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配音课程范文

配音课程精选(九篇)

配音课程

第1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音乐 五维匹配法

2005年推出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艺术成就和生命成长,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体验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需适应“学生习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新课标既包括教师“教”的手段,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它要求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活动为形式,以具有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来实现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审美教育作用。所谓“教无定法”,笔者试提出五维匹配法作为高中音乐课教学方法运用的新法则。

一、状态匹配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状态是第一位的。学生的状态应该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首要因素。例如发声训练,高中生大多处于变声期,因此教学方法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大音量、高音域。试想,变声期脆弱的声带在大音量高音域的训练中很快就充血肿胀发不出声音,如同灼伤一般疼痛难忍,学生又怎能产生美的享受,又怎能对声乐、对歌唱产生热爱?因此,应该以学生的状态为中心,合理运用气息控制、共鸣位置和喉头放松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以音色优美为终极目标的正确的发声理念。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轻声演唱的方法,注意气息和表情,让学生愿意歌唱。

二、目标匹配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无疑要匹配教学目标。例如“走进舞剧”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音乐对舞剧情节的推动和感情的烘托。为了匹配这个目标,可以首先播放舞剧《天鹅湖》的无声视频。学生一般没看过无声的舞蹈视频,因此一定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猜测和议论。再对比播放有声视频,学生即容易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产生艺术欣赏的“高峰体验”。 这样教学目标“乐是舞的灵魂”就能够水到渠成的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内容匹配

内容匹配是指选择教学方法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例如“奏鸣曲式”的教学就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它是一种运用多个主题进行对比和变化来表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大型曲式结构。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先让学生描述梁祝的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对应关系;继而结合力度、速度、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等理论分析工具来对音乐表现畅所欲言。最后,总结提高对“奏鸣曲式“的理解和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把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前后匹配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不能对学生已有的基础置若罔顾,也不应该对其今后的发展漠不关心。因此前后匹配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歌唱基础非常有限,这时候教师如果一味拔高,灌输高难度歌曲的演唱技巧,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歌唱方面的训练方法应该从短小简单,琅琅上口,音域较窄的歌曲开始,选择如“感恩的心”、“猜调”、“茉莉花”等,让学生在感官上享受到愉悦,情绪上激发对音乐对美的热爱,引导学生正确的音乐理念。这种理念应该是感官、情绪、理性三位一体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演唱基础,又有助于学生将来在理性层面掌握和巩固演唱的方法。

五、条件匹配

教师要对学校、班级的特点,对教室、教学设备等条件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的考虑,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强化学生的“课堂粘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进行音乐欣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杯美酒》。歌曲旋律简洁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大多数学生都很容易快速开始跟唱。同时展示维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图片,学生即刻听得仔细看得入神。然后发挥我校乐器比较齐全的教学条件,用手风琴伴奏走进同学当中来,和同学们围成一圈模仿新疆舞蹈,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六、结语

前文分别论述了状态、目标、内容、前后、条件等五维匹配在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五个维度辩证统一,因此教师需要全盘考虑综合运用,使得五个维度都能够达到最优匹配,此时五维匹配度综合度最高(如下图),既教学方法达到最优。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性复合体。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五维匹配法”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积极展示个性和创意,提高音乐素养,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曹莉,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评价机制

一、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能力的现状

从目前音乐专业毕业生应适应音乐工作的时代特征来看,笔者认为不光师范专业应该学习即兴伴奏,音乐学、声乐、音乐、作曲、舞蹈等等专业都应该认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为以后将要面临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工作的就业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长期从事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实地调研,总结现行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现行高校音乐专业对即兴伴奏课程的设置相对各个专业的覆盖面少,一般只有音乐师范生有即兴伴奏课程,其他专业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只是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二)即兴伴奏课时的安排也较少,一般一周一个课时,没有达到与当前就业实际需求相对应的课时量。

(三)即兴伴奏课程缺乏统一、科学标准的教材,每所学校的老师,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老师讲授即兴伴奏都是使用不同的临时性教材,有的甚至是根据自己经验结合学生情况口头加示范授课。教材的凌乱致使授课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四)学生由于抱着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的错误思想,对即兴伴奏将要在以后的音乐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往往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甚至不学。

(五)即兴伴奏的课程评价机制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即兴伴奏基本是老师给几首曲目,学生考场上伴奏,考试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没有突出即兴伴奏课程的实际应用性特点。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即兴伴奏课程目前没有引起学校、学生的足够认识,重视即兴伴奏课程、加大该课程的教学力度、改进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形式、评估机制等等是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课时量,注意交叉学科的融合、介入

据笔者统计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学院里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在教育专业和钢琴表演专业、声乐专业里设置比较普遍,而象音乐学、作曲、舞蹈、民族音乐学等专业设置比较少。而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将要面临社会职业竞争的压力,而即兴伴奏专业是音乐专业学生面临社会谋职、求生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应该及时教育学生那种只管学好自己小专业课的不符合时代需求过时的学习理念,转变观念,适当加大该课程的课时,切实加强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视是改善该课程的根本要求。

即兴伴奏是一门集钢琴、和声、曲式分析、表演等一体的综合素质体现的课程,其中钢琴基础、和声课程的介入尤其重要。在伴奏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适时的融入以上两门课程的讲解以及训练,根据伴奏课程的功能优势,进行发掘、运用、融合广泛学科知识,拓宽学生事业,把伴奏课程转化为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在拿到简谱、五线谱的情况下快速的分析音乐,明确调式、选择和声,设计织体,运用钢琴技术,表达音乐。其中移调训练、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训练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性能力

即兴伴奏是理论高度结合实践的课程,基本乐理、和声、音乐分析、钢琴演奏技巧等等综合的素质在这一课程里得到综合的表现,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以上学科的理论讲解同时注重实际操作中的视奏、移调的训练,包括对对伴奏音色、速度、力度的选择等。总之,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课程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钢琴即兴伴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表现艺术作品,是伴奏和表演者共同完成的,伴奏不是简单的陪衬,同样需要创造性的参与作品的创造性演绎,教学中应该培养积极主动热情的投入创作,与表演者共同完成再次创作。

(四)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基础,教材的选择要与教学任务相适应,循序渐进的原则。横向上,要选取不同技巧、风格、体裁的乐曲进行搭配,纵向上,要按技术、技巧、音乐风格等由易到难的选择。应注意:线谱为主,简谱补充、分级教学、因人而异的原则。

(五)分段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可以把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探索模仿阶段

本阶段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弹奏正谱,以练习、分析谱例为主,和声的分析也要结合实践操作,在键盘上多练习和声的走向,多做移调练习。并大量倾听、模仿具有代表性的的艺术精品,吸取营养,扩大视野。

2.编配练习阶段

学习歌曲编配和歌曲实际配奏阶段,本阶段是学习配奏的重要阶段,本阶段教授内容应该结合大量的和声、曲式、音乐分析等知识,为歌曲编配音乐伴奏,也是对学生综合理论知识的检阅,也可以利用电脑来进行声部控制,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提高学生的编配能力,应该通过大量的实际编配来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协调配合、实践阶段

本阶段是学生学习比较成熟的阶段,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编配歌曲,并多参与实践演出、考试等伴奏工作,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六)健全课程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即兴伴奏考试是以演奏的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有失公平,发展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成果。比如:在户外的音乐会、观摩课堂、考场等等地点进行。在考试内容上应该突出“即兴”特征,考核应该分为两个部分:钢琴演奏和伴奏配制能力评价,前者考场上随机抽取,要求学生能顺利的弹奏出音乐伴奏,要求学生能快速的使用灵活的伴奏音型,并通过自己演奏表现出音乐。后者要求学生用正谱的方式,编配音乐的和声织体、伴奏音型等,并富有表现力的弹奏出来。

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课程在音乐生活社会化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从音乐教育专业的需求转变为音乐各专业的必备技能,即兴伴奏课程也必须以教学改革为方向,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科的课程建设,实现从技术到艺术、人文的整合改造,实现课程的时代性、实用性、艺术性的改造。

第3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师 作曲技术理论 实践性课程 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助性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第4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脑音乐系统;音乐教学;和声

一、在和声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和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通过电脑音乐系统中的音序软件和打谱软件,将谱例中排列不同的和声进行方式直观地通过视谱体现在电脑屏幕上。教师在讲解和声进行时可以通过鼠标进行随意修改,在讲解和声功能的链接和对复杂的和声进行剖析时,还可以通过电脑音乐技术进行多声部的分离,将修改的部分调出,利用音源设备进行音色的转换,最后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比较,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视听同步的效果,使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直观。这不仅能解决传统音乐教学中乐谱显示与和声听觉效果不能同步的问题,而且丰富的音乐也能使和声教学更贴近音乐本身,在教学中发挥它的独特优势。

对四部和声作品的分析,会因为教师钢琴演奏水平以及四个和声声部音域的复杂性受到限制,很难完整地向学生展示四部和声进行时的实际音响效果,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讲解下看着谱例牢记和声进行的理论原则,却感受不到真正的音响效果,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教学情况,可以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引进得到改善,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到所需要的谱例,并导入到相应的音乐软件中,制作好教学课件。在课堂中,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能看到清晰完整的谱例,还可以同步听到音响效果,既减轻了教师上课过程中不断演示的麻烦,也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在配器课教学中的应用

配器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音乐理论课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对作曲、复调、和声等几门理论知识有扎实的基础。但由于高师及音乐院校因教学环境及软硬件设备的局限,不能很好地把音乐作品通过音响效果直接反应在听觉上,但若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对和声色彩的选定、织体的设计、旋律线条的写作加以选择,则可以让学生边创作边同步视听到在实际乐器演奏下的配器效果。教师也可以集中不同的组合方式或编配方法甚至是创作手法作出对比的音响效果,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教师可以就上述问题作出鲜明透彻的详细讲解,在加深学生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增强配器的可操作性。

对多声部音乐进行配器。电脑音乐制作系统中有大量采用真实乐器录制的音色库,可以从采配器中调出各种乐器的音色,进行多声部的管弦乐配器。学生在自己制作器乐编配的同时,通过对乐器音色的辨别,对每个声部的多次倾听和分辨使听觉变得更加灵敏,既训练了学生的耳朵对不同音色辨别的敏感度,还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耳朵对各种音色的分辨能力。通过配器使学生对配器效果的掌握和分析更加细致,从而获得从节奏、音色、和声效果、音乐情绪的多方位感受,让学生做到视听统一。这样既能减轻教学的难度也弥补了教材和音乐素材的不足,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听音训练与乐谱的视唱是两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以钢琴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模式下,常常会单独听记写单音、音组、和弦、短小旋律,教师也会遇到因为长期反复地弹奏单一的音色,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对视唱练耳课程失去兴趣。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应用到视唱练耳中,已经成为当前视唱练耳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新型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之一。电脑音乐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丰富传统方式的视唱练耳训练,丰富训练内容,扩展训练范围,还可以让学生的耳朵尽早地熟悉和适应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对所学视唱曲的伴奏带、听音片段和较难演奏的音乐节奏片段事先通过电脑音乐系统进行编辑设计,讲解时可以做到快速地演示和自动播放,从而大大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同时还缩短了学生与实际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更可以减少教师长时间范唱的疲劳,使教师在上集体课训练时,避免现场演奏所可能发生的错误,同时能够离开钢琴走到学生中去做近距离地辅导。在视唱曲的训练过程中,因为音乐片段以文档的形式保存在电脑内,可以在任意时间“放”或“停”,还可根据教师教学情况的需要逐小节、逐句地播放,其音调、速度、示范音色都可以根据学生对视唱曲的熟练程度进行调整。

四、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钢琴教学主要是以小课的形式一对一地进行,一个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能带四、五个学生,教师先示范,学生分别进行弹奏,效率非常低,而如果把电脑音乐系统和钢琴课程的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可以通过数码钢琴进行集体课的教学,用电脑网络将教师琴和学生用琴相互链接起来,教师用琴具有多样化的重奏功能及多种乐器的自动伴奏功能,有的还具有强大的音乐制作、音序功能(相当于1台合成器),还可以播放现有的标准MIDI乐曲。

数码钢琴系统还需要配备视频系统。在上课时将教师演奏示范的正确手型通过摄像头的拍摄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最正确的信息,通过大屏视频系统,学生的演奏也可以以五线谱的方式在电脑上显示出来,还可以打印成乐谱,这样每个课时所提高的效率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观摩,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技巧。

电脑音乐系统辅助音乐教学不仅吸收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并在其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胆创新,这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大的创新,还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做了一个补充和延伸。随着电脑音乐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码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也就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的重视,将音乐教育实现现代化将不再是梦想。

第5篇:配音课程范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50-01

摘要:

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新课程对音乐课进行了科学的设置,但是音乐模块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得到实施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模块教学在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引起我们音乐教师的思考与反省。

关键词:模块教学; 音乐课

对于模块教学实施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随着身心的发展变化、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有明显的增进,而传统音乐欣赏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音乐模块教学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来设定的,在课程的设置上显现出科学性,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上真的能落实到实处吗?回答是否定,这是由于受到地域、经济、文化、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的因素,大多数的学校是无法达到音乐模块开课的教学设置要求的。

经过多年从事一线音乐教学的经验中得知,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有着种种原因的,这或多或少是由客观与主观的原因所造成。分析有以下几种因素:

1学校资源配置的限制

音乐是一门美学教育,在教学的经费上相对于其它学科要投入的多些,一些学校认为投入经费大但是收到的实际成效并不明显,于是学校在音乐课程的费用投入上不会有太多,以至于首先在音乐课硬件的配置上达不到要求,例如在演奏这个模块就不可能要求学生个个配备乐器,还有创作这个模块也不可能配备电脑专门给学生从事音乐的创作。再有就是师资力量的配备问题,由于模块教学涉及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这些模块,在开设这些模块时需要配备足够的老师,众所周知,一所学校一般的编制是两到三位音乐教师,受到老师在大学所学专业的限制要开齐所有的模块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从社会上请相关专业的老师来学校授课,同样学校又受到经费支出问题的困扰,以至于影响选修模块的开设,这就对没有开设模块但又对该模块感兴趣的同学造成了无法学习的情况。

2社会氛围的影响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的竞争力是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因未被列入大学考试科目而在多数学校开课率偏低,为了使子女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很多的家长认为在学校里就是好好的学习文化课,对于一切有碍于文化课学习的课程都应该为参加高考的科目让路。家长的这种思想多多少少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我曾经在上音乐课时就遇到过一个学生,她说她对音乐不感兴趣。当我听到这样的话时,我感到了无比的痛心,一个不热爱音乐的人她会热爱生活吗?音乐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会音乐学习、学会生活、增强职业意识,使学生能适应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化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不要让这样的一句话出现在音乐模块教学实施的现实中。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负起音乐教学责任,应该学习更多的音乐技能,在音乐模块教学中能够起到指导的作用。让音乐课的模块教学能得以正常的实施。同时也希望学校在资源的配置上能多多的重视音乐课,不要让音乐课形同虚设,再者也呼吁社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能真真正正的重视起来,使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能健康的发展。

【教学反思评价】: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即在教育教学中:好的教学效率、好的提问是来自于你平时的精心设计。而且好的提问往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展现出无限的未知彩虹。因此笔者认为上述教学案例还是应值得细细琢磨和探讨的:

全体——差异

新课标指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即在课堂提问时要给每位学生平等的机会,面对的应是全班学生,而不是个人或几个你认为能说出你心中预设答案的学生。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同年龄段学生存在的差异:由于他们先天或环境的不同,基础、性格、爱好……的不同,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他们的年龄不同,他们知识面……的不同。因此,教师要允许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回答不同深浅、不同水平的问题。

策略——有效

第6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师 作曲技术理论 实践性课程 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助性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当于音乐专业中的“理科课程”。这就要求教学的双方,都要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较为准确的计算能力。这种课程的知识积累方式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并列式的,一旦有一个环节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问题,会导致以后很多环节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是高师系统的一些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师,相对缺乏实践创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完全满足技术理论课程性质的要求。这样一来,课程的讲解就相对缺少生动性。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对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的反思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是强劲而有力的。其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属于上升趋势,音乐教育正在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靠拢,越来越接近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而音乐专业院校也在摆脱以往单一发展的纯专业化模式,逐渐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等方向的课程。可以明显地看到,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发展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在这种前提下,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然而属于实践性基础学科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但没有得到巩固加强,反而被压缩了,这与总体的办学方针是相背离的。一些专家在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态度上,认为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必开设过多难度较大的技术理论课程,例如和声、曲式等课程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通常是应用不到的。因此,他们认为综合性的横向发展可能比专业纵深化发展更为实用,那么对作曲技术理论改革的二合一、五合一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先不说这种简化作曲技术理论的观念是否正确,我们反思一下,难道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吗?如果仅仅是以能够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则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师音乐专业中,作曲技术理论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所开设的一种有较高难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经过这种课程的系统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课程才被称为音乐中的技术理论课程。同时,高师音乐教育正在朝纵深化发展,逐渐从传统师范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过渡。在这种趋势下,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音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科研型人才检测标准的作曲技术理论考试,没有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基本无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便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没有全面技术理论的支持下,也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状态,很难顺利地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各种音乐科研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师音乐教学的建设中,不但不能缩减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比例,甚至还应该加大教学力度。另外还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还应该尽量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上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通过编制考试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类,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团体,从事演唱演奏专业。第三类,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文艺宣传等工作。第四类,成为音乐制作人。第五类,自由音乐教育者。第六类,从事其他非音乐专业工作。其中前三种相对稳定,但是职位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广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五种难以获得教学资格许可。而第四种就业方向,近年来正处于上升趋势。这种就业方式属于创业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主体内容就是一种音乐创作,需要有较为牢固的作曲技术基础。没有全面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想从事此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从音乐的宏观发展上来看,真正推动音乐发展的还应该是音乐的创作。我们从事的演唱演奏、音乐理论研究,终归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所带动的音乐文化现象反映出来。没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我们的音乐活动内容就得不到充实和更好的发展。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内心和灵感发挥的创作,并不是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也比较全面。很多学生有着无比的音乐创作热情,但是这个环节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如果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音乐教育不重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那么学生就只能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实现音乐创作的美好愿望。所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实践性课程。

结语

随着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日趋系统化,课程建设一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会越来越与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发展接轨,形成相辅相成的音乐发展格局,共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得以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田刚.音教专业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五合一[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

[2]李广达.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

[4]刘镇枉.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展望[j].云梦学刊,2001(1).

第7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师 作曲技术理论 实践性课程 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助性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当于音乐专业中的“理科课程”。这就要求教学的双方,都要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较为准确的计算能力。这种课程的知识积累方式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并列式的,一旦有一个环节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问题,会导致以后很多环节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实践

[1] [2] [3] 

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是高师系统的一些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师,相对缺乏实践创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完全满足技术理论课程性质的要求。这样一来,课程的讲解就相对缺少生动性。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对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的反思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是强劲而有力的。其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属于上升趋势,音乐教育正在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靠拢,越来越接近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而音乐专业院校也在摆脱以往单一发展的纯专业化模式,逐渐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等方向的课程。可以明显地看到,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发展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在这种前提下,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然而属于实践性基础学科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但没有得到巩固加强,反而被压缩了,这与总体的办学方针是相背离的。一些专家在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态度上,认为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必开设过多难度较大的技术理论课程,例如和声、曲式等课程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通常是应用不到的。因此,他们认为综合性的横向发展可能比专业纵深化发展更为实用,那么对作曲技术理论改革的二合一、五合一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先不说这种简化作曲技术理论的观念是否正确,我们反思一下,难道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吗?如果仅仅是以能够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则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师音乐专业中,作曲技术理论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所开设的一种有较高难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经过这种课程的系统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课程才被称为音乐中的技术理论课程。同时,高师音乐教育正在朝纵深化发展,逐渐从传统师范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过渡。在这种趋势下,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音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科研型人才检测标准的作曲技术理论考试,没有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基本无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便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没有全面技术理论的支持下,也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状态,很难顺利地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各种音乐科研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师音乐教学的建设中,不但不能缩减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比例,甚至还应该加大教学力度。另外还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还应该尽量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上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通过编制考试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类,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团体,从事演唱演奏专业。第三类,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文艺宣传等工作。第四类,成为音乐制作人。第五类,自由音乐教育者。第六类,从事其他非音乐专业工作。其中前三种相对稳定,但是职位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广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五种难以获得教学资格许可。而第四种就业方向,近年来正处于上升趋势。这种就业方式属于创业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主体内容就是一种音乐创作,需要有较为牢固的作曲技术基础。没有全面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想从事此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从音乐的宏观发展上来看,真正推动音乐发展的还应该是音乐的创作。我们从事的演唱演奏、音乐理论研究,终归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所带动的音乐文化现象反映出来。没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我们的音乐活动内容就得不到充实和更好的发展。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内心和灵感发挥的创作,并不是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也比较全面。很多学生有着无比的音乐创作热情,但是这个环节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如果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音乐教育不重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那么学生就只能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实现音乐创作的美好愿望。所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实践性课程。

第8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 钢琴伴奏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87-02

1 当前钢琴伴奏教学现状

我做了个问卷调查,在300个回收问卷中,共包括学生200人,教师20人,音乐爱好者80人。在对钢伴课的兴趣上,只有不到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而比较感或非常感兴趣的达到了67%。应此,我觉得钢琴伴奏课程在大家心中有一定的地位。是高等师范院校钢琴专业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更是广大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从业时所应必备的首要素质之一。

在钢琴伴奏课程难易程度上,有约73%的人认为较难或非常吃力,只有9%的比较有天赋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容易。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当前高师伴奏教学中的不足。本文就钢琴伴奏课程建设的有关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2 钢琴伴奏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上指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除了掌握钢琴弹奏的正确方法、基本技能和初步熟悉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外,还要较熟练的弹奏钢琴成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以适应音乐教学的需要。由此可见,高师钢琴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钢琴演奏的专门人才,而是通过钢琴课使未来的音乐教师掌握一项从事教学工作的实用技能。当然这不是对钢琴演奏技能的否认,只是从高师特定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的结论。

就钢琴伴奏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某种程度上是与伴奏者的素质要求相对应的;此外,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将重视和提倡学习钢琴伴奏、提高钢伴技能的认识扎根到每个钢琴音乐工作者心中。

2.1 即兴伴奏课程的培养目标共有以下几点:

(1)介绍弹奏即兴伴奏的基本步骤,使学生能够分析歌曲的体裁与内容,明断乐曲的调式、调性与风格特点,确定乐曲的曲式结构,为歌曲选择正确的和声,设计音型织体及前奏、间奏与尾奏。(2)结合伴奏手法提高钢琴弹奏的技巧。其中包括:音阶、和弦(三和弦、重复低音三和弦、分解和弦)、八度等技巧类型转化为简单的伴奏音型来练习弹奏,可从简单的原谱伴奏中选段落或由指导教师自己编写。对各种技巧所转化的音型的特点、弹奏指法和动作要讲解、示范清楚,并把这种音型技巧在伴奏中的作用明确归纳,以便于学以致用。(3)使学生掌握常用伴奏音型。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归纳介绍:一是不同的节拍的常用节奏音型;二是不同体裁歌曲的伴奏音型选配。(4)掌握键盘和声知识及为歌曲配置和弦的原则与方法。选择和弦以Ⅰ、Ⅳ、Ⅴ级及属七和弦为主,有能力的可选用部分副三和弦及常用的二级七、导七和重属七和弦。(5)培养自弹自唱的能力。运用伴奏手法为歌曲伴奏的同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这是钢琴即兴伴奏在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训练,可运用有旋律与无旋律的伴奏的织体,按照弹奏钢琴即兴伴奏的基本步骤迅速完成。(6)移调能力的培养。移调能力训练在即兴伴奏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伴奏对象的音域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在伴奏过程中熟练掌握各个调性,以适应不同的演唱者。(7)视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2 伴奏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在各个师范院校,音乐系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开设有钢琴、声乐、和声、复调、曲式等等系列的课程。但是看似丰富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把各个学科的学习完全独立开来,在思想上认为钢琴课是为了学习钢琴演奏的技巧和方法,声乐课是为了学习发声的方法,和声课是为了学习四部和声的写作方法。这样的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识结构缺陷。其实,不管是哪一门课程,它们都是音乐这个大的学科门类的一个分支,都对音乐的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的时候,除了要把这门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加以运用之外,还应理顺与其它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钢琴伴奏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融会贯通”。高师音乐教学多年来存在一大弊病就是各专业基础课之间缺乏沟通,不注重联系实际,以至学生对其用途及目的认识模糊,学得快也忘得快。实践中证明钢琴伴奏课是一个理想的知识汇集点,教师只要略加点拨,许多难点疑点便释然而解。任何一首伴奏作品都存在有上述各种音乐基础理论中的部分物质表象,只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就有可能让学生做到横向串联、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且终生受益。

(1)与声乐的联系

钢琴伴奏者作为演唱者的艺术指导,需要有一定的声乐素养。要熟悉人体发声机能的生理特点和发声的基本原理,能正确的判断乐曲的句法、呼吸停顿、旋律的走向以及处理好引人、过渡、高潮等问题。伴奏者在歌曲的强弱、明暗处理时要与演唱者默契配合,实现烘托、陪衬的作用,与演唱者共同塑造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

(2)与钢琴弹奏的联系

钢琴弹奏技术是伴奏的基础和音乐表现的手段,也是伴奏思路和设计得以完整实现的基础。没有钢琴弹奏技术为基础伴奏无从谈起。拥有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在伴奏中游刃有余,从而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钢琴练习曲目的选择上尽可能多涉及一些经典的钢琴伴奏曲(有些钢琴曲本身就是很优秀的伴奏曲),做到与伴奏钢琴有机结合。

(3)与视唱练耳的联系

即兴伴奏中我们主要使用的是首调唱名法。这对明确调性、配置和弦、临时移调都很方便。所以我们在视唱的学习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把简谱、五线谱、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四者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尤其应重视首调概念的读谱、视唱、弹奏的思维练习。

(4)与音乐文化理论课的联系

要掌握好作品的音乐风格就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这需要演奏者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学的基础。所以,弹好钢琴伴奏一定要加强音乐史、音乐美学和音乐欣赏等音乐文化理论课的学习。

3 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

目前钢琴伴奏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首先我们要围绕钢琴伴奏的技巧、思维及理论知识三方面来考虑。

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应建立在以伴奏课为中心,其他学科均围绕钢琴伴奏课的教学主动的进行配合:钢琴课应该增加视奏及声乐钢伴谱的内容;声乐课应加强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引导学生注意伴奏音响;视唱课应该加强简谱视唱的教学;和声课应加入键盘和声的练习;欣赏课应该加强伴奏音型织体变化丰富的中外名曲的欣赏学习和分析;作曲课应加入伴奏的写作等。

3.1 和声、曲式、欣赏等相关课程的开设

和声手法训练是即兴伴奏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而又严格的学科,在一般性旋律进行中,运用调内的正三和弦便能保持主旋律的和谐与流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声部连接法,严格按照半终止和全终止的格式进行,掌握基本连接法,在歌曲高潮段落和转调部分,和声手法运用与处理要求体现出特定的效果。 和声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伴奏和声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骨架,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是在通揽全局的基础上依其风格、内容确定和声的风格与和声节奏,和声选配会恰当、直接地影响到整首歌曲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在伴奏和声设计教学中,应由浅入深地同步进行基本功训练,训练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穿“设计在先,看好,想好再弹”的学习方法,逐步达到“瞬间的,一次性的”完成为歌曲即兴伴奏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它们进行和声、织体、分析后再去弹奏它,也是掌握钢琴伴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多弹和弦及和弦连接,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感受更多的音响效果,加强键盘和声训练,增强实际音响的感知能力,都会有利于学生在钢琴伴奏中和声设计能力的提高。

曲式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作品分析能力是设计钢琴即兴伴奏的前提,具有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对于钢琴伴奏的设计将会产生富于整体性的效果,因为作品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结构和风格,但在音乐专业课安排上作品分析课往往晚于钢琴即兴伴奏课,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有目的地讲授一些必要的作品分析、曲式结构知识以及歌曲的曲式规律等内容,比如,伴奏歌曲是一段体还是二段体?二段体中是对比式的结构还是平行式的结构?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加以分析处理。学生在钢琴即兴伴奏设计时应先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弹奏时才能较好地把握全曲的伴奏框架,使之具有合理的整体布局。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可以使学生把钢琴即兴伴奏在歌曲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达到较准确的定位,无论在结构的逻辑发展还是风格特色的处理等方面都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

欣赏课可以通过对伴奏音型织体变化丰富的中外名曲欣赏学习和分析来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伴奏音型和织体进行伴奏。弹奏伴奏织体是贯穿教学全过程、训练学生掌握伴奏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会自弹自唱和为他人伴奏的一些方法,是提高学生自身钢琴伴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作品的欣赏,总结出一些常用的及特定的伴奏音型及织体,一般来说,抒情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伴奏手法应该更加精致而富于色彩,往往需要恰当地运用复调手法加以润色。歌曲《小白菜》是一首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抒情歌曲,演唱中感情起伏很大,为这首歌曲伴奏时,就不妨采用复调伴奏织体,歌曲开始部分用强力度的和弦,引出如泣如诉的歌唱,在主旋律几次出现时可以根据演唱者不同的感情需要配以模仿复调,以烘托歌唱者在这首歌曲中表现的特定思想感情。在钢琴伴奏中,织体与音型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织体是伴奏的季节,音型是伴奏的色彩。织体分为:柱式和弦、琶音、八度、复调式五大类,柱式和弦多用于进行曲,琶音和弦多用于抒情性歌曲,八度和弦多用于歌曲高潮处,演奏时应当根据不同歌曲体裁的特点和歌曲的对象分别加以处理。

4 钢琴伴奏课的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用一架钢琴集体授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电子数码钢琴在高校音乐课堂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电钢琴丰富的教学手段在集体授课中亦显示出它的优势,钢琴即兴伴奏采用电钢琴集体授课,科学、直观、实用、高效,值得应用和推广。较为科学的教学形式可以采取数码钢琴教室分组教学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钢琴集体课适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及具有共同规律的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学习。分组教学的形式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潜力,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即使纠正学习中发生的错误,这两种教学形式相辅相成,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两种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1上课形式

配备数码钢琴教室进行高效集体课教学,改变普通大课中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桌子上记的纸上谈兵现状,并发挥传统小课、小组课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兼顾这方面的尖子生。用数码钢琴教学进行新课教学,内容应包括理论教学、伴奏教学和听觉教学三个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利用电钢琴教室所配套的声像设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管弦乐队伴奏和钢琴伴奏作品,特别是伴奏音型有代表性的艺术价值较高的正谱伴奏,因为正规的伴奏谱或乐队总谱是经过周密设计而成的艺术精品,从这里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再把它的精华部分拿来为我所用,用于伴奏谱改编和乐队谱缩编,也是提高即兴伴奏水平的好办法。还可以利用电脑的功能进行声部控制,让学生纵向横向进行分析比较,全面提高编配能力。

4.2 回课形式

回课时,可将学生按程度分为几组,由于学生的弹奏水平参差不齐,可采用分组分层教学。小组课上师生共同听课、分析、讨论、点评、编配伴奏,当场弹奏练习,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方法从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互动式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知识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组内成员按回课成绩实行优升劣降,重新分组,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这样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集体回课时一组弹旋律,一组弹伴奏,交替互补,像开小演奏会人人是演奏员,同时又是观众和听众,学生参与面广,加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也加强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4.3 优点

这种采用数码钢琴教学的优势首先就在于它能够整合教学资源,因为在一些共性的教学知识教学中,数码钢琴集体课能够大大减少重复性教学,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教学资源。同时,对于数码钢琴本身而言,其触键感觉与钢琴相似,并有多种音色可选用,还有录音装置。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耳机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既能听到教师的示范演奏和自己的弹奏,也可以倾听其他同学的弹奏。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充分发挥了“群体动力”、“心理暗示”效应,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和最佳整体学习状态,增进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齐奏、分声部合奏、伴奏等丰富灵活的课堂演奏形式,同学间相互激励,随时聆听观察和分析领会,有效地锻炼了多声部听觉能力、节奏感、视奏能力、默契配合能力等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需的实用键盘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教,促使学生变依赖心理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观察领会中受到启发,找出差距,改进自己,迅速提高。

总之,在现代教育新理念下,我们应努力研究和探索有利于钢琴伴奏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更好的为钢琴伴奏课程的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斐岚.钢琴艺术纵横.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 代百生.钢琴教学法[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第9篇:配音课程范文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音乐;乐理

中图分类号:G623.71

伴随社会的进步,艺术的繁荣,社会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高校音乐理论课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音乐基础理论课、技术理论课、史论课。当前,我国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不重视以上这些理论课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理论课只是走过场的科目而已。这些认识显然是片面和错误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校音乐理论课自身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关乎高师音乐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制约并影响着学音乐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下面将阐述音乐理论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音乐理论课的重要价值

1.1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乐理

音乐理论课讲授音乐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基本知识,结合其他音乐理论课,以大量例证,说明音乐理论现象。视唱练耳扎实的基础技能的音乐理论类课程通过听觉分析,视唱,听写教学环节的音乐听觉训练的学生和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内在的音乐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1]。视唱练耳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其他所有的音乐课程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我们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基本理论,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

1.2为学生日后作曲予以铺垫

音乐理论和声课程讲授各种和弦,连接方法,音响效果以及进行规律等等。和声教学指导学生通过做和声练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规则的进展,并能运用掌握和声知识解决音乐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扎实抓好这些必须依靠合理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环境。音乐理论课当中的作曲课与配器课,一般指的是歌曲创作和编排与配器,还包括小型乐队的编配[2]。作曲,配器课的实践课程,为将来的音乐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能够熟练地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编写配置出有水平的音乐作品。

1.3帮学生提高艺术品味

音乐理论课程中的乐史与欣赏、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等部分是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的有效手段[3]。学生学习中国和外国的音乐历史,应全面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音乐家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的不同特征,把握其内在音乐艺术发展规律和客观历史规律,思考音乐现象的一种合理的方式,从而促进学习其他音乐课程。音乐理论课讲究的是体会音乐审美过程,它从哲学视角和美学的各种分析和掌握音乐理论,是一个学习音乐和艺术的重要理论的普遍规律。音乐审美意识从理性的高度的音乐实践,这种文化的音乐审美情感,建立各级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人的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概论是高等音乐专业的综合性理论课,是阐述有关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论课。

二.目前高校音乐理论课价值不能充分体现的原因

2.1音乐理论课与音乐实践结合度偏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习音乐理论,不能离开情感体验的真实声音的音乐应该是音乐与加深理解音乐理论在感觉的实际声音的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的音乐声音缺乏必要的联系[4],一个沉闷的"纯粹"的音乐理论课失去了鲜活的感性特征,因此,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理论课的兴趣,出现这一现象的"重技艺轻原理"。

2.2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大学音乐理论课教学与功利色彩,不注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都是短视[5]。旧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师使用多年,音乐理论课本讲述的许多内容不能很好的与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实际问题相互关联,学生感觉课程毫无新鲜感;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的理解肤浅,平时不努力,考试恶补,成绩及格就行了。有意识地参照相关的书籍和材料的一个音乐理论问题,课堂内外都不能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充分体现音乐理论课价值的方法

3.1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首先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其他专业音乐理论。音乐理论教学改进声乐课程教学质量会产生重大和直接影响。学习音乐理论课程,将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准确把握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器乐教学主要是钢琴演奏键盘及各种中西乐器。音乐理论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的学习音准,节奏,节拍,和其他元素的音乐,让学生良好的掌握音高、节奏等,学会表达音乐,提高整体音乐水平,能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及音乐理论的历史和社会学的学科,如横向联系。音乐这项自然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其存在浓厚的社会和历史特性。因此,运用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为深入的体会音乐理论。

3.2提高音乐理论基础课的文化品位

讲授每一个概念,应该尽量用简洁,朴实的语言,避免繁文缛节。学生的唱音准与不准,原因还是在于音程的关系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在先了解音乐理论的基础上真正明白音程的具体含义,并能够正确识别音程的协和程度及转位情况。学习音乐理论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音乐,也就是说学习音乐理论旨在解决音乐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这需要我们着眼于理论的同时,大力加强听力训练、视唱能力的训练以及记谱能力训练等等。在歌唱和耳朵训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音高和节奏的分化能力、以及记忆音乐,音乐欣赏等等,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学名词。这些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理论各科教学的基础,是学生专业修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音乐理论教育中,应注重充分认识音乐理论课在整个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音乐专业课的联系,丰富高校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理论课的价值,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禄民.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2]彭微琴,仲佳静.浅谈实效的音乐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8)

[3]张海燕.视唱练耳课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及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