调查问卷,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参与体育社团与准备参与体育社团情况 对学生的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实际参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人数只占了总数的28.4%,有71.6%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生体育社团。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中男生约占64.5%,女生只占了总数的35.5%,且这部分女生多集中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受女生喜爱的少数几个社团中。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比例偏小,其中女生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说明最近几年,虽然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的水平很难满足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在对学生进行“以后是否打算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调查中,有参加意向并打算付诸行动的占到了6l.5%,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在高校的发展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如何使这部分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2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因 对体育社团活动参与者参与动机的调查显示,促使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主要有:丰富生活(21%)、强身健体(18.81%)、提高运动能力(15.45%)、体验乐趣(11.88%)、增进交流(8.12%),其余的还有:缓解压力(7.72%)、陶冶情操(7.13%)、满足体育需求(4.16%)、寻求竞技刺激(2.97%)和开发智力(2.77%),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丰富生活、强身健体和提高运动能力,这说明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多种多样。但值得注意的是,强身健体仅是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次要原因,大学生把丰富生活放在首位,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有所提高,参加本育社团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而是把它看作丰富生活的一种方式。 2.3学生未参与体育社团的原因 调查显示学生没有参加体育社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排序是:对体育社团不了解占到了25.8%,没有时间占23%,对体育社团不感兴趣占7.8%,社团本身没有吸引力占13.6%,会费偏高占8.00%,没有必要参加占7.20%。显然,影响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义有主观的。客观原因壬要是学生对体育社团不了解、没有时间及体育社团自身没有吸引力;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对体育社团不感兴趣和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基于此,要增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参与率,需加大对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增强体育社团的吸引力,提供充分的自由时间,适当降低会费。同时,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教育,消除学生对体育的偏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兴趣。 2.4学生体育社团的场地设施情况 场地设施是体育社团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缺少这一条件体育社团的活动将难以展开。有关学生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的调查显示:三大球场地相对充足,能基本保证社团活动的需要:而室内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活动场地相对缺乏,不能满足社团活动的需要,况且有的学校室内场地开展经营活动,室内场地就很难向社团提供,制约了这些项目的社团发展。 2.5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情况 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情况主要从经费的来源及用途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社团经费来源的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由主到次依次是:会员会费、学校拨款、社会赞助,其比例分别是:72.5%、21.8%、5.7%。由此可见,会员会费是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生的会员会费支撑着体育社团的运转,这说明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是很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体育活动。 对社团经费用途的调查表明:社团经费用途广泛,普遍用于场地器材费、聘请指导员费用、比赛费用、服装费、参观学习费、广告宣传费等与社团相关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场地器材上。显然,社团的正常运作需要经费的支撑,而目前限于社团经费来源有限,数量有限,社团开支面广,各方面都需要用钱,有限的经费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经费的不足将影响到社团的生存与发展。 2.6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安排情况 对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时间安排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有38.84%的将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外活动,32.23%的社团安排在周末,另有17.36%的社团安排在社团活动日。对每次社团活动时间的调查显示:每次活动时间在1-2小时的占6446%,小于1小时的占28.93%、2-3小时的占6.61%;对社团活动频率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每周两次(51.24%)、每周一次(32.23%)、每周三次(8.26%),活动频率在每周一到两次的占到了83.47%;对社团活动方式的调查显示,目前社团活动的方式以培训、辅导为主,占到了活动形式的51.24%,自由活动也占了较大比例,为33.06%,社团内的比赛占11.57%。社团间的友谊赛占4.13%。由此可见,目前社团活动方式虽然多样.但自由活动仍占较大比例,致使社团活动松散,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而社团内外比赛性质的活动相对较少,这是今后应该重点加强的。 2.7学校及体育职能部门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情况 学校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是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社团态度的调查显示,学校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还是赞同的,并给予一定的扶持,这说明学校方面已经意识到了学生体育社团在学生发展、校园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学生体育社团获得发展的有利因素。#p#分页标题#e#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综合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也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社团学生参与率较低;组织管理缺乏规范;学生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不够;场地设施还不能满足社团活动的需要;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体育社团的活动安排缺乏合理性;学校相关部门对体育社团工作支持的力度还不够。 3.2建议 依据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要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加强社团管理,提高体育社团科学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宣传;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

第8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一、“90后”大学生消费现状

本次调研共对在校“90后”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9份,其中有效问卷755份,回收率为96.1%,有效率为94.4%。问卷中共有选择题35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专业类型、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消费水平状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自身生活费的数量、来源等;第三,消费结构状况,包括消费的用途等。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采用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等方式,以期弥补问卷的不足,使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一)从消费水平上看

“90”后大学生每月平均花费为573.8元。调查显示,消费在300―800元之间的为主流,占总调查人数的78%;300元以下的占6.3%;800元以上的占15.7%。

(二)从消费结构上看

主要包括:一是必需品消费,包括吃饭、购买生活必需品等。此项消费所占比重最大。调查显示,每月花费200元以下的占10.5%,200―400元之间的占55.5%,400元以上的占34%。二是发展型消费,包括购买学习资料等。每月花费50元以下的占46.1%,50―100元之间的占19.6%,100元以上的占7.1%。三是享受型消费,包括通讯(含上网)费用、人际交往、旅游等休闲娱乐消费。其中以通讯(含上网)费用最多,月平均花费近百元占总调查人数的83.8%。

二、“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

(一)“ 90后”大学生消费主流是合理的

有78%的学生每月平均花费在300―800元之间,大约相当于家庭月总收入的1/3,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家庭经济能力基本适应。在当今校园生活水平下,300―800元之间可以支付正常的生活开销及学习资料费用,月平均花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生活相对拮据,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根据调查发现,有少部分学生中出现了超越自身家庭经济能力的攀比性消费,甚至奢侈型消费现象。

(二)消费结构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合理现象

具体表现在享受型消费偏多,发展型消费偏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月平均花费中,除吃饭等生活必需品消费外,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支出比重过高。学生中每月学习资料费用在50元以下的占46.1%,而每月在人际交往上花费50―300元的占67.1%。上网、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花费远远高于学习资料上的支出。

(三)享受型消费比重逐渐加大

从“90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上看,除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基本生存消费和购买学习资料等发展性消费外,用于旅游、KTV、电子产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享受型消费已经成为较大的支出项目,同时,MP3、MP4、数码相机、高端手机以及高档电脑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由于学生本身尚属无收入人群,过多的享受型消费已成为少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

(四)通讯(包括上网)消费成为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运营商针对高校学生的个性化营销策略,使得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率急剧上升。据调查,96.9%以上的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手机,发短信聊天、GPS上网、各类娱乐套餐在便利学生之余,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不必要消费。大学生的网络费用也与日俱增。部分学生通讯(包括上网)消费已超过月花费的20%,成为仅次于食物消费的第二大花费支出。

(五)消费缺乏规划

据调查,由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经济来源来自父母,所以在保证不超支的情况下,多数大学生属于“月光族”,还有部分学生出现“月初大手大脚像地主、月末借钱度日像贫农”的现象,甚至还有10.4%的学生几乎不清楚每月花费情况,经常储蓄的仅占受访学生的9.1%。因为缺乏全面的理财能力,乱花钱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较为严重,生活费用开支比较随意,常常处于无计划的状态,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消费观。

三、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消费观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充分发挥 “两课”教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远大理想。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丰富多彩、灵活主动的形式,浓厚的文化及道德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应在校园中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展板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引导正确的消费舆论。

(三)加强学生的理财教育

适当的将理财知识纳入高校的辅选修课程,通过灵活的形式和鲜活的内容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计划,树立科学消费意识,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四)通过社会调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9篇:大学生生活费调查范文

关键词:天津市高校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状况

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人们不再简单的关注日常饮食等生活问题,而是更加关注自身的体质健康,体育健身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体育用品作为人们日常体育锻炼的必需品在人民心中也越加重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五所高校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五所高校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特点和体育运动需求,以期为高校大学生正确体育用品消费观念的建立和高校体育用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在经济层面上还不能够完全独立,加上社会经验的匮乏,其自身的一些想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或者同学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用品消费能力。对体育用品消费的现状进行调查,可以对高校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的现状进行总体的认知和把握。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1),在所调查的天津市5所高校的大学生中,月均体育用品消费水平大多数集中在0-50元和50-100元,在这两个消费层次上,男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1.79%和42.31%,女生所占比例为57.81%和28.13%;由此可见,在所调查的天津市高校大学生中,他们的月均体育用品消费水平较低,但总体来看,男生的月均体育用品消费水平要高于女士。说明男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高于女生。

2.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结构

通过调查发现,男生体育用品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运动器械和运动服饰,所占比例为30.77%和24.35%,其次是运动杂志和运动饮品,所占百分比为23.07%和19.23%;女生体育用品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运动服饰和运动杂志,所占百分比分别是32.82%和26.56%,其次是运动包和运动饮品,所占百分比为21.87%和14.06%。

3.学生选购体育用品的主要考虑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2),男生在选购体育用品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产品的价格,占23.08%,其次是个人需求,占20.51%,产品质量,占19.23%,产品样式,占16.67%,产品的品牌,占15.39%;女生在选购体育用品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产品样式,占23.43%,其次是产品价格,占20.31%,产品的品牌和产品质量,均占18.75%,个人需求,占14.07%。由此可见,在选购体育商品时,男生和女生考虑的因素不尽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此外,大学生首先考虑到的是产品的价格和样式,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购买体育商品时,多数情况是不理智的。

4.学生熟悉体育用品流行款式的主要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获悉体育用品流行款式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其次是报纸杂志以及与同学交流,最后是电视广告。

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或者是感兴趣的报纸杂志。此外,由于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大学校园里通过电视广告获得必要的商品信息,已经不是大学生活中的主要途径了。

5.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的有关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在所调查的高校大学生中,体育用品的价格是影响大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因素,在男生和女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6.92%和29.69%;其次是个人兴趣和家庭经济条件,最后是体育场地设施。可见,体育用品价格、个人兴趣和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因素。其次,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会影响着高校大学生购买与这项运动相关的体育产品。(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辉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 (5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