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精选(九篇)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

第1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一、中国与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的比较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缓慢到迅猛,再到平稳发展。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条件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下面,本文将对中国、美国、日本对外投资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1、美国凭借垄断竞争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默1960年就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并与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了垄断优势论。他归纳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第一,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第二,存在不完全市场,使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凭借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投资重点是高新技术和垄断产业,而不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产业;以技术密集而非以资金密集为基础,依靠工业产品差异化战略取胜。这种垄断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性的产业或产品,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日本学者小岛清在分析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指出,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依靠新产品的技术差距,为获取垄断利润而进行海外投资。具体地说,其一,这种直接投资是高度技术革新和高度垄断的产业,而不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因此,大部分跨国企业要在研究开发和宣传方面花费许多资金,所以多数又是巨型企业。其二,从美国工业品贸易的地位看,其在技术革新上具有比较优势,美国资本丰裕并不是原因。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更多地依靠价格的竞争力,而美国的出口则主要依靠产品的差异化。

2、日本依托边际产业转移的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学者小岛清20世纪70年代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为对象,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从己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日本企业是通过对邻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利用邻国较低人均收入的比较优势的先行者,如198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吸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存量的19%,而相比之下只吸收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存量的6%,欧盟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存量的3%,正是这种投资方式引起了“雁行”发展模式,且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是非制造业。这是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它与日本战后一段时期的产业结构有关,当时的日本主要向发达国家投资,目的在于确保对其经济至关重要的初级产品的进口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小岛清认为,日本型海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资本、经营能力和技术知识等经营资源的转移,因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一方面,可以对发展中国家的天然资源、农产品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另一方面,可以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从日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对其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而且“日本的海外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以后最有希望的出路,也是中小企业遇到困难时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他认为,日本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如果投资国首先将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移植过去,那么,中小企业就容易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

3、中国旨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对外直接投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催发了对外直接投资这个新生事物。那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将触角伸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国际竞争的规律。从国际经验看,一般都把对外直接投资概括为美国型和日本型。如果以美国型或日本型为标准,我国还不完全具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从整体上说,我国既没有垄断性的产业,也不需要向国外转移边际产业。但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不可能在单纯的国内竞争中得到提高,而必须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使之尽快成长为国际性的跨国公司,也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资金和技术,我国企业必须尽决走向世界,在学习和演练中成长壮大。这种学习和演练的企业,投资规模比较小,整个国家的投资总额也比较少。1996年以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平均规模在发达国家为200万-1300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为100万-300万美元左右。

我国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国际合资合作中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技术、管理及营销方法;第二阶段是在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市场去演练,提高素质和拓展市场;第三阶段是在积累能力和优势的基础上到国际经济竞争的大舞台去跟具有国际水平的跨国企业较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合资或者合作,还有少数企业到境外进行合资或合作,通过在合作中学习,初步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律和国际企业管理的方法。现在,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进入“演练”阶段,要独立地到国外市场和经济环境中去演练和拓展。这就是我国的演练拓展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从现阶段看,它立足国情,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的综合性优势和不成熟性特点相结合的特征

与多元地区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相联系的大国综合优势,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它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他的发展中小国,而是综合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优势。在这里,本文将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小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进行比较。

1、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特点:(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资金、技术及规模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高投入和高技术产生高效率,加之母公司和子公司交易的内部化,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2)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利润再投资的比例也比较高;(3)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广阔的市场;(4)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呈现软化趋势,其重点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和被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同之处。从不同的方面看:其一,我国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规模经济和内部化优势不明显。据统计,我国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额约100万美元,而发达国家约为600万美元。其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技术或市场,而非劳动力资源,到发达国家投资是为了寻求技术与市场,到发展中国家投资是为了寻求市场与自然资源。从相同的方面看,我国也在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走向高级化。

2、中国与发展中小国的比较

从一般的情况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1)利用成熟的适用技术开发传统产业,适应小规模市场;(2)以传统和习俗为纽带,开发特色产品,以适应特殊的市场环境;(3)利用较低成本优势,节约劳动力、管理及营销方面的费用,形成较低价格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普遍具有上述特征,但发展中小国与发展中大国有所不同:前者是仅仅具有这些特征,而后者除了具备上述特征以外,还具有发达国家的某些特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也表现出一些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其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既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面向发达国家。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及寻求技术动机的加强,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增长将快于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其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既重视开发传统产业,又重视开发高新技术产业。随着企业发展目标的高级化,我国的跨国企业开始重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海尔、华为集团就加大了对技术和项日研发的投入。其三,我国也开始实施企业集团化经营,以获得某些内部化优势。跨国集团的工贸一体化经营,通过行政组织形式及组织内部交易节约运行成本,体现了组织的内部化优势。

3、综合性的优势和不成熟性特点相结合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其一,总体的条件是不成熟的,也缺乏很明显的优势,因而不可能以充分的成熟的条件和优势为依托;其二,局部的条件是成熟的,某些企业和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有可能以局部的成熟条件和优势为依托;其三,不是完全以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而且以国家利益为目标,以潜在效益和“演练”的综合性效益为目标;其四,并不完全以市场为驱动,还存在一种政府政策的驱动力,是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的统一。

然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没有优势的。我国是一个大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差异性或不平衡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垄断优势,在有的方面又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适用技术优势、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大国综合优势。是通过整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优势。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适用技术优势。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也不排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技术知识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了它们得以在国外生存的竞争优势。企业为了适应小规模市场而发展的技术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劳动密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为适用技术优势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

(2)高新技术优势。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内部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同时并存。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国防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两弹一星”就是最好的例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很高的速度持续发展,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己经成为带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3)特色产品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进口,希望在本国投资的国外公司使用当地的资源;由于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和技术上的相似性,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可以较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来生产特殊的产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形成了一些特色产品,在对外投资中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也体现了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此外,某些十分有趣的投资是建立血缘联系的种族社区服务的。

(4)较低成本优势。由于企业管理费用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单位成本从事小批量的生产。管理费用之所以比较低主要优势进而形成了较低价格优势。尽管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工资要超过国内企业的同类人员,却明显低于外国企业的同类人员,管理费用较低。

(5)市场环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产品也有其特殊的市场环境优势:其一,小规模技术造成了特殊的市场环境;其二,传统习俗和种族纽带也可以造成特殊的市场环境;其三,历史形成的信誉也是一种市场环境优势。

三、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相统一的目标

19世纪末期,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说,引导缺乏绝对优势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或相对优势。20世纪初期,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资源禀赋说,引导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裕的国家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资源禀赋说实际上是把比较优势静态化或凝固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比较优势说。20世纪末期,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业,政府要采取措施培植这样的优势产业。这个理论给发展中国家以有益的启示:其一,它们不但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且必须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不一定会自发地形成,需要政府进行战略性的培植。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不满足于一般的出口创汇,而是更加重视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有的还提出“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政府干预和政策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

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应该是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自己国家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其特点在于:从动因来看,发挥比较优势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动机,而培育竞争优势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从效果来看,获得经济效益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效果,而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效果;从手段来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手段,而发挥政府扶持作用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手段。

这种把发挥比较优势和创造竞争优势有机结合的目标,在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产业及区域上都有体现。

1.主体方面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从主体上看,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中小型企业。近几年来,浙江、广东等省的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们集群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效果比较明显。截至2000年,浙江省已批准的603个境外投资项日,平均投资规模仅为36万美元。浙江、江苏等地的中小企业集群以不同的发展方式创造出了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新兴高科技行业中新的比较优势。但我们也很重视培植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万向集团等一批优秀的大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集团化的经营方式、内部化的特点和手段也充分显现了自身的竞争优势。2003年,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大型企业对外投资达1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的49%,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公布的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有43家是中国企业。大型企业以集团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创造了新的竞争优势。

第2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外商直接投资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涵义

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国家统计局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一般外商直接投资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合作开发等方式存在。

二、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货物与服务贸易账户、收益账户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经常账户的情况,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1)外资来源单一。我国当前的投资来源比较单一。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总额603.25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的投资为357.2亿美元,占50%以上,北美地区为37.3亿美元,欧洲地区为56.4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资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日本、欧美等国对我国的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很小(见表1)。

(2)优惠政策引发负面效应。首先,优惠政策使外资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有着诸多优势,使原本资本和技术实力就落后于外资企业的国内企业在政策方面又处于不利的地位,直接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其次,由于外资企业享有的税收政策不同与国内企业,出现了数额巨大的“假合资”,即内资为了享受外资的待遇,有的企业便设法将资金转移到国外,然后以“外资”的身份流回国内,套取各种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形成了许多“假外资”企业。(3)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而我国的外资产业分布格局是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占70%以上,其中多以制造业为主,第一产业仅仅占2%左右,第三产业占20%左右。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占了吸收外资的首位,约占了第三业的2/3,而金融、保险、商业、外贸、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外资流入的数量有限。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及闽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地区起步较晚。

三、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1)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保持外国直接投资适度规模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对于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引发了有关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适度规模讨论的热潮,提出了其适度规模的概念。适度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具体是指在国家自我经济发展控制权的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能为经济发展所消化吸收,并能促进经济。(2)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取向。重点支持先进技术,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鼓励外商对我国农业的投资,加快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有针对性地打击外国直接投资热钱流入行为。首先针对贸易项下存在着进口价格虚报、假借贸易名义融资等行为,在不限制其用汇条件下加强真实性审核,提高监管的效率。其次,严格限制资本项目的借汇,对外资企业外债实行审查备案制度,对其资本项目外汇实行有条件结汇。对资本项目不按规定渠道审批和结汇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最后,严格进行收支凭证的审核和实施法人负责制。要防止利用境内外母公司和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资金的投机炒作,严格进行收支凭证的审核和实施法人负责制。

参考文献

[1]王博雅.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1(22)

第3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国际形象;对外直接投资;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全球化时代,国际形象与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紧密关联,并且对其国家声誉和威望也有较大的影响。国际形象指的是国际社会公众对该国有形表象、精神内涵和国家行为及其结果的总体评价。管文虎(2000)指出: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该定义将国际形象与国家形象相区别开。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内外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管文虎,2006,2007)。换言之,国家形象包括了国家内外部的综合认知和评价;而国际形象则只有外部的评价和认知。

随着信息透明化程度的提升,诸国在也在不断地加强其自身形象的建设。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中的代表性国家,亟待化解由于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增强而带来的误解与疑惑,消除他国对中国发展和强大产生的恐惧情绪。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是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OFDI的国家被称为东道国,OFDI对于东道国而言是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世界第二,并超出吸引外资流量,首次实现资本净输出,由贸易大国逐步转变为投资大国。

本文力图对当前我国国际形象塑造中与我国对外投资进行分析,并探寻可能改善我国国际形象的途径。

一、理论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好感度,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国家层面,我国对外投资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在外国公民中的形象。例如,当前中国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表现,能够有效带动区域共同发展,共享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公共外交的实践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本地化经营、援外培训、创办民间投资交流平台、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学习、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些活动能有效增进外国企业对我国的了解,进而影响到外国公民对我国的好感度,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同时,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必然带来中国公民的各种跨国活动,通过绿地投资等方式还可以大量招聘外国公民进入中国企业进行就业,在公民个体层面极大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相关系数对中国对外投资与其国际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中国对外投资的变量为ODFI与GDP的比值以及OFDI总存量与他国FDI总存量的比值这两个指标,国际形象采用对中国好感度这一指标。其中ODFI、GDP等指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他国FDI总存量指标来自UNCTAD,好感度指标来自Pew Research Center。

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从表1而言,OFDI/GDP比值(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对该国的投资对该国的GDP的贡献程度)与好感度的相关系数为0.53。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对外国的投资对该国的GDP贡献程度与外国对中国的好感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另一角度,OFDI/FFDI比值(可以理解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该国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比率)与好感度的相关系数为0.67。同样可以认为:中国对外国的投资对该国的GDP贡献程度与外国对中国的好感度呈现显著正相关。

在图1中,S1是OFDI与GDP比值对于好感度指标的冲击路径,说明中国OFDI流量与东道国GDP之比和东道国对于中国好感度始终是正向关系,意味着中国OFDI对东道国经济促进越大,东道国越容易对中国形成好感。S2是OFDI与FFDI比值对于好感度指标的冲击路径,描述了中国OFDI存量与东道国接受FDI存量之比和东道国对于中国好感度之间的关系,初始为正向关系,随后转为负向。意味着,对于一个国家的OFDI占比越大,并不能形成该国对于中国的正向国际印象,反而容易让东道国形成被殖民感和被控制感,营造负面情绪。

三、结语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国际形象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中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充分考虑到ν馔蹲视胫泄的国际形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OFDI/GDP比值对于好感度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关系;OFDI/FFDI比值(对于好感度在2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关系,但是再长期的视角下,由于该因素带来的被殖民感与被剥夺感会对其带来较为不利的负面冲击。

参考文献:

[1]韩源,王磊.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因素浅析[J].形势与政策,2007(4):57-59.

[2]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管文虎.国家的国际形象浅析[J].当代世界,2006(6).

[4]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7,9(5).

第4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金融危机 模型构建 可能影响

两年前,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蔓延,已经突破了虚拟经济的范围,并对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实体经济所受到的影响几乎都是利用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下文中简称为FDI)的影响而造成的影响。根据我国商务部前两年所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08年年底我国实际可以利用的外资大概有60亿美元,跟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而到2009的2月,实际利用的外资为58亿美元,跟上年同期下跌了16%。

目前我国是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于FDI流入的影响,势必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和持续增长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国家金融危机对我国的FDI的影响以及相应对策进行分析,从而保持我国经济发展和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危机影响FDI的规则和原理

在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FDI影响的研究上,目前我国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对其影响的规则和原理进行研究,但是从整体上的影响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来的加以分析:FDI的流通动机和外商的投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当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东道国在FDI上的收益降低时,就自然会削弱FDI的流通意愿,就算国外的投资者拥有足够的资金,其流向东道国的FDI也会减少;在金融危机降低了国外投资者投资能力的前提下,即便是东道国的投资收益率非常高,国外的投资者也表现除了极高的投资意愿,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的投资能力的约束,在FDI的流向上也自然会减少。

1.从FDI流入动机角度分析

从FDI流入的动机角度上分析,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东道国的出口以及经济增长率时,FDI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具体的FDI流入动机上,一般可以将其分为市场扩张的动机以及资源寻找上的动机。

首先,对于市场扩张的动机,主要出现在一国的国内市场在销售增长上变的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企业一般都出考虑往国外市场进行扩张,在东道国建立新的销售以及生产机构。而这种源于市场扩张而在东道国的国境范围内,依靠东道国相关的法律、由国外的投资者拥有全部或是部分资产所有权的FDI,又被称为创建投资或者是绿地投资。

而在资源的寻求方面,当一家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东道国土地使用成本、廉价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自然资源时,这种FDI就是笔者所说的资源寻求的FDI。而当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的货币汇率产生一定影响时,这种资源寻求的FDI所受到的影响就比较明显。举例而言,当东道国的货币贬值时,相对而言以外币计较的生产成本就必然会降低,从而国外投资者生产利润就实现了相应的提高,也就会吸引更多的FDI流入,反之则会降低FDI流入。

2.从外商投资能力角度分析

从外商投资能力的角度而言,金融危机会让很多国家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情况,提高各国的信贷成本,从而给信贷的获取增加了难度。从企业的发展层面上来看,目前有很多的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对企业的并购来实现FDI的流入,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这些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贷款的能力,同时也会抑制这些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能力的,无法实现正常情况下的跨国并购,从而影响到FDI的流入。

二、FDI流入所受影响的模型设计以及相关因素分析

1.计量模型

为了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FDI流入的可能影响,需要弄清楚影响中国FDI的因素有哪些。为此,本文准备用下面的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

t=1,…,T

在该式中,被解释变量表示t时的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量;解释变量表示影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量的第i个因素在t时的观测值,其中i=1,…;k,为t时的误差项;T为样本容量。对于该模型而言,如果各个变量是平稳序列,我们可以直接用OLS来估计该方程,并根据各变量的t检验值来确定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中国的FDI流入;如果各个变量是非平稳序列,那么有可能产生所谓的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问题。

2.影响我国FDI流入的相关因素

(1)美国股票市场指数。美国股票市场指数有可能从四个方面影响中国的FDI流入:第一,当美国股票价格较高时,美国的跨国公司很容易获得资金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第二,当美国公司股价较高时,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对美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成本过高,于是其他国家的跨国资金有可能流入中国;第三,当美国股票价格较高时,美国股市总值也会较高,这表明其金融市场的深度较大,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四,当美国股票价格较高时,说明公众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这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的FDI流入。从FDI的目的地角度看,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可以看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替代的,因此美国股票价格指数对中国FDI的影响取决于这几种力量的对比。

(2)中国流通股股市总规模和中国股市成交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股市的大小反映了中国股市的规模,而股市成交量则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由于FDI可以通过外国投资者购买当地公司的股权来完成,股票市场的大小和流动性还会影响到外国投资者的资产变现能力,因此一国的股市深度和流动性就会影响到FDI的进入。

(3)人民币汇率水平。当人民币升值时,FDI进入中国以后只能兑换到相对较少的人民币,因此人民币升值不利于FDI的流入。考虑到中国的FDI大多是以美元计价的,本文以直接标价法计价的中美货币双边名义汇率代表人民币汇率水平。

(4)中国的出口指标。由于很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都是外向型企业,其产品主要出口中国海外市场,因此当中国出口势头强劲时,FDI流入会增加;反之,当中国出口形势恶化时,FDI流入可能会减少。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FDI流入的可能影响

根据上面的计量分析,中国股市成交量和中国出口的增加都会提高中国FDI的流入,而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广义货币总量的增加和以美国长期利率为代表的国外资产长期收益率的提高,则会降低中国FDI的流入。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到中国的FDI流入。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包括中国股市在内的全球股市的低迷,使得中国股市的成交不够活跃,股市成交量下降,从而降低FDI的流入。第二,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导致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商品出口就会下降;而中国国内外贸企业引进外资的愿望和动力下降,必然使跨国公司的投资意愿也会降低,使得FDI的流入减少。第三,国际金融危机还会使得西方国家的长期经济前景不佳,可能导致这些国家的长期资产收益率下降,这又会提高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意愿。第四,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OECD国家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这些国家的广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导致中国FDI流入的减少。

四、对于这些影响我国可以采取的对策

根据我们的样本和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可以通过影响中国股市成交量、中国商品出口以及全球流动性,而间接地对中国FDI流入产生不利影响。当然,如果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长期资产收益率下降的话,将有利于中国FDI的流入。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FDI流入国,中国必须采取措施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FDI流入的负面影响,保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FDI流入的影响途径,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第一,可以采取稳定股市的政策,保持股市活跃交易,吸引跨国并购资金的流入;第二,尽管人民币贬值不会直接影响FDI,但是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适度贬值,将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出口,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继续进入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因此可以考虑对人民币进行适度贬值,或至少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避免因西方国家货币贬值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第三,可以采用诸如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非汇率政策,保持中国出口的良好前景。当然,根据全球FDI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可以着重在采掘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业等投资热点行业上吸收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抵消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对其他行业FDI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可为以后的经济增长打下更好的供给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文军:人民币汇率、FDI与中国贸易收支――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视角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01)

[2]刘玉荣 陈希希: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1):39-41

第5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创造利润,另一方面要获取技术带动母公司的提升,因此,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和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引言

建国后,我国对亚非拉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无偿对外援助,而对外直接投资直到1979年8月才开始正式实施,当时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允许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方针,吹响了对外开放的号角。从1979年至今,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探索新的经济领域和合作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后初具规模,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750亿美元。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

2、我国的对外t接投资极况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己经建立了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世界174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11%,对外直接投资势头锐不可当。

表1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类构成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公报里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金融类投资达到140.5亿美元,增长速度最快,较去年相比增长741%,占据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4。其中,银行业仍然是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龙头。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共在美欧等国家设立50多家家分行、接近30家支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10几万人。

据资料统计,2008年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我国企业在境外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可见,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指挥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锐不可当。

3、对外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

3.1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表中的账户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准备账目等。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账目,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贸易增加,从而对母国国际收支造成有利影响: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投资资金与利润的汇出而对该国的国际收支造成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的无国界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均呈积极方向发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继续和外汇储备数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会继续加强,国际热钱的涌入及快进快出,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以对国际收支波动进行有效调节。因此,在目前资金供给充足、外汇储备充裕的背景下,进一步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可以减少国内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促进外汇保值增值,同时可以适当减少资本项目的顺差,缓解我国经常性项目账户中投资收益项逆差的压力,积极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

3.2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国国际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蒙代尔的投资贸易替论和小岛清的投资贸易互补理论分别介绍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蒙代尔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贸易障碍的增加会刺激要素的流动,要素流动障碍的增加会刺激贸易的发展。投资国会减少拥有比较优势商品的生产和出口,而东道国则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另外投资国会增加拥有比较劣势商品的生产。这两种情况都会减少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即投资和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与蒙代尔等学者不同,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如果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己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可以扩大两国问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双方进行更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创造条件。

近年来,外国资本越来越注重在华独资经营,想方设法保护其技术,我们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越来越难。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逆向技术转移,即技术由东道国向投资国转移,纷纷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讲所取得的技术带到母国企业进行消化吸收。我们所熟悉的华为、联想、海尔等一批优秀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投资并不一定直接获得产品上的优势,但是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兼并当地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这些技术带到国内母公司,掌握世界上最新技术动态,与时俱进。因此,在当今世界全球技术一体化的趋势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先进技术的源头,并实现国外向国内的转移,将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数量具有直接的以及间接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对于短期就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而使本国企业本该进行的生产活动停止所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国内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如为海外公司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形成的额外的就业机会。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对外直接投资将导致投资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

第6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规模 出口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1-0036-06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是发达国家经济殖民化和南北两极分化加剧的过程。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离开全球化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作为第三大外贸国,第四大GDP国的中国,与其被动地、消极地适应全球化,不如理性地、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而对外直接投资正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理性、积极之举,也是“走出去”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

国际直接投资有外国直接投资(inward 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之分,前者研究外资的流入,后者研究外资的流出。无论是从总量还是相对量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要远远落后于外国直接投资,因此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重点是外国直接投资。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体现,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日益成为国际投资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有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

文献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一国融入全球化的主要渠道,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两种重要模式。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联系极为密切,两者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站在母国的角度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主要有替代和互补两种,即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减少(替代)母国的贸易,也可能增加(互补)母国的贸易。但是正如Helmberger和Schmitz(1970)所指出的那样,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究竟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其实是一个实证问题而非理论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主要的结论有三类:一类支持替代关系,一类支持互补关系,还有一类认为结果不确定。

在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上,关于国际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华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于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在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蔡锐和刘泉(2004)[1]、张如庆(2005)[2]、项本武(2005)[3]、陈石清(2006)[4]等运用我国不同阶段的贸易和投资数据,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实证研究多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国内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差异很大,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相对较弱,学者们考察的时间跨度也有所不同的缘故,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

此外,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进出口规模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上,虽然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进出口规模的影响,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其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应当有利于绕开贸易壁垒,寻求原材料供应和改善管理技能,还应当有利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探讨并加以实证的支持。

本文将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出口贸易额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规模效应

1.模型的建立

为了实证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出口额的影响,采用如下回归模型:

lnEXt=β0+β1lnOFDIt+β2lnSOFDIt-1+β3lnIFDIt+β4lnSIFDIt-1+β5lnGDPt+β6lnWGDPv+β7lnWIMt+μt (1)

其中,EXt是当年出口额,OFDIt是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SOFDIt-1是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IFDIt是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流入额,SIFDIt-1是上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流入存量,GDPt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WGDPt为当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WIMt为当年世界进口额。β0、β1、β2、β3、β4、β5、β6、β7是待估计的参数。β0是截距项;β1测度当年出口额对于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弹性大小,β2测度当年出口额对于当年上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弹性大小(考虑到时滞效应),β1和β2是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是否具有推动效应的关键变量,如果两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β1或β2的估计结果应该为正;β3和β4测度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流量和上年存量对于出口的影响;β5测度的是中国的GDP对于出口的影响;β6和β7是在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受到世界经济增长和进口需求的基础上,测度世界GDP额和世界进口额对于出口的影响;μt是扰动误差项,测度的是其他没有考虑进去的变量扰动。

2.数据说明

我国外资流出入的数据可以从商务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国际投资报告三个渠道获得。在数据采集时发现,1985―2004年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对外直接投资差额栏中的数据与UNCTAD国际投资报告中的数据完全一致,因此外资流出入的数据直接采自各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GDP和世界GDP的数据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进口额的数据来自于《国际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或根据年鉴计算得到。模型回归引用的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是1990―2005年。模型的回归及相关检验全部运用SPSS12.0完成。

3.模型的估计

对(1)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参数估计时,变量的选取采用了向后剔除法,以排除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通过检验计算,回归中移去了变量lnGDPt (β5)和lnWGDPt (β6),最终得到如下结果:

lnEXt=15.878+0.131lnOFDIt+1.036lnSOFDIt-1-0.413lnIFDIt-0.541lnSIFDIt-1+2.058lnWIMt (2)

从回归分析报告(见表1)来看,模型拟合情况很好:调整后的R2为0.993表明lnEX的变动中有99.3%可由自变量解释;相关系数R为0.998表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相关程度为99.8%;每个回归系数的t值都是显著的;衡量回归方程显著性的F值也是显著的。具体来看,回归结果的经济含义为:

(1)β1=0.131和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出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并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加1%,出口额会增加0.131%;

(2)β2=1.036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对出口存在推动效应。β1和β2的对比还说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

(3)β3和β4的值为负表明1990―2005年间我国外资的引进非但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出口的作用,反而对于出口是一种阻碍;

(4)β7=2.058说明世界的进口需求对于中国的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5)β1、β2和β7的估计结果说明尽管对外直接投资和世界的进口需求都促进了中国的出口增长,但是相比较而言,世界的进口需求对于出口的推动作用更大。

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1990―2005年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这一结论与国内学者项本武(2005)[3]的研究一致。从模型的估计参数中还可以看出,外资的流入并没有能够起到显著的促进出口的作用,而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世界进口需求的增长。这一方面能够说明我国的出口产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出口是适应型的而非主动推进型的。

第二,国际利益的分配法则表明,一国越处于产业链的后端,它从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越大。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两次质变,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结构优化的诸多因素中,人们一直看好的外资流入因素并没有能够起到显著的影响,而起关键作用的是GDP的增长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即自身的经济发展。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外来的力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主动地推进中国的结构优化。改变结构低级化的状态,争取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利益变化的关键还是靠自身的力量。

虽然无论是从总量上、从相对于GDP,还是从相对于外国直接投资而言,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113.06亿美元,是2004年的6.26倍,几乎等于前五年对外投资的总额。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迅猛发展。诚然,对外直接投资应当以企业为主体,但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政府加以适当的指导。鉴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从动机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有资源导向型、出口导向型、贸易转移型、技术导向型和产业升级导向型之分,而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为前三种类型[5]。更好地“走出去”需要政府对于技术导向型和产业升级导向型等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鼓励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鼓励服务业等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主动获取技术,推进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如此。在“快与好”的问题上,应当是“又好又快”而非“又快又好”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只是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发展战略,但根本的还是要立足自我,因此,政府应当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适当地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以便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地发挥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出口、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乃至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

最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说明引进外资的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大环境独自进行,在更好地“走出去”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更好地“引进来”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外资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有选择地引起外资,而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大潮,使外资真正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注释:

[1]蔡锐,刘泉.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4(8):64-70

[2]张如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3):23-27

[3]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2-191

第7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 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西方标准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在解释工业化国家跨国投资动因及其行为特征等方面,为研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基本上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厂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发展路径问题,而是一种以“企业选择”为重点的理论范式,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并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关系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微观经济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方案,是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深远意义说,中国fdi产业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绩效,决定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是中档加工组装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聂名华(2001)总结了我国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应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同时要有选择地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宋伟良(2005)在分析与产业选择相关理论后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另外赵春明(2002)、邢建国(2003)等学者也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基准也只停留在理论表述,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也较少见到。

鉴于此,本文将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深入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潜力。

一、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1、投资竞争力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的提出

卢进勇(2003)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时,首次提到投资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竞争力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基本上都没有考虑投资或对外投资问题,所下定义仅仅顾及了贸易或对外贸易方面,应当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竞争力两个方面,正式提出企业国际投资竞争力的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类似于已有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投资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较其他投资者更强的投资决策、项目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产品、价格、质量、服务、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在项目投融资、技术、管理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但是卢进勇在界定概念后,没有在文章中对于国际投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使用,无法领略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国际投资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模仿现有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创造出国际投资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对中国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了方便进行产业选择,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模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创设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进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国家i在a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wa是a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xwt是世界市场上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平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产业投资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i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i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分析

(1)数据选取。中国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自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年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数据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数据,使用的是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比例。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各产业数据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并购(m&a)的销售总额和各产业的并购额,选择流量进行计算。由于中国产业统计口径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这之前的数据产业划分不尽相同,本文进行了适当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数据缺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产业数据是在原数据基础上根据中国公布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资报告中没有公布批发零售业的并购数据,虽然中国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无法计算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所以无法用该指标界定中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

(2)指标分析。表1对数据基本齐全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若干产业的ria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各年度的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产业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是农林渔业,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是商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ria值在3—8之间;只具有微弱优势的产业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ria值波动较大,投资竞争力不稳定;其他产业的投资竞争力不明显。

从各产业的年度变动来看,商业服务业和农林渔业的投资竞争力处于增长状态,采矿业和制造业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指标值有波动,但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建筑与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煤水生产和供应业指标值跨度大,趋势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变动。

因此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农林渔业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的优势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产业投资竞争力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已经明显下降,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静态集聚指数,ai表示对外投资国在i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a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总体规模,i=1,2,…n表示n个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该静态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国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分布的存量指标。其数值等于各产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得出中国近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各年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情况看出,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值最高,两者之和在50%左右,这种趋势在5年内都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商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虽然2007年两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数据被分离出去单独计算,因此并不影响它的总体趋势变化。另外,近两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经远低于10%,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地位逐渐消失。制造业对外投资平均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8.1%,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我国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与制造业相对比,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都超过10%。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度表示为:

其中di(0-t)为时间段(0-t)内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聚集指数。bi(0-t)为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bi(0-t)为投资国在时间段(0-t)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对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性产业,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减少,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缩性产业。

当i(0-t)>0,若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若di(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若0<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i产业纵向比较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小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该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

当bi(0-t)<0时,若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

与静态的集聚指数不同,动态的集聚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的流量指标,体现了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间转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测量产业的集聚趋势和转移方向,体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潜力。

根据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求出2004—2008年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与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后得出15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如表3所示。

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集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各产业多年来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6.7%;第二,从单个产业来说,每一年都基本体现出正的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都能连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矿业在2007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明了明显的发散趋势;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2007—2008年向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聚集,从纵向比较看,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四大产业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第四,在采矿业出现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di(0-t)由大于1转为小于1,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不再明显,增速减缓,已经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出现发散的迹象;第五,金融业的增长从无到有,虽然与数据统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逐渐占有一定位置,增长的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对于上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本文对于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总结,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资竞争力、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趋势的产业有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它们是中国较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优势,对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发展思路的实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应当继续重点扶持和发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资竞争力、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较小的产业有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它们有非常强的产业组合区位优势,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国家应加大在农林渔业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更好地显现出它们所蕴含的竞争优势。

第三,不具有投资竞争力、但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仍较小的产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这些产业是中国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顺应国际分工趋势,寻求和培育产业要素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选择,以后也应该着力发展,并逐渐培育各产业的投资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四,具有微弱投资竞争力或没有竞争力,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产业分散发展趋势的产业如采矿业和制造业。我国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这些产业对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进行细化,引导两个产业选择合适的区位进行投资,获得“相对优势”,规避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壁垒,也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着,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8).

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杨润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求实,2004(12).

聂名华:论中国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j].当代亚太,2001(8).

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项本武: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张为付:国际直接投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8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诸多分析框架,对于两者之间的双向作用究竟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促进这一问题,一直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芒德尔(RobertA.Mundell)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芒德尔从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两国家、两要素和两产品的分析框架出发,假定:(1)X国是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Y国是劳动力要素丰富的国家;(2)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相应的产品,X国将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a,Y国将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b;(3)X、Y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X国将出口a产品,从Y国进口b产品;Y国则出口b产品,并从X国进口a产品。在实现了贸易平衡的状态下,X、Y两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报酬率是相等的,因此不存在资本跨国流动的必要。然而,当两国之间存在着关税壁垒、产业壁垒等可阻止自由贸易的障碍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定Y国现在对来自于X国的进口商品a征收高关税,这势必提高X国的a商品在Y国的价格,并刺激Y国a商品生产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而来的必然是生产a商品所需的、原来在Y国就相对稀缺的资本要素的国内需求量的扩大,进而推动Y国的资本要素价格的上升,并提高Y国的资本要素报酬率。在Y国资本要素高利润回报的吸引下,X国的资本势必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等方式流入Y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Y国a商品的生产规模。整体上资本要素的流动并没有增加a商品的总产量,只不过是以Y国国内产量的增加,替代了X国出口量的减少。在Y国对a商品的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Y国从X国进口的a商品的数量势必下降,亦即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最终取代了国际贸易。由此,芒德尔得出的结论是,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按特定方式实施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

首先对芒德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提出挑战的是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K.Koyimo)教授。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小岛清发表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大量论著,他强调了国际分工原则的重要作用,认为国际分工既能解释国际贸易,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可以统一在国际分工原则的基础上。与芒德尔不同,小岛清把传统模型中劳动和资本要素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替代,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本的总体转移。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的经验,小岛清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促进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由于统计数据不全及统计方法的缺陷,芒德尔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及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战后的资本流动,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并没有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证资料显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双快速发展。李普西和韦斯(LipseyandWeiss)依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数据,研究了美国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所设立的子公司的生产和出口行为。他们选取了一系列样本商品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子公司的相应产品的年产量,与美国同年向这些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类似商品的出口总量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种正相关广泛存在于美国近60%的产业部门中。也就是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同行业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显示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胡弗鲍尔(Hufbauer)等人重点研究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况,他们将美国1980、1985和199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与出口总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总量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一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

然而,统计分析并不等于理论分析,要真正弄清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是替代还是促进作用,显然必须在理论上澄清“促进”与“替代”的含义。笔者认为,所谓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是指由于国际贸易的进行,带来本产品及相关产品、产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而原来的国际贸易并不减少;所谓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作用,是指原来进行国际贸易的产品引起国际直接投资的进行,而原产品的国际贸易不再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应该与原国际贸易额正相关。反之,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是指由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进行,产生了新的国际贸易,而原国际直接投资并不减少;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作用,是指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导致了该产品国际贸易的产生,而原国际直接投资不再进行。在廓清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剖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为此,必须从微观分析入手,通过建立恰当的代数模型而加以验证。

探讨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双向作用机制,就逻辑而言,适合于进行微观分析。因为这两者本身是同一企业面对不同外在环境而进行的两种选择,两者统一的基础在于企业的理性决策。因此,决策分析构成了本文模型的中心环节。

(一)模型的建立

1.模型Ⅰ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的微观分析,即是考察一个企业在扩大海外市场时,面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两种选择,作何取舍的问题。设a、b两国组成一个生产—消费体系,a为本国,b为外国。为简化分析,进一步假设:(1)只有一种产品,且只在一国生产、在两国平均消费,无论在哪国生产,其生产总量Q不变;(2)Q的生产函数是劳动量L的一元线性函数,即:Q=AL,其中A为劳动效率,两国的劳动效率相同;(3)成本函数P为劳动力价格S乘以劳动量L,即:P=SL,若在b国生产,则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净成本F。

对于模型Ⅰ,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Q在a国生产,出口至b国。此时,该产品的生产总量为:Q=AL;其价格为:P[,1]=S[,a]L;对外贸易量则为:X=0.5Q,由a国出口至b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C[,1]=P[,1]/Q=S[,a]/A(1)

第二,Q在b国生产,出现直接投资。此时,该产品的生产总量为:Q=AL;其价格为:P[,2]=S[,b]L+F;对外贸易量则为:X=0.5Q,由b国出口至a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C[,2]=P[,2]/Q=S[,b]/A+F/(AL)(2)

比较(1)式与(2)式,若C[,1]>C[,2],则出现直接投资。即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S[,a]/A-[S[,b]/A+F/(AL)]>0;整理得:L(S[,a]-S[,b])-F>0。将L=Q/A=2X/A代入,则得出对外直接投资条件:

X(S[,a]-S[,b])A-F>0(3)

(3)式表明,贸易数量越大,工资差额越大,劳动效率越低,对外投资净成本越小,则越有可能出现国际直接投资。在后三个条件不变情况下,国际贸易额越大,越有可能出现国际直接投资。进一步地分析,假设直接投资条件满足,Q在b国生产,则国际直接投资额为:

P=S[,b]L+F=2XS[,b]/A+F(4)

(4)式中,国际贸易额X出现在直接投资额P表达式的分子上,这说明国际贸易与随后出现的国际直接投资成正比,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形成原因。但在进行直接投资后,原来由a国到b国的出口消失,被a国对b国的直接投资所代替,这表明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具有替代作用。此时,由于假设(1)的存在,发生b国对a国的出口0.5Q,但若放宽这一假设,这一贸易量不一定出现。

2.模型Ⅱ

假设:(1)某一最终产品G的生产需投入中间产品M、劳动力Lg、总部服务Ng和运输费用Tg;(2)中间产品M的生产需投入劳动力Lm、总部服务Nm和运输费用Tm;(3)共有a、b、c三国,企业总部设在a国;(4)最终产品的世界总需求为G,产品在三国均分。

在初始阶段t[,o]时,设M、G只在a国生产,此时仅有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量为:由a国至b国以及至c国的各1/3G。因没有直接投资,故不需总部服务,所以:Nga=Nma=0

在t[,1]时,设有直接投资,且a、b、c三国生产M的成本函数如(5)(6)(7)式所示:

Pma=Nma+SaLma+Tma(5)

Pmb=Nma+SbLmb+Tmb(6)

Pmc=Nma+ScLmc+Tmc(7)

不失一般性,设Pmb<Pma,Pmb<Pmc,则M在b国生产。另外,a、b、c三国生产G的成本函数分别如(8)(9)(10)式所示:

Pga=Nga+Pmb+SaLga+Tga(8)

Pgb=Nga+Pmb+SbLgb+Tgb(9)

Pgc=Nga+Pmb+ScLgc+Tgc(10)

不失一般性,设Pgc<Pga,Pgc<Pgb,则G在c国生产。这样,G的生产函数为:

Pgc=Nga+(Nma+NbLmb+Tmb)+ScLgc+Tgc(11)

此时国际贸易量分别有:Nma(由a国出口至b国);Nga(由a国出口至c国);Mb(由b国出口至c国);1/3G(由c国出口至a国);1/3G(由c国出口至b国)。与t[,0]时比较,创造的国际贸易ΔX有:

ΔX=Nma+Mb+Nga=Na+Mb(12)

即包括总部服务出口和中间产品出口。这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作用。

由直接投资所建立的子公司又会直接带动a国资本品、中间产品、服务的出口,带动相配套产业新的贸易与投资,实现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把b、c两国的生产纳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改变b、c两国的生产结构,扩大b、c两国的对外贸易,并通过与b、c两国其他企业的非股权联系(如分包等)发挥溢出效应,提高b、c两国其他企业的对外贸易,提高a国与b、c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模型验证设想

关于模型的进一步验证,可有下列方法:

1.根据模型Ⅰ,对其他方面相似的国家来说,具有较大出口额X的国家,应有较大国际直接投资接受额P。即应有:Ri∝Pi,i为其他方面相似的各国家。

2.根据模型Ⅰ,在其他方面相似的国家之间,生产成本取决于工资率S,而较小S的国家应有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接受额P。即Si负相关于Pi,i为其他方面相似的各国家。

3.根据模型Ⅰ,较小的直接投资净成本F,将导致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额P,而在各方面越相似的国家之间,具有越小的F。即越相似的国家之间,国际直接投资额越大。

4.根据模型Ⅰ,较小的劳动生产率A,将导致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额P。即在劳动生产率越小的产品上,越有可能出现国际直接投资。

5.企业研发费用R可看作总部服务出口N的指标,由于企业研发费用R与产品的复杂程度有关,亦可用作衡量中间产品量M的指标。根据模型Ⅱ,较大的总部服务与较大的中间产品应产生较大的贸易量X。应有:Ri∝Xi,i则为世界各时期。

以上推论,经初步定性验证,符合得较好。

从以上两个模型中可以看出,不能笼统地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是促进还是替代关系。国际直接投资对原产品的国际贸易是替代关系,国际直接投资又对新的国际贸易(中间产品、总部服务等贸易)形成促进关系,这就是双方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因此,正如许多实证研究所显示,两者双双表现为正相关的高增长;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机制,贸易结构(包括进出口结构与进口、出口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两个模型中的企业在现实中的对应者显然是跨国公司。这表明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使得世界经济联系更趋紧密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处于中心地位。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国际生产、营销网络,使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生产与贸易的核心。跨国公司垂直与水平一体化日益将全球生产与贸易推向新的高度,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两种方式,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推动着地区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跨国公司理论将为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构造一个可行的微观进路。

从世界范围看,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发展及其全球一体化生产营销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增加了国际间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流动,突出表现在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由贸易发展带来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打破了这些国家在投资、技术、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瓶颈”,从而使这些国家优势产品大规模生产与出口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生产是联系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纽带,即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大必然带来国际生产的发展,而国际生产的发展又必然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因此,随着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的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

第9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64-03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外贸政策主要以 “引进来”为主,引进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人才,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竞争机制。然而,完全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既要 “引进来”也要 “走出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意味着我国企业将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积极“走出去”。这种“走出去”战略是以中国企业为主导、服务于中国企业的一种跨国战略整合模式,因此“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走出去”战略主要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投资或并购等方式参与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学者仍着重于“引进来”战略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战略的研究。近些年来,对我国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然而研究成果并不突出,也不深入。本文将综合分析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及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及其发展前景等,并根据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跨国公司既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和形式等都在不断发生改变。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效益的提高。跨国公司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年生产总值的50%。跨国公司为达到赢利目标,在经济上超越国家的界限而成为国际经济的行为主体。在数量上,全球跨国公司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1995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已发展到3.8万家,比1979年的7 000多家增长了4倍多,并拥20.7万家海外子公司;2007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增长到7.1万家,其中拥有90万家海外分支机构;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超过8万家。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全球经济危机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而新兴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上升。

2009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跌入谷底,在经济前景难于预料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只好对其新投资持观望态度并撤回一些国外资产。2012年,38个发达国家中就有22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下降,总体下降23%。相比较而言,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和转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迅速。2012年,发展中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量的52%。发达国家现仅占全球流量的42%。除此之外,近1/3的全球直接外资流量来自发展中经济体。这些这些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1)对外直接投资指标的增长

2003年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2年,虽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比上年下降17%,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投资流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态。

(2)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新变化

2003年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覆盖率不断扩大。2008年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已成多元化局势: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等聚集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九成;到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发展最快且存量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这七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4 91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

(3)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覆盖新变化

2003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跨国公司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对非洲和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覆盖要比在亚洲和欧洲的市场覆盖度上升快,而亚洲和非洲仍然是最为吸引中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地区。截至2012年底,我国1.6万家国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地区的境外企业覆盖率高达95.7%,欧洲为85.7%,非洲为85%。

2.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跨国公司及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就其规模而言仍然偏小。

2012年底,我国投资存量突破5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到了5 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绝大多数的我国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仅为几十万或几百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投资规模的平均水平。投资规模偏小,容易导致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也无法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其生产成本。中国跨国公司自身规模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偏小,这使得中国跨国公司在开拓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并使其同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竞争时难于抗衡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从而使我国跨国公司丧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削弱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融资能力,增加我国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等。

(2)跨国公司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

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急需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作为坚强后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拥有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有利于其在21世纪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全球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度,通过各种优惠性和选择性的移民政策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我国党的十中也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战略任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广揽天下英才。然而,从当前我国的企业形势来看:很多企业都缺乏懂技术、懂法律、懂外语和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的人才,这将严重制约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企业除了需要紧缺精密工程、汽车技术、模具设计及制造和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之外,优秀的管理人员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跨国公司跨国管理人才、提高跨国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前景分析

自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已经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后起之秀,在维护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中也日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发展趋势将得到延续。

(一)对外直接投资提升空间较大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 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 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1.35万亿美元,下降18%。但是,随着投资者在中期信心的恢复,对外直接投资量可望在2014年达到1.6万亿美元,在2015年达到1.8万亿美元。

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2012年分别占当年全球流量、存量的 5.2% 和 1.6%。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 的比重中,全球平均占比17%,发达国家占比 25% 左右,发展中国家占比14.3%左右,而我国仅占了4.9%。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很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比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从1979 年的 50万美元增长到2010 年的688.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名列全球第五位,为发展中国家第一;2012年底,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再次提高到878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境外设立的跨国公司个数也从 1979 年的4家增加到2012 年的8万多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继续稳步扩张。按照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5%的低比例计算,到2020年新增对外直接投资将会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这个比例上升到转型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5%计算,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大概3万亿美元。基于这样的计算,到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会在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之间。

(二)对外投资可寻求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人民币呈不断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资产,降低其收购的成本。国际金融危机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这使得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更为便利,拓宽了跨国公司利用资金的渠道,降低我国跨国给公司筹集资本、进行资本交易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投资和融资的效率。

随着我国国内投资条件的日益变化,企业的资金相对充足,投资的需求和欲望比较强烈。然而在我国境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找到高效的投资机会,相比较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更能为这些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根据我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在2011年4月公布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08―2010)》,在今后的几年,我国88%的企业都将适度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寻求海外投资机遇和新的增长点。

三、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跨国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相关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跨国公司具有小规模跨国经营、相关立法不健全、技术相对落后和跨国经营人才匮乏等特点。为此,我将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与政府不断加强对其海外投资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然而,我国已有的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仍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来促进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更快发展。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我国跨国公司“走出去”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建立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保障制度,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立法等,为我国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在跨国公司国际竞争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跨国公司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跨国公司要注重科研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次,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来刺激和鼓励跨国公司增加其科技资金的投入,对其进行适当的财政扶持并拓宽其融资渠道。另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合作实现跨国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使先进技术研发和企业产品结构优化相结合,开发和培育跨国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熟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必须注重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在国内乃至国外选拔精英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聘用,通过争夺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以“人本发展”为核心,使其在企业中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其次,要完善我国跨国公司自身的经营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让国内外精英能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对外投资经营活动,招纳和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并懂得国际化经营、懂外语和财务等高级管理人才,为我国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跨国投资经营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四、结论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发展快。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海外扩张机会。我国应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全球化机遇,整合国内和国际资源,发挥我国跨国公司内在的优势,主动调整我国对外投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跨国公司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要想尽快 “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上与当代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跨国公司必须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培养新型的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占用重要席位,我国跨国公司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Berry,H.:Shareholder valu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12),1123-1140.

[2] 葛秋颖.对外直接投资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0).

[3] 林家彬,刘洁,卓杰,等.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王利华.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