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公益活动的策划精选(九篇)

公益活动的策划

第1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关键词]新闻 媒介 公益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03-01

随着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介的公益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新闻媒介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公益活动时,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广泛调动和影响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公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新闻媒介公益活动的优势首先体现在策划上。新闻媒体公益活动策划有别于日常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别。它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创造最佳社会效益的途径。我认为,这种公益活动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活动策划与报道策划相配合

新闻媒介自身的位置和任务决定了它是社会问题的积极发现者和引导者。除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反映这些社会问题外,新闻媒介还可以通过策划、组织、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他应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去运筹谋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社会活动。

新闻媒介组织的公益活动,大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延续、扩展和补充,一般经历报道、策划和行动三个基本阶段。一项成功的活动策划并不是一份文案、几篇报道就可以实现的。如何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活动,避免媒体唱独角戏,如何保证活动的公益性,避免媒介自我炒作,这里的策划很重要。从活动方案的拟定再到具体实施,应该是有利有节,环环相扣。

活动策划与报道策划相配合应避免“炒作”的误区。适度的新闻报道可以提高活动的知名度,扩大影响范围,能将活动所倡导的观念传播给更多的公众,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而一旦媒体宣传过度,新闻报道陷入了自我炒作的误区,不仅会使公众对媒介的公益活动的公益性产生怀疑,影响活动效果,还会使公众对媒介其他的传播行为产生不信任,影响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媒体在组织策划公益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适度有效的新闻传播,坚持以公益为本这一关键。

二、以情感人,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新闻媒介通过策划和组织以情动人的公益活动,能够获得单靠一般宣传所达不到的“倡导”与“弘扬”效果。

首先,要以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的关爱来发现和寻找关注对象,以真情唤起公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启发乐于助人的美德,唤起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其次,还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倾情行动绝不是仅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不能是事后不管不问。新闻媒介的倾情行动应该是持久的、长期性的,其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5年3月,由山东省卫生厅和齐鲁晚报联合11家医院举办了“爱心手术室”公益行动。第一例救助彭祥麟的手术获得成功后,还建立了爱心基金,建立长期为特困患者提供爱心援助的有效机制,“为特困患者伸出援手的同时,为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提供一个平台”。这一爱心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纷纷为“爱心手术室”提供各方面的资助,为更多的贫困者及时就医提供了保证。

新闻媒介在关爱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方面,表现出自觉的责任感和可贵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5年3月,由共青团山东省委、齐鲁晚报、济南电视台主办的“陶宏开教授山东行”系列公益活动,志在帮助广大青少年戒除网瘾,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石家庄、长沙、青岛等许多城市的主流媒体相继邀请陶教授做演讲,在社会上引发了“挽救网瘾青少年行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还为弱势群体解决了困难,也使媒介的爱心公益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建立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也极大地依赖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新闻媒介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社会机构,在新闻服务社会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文明和人类的文化生活,以正确的文化舆论提升人们的素质和人文精神,优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环境,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提高媒介影响力,塑造品牌

新闻媒体通过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进而扩大媒介市场。这一理念已成为媒介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证实。

第2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公共政策 属性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多种利益格局初步形成、社会趋向于高度异质化的背景下,城市迅猛发展,城市日趋复杂化,传统的单一城市规划技术思维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城市利益关系。因此,进一步深刻认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理解城市规划,是使城市规划从传统技术导向走向价值导向,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选择。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与特征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为应对公共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保护公共利益,对社会价值所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是一个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行动方案、计划和规划等。尽管当前仍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但这些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仍然反映了公共政策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基于对其主体公共性的假设,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如政府),现代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是公共性。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构成了公共政策的三要素,保护公共利益则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

(2)政治性。公共政策是政治理性的选择,制定公共政策的全过程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公共政策由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产生于政治系统,并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涉及各种权力的博弈和利益的博弈。公共政策的结果是多种利益、权力调和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

(3)权威性与强制性。公共政策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障其制定和实施的,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权力意志的表现,反映了公共权力机关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为何干和如何干的意志。国家权力的权威性与强制性,是公共政策权威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来源。

(4)价值相关性。由于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不同,他们对于效率与公平、民主与自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而即便是针对同一目标和同一问题,尽管价值理想和基础都指向公共利益,但不同的决策者也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采取不同的行动。完全价值中立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5)调节性。公共政策的调节性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与价值分配两方面。一方面,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必须进行投入,包括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与组合,因此资源的配置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另一方面,社会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即社会价值,如生产生活资料、权力、财富和空间等,需要在社会群体中进行分配,价值分配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另一个基本内容。

二、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一般而言,规划是公共政策制定活动的一种方法论,它反映了公共政策制定这一过程的重要逻辑特征。当规划和特定的领域相结合时,则形成了一种具有预测特征的特定公共政策(并非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具有预测特征),城市规划正是这样一类特定的公共政策。

三、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通过制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借助合法权威的手段对各种城市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引导、调节和控制。

1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

公共性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根本特征,是城市规划活动的价值基础,保护公共利益是其核心价值取向。现代城市规划自诞生之初便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尽管此时公共利益的内涵更多地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现代城市规划对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关注,使其具有典型的公共性。

2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城市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行为之一,也是城市政府最为重要的公共政策,由于城市规划与政治运行紧密相关,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现代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与政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其内容涉及所有人的利益。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表达自身权利的需要和权力,正是这个因素构成了城市规划广泛的政治基础。利益相关者无不希望被保护乃至获益,而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只有通过相应的政治手段才能实现目标,否则其结果就是改变现有结构。

(2)城市规划活动不仅涉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同时还涉及大量的选择,如目标的选择、备选方案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等,即存在大量的价值判断,遵从于价值理性。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只有通过妥协、讨价还价甚至斗争等政治手段才能达到价值取舍,具有明显的政治特征。

(3)城市规划与国家(权力)是一种同盟关系。城市规划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就必须依靠国家权威的支持;而国家在调整与城市土地、空间、发展等相关的利益的时候,其权力和权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则需要城市规划的支持,因此规划与权力紧密相关,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一部分。

3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城市规划的权威性首先来源于政府的权威性,城市规划是由政府制定的,并由政府的公权力保障实施,人民对政府的认同,构成了对政府行为的认同,进而表现出服从。任何需要改变和调整城市规划的指向都必须通过合法的渠道,进入到相应的政治系统才能进行调整。大多数的现代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法规,法律代表了国家权力,对相应的规划管理机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行授权,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具有不可挑战的强制性。

4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相关性

城市规划的制定具有价值相关性。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充满了价值判断和选择,完全中立的城市规划是不存在的。尽管保护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价值取向,但在现实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主体、参与者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取向与利益选择,因而对于城市规划问题的选择也就各不相同,不同的决策者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导致的城市规划完全不同。

5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调节性

从公共政策调节方式的角度划分,一般可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分配性政策和调节性政策两大类。无论是分配性政策,还是调节性政策,都是对社会资源和利益所进行的权威性的调节。

四、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独特性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政策的一般特征。但同时,城市规划作用于城市中与土地和空间相联系的特定领域,与其他类型的公共政策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为基础的,包含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人和物,具有与每个人相连的全含性,涉及城市社会的大多数方面。城市规划以调整土地为中心分配城市相关资源,协调不同人和团体在空间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是其重要特征。

结束语

从作为城市政府干预手段的城市规划管理的特征来看, 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主要方面, 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的合理选择是政府有效实现城市规划干预作用的前提; 另一方面, 作为政府干预手段的城市规划与公共行政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城市规划管理具有公共管理的特征, 应该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俊雄. 综述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 广东科技. 2008(08)

[2] 雷诚,范凌云. 试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地位与制约[J]. 规划师. 2008(01)

第3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1.1 公共政策的含义

对于“公共政策”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学界给出了众多表述,可以大致归纳出五个基本方面: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或社会权威机构;②公共政策要形成一致的公共目标;⑧它的核心作用与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协调与引导各利益主体的行为;④它的性质是一种准则、指南、策略、计划;⑤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管理的活动过程。

1.2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判定政策性质、方向、合法性、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程度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流向与分配形式。城市规划作为决策者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有效平衡公共利益等对城市的复杂关系进行调整和协调,这一过程必须在确定政策选择和制定政策的一个价值排序基础上来进行。

1.2.1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在城市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要作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政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成为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动力,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桥梁。

1.2.2 社会公平

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原则,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权利关系的理性追求。从多种价值中进行选择或排序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判断问题,也包含着对道德因素评判的过程。要做好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协调平衡,必须树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协调理念,强化城市规划的政策性,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公共政策的道德要求。

1.2.3 统筹协调

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是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均衡、持续、协调发展。

1.2.4 效率提升

效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始终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出发点,以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有效发挥为归宿。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和城市规模的大小必须因地制宜,城镇发展必须以效益增长作为核心,城镇发展必须把增长速度与结构合理、质量提高、效益显著相统一。

2.对现行城市规划政策的评价

2.1 调控作用不明显

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规划的干预缺乏力度。城市规划决策往往只有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这种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规划领域的决策呈现封闭型的特点,缺乏公众监督,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调控作用不明显。

2.2 法制约束力不强

作为集中体现政府意志和公共意志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具有对政府和社会的双向约束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面对社会日益分化条件下各个利益集团追逐自身利益的复杂局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权力结构的重构尚未完成,法制的不完善、体制的不健全,政府实施规划调控的行政权力的权威性不足。

2.3 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重要性越来越大,执法力量却越来越弱。同时,还缺乏有效、及时的监督机构,规划的监督检查部门难以发挥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制约作用。对规划管理监督的形式主要是舆论监督,但它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4 规划决策的封闭性

城市规划作为体现政府职能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认为是由行政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两方面构成的。规划从编制、修订、审批到通过,都视为行政部门的操作过程,在制定规划决策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决策主体单向作用于决策对象,两者之间的互动较少,代表公共利益的城市规划无法体现和发挥公平原则和作用。

3.公共政策下城市规划的调整方向

改革规划体制,就是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理顺各类规划之间以及规划编制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在《城乡规划法》的指引下,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推动规划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1 通过政策理顺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

改变各级各类规划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不成系统的状况,确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首先,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同级专项规划间的关系。其次,明确上一级规划与下一级规划之间的关系。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解决好规划衔接中的问题。衔接的重点是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需要政府安排投资的领域,以及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3.2 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城市规划公共利益的实现

城市规划公共利益协调中的政策引导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的政策引导。省级规划要为市县规划提供依据,并要与相邻地区的规划相协调。市县规划应更侧重于空间安排,直接转变为空间规划,整合行政区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确需政府履行职责领域的规划,形成一个统一、协调、可操作的、更有效的规划,更多地侧重于公共服务,更多地阐述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3.3 通过政策干预完善规划行政程序

城市规划必须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从规划的编制、审批到执行、监督等全过程要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规范。在规划实施的一定阶段适时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内容,更好地发挥规划应有的作用,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根据规划的不同功能和类型,建立责任明确、分类实施的规划实施机制。对关系全局的关键领域或重大建设工程,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政策性金融等公共资源。并加强公众参与制,确保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法定渠道、参与方法以及建设性意见的采纳。

第4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主办:共青团大学委员会

承办: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活动背景:

公益广告可以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公益广告,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社会性事业,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加。

活动目的及意义:

公益广告旨在增进一般公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我们一些不好的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对生活当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大学生中,它既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又能够提高我们的文明素质,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时间:20XX年3月14日——20XX年3月30

活动地点:南餐公告栏,教学西楼

参赛对象:大学全体学生

组队要求:大学各学院代表队以及个人代表队活动流程及形式:

一、活动前期宣传和准备:

1、活动前三天将活动策划分发至各学院学生会

2、活动前一天在校内主要干道上悬挂横幅

3、活动前一天在全校各大宣传栏内张贴海报

4、申请活动所需场地,并准备宣传所需的设备、视频资料等。

二、外场宣传及报名:

(一)20XX年3月14日在南餐公告栏处以横幅、海报、宣传单的形式进行,为了响应公益的主题,印发少量的宣传单,主要以讲解的形式向大家宣传活动内容并进行现场报名。

(二)视频宣传:在数字化大楼北入口于3月14日晚上进行活动的视频宣传,视频要突出活动主题。

三、作品形式及要求:

参赛作品应包含公益广告设计策划书、决赛答辩PPT、公益广告视频作品三部分,策划书作品采用手写版或电子版(响应公益的主题,倡导电子版)。公益广告视频长度限制在三分钟以内,作品要充分发挥创造力,思想健康,含义深刻,内容积极向上。

四、比赛流程:

初赛(3月19号—3月20号)

所有参赛队伍于3月18日晚上九点前上交公益广告策划书,我们将3月20日对所有作品进行初步审核、筛选,然后及时通知优秀作品参赛队进行决赛答辩PPT和公益广告视频的制作。

策划书作品收集方式:我们会在星天苑G座楼管处设置“公益广告策划书”投稿箱,手写版请于3月18日晚上九点之前交至投稿箱处,电子版请于3月18

日晚上九点之前发至邮箱**********,请注明姓名、学号、联系方式。

本次比赛预计会有十支队伍进入决赛(具体数目视实际参赛人数情况而定)。

决赛(3月30日)

参加决赛的队伍于3月30日晚七点在教学西楼(具体地点另行通知)进行PPT答辩及视频展播,PPT答辩及视频展播的总时间限制在十分钟内。届时会有由各院学生会主席组成的评审团对比赛进行评比打分。

五、作品评选标准:

1)导向: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思想性强,有时代性;内容积极向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2)创意:新颖独特,内涵深刻。

3)表达:信息传递清晰准确,易认易记,说服力强。

4)制作:表现完美,制作严谨;视听语言运用好,文字使用规范。

5)效果:把握媒体特征,综合效果好。

评分细则:

评分按百分制,创意分40%,思想内容分40%,媒体制作效果20%.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七、后期工作:

1、将获奖团队名单张贴至各宿舍楼公告栏处。

2、将本次比赛优秀作品在学生中心广场电子屏幕滚动播出展示。

第5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 以人为本 政策规划

美国著名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提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而北京大学陈庆云教授则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有权威的分配,并且认为政策制定绝不是简单地表现于分配功能,还包括分配前的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后的落实利益,其中落实利益是公共政策最关键的一环。同时,把利益真正落实到公民个人,也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只有把落实利益作为关键点,让大多数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但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公共政策是关于人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政策是关于人的政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体现和实现形式。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公共政策主体权力来源的公共性

公共政策是政策系统的输出产品,而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管理、支配、影响、调控该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公共事务,而集中起来掌握在法定公共组织手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政策系统的运行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公共政策则是公共权力运行的表现。公共权力的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对于实行民主制的国家来说,政府的根本理念是属于人民,政府权力来源于公众结成的社会,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和授权。这就意味着公共权力机关是人民的人,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因此,政府的政策须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并对全体人民负责。在当代中国,党和政府旗帜鲜明地声明要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公共政策是从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公共权力机关权力的真正拥有者。

(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最终诉求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但公共利益不可能通过自发的途径实现,而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才得以实现。英国近代思想家边沁(Jeremy Benthan)主张立法(政策制定)要从整体人民的观点出发,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里的公共利益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与一定地域共同体多数成员密切相关的社会需求或要求。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公共利益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公共政策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制定的。多数人的意愿所达成的共识谓之“公意”,它是多数人意志偏好的整合,而不是个人意志偏好的简单相加。但是,我们在强调“多数人至上”理念的同时,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少数。因为“少数人”不管他们是“恶”还是“善”,都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排斥了“少数人”,公共政策无法真正显示它的公共利益诉求。

(三)公共政策问题是与人的问题紧密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

对于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从政策意图的角度来看,政策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满足的某种条件或环境,并为此寻求援助和补偿的活动。寻求援助和补偿的活动可以由那些受环境影响的人直接从事,也可以由别人以他们的名义进行。威廉.N.邓恩认为政策问题(Policy Problem)是指“有待实现的需要、价值或机会,不论其是怎样确定的,都可以通过公共行为实现”。

我们认为,第一,这些社会公共问题反映了人最根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尺度最直接的表现,是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追求或要求。从政策问题的产生到政策问题的解决其实都是围绕人们的需要进行的,人的需要是政策活动的原始动力和目的。第二,政府最初就是人们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通过契约形式产生的,所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否则,政府就会失去存在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政治领导体现的就是建立在公共政策基础上的围绕利益而进行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第三,公共政策之所以关注人的问题,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政策决策者往往把社会公共问题与人的问题割裂开来,只重视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人的问题。这一方面源于对人的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许多决策者常常把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与其不正确的政绩观联系在一起,才出现政策上的短期行为;某些社会公共问题解决了,但人的问题却被忽视了,甚至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同时却给人自身带来危害。总之,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威,只有立足社会生活中人的基本问题来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才能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政府政绩同公众利益结合起来;把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政策服务于人,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才能巩固。离开人的问题,公共政策只能成为“权力游戏”的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的灾难。

二、人的差异性及其生存困境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本质所在。人要谋生,因而必须劳动,也必须相互结成关系,组成社会。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单独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人为了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彼此合作,进行相互交往。“人只有在社会并通过社会来获得自己的发展”。所以,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以社会为前提。而在现实社会中,影响人的生存方式的因素很多,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把人分为不同的群体,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可分为老年人和年青人、富人和穷人、多数人和少数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等。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和就业制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经济和政治发展机会的分配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也发生了重大变迁。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的份额相对增加,成为所谓的“强势群体”;另外一些社会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所占份额相对减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弱势群体”。市场竞争的加剧、权钱交易盛行和权力资本化,使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向强势群体集中,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弱势群体在物质生活条件、权力和权利方面、社会声望方面、竞争能力方面及发展机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与强势群体利益分配矛盾逐步激化,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三、实现公共政策的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策略选择

中国改革发展到今天,面对在人的问题上的困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人为改革服务还是改革为人服务?而作为执政党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即目前改革有三大趋势:第一,改革已经到了利益关系调整最关键的时期。如果调整好了,改革、发展就没有大的问题。如果利益关系调整不好,不仅影响改革发展问题,还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就是说,当前改革已进入以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新阶段。第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利益主体的变化,利益结构的变化,现在社会结构已形成或者基本定型。谁是强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这种利益结构正在快速的形成当中。第三,改革到了全面开放时期。全面开放条件下,公民更加了解外部世界,了解人的基本权利,各方面都关注人的需求及其全面发展,这种趋势对“以人为本的政策观”提出了客观要求。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是从这种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具体对公共政策来讲,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利益真正落实到公民个人,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让大多数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在政策规划中遵循以下几点:

社会公正原则。就政策规划而言,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在于政策规划的价值确定和政策覆盖在社会层面上要兼顾到政策相关利益主体,而不可以偏私偏废。所谓偏私偏废是指在政策规划中有意忽视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这样的政策规划在解决一部分人及其团体问题的同时却“得罪”了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达到一定的政策目的,但在更长的时期内引起更多的政策矛盾。当然,绝对的公正是不可能的。问题只在于如何取得相关利益主体的理解,建立起某种相对的利益平衡。否则,由于政策规划适用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社会有可能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最劣者受益最大原则。该原则强调政策规划在阶层或群体方面的价值取向上,要优先考虑处于最劣势的那一部分人。通常,这部分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在社会层面上,这一部分是竞争的失败者,尽管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比如历史的抱负、自然条件的限制等客观原因;思想观念落后、偏安一隅的心态、受教育程度等主观原因。但处于社会竞争的下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最需要得到政府的帮助。对他们来说,公共政策规划要具有一定的倾斜性,适当地对他们给予照顾,使他们获得向社会上层流动或公平发展的机会。

最终受益者是个人原则。该原则反对空洞的、不切实际的政策目标,强调公民是政策规划的最终受益者,而公民在现实社会中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因此,作为个体的公民最终能否受益是检验政策规划是否合理的主要社会标准之一。这方面的衡量指标很多,例如,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公民尤其是农民能否看得起病,是否会有有病看不起、看病难或天价医疗费等现象的出现;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是否有高校乱收费、高收费等导致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现象。与最终受益人是个人的原则相联系,政策规划还应强调社会分配的原则。该原则强调公共政策规划的普惠性,认为公共政策规划的独特性质,就在于它着眼于照顾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失去了这一点,公共政策规划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公共”性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现代公共政策概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第4页.

[2]陈庆云.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5.6.第72―77页.

[3][4]宁骚.公共政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94页,第245―246页.

[5][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M].第65―66页.

第6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关键词:广告; 传媒; 品牌; 影响力; 形象

在当今社会中,品牌策略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常见的策略之一,通过品牌影响力来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是很多参与竞争的企业所选择的成长途径,因此,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广告、媒体资源的重要性,将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看作是企业生命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广告传媒公司的发展,正是站在占有媒体资源的高度来发展品牌战略,因此,品牌影响力对广告传媒公司至关重要,是公司长久发展的关键点。

1 品牌影响力对广告传媒公司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行为规范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服务市场都迎来了崭新的营销时代,依靠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取胜固然是立足之本,然而必要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也是企业占领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体现在产品或服务性能与成本之间的较量,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品牌影响力的竞争。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品牌效应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品牌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区别产品或服务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象征了企业精神、代表了企业文化、彰显了企业个性,同时标志了产品的质量。品牌影响力所带来的是更高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在新市场开拓过程中将大大节约营销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广告传媒公司在为客户进行广告宣传与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也同样要对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过去广告传媒公司更多的是扮演品牌背后推手的角色,在为别人包装,而忽视了自身品牌的重要性。而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广告传媒行业发展的加速,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支持广告传媒公司新一轮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2 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的主要原则

2.1 业务量力开展原则

广告传媒公司业务开展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于一些活动策划类业务的开展,要根据公司涉及的领域与自身的实力与业务开展情况来量力而为。尽管活动策划已经成为广告传媒行业占领市场、树立品牌,乃至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业务领域之一,但公司在开展此类业务时要切忌盲目承接与组织,要结合活动的主题、内容、时间、节奏等相关因素,从原则上予以重视、细节上具体实施。采用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活动策划来提升行业内的知名度与树立品牌形象,对于中小型公司尽可能从较为单一的活动策划方向入手,树立个性化的发展形象,对于较大规模的广告传媒公司,可以涉足多样化的活动策划,提升综合形象。

2.2 论坛活动专业化原则

通常,论坛活动与行业峰会等活动也是广告传媒公司承接的另一个重要业务范畴,通过操作此类活动来提升公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论坛活动与行业峰会以当前发展中的热点现象或关注焦点为议题而举办的社会性会议,通过参与者来共同提高社会关注度。因此,此类活动应当遵循权威、高端、品位的原则,发挥广告媒体公司的渠道优势,邀请相关部门或个人来积极参与,从而提升论坛和峰会的权威性与影响力。特别是对于一些专家学者的邀请,更加显示出此类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是广告媒体公司提升自身知名度与专业操守的重要方式。

2.3 网络媒介的利用原则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媒体称为不可忽视的信息平台,不仅可以用作信息来源同时也是信息散播的重要窗口。在网络普及初期,很多广告媒体公司采用群发邮件、链接点击的方式,提高自身在网络上的知名度,简单的将访问量看作是群众认知的代表。事实证明绝非如此,网络推广不能够局限于网站的访问量,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中对该公司宣传策划活动的曝光率与认可,正面的新闻信息、报道等,或者是利用网络强大的转载功能来对公司业绩进行宣传扩散,从而将公司的核心信息或实力信息传递给其他网络用户。

3 提升广告传媒公司品牌影响力的几种方式

3.1 积极参与大型公益活动策划

随着社会化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公益感越来越强,公益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注公益已经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代表。由于公益的受关注度较高,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公益活动已经收到了广告传媒公司的普遍关注与认可。参与公益活动策划,不仅可以提升公司的整体策划水平,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向公众传递健康、爱心的信息,有助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对于广告传媒公司来说,承接公益活动策划是一件双赢的任务。

3.2 组织论坛、峰会活动

    论坛于峰会活动的专业性可以帮助广告传媒公司进行品牌建设,树立专业形象,同时也是当今广告传媒公司开展业务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在此类活动中,广告传媒公司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参与,既可以以承办方的身份也可以以协办方的身份来进行活动的组织,此外,也可以直接利用自身的媒体资源来作为主办方参加。选择哪一种参加方式,要跟据公司自身的实力与媒体资源来决定。如果能够作为主办方,尽管要支付较高的参与成本,但对于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推广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提升品牌影响力。

3.3 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媒体的力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通过网络途径提升品牌影响力是广告传媒公司开展业务的重要领域。通过将自身承办或策划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或者用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方式在网络中表现出来,将会吸引网民自发地进行传播,借助于新兴的网络传播形式,开展和组织网络性活动,例如组织网络选举,微博传递等活动,面向强大的网络平台,也是提升广告传媒公司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信息时代,为广告传媒的潜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告传媒公司的品牌发展与社会关注、人们口碑密不可分,结合当前主流媒体方式来开展品牌营销是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物流业属于服务行业,对服务业来说除了服务本身好坏之外,企业是否重视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更容易让目标客户形成认同。如果客户认为公司是一家讲信誉、重责任的企业,就会觉得把货物托付于你更可靠、更放心。开展公益营销正好与这点相吻合,公益活动可以让客户认为企业正是这样一家安全可靠的公司,而企业也会因为公益活动而赢得一定的品牌美誉度。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物流企业管理多是属于“企业领袖制”,单凭老板个人决策。物流企业公益营销整体意识不强,甚至缺失。当前有些物流企业也会偶尔开展一些捐赠落后区域教育以及扶贫等公益活动,但是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真正做到与品牌结合,贴近市场,并保持延续性。具体表现在,公益活动中,当受到媒体关注时,企业负责人更多展现的是个人层面的东西,不能上升到“企业第一”的境界。另外,很多企业以为公益活动做完了就万事大吉,而不懂得去利用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殊不知,公益活动开展后,如果得不到传媒的曝光、扩大影响半径,公益活动就不能在更大的范围里去感染受众。

当物流企业遇上公益的机会时,关键之处不是要不要公益营销,而是要怎样去公益营销的问题。最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如何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特征去有效开展公益营销。

树立公益活动的品牌意识

企业的决策者把公益营销作为营销的重点时,需要认清一个问题,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是纯理想主义的慈善事业、捐赠事业,公益活动就是企业的大型公关推广活动,需要整体规划,需要精心策划、认真执行。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公益营销是营销,而非公益。真正的策略性公益,应该既能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又能增进社会福利。”企业公益活动一定得上升到企业层面。要让客户感叹“真、善、美”之余,感受得到品牌的存在。刚刚起步做公益活动的物流业,切记片面理解公益活动概念,公益营销远不止于简单捐赠一点物资、钱款,而应该把公益活动与品牌及企业联系起来。

具体来说,树立公益活动的品牌意识就是要在活动中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一贯追求。公益活动的形式有许多种,捐助教育、关注环保、扶助弱势群体等等这些举措都可以考虑开展,也通常都会有很好的社会反响。如果在着手进行公益营销策划时,重点选择其中能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一贯追求的活动,就会使公众通过活动对企业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从而公司的形象会更加深入人心。

创意与行业特点相结合

近年来,以捐赠灾区、爱心助学等为主题的公益活动随处可见,真正能够让人记住的却寥寥无几。企业公益活动的创新,不需要奇思异想,关键需要分析企业优势、行业特点,结合市场特点来做。

根据物流行业自身特点,比如拥有大量的运输车辆和全国分布的营业网点等等,策划一些托运活动。DHL中外运敦豪2003年开始至2007年,公益营销成为营销策略的主攻之一。结合行业“运输”、“传递”这一特点,启动“爱心快递”活动。

体现当前社会热点

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企业公益活动如果考虑切入这些热点,能极大地提高人们对活动的兴趣和关注度,活动成功的概率就高多了。如当前我们比较关注环保,而这一项又正与物流企业相关度比较高,这时候就可以组织一些公关活动,比如提倡绿色物流、开展节油运动、减少尾气排放等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公益营销要有长期性,最好要让媒体也参与进来,以便进一步发挥公益活动的效力,公益活动对企业来说,比单纯的广告和降价促销等活动更有长期效果和扩散效应,而且成本花费可以自己控制,有多少资源就出多大的力,看菜吃饭不会超支。对物流企业而言,该想想如何去做好公益营销了。

部份物流企业在国内开展的公益活动

FedEx:多次携手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在国内多个城市免费开展防盲治盲方面的善举,以及牵手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开展了“儿童安全步行”的主题活动。

UPS:UPS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全球志愿者周”活动,为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了一份爱心。

TNT:“TNT行走天地间”每年TNT分布在63个国家的员工在同一天通过慈善义走为全世界的饥饿儿童筹款,协助缓解全球饥饿问题。

DHL:启动“爱心快递”活动,曾免费为“非典”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运送未来得及打点的生活用品。

宝供物流:设立“物流奖励基金”为国内高校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

第8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一、活动策划的误区

市场让媒体逐渐学会了长袖善舞,但不可否认,在纷纷扬扬的活动策划背后,仍然潜存着一些理念和思路上的误区。

(一)缺乏明确目的,盲目从众凑热闹

每一次活动策划都有着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成本,并且 要承担活动过程中的可能风险,必须三思而后行。成功的活动策划都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的,或者是为了经济利益,或者是出于更为长远的目标考虑。即使是对于媒体品牌的纯粹“事件营销”,也必须事先考虑清楚通过事件的策划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何、每一步骤在公众心目中会指向什么样的联想意义、事件的操作过程如何控制、操作水准如何规范、对于意外情况如何处理等,否则,由于大众传媒本身的“倍增器”效应,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被放大扩散,造成活动本身和媒体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影响。

(二)脱离自有核心资源,或事半功倍,或受制于人

活动策划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撑才能顺利进行。对于媒体来说,品牌和公信力这些无形资本是它最重要的资源,应该把活动建立在这些优势资源之上,以此去连接外部相关资源,而不是自包自揽, 把所有环节与支出全部压在自己头上。

同时,在与外部资源进行连接时,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最好是自己熟悉且能够很好驾驭的。盲目介入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跟人合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潜藏着合作中受人牵引的风险。同时由于媒体活动的一头总是连接着受众群,如果因脱离核心资源而导致合作中失去主导权,将造成对自身公信力的损害。

(三)脱离核心受众的品位偏好,难以与之形成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活动效果

媒体在平面外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依然是平面上的延伸, 依托内容建立起来的认同、信任和影响力是平面外活动策划的根本立足点。脱离了这些,活动策划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媒体在活动事项的选择设计、活动内容的阐释角度上必须与核心受众的品位偏好以及接受习惯相吻合。

(四)有悖自身品牌内涵,稀释自己的品牌凝聚力

任何品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都会建立起特定的品牌核心内容,作为文化产品的媒体尤其是这样。基于媒体理念的媒体品牌是维系受众认同与行为忠诚的重要因素。报刊的活动策划作为媒体品牌的延伸,应该对媒体品牌起到强化的效果,但这种效果的取得前提是活动策划的理念内涵与媒体品牌的理念内涵相一致,如果片面追求活动本身的轰动效应,拿着自身的媒体品牌作为号召,但活动本身的理念内涵是另外一套,就可能稀释自身的品牌定位,造成品牌凝聚力的发散。

(五)追逐短期利益,滥用自身的舆论引导力或公信力,造成不好的社会效应

社会影响力大的报刊一般都会顾惜自己的社会声誉与公信力,但也有少数报刊抵不住利益诱惑,在不明底细的情况下与一些信誉较差的商家合作搞一些促销活动,结果控制不住局面发展,最终将读者的信任和自身的公信力廉价售卖。当然,这些都是少数情况。

应该说,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媒体行为的外部效应是非常强的,从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媒体对自己的活动策划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二、应以怎样的心态和策略来进行报刊活动策划

(一)以平和心态看待报刊活动策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业界曾经一度有过“整合型媒体”的提法,认为媒体运营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与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运动频率相吻合的媒体内容与活动策划整合社会资源,并推动社会进步。应该说,这是有积极社 会意义的。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每一种社会职能机构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专属职能分工,“越界”而为,短时间内或许会取得一些社会轰动效应和短期社会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则有可能干扰正常的社会职能分工与运转秩序,带来一些潜在的隐患。

(二)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活动策划在报刊经营中的作用

由于报刊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对于报刊活动策划的社会作用,我们必须审思慎行,但对于其在报刊经营中的作用,我们则应该以一种更为开放、积极的心态来对待。

第9篇:公益活动的策划范文

现代公司财务管理是现代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个价值管理系统,渗透到公司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而税收作为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经济环境要素和现代公司财务决策的变量,对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至关重要。因此,从税收对公司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研究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实现税收筹划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公司税收筹划贯穿于公司投资、经营和财务等决策的全过程,其重点应放在那些税负弹性大、税收优惠和递延纳税规定多、对公司经营损益影响较大的主体税种上。

2.理论综述

2.1税收筹划的定义

尽管当前国内外对税收筹划的涵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各种定义中,都包含有这样几个基本点:依据国家税法,是一种理财活动,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具体而言,税收筹划也称纳税筹划或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等涉税事项做事先筹划和适当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纳税的一系列筹划活动。具体的说,“税收筹划”,又称税务筹划、纳税筹划,英文为taxplanning或taxsaving,指的是纳税人通过筹资、投资、收入分配、组织形式、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选择和筹划,在合法的前提下,以税收负担最小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税收筹划其实是纳税人方面围绕税收负担进行的税务筹谋或税务策划,其中新内容是正确理解政府税收思想、税法制度原则、税收管理、征收、稽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己的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理论的中心,是将税收也视为一种经营活动所追求的成本(一种不同于生产经营成本的特别成本)的组成部分。

2.2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2.2.1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和评估离不开税收筹划

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公司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包括税收负担。只有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才是实现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公司只有通过科学的税收筹划,才能保证公司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才能使公司财务分配政策保持动态平衡,保证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促进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2.2公司税收筹划是现代公司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

现代公司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个部分。这些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税收的影响,不考虑税收的决策不能算是英明的决策,所以税收筹划已成为现代公司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3公司财务管理中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

2.3.1税收法律条件

(1)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税收制度逐步完善,朝着法制化、系统化、相对稳定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公司税收筹划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2)不同的税收规定和众多的税收优惠是税收筹划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国家为了鼓励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常常对这一地区、这一行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这就为公司进行税收筹划、寻找最佳的节税途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市场经济国际化为公司进行跨国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带来公司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的国际化,公司在不同国家发生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税收负担,不仅要受到公司所在国税收政策的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活动所在国的税收政策。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政治、经济背景不同而不同,这就为公司进行跨国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4)税法细则不能对所有的纳税事宜作出规定和限定,它的全面及完善只能是相对的,这也为公司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5)随着新的税收法规和税收政策的颁布和出台,旧的税收筹划理论和方法将不再适用。尤其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公司所得税法》,这部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就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应根据新的税收法规和税收政策对原有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修改或进行重新筹划。

2.3.2财务会计法规条件

财务会计法规在指导会计实践中,因其大量的职业判断选择的存在,为公司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法规,一方面起到了规范公司会计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公司提供了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为公司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创造了机会。

2.3.3现代公司制度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具备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机制,这样包括税收筹划在内的各种经营策划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对公司至关重要。税收筹划完全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的选择,它不仅在形式上有法律条款为依据,同时也符合税收立法的精神,是税法赋予公司自主选择权的一种表现。综上所述,公司在财务管理中进行税收筹划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十足的可能性。公司通过在财务管理中进行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增加了公司收入,提高了公司资金利润率,实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于“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2.4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实际意义

2.4.1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进行税收筹划。由于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点,税款支付是资金的净流出,公司的税后利润与税额互为增减,因而,无论纳税多么正当合理,怎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公司来讲毕竟是既得收益的一种丧失。如何在不违反税法而又充分利用税收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下,预先调整公司的经营行为。以达到合法地节约税负支出,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果影响举足轻重,成为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紧迫课题。

2.4.2有利于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

从纳税人方面看,税收筹划可以节减纳税人税收,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税收筹划通过税收方案的比较,选择纳税较轻的方案,减少纳税人的现金流出或者减少本期现金的流出,增加可支配资金,有利于纳税人的发展。税收筹划从底线意义上可避免纳税人缴纳“冤枉税”。在现代社会,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税法越来越复杂,而很多纳税人则对税法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样就非常容易多缴纳税款。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全过程也是税法体系不断健全的过程,税法的健全伴随着税法的日益复杂,如果对税法研究的不透,就既有可能漏税,也有可能多缴税。事实上我国很多扩张较快的公司,对税法的掌握程度就不够。税收筹划通过对税法的深入研究,至少可以不缴“冤枉税”。

2.4.3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只有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公司配有专门的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员。通过专业人员的筹划,在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税收的影响,可使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包括使纳税人税后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高低决定了资本的流向,而资本总是流向利润最大的行业、公司,所以资本的流动代表的是实物资产和劳动力流动,实际代表着资源在全社会的流动配置。资源向经营管理规范、规模大的公司流动,实现规模经济,可以达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2.5税务筹划的特点

税务筹划的根本目的是减轻税负以实现公司税后收益的最大化,但与减轻税负的其他形式如逃税、欠税及避税比较,税务筹划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

2.5.1合法性

税务筹划是在完全符合税法、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在纳税义务没有确定、存在多种纳税方法可供选择时,公司作出缴纳低税负的决策。依法行政的税务机关对此不应反对。这一特点使税务筹划与偷税具有本质的不同。

2.5.2筹划性

在税收活动中,经营行为的发生是公司纳税义务产生的前提,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税务筹划不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后想办法减轻税负,而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通过纳税人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知识和财务知识,结合公司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规划、设计、安排来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经营效益相对最好的决策方案的行为,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预先筹划,具有超前性特点。

2.5.3专业性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综合的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税务筹划的专业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公司的税务筹划需要由财务、会计、尤其是精通税法的专业人员进行;二是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日趋复杂,各国税制也变得更为复杂,仅靠纳税人自身进行税务筹划已显得力不从心,税务、咨询及筹划业务应运而生,税务筹划呈日益明显的专业化特点。

2.5.4目的性

纳税人对有关行为的税务筹划是围绕某一特定目的进行的。公司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一组目标:直接减轻税收负担是纳税筹划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税务筹划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

2.5.5筹划过程的多维性

税务筹划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可能产生税金的环节,均应进行税务筹划。

2.6现代公司税收筹划的原则

为充分发挥税收筹划在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决策者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6.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要求公司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2.6.2服从于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原则

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使公司实现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即税后利润最大化,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

2.6.3服务于财务决策过程的原则

公司税收筹划是通过对公司经营的安排来实现,它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投资、融资、生产经营、利润分配决策,公司的税收筹划不能独立于公司财务决策,必须服务于公司的财务决策。

2.6.4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的根本目标就为了取得效益。

2.6.5事先筹划原则

2.7公司开展税务筹划对财务管理意义重大

公司开展税务筹划是以符合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不仅有利于正确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而且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我国公司而言,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开展税务筹划工作,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一,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增强公司竞争力。资金、成本和利润是公司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要素。税收筹划作为公司理财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围绕资金运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首先,公司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进行细致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其次,筹划活动有利于促使公司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公司经济效益。第三,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一定的适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公司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必须依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只有如此,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实现。因此,开展税务筹划也有利于规范公司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促进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其二,有助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公司是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追求税后利润成为公司财务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公司增加利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提高效益;二是减轻税负。前者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虽有所作为,但潜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公司税务筹划正是在减轻税负、追求税后利润的动机下产生的,通过公司成功的税务筹划,可以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为公司带来不少“节税”效果,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税收筹划下的公司有效结构重组,能促进公司迅速走上规模经营之路,规模经营往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公司财务管理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此外,节税筹划,有助于公司在资金调度上受益,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资金来源,使公司资金调度更加灵活。筹划活动不仅限于本公司,应同其他单位联合,共同寻求节税的途径。

3.现代公司税务筹划策略的构建

3.1公司投资决策的税收筹划

公司在进行新的投资时,基于节税和投资净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应从投资地点、行业、投资方式、新建公司的组织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选择。

3.1.1投资地点的选择

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时,除了要考虑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金融环境、技术和劳动力供应等因素外,不同地点的税制也应作为考虑的重点。如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一般为15%,而国内其他地区则为33%,相差较大,就重庆而言,工业公司均可以享受所得税减按15%征收的优惠,这对公司投资净收益的影响是巨大的。如重庆雷诺公司,2005年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该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时,通过对地方所得锐征收优惠政策的筹划,将公司定位在所在税减按15%的重庆地区,仅此一项,即为公司节约成本近100万元。

3.1.2投资行业的选择

同投资地点的选择相类似,公司在进行投资时,投资国有关行业性税收优惠及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不容忽视。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税负较轻的如港口码头、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税率均为15%,而且前几年还有免减税期;而没有税收优惠的其他行业公司所得税为33%,并且没有减免税期。

3.1.3投资方式的选择

从投资对象的不同和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生产经营是否实际参与控制与管理不同,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进行直接投资应考虑的税制因素比间接投资要多。由于直接投资者通常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和控制。这就涉及公司所面临的各种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而间接投资一般仅涉及所收取股息或利息的所得税及股票、债券、资本增益而产生的资本所得税等。

3.1.4公司组织形式的选择。

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公司和合伙公司(包括个体经营公司)。许多国家对公司和合伙公司实行差别税制。公司的营业利润在公司环节要征收公司所得税,税后利润分配给投资者后,投资者还要缴纳一道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公司则一般不缴纳公司所得税,国家仅就各个合伙人分得的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投资者对公司组织形式的不同选择,其投资净收益也将产生差别。

3.2公司经营决策的税收筹划

3.2.1公司经营方式的选择

现代公司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公司的经营方式对投资方式存在较大依存度,如经营地点、经营行业、工业公司经营产品的品种等等,一般都由投资行为决定,从而对该类项目的税收筹划,可以归结为相关的投资筹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营行为都由投资行为决定的,在投资已定的情况下,公司采购、销售对象的选择,产品的控制等等,仍存在着较大的灵活度。无论是工业公司还是商业公司,都需要购进产品或商品。有时,采购对象不同,公司负担的流转税也存在差异。如我国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而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时,由于不能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能享有抵扣进项税额的权利,其增值税税负较前者为重。另外,对于享受限期减免所得税优惠的新办公司,获利年度的确定也应作为公司税收筹划的一项内容。国家为鼓励在一些特定地区或行业举办新公司,一般规定新办公司在获利初期享受限期减免所得税优惠。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新办公司产品初创,市场占有率相对比较低,获利初期的利润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减免所得税给公司带来的利益也相对较小。为了充分享受所得税限期减免的优惠,公司可以通过适当控制投产初期产量及增大广告费用等方法,一方面推迟获利年度,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提高潜在的市场占有率,以提高获利初期及减免税期的利润水平,从而获取更大的节税利益。如上海杰诺公司就是成功的案例,该公司经营的主要是日用品及卫生清洁类产品,该公司通过连年递增广告费的方式,一方面做大品牌,向各地广泛铺货,一方面开发新的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五年非盈利性的经营方式的选择,使该公司的产业形成了链式规模,从公司成立的50万元,增长至5000万元,其中缴税比例连续5年享受优惠政策,使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厚积而薄发,是这家公司税收筹划的成功之本。

3.2.2经营价格选择与转让定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由生产商品的成本水平和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决定,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即同类商品一般存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标准。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对其所经营商品价格的制定具有法定的自,只要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某种商品的交易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其市场价格标准。这样,一些大型集团公司,特别是跨国集团,则可利用关联公司间的业务往来,对服务费、货物、租金等制定其特殊的内部交易价格,以实现公司经营的各种战略日标。如避免或递延所得税,减轻关税;减轻风险或在某些情况下有效地扼制对手的竞争等等。但国家为了保证税收收入和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要求关联公司间的业务往来应按“正常交易原则”作价,所以,利用转让定价来谋求税收利益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只有在国家税法中没有关于转让定价税收条款的明确规定时,纳税人才可以以经营价格的选择和转让定价来谋求利益,这就要求公司在进行转让定价之前,必须熟知国家有关转让定价的税制规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3公司财务决策的税收筹划

在投资经营格局既定的条件下,公司可以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财务处理方式

3.3.1筹资方式的选择

公司要进行生产、经营及投资活动,就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公司筹资方式一般为:①自有资金,②向金融机构贷款,③公司间的相互拆借或融资,④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等。不同筹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后果。如果仅从节税的角度考虑,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公司之间的相互融资优于公司自我积累和向社会筹资。其中,公司之间的相互拆借在利率和回收期的确定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弹性和问旋余地。但一定要注意,各国税法一般都对利息扣除标准进行了限制性规定,如我国公司所得税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所以,如果公司之间在资金拆借活动个人为地过分抬高利率,对纳税而言是无效的。

3.3.2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

提取折旧是补偿固定资产价值的基本途径,折旧作为公司的一项经营费用或管理费用,其人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当期损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可归纳为3种:①直线法;②自然损耗法;③加速折旧法。不同的折旧方法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计入各会计期或纳税期的折旧额会有差异。在公司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的情况下,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三种折旧方法影响纳税的金额相同,但同直线法相比,加速折旧法滞后了纳税期,可起到递延纳税的好处,而自然损耗法则提前了纳税期,将遭受提前纳税的损失。所以,在比例税率的情况下,优化纳税的折旧方法的顺序是:加速折旧法、直线法、自然损耗法。

3.3.3存货计价方式选择

存货是指一个公司为了销售或制造产品而储存的一切商品或货物。在某一特定会计期间,对于相同项目的存货,其起初存货和本期内各次购进、生产的单位成本(或单价)是不同的。实际工作中,期末存货计价方法主要包括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为了体现稳健性原则,现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公司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采用先进先出法,后入库的存货取得成本高于先入库存货,所以,先进先出法下,发出存货的成本低于库存存货成本,从而减少了商品销售成本,也就增加了当期应税所得和应纳税额;而后进先出法则是发出存货的成本高于库存存货成本,从而增大了商品销售成本,即减少了当期应税所得和应纳税额: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对应税所得和应纳税额的影响介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相反,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结果正好与之相反。

3.3.4其他有关项目的纳税期选择

一般来讲公司各项收入、费用、损失的入帐时间,会计制度都会有明确规定,公司本身基本上没有选择余地。但有时对同一项目的入帐时间和计税期,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可能存在差异。这时税法往往会显示出更大的权威性。因此,纳税人可以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关项目的纳税期。

相关热门标签