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区域经济情况精选(九篇)

区域经济情况

第1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组在外期间,先后拜访了苏黎世金融投资公司英国分公司、法国欧中贸易及文化交流协会,与当地投资公司基金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投资基金的运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英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是较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历史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区域政策的运作也比较规范,成效明显。通过考察,我们对欧盟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有了一定了解,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研究和制定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法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英国、法国一直把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从1987年到20__年,英国和法国通过参与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农业指导保障基金等方式对欧洲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援助和帮扶,使生活在欧洲最不发达地区的10%的人口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国内生产总值从占欧盟平均水平的67%上升到79%,初步达到了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划定扶持地区,使各欠发达国家普遍受益。英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经济较发达国家,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确定扶持对象,而是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划,积极参加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欧盟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指标分为250个地区,再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条件分成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最不发达的地区、相对劣势的地区、发展滞后地区、特别不利的地区等等,以此确定扶持对象和扶持的先后秩序。这样就确保了对欠发达区扶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真正受益。

(二)建立专项经费,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欧盟每年拿出超过35%的预算,建立结构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20__-20__年结构基金的总额为1950亿欧元,平均每年约280亿欧元。结构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效果极为明显,也得到了受惠国的普遍欢迎。

(三)明确目标,突出帮扶重点。英国和法国对本国及欧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目标和定位十分明确。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基础建设。重点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机场等基础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扶持农业。他们每年要拔出专款帮助本国和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国家发展农业,尤其是帮助他们克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英国20__/20__年度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高达31.82亿英镑,主要是对农业和农场主的直接补贴,以20__年种植业为例,按播种面积计算,小麦和大麦的补贴金额均高达222英镑/平方千米,油菜子和亚麻子分别高达337英镑/平方千米和422英镑/平方千米。另外就是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扩大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是劳务培训和输出,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劳动就业率,从而增加收入。

(四)加强培训,提高受教育程度。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始终坚持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政策。他们的政府积极要求欧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高新技术等领域。通过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英国和法国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9年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目前,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并有不少农学院毕业生加 入农业劳动者行列。法国也有900多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万多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

(五)强化责任,完善对扶持资金的监督。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把资金交给欧盟后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通过资金运作程序,强化监督,加强对扶持经费的管理,以对纳税人的资金负责。一是严格审查欠发达国家提供的扶持项目。在欧盟会议上,英国和法国等成员每年都要派专人,主要是经济专家负责对援助国项目的分析、评估和审定。一旦认为所申请项目不符合援助计划,就提出调整或否决。二是通过成立监督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跟踪。欧盟为了使区域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确保扶持资金使用的质量与有效性。英国和法国以成员国的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并通过技术、财务和成果评估对扶持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三是利用激励机制,保障资金高效使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鼓励各成员国高效、成功地使用扶持基金,采取资金提留的办法,即从分配给各成员国的扶持资金中提留4%,对效果优异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三、加快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虽然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客观存在,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小康的基础还不牢,以20__年为例,苏北地区人均gdp为84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人均本外币居民储蓄额44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十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苏北的发展在我省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全省“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江苏在新世纪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我省富民强省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苏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借鉴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苏北地区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从发展的角度看,越是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快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苏北地区的广大干群必须要有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立足点必须首先要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力把优势发挥好、条件利用好,不要“等、靠、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北南经济合作,营造有利于对外开发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识,重点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全面开放,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骨干企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临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退出和淘汰已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能够体现苏北群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振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合理和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优势,而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在构建产业结构时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赶发达地区,更不能照搬苏南的模式,而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一方面要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相对集中开发某种农副产品的区域性规模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区域化的特色生产;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大财政对苏北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公司+农户”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理配置、利用和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前后关联的连锁反应,可进一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积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秩序,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苏北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卫星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部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培植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连接点,推进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六)加快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科技和人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推进苏北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各级人才运作市场,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 人事关系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第2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因素

1引言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使得近年来我国的不同区域经济间也逐渐呈现出了较大的发展差异。近年来,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也对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现象以及决定此种现象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对于我国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东南沿海经济差异演变特征

2.1东南沿海地区总体经济情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在95~05年间东南沿海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差异逐渐增长且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在95年时段,我国东南沿海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同我国全省间经济差异是大体在同一区间中分布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就说明了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差异分布的规律同我国全省间城市差异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1995~2005年。在此年份区间中,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存在一种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中部分发达地区无论是在发展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都得到了较大速度的增长,而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也在发展,但是在发展的总量以及速度上都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这种经济差异的演变则应当从这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变化中进行。

在95~98年这三年时间中,我国的东南沿海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线,金融影响以及金融危机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遏制性,但是我国总体经济却在我国统一政策下实现了良好的软着陆,并真正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渐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进行增长,并且出口方面的需求情况也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中,使得我国民间经济较为平稳。从这里则可以看出,我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同我国的整体调控力度存在较大的联系。

而随着时间来到1999年,我国还处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中,这也使得东南亚相关国家的自身货币获得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贬值,且使得地区间出口的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货物出口情况造成了很大的挑战与威胁。同时,此时我国的经济环境还处在一个僵局之中,难以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善,这也使得普通居民的消费信心以及企业投资的信心不能够良好的建立,从而使我国该时间段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出现一种下滑的趋势。

2000年,我国随着全球经济的总体增长而也出现了较大的经济增长,同时我国也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以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的政策措施,使得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情况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较为积极的变化,使得经济情况明显好转。并且使五年前就出现的连续放缓局面出现了一定的扭转,并且真正出现了一种良好发展的态度。在该时期中,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投资、出口以及消费这三大主体使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而此时我国社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整体出现了一种积极上涨的趋势。而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情况整体好转的同时,我国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区域之间经济不平衡的现象,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当时间来到2001~2003年,此时全球的几大经济体日本、欧盟以及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都进入了一个平稳的趋势,使得国际上货物需求明显出现下滑,而这就使得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外贸经济发展驱动作用被明显降低。同时,我国积极开展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非典情况的出现都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又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瓶颈期,使得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也被明显的减小。

2004年至今,我国不同地区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将我国所实行的宏观调控以及现有的体制改革良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此种措施不但能够有效的控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不会盲目增长,同时也会保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整体农业发展保持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使得我国的投资增长由盲目趋势变为理性,从而使得我国的出口情况依旧能够保持增长的同时使得内部消费需求也在稳定增加,进而使我国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2东南沿海地区内部差异特征

经过研究得知,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情况产生差异的核心因素就是人文、政策以及地理这三大因素,而当我国进入90年代之后,上述三项因素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优势就已经被逐渐淡化以及弱化,而此时对区域经济造成最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就逐步转变为了地区的经济体制因素以及经济结构因素。同时,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回波效应的逐渐减弱,使得扩散效应成为了一种新式效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逐渐增强,并且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差异呈现了一种收缩趋势。而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情况仍然以一种较为平稳的态势发展,并且使经济的总体差异出现了一定的下降。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经济差异情况都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研究意义,使我们能够在对其研究的基础上获取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上文中,我们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这就使我们能够根据关键因素、区域控制条件的良好掌握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差异 影响因素

通过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我国经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一种奇迹。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所有区域经济都得到高速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论是整体经济表现,还是个人收入。如果此种情况继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必须提出具体的措施应对。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区域性差异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农村到城市,沿海到内地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多个领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令世人瞩目,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经济的腾飞也改善了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百姓生活逐渐有所好转。但是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广阔,城市众多,并不是所有的地区经济都得到高速发展,有些城市位置、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迅速;而有的城市较为偏远,基础设施又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情况,以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快速,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则较为迟缓。此外,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失衡状况。

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本因素

对于资本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对人力、物质以及土地等内容进行考虑。对于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差异性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以物质资本的方式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两个方面。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差异性,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资本要素,可以统计和对比不同区域的资本总量,从而可以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速度进行科学分析和衡量。

(二)劳动要素

对不同区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劳动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对于就业率的调查,主要是对正在社会中从事可以获取报酬的人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劳动要素,可以对该区域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掌握,科学评估该区域劳动力现状。

(三)技术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下,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某个区域具有较为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可以体现出此区域的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并且可以做到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技术要素主要在以下三点内容中体现:第一、科技人员的力量。如果该区域具有较多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说明该区域科学研究较为领先,科技创新能力强,对于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全社会领域的研发费用。主要包括土地建设、劳动力以及仪器购买费用。此项资金投入的越多,那么可以提出此区域的经济活动越活跃,则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专利授权数量。该区域如果具有非常先进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那么更有利于进行产品创新活动,同时在国家的认定下获取专利。所以说区域经济越发达,则该区域专利产品也会更多。

三、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针对当前阶段的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必须提出有效措施,改善此种状况。一是吸引投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需要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外商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该区域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出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给与投资项目一定的优惠措施,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基础生活保障。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容易出现人口流失的情况,人们多数会到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基础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当地政府必须开展有效措施,增加人们相应补贴和补助,从而使人们基础生活得到保障。三是鼓励年轻人创业。对于经济落后的区域,在积极引进外商的同时,还需要对本区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地方政府需要将流失的年轻人进行笼络,鼓励他们返回家乡进行创业,推动家乡经济建设。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贷款政策,为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等优惠措施,从而解决年轻人创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吸引高校毕业生返回建设家乡。很多高校毕业生不仅有技术又有实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所以经济落后的区域政府必须对毕业生提高重视程度,为毕业生提供基础生活保障,或者解决编制等等问题,从而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社会发展必须紧紧遵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思想,尽管在经济发展阶段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还需要我国政府和人们共同面对。加强对影响因素科学深刻的分析,充分认识到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防止差异性扩大;经济落后区域也需要不断开展相应对策,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减小经济发展差异性。

参考文献:

第4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金融风险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uncoordinated and the financial risk’s relations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thought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will be uncoordinated through many kinds of way initiation finance risk.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financial risk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问题最终会集中体现于金融。那么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与金融风险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关系呢?本文将结合经典的金融风险理论,就这一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

1从马克思经典假说看

1.1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生产过剩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产业同构及重复建设问题,会导致商品生产的结构性过剩。经济领先区域经济之所以领先与其产业结构领先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分不开的。经济落后地区在缩短与经济领先地区的经济差距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经济领先区域的产业升级速度不能维持两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时,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叠加。产业自构必然会引发大量的重复建设问题。而产业的同构与大量的重复建设必然会导致商品生产的结构性过剩。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需求相对不足,使得生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消费需求的不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必然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与经济落后区域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情况下,其对于已有产品组合的消费需求会趋于饱和,由此制约其消费需要,而对于经济落后区域而言,较低收入水平会制约其消费需求。第二,从投资需求角度看,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虽然有大量的资本集中,但是由于产业升级的缓慢,资本流入到生产领域的量在产业趋于饱和后就会增长缓慢,投资需求开始不断萎缩,而对于经济落后区域而言,政府将比较稀缺的资源集中配置在其认定的高利润率的“关键性产业”中,这必然导致本地原本就稀缺的资源对于其他“非关键性产业”而言更加稀缺,进而制约了“非关键产业”的投资需求。

1.2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金融过剩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的金融相对性过剩。根据前文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会导致资本从经济落后地区持续的流出,同时还会阻碍资本流入经济落后地区。而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金融资源的大量集中,在国家“一刀切”式的宏观调控下,很容易产生金融的过剩,形成信用的过度膨胀。

其次,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大量的金融资源被投放到“关键性产业”,而根据“资金软约束”理论,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这些产业很有可能产生“资金软约束”现象,进而导致金融的结构性过剩。

2从凯恩斯理论角度看

凯恩斯指出,经济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亦可通过这些途径导致金融风险。

首先,从消费需求角度看,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区域间贫富差距增大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在经济领先区域出现的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及结构性不足,亦会导致区域内收入的两级分化,进一步制约需求的扩张。

其次,从投资需求角度来看,对于经济领先区域,在旧有产业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会阻碍其产业的升级,进而阻碍了投资需求的扩大。而对于经济落后区域而言,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会阻碍“非关键性产业”的投资需求,而另一方面,优质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也会制约该地区的投资需求。

3从周期性的金融内在不稳定理论角度看

首先,按照明斯基的理论,金融风险的产生源于经济周期中的某种变换,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情况下,经济落后区域的经济赶超战略为这一“变换”的产生带来了契机。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投资机会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因而汇集于“关键性产业”,在资金软约束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信贷泡沫。

其次,经济落后区域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偏好于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通过自主开发或者引进的途径在本区域内形成技术的创新,而这亦会带来新的“变换”因素,进而导致多方面的风险暴露。其一,如果自主开发,那肯定要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风险投资业,而风险投资业的特点是集高风险、长期性、专业性于一体,这与经济落后区域优质劳动力及资本缺乏的现状是冲突的。其二,如果从经济领先区域引入,由于经济领先区域资本充足,在以此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多以服务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目标,当然这也符合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规律,如果经济落后区域进入相关的技术,则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过度替代,使原本就稀缺的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力就业状况则更一步恶化,进而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最后,稀缺资源向经济领先区域的持续涌入,也会加大经济领先区域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稀缺资源在经济领先区域的持续集中,一方面为银行过度信贷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经济领先区域内有可能形成“被提前的经济繁荣”进而导致过度的投机。

4从货币主义视角看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会导致我国“一刀切”式宏观调控的失灵。在全国统一货币供给调控下,东中部地区经济对货币调控的反应要快于西部地区。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金融机构往往将资金从西部地区调往东中部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使用,很多微观经济主体通过股票市场投资等渠道将资金投向东部地区,这将首先导致东部地区不动产、金融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会波及到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原本稀缺的货币供给显得更加稀缺,此时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调控又将陷入两难境地。

其次,地方政府出于竞争的需要,对商业银行强加以准财政的职能,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这双重委托的矛盾,进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最后,从引进外资角度看。对经济落后区域而言,希望能尽量引入外资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毫无疑问,无论从投资的硬环境或者软环境来看,经济落后地区都无法和经济领先地区相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进行补偿,而这些措施往往会导致整个国家利益的损失。而陈秀山(2006)的分析更指出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必然导致其区域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如果其选择将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则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第5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中原地区;区域经济;航空物流;发展现状随着当前商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业也不断得以发展,与航空业同时发展的航空物流业成为当前大家关注的重点。但是就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域发展航空物流的必要性

中原经济区域发展航空物流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下文中,笔者就从两方面就中原经济区域发展航空物流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一)中原经济区域发展的需求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家进一步倡导发展中原经济区域,推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加快实施。在这种情况之下,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中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物流行业的需求就会有所增长,传统的物流方式满足不了中原经济区域行业的发展,航空物流的发展很有必要。

(二)航空物流逐步成为物流业的重要方式

随着国际航空物流的发展,航空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重要的物流方式。发展航空物流将是提升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渠道。在这种趋势下,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很有必要性。

(三)政府对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视

2013年4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对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标志着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正式起航,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域现代物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政府对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重视之下,势必会重视和加大对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投资推动该地航空物流的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文的真实性,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增多

航空物流公司数量增多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的主要现状。截止到现在为止,由于中原经济区域的航空物流市场需求量大,全球10 大物流企业和20 大船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已经相继入驻中原经济区,这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的入驻也催生了本土物流企业的成长。目前来看,较为成熟的航空物流企业较多,河南省昌盛航空物流有限公司、郑州润通航空物流有限公司等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标准化,规范化。

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数量增多是一种发展趋势,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发展的水平与质量是关键。

(二)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水平低

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水平低是当前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这里提到的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内容:

第一,专业化水平较低。就当前来看,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行业的发展目前仅仅停留在表面,无论是从规划来看还是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物流园区质量与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实际上,很多工作依然需要人工来操作,在专业化水准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来看,欧美等国外发达地区的供应链管理则相当成熟。

第二,航空物流园区规划不统一。就中原地区来说,目前中原各省市地区之间发展依然是以自我区域为主题,整体范围内的航空物流规划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河南根据当前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构建了物流园区,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其仅仅是考虑郑州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忽视了周边地区的航空物流规划,因此实用性及推广性不是很高。

(三)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运输货物增多

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运输货物增多也是今后的一种趋势。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物资在运输过程中选择航空物流。就当前航空物流的发展来看,大多数地区的货源都是以普通货为主要产品,很多货物之所以选择航空物流,是因为其快件的需求。相对来说,高附加值等高端产品的使用程度较小。

今后,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运输货物会日益增多,在这种趋势之下,航空物流服务会日益完善,书籍、药品、软件、文件及玩具等产品的运输也都会成为航空物流运输的重要物品。

(四)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是导致中原地区航空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就我国物流方面的人才来看,物流人才并不匮乏,但是真正具体到航空物流人才,我们就可以看出,航空物流人才的质量不高,真正的人才数量也较少。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航空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单一方面的人才,而是综合性人才,航空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仓储物流等知识,除此之外,相关的法律知识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目前来看,我国此方面的综合性人才较少,今后需要进一步培养航空物流人才,进一步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的未来展望

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做好航空物流发展的工作对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规范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的发展

规范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措施。规范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的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造中原航空物流发展的形象。规范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的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加强规范化管理。航空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统一的规范,不能各自企业都有不同的规定,只有规范化和统一化管理,才能够扩大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发展的规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国内航空物流及国外航空物流都有系统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第二,加强区域发展的规划。就目前来看,中原经济区地区产业相似、资源结构相互重叠、缺少区域协调,这种情况不利于航空物流公司的发展。今后,需要进一步根据中原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区域物流规划,用以明确各地发展战略。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综合系统规划,建立与形成协作机制,全方面提升区域合作的层次与水平,推进中原经济区区域物流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二)提高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水平

提高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水平是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发展的主要措施。就笔者的研究来看,提高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水平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积极细分市场。航空物流的优势主要是快捷,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这一需求,进一步细分市场,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做好航空物流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云贵地区的茶叶很著名,为了进一步确保茶农新采摘的茶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运到北京等发达地区,贵阳某航空在茶城附近设置了航空物流点,这样就可以确保茶叶在运输到北京,受到大家的喜欢。所以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来细分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

第二,完善区域物流网络。提高航空物流水平不仅仅需要考虑航空物流,更是需要考虑周边的物流网络情况,物流作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其的发展不仅仅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运等这些运输方式,还包括商务、税务、土地、口岸监管与信息等其它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物流网络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当前物流市场,完善区域物流网络,让所有的工作为了有效和快捷服务,而不是以其各自的工作为中心。唯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航空物流乃至中原整个区域的物流水平。

(三)加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推动未来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要求。中原地区的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其仅仅局限于物流运输这一块,忽视了软件及周边的硬件实施。加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供应链管理是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在今后航空物流的发展个遇中,要进一步加强建设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做好供应链的管理工作,以便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提供管理、技术等因素,为其提供一个更好地交流平台,方便航空物流工作的开展。

第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为支持航空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政府极为重视航空物流的发展。为此,河南政府设立扶持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拓航空市场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线航班补助、市场开拓奖励、机场使用费减免补助以及其他促进河南民航业发展项目的补助。

(四)加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未来航空物流发展的关键。目前来看,航空专业人才更多地是集中于北京、上海及广东等发达城市和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高水平、高质量的航空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较少。因此,要加大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航空物流人才培养的宗旨。高校需要结束航空物流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状况,进一步针对实际情况来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就目前来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之前提前约定,学校“按需培养”,企业“按需接纳”,供与求相符,学校的教学内容反映企业的诉求,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减少航空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就以四川某高校为例,其在培养航空物流人才方面,加强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众多有实力的航空物流类企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兼具的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在其他高校推广。

其次,企业要加强航空物流人才的培训。俗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对于航空物流工作人员来说,更是需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当今市场情况,进一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与时俱进。物流企业可以对航空物流人才或者是其他优秀物流人才开展培训。通过聘请专家来指导航空物流专业人才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由于部分航空物流就业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所以在专家对其进行培训之后,他们对自身的工作会有更系统的认知,会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除此之外,对于航空物流专业人才,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工作,提高航空物流专业人才的福利,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及幸福感也是加强航空物流人才工作的基础。

四、总结

做好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做好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航空物流的发展,提高我国航空物流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上文中,笔者就从规范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公司的发展、提高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水平、加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就如何做好中原经济区域航空物流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重视航空物流的工作,确保航空物流朝着规划化、标准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仁文.电子商务背景下航空物流的发展前景探析[J].中国商贸.2011(15)

[2]许良锋,徐维祥.国际物流航空运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物流技术.2010(16)

[3]陈红霞.我国航空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网络财富.2009(24)

[4]耿晓兰,王福英.浅析快速消费品的物流成本管理[J].中国市场.2007(Z2)

[5]徐公达,李凌.我国民航运输业融入现代物流的发展路径探索——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11)

[6]张巍.我国航空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35)

第6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未来,应将地区经济形势研判更紧密地纳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表示,要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地区经济工作思路正从注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的新思维。而这也成为地区经济司“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定位转型符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

“地区经济司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工作职能宽泛,任务十分繁重。”刘苏社介绍说,具体工作包括: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组织拟订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全国区域合作和组织协调国际区域合作,协调国土开发整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老少边穷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更加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调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如何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各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如何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思考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工作执行力,这些是地区司在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展‘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结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部门转型对比情况及我委自身需要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发展改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刘苏社说。

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统一安排,结合地区经济工作实际需要,日前,地区司有关负责人陪同委领导赴江苏、江西调研经济形势,组织有关部门赴藏区调研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赴安徽调研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情况,赴云南调研地震应急落实情况等等。

据了解,调研过程中,地区司有关同志除了深入工矿园区、项目建设点实地以外,还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需要重点支持的政策措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等问题,听取了地方和企业的意见与建议。

刘苏社介绍,各项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如何上下联动,项目和资金安排如何体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导向,这3个方面的问题受到地方普遍关注。

“新常态下,区域间的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把握地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新常态、新要求创造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加强各地形势研判,做好政策预研储备,至关重要。”刘苏社认为,当前,在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既要有行业分析,也要有区域分析。例如,面对区域走势分化,地区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做;又如,“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地区司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创新。

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今年3月份,地区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方向大致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变化,培育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主要思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6个方面。特别是,要研究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前提下如何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消费、产业、土地、价格等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配合,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组合。

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敢于和善于自我革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刘苏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调适工作状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统领地区经济工作。

“继续把推动区域战略和规划实施作为突破口,加强区域规划后评估工作,查找规划实施中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规划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刘苏社介绍说,地区司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思路、政策工具和推进机制,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摆在工作中心位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做好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相关工作。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引领带动“三北”地区发展,辐射东北亚发展。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落实好相关重大区域规划,统筹好国内区域合作和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衔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统筹实施“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处理好编制跨区域、次区域规划与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

刘苏社表示,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抓好潜力地区和薄弱地区,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继续发展壮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依托城市群发展培育长江中游、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一批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构建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陆路交通干线的一批重要经济增长带。统筹推动部级新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第7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 公共支出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公共支出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的干预活动。地方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无限扩大,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公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近来,国际上也越来越重视制度变迁和改革措施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当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获得一些对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的解释和政策含义。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都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区域经济领域。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收敛假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极具吸引力的预期。我国关于经济收敛性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兴起,涌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从经济理论的发展看,研究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态的方向发展。

第8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GPI;PCII;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一、引言

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自然资源有着较大的需求,由于其开发的速度过快,利用的效率偏低,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该问题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因此,要有效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二者间的关系。对于二者间关系的协调与处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提出了环境经济指标,分别为GPI指标和PCII指标,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二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

1.环境经济指标

该指标的评价对象为某一环境经济系统,运用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综合情况与发展进程等进行考量,从而体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二者间的作用与关系。

2.区域经济发展

它主要是指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们,其实际福利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具备的内容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质量的改进。

3.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中排出的废气、废水与废弃物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它对于人与环境等均有着较大的影响,主要的污染包括土壤污染、水源污染与大气污染等。为了实现对污染的治理,要对其进行投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标直接体现着国家或者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

三、基于GPI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GPI的概况

GPI指标主要体现着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二者间的协调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数量。该指标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二者间的关系实现客观的、全面的、定量的研究,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各区域的政府将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与合理的配置,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

2.GPI在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关系的应用研究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增长是最为重要的,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资源的使用与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影响着环境,目前,环境污染直接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各个地区要计算GPI,以此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与分析,GPI的增减与区域的GDP有着紧密的联系,GDP越高,GPI越低;GDP越低,GPI越高。在此基础上,可知,环境污染主要源于人类的活动,即: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同时,它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该问题有效处理的保障为经济的协调、健康与良性发展。

3.基于GPI的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的、量化的与客观的GPI指标,并且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政府重视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进行有效的联系,积极利用GPI指标,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协调与统一,并且要坚持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观,运用环保理念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四、基于PCII在工业污染物与治理投资的研究

1.PCII的概况

在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工业化是其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对于工业污染的研究,要制定科学的指标,即:PCII,这一指标能够对工业与环境二者的协调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该指标也能够体现国家或者地区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能力。

2.PCII在工业污染物与治理投资关系的应用研究

工业污染物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废水、废气与废弃物,因此,PCII指标体现着对工业废水、废气与废弃物的治理投入力度及投入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污染物的治理进行指导。

3.基于PICC的措施

在污染物排放中工业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PICC指标对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导了政府的管理与工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治理,要不断加大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工业污染物进行防治。

在治理投资方面,要保证投资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通过资金的投入,才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在此投入中要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同时,要保证治理投资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可以通过环保投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工业污染物来说,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与工业特点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使其具有针对性与高效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GPI与CPII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对两个指标进行全面的运用,并根据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区域的经济才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区域的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杨梦瑶.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4.

第9篇:区域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4—065—05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所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同时并存,又出现巨大反差的现象描绘得既经典又现实。这种现象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改革和科学发展。本文以我国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大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情况和应对之策(台湾、香港、澳门不在此研究区域范围之内)。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指标

如何对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具体的评定和测度,以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显性化的判断,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评判和测度指标体系。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来讲,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判断指标体系,需要从收入差异值、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衡量。

1.收入差异值。也就是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和工业部门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它表示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比值与工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比值。从数学意义上的可能性来说,这个比值的范围是0~∞。把它划分为0~1和1~∞两个区间。但是在经济增长实际中,农业的收入弹性要低于工业,也就是说,工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对比值要大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对比值,所以收入差异值只能在0—1的范围内。如果差异值接近于0,表明收入就极为不公平,第一产业的收入极为低下,二元经济的差异性就越大。

2.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能够基本上反映一个部门在某个时候的劳动生产率高低。通常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也正是因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两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在二元结构加剧阶段,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二者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在二元结构弱化阶段,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二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就表明,农业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经济的二元性就越显著。

3.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是建立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的,它表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由于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小于1,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因此,二元对比系数一般为0~1之间,当二元对比系数为0,即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经济二元性就最大化。如果为1,表明农业和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就完全转变成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就消失。如果在一定时期,二元对比系数不断缩小,两个部门的结构的反差就越大,二元结构就越显著。

4.二元反差指数。也就是工业或非农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这个指数表明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之间的产出比的差异值。二元反差指数基本上介于0~1之间,当二元反差指数为0时,表明工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相同,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二元性消失。由此可见,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指数越小,表明农业和工业的差距就越大,经济的二元性就会越明显。

二、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比较

为详实地反映各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指标和评价体系,着重从以下几个主要因子对三大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情况进行实证考察比较,进一步揭示各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的内部差异和演变规律。

1.收入水平的差异情况。收入状况是能够最为直观地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指标,这个指标直接地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联系,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应地较高;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其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就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收入水平也就高;反之,则低。城乡差别不大的地区,其收入水平的差别就小;反之则大。这一情况在我国各区域间表现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整体基尼系数和各区域的基尼系数的日益增长,也反应了各地区收入的差距正在扩大、贫富不均的显现化。我国各区域之间收入的差异及其变动情况,随着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不同而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整体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与三大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相一致,与三大区域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状况相一致。

2.二元反差指数的差异情况。各区域间的二元反差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出该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选择三大区域的基本数据,经过计算得出如下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三大区域的二元结构变化和全国二元结构变化的一致性。从1978~2010年,二元反差指数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经历了一个急速下降一有所回升一缓慢下降的过程,这表明了整体和各区域间变化的一致性,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这种整体的相对稳定不排除各区域间的变化波动。三大区域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异系数在不断变化中,它的急剧下降和快速下降主要集中在东部,而中西部地区大多为缓慢下降状态,这说明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不同步,其背后原因主要是由于东部比中西部有更快的发展。其次,东部地区的变化的快速性。就加权平均值而言,东部始终处于最下端,西部始终处于最上端,中部地区则处在东西部的中间,东、中、西部的二元反差指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排列次序。但是,三大地区的二元反差指数加权平均值的相对位置却在发生变化。虽然三大地区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然而东部下降得最为迅速,中西部下降相对较慢,结果是中部和西部的差距相对稳定,而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差距却呈现出很大的反差,这说明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异系数扩大主要是因为东部具有相对于中西部更快的下降速度,而中部和西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较强的同步性。

3.产业结构差异情况。三次产业的演变情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其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如果一个地区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低,而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则该地区的农业部门越少,则其二元性最弱。与此相适应,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和工业部门(第二产业)的差异,进一步反映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异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变,从总体上看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基本相一致,则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但是这种演变的程度从相对意义上来说,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还比较高,特别是西部地区要高出东部地区很多。这表明西部地区的传统农业部门还占很大比重,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透过产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洞察其内部的产业结构效益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发现,第一产业结构效益逐步下降,证明剩余劳动力来自于农业;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不断上升,表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但从三大区域间来看,东部第三产业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但其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指数相对都比较高,甚至与东部地区相比,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较高;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但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以上情况表明,三大地区间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的存在,反映了传统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在发展上的差距,突出了两大部门间的分化和极化,进一步表明了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内部非均衡性。

三、缩小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国家在整体上作出努力,还需要各区域从自身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协调转化。

1.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是全局性、深远性和战略性的。我们看到,目前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曾经较长一段时期实行的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现在需要根据发展的现实来调整这种战略,从过去的农业支持工业和城市转向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这种新的战略调整,我国目前也具备了相应的经济条件和其它技术保障条件。

2.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有效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并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把就业优先、社会保障优先、文化教育优先作为重点,在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乡差别的缩小、乡村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等逐渐向城市接近,乃至融为一体。

3.加强贯彻落实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机制建设。党和国家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先后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这为我们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间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政策保障,现在关键在于真正地落实和执行。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要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形式,帮扶欠发达地区。要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4.加快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归。一是要取消城市户口背后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这里有政策改革和社会改革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认真清理与户籍相连的各种附带功能,清理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必须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联系起来,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基本保险。二是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从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人手。搞活使用权,明晰产权,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三是要实行平等的就业教育培训政策。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在就业的岗位提供、就业前的培训教育以及工作所得的收入等方面,都应该一视同仁,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下”。

实行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改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片面为城市而设计的现实,改变农村社会保障空白的现状,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社会基本保障方面能够有平等的“公民待遇”。要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基本接轨,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