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课外阅读方法精选(九篇)

课外阅读方法

第1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 课外 阅读方法 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阅读的各类阅读图书和报刊。面对这样的要求,当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除了要上好语文课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分阶段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选择适当的书籍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适合高中学生读的书浩如烟海,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学生喜欢读却未必适合他们读的各种各样的书。比如大量的带有色情描写的武侠、言情小说,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恐怖小说、游戏指导书,等等。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有些学生就因为沉溺于坏书中而导致学业荒废,令人担忧。这就特别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和科学推荐了。教师在推荐书籍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客观情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渐强,因而要推荐一些特别能够陶冶他们情操的名家名篇,如《新课程标准》中指定的书目,《论语》、《孟子》、《庄子》、四大名著、《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等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艺批评、美学等书籍,条件许可的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那么作为学生怎样才能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呢?这还需要教师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懂得一些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指导时要依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读写结合法

勤于动笔,是学好语文的好方法。徐特立老先生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我说的“写”包括摘录和写作。

(一)摘录

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小段文字。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一次阅读课,学生进入阅览室面对众多的报刊杂志,他们通常东翻翻西翻翻,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因此要求学生备有一个摘抄本(在上阅读课时使用),并规定每次阅读课至少摘抄500字内容,将有价值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语段等分类摘抄。摘抄时指导他们不要断章取义,要尊重原文,并在末尾注明出处。对他们的摘抄本不定期的抽查,并给予相应评价。有时组织全班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阅读课效果有明显改善。

(二)写点评和读后感等

现在家长很愿意往孩子身上投资,所以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学生几乎人人有藏书,这些书大多是名著。对于这样大块头的书,很多学生不愿意去看。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读书任务,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比如让学生三到四个月之内读完一本诸如《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或者写对其中人物的评价等,形式不限,安排时间全班交流,优秀习作可推荐到本校的文学社去发表或其他报刊发表,这样会使学生慢慢提高阅读兴趣。

(三)仿写文章

从好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章法技巧,可以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写曲折,从孟子的文中学习雄辩,从钱钟书的书中学习语言,等等。在阅读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去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筛选阅读法

这种方法在学生的具体阅读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拿到一本杂志或小说不是非得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可以指导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只选取其中最精辟的部分加以精读,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知识及写作技巧。就是阅读名家名篇也要有所鉴别,有所取舍,而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比如一部《史记》有一百三十篇,无须篇篇都精读,但对其中最为精彩的《项羽本纪》尤其是“鸿门宴”、“垓下之围”等要细细品味。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吸取营养,但要注意筛选后不能只看选中的读物,而对其它读物一点也不看,与被选中的读物有联系或互补读物还应读一些,做到有目的地翻翻即可。比如我们在学习《选读》的时候,可以依据课后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补充性阅读,读司马迁的传记和相关的研究文章与专著等。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做到重点阅读。

三、空白阅读法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我们在阅读时,因为和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所以交流就不构成反馈。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作者的创作空白,将作家“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读出意味来。

运用“空白”阅读法要在抓住“不空白”之处,体会出作者在空白之处表达的意思。先要弄懂“不空白”之处的内容,因为这是读出“空白”之处含义的基础。如莫泊桑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艰辛劳苦偿还三万六千法郎的可怕债务之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可是我那一个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但读者却从中读出了造化弄人的残酷。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揣摩“空白”之处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常说的读文章要“知人论世”。

阅读方法有很多种,但一定要找到一种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并且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当然单纯的教师指导,只是从客观上给学生以帮助。真正的阅读是学生自己来进行的,这就对学生的主观态度有了一定的要求。我认为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专心致志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说:“读书者当将此身葬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他认为把“此身葬在书中”的精神专一的态度足以增进阅读的兴趣、记忆力与理解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生在一堂阅读课里去换三四回书,这样频繁的换书,对所读的书能留下多少印象呢?如果读书时做不到专心致志,势必白白浪费时间,只能是浮光掠影罢了。怎样减少读书时走神的次数呢?我认为要在读书时树立目标。苏轼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做一次,求实际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依照苏轼的意思去做的话,每次读书时,心中先有一个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比方说读《围城》时,第一遍可以只关注对人物刻画的技巧,第二遍再体味其中比喻的妙用,第三遍学习写作的章法,等等。这样每一本书读过数次后,即可将其中各方面资料搜集整理起来。有了目标,读书时也就自然会专心起来。

(二)要循序渐进

这实际是要遵循学习的规律来安排读书的进度,不可一味求快。“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朱熹的这段话就是说要依照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读书的进程。读书内容的难易、速度的快慢和数量的多少要量力而行,不必急于求成。

(三)要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涵泳,就是要有客观的态度,还书籍的本来面目。“放宽心,以他说观他说,以物观物,……”就是要能随时接受新见解或新解释的态度,同时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有好高务奇的态度。平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读后感中常常出现一些凭个人主观感受写出的观点。比如读到写秋的诗歌,那他肯定要说到凄凉、伤感或萧条等,实际上有的诗歌中的“秋”只是为了点明一个时间而已。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革命,世界范围内图书、报刊、资料以密集的文字出现,使当今世界读者面临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资料对读者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和门径,以迎接面临的挑战。

总之,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通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龙明.中学生读写技法108种[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2]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第2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学生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2012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

一、营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环境氛围总是给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读书也一样。要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在班级或学校的故事会上朗读和演讲。将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墙壁、写入班级墙报,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从心底爱上阅读。对学生每周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在班上让学生朗读阅读感言。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在校园报上选登学生阅读感言,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推荐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1)整本书的推荐阅读。一是学段推荐。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集合社区、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把推荐书目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选择性阅读。二是学期推荐。根据每期教材中的名著单元向学生推荐经典。例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等。

(2)诗文段的推荐阅读。一是古诗词。将课标中规定必背的70首古诗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周选一至二首督促背诵。二是单元阅读。按单元主题推荐阅读文章。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时,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的文章、名言及名家故事。三是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作者介绍、文章历史背景、文中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材料。课后补充阅读课堂上学生认识不全或有疑问的地方。例如,学《凡卡》一文时,就让学生去读俄国同时代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四是积少成多阅读。百花园中的 “积少成多”,除教材熟记外,鼓励学生积累类似内容。像以上这样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内容读,还做到了有目的地读,自觉自愿地读。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传授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彰显于课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品析人物之美、感悟作品之美。例如,教学《孔明借箭》时,可以从教材中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去品析人物、去品味语言。从鲁肃的“惊”、孔明的“笑”品味作品语言之美,品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写事写活动的文章,抓住场面、细节描写,感受场面的激烈、细节的精彩。对散文、诗歌、儿歌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想象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品语言的经典之美。还要抓住文章的构思、布局读文章。如抓《永远的歌声》首尾照应、点明主题的写法,让学生感悟文章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把课外阅读到的材料加以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还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让学生在课前做链接阅读,在理解礼物的珍贵时,不仅从文段中理解到四个理由,还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两个理由:这是达格妮苦等了十年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生活失望时意外收到的礼物。有学生读了原文《一篮枞果》后说:这是格里格去世一个月后,达格妮收到的礼物。后三个理由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都是学生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成果。

(2)教会做笔记。新课标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其一,勾画、批注。教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做出勾画,并批注自己的感触。其二,摘抄。课内教学时把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补在词语花篮中,将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课外阅读时,把借阅的阅读材料中的佳词妙句也摘抄在笔记本上。其三,写感言。将自己对文章认识、有启发的内容和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写下来。“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教给学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既可以让学生时常玩味于精彩的语言之中,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检查落实,增强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学生在家,请家长督促。学生在校,每周检查摘抄感言,要求学生读、抄、感一体。同时,安排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周三经典阅读、周五自由阅读、周一展示、佳作欣赏等。另外组织一些演讲、故事会等,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快乐,都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第3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0-02

课外阅读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激发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部分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消遣,因此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不出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实践中,我发现每周一次的阅读鉴赏课,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把自己最近阅读到的好书或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除了介绍主要内容,还可以表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二、 创设阅读环境

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以环境创设为切入点,营造出极具创意和美感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爱上阅读。

第一、打造有创意的文化长廊。我们设置了生动的阅读长廊,以展示经典的绘本为主。在展示的形式上,突破单一,既注重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同时又引发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

第二、打造创意的学校图书室阅读环境:图书室四周是名人读书的名言,并伴有优美动听的轻音乐,让学生直接体验到环境传递出的自由、轻松的气息。

第三、创设特色的班级环境。每个班级都创设了图书角,阅读区中准备了学生们喜爱阅读的图书并分门别类。我们采用教师导读与学生自主阅读相互配合、补充和支持方法。

三、指导阅读方法

只有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培养阅读技能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因此,我们在平时注重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三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第一、浏览法。具体说来,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

第二、批注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最常用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好词好句,读后把相关的内容抄到摘抄本上,早读时读读,真正的积累句子。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优化各课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从学生具体情况入手,根据学生特点,建立一个品种多,内容丰富的书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

第三、精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四、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加强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且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在课前不进行一些准备性阅读,那么有些诗句理解起来便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验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遭遇到的经历,从而产生出和作家作品相近的情感,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五、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引导。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课堂教学是一条渠道,课外阅读、课外练笔是第二条渠道。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把课外阅读当作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可靠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质才有再生力。

六、注重课外阅读评价

应该根据地域环境学校各个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活动、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途径,了解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在评价中,重点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品位,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以及他的方法和能力。我们要特别关注对课外阅读量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当然我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此外,我们可以在测试中融入课外阅读,如我们可以出题:你最喜欢的一本课外名著是什么?你最喜欢里面哪一个人物? 说说理由。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阅读的兴趣。

七、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通过读、写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习作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

总之,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阅读,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化,提高阅读水平,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丽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化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6-13 13:25.

[2]陈维丽.初中语文阅读课有效实施策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5-05-10.

第4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第5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语文不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点点地积累习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

再从语言语教学现状看,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影响阅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阅读少,获取信息少,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传知,更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三)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从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的指导

如何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既有兴趣又感困惑的事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许多因素教师难以控制。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往往是放羊式的,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认真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求知欲望旺盛,却又阅历少、见识浅,极易受花哨文字的诱惑,猎奇心理更加突出,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有面的铺开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以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年读书活动提供的文章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且只想作一般了解,则适宜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则适宜于细读和精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作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目录就可以了。

3.指导做读书笔记。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笔者所任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笔记,且规定凡上阅览室都必须带笔记本,认真做好记录,对摘录的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用时查阅。

4.指导写读书心得。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怎样写,明确应达到的水准,教师应作通盘考虑。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第6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我县是多民族聚居的部级贫困县,地处四川西南边陲的老凉山,境内山高谷深,人们常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这里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历史、地里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制约,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外阅读严重滞后,而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课内时间有限,课外才是学生大量阅读的大舞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质量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名列激发本文由收集整理阅读兴趣。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 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他们这种心理,图书室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搜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阅读两千字以上。我要求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还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并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由于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工作,重点推荐课程参考书目、科普类、名人传记类、优秀报刊类、知识类、经典名著类等读物。

2、读写结合。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学生如不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同时教师如没有适当的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办课外阅读手抄报等。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

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第7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举行班级“故事会”比赛,激起课外阅读欲望:讲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事,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他们觉得看课外书不如电影、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来得直观、刺激,因此,孩子们经常就坐在电视前几个小时舍不得离开,而一拿起书也许就打哈欠了,无法走进书中的故事情节,看起来没意思。针对这一情况,我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与欣赏课,让孩子们在这节课中进行讲故事比赛,每个学生都是评委,评出“故事大王”。一年下来,二年级的孩子看了很多故事书,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而且效果非常好,受益匪浅:首先是他们在看图写话时能够根据图中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故事中的语言材料把话写具体、写生动;其次是他们在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时,都从故事中明白了道理,明辨了是非,从小懂得真、善、美!这样即激起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欲望,熏陶了孩子的情感,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老师讲故事,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听故事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我每天会抽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奇妙、感人的世界,就在孩子们期待大结局时,我就对孩子们摆摆手说:孩子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你们去看“某某”这本书……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因为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分享读书心得,激发阅读热情:每节课我都让孩子们课前三分钟讲讲读书心得,把自己读到的什么书,有什么体会与班上孩子分享,每天轮流,每周评出“最佳读书之星”,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二、精益求精,教给阅读方法

兴趣固然重要,但光有兴趣,没有目的还是无法达到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最佳效果,古人有“走马观花”读法,有“积累知识”读法;可见,引导孩子们正确的阅读方法还是很重要的。

1.精读法: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的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速读法: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这样可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摘录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我每天都让孩子回家完成“看书做笔记”这项作业,作业要求: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心得感悟,根据感悟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则范文。这样孩子们做到了“手脑并用”,让阅读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总之,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第8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而喜爱读书。新教育中提倡“改变,从阅读开始”,也正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经常给学生列举他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学生、老师及历史名人的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家长和老师双方经常要配合督查。要提醒学生注意选书、选时和选量,选好书后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能马虎,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要养成坚持读完书的好习惯。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朗读和默读。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有助于理解,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

4.指导写读书笔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应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以便今后查阅,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做到把摘录的内容分类,以便于采用时方便提取;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以利于需要重新查阅时的方便。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实效。

四、指导选择书籍

蜜蜂需要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如果只叮一处蜜就会乏味,同样,学生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他们创设好的阅读条件,保证读书量,让学生随时有书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第9篇: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一、课外阅读推荐课的“情趣”缺失

1.小处着眼,内容过细

当下我们阅读推荐课,常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围绕细枝末节的语文知识小处做文章,却忽略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培养的大处,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阅读推荐课上,教师常常提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问题,对孩子穷追猛问,搞得学生晕头转向,头昏脑涨,兴味索然,学生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学生早已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阅读推荐课适得其反。

2.缺乏创新,模式过僵

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阅读推荐课,教师基本上都在“读封面、读作者、读梗概、读目录、读章节、读后记”等几个方面打转转,低段这样教,高段也还是这样教,这本书这样做,换一本书还是这样做,同样的教学流程、同样的教学策略,“多人一课,多课一人”,缺乏创新与个性,谜底还没出,谜面就揭晓了。在毫无创意的课堂上想激发阅读的欲望,岂不是痴人说梦!

3.学法指导,痕迹过重

课型不同,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侧重。阅读指导课应体现一个“导”字,关注方法的指导;阅读欣赏课应体现一个“赏”字,关注主旨悟得,方法习得;而阅读推荐课应重在一个“引”字,引就是创设一种氛围,提供一种环境,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可我们往往过度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如几个月的婴儿,就教怎么迈左脚,怎么迈右脚,怎么保持身体平衡,结果走路没学会,倒把婴儿吓坏了,患上了“恐走症”,即使到了走路的年龄,也不敢轻易抬起脚来。

4.初步感知,要求过高

阅读推荐课,是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第一次接触某本书籍,短短三四十分钟,对文本思想内涵和表达形式也只是粗浅的感知,不可能有较为深刻的见地。而老师往往带着功利性,想通过设计一大堆繁杂问题,想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希望读书的效果立竿见影。殊不知,如此推荐,只能让孩子们与书渐行渐远。

二、课外阅读推荐课向“情趣”敞开

1.到儿童中去,成为儿童

拥有童心。如果以“知识垄断者”的身份自居,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老师,你就远离了儿童,永远无法读懂儿童。到儿童中去,就是使自己成为儿童,拥有一颗童心,蹲下身来看孩子,成为儿童的知心朋友,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的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迷恋阅读,才会充满朝气与活力,才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才能成为孩子读书的引路人。

2.从儿童中来,发现儿童

(1)发现儿童喜欢的书籍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因此,学会选择优秀的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儿童的需要,才能选择适合孩子的优秀读物。对于教师而言,遵循“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的黄金定律,寻找吻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认知规律、适合孩子奇思妙想的书籍,成为老师的一种责任。

与教师开书单相比,我们更需要提供各种书讯,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和书店,让学生自我去攀登、挖掘、发现自己喜欢的读物,读什么或者不读什么全由孩子自己说了算。此时,无论发现的过程,还是发现的结果都是孩子兴趣的源泉。

(2)发现儿童感兴趣的内容

我们的许多课外读物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深奥、过于空洞、过于无聊,真正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少之又少。王尚文老师认为:“我们的小语教学似乎太理性,太过深沉,太过繁重,应当更加感性一点,浅近一点,轻松一点。”所以,课外阅读推荐课如何发现、发掘读物中对儿童来说“有意思、好玩、有趣”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巧妙地呈现给孩子们,成为了教学着力点。这需要老师用儿童的眼光、方式、心灵去发现,去挖掘。

3.让儿童去做,凸显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